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95%的适合保守治疗,而推拿整复治疗是很常有的治疗手段。
??颈椎病的治疗手段很多,但是保守治疗依然是治疗颈椎病的最好方法。温通针法是先师中国西北“针王”郑魁山教授创建的独特针灸手法,对临床多种病症有很好疗效。对颈椎病引起的头晕、肢体麻木疼痛,后背疼痛,颈项不舒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抑郁症是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古代医籍,与其类似的病证有郁证、癫狂、脏躁、百合病等。 其病位在脑,涉及肝、心、脾、肾等脏腑,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气机失调,导致气机郁滞、痰瘀内阻、扰及脑神,脑失调控,或病久气血精微不能上荣于脑,脑失调控,而出现心境低落等情志症状及能力下降表现;七情失制,使五脏气机失调,痰瘀阻滞经络,而出现各种躯体症状。治疗时应根据主症辨证论治,针灸治疗本病的根本原则是调神理气,取督脉经穴以健脑调神,取肝经穴以疏肝解郁调情志。 本病治疗上重在疏肝调气,应用百会、印堂穴、四关(太冲、合谷)、神庭、安眠、神门、三阴交。严重者隔日针灸一次,轻者一周1--2次。
上肢检查 1、搭肩试验(肩关节内收试验):嘱患者端坐位或站立位,肘关节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如果手能够搭于对侧肩部,且肘部能贴近胸部即为正常。如果手能够搭于对侧肩部,但肘部不能贴近胸部;或者肘部能贴近胸部,但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均为阳性,提示可能有肩关节脱位或肩周炎。 2、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嘱患者屈肘90。,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肘部,一手扶住腕部,瞩患者用力屈肘、外展、外旋,检查者前臂抗屈肘,如果结节间沟处疼痛为试验阳性。表示肱二头肌腱滑脱或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3、直尺试验:以直尺贴近上臂外侧,正常时不能触及肩峰,若直尺触及肩峰则为阳性。说明有肩关节脱位,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方肩畸形,如三角肌萎缩等。 4、疼痛弧试验:嘱患者肩外展或被动外展其上肢,当肩外展到60。~120。范围时,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这一特定区域的外展痛称为疼痛弧,是由于冈上肌腱在肩峰下面摩擦、撞击所致,说明肩峰下的肩袖有病变。 5、冈上肌腱断裂试验:嘱患者肩外展,当外展30。~60。时,,可以看到三角肌明显收缩,但不能外展上举上肢,越用力越耸肩。若被动外展患肢超过60.,则患者又能主动上举上肢,出现这一特定区域的外展障碍即为阳性,提示冈上肌腱的断裂或撕裂。 6、腕伸肌紧张试验:嘱患者屈腕屈指,检查者将手压于各指的背侧做对抗,再嘱患者抗阻力伸指及背伸腕关节,如出现巩固外商可疼痛即为阳性。多见于网球肘(巩固外商可眼)。 7、叩诊实验:用手指自远端向病变区轻叩神经干,若在该神经分布区的肢体远端产生如蚁走或刺痛等异样感觉,表明有神经再生或功能恢复的征象,故常用于再生的感觉神经纤维的检查。此外,本试验也用来检查神经内有无神经瘤,若尺神经又神经瘤时,轻叩神经结节处,会产生向远端放射痛,甚至由前臂达手的尺神经分布区。 8、握拳试验(尺偏试验):嘱患者作拇指内收,并屈曲各指,在紧握拳后向尺侧倾斜屈曲,若桡骨茎突部出现疼痛,即为阳性。有些患者在拇指内收时,即可产生疼痛,尺偏时疼痛加重,表示患有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9、腕三角软骨挤压试验:嘱患者端坐,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段,另一手握住手部,用力将手腕极度掌屈、旋后并向尺侧偏斜,并施加压力旋转,若在尺侧远端侧方出现疼痛,即为阳性体征。说明三角软骨损伤。 10、舟状骨叩击试验:使患手偏向桡侧,叩击第3掌骨头部,若舟状骨骨折时,可产生剧烈的叩击痛,有时叩击第2掌骨头时也可出现剧烈疼痛,即为阳性。而在叩击第4~5掌骨头时则无疼痛出现。 11、指浅屈肌试验:将患者的手指固定于伸直位,然后嘱患者屈曲须检查的手指的近端指间关节,这样可以使指浅屈肌单独运动。如果关节屈曲正常,则表明指浅屈肌是完整的;若不能屈曲,则该肌又断裂或缺如。 12、指深屈肌试验:将患者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固定在伸直位,然后让患者屈曲远端指间关节。若能正常屈曲,则表明该肌腱功能正常;若不能屈曲,则该肌可能有断裂或可能失神经支配。 下肢检查 髋部检查 1、髋关节屈曲挛缩实验(托马斯试验):用于检查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方法:一为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腰部放平,嘱患者逐一将两腿伸直,注意腿伸直过程中,腰部是否离开床面,向上挺起,如果一侧腿伸直时,腰部挺起,本试验为阳性。二为一侧腿完全伸直,另一腿屈膝屈髋,是大腿贴近腹壁,腰部下降贴近床面,伸直一侧的腿自动离开床面,向上抬起,亦为阳性。常用于检查髋关节结核、类分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所引起的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 2、髋关节过伸试验(腰大肌挛缩试验):患者俯卧位,屈膝90。检查者一手握踝部,将下肢提起,使髋关节过伸,若骨盆亦随之抬起,则为阳性说明髋关节不能过伸,腰大肌脓肿、髋关节早期结核、髋关节强直,可由此阳性体征。 3、“望远镜”试验(杜普纯试验、“套叠”试验、巴罗夫试验):用于检查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仰卧位,髋、膝关节伸直,一助手固定骨盆,检查者一手置于股骨大粗隆部,另一手持小腿或膝部将大腿抬高30.,并上下推拉,若股骨头又上下活动或打气筒的抽筒样感,即为阳性;另一方法为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持小腿上端,使髋、膝关节屈曲90.将大腿上下推拉,若有上下过度移动,即为阳性,表示髋关节不稳。 4、蛙式试验(双髋外展试验):多用于婴幼儿。检查时患儿仰卧位,使双膝双髋屈曲90.,并使患儿双髋做外展、外旋至蛙式位,双下肢外侧接触到床面为正常。若一侧或两侧下肢的外侧不能接触到床面,即为阳性,提示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5、下肢短缩实验(艾利斯试验):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两腿屈髋屈膝并拢,两足并齐,放于床面,观察两膝高度,如两膝等高为正常。如一侧膝部不另一侧低,即为阳性。表明有髋关节后脱位或股骨、胫骨短缩、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6、“4”字试验(帕切克试验):患者取仰卧位,患侧屈髋屈膝,大腿外展外旋,并将小腿踝部置于健侧大腿膝上部,两腿做成一“4”字样。正常情况下,受检测的大腿可以靠近床面,髋关节又疾患时,则手限制或出现疼痛,若为坐骨神经痛,则该试验为阳性结果。 7、后伸试验(瓦斯曼试验):病人俯卧,向上抬下肢,大腿前及腹股沟部出现疼痛,及表明股神经痛。 8、纯德林伯试验(单腿独立试验、臀中肌试验):嘱患者先用健侧下肢单腿站立,患肢抬起,患侧骨盆上提,臋皱襞上升为阴性;再用患肢单腿站立,抬起健腿,则健侧骨盆及臋皱襞下降,即为阳性。此法为检查负重侧髋的稳定度或臀中、小肌力量,任何能使臀中肌无力的病变,该试验均可出现阳性体征。髂胫束挛缩试验(欧伯试验):检查因髂胫束挛缩引起的屈曲外展畸形。患者侧卧位,健肢在下呈屈髋屈膝体位,患腿在上呈膝屈曲90.位,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患侧髂嵴),另手持踝,将患髋后伸外展,任何放松持踝之手,患侧大腿不能落下(内收)为阳性。说明患肢关节有屈曲外展畸形,即在中立位时,髋关节又屈曲畸形,而仅在外展位时才能伸直 膝部检查 1、回旋挤压试验(麦克马瑞试验、回旋研磨试验、半月板弹响试验):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肌肉放松,检查者立于患者伤侧,尽量将膝关节屈曲直至足跟接近或碰到臀部。检查内侧半月板时,把足向外旋转,小腿向外展,逐渐将膝关节伸直,此时由于膝部角度的改变,任何内侧半月板的碎片将被夹于股骨与胫骨的关节面之间,在膝关节伸直时,股骨即在这不正常的半月板上滑过,发生响声与疼痛,病人立即指出疼痛与以前的疼痛完全相似。相反的方向,先膝关节屈曲,并把足内旋,小腿内收,然后逐渐将膝关节伸直,若此时无响声,则可断定内侧半月板的后部正常;若有响声,则可从它的响度与发生响声的角度来决定半月板破裂的大小和位置。在检查外侧半月板时,可用试验内侧半月板损伤的方法,不同点是将小腿内旋内收,可明确外侧半月板的损伤。 2、挤压研磨试验:患者俯卧位,屈膝90。,检查者一手固定腘窝部,另一手握住足踝部,向下压足,使膝关节面靠紧,然后进行小腿旋转动作,如有疼痛,提示有半月板破裂或关节软骨损伤 3、抽屉试验(德韦尔试验、前后运动试验、推拉试验):方法是坐位或仰卧屈膝90。,检查者一手固定踝部,另一手推拉小腿上段,如能明显拉向前方1cm,则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即前抽屉试验阳性;如能腿向后月1cm,则为后抽屉试验阳性;若前后均能推拉1cm,即为前后抽屉试验阳性。 4、侧方挤压试验(波勒试验、膝关节分离试验、侧位运动试验):患者伸膝,并固定大腿,检查者一手握住踝部,另一手扶膝部,做侧位运动检查内侧,或外侧副韧带,若有损伤检查牵扯韧带时,可以引起疼痛或异常活动度。 5、膝关节交锁征:嘱患者活动膝关节时,突然在某一角有物嵌夹,不能伸曲活动,并出现疼痛,即“关节交锁”,当病人慢慢伸曲关节,解除交锁现象后,可使关节活动自如,即说明为半月板损伤或关节内游离体存在。 6、浮髌试验:嘱患者仰卧位,肢体伸直,股四头肌处于松弛状态,检查者一手在髌上施加压力,另一手按压髌骨待放,当放开手指时,即感髌骨自然漂浮,即说明关节腔内有积液,为阳性。注意假阳性,特别是女性或肥胖患者。 7、挺髌试验:患膝伸直,用拇食二指将髌骨向远端推压,嘱患者用力收缩股四头肌,若发生髌骨疼痛者为阳性,多提示髌骨劳损。 足踝部检查 1、踝关节背神试验:鉴别腓肠肌与比目鱼肌挛缩的。患者踝关节不能背伸或伸膝时发生踝关节跖曲,是腓肠肌与比目鱼肌挛缩。区别,让患者屈膝,由于腓肠肌起点在膝关节线上,此时腓肠肌松弛,踝关节能背伸,当膝关节伸直时,踝关节不能背伸,说明腓肠肌挛缩。若伸膝屈膝时、踝关节均不能背伸,说明比目鱼肌挛缩,因比目鱼肌起点在膝关节以下,所以伸屈膝试验结果相同。 2、伸踝试验(霍曼斯试验):用于检查小腿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让患者伸直小腿,然后用力背伸踝关节,如小腿肌肉发生疼痛,则为阳性。在小腿肌肉深部触诊时出现疼痛,更证实小腿有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3、足内、外翻试验:检查者一手固定小腿,另一手握足,做极度内翻或外翻活动,引起同侧疼痛时说明内或外踝骨折;引起对侧疼痛时,则属侧副韧带损伤,但需与踝关节部位复合损伤相区别。 4、足长轴与两踝连线的测量:仰卧位,从足趾面检查,足长轴与两踝连线相交,正常时足长轴向胫侧倾斜5。,因此两线相交的外上角应为95。,若两线相交成直角者,即为前足外展畸形。 5、跟腱挛缩实验:跟腱挛缩,常有比目鱼肌和腓肠肌挛缩引起,患者坐位,使小腿自然下垂,若伸膝或屈膝时,踝关节均不能背伸,则比目鱼肌挛缩;如膝关节伸直位,踝关节屈不能背伸,则腓肠肌挛缩。如膝伸直或屈曲位,,均出现跖曲,则为双肌挛缩。 6、足指数测定法:足平放桌上,自足最高处到桌面的距离为足弓高度;自足弓到第二足趾的长度为足长度,将测出的足高度除以足长度再乘100,所得数据,即足趾数,亦足弓指数。正常足弓指数在29~31范围内,轻度平足为25~29,25以下为严重平足。测量公式:足趾数=足高度/(足长度100)。 颈部检查 1、前屈旋颈试验:先让患者头颈部前屈,然后向左右方向旋转活动,若颈椎出现疼痛即阳性。提示颈椎小关节退变。 2、椎间孔挤压试验(压头试验):先让患者将头向患侧倾斜,检查者左手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轻叩左手手背,使力量向下传递。如有神经根性损伤,则会因间孔狭小而出现肢体放射疼痛麻木等感觉。椎间孔分离试验(引颈试验):与椎间孔挤压试验相反,疑有神经根性痛,可让患者端坐,检查者两手分别拖住气下颌,并以胸或腹部抵住其枕部,渐渐向上牵引颈椎,以逐渐扩大椎间孔。如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减轻或颈部出现轻松感则为阳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一般两者均阳性。 3、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稍前屈并转向健侧(颈部无症状侧),检查者立于患侧,一手抵于颈侧顶部,并将其推向健侧,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腕将其牵向相反方向,如患者出现麻木或放射痛时,则为阳性表明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能。 4、旋颈试验(椎动脉扭曲试验):用于判定椎动脉状态。患者头部略向后仰,作向左、向右旋颈动作,如出现眩晕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时,即为阳性。该试验有时引起患者呕吐或猝倒,故检查者应密切观察以防意外。 腰背部检查 1、直腿抬高试验: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检查者一手握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逐渐抬高患者下肢,正常者可以抬高70。~90。而无任何不是感觉;若小于以上角度即感下肢有传导性疼痛或麻木者为阳性。多见于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若将下肢直腿抬高到开始产生疼痛的高度,检查者右手固定此下肢保持膝伸直,另一手背伸患者踝关节,放射痛加重者为直腿抬高踝背伸试验(加强试验)阳性。用于鉴别是神经受压还是下肢肌肉等原因引起的抬腿疼痛。 2、拾物试验:让小儿站立,嘱其拾起地上物品。正常小儿可以两膝微曲,弯腰拾物;若腰部有病变,可见腰部挺直、双踝和膝关节微曲的姿势去拾地上的物品,此为该试验阳性。常见于儿童脊柱前屈功能有无障碍。 3、仰卧挺腹试验:通过增加椎管内压力,刺激神经根产生压痛,以诊断椎间盘突出症,4个步骤。(1)病人仰卧,双手放在腹部或身体两侧,以头枕部和双足跟为着力点,将腹部及盆部用力向上挺起,若患者感觉腰痛及患侧传导性腿痛即为阳性。若传导性腿痛不明显,进行下一步。(2)患者保持挺腹姿势,先深吸气后暂停呼吸,用力鼓气,直至脸面潮红约30秒左右,若有传导性腿痛则为阳性。(3)在仰卧挺腹姿势下用力咳嗽,若有传导性腿痛即为阳性。(4)在仰卧挺腹姿势下,检查者用手轻压双侧颈内静脉,若出现患侧传导痛即为阳性。 4、背伸试验:患者站立位,让患者尽量伸背,如有后背疼痛为阳性。说明病人腰肌、关节突关节、椎板、黄韧带、棘突、棘上或棘间韧带又病变,或有腰椎管狭窄症。 5、骨盆挤压试验:患者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分别于髂骨翼两侧同时向中线挤压骨盆;或患者侧卧位,检查者挤压其上方髂嵴。如患侧出现疼痛,即为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提示有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6、骨盆分离试验:仰卧位,检查者两手分别置于两侧髂前上棘前面,两手同时向外下方推压,若出现疼痛,即为阳性。表示骨盆骨折据哦骶髂关节病变。 7、骨盆纵向挤压试验:仰卧位,检查侧的髋关节、膝关节半曲位,检查者用左右手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大腿根部,双手用力挤压,若出现疼痛,即为阳性,提示单侧骨盆骨折。 8、屈膝屈髋试验:仰卧位,双脚靠拢,嘱其尽量屈髋、膝关节,检查者也可双手推膝使髋、膝关节尽量屈曲,使臀部离开床面,腰部被动前屈,若腰骶部发生疼痛,即为阳性。若行单侧髋、膝屈曲试验,患者一侧下肢伸直,用同样方法,是另侧髋膝尽量屈曲,则腰骶关节、骶髂关节可随之运动,若有疼痛即为阳性,表示有闪筋扭腰、劳损,或有腰椎椎间关节、腰骶关节或骶髂关节等病变。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该试验为阴性。 9、梨状肌紧张试验:仰卧位,伸直患肢,做内收内旋,若有坐骨神经放射痛,再迅速外展、a外旋患肢,若疼痛立刻缓解即为阳性。说明有梨状肌综合症。 10、外展外旋试验(“4”字试验):仰卧位,被检查者一侧下肢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将足架在另一侧膝关节上,使双下肢呈“4”字形。检查者一手放在屈曲的膝关节内侧,另一手放在对侧髂前上棘前面,然后两手向下按压,如被检查侧骶髂关节处疼痛即为阳性。说明有骶髂关节病变。 11、斜扳试验:侧卧位,下腿伸直,上腿屈髋屈膝各90。,检查者一手将肩部推向背侧,另一手扶住膝部将骨盆推向腹侧,并内收内旋该侧髋关节,若发生骶髂关节疼痛即为阳性,表示该侧骶髂关节或下腰部有病变。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上海市同济医院针推伤科”
失眠症归属于中医学“不寐”“脏燥”“百合病”范畴,其病位在心、肝、肾、脾等脏腑,涉及脑神而为病,病因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外邪入侵等有关,其基本病机为营卫失调、脏腑失司、阳盛阴衰等。《灵枢经》记载:厥气客于五脏六腑,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外邪客于五脏六腑,致使卫气行于外而不得入于阴,阴阳失调,发而不寐。 失眠的主要表现 a.入睡困难:卧床后1至数小时仍难以入睡,辗转反侧,想睡但睡不着。 b.睡眠中容易醒来,且难以再次入睡。 c.醒来时间过早。 d.醒来后全身感到疲乏。 e.白天经常感到乏力、困倦、注意力不易集中、易激动、焦虑以及出现其他与工作无关的症状等。 失眠的辨证论治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关于睡眠的研究。如《灵枢·口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 失眠有三种常见证型:心肾不交;痰火扰心;心血不足。 失眠针灸治疗常用穴位:四神聪、失眠、印堂、神门、丰隆、太冲。 心肾不交加太溪、照海、申脉;痰火扰心加劳宫、大陵、照海、行间;心血不足加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伴精神症状明显者,配合十三鬼穴方。 针刺手法:温通针法。 针灸治疗疾病起效有三方面的关键因素,辨证、选穴配方、针刺手法。精准辨证是认识睡眠的基础,选方配穴是治疗的基础,针刺手法则是疗效的关键所在。温通针法是全国著名针灸家郑魁山教授经过七十余年的临证经验结合家传手法总结提炼出来的针刺手法,对多种疾病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针刺治疗失眠注意事项(1)针灸刺激量的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而定,不可一味强调针刺手法到位。 (2)医患配合,积极沟通,重视语言的诱导和心理治疗,尤其是敏感的患者。 (3)环境调整,保持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 (4)关注患者睡眠中的伴随症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背俞穴对症治疗。 (5) 顺应地球磁场对人体的影响,以理顺经脉气机的作用。
膝骨关节炎的小针刀序贯疗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认为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为核心,累及骨质并包括滑膜、关节囊、及关节其他结构,全方位、多层次,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其实OA并非仅仅是膝关节本身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可能与腰部及整个下肢肌肉、神经有关,甚至可以说是这些部位失调的集中表现而矣。一、膝骨关节炎的主要表现(1)膝关节疼痛:常为持续性钝痛,早期静止时疼痛不明显,在长时间运动或剧烈运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2)膝关节卡顿:膝关节长时间处于某种体位,运动时出现胶着样卡顿,需要慢慢活动后才能恢复正常,或者在行走时出现突然膝关节发软无力欲跌倒。(3)膝关节活动局限:膝关节功能轻度或中度受限,屈伸不利,行走不便,下蹲困难。(4)膝关节肿胀:膝关节四周肿胀,膝关节腔内有积液者,浮髌试验阳性。(5)影像学检查:X线膝关节正侧位片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边缘增生,或有骨刺形成。MRI显示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软骨下骨硬化和囊肿形成;半月板的中段和后段的畸形和变性:关节积液;关节内游离体。二、膝骨关节炎小针刀序贯治疗1.对阳性点施行小针刀手法松解(1)腰部:在腰部触摸检查,探寻局部软组织的紧张点、压痛点或条索处,重点是夹脊穴和腰肌起止点,对其施行切开松解等内手法治疗。(2)下肢部:包括臀部、大腿及小腿部触摸探寻阳性点,重点在秩边穴、风市、带脉、髀关、环跳、阴陵泉、阳陵泉及肌肉筋膜起止点。(3)膝关节局部:在膝关节周围探寻阳性点,重点是鹤顶穴、膝阳关、膝眼、委中、血海、内外侧副韧带,鹅足滑囊,腘肌,关节囊等处,小针刀对这些阳性点进行内切松解手法治疗。(4)小针刀治疗一般每周一次,6次为一疗程。无菌操作,治疗后当天减少运动、治疗部位保持干燥。2.健康指导临床治疗仅仅是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第一步,防止二次损伤和病情复发才是关键。对患者的健康指导是预防的关键,指导病人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如调整劳动强度和改变生活方式、避免引起膝关节受损的某些行为,如剧烈运动前的热身,过度运动后的自我保健按摩,避免过度伤及膝关节的运动,如爬山,长距离快速行走,过久的下蹲跪地,避免膝关节受寒受湿,保护受累关节;有肥胖者应劝减肥;忌酒戒烟。改变运动体位:改变站立位锻炼方式为卧位运动,以主动不负重锻炼为主,做到既能保护膝关节,又能达到运动锻炼目的。同时,也要避免走向极端,长期保持膝关节某一体位不变或者运动过少,保持某一体位时间过久会导致膝关节僵硬,适当运动会促进软骨分泌关节液和预防骨膜退变,关节液对关节组织如半月板等具有润养作用。同时适当运动可以锻炼下肢肌肉群肌力和关节囊各韧带的弹性和任性,保持膝关节活动范围。三、膝骨关节炎小针刀治疗的理论依据(1)膝关节着力平衡失调:膝骨性关节炎的主要表现就是膝关节痛和活动受限,其产生疼痛的根本原因是膝关节力平衡失调,使膝关节内部产生了高应力点,形成了骨刺或者软骨组织损伤,无菌性炎性物质刺激性疼痛和组织液渗出导致膝关节内张力过大产生压力性刺激引起疼痛。(2)维持膝关节平衡的肌群功能失调:维持膝关节平衡的肌肉包括下肢所有肌群,主要有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腘绳肌、内收肌、鹅足三肌、臀大肌和阔筋膜张肌等。这些肌群的舒缩功能运动均受来自腰部脊神经的支配,腰部任何一条脊神经受到刺激和压迫都会导致其支配的肌肉出现异常舒缩,从而支配膝关节运动肌群整体平衡,导致膝关节应力平衡被破坏。所以对膝关节远端阳性点的松解有利于恢复支配膝关节肌群平衡。(3)膝关节结构受损: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挛缩、粘连、牵拉引起膝关节应力平衡失调,导致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和关节面破坏,产生无菌性炎性渗出液,导致膝关节内张力增大,产生疼痛和肿胀。无论是支配膝关节的肌群失衡还是膝关节周围肌群和韧带受损,最终都会出现膝关节疼痛和运动受限。所以小针刀通过松解挛缩、恢复膝关节平衡达到治疗目的。(4)膝关节力平衡失调不仅仅产生膝关节本身问题,而且又会影响下肢乃至腰椎的力学平衡,腰椎和下肢生物力学失衡,必然引起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又反过来加剧膝关节失衡,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必须采用序贯疗法,从腰部——下肢——膝关节整体调整,彻底解决神经——肌肉——关节平衡,恢复或重建了膝关节力平衡失调,从而达到根本治疗作用。
一、过敏性鼻炎的相关医学知识过敏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一般认为与过敏性体质、吸入敏感物质或粉尘气体等刺激有关,以阵发性喷嚏、鼻痒、鼻塞、流涕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病情多久治难愈,常呈阵发性或突发性。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鼽嚏”等范畴。体格检查发现眼睑肿胀、结膜充血、鼻黏膜暗红色、浅蓝或苍白、水肿、鼻甲肿大、鼻道小息肉、鼻腔有水样或黏液样分泌物等症状。笔者认为多数过敏性鼻炎是颈枕部软组织创伤或劳损使其肌肉、筋膜、腱膜、韧带等软组织损伤致颈椎失稳、软组织动态平衡失调,病变部位组织高度敏感导致的。二、小针刀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理从解剖生理学来看,鼻部血管舒缩功能由植物神经支配,交感神经来自颈内动脉上的交感神经丛及岩深神经;副交感神经来自面神经分支岩浅大神经,两者合成翼管神经至蝶腭神经节,节后分为鼻后上神经分布于中鼻甲以上鼻腔外侧后部、后筛窦、蝶窦,鼻顶及中隔;腭神经穿翼腭管分布于中鼻道、下鼻甲及下鼻道。颈上交感神经节是颈部最大的交感神经节,长约15-55mm,上极达颅底,由深筋膜附着于C1-4(C2-3为主)横突前方,与横突间隔有颈长肌及筋膜。颈内动脉丛起于颈上节的上端,是颈上节的最大分支,随动脉走行而同时分布于各器官。迷走神经头部分支与颈上交感节有交通支,位于颈上节与颈静脉神经节之间。另一交通支与C1-2神经发生一小支至结状神经节,再经血管的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有血管收缩和舒张纤维,收缩纤维属交感神经,舒张纤维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传入纤维是脑、脊神经节发出的纤维,混合于脑、脊神经或植物神经的分支中,随之到达血管。当上位颈椎(C1-4)周围的肌肉、筋膜、腱膜、韧带等软组织,由于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发生上段颈椎错位时,即可导致颈枕部软组织动态平衡失调。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损伤有一个特点,往往不被临床所重视,那就是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损伤所致的“台布效应”,即在一点施力(损伤点)可以引起施力(损伤点)远端筋膜等组织的牵拉,这样就有可能造成此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损伤,而引起彼处的筋膜等组织受到牵拉,从而使非损伤部位的神经、血管遭受牵拉或卡压,极易牵张或因肌肉、筋膜、腱膜、韧带的紧张而压迫伤及颈上交感节或颅底(茎乳孔)的软组织,引起交感神经纤维或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刺激或压迫而出现物理刺激性的神经兴奋或抑制,使所支配的器官机能发生障碍。若这种物理性刺激未能及时消除,关节错位的创伤将引起创伤性炎症而成为无菌性炎症水肿,此时神经受继发性炎症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功能失调。不少上位颈椎失稳患者伴发过敏性病症,尤以过敏性鼻炎多见。当其损伤的肌肉、筋膜、腱膜、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得以治愈、颈椎失稳得以调整,颈部软组织动态平衡得以恢复后,过敏性鼻炎亦随之而愈。三、小针刀治疗过敏性鼻炎治疗点的选取及治疗方法1·枕部治疗点(1)定点:一般在枕外隆凸旁开1.5-4cm之间,浅层为斜方肌、头半棘肌,深层为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的止点,在上述范围内常可触摸到压痛、结节、条索等阳性反应点,有的患者只有压硬感。(2)定点原则:根据触诊时的压痛、压硬、结节、肿胀。(3)进针方向: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颈部皮肤约成30°。刺向颅底的底枕鳞部(上、下项线间的中内2/3部为多)。(4)注意:颅底不是一致的,如胖瘦、个体发育不同、颅底角度的不同,故进针刀角度和进针深度也不是相同的,初学者应摸索进针刀。2·颈部治疗点:C2棘突点(1)定点:在C2棘突两侧进针刀,一般棘突两侧治疗点距离后正中线旁开1·5-2cm。新疆医科大学(8月6日-8月13日)针刀微创临床应用人体标本解剖班通知(2)定点原则:根据触诊时的压痛、压硬、结节、肿胀。(3)进针方向: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后正中矢状面约成45°。(4)注意:C2棘突多有偏歪,针刀治疗时应根据C2棘突具体情况综合分析,C2棘突是力的交会点,棘突两侧是头后大直肌及头下斜肌的起点,棘突分叉部是颈半棘的附着点,这个部位掌握好能够治疗颈椎病、头、面、五官病症乃至某些疑难病症。3·颈部治疗点:关节突关节点(1)定点:后正中线旁开2.5-3cm。(2)定点原则:根据触诊时的压痛、压硬、结节、肿胀的关节突关节。(3)进针方向: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后正中矢状面约成45°。(4)注意:应严格选择施术范围、进针角度及进针深度,因患者胖瘦不同,有时4号针刀不能到达骨面,治疗效果同样理想。故治疗时不必强求到骨面。4·肩胛内上角点(不是绝对选点)(1)定点:肩胛内上角。(2)定点原则:根据触诊时的压痛、压硬、结节、肿胀。(3)进针方向:刀口线与人体颈部纵轴约成45°,针体与刺入部位皮肤垂直。(4)注意:此部位原则上针刀不离开骨面,肩胛提肌深面有颈横动脉经过 以上治疗点的进针刀深度及松解程度:快速刺入皮肤,分层缓慢松解、剥离,进针深度因人而异。根据针下感觉来掌握针刀松解、剥离的深度,多可到骨面,松解剥离时常可根据针刀下松解声音判断松解、剥离情况,正常组织无声音或声音很小,粘连、疤痕等病变组织即纤维化程度较高的病变组织,松解、剥离时声大、音高。一般性治疗时松解2-3针刀即可;如果针刀下感觉到有紧涩、坚硬感且松解剥离声大、音高时,针刀松解可在5-10针刀左右。5·鼻根部治疗点(1)定点:双内眼角至鼻骨末端连线的中点,用指从鼻根向鼻尖方向滑行的软硬结合部即为鼻骨末端。(2)定点原则:该部位皮下即是骨膜组织,按压该部位时患者有舒适感。(3)进针方向:向对侧鼻翼方向斜刺。(4)注意:刺入时针刺方向只有向下才有意义。 进针刀深度及松解程度:无松解条件,至骨面刺激即可。以出眼泪或眼内湿润为佳。四、小针刀治疗过敏性鼻炎注意事项 (1)患者在做治疗前应该充分做好准备,最好不要在过饥过饱的状态下进行。患者在治疗时尽量放松心情,不要过分的紧张,按照医生的指导摆放体位,不要随意更改。患者精神紧张或者劳累、饥饿以后是不适宜进行针刀治疗的,这样可能会发生低血糖或晕针等不良反应;(2)针刀治疗以后要注意保持创口的清洁干燥,避免水或者是汗渍的侵蚀,以免污染伤口,造成感染;根据治疗的针眼的大小,操作的轻重,一般在24-48小时治疗部位保持清洁干燥。(3)治疗部位不能够按摩,应该观察创口有没有渗血和皮下血肿,如果出现这个情况,应该要进行加压包扎。(4)针刀治疗结束后初期可能会出现数小时到一两天的局部酸胀,这是正常的反应,不用紧张或者担心,一般会自动消失。部分患者如果感到酸胀3-5天也是正常的,酸胀的程度与患者体质、疾病部位、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是有关系的,我们适当做热敷可以减轻这个反应。如果反应较重的,还是需要随时就诊。注:本文部分文献摘自针刀精细解剖、知痛针刀学习资讯和医学交流等平台,对这些作者及平台表示敬意和感谢。
吾师郑魁山教授,针法研究之父,教你如何用针,了解针法奥秘。风池穴刺法有几种作者/郑魁山简介:郑魁山,1918~2010,河北省安国县人。出生于针灸世家,16岁随其父著名针灸专家郑毓琳先生学医,20岁独立行医,从事临床、科研、教学近70年,一生致力于中国针灸传统针法的研究,以其手法之精湛蜚声中外,有“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和“西北针王”之誉。历任甘肃针灸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甘肃郑氏针法研究会会长、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教授、国际针灸医师水平考核委员会委员、日本后藤学院客座教授、英国东方医学院教授,1993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管理局遴选为名老中医。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颈项外侧凹陷处。一般认为此穴为风邪由外侵袭人体汇聚之所在,故命名为风池。(图片选自“大家中医”APP)该穴具有清头明目、祛风通窍作用,主治范围广,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五官科病症及外感疾病等,针灸学将其列为搜风要穴。该穴位浅层组织有枕小神经和枕大神经分布,深层为延髓和椎动脉,深度距皮肤1.5寸左右。若针刺超过一定深度或过度提插伤及延髓和椎动脉,将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图片选自“大家中医”APP)因此,无论选取本穴为主或是作为配穴,合理运用风池穴针刺手法是取效的重要因素。针刺不当不但影响疗效,且易引起意外,所以针刺要掌握必要的“度”。关于风池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多数古籍记载风池穴宜直刺3~7分,《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提出可针1寸2分,《循经考穴编》提出透刺1寸5分。《腧穴学》中规定向对侧眼睛方向斜刺0.5~0.8寸,但并没有规定是向目内眦、目外眦还是眼球的方向。我们总结出风池常用的四种刺法及其不同的作用特点,兹介绍如下。1.斜刺法斜刺法是临床最常用的刺法,是指针刺时针尖朝向内上方,向对侧眼球中心方向(瞳仁)针刺13~25mm,一般用提插或捻转泻法。其作用有二:第一,疏风散邪,清热解表。风为百病之长,风池既可疏散风邪,亦可疏散其他六淫之邪。风池是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脉主表证。《难经·二十九难》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泻之可解表清热。凡外感病证或其他疾病初期,只要属病邪在表阶段,皆可取风池治之。以风池为主穴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可明显缩短疾病进程,使之尽快进入恢复期。第二,清肝泻火,潜阳熄风。风池位于足少阳胆经,肝胆互为表里,故泻之可清泻肝胆之火;阳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诸阳经的作用,泻风池可以清泻诸阳经,泻火潜阳,适用于中风、眩晕、头痛等肝阳上亢之证。2.平刺法平刺法又称通经法,是指针体呈水平方向,针尖对着相应椎体同侧前缘针刺,深度25~40mm,得气后行提插或捻转提插泻法,要求有走串、抽动之针感。足少阳胆经“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阳维脉与足少阳会于风池,又与督脉会于风府、哑门,故针感上可至头耳,下可抵骶脊,侧可达肩臂。其功效通经行气,宣痹止痛。适用于经络痹阻、疼痛气逆、肌肉痉挛或萎缩无力之证,如偏头痛、中风偏瘫、耳鸣喘逆、臂痛不举等。3.深刺法深刺法又称通关法,是指针尖向前下方,对着喉结同侧缘方向深刺寸许,针感可到达会厌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有通关利窍、降逆开闭之功。凡咽喉不利之症,如失语、构音障碍、吞咽不利、呼吸不畅、咽肿瘿气以及梅核气等,皆可深刺风池治之。4.横刺法横刺法又称透刺法,即风池互透,是指针尖对着对侧风池穴方向针刺。根据患者体态,可刺入50~75mm或更深。可刺单侧,亦可刺双侧。刺单侧时针尖可从对侧皮肤透出,亦可不透出,但一定要保证深度,以达一针两穴之目的。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其作用有二:第一,益髓健脑。横刺风池穴,贯通太阳、少阳及督脉,以达到汇聚清阳、益髓强智而健脑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刺风池能够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本法用于治疗大脑缺血性疾病,如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性痴呆、颈性眩晕等,取得良好疗效。第二,通络化瘀。横刺风池,能够通络化瘀,改善局部气血瘀滞之病理状态,对于落枕、颈椎病等颈项强痛、项部拘急不舒之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医者也要注意,因风池位置特殊,其深层有椎动脉、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为人体呼吸、循环等生命中枢所在,容易发生危险。《素问·刺禁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风池穴针刺不慎,针体可穿过枕骨大孔,伤及延髓,危及生命。轻者可有头项强痛、眩晕、眼花、心慌、出汗、呕吐等,严重者有全身触电感,并恐慌惊叫、精神异常以及呼吸困难甚至昏迷,须立即抢救。故应在熟悉其局部解剖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谨慎进针,避免伤及椎动脉、延髓和脊髓,以免出现危险。本文摘自中医书友会。
交感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一种类型,可以与神经根型颈椎病合并发生,有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如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失眠,心动加速或缓慢,心前区痛,血压升高,四肢冰凉,还可有一侧肢体的多汗或少汗,也可有耳鸣耳聋,眼球震颤,有时可见三叉神经出口处疼痛,牙痛,枕大神经痛,舌下神经功能障碍等,此种类型的颈椎病要与脑血管疾病,耳部疾病,眼部疾病以及心脏疾病等鉴别,根据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出现的症状,而与相应的疾病相鉴别。交感型颈椎病的上述症状应当与梅尼埃病、耳内听动脉栓塞、冠状动态供血不全、青光眼、脑梗塞、高血压等相鉴别。梅尼埃病是发源于人体中耳的原因尚未明确的耳科疾病,耳内听动脉栓塞是指患者突然发生耳聋、耳鸣及眩晕。冠状动脉供血不全患者往往会伴有心前区疼、胸闷气短等,青光眼患者有可能伴有同侧偏头痛、眼眶部酸痛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其症状是心前区疼痛剧烈,伴有胸闷、气短,只有一侧或两侧上肢尺侧的反射疼痛而无上肢颈脊神经根刺激症状,心电图有异常改变。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除了会导致脑供血不足意外,还会导致心动过速或过缓,心电图通常不会有明显异常改变。2、神经官能症:没有颈椎病的X线改变,无神经根和脊髓压迫症状,应用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但需长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期观察,反复检查,以鉴别诊断。3、更年期综合征:部分病人可以伴随有精神心理障碍、情绪异常,更年期综合征还应当除外神经官能症以及抑郁症,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区别在于更年期综合征无颈椎病影像学改变。4.美尼尔病: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耳科疾病,起源于中耳,症状为头痛、眩晕、恶心和呕吐、耳鸣、耳聋、眼球震颤、脉搏缓慢和低血压。它的发病与过度劳累、睡眠不足和情绪波动有关,而不是由颈部活动引发的。进行耳科检查可以识别它。5.耳内听动脉栓塞:患者突然出现耳鸣、耳聋、眩晕,症状严重且持续。6.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此类患者常有心前区疼痛,伴有胸闷、气短,仅有一侧上肢或双上肢尺侧反射性疼痛,无其他节段性疼痛及上肢知觉改变;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等检查多有异常,服用硝酸甘油可症状缓解。7.神经衰弱:患者症状多,但体检时无神经根或脊髓受害的迹象,神经系统药物治疗有效,减少精神压力可使症状明显缓解。8.青光眼:可能有同侧偏头痛、眼眶酸痛和恶心呕吐,眼科检查可发现视力下降,还有红眼病。9.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诊断本身就有争议,由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原因,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在病因和临床表现上有很多交叉,这给临床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认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是什么?首先,椎动脉型侧重于血管压迫和供血不足,而交感型则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患者在不同节段出现交感神经反射的复杂症状,如视觉障碍、耳鸣眼球震颤、肌肉无力、腱反射亢进,也称为Barre-Lieou综合症。这与参与反射的节后纤维的性质和数量密切相关。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引起的非典型心绞痛是其中一种特殊类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不仅包括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表现,还包括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症状,即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如头痛、头晕、心动过速、四肢发凉等,或心动过缓、低血压、胃肠道运动增强、流泪、鼻塞等。近1/3的患者没有其他颈椎病的症状。其次,在辅助检查中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血管造影无椎动脉狭窄,以区别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也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两种类型的颈椎病有差异,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阻力指数(RI)和脉动指数(PI)高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最后,在诊断治疗手段上,椎动脉型需要椎动脉造影或MRI椎动脉显像,交感型需要通过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或颈交感神经封闭来进一步有效区分。
脑中风病临床最主要的表现,大多数人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基础病存在,又因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天气变化等诱因而致脑血管意外,突然出现神志障碍和运动、感觉以及语言障碍。虽经紧急救治,但还是有部分功能难以恢复而遗留下来,称为中风后遗症。最常见的后遗症就是病人会产生“三偏”、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日常活动能力障碍以及大小便障碍。 对于中风后遗症,中医有十分丰富的治疗经验,除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药物、针灸、推拿、功能锻炼等方法外,强调饮食要注意清淡、合理搭配、营养丰富。 一、脑中风之后只要不放弃,功能恢复就一直在进行中很多患者都认为,卒中后三个月到六个月是恢复的“黄金期”,超过一年还没恢复就没指望了。其实并不是这样,所谓的“黄金期”,只是说在这个阶段恢复的进展比较快,当大脑神经受损之后,依靠其他正常的脑细胞可以进行代偿,大脑可塑性是终生的,所以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来说,康复期并不只是一年,而是一直在逐渐恢复,只是速度不同而已。二、正视脑中风,树立康复信心1、脑中风后遗症不是整个人都是残“废”了,而是身体暂时出现了残疾。脑卒中的致残率虽然很高,但这种残疾是因大脑的疾病所致,而身体的运动系统是完好的,只是身体运动系统得不到来自大脑中枢的正常指令,肢体的需求也传不到相应的“司令部”了,“司令部”暂时处于非正常状态,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来通过“下级(运动系统)”不断向“司令部(大脑中枢)”发送信号,唤醒“司令部(大脑中枢)”尚未“伤亡的领导”,坐镇指挥,也就是说,只要通过正确的康复锻炼,大脑逐渐产生代偿功能之后是可以逐渐恢复的。2、脑中风后的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有些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渴盼迅速康复,在康复训练中,加大锻炼的力度和强度,结果造成肌肉甚至关节损伤,影响了后期的锻炼,比如说甩腿或是划圈、甩胳膊手腕等。三、科学康复脑卒中之后的康复锻炼,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其中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运动学、康复学等,需要专业人士来指导和帮助,设计出个体化最为适合的康复锻炼计划,按照锻炼计划长期坚持才是最正确的事。不要盲目相信那些设备仪器销售人员的吹捧,过度依赖仪器康复。中医学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依据。清代名医王清任撰写的《医林改错》中记载的“补阳还五汤”就是多中风后遗症治疗非常有效的中药处方。《医林改错》卷下:“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同时,针灸推拿在中风后遗症的诊疗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也是被世界医学界所认可的脑卒中后遗症的最有效疗法之一。除用常法取穴外,我们科室多采用“西北针王”郑魁山教授独创的“温通针法”,同时结合天津针灸名家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法,形成了我科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独特诊疗技术,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恰当的治疗结合专业的康复指导,以期能够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起到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