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作为一个从医20多年的相当靠谱的儿科医生,告诉大家如何判断一个儿科医生是否靠谱。儿科医生同行请自行对照,有异议请留言。 第一条:察言观色,俗称看面相。美国总统林肯就是一个著名的以貌取人的人。以貌取人是有科学依据的,中国有句古话“相由心生”也是这个意思。尤其是中年以后的人,面相可以识人。如果你经常出入儿科,或者参加大型学术会议,就会发现,儿科医生普遍面相和蔼,自带儿童亲和力。小孩子是最天真无邪的,当他们坐在儿科医生面前,向医生露出笑脸的时候,可以想见,对面的儿科医生肯定是一副和善可亲的面孔。即使戴着口罩,也掩盖不住双眸散发的慈爱和温柔之光。如果医生表情冷漠,眼神中满是不耐烦,那么请绕行。 第二条:听其言,观其行。一个靠谱的儿科医生,首先是一个医术过硬的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查体,是看病的基本功。不要嫌医生问那么多,好医生从病史中就可以大致判断出宝宝得了什么病,然后通过仔细的查体,诊断已经了然于胸。对于常见病,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抽血化验检查的,因为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已经能看个八九不离十了,即使化验检查,也是针对性的几项,不会大撒网套餐式开单。如果医生病史没问上两句,就已经开始开化验检查了,而且项目众多,不做解释,甩一句:先检查去吧!那么请换人。 第三条:是否患者至上。把安全和有效作为儿科用药的基本原则,不开无用且可能有害的药。把减轻患儿痛苦作为治疗方案的首选,能吃药不打针。把是否对患儿有利作为一切决策的首位,而不是家长的意见或者自身的安危。 上述三条,前两条比较容易判断,第三条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确实存在困难。什么是无用且可能有害的药?怎么判断是否需要打针输液?怎么知道怎样做才是对患儿最有利的? 其实这些问题也并不难,只要家长平时稍微用点心,学习一点医学科普知识,加上自己多动脑子想想,这些问题还是很容易判断出来的。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也是本文的第二个观点,要想碰到靠谱的儿科医生,首先你得做一个靠谱的家长。 先举个例子,临床上非常常见,也是令儿科医生非常烦恼的一个疾病。 8个月大的婴儿,突然发高烧,39℃、40℃,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症状,宝宝精神状态好,能吃能玩,用上退烧药体温也降不到正常,而且没过2小时再次升到39℃以上。宝宝第一次得病,家人全都慌了神,一家老少浩浩荡荡奔赴当地最好的医院。医院儿科的情况就不用描述了,大家自行脑补,总之是人满为患,孩子哭大人叫。好不容易看上医生(是个很靠谱的),医生检查完告知家长宝宝目前考虑病毒感染可能性大,可以回家观察,除了退烧药,其他药物都不需要用。 围着的一家人开始炸锅:什么?都没抽血化验就说是病毒感染?发烧这么厉害,连个退烧针都不给打?不输液能行吗?孩子烧抽了怎么办?我们排半天队,好不容易看上,就这么把我们打发了?太不负责任了吧! 医生看看外面排队的人群,耐着性子开始解释:病毒感染没有药物可以治疗,是自愈性疾病,打针输液只能增加宝宝痛苦和交叉感染机会,对疾病没有任何帮助。宝宝这个年龄,有可能会出幼儿急疹,一般发烧3、4天,烧退了疹子出来就好了。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好,没有其他症状,可以在家观察,有问题再来医院。 家人:什么疹子?是啥样的?宝宝后背上有个小包是不是?那这3、4天就这么烧着啊?到时候不出疹子咋办? 医生:幼儿急疹必须疹子出来才能确诊,疹子没出来之前只能怀疑。如果最后没出疹子,那可能是普通病毒感染。 家人:不是有抗病毒的药吗?Balabala...... 医生:那些药没有确切疗效,目前为止,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宝宝小,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要尽量减少药物使用,只用必须用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家人:那就没有办法,只能干挺着?这么小的孩子,烧抽了咋整,烧傻了咋整? 外面有人在不满的嚷嚷:干啥呢?唠嗑呢?咋这长时间呢? 家人表现非常不满,一边往外走一边嘟囔:这啥专家呀,会不会看病呀,孩子都烧啥样了,还让回家观察......不行,咱们还得换个大夫再看看。 碰到了一个靠谱的医生,可是因为家长的无知,很可惜地错过了。 家长这回看上了一个满意的医生,医生先给开了化验单,抽了好几管血,化验项目查的可全了,等了大半天,结果才出来,医生说孩子太小,发烧这么高,问题很严重,需要输液治疗。家人立刻一致点头,心想这回碰上负责任的好医生了。连输液带口服药就花了小一千,还不算一千多的化验费,相比宝宝的病,这点小钱算得了什么。勇敢坚强的爸爸摁着宝宝让护士扎上了输液针,宝宝哭的撕心裂肺,老人在一旁老泪纵横,妈妈早已不忍目睹,站在输液室门口流泪。折腾一天,宝宝总算扎上针用上药了,家人倍感欣慰。 连输液带口服药,中药西药一大堆,灌得宝宝见了勺子就躲。两天过去了,可还是天天烧,这个医院不行,换个医院再看。继续输液,然后烧突然就退了,还是最后看的这个医生神啊,才打一天针就退烧了,早知道早点来找这个医生啊,对了,把医生名字记下来,以后看病就找他!不对啊,烧是退了,咋出了一身疹子呢?不是过敏了?不行,回去找大夫算账去! 医生看完疹子,很肯定的说:不是过敏!是幼儿急疹!疹子出来就好了! 家人千恩万谢的走了。 花的钱,费的时间和精力,对大人都不算什么,可是宝宝是无辜的啊,只因为家长,让生病的宝宝多遭了多少罪啊。所以人生而不平等,孩子摊上这样的家长,真是从小就不幸。 没有靠谱的家长,就算碰上了靠谱的医生,照样会错过。 所以,不要埋怨医生,医生都想为孩子好,让孩子少遭罪,可是,孩子的家长不同意啊,孩子自己又不能做主,医生想给孩子采取的任何诊断和治疗措施,必须经过家长同意,医生想为孩子着想,家长不认可,照样没法实行,还得按照家长的想法来给孩子治病,如果不按照家长的想法来,一旦孩子病情加重,医生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哪个医生会不顾自身安危,坚持不给孩子输液,只为了你家宝宝少遭罪?即使有这样的医生,也早就被砍死了。 奉劝年轻的家长们,花点时间精力,看点科普知识,学点医学常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追剧、打游戏、刷朋友圈、晒自拍、晒娃,这些比起孩子的健康来,都是浮云~ 为了孩子,努力做一个靠谱的家长,即使没有碰到靠谱的医生,也不会让生病的孩子更遭罪。如果再碰上靠谱的医生,恭喜你的孩子,这才是真正的赢在了起跑线上。
自闭症的诱因和风险因素 自闭症的病因并不完全清楚,不过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些因素可能导致自闭症的发生,这包括环境因素、生物学和遗传学因素。可以肯定的是,自闭症的发生与后天的家庭教育无关。其中遗传因素是目前公认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同胞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存在较高的患自闭症的风险。自闭症更容易发生在有遗传或染色体异常的人群,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症。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丙戊酸和沙利度胺也可能导致后代患自闭症,高龄父母孕育的后代自闭症的发生风险会明显增加。 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 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常有社交、情感和语言能力障碍,他们可能会重复某些刻板的行为而不愿意改变,不同的患者对事物的关注、反应、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自闭症的症状早在儿童早期即可出现,并持续终生。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可能会有以下表现: 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不关心也难以理解其他人的感受,很少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 喜欢一个人玩耍,回避眼神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对别人指定的玩具产生兴趣。 拒绝身体接触,不喜欢被拥抱,面对亲人的呼唤或亲昵,几乎没有什么反应,面部表情木讷或怪异。 语言较少,即使能够表达,也不愿意开口说话,只是用手势代替;可能会自言自语重复单调的短语,或者重复别人说过的单词或短语,常常答非所问。 长时间的专注于某种游戏,重复刻板的动作,如挥手、拍手、单调的转动身体,每天愿意重复同样的事情,走同样的路线,难以适应一些日常的改变。 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即使微小的变动即会显出焦虑不安,甚至是大哭大闹,难以适应新环境。 多数患儿的智力发育较同龄儿迟钝,少数智力正常,但也有儿童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天赋,有些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 有部分患者情感反应异常,易怒、有攻击行为,有的可能会自残,如揪自己的头发、抓脸、用头撞击墙壁等。 自闭症的诊断 由于没有常规的医疗检测手段可以应用,自闭症的诊断通常较困难,临床医生需要通过儿童的行为表现来综合判断是否患有自闭症,通常需要父母填写相关的调查问卷以及专科医生的进一步随访。有的自闭症患者在18月龄或更早即可被诊断,一般在两岁左右,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可做出可靠的自闭症诊断。然而,也有很多孩子直到年龄很大也未获得明确诊断。延迟诊断则意味着自闭症儿童不能得到及早的治疗和干预。
小儿半夜大哭大叫、出汗、神情恐惧或起身四处走动,常常会让父母担忧害怕,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遇到此类状况,父母又该如何处理呢?JAMA Pediatrics 杂志上的一篇患者教育文章对小儿夜惊、梦游作出详细讲解。 深眠状态(parasomnias)是睡眠障碍的一种,是指常在慢波睡眠部分觉醒期间出现复杂异常行为。患儿在深度睡眠状态下,出现部分觉醒,但意识又不完全清楚。影响儿童健康的两大常见深眠状态为“睡眠惊恐(sleep terrors)”和“梦游(sleep walking)”。睡眠恐怖又称“夜惊(night terrors)”。 夜惊 患儿常在半醒状态下大哭、大叫,身体反应强烈,如心率加快、出汗;有的患儿表现出神情恐惧、目光呆滞;也有患儿发作期间乱打乱踢。部分患儿发作期间,需要数分钟才能认清父母,大部分患儿发作后,都需要一段时间冷静。一般情况下,患儿次日早晨都不记得晚上发生过的事。夜惊持续时间最长为45 min,多数患儿夜惊发作时间较短,夜惊后患儿通常会躺倒继续睡觉,因为事实上他们仍处于睡眠状态。 近期,JAMA Pediatrics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夜惊的高发年龄段为1.5岁,该年龄段儿童中35%发生过夜惊。总体而言,夜惊非常常见,56%的儿童至少出现过一次,年龄最大的儿童已13岁。 遇到此类情况,父母该怎么做? ①小儿夜惊期间,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因为通常情况下患儿自己不知道,父母往往更害怕; ②不要叫醒患儿; ③确保他(她)不会伤到自己,尽量让其待在床上,确保安全; ④告知其他看护者或兄弟姐妹,遇到同样情况时该如何处理; ⑤如果夜惊持续发作,须咨询儿科医师。 梦游 梦游在儿童中也较常见,表现为患儿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说话慢,回答问题时反映慢。有的患儿会自己穿衣服,然后在屋子里转来转去,或者去开冰箱。梦游的高发年龄为10岁,该年龄段儿童中14%会经历梦游。总而言之,儿童时期,29%的儿童会发生至少一次梦游。父母儿时出现过梦游症状的儿童更易发生。 遇到此类情况,父母该怎么做? ①不要叫醒患儿; ②引导患儿回床睡觉; ③如果担心患儿的睡眠健康,应记录下患儿的睡觉地点、夜间睡眠时间、睡眠被扰乱的次数,以及日间睡觉的时长等,然后咨询专业儿科医师。 夜惊与梦游的相似症状包括: ①发作期间,患儿对父母的回应迟缓、减少; ②患儿从睡眠中醒来后,并不知道已发生的事; ③某些因素可使症状加重,如睡眠不足、噪音、发热、压力和服用某些药物; ④这两种疾病或许有关联,因为约1/3的夜惊患儿,后期会出现梦游症状 除以上两种睡眠障碍外,“梦魇”也是值得父母特别注意的一种小儿睡眠问题。 梦魇 “夜惊”不是“梦魇”,梦魇是因噩梦而引起,常发生于做梦比较多的后半夜。孩子醒后大哭或感到害怕,再入睡比较难。 遇到此类情况,父母该怎么做? ①立刻到孩子身边; ②让孩子感觉到你就在身边,任何东西都不能伤害到他(她); ③鼓励孩子讲诉梦里发生的事情,告诉他(她)那不是真的,只是梦; ④必要时,可以开着灯让其入睡; ⑤孩子安静下来后,可安抚他(她)入睡; ⑥观察一下周围是否有可能吓到孩子的因素,如阴影,确保消除这些因素。
呕吐是除了发热外比较让人惊慌的一个症状。?孩子呕吐时往往来势汹汹,因孩子不太会诉说恶心,所以呕吐显得特别突然,让人猝不及防,而且往往一次吐很多,让大人孩子都非常紧张。 不仅呕吐令人不安,孩子在呕吐前因为恶心会表现的非常虚弱萎靡,平时活蹦乱跳的的孩子,甚至发烧时都能玩的孩子突然躺在那一句话都不说,也一动不动,这种状况令家长心里没底。确实,孩子精神状态不好往往意味着病情比较重,但只有恶心呕吐时的判断会略有不同。 呕吐是胃内容物和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返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人在呕吐前常常出现恶心、流涎、呼吸增快和心慌等症状,有的还会出现面色不好,手脚冰凉的表现,这些都是呕吐反射的一部分。所以孩子呕吐前常异常难受,一般会躺在那不动不说话。这种感觉越临近呕吐越强烈,往往在呕吐后会有明显的缓解。所以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要观察呕吐后的。 出现呕吐家长担心大都会带孩子看医生。其实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一下呕吐的常见原因,这样不至于过分慌乱。 我们这一节暂不谈新生儿期及婴儿阶段的吐奶、呕吐,主要讲幼儿期或更大一点孩子的呕吐常见原因,这个时期先天性疾病造成呕吐多已被诊断出来,还有那些疾病会引起呕吐呢? 胃肠炎 这是孩子最常见的呕吐的原因。胃肠炎常常以呕吐为首发症状,随后出现发热、腹泻,也有的只有呕吐。呕吐前常常有不洁饮食史,或接触过有胃肠炎的患儿。 呕吐特点:呕吐程度轻重不一,轻的吐1-2次就好了,重的可以吐2-3天每天吐3-4次。一般吐半天-1天的最多见。 其他症状:发热,腹泻。往往在呕吐后出现,一般腹泻后呕吐会缓解或停止。 就诊时机:如孩子呕吐次数不多,可以喝水(补液盐),喝水后不吐,尿量不少可以不用慌忙就诊。但如果孩子呕吐严重,吃饭喝水均吐,尿量明显减少,精神蔫,则必须就诊,必要时还需要输液补液治疗。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也是孩子呕吐比较常见的原因。发病前往往进食过多,或进食难消化食物比如大量油炸食品、或冷食、或之前未吃过的食物。经常发生在大party 后。 呕吐特点:单次呕吐往往量大,但一般呕吐次数不多,呕吐中可能含有未消化的食物。 其他症状:有的孩子也有腹泻,但腹泻次数也不多1-2次。 就诊时机:如孩子呕吐后精神好,可以不就诊。但呕吐缓解后要注意饮食控制,不要刚好就又吃很多。 上呼吸道感染 孩子感冒也会伴发呕吐,呼吸道感染时孩子胃肠功能也会减弱,此时进食和平时一样的东西可能会耐受不了出现呕吐。 呕吐特点:呕吐相对不重。有时呕吐发生在剧烈咳嗽之后。 其他症状:发热、咳嗽、流涕是主要症状。 就诊:孩子往往因呼吸道症状就诊,在疾病后期咳嗽痰多时严重咳嗽后出现呕吐,其实并意味孩子病情重,不必为此就诊。 中暑 夏季中暑可以发生呕吐。在发病之前一般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烈日直射下活动时间较长,并且相对喝水不足。 呕吐特点:呕吐相对不重,次数一般不多。 其他症状:常有发热,头晕、头疼、汗多、口渴、严重的会有烦躁、高热持续不退、惊厥等。 就诊时机:如吐前有暴晒史或在室温高的环境中待了比较长的时间,建议让患儿尽量到阴凉通风处,让孩子多喝水。如症状缓解,可待其慢慢恢复。如持续不缓解,需要就诊。 脑炎或脑膜炎 引起呕吐比较严重的原因有脑炎、脑膜炎。这也是家长最担心的。但呕吐患儿脑炎、脑膜炎的几率还是比较小的。 呕吐特征:呕吐常无明显诱因,常不伴恶心,呕吐呈喷射性。 其他症状:一般有发热、惊厥等表现,孩子一般状况差,精神萎靡或异常烦躁哭闹。 就诊时机:立即就诊 呕吐的原因非常多,病情相对复杂,家长可以了解上述常见的情况。如果孩子呕吐明显,精神状况不好,就诊是好的选择
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在大多数孤独症患儿身上表现明显,所以常常被误认为是多动症。为此,儿保教授特介绍了几种简单的方式来辨别孤独症和多动症: 1看目光 孤独症患儿和别人没有目光交流,也很少与别人进行目光对视,经常回避别人的目光注视。而多动症患儿,当你叫他的名字时会立刻看你,并且能听从指令。 2看表达 孤独症患儿语言呆板,不能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经常会鹦鹉学舌,甚至没有任何发音。他们也很少用点头或摇头来表达意愿,不会用手指指想要的东西,常常通过尖叫、哭闹等极端行为来表达意愿。多动症孩子能自如的运用肢体语言及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3看兴趣 孤独症患儿对于一般孩子喜欢的玩具、游戏、动画片等不感兴趣,反而对一些不是玩具的东西(锅盖、暖水瓶、电插头、车轮、砖头、光滑的墙面等)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好感。并且不知道玩耍玩具,都只按自己特定的方式来机械地进行排列等。 4看行为 孤独症患儿从小就和父母不亲近,不依恋家人,不喜欢被人拥抱。严重者经常有自伤行为,如用头撞墙、咬手等。
孩子又流鼻涕了!当你看到他擤又不会擤,擦又不会擦,两条鼻涕虫时不时从鼻孔里探出头来的可怜样儿,真想知道这鼻涕为什么源源不断。关于鼻涕的问题,也曾困扰过你吧?那就来跟我们一起问问大夫。 1、孩子感冒一定会流鼻涕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冒,主要是指鼻、咽、喉部的急性炎症,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常诊断为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这种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多见。90%以上的感冒由病毒引起,小部分为细菌所致。 由于引起感冒的病原体不同、侵犯的部位不同以及宝宝体质和年龄各异,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年龄大些的孩子症状相对轻,以局部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喷嚏、流泪等,而小宝宝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所以说,感冒的孩子不一定都会出现流鼻涕的症状,如2~6岁的宝宝感冒时,常常先出现高热,1~2天后才出现流鼻涕、咳嗽等症状。 2、除了感冒,引起孩子流鼻涕的原因还有哪些? 流鼻涕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除了感冒外,流鼻涕的原因还包括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腔异物、腺样体炎以及某些急性传染病等。 3、是不是孩子感冒初期流清鼻涕,感冒快好了流脓鼻涕? 鼻腔在正常情况下分泌的液体就是黏液性的,但一般情况下不主动流出来。由感冒引发急性鼻炎时,鼻腔黏膜会充血肿胀,腺体分泌增多,形成鼻涕。鼻涕开始为清水样,以后逐渐变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涕,如果没有并发症,上述症状会逐渐减轻乃至消失,病程约7~10天。如果并发细菌感染,鼻涕也会变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 4、孩子流脓鼻涕是不是需要吃消炎药? 普通感冒多为病毒性感冒,一般先流清鼻涕,后流脓鼻涕,没有特效药,应注意休息、多喝水、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一般7~10天可以逐渐好转,这时不需要吃消炎药。如果孩子流脓鼻涕时间较长或合并细菌感染,则需要使用消炎药。 吃消炎药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千万不要自行购买药物,也不要为了让孩子病早点好,自行增加药物剂量,这样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5、孩子感冒好了,鼻涕还没消失,是不是需要继续治疗? 一般孩子感冒好后,还会流一段时间的鼻涕。在这段时间内可以进行巩固治疗,以免孩子因抵抗力低下而出现疾病反复。另外还要注意加强营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孩子十多天一直鼻涕不断,需要用什么药? 孩子持续流鼻涕十多天,尤其是黄绿色脓涕,要警惕孩子并发鼻窦炎的可能。如果并发鼻窦炎,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选用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防止其转为慢性。鼻腔局部点药可使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鼻剂、生理性海水(如清诺)等。也可选用鼻渊丸、鼻渊舒口服液、鼻炎丸、鼻炎合剂等中成药口服,疗程应足够。 根据不同的年龄,儿童可以使用部分收敛性药物,但必须注意药物浓度,如使用麻黄素时,只能用0.5%的浓度;6岁以上的儿童可以使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鼻剂,连续使用时间不能超过一周;而婴幼儿不主张使用。孩子感冒时,不要使用成人药物,如新康泰克等,如果鼻子赤地千里得很难受,又不流鼻涕,可以使用鼻朗鼻腔喷雾器,它可以缓解鼻腔干燥、鼻塞、鼻痒等鼻部症状,而且无任何副作用。 7、在家怎么帮助孩子清洁鼻子,减少鼻涕? 孩子流鼻涕有很多原因,用不用吃药最好听医生的建议。有些症状轻微的小病可以采用自然疗法。如在孩子感冒初期可采取以下方法增加舒适度,减少鼻涕: ● 用湿热的毛巾给孩子敷在鼻子上,鼻腔会比较通畅。 ● 天冷时可以用空调或暖炉改变室温,缓解孩子鼻塞、流鼻涕的症状。 ● 使用蒸脸器产生的蒸气可以湿润鼻腔,将大量鼻涕快速、自然地排除。使用时要注意防止烫伤皮肤,一次使用的时间不宜太长,约3~5分钟即可。 ● 鼻塞或流鼻涕影响孩子的睡眠时,可以将头部垫高30°,以缓解症状。 ● 如果孩子的鼻腔内有干痂, 可以用棉花棒蘸水清洁或用生理盐水清洗浸泡, 待干痂变软取出后再滴药。 ● 大孩子有鼻涕时要让他擤出来。正确的擤鼻方法是,紧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 8、有鼻涕需要经常擤吗?如果频繁擤鼻涕鼻子出血了怎么办? 如果有鼻涕不及时擤出来,会造成鼻腔阻塞。但擤鼻涕有讲究,不能使劲地擤,每次注意紧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千万不要用手捏紧两侧鼻孔用力擤鼻涕,这样会使鼻腔内的压力急速上升,很容易造成鼻黏膜受伤甚至出血,或者是把鼻涕经由耳咽管灌入中耳腔,形成急性中耳炎。这种情况在孩子当中尤其常见,因为儿童期的耳咽管较成人来得短、平、宽。 擤鼻涕时如果发生鼻出血,家长首先要镇静,立即用拇指及食指将两侧鼻翼向鼻中隔捏紧,压迫止血。如果出血情况没有缓解,可适当延长时间,并在鼻根部冷敷。如果出血剧烈或者反复出血,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平时要注意擤鼻涕时动作轻柔,尽量不要挖鼻孔,多喝水,多吃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加强防寒锻炼。 9、有的宝宝会不由自主地往里吸鼻涕,这样做有问题吗? 有鼻涕一定要擤出来,鼻涕回吸到口内,会使人恶心、难受,如果将鼻涕吞入胃肠道,还会影响食欲,导致细菌进入人体,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
1、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 母亲应该被鼓励继续母乳喂养,但是哺乳的妈妈需要忌口所有的奶制品(包括含有乳清蛋白、络蛋白成分的食物)。 如果宝宝在服用任何母乳之外的补充食物或者药物,需要是完全不含牛奶蛋白的。 如果发生过立即出现反应的过敏,妈妈的忌口只需要持续3到6天。如果可能有延迟的过敏反应(过敏导致了持续的后果,如直肠结肠炎),那么妈妈的忌口需要持续14天。 如果妈妈忌口还是没有任何帮助,那么可能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是错误的,可能是别的什么导致了过敏,那么孩子状况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如果妈妈忌口后孩子症状消失或好转,那么妈妈可以重新恢复她的饮食(可以继续吃奶制品)。可能又会有症状出现,妈妈希望继续在保持无牛奶蛋白的饮食下母乳喂养,那么妈妈需要服用钙补充剂(如果不吃奶制品,妈妈的钙摄入会不足。可以每天分多次服用总剂量达1000毫克/每天的钙剂)。忌口情况下的饮食请咨询营养师,以满足妈妈的营养需求。 在一些母乳宝宝中,牛奶蛋白以外的一些蛋白质如蛋、大豆(soy),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果发现妈妈在哺乳期间,吃鸡蛋、大豆(soy)或者别的食物,会引起宝宝过敏,妈妈应该被鼓励继续母乳喂养,同时避免吃这些食物。 如果母乳宝宝有严重的过敏反应(如严重的湿疹或者过敏性结肠炎,同时伴随生长发育问题,和/或血液蛋白不足和/或 严重的贫血),婴儿可能需要用治疗性的配方奶一段时间,从几天到最长两周。尽管没有证据支持,在很多国家比较常见的操作是,给这些被诊断为严重过敏反应的纯母乳喂养宝宝喝氨基酸配方的奶粉(AAF)。这是为了能在母乳妈妈在把饮食调整为不含牛奶蛋白饮食期间,喂给宝宝以稳定宝宝的状况。在一些妈妈已经忌口了含牛奶蛋白的饮食,仍然反复出现症状的的母乳宝宝身上,母乳妈妈需要进一步地限制饮食,或者断母乳用治疗性的配方奶。 2、配方奶喂养的婴儿 在没有母乳喂养的婴儿里,任何以牛奶为配方的配方奶和含有牛奶蛋白的辅食,或者其他动物的奶的蛋白质(如山羊奶,绵阳奶)都要严格避免。如果是给母乳喂养的宝宝喂了配方奶导致的症状,婴儿应该回到纯母乳喂养,哺乳妈妈也不需要任何忌口。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如果确诊是牛奶蛋白过敏,通常以喂养深度水解配的配方奶(extensively hydrolyzed infant formula ,又被称为完全水解配方)开始。而对于有极端严重的过敏或者威胁生命的症状的那些婴儿,氨基酸配方或许可以作为首选。对于6个月以上的婴儿如果不能适应有点苦的深度水解配方,或者某些家庭无法负担深度水解奶粉(因为比较贵),已经建立起对大豆蛋白耐受的婴儿,可考虑大豆配方奶。如果2周后还没有任何好转,那么需要考虑宝宝可能对深度水解配方中还存在的多肽类有过敏反应,特别是在对很多食物都过敏的婴儿身上可能发生这种状况。这时,才考虑尝试氨基酸配方,除非已经排除了牛奶蛋白过敏。 过去有这样的考虑,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可能对乳糖中可能残存的蛋白起反应,常常需要同时避免乳糖和牛奶蛋白。但目前的证据并不支持这种说法,因此同时避免乳糖和牛奶蛋白的做法不再推荐。含有纯的乳糖的深度水解配方已经有了,发现是安全的,而且对牛奶蛋白过敏也有效。这样的深度水解配方可能对于6个月以上的婴儿口味更加好一些。但是,续发行乳糖不耐受可能会发生在那些已经有拉肚子的宝宝身上,如果发生乳糖不耐受拉肚子,需要立即换喝无乳糖的深度水解配方。 澳洲婴儿喂养指南2013的对确诊的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建议[2] 这个指南是非常支持母乳喂养的,关于特殊配方的奶粉: 牛奶配比大豆、山羊奶或者改变了乳糖的配方奶更适合大多数健康的足月产宝宝。为有营养问题的婴儿设计的特殊配方奶的配方奶只应该在有医学诊断出的特殊医学症状的时候,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因为轻微的湿疹,过敏,或者婴儿或妈妈的不开心(distress)而换奶的种类(比如普通配方换至水解配方),通常没有任何好处。 澳洲婴儿喂养指南给爸爸妈妈的具体建议: 用以牛奶为基础的婴儿配方奶直到12个月。(澳洲所有的婴儿配方奶都是强化了铁的) 如果婴儿因为医学的、文化的或者信仰的原因,不能喝牛奶配方的配方奶,特殊配方的奶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如何预防有家族过敏史的婴儿的过敏? (1)水解配方 澳洲皇家医学院(RAcP)建议,给没有母乳喂养的,已经证明有牛奶过敏或者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用深度水解配方(extensively hydrolysed infant formula)喂养。 (2)大豆配方(Soy-based formulas) 澳洲皇家医学院(RAcP)对于大豆配方配方奶的建议: 12个月以内的,没有母乳喂养的婴儿应该喂婴儿配方奶,而不是喂给更大的孩子和成人喝的豆奶或者市面上的鲜奶。 早产儿不应该喂大豆配方的配方奶。 对于有甲状腺功能紊乱的婴儿,应该考虑到大豆配方奶对甲状腺素替换治疗(thyroxin replacement therapy)的干扰 。 关于大豆配方有一些特殊的考虑——大豆异黄酮对婴儿神经内分泌的可能的生理上的影响。并没有临床的或者科学的证据支持这些成分是有害的,但是,也没有长期的研究总结大豆配方奶对婴儿的安全性。用大豆配方奶来控制半乳糖血(galactosaemia)是合适的。对于那些因为文化或者信仰原因不能饮用奶配方的产品的婴儿,给他们喂大豆配方也可能是适宜的。 (3)山羊配方奶 比起牛奶配方,只有很少的研究评估了山羊奶配方奶的安全性和功效。山羊奶不具备任何预防或者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功效。很多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也会对山羊奶和大豆饮品过敏。用山羊配方奶是不建议的。 (4)氨基酸配方奶 氨基酸配方奶或基本营养素配方奶是由营养素组成的,包括单独的氨基酸。氨基酸配方奶在预防过敏性疾病方面研究不足。(这和美国儿科学会的意见一致) (5)含有益生菌或者益生元的配方奶 对于含有益生菌或者益生元的配方奶预防过敏疾病的结果不一。两篇cochrane综述和一篇欧洲儿科肠胃病学学会,肝脏学和营养协会的综述做出这样的结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来建议用含有益生菌或者益生元的配方奶。 (6)母亲的饮食限制 过去,在没有相关研究数据的时候,只好参考专家意见,而那时候的专家意见也不是参考实际数据来的,而是凭空推测,认为保险起见,一些容易过敏的食物不要吃,以免引起宝宝过敏。然而现在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并没有发现孕妈妈或者哺乳期妈妈忌口特定食物,在预防过敏方面有任何作用。于是现在不再建议“预防性”地忌口。但当哺乳妈妈明确发现每次吃了某种几个小时内,宝宝都出现过敏反应,如急性荨麻疹、神经血管性水肿,那么应忌口这种食物。 注意,湿疹往往不是由于食物过敏引起的。 (7)如何降低有家族过敏史的婴儿的过敏风险: 1、孕期不抽烟,且在孕期和孩子出生后完全无烟的环境。 2、不建议孕期忌口任何特定的潜在食物过敏原,这对于儿童期的过敏没有预防作用。 3、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停止了母乳喂养,用特殊配方的配方奶对预防过敏没有任何优势,除非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的使用。 4、大豆配方奶不能预防或减少发生过敏的风险,也不是适宜的婴儿配方奶。 (8)给家长的建议 大豆或山羊配方奶并不是适合对牛奶配方过敏的婴儿,除非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在孕期、哺乳期或者婴儿期避免任何特定的食物或者食物过敏原,并不能预防过敏的发生。
当自己的孩子被医生诊断为哮喘,父母应该了解哪些关键信息呢? 1、首先要弄清楚诊断,孩子到底是不是哮喘。因为儿童期哮喘的诊断并不容易,可能与其他疾病相混淆,特别是病毒性诱发的喘息。父母不要擅自给孩子扣上哮喘的帽子,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即使是专业医生,有时也难以明确孩子诊断,需要动态评估。 2、资料显示80%以上的哮喘起始于3岁前,具有肺功能损害的持续性哮喘患者,肺功能损害多发生在学龄前期,这充分告诉我们,哮喘的治疗要早。 3、什么时候要考虑哮喘?以下信息有帮助:父母有哮喘病史,要注意,因为哮喘有一定遗传倾向(但不总是遗传);患儿有特应性皮炎,有过敏体质要注意;曾经有过吸入变应原致敏的情况发生。 4、孩子患有哮喘是不幸的,但又幸亏是发生在当今时代----因为我们有很好的药物可以控制哮喘(比如吸入激素联合长效β2激动剂),而如果发生在我父辈那时,治疗效果绝对远远比不上目前。只要孩子坚持正确的治疗,我们的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维持正常活动,包括任何运动能力;预防急性发作;预防哮喘致死;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5、哮喘控制性治疗越早越好(可以翻开我之前的文章),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原则。这句话来自我们的权威指南,也是临床上的操作规范,更有必要让患儿父母充分理解并配合治疗。尤其是不要出现“畏惧激素不敢使用激素这样的愚蠢行为”,除非医生认为患儿有使用激素的禁忌症。长期研究未显示低剂量吸入激素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等不良反应,也就是说,适量ICS是安全的,最起码与不用它而任由哮喘发展所带来的害处相比,它的不良反应微不足道。 6、目前把哮喘患儿分为两个群体(5岁以下,5岁以上),治疗上有些许差异,比如对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使用的时机问题上,但患儿父母可以不理会这些细节。但必须知道:对于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最有效的药物是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病情严重时可以连用其他药物(比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缓释型茶碱等)。 7、治疗时间要多长?这个问题指的是控制性治疗时间要多长。不十分清楚!目前建议病情缓解后仍应该长期使用控制药物,争取使用最低有效剂量的ICS维持,如果这样的低剂量ICS能有效控制哮喘(需要医生评估),并且1年内无症状反复,可以考虑停药! 8、还有一个好消息:有相当比例的5岁以下患儿哮喘症状会自然缓解。但不知道你的孩子在不在这行列以内,所以还是需要积极管理,积极治疗,经常评估是否需要继续治疗等。如果能停药,恭喜你,但后续还是应该评估。 9、绝大多数患儿可能同时有过敏性鼻炎,注意同时治疗,可选用鼻腔激素,或者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比如孟鲁斯特钠)。因为过敏性鼻炎不控制好,可能影响哮喘病情。 10、父母自己也要清楚知道如何使用症状缓解药物(比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病情教会孩子,但较小的患儿可能还不会使用气雾剂,这是可以使用口服缓解制剂替代。或者使用雾化吸入形式。以后的文章会详细提到。 最后一句:哮喘是常见病,只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疗效,关键是,作为患者(或者患者父母)的你,是否已经掌握相关知识?不要单纯依靠医生,因为病在自己身,自己需要参与进来长期管理,才是良计
一次两次咳嗽并不可怕,让家长忧心忡忡的是一咳嗽就是1个月,又或者,咳嗽刚好两天就又咳嗽。我在门诊反复听到的话就是:大夫,我们又来了。 是什么原因让咳嗽好好坏坏,没完没了?又怎样去破解一个个困局? 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反复咳嗽最常见的原因。秋冬季,干、冷的空气会降低人体的呼吸道自身抗病能力,因此呼吸道感染开始增加。而随着呼吸道感染者的增加,感染源也在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也在增加。 经常有小朋友感冒咳嗽刚好,送到幼儿园不到一星期就又开始咳起来。这是由于孩子疾病刚好,免疫力比较弱,而小朋友中很多带病去幼儿园,交叉感染,造成再次咳嗽。 也有小朋友刚好,妈妈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比如购物中心、电影院、餐厅,期间没有良好的通风,但人口稠密,患病人群夹杂其中,造成再次感染再次咳嗽。 还有小朋友小病初愈,要吃好吃的,要连续吃好吃的,吃几天,大便不通了,积食上火了,又发烧咳嗽了。 如何避免发生: 呼吸道感染完全避免不太现实,但注意下列事项是可以减少发生的: 患病时最好家中养病,不要带病上学上幼儿园,这既不利于自己恢复,也容易传染给其他的小朋友。 病初愈,人群密集的公共场合少去或不去。 大鱼大肉不吃或少吃,温热性水果如芒果、大樱桃不吃,干果类少吃,有些孩子要控制甜食。 多饮水,每日排便。 每日早晚冷水洗脸,锻炼对寒冷的耐受能力。 天冷风大天气刚刚出门时戴口罩,减少寒冷空气的直接刺激。 过敏性咳嗽或哮喘治疗疗程不够 很多家长仍然对雾化治疗中的激素成分心存顾忌,总是在咳嗽减轻后自行减药或停药。 如果您的孩子诊断为过敏性咳嗽或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医生会给予雾化吸入治疗。这种治疗往往持续时间比较长,有时需要在咳嗽症状完全缓解后再继续雾化治疗一段时间。 如果咳嗽一缓解就停药,容易造成咳嗽反复不愈:即咳嗽刚好一点就停雾化,听雾化后咳嗽又很快加重,再雾化。其实,这样咳嗽迁延的时间会更长,雾化吸入的药物反而更多。 如何避免发生: 不要自行决定停药,切切! 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减药、停药。咳喘发作时开始雾化吸入治疗,最好3天复诊一次,请医生指导用药。 咳喘的孩子不要轻易放弃西医治疗而只用中药调理。如果选择中医中药,一定去正规的中医院。 遭遇刺激因素 临床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的咳嗽明显好转,觉得病已经好了,孩子的咳嗽却突然又加重,咳嗽的非常频繁,家长不明白原因,会比较忧虑和紧张。 有哪些刺激因素造成咳嗽: 雾霾天气:不多言,全是眼泪。 建议:如有条件选择变更居住地:飞到温暖湿润的南方(羡慕)。但多数家庭因为工作、上学等各种因素只能留在原地。那就变更小环境:室内空气清新或外出时戴有滤过作用的口罩吧。 寒冷空气:咳嗽减轻,到室外受到干冷的空气刺激,尤其大风天,常会诱发非常剧烈的咳嗽。尤其是气道敏感或哮喘的初愈患儿更容易发生。 这种情况如带孩子外出,要戴口罩,避免寒冷空气直接、强硬的刺激。 剧烈运动:孩子咳嗽刚好些,在家憋了好几天,出去疯跑一阵子,回来晚上又咳个不停。 建议:孩子疾病刚恢复的时候,不要让孩子立即进行比较剧烈的运动,不 要着急让孩子迅速恢复运动课程比如跑步、滑雪、滑冰等。运动可以,需 要循序渐进。 注意寻找过敏原:如患儿咳嗽经过抗感染、雾化等治疗仍持续不缓解,要在孩子生活环境中寻找过敏原,尤其家庭中一些新变更的东西:新的花草、家具、玩具、食物等等。这些可能的过敏因素需要家长去细心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