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治病十三方:1、拉肚子:山药蘸烤馒头末;2、吐酸水:酱油兑温水;3、恶心呕吐:姜汁+蜂蜜;4、痤疮:萝卜红枣汤;5、口臭:嚼山楂;6、掉头发:洗头水里加盐;7、偏头疼:白萝卜汁滴鼻;8、盗汗:黑豆大枣配黄芪;9、上火麦粒肿:金银花;10、手脚发凉:羊肉豆腐汤;11、爱流鼻血:常吃大枣;12、牙周炎:生姜水漱口;13、失眠:龙眼枸杞粥。
立秋了天气渐凉,小儿易受凉感冒发烧,咳嗽,流涕等症状,对于服中药汤剂比较困难的患儿,选用脐贴法神阙穴效果不错。 贴敷神阙穴治疗疾病的方法历来已久,称为 脐疗。神阙穴是俗称肚脐眼位置。
作为一名临床30年的中医儿科医生,看到很多孩子有病大多是常见病,中医治疗几副要药就能治好的,很多孩子父母带孩子再西医院辗转数日,打针输液孩子受罪家长心疼,有的效果还不好转看中医。每天门诊都要遇到几个由打针输液不见好又转看中医的。小儿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腹泻食积发热遗尿黄疸夜啼呕吐等等很多功能性疾病,在治疗方面中医有明显优势。特别是病毒感染性类疾病,西医常常是束手无策,遇见高水平医德好的医生会用一些安稳疗法,并给患者解释清楚,等待病情恢复。运气不好遇见钻进钱眼里的庸医,会给你开一些又贵却没有效果的抗生之类的,让你花钱又受罪弄不好还会被药物的副作用危害。治疗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中医药远远领先于西医。 比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 肠炎 肝炎 肺炎 腮腺炎 心肌炎 等等。 待续
近日门诊上遇见几例呕吐的患儿,年龄一岁以内的哺乳儿。无发热,呕吐多在哺乳之后,呕吐物量大多为奶液或奶块,舌质红苔白厚指纹紫。为胃有内热。处方: 竹茹 栀子 灯心草 枳壳 炒卜子 生甘草各适量,水煎取汁,频服。
中药的四气五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自古以来,就有四气五味之说,且一直沿袭至今。每味药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药物的四气五味也是很多中医人的盲点,药物性味总是傻傻分不清。到底何为四气五味?四气是什么、五味又是什么?且看正文!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如患者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患者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用于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黄帝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多用于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肠、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症。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用于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用于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癥等。 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味淡,多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神农本草经》未提淡味,后世医家主张“淡附于甘”,故只言五味,不称六味。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于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症。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止血等。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气味不同,作用有别,如黄连苦寒,党参甘温,黄连功能清热燥湿,党参则补中益气。而气同味异、味同气异的药物作用各有不同。如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苁蓉同属温性,由于五味不同,麻黄辛温散寒解表,杏仁苦温下气止咳,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乌梅酸温敛肺涩肠,肉苁蓉咸温补肾助阳。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科学走近中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范永升主编)
【名医名方】何复东:久咳验方 原创 2015-12-16 严兴海 何茁 中国中医药报 何复东,男,汉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诊疗工作50余载。被评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久咳验方 组成:蜜麻黄15克,附子9克,细辛6克,蜈蚣2条,蝉蜕15克,全蝎6克,地龙12克,炒僵蚕12克,白毛夏枯草15克,桂枝15克,干姜10克,五味子30克,乌梅30克,甘草15克。 功能:助阳解表、祛风化痰、解痉止咳。 主治:久咳不愈,现代医学之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等,但凡以久咳为主,证见咳嗽阵作、咳白痰,量少,不易咳出,伴咽痒不适,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浮,证属阳虚风咳者均可应用。 用法:上药加水600毫升,煎取 200毫升,再加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共取400毫升,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日服1剂,7天为1疗程。服药期间忌辛辣刺激饮食。 方解: 久咳一证,临床甚为常见。何复东认为久咳病因主要为阳虚无力驱邪,风痰久宿于肺,气道挛急所致。外感病,经治疗后,寒热之邪大部分已除,风邪独恋,患者阳气已伤,无力驱邪;部分患者体质偏向(特别是过敏体质),新感外邪(风寒、风热)易于引动,干于肺系,肺失宣肃故久咳不止。痰之为物,乃津液凝聚所生;肺失宣肃,津液不布,津凝为痰。风痰相搏,内宿于肺而成本证。痰之为物,可为有形之痰,如咳出之痰;亦可为无形之痰,属痰象、痰征,如舌淡,苔薄白或微腻,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滑等为痰象。风痰内宿于肺,肺气上逆,故见咳嗽、咳痰;风胜则痒,风邪偏胜,故见咽痒、咳嗽阵作。 久咳方中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为君,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主治少阴病兼表证,其功效温经发表、表里双解。其中麻黄为肺经本药,宣肺止咳,散太阳在表之邪;附片入肾经,益肾温阳,扶正祛邪;麻附相合,温肺止咳、助阳发表;细辛辛温雄烈,温肺化饮、发散风寒,与麻黄相伍,加强温经解表、散寒通窍之功,与附片相配,有温通少阴、助阳散寒温里之效。三药相须为用,内温少阴之阳,外发太阳之表,助正而驱邪,于温经中解表,于解表中温阳,使肺肾互根,子充母气,故而可以治阳虚风咳。蝉蜕、全蝎、僵蚕、地龙、蜈蚣搜风通络、解痉止咳,白毛夏枯草降气止咳共为臣药;桂枝、干姜仿小青龙汤之义温肺化饮;久咳必然耗伤肺气,用乌梅、五味子敛肺止咳共为佐药,另则大量乌梅、五味子配合麻黄附子细辛及五虫可防君臣过于辛散之弊。甘草一则调和诸药,二能缓麻桂及诸多虫类药物燥烈之性,三则解细辛、附子之毒为使药。全方升降相因、散收有度,验之临床,疗效确切。 加减应用:若鼻清涕量多加苍耳子、辛夷花、白芷等温肺开窍;咽、腭、气道瘙痒不适,加鹅不食草袪风解表;有泡沫痰加白芥子、葶苈子以化痰蠲饮:大便溏可加炒白术健脾;病久体弱者可加党参;若怕冷较著病程较长者加补骨脂、胡桃肉、淫羊藿、肉苁蓉等补肾之品以温补肾气而助肺气宣发;病久药效下降可加山药、益智仁;痰少而黏间加有少许黄痰加入黄芩、桑白皮、金荞麦、老鹳草等以清肺化痰。 注意事项:伴有发热、咳痰量多、色黄质黏、苔黄腻、脉滑数等痰热壅盛者不宜应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中医医院 严兴海 何茁 整理)
近一段时间发现咨询小儿腹泻的比较多,看症状大多属于轮状病毒性腹泻,俗称秋季腹泻,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 最多见于1岁以内,10个月-12月的婴儿。潜伏期约为2~3天,发热、呕吐和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多数患儿在病初即可发生呕吐,常先于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多在10次以内,亦可达数十次,量多,黄或淡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粪便中钠与氯升高,少数可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等。常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症状,据统计约40%~80%的患儿有脱水,可伴代谢性酸中毒,脱水程度通常不到5%,约40%的患儿脱水可达10%,个别脱水严重,较大肠杆菌感染、细菌性痢疾为甚。病程约3~8天,少数较长。 本病为一自限性疾病,极少见死亡,死亡多发生于症状出现3天内。 轮状病毒腹泻的诊断,主要根据轮状病毒腹泻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小儿轮状病毒多侵犯婴幼儿。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此病,有人早期采用病毒唑治疗,认为能相对缩短病程。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给予支持和对症疗法,根据脱水程度补液,绝大多数患者可予口服,对反复呕吐或严重脱水者可先给静脉输液。 以上是关于此病的西医知识介绍,没有特效药并不是就不能治疗,孩子腹泻次数较多,哭闹或发热一定到医院就诊,如果有脱水症状要输液,轻的话可口服补液盐。因为此病多发于一岁以内的孩子,年龄越小病情变化越快,所以及时到医院就诊咨询很重要。对症治疗一般5-7天都能痊愈。可以到中医院看中医,辩证施治可以缩短病程。切不可私自按一般消化不良的腹泻治疗而耽误病情。 病情较轻的,如不发烧,无呕吐,仅仅有稀水样,旦花样便,一日5-7次,可以口服思密达,在家里炒一些白面粉做成糊糊粥,少放一些盐和糖,喂服。不可进食生冷油腻食物,最好仅仅喝面糊糊,大便转好再加其它食物。
外感咳嗽居儿科常见病之首。教科书大致分为风寒、风热两型,笔者临证二十余年,对于小儿外感咳嗽的辨治,认为可分为风寒、风热(风温、春温)、风燥、湿温等四型,其中风寒有轻重之分,风燥有凉温之别。据症辨证审因论治,收效颇佳。现总结如下。1、病因1.1外因—当究六气外感咳嗽当究六淫,六淫为四季六气之太过。《素问·至真要大论》:“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六淫当中“风为百病之长”,它邪多以风邪为先导,挟风而致病,因而临床所见均为邪邪相合共同为病,而两邪相合又有邪之轻重之分,或风轻而邪重,或邪重而风轻。概括致病之邪有风寒,风热(风温、春温)、风燥、湿温,成为引起小儿外感咳嗽的主要外因。1.2内因——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之生理特点,因为纯阳之体,形气未充,对疾病抵抗力较差,易为六淫所伤;肺主呼吸外合皮毛,故致病肺系首当其冲;又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之病理特点,正如《小儿药证直诀》“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以及“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论,不仅易被六淫外邪所伤,且病邪变化传变迅速,易化热化火,易引外邪而入挟积挟滞,上述特点均是导致外感咳嗽的内因所在。2、证型及论治2.1风寒咳嗽风寒咳嗽有轻重之分,轻症即平常所言伤风咳嗽,多发于深秋初冬或夏日贪凉,卧睡当风而致。症见流清涕、喷嚏频作,微热或无热;咳声轻扬,舌象多无变化,脉浮,风重而寒轻。治宜疏风宣肺止咳,以三拗汤加味(炙麻黄、杏仁、炙甘草),鼻塞加辛荑,咳显加前胡、苏叶,便干加炙紫苑。临床屡用屡效。此症现代医学多诊为过敏性咳嗽,加服扑尔敏效更佳。 风寒重症,多由风寒轻症调治不当或复又感寒,或冬季风轻寒重直中肺系而致。症见咳嗽频作或有清涕,多无喷嚏,日夜咳嗽均重,咳声高尖,鼻塞声重,吐稀白痰液,发热恶寒无汗,舌淡脉浮。治宜散寒祛风,宣肺止咳化痰。方选麻黄汤加味(炙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咳甚加射干、前胡,痰多加苏子、半夏;注意煎煮不可久,水沸5~6分钟即可;每剂分2~3次温服,汗出热即退,一般3剂咳去大半,调剂1~2剂咳平。翟某,4岁,男,2002年12月6日诊,咳嗽频作2日,尤以夜甚。发热(38℃)无汗,鼻塞声重,咳吐白痰,纳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紧。证属风寒束表肺失宣肃。治宜散寒祛风,宣肺化痰止咳,施麻黄汤加味,炙麻黄3g,桂枝6g,杏仁10g,炙甘草3g,陈皮6g,半夏6g,前胡6g,生姜2片,三剂咳平、热退,调理善后。2.2风热咳嗽(风温、春温)风热咳嗽乃风邪与热邪(温邪)合而为病,多发于春末夏初。风温者,风与温热之邪相合袭于口鼻、皮毛;春温者,内有伏热,外引风邪或外感风寒迅疾入里化热,表现一派热象或客寒包火之象;症见:发热37.5~38.5℃,汗出热不解,伴咳嗽声重或无汗头痛,咽痛咽喉肿痛,面赤唇红,口鼻气热,舌红苔黄,脉浮数。热重风轻,治宜清泻肺热疏风透表,使风热之邪从里外而解。对于里热不甚明显者,方选银翘散化裁;而体质壮实,内热较盛,稍兼寒束,如无汗、头痛之客寒包火证,应清泻肺热为主,疏透风邪为辅,方选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味,临床多加黄芩、桑皮、沙参、芦根、桔梗、胆南星,加强清透之力;大便臭秽或干结,均示大肠有积热加全瓜蒌、槟榔、紫苑,清热通便,使热从大肠而走。生石膏可随年龄用至15~25g,余常量即可。此类患儿体质较壮,平素食欲佳,易食积,内有积热。余曾治一患儿,王某, 6岁,发热咳嗽5天余,在院外输液治疗三天,热时退热复,咳嗽声重,鼻塞黄涕,头痛无汗,咳吐黄痰,口气臭秽,舌红苔黄厚,脉浮数,病属春温,客寒包火,予清肺泻热疏表透邪,方予:生石膏20g、炙麻黄6g、杏仁10g、黄芩10g、桑白皮10g、大贝10g、沙参10g、全瓜蒌15g、牛蒡子10g、连翘10g、生甘草8g三付,热退咳去大半,调理2剂而愈。2.3风燥咳嗽燥乃秋天之主气,肺为秋天之主脏。天干物燥是我国北方秋季之特性,临证燥咳有凉燥、温燥之分,凉者寒之浅也,凉燥者多为深秋而感,风寒与燥所致咳嗽其症状似风寒,唯咳为干咳或咳而少谈,唇干咽燥,舌乏津,脉浮,治宜温润止咳为主,辛温疏表为辅。方用杏苏散化裁。 温燥者多在冬季而发,因冬寒而嗜暖,供暖之屋纵有“加湿器”亦属人造违季之“天气”,长期空气干燥,肺司呼吸失其清润而发为咳嗽。症见:咳嗽痰粘而少,音哑喉痒,面赤唇干或有发热,喜冷饮,便干,舌红苔燥,治宜清凉甘润,宣肺润燥;方选:桑杏汤加味(桑叶、杏仁、沙参、象贝、栀皮、梨皮),热象明显,加连翘、石膏,燥甚加沙参、天花粉,大便干结加全瓜蒌。患儿刘某,10岁,女,于2005年12月就诊,咽干痒而咳,痰少,无热。喜冷饮,舌红苔少,乏津,便干纳差,属典型的空气温燥调护失宜而致病。宜清宣润燥止咳。方予:杏仁10、桑叶10、沙参10、栀子皮10、生石膏15、知母10、大贝10、天花粉10、全瓜蒌15、炙甘草6,三剂而咳止,调剂善后。2.4湿温咳嗽湿为长夏之主气,其对应为脾脏,湿温咳嗽多发于夏末秋初长夏湿盛之时,天暑之热与地气之湿相迫于口鼻、皮毛,袭于肺金且肺喜清轻,失其清肃之能而为咳;其咳嗽症见:咳嗽声重,痰多而利,多伴发热难愈,体温在37.5°~38.5°之间,临床患儿多以发热不退而就诊,兼见纳呆,舌苔白腻,脉滑数。其中咳而有痰,舌苔白腻为必备症状。治宜:清热化湿,宣肺祛痰。柴胡达原饮化裁(槟榔、厚朴、草果、黄芩、甘草、柴胡、枳壳、青皮、桔梗、荷梗),临床屡用必效。成某,女,12岁,8月暑假在家,感冒后及发热咳嗽输液1周,不愈来诊:体温38℃,咳嗽声重咳痰色白而多,头胀痛不适,纳呆,舌淡红,苔白腻微黄,脉滑数。属湿温咳嗽。方予:柴胡10、黄芩10、杏仁12、半夏10、薏苡仁15、槟榔12、草果10、桔梗10、生甘草6,三剂热退咳平,给予化痰利湿消食和胃之剂而收功。
感冒是小儿时期的多发病,尤其体质较弱抵抗力差的孩子,每年都要感冒多次,而且用药效果不好,缠绵难愈.家长遇见这样的孩子头疼的很.其实不是孩子的病不容易治疗,是治疗方面有太多的误区.第一,最常见的是一感冒就服退热药和消炎药<抗生素>.第二是发热几个小时体温不退到正常,就要到医院输液或者应用更高级的抗生素.第三,应用中药治疗感冒不分病情寒热虚实及药性的寒热温凉,让电视广告牵着鼻子走.哪里能尽快治好孩子的病啊.一般感冒有发热,流涕,咳嗽,食少等症状,检查呢血液常规可能会提示白细胞总数增高或者不高,大多伴有扁桃体肿大一些,西医会告诉你是扁桃体发炎了,一听发炎理所当然要消炎.其实不是全是这样,大多数感冒是感冒病毒感染,治疗感冒病毒的特效药目前还没有.病毒感染应用抗生素当然是无效的,即使进口的"高级"抗生素也无济于事,因为不对路.所以无论是口服还是打针输液消炎的抗生素都是缓解心理紧张而已.大部分医院和诊所巴不得你要求打针输液用昂贵的药品,他们好赚钱呢.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病程一般为一周,体质差的或可合并细菌感染病程时间较长,或可发展为支气管炎,甚则肺炎都有可能.这么说感冒是不是就不要治疗放任自流让其好或者往重处发展?当然不是.治疗感冒的最佳选择是应用中草药,中草药抗感冒病毒很有效果,可中药的应用并不像西药那样看了说明就能使用.必须咨询中医还得是真正的中医,很多西医学中医都是一直半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能跟着电视广告走,什么治感冒三精双黄连,柴胡口服液等等.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感冒有些孩子流清涕咳嗽无痰,不发热或者低热,精神很好;有些孩子发热咳嗽有痰流黄涕萎靡不振,这两种感冒中医治疗处方是完全相反的,一凉一热两种方剂,而且还得根据孩子的体质情况加减用方,用反了会有怎样的结果?怎么能像广告里所说感冒不分寒热虚实都是一样药呢?得了感冒怎么办?休息少运动,多喝水,饮食清淡宜消化;不明确合并细菌感染不要使用抗生素;尽量在中医儿科医生的辩证施治指导下使用中药制剂.必要时应用一些对症处理的西药.介绍一个治疗一般感冒很有效的方子,有信心的朋友可以验证一下:炙麻黄10 炒杏仁10 炙紫苑10 款冬花10 苏子10 蝉衣6 炙甘草6适应症:低热或不发热,无汗,流清涕必有,或有喷嚏,咳嗽日轻夜重,少痰或无痰,伴见食少,大便正常.舌苔少或无苔:禁忌:咳嗽吐黄痰,或流黄涕,舌苔白厚或黄.这是五岁至七岁孩子的药量,五岁以下减半,或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