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航天中心医院疼痛科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中西医可视化疼痛治疗技术沙龙暨第八届航天疼痛诊疗中心慢性疼痛学术沙龙活动。国家卫健委基层发展办公室尹杰秘书长、航天中心医院院长丁明超、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会长倪家骧、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石良、三博脑科医院副院长王保国、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疼痛科主任冯泽国、我院麻醉科主任杨占民、疼痛科主任杨晓辉、康复科刘旸主任医师、北京双桥医院疼痛科主任张文祥及北京丰台医院疼痛科主任郭惠坊参会并进行学术分享。此次沙龙活动吸引近八十余名国内疼痛医师参加。丁院长在致辞中表示,我国疼痛医学的研究与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突破,多个研究选题走在世界前列,不少研究成果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但同时疼痛医学研究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须不断加以重视,大胆走创新之路,才能得到更多的新成果,并预祝此次会议圆满成功。近年来,影像设备引导下的疼痛治疗快速推广和普及,治疗技术和引导设备水平不断提高,还开发了多种导航设备,包括数字化导航机器人,为可视化疼痛治疗提供了支撑。因此本届沙龙主题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可视化微创治疗技术新进展,上午专家介绍并分享了疼痛诊疗新进展,下午就针刀临床技术的发展、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治疗技术进展展开,并就针刀临床技术的发展、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治疗技术进展展开了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此次沙龙活动不仅加强了中西医各界在影像设备引导下的可视化疼痛治疗方面的交流,方便大家及时了解各领域的进展,共同提高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学研用各界的融合,还加强了中西医疼痛微创医师的团结和交流,加速了我国可视化疼痛治疗技术的发展。
带状疱疹相关疼痛的治疗具有挑战性,需要多种方法,包括脉冲射频调控。其中,单次高压长时脉冲射频(HL-PRF)已被证明是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但存在长期疗效不佳、神经痛复发的可能性。在本研究中,我们的目的是确定两次重复HL-PRF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我们对接受HL-PRF治疗的亚急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我们纳入了所有在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接受HL-PRF治疗的亚急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主要结果变量是治疗后1、4、8和12周时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次要变量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36项简短健康调查(SF-36)评分以及治疗后总有效率。共有63名患者纳入分析。其中33例患者接受单次HL-PRF治疗(S组),30例患者接受两次重复HL-PRF治疗(T组)。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PSQI评分、SF-36评分均降低(P<0.001)。与S组比较,T组第1、4、8、12周时VAS评分、PSQI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显着降低(P<0.001)。T组治疗12周后总有效率显着高于S组(60.6%比86.7%,P<0.05)。两次重复高压长时PRF治疗对亚急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疗效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田月娇 编译JournalofPainResearch2024Jun11:17:2043-2050.
腰椎手术后疼痛综合征(FailedBackSurgerySyndrome,FBSS)的治疗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多学科、个体化策略。以下为综合治疗方向:##一、明确病因与评估1.详细诊断 -影像学检查(MRI、CT、X线)排查结构性异常(如椎间盘残留、内固定失败、椎管狭窄等)。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评估神经损伤。 -心理评估(如焦虑、抑郁量表)识别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二、非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 -一线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乙酰氨基酚。 -神经病理性疼痛: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抗癫痫药)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 -严重疼痛:短期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需警惕依赖风险。2.物理治疗与康复 -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如桥式运动、平板支撑)。 -理疗手段:热疗、超声波、经皮电刺激(TENS)。 -水中运动或瑜伽改善柔韧性,减少腰椎负荷。3.介入性治疗 -硬膜外类固醇注射:减轻神经根炎症。 -神经阻滞(如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定位疼痛来源。 -射频消融术:靶向毁损疼痛传导神经(如背根神经节)。4.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CBT)纠正疼痛相关负面认知。 -正念减压(MBSR)缓解慢性疼痛带来的心理压力。---###三、手术治疗(慎重选择)1.微创手术 -椎间孔镜技术处理复发性椎间盘突出或瘢痕粘连。 -脊髓电刺激(SCS):植入电极干扰疼痛信号传导,适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直接向蛛网膜下腔输注镇痛药(如吗啡),减少全身副作用。2.开放翻修手术 -仅适用于明确结构性病变(如内固定失败、严重椎管狭窄),需严格评估手术获益与风险。---###四、多学科协作-疼痛管理团队:联合疼痛科、骨科、康复科、心理科制定方案。 -康复计划:循序渐进恢复活动,避免久坐或过度负重。 -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戒烟、改善睡眠质量。---###五、新兴疗法与研究方向-干细胞治疗:探索修复椎间盘或神经损伤的潜力(临床试验阶段)。 -基因治疗:靶向调控疼痛相关基因表达。 -虚拟现实(VR)疗法:通过沉浸式体验分散疼痛感知。---###关键注意事项1.个体化治疗:需结合疼痛类型(伤害性、神经性、混合性)、患者年龄及合并症。 2.预期管理:明确告知患者治疗目标为“缓解疼痛、改善功能”,而非完全消除症状。 3.定期随访:动态评估疗效,及时调整方案。总结:FBSS治疗需以保守治疗为基础,介入和手术为补充,同时关注身心整体康复。早期干预、多学科协作及患者积极参与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2024年11月21、22日,由北京高新疼痛诊疗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办,我院疼痛科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基层实用疼痛注射技术现场培训班。此次培训由李继来书记致辞,倪家骧教授、杨晓辉主任讲课及安排现场注射治疗实际操作观摩。倪教授为学员详细讲解了疼痛注射技术总论,包括注射治疗基本概念、适应症、并发症、注射治疗用药、及治疗前准备。杨晓辉主任讲到了臭氧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及各关节部位注射的详细操作流程。此次培训旨在将权威性、专业性、正规性实用技术落地基层医疗,实现诊所模式新升级、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脉冲射频治疗邻近的颈背根神经节用于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持续性颈神经根性疼痛。多年来,这项技术在颈部和腰骶神经根性疼痛中越来越受欢迎。支持其使用的证据仍在不断发展。我们对在3年内接受这种治疗的59名患者的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评估疼痛的减轻、疼痛缓解的持续时间、止痛药使用的减少和手术进展。结果显示49例患者疼痛有一定程度的缓解。59名患者中有40名患者的疼痛改善50%或更多。该组的平均缓解持续时间为37周。7例患者的疼痛完全缓解,在该组中,缓解的平均持续时间为39周。53名在手术前服用止痛药物的患者中,37名患者在手术后减少或停止使用止痛药。尽管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但我们认为该研究为邻近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在治疗慢性颈神经根疼痛中的作用提供越来越多的证据基础。田月娇 编译IrJMedSci. 2020Feb;189(1):299-303.
1月10日,由中国睡眠研究会发起,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创新诊疗组主办,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麻醉)承办的“睡眠医学中国行”-第23讲(北京站)成功召开。同时,“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在我院正式挂牌。我院党委书记李继来、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叶京英、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建雄、医务部主任王晶、麻醉科主任杨占民、疼痛科主任杨晓辉以及康复科刘旸主任医师出席会议。李继来书记在致辞中表示,医院作为北京大学临床医院,北京理工大学教学医院,海淀区区域医疗中心,海淀区西南部医联体理事长单位,始终将临床诊疗技术的规范、创新与推广作为医院发展的首要任务。“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在我院正式挂牌,这是委员会对医院过去工作的充分认可,更是对医院未来推进疼痛与睡眠创新发展的殷切期望。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不良生活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睡眠障碍患者数量快速增长,睡眠科学逐渐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新热点。叶京英教授和安建雄教授针对睡眠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最新进展进行专题报告,同时介绍了世界睡眠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科前沿动态。
腰椎神经根痛(LRP)是一种常见但具有挑战性的临床症状。脉冲射频(PRF)是一种使用射频电流短脉冲的神经调控技术,可有效治疗各种疼痛疾病。然而,关于PRF疗效及其参数的研究很少。我们的研究旨在确定腰椎背根神经节(DRG)的术中参数,这些参数与经椎间孔硬膜外类固醇注射(TFESI)无反应的LRP患者的临床效果相关。根据活动尖端温度不超过42°C的预设最大电压,将患者分配到高压(60V)或标准电压(45V)两组中的一组。测量术中参数,如输出电流、感觉阈值和阻抗。主要结局是神经根性疼痛强度、身体机能、整体改善和对治疗的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评估在手术后长达 3个月内进行。标准电压组患者在PRF后3个月数字评定量表疼痛评分(P=0.007)和Oswestry残疾指数(ODI)(P=0.008)评分显着改善;然而,在高压组中未观察到差异。在术中参数中,输出电流与镇痛效果呈显著负线性关系。在多元回归分析中,输出电流还显示与术后3个月的疼痛强度(P=0.005,R2=0.422)和ODI评分(P=0.004,R2=0.427)显着相关。3个月后降低疼痛强度的输出电流的最佳临界值为163.5mA,灵敏度为87.5%,特异性为1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为0.92(95%CI.0.76-1.00)。我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病例基础特点不平衡、样本量小和随访期短。在对TFESI治疗无效患者中,腰椎DRG采用较低PRF电流输出与更好镇痛效果相关。田月娇 编译PainPhysician. 2023Nov;26(7):E797-E804
世界疼痛医师协会(WSPC)提出“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3亿患者经受疼痛困扰。慢性疼痛作为一种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国家每年为此损失的劳动力和医疗费用数量相当惊人。航天中心医院于1999年成立疼痛专科门诊,2015年建立航天中心医院三氧疼痛医学中心,2018年成为国家老年疼痛诊疗联盟航天诊疗中心。科室门诊配有无菌治疗室3间,9张治疗床,并配有多参数监护仪,疼痛病房床位15张,日间手术床位3张,规模上北京市同行业中位于前列。疼痛治疗设备包括脉冲射频仪、臭氧发生仪、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DISCFX手术系统、脊髓电刺激、周围神经电刺激、半导体激光治疗仪、PRP等多种先进设备。航天系统内首先提出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顽固性神经痛,中枢靶控镇痛系统植入术治疗晚期癌痛,三氧疗法治疗各类慢性疼痛,取得良好疗效。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疼痛科一直秉承“为民除痛”的宗旨,努力致力于治疗顽固性疼痛,为患者创造无痛轻松生活。特色诊疗注射疗法、神经阻滞、针刀疗法、三氧疗法、射频疗法、微创介入手术。诊疗范围1.头痛:颈源性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2.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肋软骨炎、尾痛症、膝关节骨关节炎、足跟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等。3.神经病理性痛:三叉神经痛、臂丛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神经损伤后疼痛、幻肢痛、残端痛、局部区域复杂疼痛综合症等。4.软组织疼痛: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炎、肌筋膜炎、腱鞘炎、肩周炎、网球肘、软组织损伤等。5.痛经、慢性盆腔痛。6.癌性疼痛:癌性疼痛三阶梯止痛、临终疼痛控制。7.非疼痛性疾病:神经官能症、不定陈述综合症、顽固性呃逆、面瘫、突发性耳聋、耳鸣等。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咨询电话:010-59915321,010-59915320,010-114(预约挂号)地点:北京市海淀区玉泉路15号(1号线地铁玉泉路站往北500米路西)航天中心医院新门急诊楼3层东南侧
在全球范围内,带状疱疹(HZ)的发病率正在增加,由此引起的带状疱疹相关疼痛(ZAP)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积极治疗ZAP和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对于疾病早期的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本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旨在评估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三氧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从2018年至2020年,84例急性疱疹神经痛(AHN)(n=28)、亚急性疱疹神经痛(SHN)(n=32)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n=24),患者接受脉冲射频(PRF)联合药物及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三氧注射治疗。视觉模拟量表(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普瑞巴林的使用量分别记录在基线,PRF后,评估1,3,6和12个月后的治疗效果。记录治疗次数和不良反应,以VAS评分大于3为标准计算治疗无效率。带状疱疹在不同区域的分布CT引导下颈(A)、胸(B)、腰(C)穿刺(二维显示针尖位于椎间孔外);红色箭头表示穿刺针到达当前位置,蓝色箭头表示椎间孔。CT引导下颈(A)、胸(B)、腰(C)穿刺(三维成像显示针尖位于椎间孔外);红色箭头表示穿刺针到达当前位置,蓝色箭头表示椎间孔。CT显示三氧在同侧硬膜外及椎间孔内扩散良好;(a)三氧在颈部背根神经节周围扩散良好;(B)三氧在胸段背根神经节周围扩散良好;(C)三氧在腰段背根神经节周围扩散良好。红色箭头表示三氧位置。汇总结果显示VAS评分、PSQI评分和普瑞巴林的使用量显著降低。PRF治疗后和随访1、3、6、12个月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HN组比较,AHN组和SHN组均表现出VAS评分、PSQI评分和普瑞巴林用量的临床和统计学改善(P<0.05)。在手术后1年,PHN组比其他两组有一个显着更大的数量的补救事件和更大的治疗效率。手术过程中或随访期间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CT引导下PRF联合三氧注射治疗ZAP安全有效,近期和远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显著。从某种意义上讲,早期PRF联合三氧注射效果更好。(田月娇 编译)JournalofPainResearch
各种经皮椎间盘内手术治疗腰骶椎间盘源性疼痛。但这些手术大多只是简单地操作髓核中央或内环,而不是进入后外环,而后者是产生疼痛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设计了更多的局部经皮技术,专门用于处理撕裂的后环和增生性的正中神经之间的病理组织。然而,这些“更准确”程序的临床效果仍然令人怀疑。本研究从疼痛控制或功能改善方面探讨后路环状靶向减压是否是治疗腰骶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有效方法。在疼痛控制和功能改善方面,发表了后路环状靶向减压治疗椎间盘源性疼痛后临床有效性问题的参考文献。使用MEDLINE、EMBASE、CochraneReview和KoreaMed数据库对2022年12月前发表的研究进行文献检索。在最初的数据库搜索中,在审查了65篇研究的标题、摘要和全文后,12篇研究被纳入对8项研究中的9项试验进行了定量Meta分析。数据,包括疼痛和功能评分,提取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以获得统计学意义的平均差异。质量评估和证据水平根据建议分级评估、制定和评价方法建立。最后,12个没有对照组的单臂研究被纳入。所有研究显示,从1个月到1年的随访期间,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改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疼痛评分和1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功能评分显著减少。由于非随机研究设计和研究之间的不一致性和不精确性,证据水平非常低。只有单臂研究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结果,没有对照组进行了分析。统计学和临床异质性,由于不同研究的技术方面和相对较少的患者数量,降低了证据级别。对所选文献的综合回顾显示,对于在证据强度较弱的情况下,经保守治疗仍未能获得临床改善的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可以推荐后路环状靶向减压作为治疗选择。(田月娇 编译)PainPhysician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