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期间,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难免会使正常的细胞受到一定损害,产生相应的毒副作用,如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减少、消化道黏膜溃疡、脱发等。合理的饮食能预防和减少因治疗带来的体重减轻、营养不良,提高人体对化疗的耐受性。化疗期间应如何安排合理的营养饮食呢?1.食物应尽量做到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不吃碳酸饮料等产气食物,少吃熏、烤、腌泡、油炸、过咸的食品,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防止腹胀、腹泻和便秘。2.为防止化疗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等下降,宜多食血和肉,如动物内脏、蛋黄、瘦肉、鱼、黄鳝、鸡、骨、大枣、桂圆、阿胶等;同时可配合药膳,如党参、黄芪、当归、红枣、花生等。3.提高免疫功能,可食香菇、蘑菇、猴头菇、木耳等食品。4.增加食欲,防治呕吐,可采取更换食谱,改变烹调方法,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少量多餐,吃一些清淡爽口的生拌凉菜;在饮食中可加入一些生姜,以止呕;也可用药膳胃健脾,如山楂肉丁、黄芪、山药、萝卜、白扁豆、香蕈、陈皮等。5.如出现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粘膜溃疡、脱发等症状。宜补充高蛋白质食品,如奶类、瘦肉、鱼、动物肝脏、红枣、赤豆等。河蟹、黄鳝、黑鱼、牛肉等也有助于升高白细胞。或取花生米30g、山药30g、枸杞15g、糯米60g煮粥食;也可将银耳6g(水发)、百合15g煮烂加冰糖10~15g饮服。6 化疗中为了减少便秘症状,应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的蔬菜、水果及其他一些有助于抗癌的食物,如芦笋、海带、海藻、洋葱、大蒜、蘑菇等。也可用润肠通便的食疗方。
“贲门失驰缓症”---相信大部分人都对这种病特别陌生或许压根就没听说过吧!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很多人都会有这种疾病带来的症状,只是深浅程度不同罢了。在初期表现不明显时,或者是偶尔才会有些反应时,往往会被我们自身忽略到。以我门诊上遇到的一个患者为例吧,34岁的女孩,气质清新淡雅,轻声细语中平平淡淡的描述她似有似无的胸痛, 几年前外院做过胃镜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为了减轻胸痛和胸骨后的不适,她刻意减少食量和放慢进食速度,于是体重逐渐下降。170cm的身高,现在体重却不到40Kg。若不是家里人督促,她甚至觉得不用来看病。在这个减肥盛行的时代,这是一个让多少女孩子羡慕至极的“身材”!可是进一步询问发现,她吞咽的困难已经连续5年了,近期她怎样调节都无法咽下去食物。外院曾给她采用食管扩张治疗,但治疗后仍反复呕吐。她食管造影下的贲门呈现“鸟嘴”状,食管已经扩张,扭曲,可以想象吗?下面的食管造影能更让大家有个更直观的了解。食物潴留在食管内,无法进入胃腔,已经把食管宽度扩张到原来的3~4倍。 对于一个34岁的年轻人来说,5年来的疾病折磨实在太过严苛。7月份初次见她时,她的神态总透着林黛玉般的忧愁,其实这并非她性格的真本色,更多的是疾病带来的真无奈。每次进餐对常人来说是享受,对她就是痛苦,连进食液体都成了困难,生活质量已经降到了谷底。而治疗后一个月的8月份来门诊复查时,姑娘告诉我这治疗后短短的1个月内,她的体重已经增加10斤,眼瞅要破百也是可实现的了,她可以顺畅的进食她想吃的各种美食,表情幸福,充满了快乐和活力。到底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什么病?为什么会给这个姑娘带来长时间的疾病折磨呢?贲门失驰缓其实是一种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是指吞咽后食管体部不能蠕动、贲门括约肌弛缓不良的一种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贲门失弛缓症累及到整个食管,就会逐步出现食管扩张等情况。做个比喻,如果我们把食管比作一根输送管道,贲门就是负责打开和关闭的阀门功能。如果食管向胃一侧推送食物的能力减弱,阀门又不能在食物通过时及时打开,食管里的食物不能快速通过食管进入胃内。食物积存在食管小小的空间内,甚至从口中反流或呕吐出来。所以患者就会出现吞咽困难、胸痛、反流、呕吐甚至呛咳等症状。长期进食不足会导致体重减轻、贫血,营养不良等。本病的致病原理尚不明确。与病毒感染、毒素、营养缺乏或局部炎症可能有一定关系。不过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刺激性的食物和快速喝冷饮以及睡眠起居不规律等问题,而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造成对食管等胃肠道运动的伤害和刺激,加快病情发展。如起病后不调整饮食,仍然暴饮暴食则会导致疾病加重甚至出现严重后果。那么贲门失弛缓都有哪些典型症状呢?1、吞咽困难:早期患者都有吞咽困难,但不十分明显有时是间断性发生的,也可能会自动缓解。如果不早期发现和治疗,就可发展到食物完全不能咽下的程度。2、胸痛:胸痛可以是多样特征的。如痉挛痛、针刺痛、闷胀痛、灼痛等。发作时像心绞痛,所以容易被当做心脏病的症状,治疗很久病情都没有好转。这里提醒大家,找到病根是关键,要找正规医院、专业的医生去治疗。3、反流:随着食物吞咽困难,大量食物滞留在食管里,没有进入胃腔内,随着人体的变化,比如:吃完饭躺着、蹲起运动等,食物从食管中反流出来。很多人曾按照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多年。4、呼吸道症状:贲门失驰缓症有明显的反流性症状,反流物可流入呼吸道内引起呼吸道反复感染。在夜间会出现阵发性呛咳。很多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可能曾做过胃镜,但本病的早期阶段胃镜检查时没有典型的变化,阴形的胃镜检查结果可能让治疗方式走入迷途,等到食管明显扩张松弛情况下,治疗的效果会被大大减弱。综上所述,如有上述症状的,要尽快去医院检查必要时及早开始治疗,贲门失驰缓疾病不容忽视。而本病的诊断用食管造影相对敏感。确定诊断和判断进一步治疗措施则需要精密食管测压设备和专业的医师。目前内镜治疗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相对简单的内镜治疗,可以使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得到缓解。 本文系夏志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胆总管结石在临床上是一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胆结石术后患者。过去该类疾病都在肝胆外科手术治疗,朮后需放丅管引流一个月。自从有了内镜微创治疗胆管结石这一技术(ERCP),越来越多的胆管结石患者从中获益。但目前仍有很多患者、甚至是医生对ERCP这种微创手术方式知之甚少。在这里我简单向大家介绍ERCP胆管取石术。 该手术是在十二指肠镜下完成,十二指肠镜经口进至十二指肠降段,发现十二指肠乳头,经十二指肠镜进入切开刀经乳头选择性插取胆管,见导丝进入胆管方向,注射造影剂,部分切开乳头,如结石偏大,可用柱状球囊扩张乳头和胆管开口,然后用取石和(或)碎石网篮取出结石放置在十二指肠内后随粪便排出,必要时可在取石后胆道内放置鼻胆引流管或胆管塑料支架引流。术后1-2天患者就可出院。
胆囊结石我国的常见病,如何预防这种常见病呢?本文从胆囊结石的成因、好发人群、以及生活饮食习惯等方面谈谈如何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 胆囊结石是如何形成的 胆囊是存储和浓缩胆汁的器官,胆汁主要由肝脏产生并持续不断分泌,每天分泌的胆汁有800-1200ml那么多。生理情况下,非进食条件下肝脏分泌的胆汁不进入小肠而是进入胆囊储蓄并浓缩起来,进食时胆囊再将存储的胆汁通过胆囊管、胆总管分泌到小肠参与脂肪的消化( 脂类不溶于水,需要靠胆汁帮助溶解消化)。 胆汁由肝脏持续分泌产生,含水、胆盐、胆固醇、胆色素、磷脂等多种复杂,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各种成分均溶解于胆汁中,但胆汁比例失调时,就容易出现不溶解的成分、沉淀,或发生结石。 也正是因为胆囊有浓缩胆汁的功能,随着水分不断被吸收,胆汁变得浓稠、容易诱发胆固醇析出,所以胆囊容易形成结石。但胆结石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胆管内也会有胆结石形成,长在胆囊里就叫胆囊结石,在胆管里就叫胆管结石。 胆囊结石属于胆结石的一种,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可以简单理解为胆汁淤积或者浓缩以后,容易形成沉淀,如此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溶解的结石。 胆囊结石好发于特定人群 从另一方面看胆囊结石发生也与体质有关,胆囊结石好发于3F人群(forty,female,fatty)---40岁肥胖女性。可能与体内激素改变、生活、饮食习相关。 胆囊结石好发于特 如何预防胆囊结石发生 虽然胆囊结石有好发的人群(40岁以上肥胖女性),但通过生活习惯的调整对于胆囊结石预防还是有积极的作用。 建议一:控制体重、合理的饮食 肥胖导致我们更易发生胆囊结石,所以要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体重。多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可以改善胆固醇的代谢,有助于预防结石的形成。 建议二:减肥也要吃早餐 有规律的进食(一日三餐)使得胆汁得以定时排出,不至于过渡浓缩,因此可以防止结石的形成。 胆囊内胆汁在晚饭后从新开始储存,若隔天是不吃早餐,经过大约12小时的贮存、浓缩,胆汁中的胆固醇的饱和度较高,容易形成胆固醇结晶,日复一日逐渐形成结石。 而在正常吃早餐的情况下,由于胆囊收缩,使胆固醇随着胆汁排出,同时食物刺激胆汁分泌,而不是淤积在胆囊内,不容易造成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饱和度高,不易形成结石。 建议三:素食者应适当补充卵磷脂 正常人的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呈微胶粒状悬浮胆汁中,当这一比例破坏,容易形成胆结石。一些素食者摄入卵磷脂不足,且素食中过多的纤维素妨碍了胆汁酸的重吸收,使胆汁的胆盐浓度下降,应适当补充卵磷脂。 建议四:按计划体检 针对胆囊结石,超声是最有效、且便捷的方法,每年做一次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胆囊结石或者将要形成胆囊结石的状态:如何胆固醇结晶、胆汁淤积,给自己一个提醒该注意调整饮食生活习惯了。如果出现了结石,根据情况治疗或观察。体检发现胆囊结石,没有症状需不需要处理?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还可能与贫血、血小板减少、糖尿病等疾病相关,目前越来越受到公众及医务人员的重视。经常有朋友问,我的幽门螺旋杆菌是怎么感染上的,治疗后还会复发吗,以后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在这里,本人做一个简要的解答。一、幽门螺旋杆菌是怎么感染上的?全世界有超过50%的人携带有幽门螺旋杆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生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可能与饮食习惯、居住卫生条件有关。然而大部分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的症状,也可能不会发病。大多数情况下,首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都发生在婴幼儿及儿童时期(多在10岁以前),成人之后的感染相对少见(但也存在)。而主要的传染源可能来自于家庭成员,如父母、兄弟姐妹等。传播途径一般为口-口、粪-口途径,亲密接触、进食被污染食物和饮水都有可能传染。国外的研究发现,在城市饮用水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达4%,而且在蔬菜等食物表面也能检测到。笔者还没有见到中国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过,估计不会比国外好太多。一旦感染上了,如果不经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陪伴您终生。二、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后还会复发吗?答案是:有可能。确实有部分人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复发,而且复发率有地区、种族差异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及发达地区,复发率很低,平均每年的复发率仅为2-3%左右,而在欠发达地区,复发率可高达每年10-13%。这里说所的复发包含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根除不彻底,残留在体内的少量细菌死灰复燃,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治疗成功后的1年内;第二种情况是再次感染了新的幽门螺旋杆菌。这两种情况都存在,在发达国家,以前者为主,在欠发达地区,通常是后者占主导地位。三、怎样预防感染及复发?如何预防感染及复发呢?根本的办法是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活及卫生条件,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能做的,主要有几点:第一,前面提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感染很常见,所以如果有条件,家庭成员应同时检测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第二,初次治疗时就选用疗效好的药物和方案,尽量彻底治疗。第三,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还存在于人体口腔中,所以在治疗胃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应同时检测并治疗口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加用漱口水漱口即可)。第四,治疗后定期复查幽门螺旋杆菌,如果复发,可以再次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目前还有很多未知的方面,有研究甚至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如果出现了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一系列情况,那必须治疗。对于一个正常人,治还是不治,这是一个问题。本文系王江源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