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鼻堵)是鼻部疾病的最主要、最典型的表现之一。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鼻堵初步判断自己是患有哪种鼻腔疾病并进行简单的对症治疗呢?答案是:可以的。由于鼻塞是一个“主观”感觉,所以,对“鼻塞是否存在”的判读,以及“鼻塞严重程度”的评价,存在个体差异。但是,由于单纯的“鼻塞”几乎是不存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鼻塞典型的伴随症状,分析和判断病因,从而针对病因,给您初步的指导或就诊的指引。首先,您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您是成人还是儿童?(这里认为小于或等于14岁为儿童)2.您的鼻塞是“持续”还是“间断”的?3.您的鼻塞是“单侧”、“双侧”还是“交替”的?以下,我们区分成人和儿童,围绕鼻塞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将鼻塞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鼻塞的特点,逐一分析。鼻塞的原因有很多,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器质性、功能性和混合型。一、器质性鼻塞:简单讲,就是指鼻腔的结构存在先天或后天的结构异常,造成一侧或双侧鼻腔的狭窄,从而引起鼻塞。先天性原因中,最常见的是“鼻中隔偏曲”(鼻中隔是分隔双侧鼻腔“隔板”,由多块“骨-软骨”衔接构成;几乎所有人的鼻中隔都不是“笔直”的,所以“鼻中隔偏曲”的人很多,但单纯因鼻中隔偏曲引起闭塞的情况确很少)。后天的原因中:儿童中最长见的是“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跟扁桃体一样,是人体正常的淋巴组织:位于鼻咽部、后鼻孔的后边;所有孩子的腺样体都是“肥大”的:正常情况下,7-9岁会达到体积的高峰,之后慢慢萎缩,13岁左右就会完全萎缩掉,具体参考之前的文章《腺样体肥大到底需不需要手术?》);成人最常见的为慢性鼻炎(如下鼻甲肥大),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具体参考之前的文章《什么样的“鼻-鼻窦炎”需要手术治疗》),其次为鼻腔肿瘤(多表现为单侧-持续鼻堵)及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多伴有“回吸涕”中带血)。治疗:器质性鼻塞引起的鼻塞,治疗以手术为主。如鼻中隔偏曲矫正,经鼻内镜鼻腔鼻窦手术,腺样体切除术等。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在规律治疗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功能性因素(详见后续)后,再次评价器质性因素是否仍造成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生活的鼻塞,如果是,再选择手术。二、功能性鼻塞:指鼻腔结构不存在结构异常,或轻微的结构异常(如轻微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且平时并不自觉鼻塞,而是在外界环境刺激(如过敏性鼻炎)或身体状态变化(如上呼吸道感染)时,鼻甲黏膜肿胀、鼻腔分泌物黏稠,造成鼻腔相对狭窄,引起的鼻塞。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塞:通常伴有鼻痒、连续喷嚏和流清水鼻涕,部分患者会有较典型的诱发因素,比如冷热空气、粉尘、花粉、动物皮毛等;这种鼻塞多位双侧,且多会反复发作,部分患者会有季节性,比如花粉季节、冬季等;治疗:过敏性鼻炎是“可控不可根治,且必须控制的全身疾病”,意思是说,过敏性鼻炎是全身疾病(过敏/变态反应)的局部表现(鼻痒、连续喷嚏、流清水鼻涕);就像人体的“发热”反应一样,过敏反应可以理解为人体受到外在环境刺激时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所以目前讲,“过敏性鼻炎”不存在“根治”的说法;但是,还是类比发热,如果不控制,体温过高可能会引起严重并发症,过敏性鼻炎控制不佳,会引起更严重的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这个比率约为20%),所以,过敏性鼻炎发作的时候,还是要积极控制;并且,以目前的治疗措施,基本上可以讲:只要规律、足量、足疗程、分阶梯的应用抗过敏药物,没有控制不住的的过敏性鼻炎。临床中,以鼻喷激素和抗过敏药物为主。(具体根据个体情况,建议就医制定用药方案或具体情况线上跟我咨询)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鼻塞:上呼吸道感染广义上讲,可以认为是“急性鼻炎”,发病时和发病后期(上感好转后)会因为鼻粘膜充血肿胀,加上鼻黏膜腺体炎症而引起的分泌物增多、变粘稠且不易排出,造成鼻腔狭窄、通气不佳,引起鼻塞;与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塞不同,单纯“上感”引起的鼻塞多没有“鼻痒、连续喷嚏、流清水鼻涕”等症状,而是以黏稠甚至黄/脓性分泌物为主,且大多伴有浑身乏力、食欲不佳,部分伴有咳嗽咳痰、咽痛、一过性体温增高等上呼吸道感染的全身表现;治疗:以控制上感为主,鼻腔局部注意清洗、短期应用鼻粘膜收缩剂和促进鼻涕变稀薄的药物。三、混合型鼻塞:如同所有事情都不是单一因素的,临床中大多数鼻塞也都是器质性和功能性因素叠加造成;如成人常见的:鼻中隔偏曲合并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合并过敏性鼻炎;儿童常见的:腺样体肥大合并过敏性鼻炎等。还有,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鼻腔、咽腔、喉腔等上呼吸道黏膜的充血、水肿和敏感性增加,本身就会诱发过敏性鼻炎的发作,甚至是造成以前没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咽喉炎的患者罹患上呼吸道过敏,如鼻痒、咽痒、刺激性干咳等,这种情况常见于上呼吸道症状好转后,且临床中并不少见。多种因素的混杂,无疑加重了患者鼻塞的程度,也让患者对自己鼻塞的原因感到困惑,所谓的“感冒还是过敏,傻傻分不清”。其实,就如同数学题,复杂的问题是数个简单问题的叠加。要想解决,也要逐一分析存在的器质性原因和功能性原因。比如,如果存在器质性问题,那么平素,多少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鼻塞;只是鼻塞发作频率、程度,会在合并功能性病因的时候加重。治疗来讲:也是以治疗功能性因素为主;但要就医完善鼻内镜±鼻窦CT等检查,让医生协助评价器质性/结构性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成人常见的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鼻窦炎鼻息肉、鼻腔肿物等,儿童常见的腺样体肥大是否需要手术。(具体见《腺样体肥大到底需不需要手术?》及《什么样的“鼻-鼻窦炎”需要手术治疗》希望通过我们基于“鼻塞”的分类,可以多少帮您理清思路,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诊断、预防和控制疾病及指引您的就医。祝健康!
之前我们写分析了《腺样体肥大到底需不需要手术?》,那么假如在“非上感、过敏状态下,腺样体阻塞后鼻孔的程度并不严重”或在“上感、过敏等状态下,腺样体阻塞后鼻孔造成鼻塞、夜间张口呼吸甚至分泌性中耳炎”的情况下,该如何保守治疗、避免(腺样体肥大无法回缩而)手术呢?1. 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一次上呼吸道感染,就相当于一次“急性鼻炎”发作,造成的鼻黏膜、腺样体肿胀都会加重腺样体的肥大;虽然,日常生活中,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在所难免;但要,尽量减少发作的次数,发作时候要积极治疗,尤其强调鼻腔局部的药物,防止鼻腔黏膜长期慢性炎症反应。2. 控制过敏性鼻炎:假如,孩子在非上感情况下存在“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等,尤其是收到冷热空气、粉尘、花草、动物皮毛等刺激时候发作,就一定要积极控制过敏性鼻炎;否则长期的过敏性鼻炎发作会造成鼻腔、鼻咽部黏膜的长期水肿,影响鼻腔的“通气引流”,增加腺样体阻塞鼻腔的程度。3. 常用的药物:基本分两大类:3.1 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在上呼吸道感染发作时候,要积极应用清热解毒、退烧、止咳化痰的药物;同时,重视鼻腔局部用药,主要是短暂应用“鼻黏膜收缩剂”(连续应用不超过1周),减少鼻腔阻塞;另外要结合鼻涕稀化的药物,减少鼻腔粘/脓性分泌物聚集。3.2 抗过敏药物:首选“鼻喷激素”,很多爸妈“闻激素色变”,认为激素会对孩子存在很大的副作用,其实不然,鼻喷激素属于外用,临床试验表明,连续应用4周甚至8周,都不会造成明显的激素相关并发症,也不会影响孩子的发育;况且临床中对儿童最小年龄可以应用到2周岁,且临床中应用疗程一般只有1-2周。另外,可以加用口服抗过敏药物,一般选用“氯雷他定”“孟鲁斯特钠”等控制鼻黏膜的急性或慢性过敏反应;宝宝如果太小不易服用药片,临床中还有口服抗过敏的滴剂供选用。需要强调的是:保守治疗要“规律、足量、足疗程”很多爸妈,担心药物副作用,用药方面“犹豫不决”,并且容易“换来换去”,不能坚持;岂不知,这样不规律、不足量足疗程的用药,对孩子反而“弊大于利”。目前,临床中,针对孩子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鼻炎的药物,只要按照医嘱应用,都是很安全且有效的;鼻喷激素(连续2周)、黏膜收缩剂(连续应用不超过1周)只要控制好时间对孩子来讲,都是“利大于弊”的。当然,如果腺样体肥大真的到了“非手术不可”的地步,也不要犹豫;毕竟,长期睡眠缺氧,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白天的精神状态;鼻腔长期通气不加,也会造成颜面部骨骼发育迟后,造成鼻梁塌陷、上颚/唇高弓等所谓的“腺样体面容”。况且,腺样体切除手术目前都采取经口、微创,很成熟,全身麻醉很安全,孩子没有多少痛苦,也不会有什么并发症/后遗症;所以,如果觉得手术不可避免,建议不要犹豫拖延。具体请见我们的另一篇文章《腺样体肥大到底需不需要手术?》希望本篇文章可以因为孩子腺样体肥大而焦虑不安的“宝妈”“宝爸”们提供一些帮助!祝健康!
首先,必须强调两点:一、腺样体跟扁桃体一样,是人体正常的淋巴组织:位于鼻咽部、后鼻孔的后边。二、 所有孩子的腺样体都是“肥大”的:正常情况下,7-9岁会达到体积的高峰,之后慢慢萎缩,13岁左右就会完全萎缩掉。但是从宝宝出生到13岁这个腺样体“生长-肥大-萎缩”的过程中,每次的上呼吸道感染,都会引起鼻黏膜、口咽腔的淋巴组织(包括扁桃体、腺样体等)增生肥大;若少数的几次急性发作,一般讲,肿胀的黏膜、淋巴组织都会恢复到原来的大小,也不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肥大-萎缩”过程不过,如果反复多次的炎症发作,有的还伴有过敏反应,那么黏膜及淋巴组织可能就会变成慢性炎症,您可以理解为其中的细胞不仅仅是肿胀,而是不可逆的“瘢痕化”,这样,就会造成孩子在非上感、过敏发作的状态下的腺样体、扁桃体、鼻腔黏膜增生肥大,引起鼻腔阻塞,夜间张口呼吸等。由于增生肥大的腺样体组织可以压迫其两侧的咽鼓管(咽鼓管是中耳通气的正常管道,关于“腺样体肥大-咽鼓管-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请见之前的文章《咽鼓管:“中耳炎”治疗成败的最关键因素,没有之一》),引起中耳腔通气引流受阻,造成中耳负压,引起中耳积液,即分泌性中耳炎至于腺样体手术的适应症:一句话来说,如果通过药物能够控制鼻腔黏膜、腺样体组织的肥大程度,并且尽量避免上感、过敏的反复发作,且孩子的鼻腔阻塞、中耳腔通气不是长期受阻,可以考虑不手术;否则(比如,非上感、过敏状态下,腺样体依然无法回缩到不影响通气的大小),就需要手术。当然,腺样体切除手术目前都采取经口、微创,很成熟,全身麻醉很安全,孩子没有多少痛苦,也不会有什么并发症/后遗症;所以,如果觉得手术不可避免,建议不要犹豫拖延毕竟长期睡眠缺氧,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白天的精神状态;鼻腔长期通气不加,也会造成颜面部骨骼发育迟后,造成鼻梁塌陷、上颚/唇高弓等所谓的“腺样体面容”。至于腺样体肥大该如何保守治疗,避免发生不得不手术的情况呢?请参考我们另一篇文章《腺样体肥大如果不手术,该如何保守治疗?》希望本篇文章可以因为孩子腺样体肥大而焦虑不安的“宝妈”“宝爸”们提供一些帮助!祝健康!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事,大家好:我是耳鼻咽喉头颈颌面中心的刘庆松。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作为2018届潞河医院新员工代表在此发言。作为新人,在这个具有140年历史积淀的医院,面对医治和服务过无数病患的各位老师、同事,内心诚惶诚恐。今天,潞河医院对我们的认可,是一份荣誉;明天,我们将努力做一名好医生,承担一份责任。如何做一名好医生? 我理解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为病人提供最合理、最优质的诊疗服务”。这里的“最”字,说易行难;因为生命没有贵贱,疾病的治疗也本不应存在差距,更不应以医院大小、医生名气来区分病人;基于此,对标世界一流的医疗机构,潞河医院的病人应得到与协和、梅奥相同甚至更好的医疗服务。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一方面,国家崛起大背景促进了包括医疗在内的各行各业国际化水平,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医院、中国的医生将在未来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话语权,中国老百姓也必将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是吾辈医者之幸,更是吾辈之责。另一方面,万物互联、信息大数据等正在让一切逐渐透明,医疗行业逐渐没了所谓的“壁垒”与“秘密”。我们能够随时了解、关注、学习甚至改进任何技术。任何医院,包括我们潞河,都有可能在某一领域甚至某些领域达到甚至引领国际发展。这是吾辈医者之机遇,更是挑战。医生的工作简单讲就是“给人治病”:选择合适的药物、手术等方式是科学问题,但理解医生与患者的互动关系和治病过程及背后逻辑,就是哲学问题。科学革命、信息技术催生的循证医学等理论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愈加科学的治疗方法。并且,如前所说,这些具体方法不再是秘密。那么,很显然,能否深刻理解疾病治疗过程、优化医患互动流程,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效获得并合理应用当今最佳的治疗方法,便成了决定当今及未来医生和医院的能力及水平的关键因素。医学的这一发展趋势也符合科学源自哲学、哲学思辨指引科学进步的演进过程。回顾过去,秉承仁爱及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除病痛的办院理念,利用不断进步的医学科学技术,潞河医院不断成长成熟;140年光阴,虽时代变迁但风雨无阻,如今,已是成绩斐然;展望未来,借助信息时代催生的“无国界”、“无院界”的医疗技术,潞河医院仁爱的办院理念及近年来提出的以器官和疾病为中心的发展布局及其背后的哲学思辨精神必将更好地发挥医学科学技术的优势,造就更多名医、大医。未来,潞河医院和潞河的医生必将有更多机会代表中国医疗向世界发声。我们在这个幸运的时代有幸来到这个充满希望的集体,压力与动力并存。怀揣着满满的使命感,在此,请允许我代表2018届新员工,向潞河医院的病人,向潞河医院的领导、老师、同事表态:在潞河医院未来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已经准备好与前辈、老师共同去面临和承担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将始终把“为病人提供最合理、最优质的诊疗服务”作为核心职责,努力做一名好医生;我们将始终把国内外最好的医疗机构、团队和个人作为目标,积极学习、改进甚至创新研发世界领先的医学科学技术,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将始终坚持既顶天立地又脚踏实地的学习工作作风,将习得的世界一流医学科学技术应用到对患者的日常诊治服务中,惠及一方百姓。也恳请全国百姓,恳请医院领导、老师、同事不断鞭策、持续监督。最后,再次感谢能得到这次宝贵机会! 祝福潞河医院140岁生日快乐!祝各位领导、老师、同事身体健康!工作舒心!家庭幸福!发言人:刘庆松2018-10-12
问题一:什么是过敏性鼻炎?答: 过敏性鼻炎,顾名思义,是“过敏”+“鼻炎”;过敏是身体的一种保护反应,就像手被针刺后会下意识逃跑一样;鼻腔黏膜过敏,是由于其受到“致敏源”刺激后敏感性增加(鼻痒),鼻黏膜腺体分泌增多(流清涕),诱发保护性反射(刺激性喷嚏)以求清除鼻腔内的致敏颗粒,且黏膜腺体水肿(鼻塞)等,以上一系列反应则为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所以,过敏性鼻炎本质上是身体防御系统的保护机制。问题二:我们为什么会得过敏性鼻炎?答:根本原因之一是人体的防御系统具有记忆功能。生活中的一次外出游玩、异地出差等环境变化,或一次上呼吸道感染所造成的鼻腔黏膜的高敏感状态,都可能会打破鼻腔黏膜与外在环境的平衡状态;此时,“陌生环境”中的某种“过高浓度”的致敏物质刺激正常的鼻腔黏膜,或熟悉环境中平常浓度的致敏物质刺激高敏感状态的鼻腔黏膜,便有机会触发上述一系列鼻腔黏膜应激反应,表现为鼻痒、流清水鼻涕、连续喷嚏和/或鼻塞等典型的过敏性鼻炎症状,鼻腔黏膜便经历了首次致敏。这次鼻腔黏膜与外环境的“初恋”,将对鼻腔黏膜留下深刻记忆。 尽管,出差或游玩回家后或上呼吸道感染好转后,鼻腔黏膜也不会忘记曾经的致敏物质;此后,可能不需要很高浓度的此种/此类致敏物质(常见的如花粉、蒿草、尘螨等)便足以诱发再一次的鼻腔过敏反应。 从此,我们的鼻腔黏膜就很可能会随着季节变化所引起的不同致敏物质的浓度变化而发生年复一年的过敏反应。问题三: 过敏性鼻炎能根治吗?答: 不能! 我个人认为,过敏性鼻炎现阶段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仍属于“可控但不可根治”的疾病之一。问题四:为什么不能根治?答:第一,过敏性疾病本质上属于全身多系统的反应性疾病;鼻腔的防御机制是人体整体防御的一部分;在某个阶段,如孩童、中青年时期的身体特质决定了这个时期所需要的防御水平,很难通过药物永久阻碍过敏反应。第二,鼻腔作为人体的“空调”,首当其冲,会受到外界物质,尤其是“吸入性”致敏原的刺激;只要是致敏原存在的环境/季节,就有可能达到致敏的浓度。问题五:既然不能根治,为什么还要治疗?答:第一,不用药会难受!过敏性鼻炎发作期间,清水鼻涕、连续喷嚏、鼻痒、鼻塞等症状会严重影响生活甚至社交,不仅躯体,甚至精神也会不堪其扰。 第二,不用药可能会更严重!主要包括发作时间可能会延长(去年可能只是持续1月,今年可能就会持续1.5月,后续可能就会常见间断发作)、症状会加重(鼻痒、流清涕、连续喷嚏、鼻塞等)甚至会蔓延到咽喉(过敏性咽喉炎,表现为咽痒、刺激性咳嗽)和肺部(过敏性肺炎,也就是哮喘)。 这就好比高血压、糖尿病及发烧,虽无法根治,但如果血压、血糖、体温过高而不用降压、降糖或退烧药物,可能分别会造成脑出血、糖尿病肾病、肺炎等并发症,是一样的道理。问题六:过敏性鼻炎怎么治?答:首先,也是重中之重,是避开过敏原。比如季节性过敏多见于春秋季的花粉、蒿草和冬季的冷空气。此类患者朋友,就应该在过敏季来临之前做好准备,戴口罩,避免去花草密集的地方等,这是在大环境上的防御;另外,鼻腔局部微环境的防护,如清洗鼻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避开/清理过敏原的措施。通过避开过敏原/清洗鼻腔,很多患者可以减轻过敏原的症状、减少用药的时间/药物种类/药量,甚至少数轻症患者可以不用药物。当然,由于大环境中的过敏物质很难完全避开,并且,现阶段的过敏原检测技术下,有一大部分过敏性鼻炎患者无法追查到具体的过敏原。此时就需要药物治疗了。药物治疗也很简单:鼻喷激素±抗过敏药物(包括开瑞坦、盐酸西替利嗪等抗组胺,以及如孟鲁斯特钠等抗白三烯,两大类)问题七:为什么我用了抗过敏药物还是不管用?答: 很大可能是药物没有足量足疗程应用。鼻喷激素至少连续2周一疗程;抗组胺(主要针对鼻痒、连续喷嚏、大量清水鼻涕等快反应,如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等)和/或抗白三烯(主要针对鼻黏膜肿胀引起的鼻塞等慢反应,如孟鲁斯特钠)至少1周一疗程。鼻喷激素成人可以连续用2-4疗程,即1-2月;抗过敏药物可以连续用2-4周(此处强调,联合用、连续用)。当然,还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个体对某一种鼻喷激素或抗过敏药物不敏感,此时根据医生建议,适当更换药物。最后,少部分患者是因为没有脱离高浓度致敏物质的环境,仿佛一边服用“解药”一边服用“毒药”一样;虽然用药足够,过敏症状还是无法完全缓解,或根本无法停药。此时,强烈建议,根据过敏原检测结果,脱离或者尽量脱离现有的环境,加强鼻腔冲洗。必要时,可以考虑注射长效激素或实施脱敏治疗。问题八:什么时候考虑使用长效激素与脱敏治疗?答:如果过敏症状持续不间断且很重,且鼻喷激素及抗过敏药物规律应用后仍无法控制,可考虑长效激素;或者,根本无法避开的过敏原且该过敏原恰好存在相应的脱敏剂,可考虑脱敏治疗,期间可配合长效激素。问题九:为什么普通过敏性鼻炎不考虑长效激素和/或脱敏治疗?答:最主要的原因是,多数过敏性鼻炎通过“避开过敏原±清洗鼻腔±规律鼻喷激素±抗过敏药物”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其次,目前可靠的脱敏剂很少,且存在很高的失败率和一定的风险;长效激素也有作用时间,可能只能维持1月,不能终生奇效,且长效激素属于全身用药,会增加激素全身并发症的风险。问题十:针灸等中医治疗,或鼻腔涂抹/烟熏等偏方是否可靠?答:不知道! 中医有一套自己的理论,相信其理论的朋友可以去正规的中医门诊就诊咨询,毕竟,疗效决定一切。依我个人的认识,中医可以缓解症状,但说中医可以根治过敏性鼻炎,我认为是不可信的。 至于 “偏方”,我个人完全不推荐!原因很简单,第一,即便某个人应用某个偏方缓解了过敏性鼻炎,但大多是个例,很难推广;第二,偏方的一致性很难保证,很难保证安全;第三,如果真的有哪一种偏方可以治好过敏性鼻炎,其完全就不会只是偏方,或许其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了。 最后,很多过敏性鼻炎会随着年龄的变化,在人体进入下一个阶段后慢慢缓解。比如儿童进入成年后,青年进入中年后,中年进入老年后。所以,不要急,好好用药,说不定,突然一年,您就痊愈了。
人耳简单讲,可以分为“外、中、内”耳三部分;其中,我们自己能够“摸到”和“看到”的耳廓及耳道(耳朵眼)属于外耳;耳蜗和负责平衡的半规管属于“内耳”的部分;外内耳之间的部分就属于中耳。外耳与中耳的分界线是“鼓膜”,鼓膜犹如中耳的“前门”,这个“门”是一层约0.1mm厚的薄膜,鼓膜可以类比为“大鼓”的鼓面,其良好的振动特性是人耳产生听觉的必要条件。同样的道理,就像“大鼓”是一个含气的腔隙一样,鼓膜的内侧是含气的中耳腔,也就是医生说的“鼓室”,鼓室内悬挂着三块顺序连接的听小骨。外界声波通经过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带动“悬浮”听骨的振动,从而刺激内耳,产生神经信号,引起听觉。“中耳炎”是指: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在内的部位受到炎症侵犯,造成中耳功能受损的疾病。“中耳炎”分很多种,包括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等。是不是比较复杂?其实您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几乎所有的“中耳炎”都可以通过鼓膜是否完整(是否穿孔及穿孔的部位)?鼓膜颜色是否正常(是否充血、内陷、变暗等)?来做出初步诊断。同样也可以通过鼓膜的形态、色泽等来初步判断,是否需要手术。首先,假如鼓膜穿孔了,除非是急性穿孔,比如外伤造成的新鲜穿孔,大部分是需要手术治疗的。其中最长见就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其次,医生可以根据鼓膜穿孔的大小、具体部位及穿孔的鼓膜周围是否有分泌物等,结合CT及听力检查,来进一步判断中耳炎的具体分型及严重程度。当然,如果鼓膜仅仅是充血或者色泽、形态有变化,则大多数是不需要手术,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获得痊愈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急性中耳炎及分泌性中耳炎。需要强调的是,几乎所有的中耳炎都和“咽鼓管”有关!咽鼓管是中耳通气/换气/平衡压力的重要结构,类比于“鼓膜”,其相当于中耳的“后门”。不同的是,鼓膜这个“前门”是密闭的,而咽鼓管这个“后门”是开放的,其通向鼻腔后部,即与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口腔、咽腔、喉及主气管)相通。咽鼓管是造成中耳炎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分泌性中耳炎及儿童常见的急性中耳炎。所有“中耳炎”,无论是采取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改善和恢复咽鼓管功能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具体请参考我的另一片文章:《咽鼓管:“中耳炎”治疗成败的最关键因素,没有之一》)后续我们会专门就不同类型中耳炎的病因、相关手术方式/手术目的/预期效果/可能并发症等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鼻窦炎分为慢性鼻鼻窦炎和急性鼻鼻窦炎;慢性鼻鼻窦炎又分为伴有鼻息肉和不伴鼻息肉;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又分为伴嗜酸性粒细胞和非嗜酸性粒细胞鼻息肉。听上去是不是很复杂?其实简单讲,没有任何一个类型的鼻鼻窦炎是一定需要手术的,但每个类型的鼻鼻窦炎都需要药物治疗。还不是很清楚?再简单点说,如果规范、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后无效,或者症状不能完全缓解,或者症状常年反复复发,就要考虑手术了。那么怎么才能确定您的药物治疗是规范且足量、足疗程呢?这就要先从鼻鼻窦炎常见的症状讲起了:1.鼻堵:分为单侧鼻堵和双侧鼻堵,持续鼻堵和间断鼻堵;常用的药物主要是含有麻黄素的减充血剂,可以是滴剂,也可以是喷剂;它的主要作用是收缩鼻腔黏膜,减少充血,增大鼻腔的空间,不仅可以缓解鼻腔通气,还可以促进鼻腔鼻窦的分泌物排出;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其他外用抗炎药物,如鼻喷激素到达深方的炎性黏膜,促进鼻腔炎症的恢复。 鼻腔减充血剂一般连续应用不超过10天,每月重复小于2次。2.流涕:鼻腔鼻窦黏膜每天都分泌将近800ml的分泌物,这些分泌物是鼻腔鼻窦发挥正常功能,如加温加湿、过滤空气等必备条件。正常情况下都可以通过鼻腔鼻窦的纤毛系统摆动,经后鼻孔到咽腔,与口腔分泌的唾液一起,随着吞咽动作进入消化道。鼻腔鼻窦炎症时候,不仅鼻腔鼻窦黏膜的分泌增加,且分泌物的性质有正常的稀薄透明变得粘稠着色;另外病毒或细菌感染造成鼻腔鼻窦黏膜的纤毛摆动减弱甚至停滞,无法顺利的将其运送到咽腔,鼻腔鼻窦会持续积聚不正常的粘稠分泌物,造成我们的不适感,需要我们主动的经前鼻孔擤出或者经后鼻孔咳出。所以,鼻鼻窦炎的常用药物之一,叫做黏液促排剂。这一类药物可以稀化分泌物,改善纤毛运动,促进分泌的排除,一个疗程大约2周,如果有效,可以应用超过4-6周。当然,如果合并细菌感染(黄色分泌物),要应用抗生素,一般口服就足够了,可以减少细菌负荷,恢复纤毛的运动功能,一个疗程约1周。3.嗅觉减退:感受嗅觉的区域位于鼻腔的上方、较深的区域,嗅区黏膜可以收到病毒、细菌的影响,同时如果鼻腔前下方的黏膜肿胀或者有息肉形成,则影响嗅素(各种气味是通过气体中的嗅素刺激鼻腔嗅区黏膜产生的)到达嗅区黏膜的途径,从而影响嗅觉。但鼻鼻窦炎引起的嗅觉减退多位渐进性,很少是突然产生(由此区别病毒引起的嗅神经炎和外伤引起的嗅神经损伤,这两种原因多造成突然的嗅觉丧失)。所以治疗也是缓解鼻堵、促进鼻腔异常分泌物的排出,从而尽快恢复鼻腔通气(嗅素可以到达嗅区)、恢复嗅区黏膜功能(嗅区可以感受到嗅素的刺激),从而恢复嗅觉。用药就是前面提到的减充血剂和黏液促排剂。如果用药期间,嗅觉会间断恢复,那么恭喜您,您的嗅觉经过药物或手术治疗后恢复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否则,即便手术,可能也无法解决您的嗅觉问题。4.头痛和胀满感:多见于急性鼻鼻窦炎,典型的鼻源性头痛一般为钝痛,多伴有鼻堵、流脓涕,且头痛的部位有特异性区域和发作时间,如上颌窦炎的痛点位于面颊部,额窦痛点多位于眉弓,蝶窦炎的痛点位于头顶或枕部。但是由于药物的及时干预,典型的疼痛部位或每天的发病时间及规律性可能不明显,应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进行鉴别。通过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针对鼻鼻窦炎的常见症状,对症应用药物,保证足够疗程,一般的鼻鼻窦炎都会有症状的缓解。当然有一种药物和两种情况需要单独介绍:一种药物-鼻喷激素:鼻喷激素是鼻鼻窦炎的一线药物(即最常用药物之一)。多余前面提到的减充血剂、黏液促排剂联合应用。目前的鼻喷激素都属于长效的外用激素,剂量低、副作用小,一般一天应用1-2次,每次1喷,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鼻喷激素应用很安全,可以连续应用4-6周。当然,对于严重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监督下小心应用。两种情况-鼻息肉和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由于鼻腔鼻窦与气管支气管是相连的同一个气道,且有研究显示越16%的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80%的哮喘会合并过敏性鼻炎。因此,过敏性鼻炎可以理解为鼻腔的“哮喘”,由于鼻腔鼻窦黏膜收到外界过敏原刺激后,产生记忆,再次接触类似过敏原后产生快速的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鼻痒、连续喷嚏、流清水鼻涕等。目前的共识有两点:第一,由于鼻腔鼻窦与肺支气管属于气导的上下部分,所以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是存在相关性的,所以过敏性鼻炎需要有效的控制,包括减少接触过敏原、冲洗鼻腔内的促敏物质,若效果不佳,就应该应用抗过敏药物。第二,过敏性鼻炎是可控不可根治的功能性疾病。可控就是说,几乎所有的过敏性鼻炎都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症状;不可根治是说,过敏性鼻炎可能会由于环境、季节变化,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发作,无法一次性用药根治。常用的药物包括组胺药物(如我们常讲的开瑞坦)及鼻喷激素。鼻息肉:慢性鼻鼻窦炎可以伴有鼻息肉,鼻息肉的形成多由于长期反复的炎症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造成。鼻息肉可以简单理解为鼻腔黏膜增生肥大到一定程度,形成的炎性组织的聚集,其治疗也不是一定需要手术。尤其是有些含有嗜酸性粒细胞,也就是可能伴有过敏因素的鼻息肉,可以通过鼻喷激素、减充血剂、黏液促排剂等联合应用,有些范围较小的鼻息肉可以减轻甚至消失。当然,其需要治疗的两成会相对较长,至少需要4-6周。有些息肉患者,除了鼻喷激素外,可能需要加用口服的糖皮质激素。在这里,我们把鼻腔的霉菌感染不归为传统的鼻鼻窦炎,而更像是鼻腔的“异物”聚集。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方法较明确,处理手段也比较一致,一般选择手术治疗;对于侵袭性或激进性加重的霉菌性鼻窦炎,术前术后辅以抗真菌药物,根据情况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说到这里,我们就再说一下开篇提到的一句话:没有任何一个类型的鼻鼻窦炎是一定需要手术,但每个类型的鼻鼻窦炎都需要药物治疗。所以,如果您经过了规范的对症治疗,还是无法完全缓解鼻堵、流脓涕,或停药后嗅觉仍无法恢复,且经过鼻内镜、鼻窦CT检查发现鼻腔鼻窦通道阻塞或有鼻息肉,则可以考虑鼻内镜手术了。至于手术具体怎么做,需要如何选择手术时机,术前、术中、术后需要注意什么,存在什么风险等等,请继续关注我们后续详细解答。祝您早日康复。
“咽”指鼻腔后方、口腔后上方的鼻咽部;“鼓”指中耳的鼓室含气腔。“咽鼓管”就是连接中耳与咽腔的“裂隙状”管腔。一端开口于中耳鼓室,称作“鼓口”;一端开口于鼻咽腔,程“咽口”。咽鼓管实现了人体中耳与鼻腔、咽腔、喉、气管、肺的沟通,所以广义上讲,中耳与鼻腔、咽喉一样,属于上呼吸道的一部分。在《什么样的“中耳炎”需要手术?》一文中,我们讲到:人耳感受外界声音产生听觉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含气的中耳鼓室腔”;而咽鼓管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调节及平衡中耳腔的气压.因此:几乎所有类型的“中耳炎”发病与痊愈,都与咽鼓管功能的好坏相关;也可以说:咽鼓管是“中耳炎”治疗成败的最关键因素,没有之一!咽鼓管最大的“结构特点”有:1.裂隙状的管腔由约3/4有骨或软骨构成及1/4由肌纤维组织封闭而成;2.管腔内壁为与中耳鼓室腔及鼻咽腔相延续的黏膜腺体构成;3.管腔的外侧附着负责咽鼓管“张开”及“闭合”的肌肉。咽鼓管最大的“生理特点”:管腔会随着咀嚼、吞咽、咳嗽、喷嚏、擤鼻等动作开放或关闭。咽鼓管主要“病理基础”有:鼻腔、咽腔等黏膜炎症会引起咽鼓管腔的水肿和/或炎症,造成咽鼓管功能下降;鼻腔、咽腔等上呼吸道发生细菌性炎症是,细菌会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造成中耳鼓室腔的感染(如多见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中耳炎”,其原因是儿童的咽鼓管相较于成人,更宽、更短、更直,对细菌的防御能力更弱;关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中耳炎”,我们会后续专门写一篇文章详细介绍)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增生(儿童最多见“腺样体肥大”)或肿瘤生长(成人最常见的是“鼻咽癌”)阻塞咽鼓管的“咽口”,造成咽鼓管无法张开,影响中耳换气,导致中耳腔长期“负压”状态,引起以耳闷、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都可能造成鼓室的慢性炎症,甚至鼓膜穿孔,造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经久不愈的话,有一部分会发生“胆脂瘤型中耳炎”。所以,从生理结构、功能到病理基础,咽鼓管都是“中耳炎”发病的关键因素。治病要治本,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中耳炎治疗过程中,都应该关注“咽鼓管”功能。通过查“鼻内镜”除外鼻咽部淋巴组织增生或肿瘤生长造成的机械性“咽口”阻塞;通过鼻腔、咽腔黏膜及分泌物状态,判断咽鼓管是否存在因管腔内黏膜炎症造成的功能性受损。然后,通过药物治疗(主要针对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手术(主要针对腺样体肥大)或放疗(主要针对鼻咽癌),去除咽鼓管功能机械性或功能性阻塞的原因。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等类型中耳炎的保守治疗;也只有如此的术前准备,才能保障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等类型需要手术治疗的中耳炎取得最佳的手术效果。(不同“中耳炎”的治疗方式,请参见之前的文章《什么样的“中耳炎”需要手术?》)祝好!
前篇我们关注了哪些鼻鼻窦炎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主要强调了药物的规范应用。本篇我们继续鼻鼻窦炎的手术的话题,主要给您介绍一下鼻鼻窦炎内镜手术的注意事项。前面提到,规范、足量、足疗程治疗后的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仍伴有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鼻堵、流脓涕等症状,可以考虑鼻内镜手术。但这里还要继续强调药物治疗的作用。即便是一些药物无法控制伴细菌感染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前的抗生素等药物对于减轻鼻腔鼻窦炎症,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效果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用药要涵盖厌氧菌,且应持续2周;如果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伴有过敏性鼻炎,若患者没有糖尿病、骨质疏松、消化道溃疡等禁忌症,则术前一周的口服激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规范、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后,对于可能需要手术干预的鼻鼻窦炎患者,首先我们需要进行两项必要的检查:鼻内窥镜检查及鼻窦CT。鼻内窥镜检查:术前的鼻内窥镜检查非常必要,但即便是目前知名的鼻内镜手术医生也可能忽略术前的鼻内镜检查。鼻内镜是直径为4mm的硬质镜,目前都是高分辨率、高清显示。经过良好的鼻腔收缩,可以彻底检查鼻腔、鼻甲、鼻道、鼻窦开口、鼻咽部等,不仅可以更加清楚直观的观察鼻腔鼻窦病变的部位、鼻息肉的根蒂、鼻窦开口情况等,还可以发现一些隐匿病变,这些都是指定完备手术策略、提高术中操作精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建议,任何准备做鼻内镜手术的鼻鼻窦炎患者,术前都应该进行彻底的鼻内窥镜检查。尤其是在规范、足量、足疗程药物治疗前后,通过鼻内镜检查,观察鼻腔鼻窦黏膜及窦口状态,发现哪些是可逆、哪些是不可逆的病变,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确定手术方案,也可以更佳准确的预测手术效果。鼻窦CT:鼻腔鼻窦位于颅底的骨及间隙内,位置深在,且毗邻颅脑、眼眶等重要器官及颈内动脉、视神经等重要神经血管,鼻窦CT可以辅助鼻内镜,帮助医生术前确定病变的具体范围,鼻腔鼻窦的各个区域的界限,发现一些常见的解剖变异等等。这些都是完整切除肿瘤、最大程度保留功能、最大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国内各级医院基本已经达成共识,临床实践中都已经是常规检查。经过了规范药物治疗及完成了以上两项检查后,就要进行一些全麻手术必备的常规检查。全身麻醉目前已经非常安全,药物毒性小、代谢快,即便是80岁以上的高龄全麻患者也十分常见。但是,一些必要的术前评估仍然比不可少。心肺功能:临床操作中,一般根据年龄和病史情况,如果年龄小于60岁且无心脏及肺部病史,一般进行常规的心电图及胸片检查即可;若年龄大于60岁或既往曾有过心脏病或肺部疾病病史,如冠心病、慢阻肺等,则根据情况,需要进行肺功能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便更好地评估心肺功能,因为全麻和手术应激都需要一定的心肺储备。肝肾功能:肝肾是人体代谢的重要器官,术前、术中、术后的药物以及手术中的创伤都需要肝肾处于一个基本正常的生理状态,术前抽血化验肝肾功能则成为任何手术之前的必备检查。凝血功能: 任何有创的操作前,都应该评估凝血功能;防止不可控制的术中、术后出血。鼻腔鼻窦同样强调出血的控制,并且由于鼻腔鼻窦是内镜手术,术中黏膜创面出血会严重影响手术的视野,进而影响手术效果,所以正常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这也是医生会要求术前停用阿司匹林(至少1周)这一类的抗凝药物的原因。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传统意义上的“三大常规”是即简单又行之有效的评估全身炎症状态、排除肾脏及消化道功能的基本检查。全麻术前应该常规进行。完成了以上检验、检查,您就可以等待手术了。当然再次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术前沟通。术前沟通:医生和患者双方都应该正确认识术前沟通的意义。避免形式主义,避免让患者对医生产生推卸责任的不快感。由于知识不对称的原因,医生作为了解专业知识的一方,应该利用术前沟通的机会,系统回顾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治疗流程,重点强调本次手术的目的、手术方式、基本手术过程、大约手术时间、预期的手术效果、术后注意事项及可能的手术并发症;还应该给患者说明如果不进行手术是否还有其他治疗手段,且应简明扼要的阐述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利弊,并且应该结合循证医学及个人经验,解释为什么建议患者进行手术。当然,患者应该充分信任所选择的医生,认真听取医生给您列举的相关注意事项,充分告知手术医生您的意愿、期望及顾虑。通过与医生充分沟通,充分了解您的疾病状态,最终,对本次手术抱有合理的预期。当然,手术不仅仅是医生完成的,作为患者,您要充分了解到您应该如何正确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手术及住院期间的治疗。更重要的是,任何疾病的治疗,住院手术仅仅占到其疾病过程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时间,医患双方应该通过术前沟通,尤其让患者了解手术完、出院后应该注意的饮食、用药等事项,确定规律的复诊时间,将手术效果发挥到最大。针对鼻鼻内镜手术,手术的目的主要是开放鼻腔、鼻窦,重建鼻腔鼻窦的引流通道,辅以药物,恢复鼻腔鼻窦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最大程度保留患者正常的鼻腔鼻窦黏膜,尽最大努力恢复患者嗅觉;最终减少患者鼻腔鼻窦阻塞、分泌物潴留的几率。手术的基本过程是:经患者鼻腔,利用4mm直径的鼻内镜暴露患者病变,借助工具彻底清理病变,并开放被病变阻塞的鼻窦开口。术后注意事项:由于术后鼻腔鼻窦黏膜的水肿及炎症状态,术后的2周内应继续应用减充血剂、黏液促排剂及鼻喷激素,促进术腔的恢复;另外,要定期门诊复查,在鼻内镜下清理术腔创面形成的痂皮;患者应根据术后复查情况,适时的冲洗鼻腔,减轻鼻腔黏膜及纤毛的复合,促进其功能的恢复。可能的手术并发症:如果掌握手术适应症,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以目前的鼻内镜技术,鼻鼻窦炎手术的严重并发症(所谓严重并发症我们一般定义为无法挽救的、造成终身影响的致残、致畸并发症)已经相当罕见。但术后脑脊液漏、眶蜂窝织炎等情况仍有一定的发生比率,这不除外与手术大夫的应验存在一定关系,但一般都不会造成长时间无法挽回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鼻鼻窦炎术后如果不能定期规律的随访,术后出现鼻腔粘连、窦口瘢痕狭窄的几率仍然很大,这回显著影响手术效果,降低患者的术后舒适度。当然,国内大部分综合医院的鼻内镜外科手术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影响鼻鼻窦炎的手术的效果最重要因素应该是疾病本身。如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其鼻腔鼻窦所有黏膜都具有易感性,手术仅仅像一次大扫除,解决了积聚已久的突出问题,术后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过敏性鼻炎、减少上呼吸道感染,几年之后再发鼻息肉的可能性会很大。另外,有些鼻鼻窦炎患者伴有全是疾病,如纤毛不动综合症、囊性纤维化等,这些患者全身黏膜纤毛功能水平低下,鼻腔鼻窦的自洁功能低下,如过敏性鼻炎一样,手术仅仅是解决既往积累的问题,若无法有效控制全身疾病、不能更加注重鼻黏膜的保护,或许需要反复多次手术。总结一下,如果要进行鼻鼻窦炎手术,您应该确认一下几点:在医生的帮助下,充分理解您的诊断理解该诊断(疾病)造成您主要症状的原因理解手术的基本原理及简要步骤按照发生的可能性明了可能的并发症,哪怕是几率很小的严重并发症熟悉术后的疾病恢复过程,对术后的一些可能症状有心理预期明了自己应该如何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术后规律用药,定期复查综上所示,鼻内镜进行鼻鼻窦炎手术应该是一项已经相对成熟稳定且有效的技术,如果您因鼻鼻窦炎的鼻堵、流涕等困扰,希望您不要拒绝先进的医疗手段,要到医院进行综合诊治,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您的困扰,提高您的生活质量。祝好!
相比较于视觉、听觉,嗅觉容易被我们忽略。其实和其他动物一样,嗅觉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感觉之一,关乎到我们的安全及生活质量。嗅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的好坏(如发现发酸的食物),又可以判断周围环境的安全与否(如火灾蔓延前烧灼的味道);不仅如此,嗅觉是充分我们体验美好事物、美味食物的必要条件,是我们感受生活、存储记忆、唤起回忆的重要媒介,如香盆盆的鸡汤,又如春天的花香与泥土的芬芳。那么你说,嗅觉重不重要?那么什么原因可以损害我们的嗅觉?什么样的治疗方式可以恢复我们的嗅觉?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嗅觉?我们希望可以帮您解答这些问题。皮肤被针扎会感觉到疼痛,是由于人体的感受器(皮肤)被外界的物(针)刺激,引起传入神经的兴奋,兴奋传入中枢,产生痛觉。如同被针扎会感觉到疼痛一样,嗅觉的产生也需要嗅素的刺激。嗅素包含于气体当中,我们经鼻吸入的气体携带嗅素,这些嗅素刺激鼻腔顶部的嗅区(嗅觉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等嗅觉传导通路传导我们的嗅觉中枢,产生嗅觉。如同针扎造成的痛觉会让激发我们的防御机制,迅速躲避刺痛我们的针;不好的气味如同针一样,会造成我们的不适,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相反,如果是芳香,则会产生是我们身心愉悦,产生良好的情绪。通过嗅觉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嗅觉的产生依靠外界含有嗅素的气体,并且这种气体能够传入到我们鼻腔顶端的嗅觉感受区域,嗅觉感受区域能够产生神经冲动,并且经过嗅觉传入神经顺利传入到中枢。所以影响嗅素传入、嗅区感受后者嗅觉传导通路的疾病都会造成嗅觉疾病,我们可以根据发病原因把嗅觉下降或丧失分为传导性嗅觉下降/丧失和神经性嗅觉下降/丧失。需要提到的是,在人类的大脑,嗅觉和味觉是同一个区域来编码产生的,有一定的整合。所以我们有时不容易区分味觉和嗅觉,并且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有一部分气体会经过口腔、咽腔,再经过后鼻孔进入鼻腔,刺激我们的嗅觉感受区域。造成嗅觉下降或丧失的最长见的原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头外伤及慢性鼻鼻窦炎。嗅觉下降或丧失的时间点和过程对于疾病诊治尤为重要。突然的嗅觉问题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头外伤,而缓慢的嗅觉下降或丧失则多见于慢性鼻鼻窦炎、衰老及神经退化性疾病。嗅觉下降甚至可以是老年痴呆的首发症状,也有研究显示嗅觉的丧失可能会增加老年痴呆的发病几率。除了嗅觉下降和丧失外,人们还会因为疾病造成幻嗅或嗅觉倒错。幻嗅就是仿佛感受到外界不存在的气味,多为不好的气味,如恶臭;嗅觉倒错指的是把A气味感受为B气味。那么如果嗅觉下降应该怎么办呢?如前面提到,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嗅觉和味觉,如果有问题要引起重视。如果是突然的嗅觉下降甚至丧失,应该回忆一下自己近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有无头部的外伤,哪怕是轻微的撞击;如果是渐进性的嗅觉下降,要除外自己是否有长时间的慢性鼻鼻窦炎,老年患者还要警惕神经退行性病变,或许是老年痴呆的前兆;如果是单侧鼻腔的嗅觉下降,则要除外鼻腔的肿物。当然,最好的建议就是及时医院就诊,根据具体的病史及合并的症状,从鼻腔到大脑,慢慢排查,及早诊治、及时治疗。如果是合并鼻堵、流体等,建议首先耳鼻喉科就诊,除外鼻腔局部病变;如果合并头痛,或者是老年患者,且没有鼻腔的局部症状,建议神经内科就诊。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