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肠息肉?1、息肉是指长在人体内的赘生物,通常会根据它的位置来命名,比如在肠道上的叫肠息肉,长在胆囊里的就叫胆囊息肉。2、肠息肉:指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通俗的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3、肠息肉刚开始会很小,可能不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症状,但是因为95%的结直肠癌是一步步从肠息肉转变过来的,肠息肉和结直肠癌发病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消化科的医生对肠息肉都很重视。二、肠息肉到结直肠癌的过程1、肠息肉“变坏”到肠癌通常经历的过程是:正常黏膜~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90%以上处于肠息肉阶段的人都因症状隐匿,从而容易被忽视。2、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1/3以上的癌症可预防,其中,结直肠癌被列为适合筛查的癌种之一。只要在前期发现并及时切除肠息肉,就能够有效阻断其演变为癌。因此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率、癌变率,甚至死亡率。肠息肉家族有很多种病理类型,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的主要包括锯齿样息肉和腺瘤样息肉。另外,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比较常见,癌变风险相对较低。三、引发肠息肉的原因有哪些?1、慢性炎症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2、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家族其他成员发生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增高;3、其他诱发因素:例如年龄增长,长期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2型糖尿病未有效控制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肠息肉风险。四、肠息肉的症状及如何确诊?大部分肠息肉: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少部分肠息肉患者可能出现便血、粘液便、腹痛、腹泻等症状。因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并不能根据症状来诊断肠息肉,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依赖专业的检查——结肠镜。结肠镜诊断的优势:1.高清晰度:一切病变组织在高分辨率的镜头下无所遁形;2.安全性高:由于镜身柔软,不会对肠道造成损伤;3.检查范围:可检查自乙状结肠、降结肠至升结肠一百多厘米的肠道,全面、彻底;4.视野开阔:小则细察毛细血管之微,大则环视整个肠管概况,伸缩自如。五、息肉会复发,要定期复查1、息肉切除之后,还有复发的可能,因此需要定期复查!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复查!2、单发息肉切除病理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不复发的,证明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延长复查时间;3、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为保险起见,有条件者根据个体情况应更加密切的复查。肠息肉的切除并非一劳永逸,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定期去医院做复查,避免息肉的复发。尤其是对于年龄在45岁以上、家族内有结直肠癌病史、息肉病史、不良生活习惯等高危人群,更要做好相关的随访。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是神经内分泌肿瘤里比例很高的一类,随着这类疾病受到大家的关注,诊断率越来越高,很多病人初诊该病时会面临很多困惑,希望通过以下相关内容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上至食管下至直肠的整个消化道中,广泛分布着许多神经内分泌细胞, 此类细胞所形成的肿瘤被称为神经内分泌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命名和分类:将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神经内分泌瘤”和“神经内分泌癌(NETG3)”。神经内分泌瘤又分为神经内分泌肿瘤1级(NETG1)和神经内分泌肿瘤2级(NETG2)。简单来说,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以分为G1、G2、G3,数字越高代表恶性程度越高,就越要引起患者的重视。 直肠是结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的位置。直肠神经内分泌瘤(R-NENS)是一类起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的、大多恶性潜能较低的肿瘤,但分化程度较低者或侵及肌层或浸润淋巴脉管时,其复发和风险会明显增加,有一定的侵袭性,因此指南指出其本质仍为恶性肿瘤。肿瘤较小时一般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肿瘤较大时常常因为出现腹痛、腹泻、大便习惯改变和肛门症状等被误诊为其他结直肠病变(如痔疮、息肉、肠癌)。因此大多数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在结肠镜检查中意外发现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较小,而且,因较小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内镜下特征不典型,与息肉外观非常相似,常被当做普通息肉切除。小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是圆的,颜色发黄、无蒂;也可以是小的扁平隆起样外观,质地较硬,表面黏膜完整光滑。当直径变大或者表面溃疡、糜烂时有恶变的可能。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恶性潜能与大小及组织病理学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当肿瘤直径<10mm时,瘤体通常局限于黏膜下层,较少发生转移(<3%),5年生存率约为95%~100%;肿瘤直径在10~19mm时,有4%~20%发生同时性或异时性转移;而肿瘤直径>20mm时,转移率达30%~80%;肿瘤直径≥10mm者的5年生存率大约降至60% 通常诊断直肠神经内分泌瘤建议做超声肠镜。超声肠镜检查可以明确瘤体的深度和大小。 由于直肠神经内分瘤仍是低度恶性的肿瘤,即使不足10mm的肿瘤,也有2-3%的可能性发生转移,主要是肠周、盆腔淋巴结和肝脏,因此原则上建议做腹部CT、盆腔MRI或CT,以排除转移。 可能会有患者问,直肠神经内分泌瘤内镜能切除干净么?其实90%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诊断时不足10mm,分级是G1,首选内镜下切除,完整切除率在85%以上。 通常内镜下直肠神经内分泌瘤常用的切除方式是ESD技术切除,可以完整切除瘤体,当然切除后还是会常规送检病理,进行浸润深度,分级,有无脉管癌栓,是否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等进一步判断。 总之,直肠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强调早期发现,经超声肠镜判断为早期,可以进行内镜下ESD手术治疗。
上期科普我们说过,胰腺癌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迅速,但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属于中晚期,即使能手术,5年生存期也是比较短的。那么,如何能够更加有效的早期发现胰腺癌呢?近年来,随着影像、内镜、病理等学科的不断发展,胰腺癌诊断水平有所提高,今天我们讲讲对胰腺癌诊断很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胰腺癌初步诊断和准确分期的重要工具,这项检查遵循完整(显示整个胰腺)、精细(层厚1~2mm的薄层扫描)、动态(动态增强、定期随访)、立体(多轴面重建,全面了解毗邻关系)的基本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检查:1.CT检查:①目前检查胰腺最佳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具有较好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主要用于胰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期。②平扫可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但不能准确定性诊断胰腺病变。③三期增强扫描能够较好地显示胰腺肿物的大小、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能够准确判断有无肝转移及显示肿大淋巴结。2.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①不作为诊断胰腺癌的首选方法。②随着MR扫描技术的改进,可作为CT 增强扫描的有益补充。③当患者对CT增强对比剂过敏时,可采用MR代替CT扫描进行诊断和临床分期。④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及多期增强扫描的应用,在胰腺癌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更具优势。3.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和PET-MRI:①不推荐作为胰腺癌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但它可以作为CT和(或)MRI的补充手段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病灶,有助于区分肿瘤的良恶性。②显示肿瘤的代谢活性和代谢负荷,在发现胰外转移,评价全身肿瘤负荷方面具有明显优势。③在胰腺癌治疗后随访中,鉴别术后、放疗后改变与局部肿瘤复发,对CA19-9升高而常规影像学方法检查结果阴性时,PET/CT有助于复发转移病灶的诊断和定位。4. 超声内镜(EUS):①在内镜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超声成像,提高了胰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②特别是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成为目前胰腺癌定位和定性诊断最准确的方法。同时还有助于肿瘤分期判断。5.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①胰头癌最常见的ERCP表现是主胰管近端狭窄与远端扩张,对胆道下端和胰管阻塞或有异常改变者,以及对不明缘由的阻塞性黄疸有较大价值。②ERCP能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必要时乳头活检,并搜集胰液作细胞学查看。③晚期胰头癌伴阻塞性黄疸的状况下作ERCP可以放置胆道支架内引流。6.骨扫描:探测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变方面应用最广、经验丰富、性价比高,且具有较高的灵度,对高度怀疑骨转移的胰腺癌患者可以常规行术前骨扫描检查。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胰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胰腺癌是一种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发展迅速生存时间短,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被称为“癌中之王”,今天我们就聊聊胰腺癌。(一)为何胰腺癌的恶性程度如此高?胰腺癌的预后极差,总体5年生存率仅约5%,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等患者5年生存率也不超过20%,而未治疗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约为4个月,造成胰腺癌恶性程度较高的原因可能是:1、胰腺的位置隐藏较深:胰腺是一个长条形的腺体,位于胃后方、脊柱的前方,可以说是隐藏最深的消化器官。2、胰腺癌容易转移:胰腺不像肝脏、肾脏、脾脏等其他器官,它质地软、没有明显的包膜,外周仅有脂肪包裹,因此,胰腺癌极易侵袭周边组织和出现远处转移。3、手术切除难度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治疗中的关键一环,但胰腺周围的重要血管很多,肿瘤一旦侵犯了这些血管就意味着手术切除率的大幅度降低。4、化疗不敏感:胰腺癌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不高,治疗效果有限。(二)引发胰腺癌的危险因素:胰腺癌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1 长期吸烟:动物试验已证明用烟草酸水饲喂动物可以引起胰腺癌,还有研究显示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的机遇较不吸烟者高出1.5倍。2 不良饮食习惯:“三高”饮食,即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以及过量饮用咖啡者发生胰腺癌机会较多。3 肥胖:尤其是BMI指数≥35kg/m²时,胰腺癌患病风险增加50%4 胰腺的慢性损伤:一些累及胰腺的慢性疾病会增加胰腺癌的患病风险,尤其是糖尿病和慢性胰腺炎。(三)胰腺癌常见的5个临床典型症状:1、腹部不适或腹痛这是胰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常表现为上腹部或背部的隐痛、钝痛或胀痛等,疼痛程度随着疾病的加重而逐渐加剧。2、消瘦和乏力患有胰腺癌的患者身体会出现消瘦的现象,这是因为癌细胞会分解身体脂肪,使患者体重下降,甚至出现虚弱、精神萎靡等症状。3、黄疸癌细胞会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引起黄疸,表现为皮肤、眼睛巩膜变黄,小便发黄,并伴有皮肤瘙痒,这是胰头癌最重要的表现之一。4、血糖异常/糖尿病胰腺癌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患者出现血糖异常的症状,还会有尿频、口渴、乏力、头晕等症状,50%患者确诊胰腺癌时伴有糖尿病。5、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胰腺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患胰腺癌常常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呕吐、腹泻、便秘等。(四)提示:由于胰腺癌起病隐匿,无特殊的早期症状,一般就诊时80%的患者已是中晚期,且预后极差,所以建议40岁以上新近有以下表现者都应警惕胰腺癌的发生,尽早就医排除:1.持续性上腹不适,进餐后加重伴食欲下降;2.不能解释的进行性消瘦;3.新发现糖尿病,或者糖尿病突然加重;4.多发性深静脉血栓,或游走性静脉炎;5.有胰腺癌家族史、大量吸烟、慢性胰腺炎者。
体检时常有 “肿瘤标志物”检查,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不少人有疑惑:肿瘤标志物升高,一定得了恶性肿瘤吗?肿瘤标志物正常,能完全排除恶性肿瘤吗?如果要给肿瘤标志物做一个排名,CEA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榜首,因为几乎每个肿瘤患者,如果要测肿瘤标志物,医生都会开CEA,那今天我们就聊聊CEA。CEA是癌胚抗原英文(carcinoembryonicantigen)缩写,是1965年Gold和Freedman 首先从胎儿及结肠癌组织中发现的,一般情况下,CEA是由胎儿胃肠道上皮组织、胰和肝的细胞所合成,通常在妊娠前6个月内CEA含量增高,出生后血清中含量已很低下,健康成年人血清中CEA浓度小于2.5μg/L。CEA属于广谱的肿瘤标志物,正常情况下,经胃肠道代谢,而肿瘤状态时CEA则进入血和淋巴循环,引起血清CEA异常增高。分泌CEA的肿瘤大多位于空腔脏器,如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等。CEA在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依次为:大约70%的直肠癌、55%的胰腺癌、50%的胃癌、45%的肺癌、40%的乳腺癌、40%的尿道癌、25%的卵巢癌、以及胆管细胞癌/甲状腺癌患者,都可能出现CEA升高。在临床上,当CEA大于60μg/L时,可见于结肠癌、直肠癌、胃癌和肺癌。CEA值升高,表明有病变残存或进展。如肺癌、乳腺癌、膀胱癌和卵巢癌患者血清CEA量会明显升高,大多显示为肿瘤浸润,其中约70%为转移性癌。一般来说,手术切除后6周,CEA水平恢复正常,否则提示可能有残存肿瘤,若CEA浓度持续不断升高,或其数值超过正常5-6倍者,均提示预后不良。连续随访定量检测血清CEA含量,对肿瘤病情判断更具有意义。 但是,吸烟、妊娠期和一些其他疾病患者中,大约15%~53%的病人血清CEA也会升高,包含以下情况:1.CEA 浓度随着年龄的升高有缓慢增高的趋势,70 岁以上人群CEA水平可能会有所增高;2.吸烟人群、妊娠等也可能会有 CEA 水平的升高;3.肝病尤其是胆汁淤积性肝病会导致 CEA 清除速度减缓,从而造成血清 CEA 浓度升高,通常不超过20ng/ml;4.肝硬化及慢性肝病中也可见CEA 升高;5.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以及细胞毒性药物如 5-氟尿嘧啶使用时也常可能导致 CEA 的升高。 6.一些良性疾病也会导致CEA升高,比如胰腺炎、卵巢或阑尾的黏液囊腺瘤、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憩室炎、肝病、肺部感染、糖尿病等各种急慢性炎症状态。不过,这些良性疾病,CEA一般只是轻到中度升高,一般都小于20μ血清 CEA 水平轻度升高(5-7.5ng/ml)时一般不用过于担心,而异常升高或呈进行性升高常提示恶性肿瘤的可能。CEA一般在良性疾病中阳性的百分率较低,升高幅度也不是很大。而对于血清CEA异常升高患者进行肿瘤筛查十分必要。当然,如果CEA轻度升高时伴有相关的不适症状也建议进行筛查。由于CEA的升高并不明确一定是哪个器官出现了问题,所以CEA进行肿瘤筛查时很多时候要进行多种检查,比如胸部CT,腹部增强CT,甲状腺、乳腺、子宫附件的B超,胃肠镜等。如果觉得分项检查太过繁琐,则可以考虑PET-CT和胃肠镜的检查。当然,如果上述检查都没有查出肿瘤所在,那也无需过于担忧,可以对CEA进行动态观察、复查及随访。至于复查的时间,刚开始发现CEA升高时建议每2-3月检查一次,如果连续几次检查都没有特别变化,则可以考虑延长复查时间。
3月8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称,一艘美国得克萨斯州往返墨西哥的“红宝石公主号”邮轮上有300多人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目前油轮已停靠在得州加尔维斯顿,邮轮公司表示,疾病很可能由具有高度传染性的诺如病毒引起(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感染后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胃痛、恶心等)。近期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国内冷饮市场也开始升温,然而不少人在嘴巴过瘾的同时肚子却闹起了来,不停跑厕所……从上述内容我们看到,夏季是腹泻多发季节,而腹泻又是多种疾病的外在表现,今天我们就聊聊腹泻的问题。什么是腹泻?它指各种因素作用于胃肠道,使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及运动等功能障碍,导致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即是腹泻。具体来说,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每日大于三次),粪便量增加(﹥200ɡ/日),粪质稀薄(含水量﹥85%),而健康人每日解成形便一次,粪便量不超过200~300ɡ。临床上按病程长短,将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大多是由感染引起。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发病原因更为复杂,可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一、急性腹泻原因:1.感染:包括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或寄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2.中毒:食物中毒如进食未煮熟的扁豆、河豚中毒,重金属中毒,农药中毒等。3.药物:泻药、胆碱能药物、洋地黄类药物等。4.其他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坏死性肠炎、食物过敏等。二、慢性腹泻原因:慢性腹泻病因比急性腹泻的原因更复杂,可能的病因包括:1.肠道感染性疾病:如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细菌性疾病、肠道念珠菌病等等;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尿毒症性肠炎等3.肿瘤:大肠癌、结肠腺瘤病(息肉)、小肠恶性淋巴瘤、胃泌素瘤、类癌等。4.小肠吸收不良和肠动力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5.胃部和肝胆胰疾病:如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胆囊炎等;6.全身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食物及药物过敏等。夏季预防腹泻需要注意: 1.注意饮用水卫生:饮用水煮沸后用,可杀灭致病微生物;2.讲究食品卫生:食物要生、熟分开处理,吃剩的食物不宜在冰箱内储存过久,尽量少吃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类、贝壳类等,食用时要煮熟蒸透;3.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劳累,预防感冒和中暑;4.尽量减少与腹泻病人的接触,特别是不要共用餐具。夏季腹泻的治疗注意事项:1.出现腹泻症状,患者首先要回顾个人病史,尽可能的回忆病因并及时到医院的肠道门诊就诊,如果不能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家中及时口服淡盐水,注意休息和饮食。 2.出现腹泻也要继续进食补充营养,可以吃一些稀、软、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如鸡蛋羹、麦片粥、米粥、面条等。 3.发生腹泻最好不要滥用抗生素治疗,如果病情严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春季天气变化反复无常,尤其气温较低时,低温刺激容易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疾病。接下来我们聊聊春季易出现的那些胃肠疾病。1、胃炎胃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为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按临床发病的缓急,一般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大类型,胃炎时患者会出现上腹隐痛、食欲减退或餐后饱胀等症状。2、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临床常见的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它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以周期性发作,上腹部具有一定节律性的疼痛为主要症状,伴以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饮食药物吸烟等,以及心理因素、遗传等各种原因。3、急性肠炎它主要是由于某种因素而形成自身肠胃黏膜发生急性炎症,常与肠道病毒或者细菌感染有关系,同时饮食不当、摄入过量不新鲜食物也易引发。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伴不同程度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甚至休克。春季胃肠疾病高发的外部因素有哪些呢?1、营养摄入不足,饮食中缺乏蛋白质、维生素B族,胃肠蠕动能力不够,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不够。2、饮食不合理、进食时间不规律,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等都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3、食物变质或者食品卫生不合格时,食物会附带各种有害毒素和细菌病毒进入胃肠道导致疾病。4、各种压力也可以引发胃肠疾病。如何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呢?一、管住嘴1、三餐定时定量,少食辛辣食物,避免辛辣食物刺激胃肠道引发疾病;2、饮食宜清淡,多摄入一些含纤维量较多的粗粮和新鲜瓜果蔬菜,有助于调节胃肠道功能。3、对于已经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比如消化性溃疡患者要注意控制酒精摄入,少喝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食物;胆囊炎或胆管炎患者要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等。二、捂住春春季气候变化大,早晚温差也大,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腹部受凉,否则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的复发或者加重。三、平常心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季本来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但也是精神类疾病的高发期,焦虑、抑郁等问题也是导致消化道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度的情绪刺激可能造成胃肠功能的紊乱,所以做好心理情绪管理很重要。四、强健体好身体是最佳的疾病预防屏障,而春季是阳气升发生长的季节,大家可以根据自身体质状况多去户外走走,还可以选择适宜的项目,如瑜伽、散步、踏青等来提高身体抵抗力。春季刚开始回暖,锻炼前要多热身,锻炼后要注意保暖。
肠息肉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肠息肉的内镜技术,它安全性高、手术创伤小,且有不破坏胃肠道正常解剖结构,无体表疤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目前已成为治疗胃肠息肉的有效手段。那么肠息肉EMR术后有哪些哪些注意事项呢?1、注意休息:①术后建议患者卧床休息24小时,可自行缓慢翻身,避免下床活动。②息肉较多或者较大患者卧床休息2-3天,避免腹部压力增高、提重物,避免用力咳嗽,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者用力排便时腹腔压力增高。③1个月内不能进行负重工作及剧烈运动,避免伤口撕裂、钛夹脱落导致大出血。④保持大便通畅,禁便秘及用力排便,有便秘病史的患者可以口服通便药物(如乳果糖口服液等)以保持大便通畅。2、饮食方面注意:①常规术后禁食禁饮24小时,术后第1个24h后可饮用少量冷开水,如无不适可进食冷流质饮食如稠米汤、清稀饭、汤类等呈液体状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用牛奶、豆浆,牛奶或豆制品饮品可引起腹胀。②术后第2个24小时:可进食较软易咀嚼和便于消化的食物,如菜泥、烂面条等。③术后1周内:根据大便情况逐渐改为半流质或少渣饮食,并逐渐过渡到普食,期间忌食粗糙及刺激性食物,禁饮酒。3、术后观察及定期检查:①EMR术后最多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和穿孔,术后应观察有无便血、腹痛、腹胀及腹膜刺激征发生,如发现异常请立即告之医生并根据情况给予处理。②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每3-5年行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既往明确诊断过肠息肉息肉的患者,应至少两年甚至每年一次肠镜检查。对于检出的大肠息肉,<0.5cm的可活检夹除,如>0.5cm应及时治疗。特别是病理类型为绒毛腺瘤的,更应积极切除。
最近,有一位患者体检做胃镜检查,医生取了活检送病理,今天结果出来了:萎缩性胃炎(C2),胃窦肠化伴局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看到报告上的“瘤变”马上想到了肿瘤,忧心忡忡地找我咨询:“医生,这个’上皮内瘤变’是癌变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事儿。(一)什么是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neoplasia,IN):是一种癌前病变,相当于胃黏膜的异型增生。根据细胞和腺体结构异型增生的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中度异型增生。大部分胃癌的发生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Correa胃癌发生模式):正常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轻度异型增生→中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胃癌,整个过程大概需要5至10年,甚至更长。据研究表明,5年内胃癌的发生率在明确诊断萎缩性胃炎患者中为0.1%,肠化患者中为0.25%。同时,国外有研究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约38%~75%的患者可发生逆转,异型性消失;19%~50%的患者病变长期维持不变;仅少数发展为进展期胃癌。所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不是癌,但是存在癌变的风险,需要定期复查胃镜,具体要根据病理及内镜下是否存在危险因素,来进一步确定诊疗方案。(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该如何诊断与治疗?1、胃黏膜的癌前病变主要依靠:放大内镜+染色+病理活检 进行诊断;2、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具有一定的癌变潜力,应进行规范化的内镜下精细评估;3、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部分逆转胃黏膜萎缩,阻滞胃癌进程;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胃癌发生风险降低约50%,如果在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生之前根除,则可获得更好的效果。4、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和早期胃癌可是使用ESD(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5、ESD(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内镜下操作的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和并发症少等优势,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安全、有效的方式。(三)发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该如何随访?1、伴有肠化生的轻中度萎缩性胃炎可每1~2年复查胃镜;2、放大内镜+染色可以显示边界不清的LGIN,建议每年复查。边界清晰、未行内镜治疗的LGIN建议每6个月复查。3、行内镜下治疗的上皮内瘤变IN或早期胃癌,建议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内镜随访,此后每年复查一次胃镜,并进行肿瘤标记物和CT等相关影像学检查。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的逐步放开,疫情防控开始进入全新阶段,继连花清瘟、黄桃罐头遭抢购之后,调节微生态平衡、增强免疫力的益生菌又被不少人盯上了。新冠作为一种自限性疾病,更多的是需要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去击退病毒。因此,除了放平心态不恐慌,戴口罩,勤消毒等做好个人防护以外,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将是防疫道路上的重中之重。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机体要真正地将新冠病毒清除干净,依靠的是自身的免疫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院士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微生态的重要性:病毒感染以后,往往也有微生态的失衡,导致细菌继发感染,所以微生态平衡能够减少继发感染。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益生菌。(一)什么是益生菌?它有哪些功能?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益生菌做了如下定义: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宿主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益生菌的功能主要包括:1、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2、提高机体免疫力3、维持肠道菌群结构平衡4、提高机体抗氧化水平5、抑制肠道炎症,缓解机体的炎症反应6、保护肠道粘膜屏障但是益生菌并非越多越好,人体日常吃进的食物经过肠道消化、分解和发酵可产生大量的益生菌群,这是人类肠道与生俱来的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自行调整体内的菌群平衡。过度摄入和补充益生菌不仅不能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还有可能导致人体脏器负荷过重,从而严重扰乱肠道环境,同时,医用肠胃微生态调节剂是有名录的,绝非市面上某些普通的益生菌固体饮料可以替代。(二)什么样的人群需要补充益生菌?1.免疫力低下、容易罹患感冒和肠道疾病的人工喂养儿,早产儿、剖腹产儿等,需要补充益生菌促进肠道吸收,增加免疫力。2.便秘和腹泻人群,益生菌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菌群平衡,从而缓解便秘和腹泻。3.消化不良的人群,以及肠道炎患者。4.肠道功能逐渐减弱的中老年人,肠道内益生菌因年龄减少,适当补充益生菌是有益的保健措施。5.先天性缺乏乳糖酶的人群,适当补充益生菌有良好作用。6.化疗或者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因为益生菌容易被化疗药物杀死,从而出现肠道菌群失衡。7.肝硬化以及腹腔炎患者,益生菌可抑制肠内产胺的腐败菌,降低血中内毒素含量和降低肠内酸度,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三)如何刺激人体内产生更多的益生菌呢?1、对于小儿来说,最好的方式是母乳喂养,对于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儿,最好选择富含低聚糖的配方奶粉,低聚糖又称益生元,可以起到调整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的作用。2、日常食物多样化,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含麸子比较多的麦粉、粗粮、薯类、豆类、蔬菜和菜苗、水果、魔芋、海藻等植物性食品,这些食品富含可溶性的膳食纤维,有助于肠道益生菌的繁殖和发展、调节肠道菌群平衡。3、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不但可以杀死致病菌,同时也是益生菌的杀手,尤其是广谱抗生素。4、注意个人饮食卫生,杜绝一切可能造成致病菌侵入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