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上重要的音乐治疗学术团体有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欧洲音乐治疗联合会、欧洲心理治疗协会的音乐治疗工作组、引导想象与音乐治疗协会、诺多夫罗宾斯音乐治疗机构等。音乐治疗在临床的多个领域均有应用。根据美国音乐治疗协会1999年的资料,约4000名美国国家注册的音乐治疗师在如下领域工作,脑部损伤、脑听力障碍、产科、学习障碍、外科手术、早产儿、脑瘫、自闭症、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脑中风后遗症、儿童心理治疗、语言障碍、临终关怀、戒毒/酒、哮喘、正常成人的心理治疗等。取得了很好效果。音乐尤为重要的是对儿童脑发育有重要意义。世界上有200 多个国家成立了音乐治疗协会, 并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音乐治疗大会。下面简述儿童音乐治疗的十大作用!1、 音乐促进儿童脑发育的生理作用。大脑的两个半球各有优势,右半球是表象存储系统,专门用来记录音乐、绘画、运动等形象信息;左半球是字词存储系统,专门用来记录概念、定义语言信息。右脑的信息容量是左脑的数十万倍,右脑好似一座巨大的收藏录像带仓库。科学家们近年的研究表明,一般人只用了大脑潜能的10%,尚有90%在童年内没有得到开发,成年后这些脑资源就废弃了。运用脑成像的技术发现,人的左右脑对声音的刺激有明显的区别,言语刺激时左脑血流量上升,音乐刺激时右脑血流量上升。音乐治疗有利于听觉大脑皮质的发育外,听音乐对脑的胼胝体发育也有积极影响,而胼胝体有助于脑的两个半球间的交流。音乐能加强大脑不同部位的交流与联络,并使大脑的信息处理更为快捷、高效。幼儿时期就接受音乐训练的音乐家比常人拥有一个更大的胼胝体(一种连接左右半球的结构组织)。对于脑瘫儿而言,本身已存在脑损伤,能运用大脑潜能比正常人要少,如何恢复脑功能或开发大脑剩余的潜能显得极为重要。大多数脑瘫儿都是右利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言语刺激是充足的,故左脑发育较好,右脑功能开发得较少,所以对脑瘫儿的音乐刺激对全脑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2、 音乐促进儿童脑发育的物理作用。由于大脑皮层上的听觉中枢与痛觉中枢的位置相邻,而音乐刺激造成大脑听觉中枢的兴奋可以有效地抑制相邻的痛觉中枢,提高大脑的兴奋程度,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促进人体分泌有利于健康的激素或神经介质,达到调节血液循环、加强人体新陈代谢、清除疲劳、对抗抑郁、焦虑及其他心理危机的发生,缓解、减轻心理疾病症状直至康复。3、 音乐促进儿童的记忆力发展的作用。欣赏或演奏乐曲,能强化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音乐可使儿童的记忆的快捷性、持久性、准确性提高。生理学家也找到了音乐促进记忆的奥秘:因为人的记忆过程与大脑的“边缘系统”有密切关系,而音乐能刺激“边缘系统”分泌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增多,这些物质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促进了记忆能力的提高。4、音乐促进儿童的注意力发展的作用。人在欣赏或演奏乐曲中,务必要聚精会神才能进行,而且音乐其特定的韵律更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经过长期的音乐实践,其注意力也必定会得到加强。人耳首先把音的5、音乐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发展的作用。音乐往往表达的是一种朦胧的艺术意境,没有过多的颜色图像加以描述,需要聆听者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经他人的引导,在脑海中通过思索和联想展现出来,因此能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6、 音乐促进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音乐会改变脑神经细胞的活动方式。即便是被动地听上10分钟的钢琴奏鸣曲,也会使经过脑的高层信息处理区域的电脉冲形成更为有序与高效的模式。大脑能更加充分地为处理各种智力技巧做准备,而这些技巧是平衡预算收支或处理电脑代数语言问题所必须的。音乐形象是比较抽象的艺术形式,只能通过思维来理解,音律、节奏、乐曲结构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几乎可以和“科学皇后”——数学的高度逻辑性相媲美。经常欣赏和演奏音乐,可以启发智慧加强理解能力。 7、音乐促进儿童智商发展的作用。研究证明,音乐对于促进人的智慧开发,起着积极作用。著名的心理学家佩斯里很早以前就发现,人的左脑控制人体右侧器官并主管语言和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控制人体左侧器官并主管音乐艺术和形象思维功能。右脑,因此也称“音乐脑”,不过这“可怜”的右半球脑袋瓜却常常受到忽视和冷落,很多人甚至觉得,音乐不过用来风花雪月,可有可无。但其实音乐的作用在于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五官四肢灵敏协调及反应迅速,让人的左右脑同时得到发展和应用,增强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家GlennSchellenberg做了一个关于音乐与智商关系的实验,他将144名6岁大的孩子随机分成4组。然后,他在9个月的时间里,让其中3组孩子在著名的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分别参加了器乐、声乐和戏剧的学习,而另外一组则作为对照组没有参加任何与音乐相关的学习。在该实验之前、之后,研究人员通过标准测试方法来检测这些学生的智商,结果显示,参加器乐和声乐学习的孩子的智商平均提高了7个智商分,而参加戏剧的小组及对照组的孩子则平均仅提高4个智商分。 虽然这个实验的结论被另外一些专家质疑过,不过孩子的智力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幼儿期智力指数能高出7分,已经足以让他们的家长相信这些孩子将在更高的起点上加速度向前发展。 8、音乐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语言和音乐作为两个以相同方式发展的平行系统,具有许多相同的特性。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婴儿的牙牙学语和自发哼唱前兆是很难区分的。他们通过聆听、模仿看护人的非言语提示,开始开口发声,就像语言学习那样逐渐理解音乐。音乐通过强调节奏、重复、字与字和话语间的停顿来促进语言学习。音乐治疗与语言治疗相结合,通过音乐活动,从旋律的因素入手,改善语音和表达能力。9、音乐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激能力。在脑瘫康复治疗过程中,选择适宜的背景音乐,或在音乐治疗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肢体功能锻炼,往往能改善患儿的情绪,促使患儿主动配合康复治疗的进行。10、音乐促进儿童社会交往发展的作用。音乐活动如乐器合奏、合唱、音乐游戏、舞蹈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通过组织各种音乐活动,为脑瘫儿提供一个用音乐和语言交流来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让病人在情感交流中相互同情、理解和支持。这样,治疗者在各种心理困扰和痛苦得到缓解的同时,也获得到了自我表现和成功的满足,从而使其增加自信心,提高自我评价,促进心理健康。
早期干预的概念;早期干预是指对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高危儿的有组织、有目的的综合康复治疗活动。早期干预的目标主要是抓住脑发育及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利用感觉和运动刺激的方法减轻或修复脑组织病变,阻断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减轻或防止神经后遗症。一般早期治疗指生后6个月内的治疗,3个月以内的治疗又称超早期治疗。早期干预的目的与意义: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和髓鞘形成;发展正常姿势反射和抗重力肌的肌张力,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形成和发育,防止异常姿势反射和异常肌张力的发展;预防由于姿势及运动异常引发的继发性损害,如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肢体变形等。小儿是生长发育中的机体,脑组织在出生时尚未发育成熟,大脑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3岁时神经细胞才基本分化完成,神经纤维至4岁时才完成髓鞘化。生后6个月内大脑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细胞数目增加不多,主要是体积增大,树突增多,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这时期神经修复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治疗后运动功能较易恢复;在这一时期及时治疗,可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2、 早期干预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均采用综合康复干预,主要包括药物干预、早期教育干预、运动发育干预、物理治疗干预、中医推拿干预、音乐早期干预、中药浴式水疗等。⑴ 药物治疗干预 由于脑性瘫痪患儿头颅CT、MRI检查有脑皮质发育不良、局限性脑软化、髓鞘发育不良等结构学异常者,约占56%~80%,又有脑局部血流灌注不足,颅内血流动力学为高阻力低流速,表现为脑微循环障碍。所以慎用一些能改善这种病理生理状态又可帮助脑结构学异常恢复的药物是非常有必要的。改善颅内供血障碍,促进脑细胞代谢,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减轻和防止神经后遗症的产生。主要选用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药物;中药治疗主要选用舒筋通络、醒脑开窍、健脾益肾等功效的药物;还可选用中药制剂来进行药浴以调节肌张力,促肌力提高,缓解肌肉痉挛。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类。①改善脑微循环药物:东莨菪碱注射液,用法及剂量:0.03~0.06mg/Kg·d,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50~100ml,缓慢静脉滴注,每日一次,20日为一疗程。最好在多部位微循环显微镜的监测下用药,根据患儿微循环障碍的程度及耐受性逐步递增用量。②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药物:本类药物多为含必需氨基酸及低分子多肽的药物,可促进病损的脑细胞功能恢复。根据患儿病情也可选用神经节苷脂静脉滴注。③促神经细胞的生长与修复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用法及剂量:1000~2000u/d,肌注或穴位注射,每日一次,30日为一疗程。④根据患儿病情也可选用促脑发育的DHA制剂,如上海复旦大学研制的金奥聪胶囊。⑤调节肌张力药物:主要有安坦、力奥来素、舒乐安定等肌紧张松弛药物。⑥合并癫痫者给予抗癫痫药物:主要有鲁米那、丙戊酸钠、妥泰等药物。⑵ 早期教育干预 主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体格、动作、感知觉、语言、注意、记忆、思维以及情绪、情感的发育规律,分阶段对患儿进行个别化针对性教育训练。概念:早期教育一般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称之为早期教育。目的:通过早期教育可以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全面地、均衡地发展,一方面是要生存能力的发展,从不会主动地活动,学会抬头、翻身、坐、爬、站、走,原来不会动手,原来手的能力越来越强,关于生存能力,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关于学习能力的发展,孩子一出生就有了学习的能力。第三个方面,关于创新能力的学习。 方法: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早期干预方法有戴氏法、鲍氏法、詹氏法等。戴氏法:由北大一院戴淑凤教授在研习美国南加州大学艾尔丝博士关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治疗”的理论体系,并借鉴北京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相关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以“感觉教育”为理论核心的早期教育理念。感觉教育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她认为,由于幼儿总是通过触觉来认识周围事物,所以,在各种感觉训练中,触觉练习是其主要方面。鲍氏法:是由我国著名儿科专家鲍秀兰教授负责的国家“八五”攻关课题《0-3岁早期教育和窒息儿、早产儿早期干预》研究成果,主要根据0-3岁婴幼儿体格、动作、感知觉、语言、注意、记忆、思维以及情绪、情感的发育规律,结合婴儿操及按摩操,分阶段对婴幼儿进行教育训练。干预内容包括运动发育、认识能力、语言发育和交往能力4个方面。①出生后2个月始在视、听、触、味、嗅觉、运动等方面给予婴幼儿丰富的刺激。②1岁以内,以感知和动作训练为主。③对发育明显落后的除了系统的综合训练外,还给予穴位针灸、营养神经等治疗干预措施。詹氏法:由湘雅二医院詹莉博士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开发新生儿婴幼儿智力潜能的新方法——CCSOS(同步感觉组合刺激)新生儿婴儿游泳水疗法和CCSOS(汉字-感觉组合刺激)婴幼儿智能开发阅读识字法。CCSOS是英文chinese charactor and sense organs stimulations的缩写,意思是汉字—同步感觉组合刺激。是作者根据近几年来国际上对新生儿、婴儿发展心理学、脑科学、神经分子生物学和儿科保健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中国汉字的基本属性建立的一套有完整理论支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收效好的智能开发方法。⑶ 运动发育疗法干预 是以粗大运动及运动功能训练为主,利用机械的、物理的刺激针对脑性瘫痪遗留的各种运动障碍及异常姿势进行一系列的训练。目的在于改善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运动发育干预可有效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带动患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① 美国费城Doman-Delecato疗法:由物理治疗师Doman与教育心理学家Delecato合作于70年代创建于美国,主要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浅触觉、平衡觉、温度觉六通道的全面康复及强化训练,促使患儿全面发育。② Vojta诱导疗法:由Vojta博士创导应用,有反射性翻身及反射性腹爬两种基本手法,对促进小儿正常运动反射和纠正异常姿势有良好效果。③ Bobath法 是由英国学者Karel Bobath、Berta Bobath夫妇共同创立的,主要是根据儿童神经发育的规律,采用抑制异常姿势运动、促进正常的姿势反射及运动发育的手法治疗脑性瘫痪的方法。抑制异常姿势运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如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紧张性迷路反射(TLR);抑制异常姿势,如消除过度紧张,减轻尖足、剪刀步态等;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如双上肢前方跪位伸展支撑模式、双下肢硬直模式、角弓反张模式整体运动模式促通正常运动模式是指使患儿获得正常的反应和自发动作,最大限度诱发患儿潜在能力的方法。主要是指坐位立直、站位立直等立直反射的出现及平衡反射的促通,以达到人生最基本动作翻身、坐、爬、站、走的完成。
一、概述 脑性瘫痪(脑瘫 Cerebral Palsy,CP)这一综合征最初由英国的Little于1841年发现,至1888年,Burgess首次应用脑性瘫痪一词。1988年中国首次脑性瘫痪座谈会将脑瘫定义中发生脑损伤的时间界定为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2006年全国小儿脑瘫年会修定定义的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随着产科技术、围产期保健医学、新生儿急救医学水平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死胎发生率逐渐下降,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围产期危重症新生儿存活增加,小儿脑瘫的发生率有所升高。脑瘫发生率随孕周减少而上升,胎龄越小,脑瘫发病率越高;出生体重愈低发生率愈高,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SGA)比适于胎龄儿脑瘫发生率高。在美国,早产所导致的发病和死亡是主要的围产期问题,孕期小于37周的婴儿的6-9%,但却占所有围产期死亡的70%和所有神经系统疾病的50%。国内研究表明怀孕小37周出生的早产儿脑瘫患病率为35.13‰,是足月儿的22.23倍。出生时窒息能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细胞水肿、坏死。Psehirrer的研究表明,由围产期窒息造成的脑瘫占8%-10%。在我国小儿脑性瘫痪发生的高危因素仍以新生儿窒息为第一位原因 。欧美流调研究的表明,脑瘫发生率有增多或一度下降后又再次上升的趋势,被认为是近代最常见的儿童病。林庆等对我国六省区1997-1998年小儿脑瘫患病率调查分析表明脑瘫患病率从1.28‰上升至2.70‰,并有报道显示我国脑瘫患病率已达4‰,据我国1998年“九五攻关课题"报道,我国目前有3l万多0-6岁脑瘫患儿,且每年新增4.6万例。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大约有1500万脑瘫患儿,脑瘫已成为近年来日益增长的长期性的儿童健康问题,是继“脊髓灰质炎”基本控制后对儿童造成残废的主要疾病之一。二、脑瘫早期的概念 由于脑性瘫痪导致的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故对脑性瘫痪引入早期诊断的概念对减轻和防止神经后遗症显得尤为重要。脑瘫早期诊断,指3~9个月婴儿的脑瘫的诊断,其中0~3个月间的诊断又称超早期诊断。早期诊断多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zenetrale coordination storung,ZKS),或脑损伤综合征(Brain damage syndrome,BDS)。在临床康复治疗中,此诊断实际上是对具有高危因素的脑瘫危险儿或脑损伤危险儿的早期诊断,其意义并不一定是对脑瘫的确定诊断,而是判断是否应该作为早期康复的对象。三、脑瘫早期诊断与评价1 脑瘫早期诊断标准:⑴引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⑵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⑶症状在婴儿期出现;⑷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⑸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2 脑瘫高危儿诊断依据:⑴.妊娠、围产期的高危因素,如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低体重儿、早产儿、多胎等,需特别注意在新生儿期有无呼吸暂停、惊厥发作、肌张力低下,是否缺乏拥抱反射或缺乏手、足抓握反射,若肯定,应视为重症障碍。⑵.运动发育迟滞和异常。一般6个月是发现运动发育迟滞和异常的关键月,一旦有高危因素的婴幼儿没有达到正常运动发育里程碑的时候,就该警惕有无脑性瘫痪。⑶.姿势反射异常。除Vojta姿势反射外,可见新生儿期的原始反射残存。⑷.肌张力异常和病态姿势。4~5个月脑性瘫痪患儿可看到病态姿势,如肌肉的异常收缩状态,表现为肌肉的过紧张、低紧张、动摇性,以及肌肉收缩不协调。⑸.脑干诱发电位异常。可分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觉诱发电位。其中,听觉诱发电位能相当敏感低发现脑瘫患儿听觉神经通路中的损害,是超早期脑瘫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视觉诱发电位提示视神经萎缩也是超早期脑瘫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⑹.磁共振(MRI)或头颅CT检查有脑的影像学异常。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常用到以下几个评定量表,这些量表的应用为疾病的诊断、康复计划的制定和康复效果的评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3、神经运动发育评价Gesell神经发育评定:适合0~3岁的婴幼儿智力发育诊断检查。以发育商数(Developmental Quotient,DQ)表示小儿的智能发育水平,主要包括社会适应、个人社交、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五个方面的内容。Gesell智测法能全面反映婴幼儿智力、运动、语言等的发育水平,是制定康复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适用年龄范围为0~42个月。BSID于1969年编制,1993进行修订,分为智力量表(MDI)、精神运动量表(PDI)、行为记录三部分,其中智力量表包括认知、语言、社会能力,运动量表包括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评价婴幼儿有无发育迟缓,也作为脑瘫康复疗效评估的方法之一,其中精神运动发育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脑瘫患儿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的变化。测量结果分为3类:69以下为发育迟滞,70~79为临界状态,80以上为发育正常。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反映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运动功能改变的量表,是国际公认的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测试工具,具有正常运动功能的儿童在5岁内能完成的所有项目。有GMFM-88和GMFM-66两个版本,后者为修订版本,修订版本应用于小儿脑瘫的疗效评估。该量表共分两个能区:卧位运动与翻身;爬与跪的运动;坐位运动结合平衡反射建立;站位运动;走、跑、跳及攀登运动。这五个能区可以将脑性瘫痪的主要功能障碍、姿势异常、异常姿势反射的康复情况反映出来,既可以评估小儿运动发育,又可以对重要反射进行评估,从某些功能区也能反映肌力、肌张力的变化情况。阿尔伯塔婴儿动作量表(Alberta Infant Motor Scale, AIMS)阿尔伯塔婴儿动作量表是上世纪90年代康复医学及儿童发育学专家们根据婴儿运动发育顺序及运动模式变化特点,在加拿大Alberta创建的。主要用于评估婴儿从出生到独立行走这段时期的运动发育。其在加拿大及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信度、效度及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中国大陆有研究显示其用于国内婴儿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台湾地区对AIMS在台湾早产儿应用中的信度及效度研究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但在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巴西也有研究表明AIMS在巴西公共医疗系统中用于高危儿运动发育的评估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婴儿神经运动发育52项检查婴儿神经运动评定是我国著名儿科专家、北京协和医院鲍秀兰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婴儿神经行为发育评定的方法制定,并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对婴儿听、视觉反应、原始反射、神经生理反射、姿势反射及肌张力等全面测评,了解婴儿神经行为发育情况。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于正常婴儿神经行为发育水平评价,也是早期诊断脑损伤儿、脑性瘫痪的评价方法
过去认为脑瘫是不治这症,但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除极严重者外,均可以治愈或正常化。Vojta本人收治的8个月以下的脑瘫患儿207例治愈199例。治愈率为96.1%。早期治疗有效是因为脑组织在婴儿期脑尚未发育成熟,还处于迅速和生长发育阶段,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这一时期的可塑性大,代偿能力高,恢复能力强。此时治疗,可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脑性瘫痪的康复预后评定:①偏瘫患儿大都在18-21个月会走;②24个月前出现降落伞反射者87%可行走,行走能力在7岁达到一个平台; ③4岁不能坐或6岁仍不能独立跪位行,是将来不能独立行走的可靠指标; ④有以下6项 年龄≥12月进行评估预后:a ATNR, b、颈翻正反射, c、STNR, d、伸肌伸张反射, e、紧张性迷路反射, f、足放置反射. 上述6项,每项有反应1分,2分以上预后不良,0分预后好,1分预后要慎重考虑。 ⑤3岁前如果儿童还没有形成优势手或上肢仍不能超过躯干中线活动时,上肢功能预后不良,智力与上肢功能指数相平衡; ⑥年龄越小,预后越好,一般不要大于九岁; ⑦IQ>70预后好,若大于80预后更佳; ⑧智力低下,视觉障碍也将影响步行能力。 影响康复疗效相关因素:① ,如婴儿痉挛症等预后差,⑦继发肌腱挛缩,膝反屈,关节变形康复时间长,效果差;⑧伴有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或语言发育障碍者疗效差;⑨伴有视觉障碍(如视神经萎缩)者疗效差;⑩过度紧张、激惹严重的脑瘫儿疗效差。 通讯作者:刘振寰,教授,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副院长。1993年先后赴美国、德国进行小儿脑瘫康复进修学习。国际物理与康复医学会会员,国际小儿神经医学会会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特殊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中医儿科学杂志》《中国儿童保健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委。国内外发表论文168篇。《综合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应用研究》等四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著有《小儿脑瘫家庭康复》、《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康复训练图谱》、《小儿脑瘫家庭康复训练VCD》等10部著作。199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E-mail: lzh1958424@hotmail.com 邮编: 528200 电话: 0757-86232203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儿医院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桂城 桂平路
头针治疗小儿孤独症的临床研究刘振寰▲ 李诺▲ 张春涛 张宏雁▲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528200)The Clinical Study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hildhood Autism Treated By Head Acupuncture Zhenhuan Liu Hongyan Zhang Chuntao Zhang Jing DongAbstract: We have observed the ch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38 cases of childhood autism treated by head acupuncture.(31 male cases;7 female cases;3-11 of the age ) We named this cure “9-acupoint Cure ”,which means seushenchung and 5 acupoints on frons. Tt takes 30 times, needling every other day, in each course of the treatment. After 1-2 yeay’s followed up visiting and observing, we find that the scosr of the Cars measurement is obviously discrepancy afrer and before the treatment , P<0.0 and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of most of the children is impoved after the treatment. With 3 months’ treatment, 16 cases have obvious effect(42.1%) 14cases show the effect(36.8%) and only 8cases show no effect(21.1%). Afert 2 years’ followed-up visiting, we find that 14children have gradually got recover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ure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solitary behaviour, communicative obstraction and logopathy of the childhood autism.Key words: treatment; head acupuncture childhood antism.1943年Kanner首次发表早期婴儿孤独症的论述后[1],本症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严重精神疾病,患症率约为30~40/10万,男孩是女孩的4倍[2]。我国3亿儿童中大约有60万患儿,若典型、严重的患儿按4/万来推算,则患儿大约有2~4万[3]。但该症至今病因不明,经文献检索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特效疗法,也未见有关头针对小儿孤独症的治疗报道。由于该症治疗困难,即使早期矫治,给以特殊教育与诱导仅能使少部分患儿症状改善。为了探求小儿孤独症的有效疗法,我们应用头针治疗38例小儿孤独症,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组患儿,男31例,女7例。3~7岁28例,7~11岁10例。有明确的新生儿围产期脑缺氧病史者14例,无明显相关病因24例。1.2 诊断标准: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的小儿孤独症诊断标准,(1)本病通常在3岁内;(2)接触交往障碍(极度孤独,不与人交往,缺乏与人的视线接触);(3)语言交流障碍(语言理解力缺陷,说话延迟,代词用错,重复语言);(4)兴趣与活动异常(仪式性、强迫性表现伴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并对无生命的物质有特殊的依恋)。同时该组症儿Cars行为量表评分[4]≥16分,孤独症行为量表[5]评分≥36分。1.3 临床检测观察方法:(1)被治疗的孤独症患儿入院时均做头颅CT以除外颅内占位性病变及脑积水等。常规做血染色体检查以除外脆性X综合征。也做尿氨基酸筛查试验,以除外代谢性障碍疾病。(2)治疗前后均做甲襞微循环检测,脑电图检查。(3)治疗前后均做了Cars行为量表评分和左启华修订的“婴儿——初中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评分(简称S—M评分)”。本组病儿均随访1~2年,随访时均做Cars行为量表评分和S—M评分。1.4 治疗方法:应用我们自拟的小儿头针疗法,即封刺四神聪、神庭穴、左右本神穴及左右情感障碍区。一周针刺3次,每刺10次休息15天,共针30次(3个月)为一疗程,针刺后给以电刺激30分钟。因该组症例来自全国各地,其中27例曾进行过正规的孤独症训练、教育与诱导而效果不佳,11例未曾接受过训练。1.5 疗效评分标准:(见表1)表1 孤独症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表显效标准有效标准无效标准1、Cars评定<5分5-10分>10分2、SM评分(较治前)提高工度提高工度无提高3、强迫性表现伴重复 刻板游戏模式消失减轻无改善4、能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主动不能不能5、重复语言消失显著减少没有减少6、语言理解能力提高改善无提高2 结果2.1 该组患儿头颅CT检查、血染色体检查、尿氨基酸筛查未发现异常。脑电图有广泛中、重度异常者16例。Cars评分16~20分者16例,20~24分者22例。经中国比内智测,IQ在53~49有3例,49~35者有16例。剩余19例由智力太低而无法用比体内测出IQ值。S-M评分;8分为轻度智力低下者4例,7分为中度智力低下者14例,6分为重度智力低下者20例。2.2 治疗前38例患儿甲襞微循环检查,中、重度异常者27例。主要表现为血管袢舒缩功能失调、袢顶迂曲、扩张,有轻度红细胞聚集。2.3 疗效结果:显效14例(占36.8%),有效16例(占42.1%),无效8例(占21.1%)。随访1~2年,结果有效的30例中,有14例患儿在逐渐恢复,其中9例能跟班就读。10例患儿进展不显著,有6例患儿病情退化、加重。近期有效率78.9%,远期随访有效率36.8%。治疗前Cars评分为21.46±3.47,治疗后11.59±2.197,t=14.95 P<0.01。脑电图治疗后有10例患儿恢复正常。甲襞微循环积分值,治疗前6.456±1.240,治疗后4.173±0.965,t=8.953 P<0.01。微循环积分值越高,异常程度越重。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3 讨论据现代国内外对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机理研究结果,认为属器质性病变,至今发病机理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几个重要发现有关。(1)Courehesue等发现孤独症患者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小脑蒲肯野氏细胞消失。也有作者报道有额、硕区、新纹状体及丘脑功能受损[6]。(2)也有人发现孤独症时松果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机能失调,导致阿片肽,包括内啡肽的分泌过多[7]。(3)还有研究表明1/3的孤独症患儿神经递质,5-羟色胺增高,血浆肾上腺素和考甲肾上腺素增高[3]。通过我们对38例患儿甲襞微循环观察结果,也提示有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及向血管舒缩紊乱,与国外的上述报道有密切联系。据现代针灸研究表明,祖国医学的针灸方法可通过网状结构非特异投射系统改变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水平。可随皮层机能状态不同适当调整皮层兴奋过程,使之协调平衡。而影响植物神经的联合与调节机制[8]。本疗法能使78.9 %的患儿有近期临床疗效及远期36.8%的效果,与其上述针灸机制有密切关系。通过我们临床三个月治疗的动态观察,头针可使孤独症患儿的极度孤独,视线接触障碍、语言重复、强迫性一致,感情淡漠在治疗期间就有显著的确切的改善,患儿代词用错、理解障碍的完全解除,近40%的患儿在治疗后6个月已有显著变化,部分患儿可能主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据我们随访1~2年的结果看,仅有36.8%的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儿的智力水平。而有6例(占有效病例的20%),病情有退化,还有10例进展不大,提高孤独症患儿头针治疗仍需继续治疗1~2个疗程,以巩固提高疗效。主要参考文献[1] Kanner L.Child Psychiatry.eds Spring field: Thomas 1957:739[2] Gelder M.(eds) Oxford Textbook of Psychiatry (2nd ed) oxford.Oxford Universtiy Press 1989 PP789-800[3] 杨晓玲 儿童精神障碍及行为问题的矫正,华夏出版社1995 北京第一版一次印刷 P86[4] 刘振寰 小儿孤独症21例报告 中国医学文搞 儿科学分册(增刊) 1995 10(3):55[5] 杨晓玲 黄悦勤 贾美香等 孤独症行为量表试测报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7(6):279[6] 杨晓玲 孤独症与广泛发育障碍 国外医学 精神病学分册 1991:32[7] 邢秀娟 纳曲酮治疗儿童孤独症 国外医学 精神病学分册 1995(4):249[8] 林文注 实验针灸学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上海 1989年 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P190~193作者 刘振寰 1958生,主任医师/教授 研究方向 儿童神经康复医学E-mail: lzh1958424@hotmail.com 邮编: 528200 电话: 0757-86232203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儿医院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桂城 桂平路作者简介:刘振寰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副院长兼脑瘫康复中心主任。儿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物理与康复医学会会员,国际小儿神经医学会会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特殊儿童健康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脑瘫儿童康复预后过去认为脑瘫是不治这症,但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除极严重者外,均可以治愈或正常化。Vojta本人收治的8个月以下的脑瘫患儿207例治愈199例。治愈率为96.1%。早期治疗有效是因为脑组织在婴儿期脑尚未发育成熟,还处于迅速和生长发育阶段,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这一时期的可塑性大,代偿能力高,恢复能力强。此时治疗,可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预后评定:①偏瘫患儿大都在18-21个月会走;②24个月前出现降落伞反射者87%可行走,行走能力在7岁达到一个平台;③4岁不能坐或6岁仍不能独立跪位行,是将来不能独立行走的可靠指标; ④有以下6项 年龄≥12月进行评估预后:a ATNR, b、颈翻正反射, c、STNR, d、伸肌伸张反射, e、紧张性迷路反射, f、足放置反射. 上述6项,每项有反应1分,2分以上预后不良,0分预后好,1分预后要慎重考虑。 ⑤3岁前如果儿童还没有形成优势手或上肢仍不能超过躯干中线活动时,上肢功能预后不良,智力与上肢功能指数相平衡;⑥年龄越小,预后越好,一般不要大于九岁;⑦IQ>70预后好,若大于80预后更佳;⑧智力低下,视觉障碍也将影响步行能力。影响康复疗效相关因素:① <30周早产儿伴缺氧性脑损伤者康复疗效差,预后不佳。② 核黄疸后遗症康复时期漫长.。③ 年龄3岁以上的手足徐动型脑瘫儿疗效差;③严重的异常姿势反射ATNR,异常运动模式长期存在者预后不佳;④营养不良,体质较差,出汗较多,易疲劳儿康复效果差;⑤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的脑瘫儿疗效差;⑥伴有癫痫,如婴儿痉挛症等预后差,⑦继发肌腱挛缩,膝反屈,关节变形康复时间长,效果差;⑧伴有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或语言发育障碍者疗效差;⑨伴有视觉障碍(如视神经萎缩)者疗效差;⑩过度紧张、激惹严重的脑瘫儿疗效差。
脑瘫儿童主要障碍是运动落后、肌力、肌张力的改变,有较大比例者伴有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心理行为障碍如社交障碍、恐惧心理、母子共生圈脱离不能、自闭症、多动注意力缺陷、焦虑、抑郁等,语言或沟通障碍,感觉障碍等。这些障碍的康复不都能完全通过现代及传统中医的康复技术改善,而要通过音乐治疗这一辅助技术配合康复技术达到使脑瘫而部分或全部康复。 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可以采用音乐治疗满足他们的沟通需要、认知需要、感知觉动力需要、社会需要、情感需要和心理需要。通过使求治者产生的音乐体验,帮助他们改变特殊的行为,改善周围环境或者教会他们新的技能。智力迟滞儿童:音乐治疗师可以尝试着为智力迟滞的儿童创造出一个有趣和愉快的环境,使那些通常有学习失败感的儿童能够体验到成功。如学习一首简单的歌曲或者游戏时,音乐治疗的接受着能同时改善眼部运动、注意范围、方向导向、语言模仿、记忆力、良好的反应能力以及听辨能力。——音乐治疗想要建立的典型目标。音乐治疗可以为智力迟滞儿童提供学习社交和促进行为的机会,如通过对音乐的反应和小组音乐治疗中的社交活动,求治者可以获得自我意识:许多重度低智儿童者可以获得音乐体验,且同时对周围环境产生自然反应。当孩子趋向于一种声音刺激(例如铃圈)时,就可以观察到音乐的治疗目标——使儿童对周围环境增加反应。音乐治疗师可能希望孩子向声音方向转头,凝视小铃,接近它,使小铃发出声音,模仿铃响。即使在最低的程度上,这种活动也能激发并保持孩子的意识,为更加复杂的技能发展做好准备。音乐具有视觉刺激所没有的优势——集中人们的注意力,因为它可以直接进入耳内。 行为障碍:有行为障碍的儿童如ADHD、自闭倾向、品行障碍等,通过音乐治疗加强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表达或者自我评价。活跃的音乐行为,像演奏乐器和唱歌,必然要以一种明确的建构性方式运用声音和身体产生出想要的音乐作品。孩子们做出了社会接纳的行为,拒绝不适宜的行为的能力依靠更成功的音乐治疗的引导。当从事积极的创造性努力时,一个孩子可以获得自我控制具体的情感释放。另一方面,容易被误解或者很难用言语描绘的感情可以通过音乐的媒介表达体验到。还可以采用音乐治疗的方式评估孩子们的情感特性,如请一个孩子演奏一件乐器就可以直接观察到他表达特殊情感的过程。而且当孩子演奏音乐时,他们面部表情,非语言行为或身体语言为理解他们的情感提供了一个良好开端。 运动技能障碍:在音乐治疗中,让一位身体左右运动协调障碍,手眼协调障碍的儿童通过演奏乐器,练习手、腿一致的音乐动作发展协调能力。如在钢琴上增加演奏更复杂的旋律,两手先各自单独演奏然后再配合,这样也可以培养协调能力;将谱子转换到键盘上所需要的视觉运动路线和读书时需要的左右眼的运动是相似的。通过演奏管乐器,使呼吸状态可以控制得比较协调。舞蹈,以流畅、富有韵律得方式融合了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当体验音乐所激发的想象,学习反应,如伴随音乐拍手和个体创造性的互动行为,如自由的、即兴性活动时,听音乐就可以涉及到自我训练和辨别能力。音乐治疗师可以使用富有韵律和音乐性的暗示技能来达到具体的活动和身体放松的目的。 沟通障碍:伴有沟通障碍的孩子能以多种方式在音乐治疗中。歌唱包括演说和语言,更具体的还有听觉记忆,音调的和谐与流畅。声音和管乐器训练为孩子们具体的练习提供了创造性的环境。它可以与语言治疗结合使用。治疗的目的包括发音、音调变化、呼吸和语速的改善。不具备语言的孩子更适合音乐治疗。他们没有我们所使用的众多的沟通手段,需要学习其他的方法表达自己。音乐治疗可以提供加强沟通的方法以及电脑辅助的音乐方法,使这些孩子通过音乐表达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感觉损伤:伴有感觉损伤的孩子可能会有视觉、听觉或者二者兼有的障碍。音乐感觉刺激和有震动感韵律的暗示性音乐,可以帮助有听觉损伤的孩子在演说和身体运动方面的能力。当视觉损伤的孩子发展他们的听觉和音乐能力时,从音乐治疗中受益,通过音乐的调节,使不确定的或者僵硬的动作变得更加灵活和自然。孩子们在集体课中,作伪一种群体导向的干涉因素,音乐治疗适用于不同程度和能力的孩子,使每个参与者能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当孩子们在集体教室中一起学习时,音乐治疗使脑瘫儿们在教室里有积极的互动行为。 总之,当脑瘫儿童采用音乐治疗时,治疗的目的是向求治者证明他们自己有能力表演或者创造音乐;通过改造乐器和应用适合的音乐技法,可以提高脑瘫儿这种价值感——创造美妙的音乐的能力,因此而产生快乐。音乐还可以指导身体重复性的动作,使脑瘫儿产生了愉快的体验,与作业、PT等相比更像是游戏。音乐为脑瘫儿完成一些令他们不舒服的身体练习提供刺激,使他们表演一些必要的动作更加自如和富有节奏。音乐治疗对伴有智力发展障碍脑瘫儿童可以教给他们社交技能、运动技能、学习技能和概念上的技能。它为伴有行为失调的孩子的自我表达、自我尊重、自我控制提供了机会。伴有学习障碍的孩子音乐能力的获得在他们感觉和认知领域引起相同的能力发展。音乐学习的积极、创造性方面为有运动技能障碍的脑瘫儿的自由运动、韵律理解和价值感的加强提供了奖励。对于有沟通障碍和不能使用语言学习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脑瘫儿来讲,演说的旋律性和韵律性元素都被提高了。有感觉损伤或者身体挑战的孩子可以通过音乐治疗发展他们的才能和体力。
小儿脑瘫是导致儿童残疾的重要疾病,其康复治疗的周期较长,花费较大,难度较高。在我国80%左右的脑瘫儿分布在乡村,工薪阶层,打工族等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因无能力支付较高的康复费用,使很多的患儿失去治疗机会。为了能使此部分患儿也能得到适当的社区家庭康复治疗,将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脑瘫康复中心十几年来脑瘫康复训练、按摩的有效方法(10种)整理编辑成《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按摩VCD》及配套《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现已正式出版发行, <脑瘫康复按摩油>也已正式批文上市应用于临床。该套教程对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脑瘫儿非常适宜,在医师的定期指导帮助下,家长学习掌握《手册及VCD》的适宜康复技术,使脑瘫孩子们在家中也能获得一些必需的、规范的、有效的康复训练、康复按摩、家庭康复护理等。经过长期的家庭康复也会使大部分孩子达到生活半自理或生活完全自理,以解除这些家庭的痛苦与负担,这也是我们编辑此套教程的最终目的!欢迎康复同仁也能参与救助贫困脑瘫患儿——实施小儿脑瘫家庭康复爱心工程我们主编出版的家庭康复教程有《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按摩VCD》(双盘95分钟),30元/盒。中国科学文化影像出版社发行《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15元,香港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小儿脑瘫家庭康复训练VCD》30元/盒.<<让脑瘫儿童拥有幸福人生>>21元,中国妇女出版社发行.《小儿运动发育迟缓康复训练图解》32元-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发行。 .. <<儿童脑发育与保健>>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最新教材邮购请与我们医院图书室的张老师联系。13360312223,135905781230757--86227305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 (地址:佛山南海桂城 528200)
李诺 刘振寰审校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儿康科 528200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对自闭症认识的深入及诊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祖国传统医学对儿童自闭症的认识及治疗手段也进一步提高及丰富。在病因病机方面,认为自闭症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联系,认为先天不足、肾精亏虚,神失所养、心窍不通,肝失条达、升发不利是自闭症的主要病机;在治疗方面,主要有中药治疗、针刺治疗等治疗手段,并在提高自闭症患儿的认知及语言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关键词 中医 自闭症 认识 治疗自闭症又叫孤独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是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之一[1][2]。它是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重复的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行为综合征。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首次报道了该病[3]。近年来,各方面报道提示该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如美国为10 ~20/万人,加拿大为8 ~10/万人,日本为13 ~16/万人。1982年我国由陶国泰首先报道了4例自闭症,但至今我国国内尚没有大规模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根据国外的发病率来推算,我国估计拥有自闭症患者50万~500万人[4]。该病起病年龄早,症状特殊,尚无疗效确切的药物及训练方法。经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及探索,目前现代医学对自闭症的病因研究、诊断技术、治疗措施等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扩充,近年来祖国传统医学对自闭症的认识及治疗手段也进一步提高及丰富,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1.中医病因病机: 自闭症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联系[5]。(1)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 。脑的功能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所说:“头者,精明之府” 。至明代李时珍更是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谓:“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脑髓论》中也说:“灵机记忆不在心在脑。”可见,古人早已经认识到脑与精神活动的密切关系,脑主宰生命活动,人的视、听、言、动及思维感觉记忆等均与脑的功能有关。(2)先天不足 肾精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 。《医方集解》:“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若先天肾精不足,导致肾精亏虚不能化髓充脑,神明用之不足,元神不得滋养,而发为精神活动异常。自闭症儿童常见于母孕期间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精神刺激,误服药物等损伤胎元;或父母健康欠佳,孕母素体虚弱,高龄妊娠导致胎儿禀赋不足。以上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先天肾精不足,脑失所养。另外在分娩过程中,如果产程过长或胎吸、产钳等工具使用不当,亦可直接损伤元神之府。临床中精亏髓少,骨骼失养,则生长缓慢,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痿软。脑髓不充,则智力迟钝、语言迟缓。(3) 神失所养 心窍不通心主神志,心藏神。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神”的具体表现。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一切都强调了心在主管神志,思维活动方面的重要性。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灵活,反应敏捷。心主神志功能不正常,表现为神志不宁,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等。自闭症儿童不认亲疏,表情淡漠,不喜交际,听而不闻,言语重复,语难理解,行为怪异,兴趣狭窄,貌聪无慧等表现皆因心神失养所致。如气郁化火,火热内扰心神,则失眠,甚则狂躁。如气郁生痰,痰浊上蒙心窍则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言语不清,喃喃自语、举止失常。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心主舌”。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之苗”,《灵枢·忧恚无言》“舌者,声音之机也。”心气通于舌,舌才能柔软灵活,语言流利。《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 循经入心中,系舌本”。若心神失养,经脉不通,则舌强语謇或失语等。在自闭症儿童表现为少语、错语、无语、发音不清等症状。(4) 肝失条达 升发不利肝主疏泄,具有条畅气机和条畅情志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畅,心情开朗。肝失疏泄则肝气郁滞,心情抑郁难解。反之,在反复、持久的异常情志刺激下,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滞。自闭症儿童由于其特殊的行为方式,在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被动接受大量批评和指责,给心理乃至身体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种不良的精神因素刺激,造成患儿肝郁气滞,进一步影响肝失疏泄的功能,肝失疏泄日久,还会影响后天脾胃的生理功能。临床上肝失疏泄往往见于得病初起,表现为精神抑郁,表情淡漠,闷闷不乐,病情随情绪变化而波动;病程日久,情志不遂,肝郁化火,则性情急躁易怒,肝火上攻头面而见面红目赤,热盛耗津则便秘尿黄。肝的生理功能是主升、主动,主气机的畅达,升发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长期的肝气郁结,升发不利,势必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内心及行为上的内向、孤独,最终导致自我封闭的状态。肝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系于目系。因此肝的功能也可以反映于眼睛的活动状态。自闭症儿童目不视人,缺少目光对视,主动回避眼神的表现,也都可以认为是肝失疏泄、升发不利的表现。2. 中医治疗现状(1) 中药治疗:广西严榆芬等[6]使用加味温胆汤配合教学训练矫治孤独症儿童异常行为25例,对照组采用ABA行为训练法和引导式教育,每周各5次,每次45分钟。治疗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服加味温胆汤治疗:橘红5g,制半夏6g,茯苓6g,甘草2g,竹茹1g,枳实4g,党参6g,石菖蒲5g,益智仁5g,生姜2片。每天1剂,水煎服,每口服2次,并随症加减。两组康复训练或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经治疗后,治疗组25例,显效5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12例,显效1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41.7%。两组比较,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上海吴晖等[32]运用针灸、推拿、口服中药三位一体的方法治疗孤独症,共治疗400余例,有90%的病儿都有程度不一的疗效,其中坚持治疗3个疗程以上的病儿,有34%可入正常小学, 10%左右无效果,主要是重度智力低下或年龄较大已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的患儿。(2) 针灸治疗:刘振寰等[7]使用头针治疗小儿孤独症共38例,选用四神聪、神庭、本神、头维、情感区等穴位,一周针刺3次,每针刺10次休息15天,共针30天为一疗程,针刺后给予电刺激30分钟。经治疗,显效14例(占36.8%),有效16例(占42.1%),无效8例(占21.1%)。随访1~2年,结果有效的30例中,有14例患儿在逐渐恢复,其中9例能跟班就读。10例患儿进展不显著,有6例患儿病情退化、加重。近期有效率78.9%,远期随访有效率36.8%。王春南等8]使用电针配合行为疗法改善孤独症患儿社会适应行为能力,治疗后电针行为疗法组社会适应行为商数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O5),电针行为疗法组治疗后增分值显著高于行为疗法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OS)。电针行为疗法组与行为疗法组治疗后社会适应行为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 0 05)。罗广锋等[9]使用靳三针疗法治疗儿童孤独症35例,主穴:四神针、颞三针、智三针、手智针、太冲、涌泉、太溪。随症加减:舌肌不灵活、发音困难、吐字不清加舌三针;病程较长,症状较重,5岁以上的患儿可加足智针、启闭针;多动明显可加申脉、照海。结果:显效8例(22.9%),有效21例(60.0%),无效6例(17.1%),总有效率82.9%。张全明[10]等使用针刺治疗,观察针刺对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和智能的改善作用:针刺组取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头智针、舌三针、手三针、手智针、足三针、足智针、风池、哑门,针刺1次/d,30 min/次,10 min行针1次,每周休息2 d,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智康口服液(由何首乌、远志、龙眼肉、女贞子、龙骨、茯苓等组成,含生药3g/mL)。吡拉西坦口服液,3次/d,每次各10 mL,连续治疗4个月。经治疗,①智商结果:针刺组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和药物组治疗后(P < 0.01,0.05),药物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 > 0.05 )。②社会适应行为商数:针刺组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和药物组治疗后(P < 0.01),药物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 > 0.05)。③语言障碍疗效: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65%,30%,P< 0.01)。李慧敏[11]对30例患儿进行针刺治疗并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及语言训练,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对缺乏伙伴关系、语调低或语速过快过慢及听而不闻症状的改善明显,改善率为75.0%;其次是对代词用错,伤害自己和别人、攻击性行为的改善,改善率为71.4%。袁青等[12]等将80例自闭症患儿分为针刺组与干预组各40例。针刺组采用“靳三针疗法” [38]治疗,主穴以“自闭十项”为主,每天1次,每周6次,星期天休息,120次为1个疗程;干预组采用综合性措施进行干预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认知训练、行为分析及矫正和语言训练,每天1次,每次4h,每周6次,星期天休息,120次为1个疗程。经1个疗程治疗后,针刺组与干预组均能增加功能发展量表评分(P<0.05);针刺组与干预组比较,针刺组的总体疗效及在改善感知觉、精细动作、粗大动作、口语四个方面更加显著(P<0.05)。3. 小结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关于自闭症的研究目前以现代医学研究为多,且发展较为全面,对自闭症的病因及治疗均有了较广泛的研究,如病因上进行了社会心理学及医学生物学研究,但尚未达成明确共识,治疗上如结构化教育,感统训练,音乐治疗等全面开展,但总体来说效果欠佳,在语言及社会能力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太令人满意的结果,且由于时间漫长、费用较高,训练方法不易于掌握等因素影响,教育康复方法尚未能在我国广泛开展。目前我国传统医学对自闭症的中医辨证施治及针灸治疗亦进行了初步研究,有了初步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在部分领域如语言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各种疗法多集中在语言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方面,而对于自闭症的核心部分—社会交往障碍方面研究得较少,大多报道尚未能追踪自闭症的远期疗效。在中医治疗自闭症的临床研究上,针灸是各家治疗的主力军,运用各种针灸疗法治疗自闭症已逐渐成熟。头针疗法作为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针灸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疼痛刺激少,对神经、精神类疾病疗效确切等特点,它着重于调理气血,补肾益智的穴位针刺和手法运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自闭症原发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13],尤其前额叶与人的智力活动,记忆能力、情感反应、语言功能等均有密切联系,在自闭症儿童当中,前额叶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多表现为情感行为障碍;对物体的记忆加工功能障碍;视觉注意力不能集中,对注意中心以外的感觉信息进行快速加工整合功能障碍等等。头针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而制定相应的穴区,直接调整大脑皮层血流量,提高细胞代偿功能,从而达到提高智力,改善情感障碍、注意障碍、行为异常等效果。目前不足之处是目前针灸疗法缺乏对自闭症的统一分型施治,未能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双盲对照的针刺规范化治疗研究,不能准确全面地证实运用针灸治疗自闭症的有效性。今后努力的方向应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免疫学的先进技术,对针灸,尤其对头针治疗自闭症的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头针治疗自闭症提供更扎实的理论依据。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对自闭症进行综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让自闭症儿童早日走出封闭的空间,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1]陶国泰主编.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07-209[2]吴希如,林庆主编.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665[3]李国瑞,余圣陶.自闭症诊断与治疗研究动向综述.心理科学,2004;27(6):1449-1450[4]李翠鸾,翟静,杨楹.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学研究与治疗现状.山东精神医学,2005;19(4):303-307[5]刘刚,袁立霞.儿童孤独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浅析.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226-1228[6]严榆芬,雷法清.加味温胆汤配合教学训练矫治孤独症儿童异常行为25例.[J].中医杂志,2007;48(3):244[7]刘振寰,张宏雁,张春涛,等.头针治疗小儿孤独症的临床研究. [J].美国中华身心医学杂志,1997;1(2):77-78[8]王春南,商淑云,巍晓红.电针配合行为疗法对孤独症患儿社会适应行为能力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6;12(25):19-20[9]罗广锋,卢志荣,刘刚.靳三针疗法治疗儿童孤独症35例.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2006;26(4):236[10]张全明,余瑞英,庞坚.针刺对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和智能的改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112-113[11]李慧敏.针刺为主治疗儿童孤独症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04;5(24):317-318[12]袁青,柴铁劬,郎建英. 针刺治疗儿童自闭症40例疗效观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3):208-214[13]陶国泰,贾美香主编.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5,19-20作者简介:李诺,男,28岁,在读研究生,(导师 刘振寰教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小儿神经系统疾病。联系电话:0757-81621666 13924546034电子邮箱:linuo_lijieling@126.com
脑性瘫痪(脑瘫Cerebral Palsy CP)是出生前至出生后1岁内,大脑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在脊髓灰质炎控制以后,脑瘫已成为导致儿童残疾的重要疾病。小儿脑瘫的病因较多,脑损害的范围较弥散。脑损害既累及大脑皮层,又累及脑髓质;既有大脑损伤,又有小脑、脑干损害。所以脑瘫患儿往往临床出现的功能障碍错综复杂。既有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异常姿势反射、异常运动模式,又常并存智力低下、心理行为障碍、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咀嚼障碍及视听障碍等。脑瘫的康复治疗涉及面广、内容较多。其结果是病情复杂生物医学康复困难。康复治疗周期长,花费大,难度高,治愈率低。如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康复可使众多高危儿不发生脑瘫。能降低残疾的发生率和减轻残疾的程度。据报道我国小儿脑瘫的发病率为5‰左右。推算下来,我国脑瘫患儿有几百万。随着新生儿急救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较多的极低体重儿、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等被抢救成功;随着室内环境的弱磁物理辐射、房间装修化学因素等对胎儿损害,儿童脑瘫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以往认为小儿脑瘫是“不治之症”,随着20世纪康复医学的诞生和迅猛发展,给脑瘫患儿带来了福音。国际有很多康复治疗体系,本书做了简介。国内儿童神经康复中心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语言治疗(ST)、水疗、物理因子治疗、心理行为治疗。不仅吸纳了国外有效的康复方法,而且融进了我国中医、中药、推拿按摩、针灸治疗等方法,如作者所在的儿童康复中心,其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好评,并获国家级奖。在我国的脑瘫儿童约80%分布在乡村,工薪阶层,打工族等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因没有时间长期陪同孩子治疗、或无能力支付较高的康复费用,或因交通不便等等因素使很多的患儿失去治疗机会。在我国因种种原因仍有大部分脑瘫儿童做不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以致错过矫治的关键期。为了能使此部分患儿也能得到适当的家庭康复治疗,将我们20多年来脑瘫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按摩、护理、语言训练、心理治疗、家庭教育、中医饮食疗法等编辑成此书。该书对脑瘫儿童家庭康复非常适宜,在医师的定期指导下,家长学习掌握适宜的康复技术,使脑瘫儿童在家中获得必需的、规范的、有效的康复。只要坚持长期的家庭康复,大部分患儿就会达到生活完全自理,以解除家庭的巨大痛苦与负担。目前,关于小儿脑瘫的教科书及科普著作,市面也可以找到,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差。为满足家长及社区儿童康复专业人士的需求,我们特编写了这本小儿脑瘫家庭康复实用性指导手册,在书中并配置了小儿脑瘫家庭康复训练VCD,使该书具有更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也可以指导家长早发现,早诊断,并及早开展长期的康复训练。 全书共十三章,第一章是小儿脑瘫的概述,概括、通俗、科学。第二章是小儿正常神经精神发展的规律,把小儿各种能力发展的规律及指标用简练的文字叙述和一目了然的表格展示给读者,家长只要一看表格,对照自己孩子的情况,就能发现自己孩子的发育是否有问题。第三章是诊断与鉴别诊断,将小儿脑瘫的早期征兆、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依据,诊断及鉴别诊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练明确的指标,教授给读者,读者会有一种和专家面对面交谈的感觉,头脑中会留下清晰的脉络,并能付诸孩子康复训练的实践之中。第四章是早期干预的有关问题,告诉读者什么是存在危险的“高危婴儿”,为什么要及早实施家庭干预性训练,以及如何训练,提醒读者,千万不要等孩子问题严重了再实施训练,否则,其效果将会“事倍功半”。第六至十三章生动、详细地告诉家长如何实施康复教育训练,犹如专家在身边手把手地教给你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如何评定效果.只要你勤奋学习,认真领悟,你一定会成为一位不仅仅能给孩子“舐犊之情”的生物意义上的母亲,而且会成为一位具有“教育之爱”意义上的母亲,孩子会在你的正确教育下,走向成功的人生之旅。 该书再版,增加了脑瘫病因的最新研究;对弱磁物理辐射,室内装修污染,饲养宠物,二手烟污染、杀虫剂、农药、洗涤剂污染,噪声污染对胎儿的影响与预防作了详细介绍。让人欣慰的是增添了家庭易实施的、无副作用、令孩子开心的音乐康复疗法。对音乐促进脑发育的原理,音乐疗法的技术、方法作了系统的介绍。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聆听音乐的曲目,在康复中给脑瘫儿童和家庭带来更多的快乐。第十章介绍了中医中药常用健脾益肾,益智健脑,通络祛痰,活血化瘀,养肝熄风的辨证施治,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我们常碰到的是儿童难以长期配合服用中药,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新的烦恼与痛苦。因为药食同源,所以将中药精心挑选,合理配制成了脑瘫儿童中医系列食疗方,在实践中均收到满意效果,解决了儿童服中药之烦。补充了脑瘫伴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营养不良、流口水、体质虚弱、胃口不好等30多个中医食疗处方。 十多年来,我们对脑瘫儿童实施现代医学康复+传统医学康复+家庭医学康复的三结合模式,收到了良好临床康复效果和较大的社会效益。在指导数千例脑瘫儿童进行家庭康复中,尤其是《让脑瘫儿童拥有幸福人生》出版发行五年来,许多家长在实施家庭康复过程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再版之时又增加了专家答疑,将家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解答。增添了脑瘫儿童家长访谈,介绍了家长们家庭护理、康复训练、抚养教育的成功经验。每一位脑瘫儿童的康复都付出了伟大母亲艰辛的劳作和辛勤的汗水。每一位家长访谈的故事都会给读者们带来极大的鼓舞。令人振奋的是有不少患儿在本书及康复训练VCD的辅导下,通过长期的家庭康复恢复正常,步入学校,成绩优秀。作为此书的编辑感到莫大的欣慰! 此书再版之际,致谢我们康复中心80多位医护人员的康复团队,为数千例脑瘫儿童进行了艰辛的努力和不厌其烦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致谢赵伊黎医生、李素云医生、陈敏萍物理治疗师、尹先桃音乐治疗师、李文馨特教老师等整理分析他们成功病例和经验与大家共享。致谢我的研究生李诺、罗冠君、招文建、张丽红协助整理本书部分章节。书中错误和疏漏之处难免,敬请批评指正。刘振寰 戴淑凤2009年6月28日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
1、莫扎特: 第21号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2、肖 邦: f小调叙事曲3、莫扎特: 土耳其进行曲4、莫扎特: 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章5、门德尔松: “意大利交响曲”之活泼的快板6、中医五行治疗音乐 心CD、脾CD、肾CD。作 用:促进大脑发育、益智开窍。开启儿童智慧。适应症:(1)0~6岁儿童的智力早期开发。(2)儿童学习困难、 脑瘫、智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每次聆听背景音乐25分钟,每日6---8次。推荐的出版儿童音乐CD:1、中医五行治疗音乐CD2、莫扎特效应CD3、儿童越听越聪明——永恒的33首古典乐曲4、佛经音乐12首音乐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它能以物质的形式作用于人,并引起人的生理变化。根据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资料显示,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大脑皮层的发育,增加儿童高层脑部运作的功能,激发儿童对空间的辨认能力,从而获得智能上的发展。为此,我们精选了世界众多音乐大师的经典之作,筛选出少儿调理音乐处方曲目,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希望孩子成为聪明伶俐的小神童。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528200)刘振寰 马美美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 欧阳莹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儿医院 地址:广东省南海桂城区桂平路 lzh1958424@hotmail.com 目的:为寻求儿童精神发育迟缓的家庭教育康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满足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需要,提高残障儿童的生存质量。方法:对3--9岁86例精神发育迟缓 (也称智力低下)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心理康复,并建立康复档案。在充分了解、掌握智力低下儿童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康复需求后,参照《波特奇早期教育教程》《中国儿童早教工程》,《家庭康复训练\\\\按摩VCD》《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进行家庭教育康复培训。向患儿父母传授教育心理康复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家长教育康复智力低下儿童的技能和水平。定期对每位智力低下儿童进行心理评估、指导、咨询,了解智力低下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制订个别化家庭教育心理康复计划。在康复医生的定期指导下,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康复的计划,并定期追踪随访智力低下儿童的智力发育状况。结果:评估结果表明,显效21例,有效55例,进步6例,无效和退步4例。通过系统的家庭教育心理康复后,智能和适应行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P<0.001。20例智力低下儿童进入了普通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结论:为智力低下儿童提供持续稳定、实用有效的个别化家庭教育康复服务,可以促进智力低下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关键词:智力障碍 家庭教育 康复 心理智力低下是残疾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1年残疾人抽查结果表明,智力障碍儿童,在我国约有1000多万。面对这一特殊群体,至今缺乏有效的医学治疗方法。智力低下(MR)既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受到医生、家长、老师、社会工作者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关注。鉴于婴幼儿期的智力发育存在较大的代偿性和可塑性,,智力低下的早期教育干预是关键。对于智力低下的家庭教育康复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我国国情及经济发展状况,为寻求解决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康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全面提高其生存质量。2004年11月~2005年11月,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探索通过个别化家庭教育康复这一模式对智力障碍儿童实施家庭教育康复。家庭康复训练、家庭教育康复近年来在国内也得到了开展,它的康复效果如何?是否能提高智力?为此我们将接受教育康复的86例智力低下儿童进行了观察,现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1.对象根据儿童发展状况和研究目的,我们确定3~9岁智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包括唐氏综合征、并存脑性瘫痪的智障儿童、孤独症儿童共86名,其中男女65例,女21例,年龄3~6岁53例、6~9岁33例,中度智力低下62例,轻度智力低下26例,其中智力低下并存脑瘫56例、智力低下并存孤独症儿童18例、唐氏综合征12例。智力低下并存癫痫者31例。2 诊断与评估诊断标准①发育年龄≤18 岁; ②经智力测验IQ 或DQ﹤70 ; ③社会适应能力缺陷,社会适应能力评分﹤8为适应能力缺陷[1]。参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智测方法:用北京盖泽尔智测法,和韦氏法及中国比内智测法。社会适应能力评定用左启华修订的婴儿—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SM)。脑瘫的诊断标准按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确定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2]。孤独症的诊断及评定用ABC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和CARS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ABC量表评定为53分疑诊,67分确诊,CARS量表评定总分大于30分可初步诊断为孤独症。依据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可以确定诊断。3 纳入标准:⑴被确诊的智力低下患者:年龄:3~9岁,,IQ在30~69,SM在6~8分,⑵不伴有耳聋、失明者;⑶大致除外遗传代谢疾病,除外脑积水、脑肿瘤等神经外科疾病。⑷患者家长同意接受儿童心理医生和特教老师的指导与培训,并有一定的时间与经济基础为患儿进行教育与训练。二 方法1教育康复的目的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与训练,使他们在心理、智力、体能诸方面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补偿其缺陷,掌握生活中实用的知识,形成基本的生活实用技能和良好习惯,为步入学校打基础。主要补偿患儿的运动、感知、言语、思维、个性等方面的缺陷。促进其早日入学,接受最基本的文化教育。.2、教育康复的原则⑴共性与个性统一原则:准确地认识和掌握中度MR儿童的认知活动,心理发展规律(2)应用性原则:输入知识、能力、习惯应是他的现实生活及未来劳动所需要的。(3)实践活动性原则:实践中学习,游戏中学习,习惯中学习。(4)补偿原则:补偿功能缺陷,挖掘并发挥潜能,促进康复和社会需要作用。(5)弹性原则:规定教育训练内容、进度、要求,要个性化量力而行。每次训练内容不可多,先易后难,对较困难的内容可分为有连续的小项目,顺序进行。(6).每天坚持定时、定量地训练,以便养成训练习惯。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10~20min即可。(7).从一个训练项目转到另一个项目时,不可追求速度,以免患儿难以适应。尽量利用图片、实物进行训练,以便于理解。(8)训练环境要安静,过多无关物品应拿开,以免患儿分心。对训练要有信心,并要多次反复地重复训练,不可轻易放弃。3教育康复的方式:家庭训练方式与康复中心训练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中心的教师为主要训练者,让患儿既接受家长充满爱心的训练教育,又接受专业人员正规训练,使训练效果更为满意。(1)、个别教学法(2)、综合教学法(三多、四性、五动),游戏性、活动性、趣味性、直观性,多引导正确行为、多表扬鼓励、多实际操作,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动多种器官(3)、要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参与(4)、定期评估(至少三个月一次,智力、行为、心理、语言、社会适应能力评定)。4 教育康复的内容: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占30%):包括个人、家庭、社会生活适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活动训练(占40%),包括大小肌肉能力训练,运动能力训练,体育、美术、音乐,手工、游戏,观察认知能力。实用语算(占20%):基本的语文,言语交往能力发展,常用汉字认识和应用,简单阅读与书写,日常生活中算术知识及应用,货币、基本的算术、常用计量单位、时间。(4)、音乐教学(占10%)。(5) 感觉统合训练.5教育康复的教材同时选用国家教育部编辑的《弱智儿童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教程》,参照《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法》[3]《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及《小儿家庭康复训练\\\\按摩VCD》 [4] 《中国儿童早期教养工程》[5],进行家长教育康复培训,包括感知动作训练、生活训练、基础文化知识训练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的指导。6教育康复的方法根据智力低下患儿自身条件所定,一般每日2~4 小时,6 个月为一个周期。④辅助针灸疗法:伴有脑瘫和运动、语言障碍的患儿适当辅助小儿头针疗法,运动障碍者选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语言障碍选语言一、二、三区。隔日一次,每针刺10次休息15天,针灸30次1个疗程。认识训练[6]包括感知觉训练、思维能力训练及社会行为训练三个方面。①感知觉训练:a. 视觉、听觉、触摸觉训练;b. 注意力训练是从无意注意开始训练,并在进一步发展感知觉的基础上,逐渐扩大注意的范围和时间,同时还要在患儿语言发展以后,培养有意注意的能力;c. 记忆力训练是通过对视觉、听觉反复练习,形成暂时联系的速度,提高记忆力速度和长时间记忆能力,采用反复再认识和回忆的训练方式。②思维能力训练:a. 动作思维训练;b. 形象思维训练即形板的放入和旋转,木珠的归类,套桶、几何图形桶游戏,图片分类,认出残缺物缺失的物品;c. 抽象思维训练包括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如拿一些实物或图片,训练儿童认出其相同的地方,训练者要从中提示,通过比较可以提高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帮助患儿推理判断,启发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想问题,找答案,猜谜语。③社会行为训练:a. 早期社会基本行为训练,如对镜中形象微笑和发声、注视母亲的脸、模仿成人做简单的家务、依指示说“请”与“谢谢”。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进食行为训练,大小便行为训练,穿脱衣物行为,洗嗽行为训练四个部分。①进食行为,有自喂固体食物,从成人拿的杯子中喝水,自己拿杯子喝水,用勺吃东西,使用筷子。②大小便行为训练,包括用语言手势表示或自己上厕所大便。③穿脱衣物的行为训练,即配合成人穿衣服、脱鞋、脱短袜、解开或系上钮扣、穿衣服。④洗嗽行为训练即自己洗手并擦干,刷牙、洗脸、梳头(短发)。在确定观察对象、掌握智力低下儿童基本情况和家庭康复教育需求后,医生和特教老师利用周末集中开办家长学校,邀请有关方面专业技术人员讲课,培训智力低下儿童父母及带教人,更新他们康复教育儿童的观念,向残疾儿童父母传授特殊儿童心理特征、个别化教学、言语教育训练、按摩治疗等康复教育儿童的实用技术和方法,培训儿童父母掌握在家庭开展教学的技能技巧,以提高家庭康复教育儿童的技能和水平。7制订个别化家庭教育康复计划在对智力低下儿童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我们组织一个由特殊教育工作者、临床心理工作者、专业治疗师组成的团队为儿童制订个别化家庭教育康复服务计划,包括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家庭教育方法及注意事项、个性化治疗或矫治方法。拟订计划后与儿童父母充分讨论,征求儿童父母意见后,对教育康复服务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改,得到儿童父母认同后确定计划内容,再与家长共同执行。8家庭教育康复指导追踪随访专业技术人员做好个别化家庭教育康复计划后,再向儿童父母及家庭成员详细讲解指导具体实施教育的方法和要领。以增强家庭成员和孩子之间感情的沟通,示范怎样在家中为孩子开展教学和游戏,以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专业技术人员定期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短信、上门服务等方式对儿童进行追踪随访,每1个月指导、培训1次。每3个月评估1次。三、结果康复效果的评定 教育康复6个月后我们对儿童进行评估,结合儿童教育康复前后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通过系统的家庭教育后,儿童的智能和适应行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随访一年其中有20例智力低下儿童进入普通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并基本适应普通教育机构的学习和生活。疗效判断标准::IQ提高11以上者为显效; 6~10者为有效,5者为进步。退化判断标准为:IQ降低1~5者为轻度退步,降低6~10者为中度退步,降低11以上者为明显退步。智力低下儿童教育康复效果评价结果:显著效果21例,有效55例,进步6例,无效3例,退步1例。DQ社会适应(x±s),教育康复前43.23±12.23,教育康复后52.68±14.57,t=2.987,P<0.01。 DQ个人社交(x±s),教育康复前47.36±11.66,教育康复后56.78±13.48,t=3.378 P<0.001。四 讨论智力低下是由于遗传、先天或后天获得性有害因素,在胎儿期、围产期或出生后损害了大脑结构或功能而造成精神发育受阻或不全。其特征是智力下降伴有学习困难及社会适应能力欠缺,一般是非进行性的发展[7]。目前智力低下儿童的康复还缺乏特效的药物疗法,现多以教育康复训练为主进行综合干预。本研究通过对86名轻度~中度智力低下儿童经过半年教育训练后,结果其社会适应能力、智商水平增长均数普遍高于训练前。独立生活能力明显提高。与国内有关专家报告的结果一致[8]。说明教育训练对改善智力低下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智力水平提高有重要作用。1 实施家庭教育康复的优势为智力低下儿童提供个别化教育康复服务计划,通过指导儿童父母及家庭成员教育训练儿童,可以大大减轻智力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为残疾儿童家庭、为国家节约劳动力资源,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为智力低下儿童提供持续、稳定的个别化家庭教育康复服务,可以促进智力低下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家庭环境成员对智力低下患儿的态度如何,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智力低下儿童往往依赖成人照顾的时期要比正常儿童长,这就使大多数家长忽略了及时培养智力低下儿童的独立性,家长们长期代替他们做许多他们自已应该学着做的事情(如用勺子吃饭、自己穿衣服等),结果使智力低下儿童失去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因为无论对正常儿童还是智力低下儿童,经验都是促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智力低下儿童过分的限制和保护反而会妨碍他们体格锻炼,认识事物,取得经验。生活环境同年龄儿童的交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智力低下儿童在家庭 (兄弟姐妹)和邻居的同年龄儿童中,往往被歧视和排挤,这种情况对那些在普通学校的智力低下儿童尤其突出,这些儿童心理上的创伤往往很大。如果将他们转到特殊学校,他就会在同龄儿童中取得应有的地位.这时他的心理发展就转向了积极的方面。当然,他们在家庭和邻居同年龄儿童中的地位可能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家长们的任务是尽可能使他们的地位在学校以外的环境中也能争取到一定程度的改善。2 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康复比较松散,智力低下儿童的家长互不见面,这很不利于家长互相交流;智力低下儿童长年仅与家庭成员接触,体会不到集体的气氛,不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不利于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由于没有参照对比,智力低下儿童的进步幅度和发展速度不容易被家长及时发现;家长的育儿方式不同,教育康复效果也不同;另外,家庭成员的态度如果不统一,也会影响康复教育效果。3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建议专业机构集中了有经验的老师和有各种技能的专家,在一个精心安排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有集体的学习气氛,有可以模仿的同伴,这有利于学龄期智力低下儿童的学习和社会行为的发展。一是建议儿童父母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有机会多观摩康复教育儿童的治疗、教学过程,详细、直观地理解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和计划,学会做孩子的老师,可以大大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二是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家长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学习速度的提高。三是尽可能让孩子到普通教育机构接受容纳教育,充分发挥“同伴资源”作用,小伙伴的互相交流和游戏互动,潜移默化影响心智障碍儿童的行为和发展,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参考文献[1]左启华.全国0~14 岁儿童智力低下的病因,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4 ,74 (3) :135. [2]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 中华儿科杂志 ,2005,43,(4):262[3]苗淑新主编译 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年 3月 第一版239--556[4]刘振寰小儿脑瘫家庭康复训练VCD 中国妇女出版社发行 (北京) 2006 第一版[5]戴淑凤 中国儿童早期教养工程 3~7岁方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83~406[6]茅于燕、王书荃主编,弱智儿童的早期干预,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153~177[7]徐云主编,儿童早期教育与训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2-6[8]汤小泉主编,社区康复,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作者简介 刘振寰,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副院长,脑瘫康复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际物理与康复医学会和世界神经康复治疗学会会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发育与行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特殊儿童健康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多年来收治中国、美国等16个国家智力低下和脑瘫患儿近1万例,康复效果居国际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围产期脑损伤性智力低下的研究》《综合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应用研究》等四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发表论文138篇。著有《小儿脑瘫家庭康复》、《儿童脑发育与保健》、《小儿脑瘫家庭康复训练VCD》等著作。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网址:www.Cpkf.com电子邮件:Lzh1938424@163.com0757-86232936
在脊髓灰质炎控制以后,脑性瘫痪(脑瘫)成为小儿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小儿脑瘫的病因较多,脑损害的范围较弥散。脑损害既累及大脑皮层,又累及髓质,既有大脑损伤,又有小脑、脑干损害。所以脑瘫患儿往往临床出现的功能障碍多为复合性。既有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异常姿势反射、异常运动模式,又常并存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及咀嚼障碍、视听障碍等。其结果为病情错综复杂,生物医学康复困难。脑瘫的康复治疗涉及面广、内容较多。其康复治疗的周期较长,花费较大,难度较高。在我国80%左右的脑瘫儿分布在乡村,工薪阶层,打工族等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因无能力支付较高的康复费用,使很多的患儿失去治疗机会。为了能使此部分患儿也能得到适当的社区家庭康复治疗,将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脑瘫康复中心十几年来脑瘫家庭康复训练、中医按摩的有效方法整理编辑成《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按摩VCD》及配套《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应用于临床。该套教程对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脑瘫儿非常适宜,在医师的定期指导帮助下,家长学习掌握《手册及VCD》的适宜康复技术,使脑瘫孩子们在家中也能获得一些必需的、规范的、有效的康复训练、中医康复按摩、中医康复食疗法等。经过长期的家庭康复也会使大部分孩子达到生活半自理或生活完全自理,以解除这些家庭的痛苦与负担,下面谈谈有关脑瘫中医医学康复的家庭治疗。一. 评估对愿意接受家庭康复的患儿进行全面评估,用北京盖什尔法测出发育商(DQ),选用GMFM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对其:1卧位运动及原始反射残存、姿势反射建立。2爬与跪位运动。3坐位运动结合平衡反射建立。4站立运动。5走、跪、跳及攀登运动进行运动功能评估。还要对其营养状况、语言、智力、生活自理能力(ADL)、机体免疫力进行评定。评估过程必须要有家长亲自参与,使家长了解患儿病情。二.制定康复目标根据患儿的病情,体质,脑瘫类型等综合评估,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较易实现的近期、中期、远期康复目标。制定康复目标要低标准,严要求,易实现。短期内有进步,家长才能树立康复信心,所以制定目标的过程必须要有家长亲自参与。三. 制定康复方案制定简单、适宜、可操作的家庭个体化康复方案,参照《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中的家庭康复按摩手法与家庭康复训练实施方法。竖头训练、翻身训练、四爬、高爬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直跪训练,蹲起训练,独站及站位促通训练、行走训练。在家庭按摩前指导患儿在家里进行30分钟的中药浴式水疗。对于年龄较大,异常姿势反射或异常运动模式较重的脑瘫儿,实施每周二次的医生指导康复按摩与训练。轻度脑瘫患儿实施每周一次指导训练,医师指导家长家庭康复3个月后每个月来院复诊1次,每3个月进行一次GMFM评估,据患儿病情康复进展调整其训练方案。帮助家长建立家庭康复角,为了提高康复效果,在医师指导下根据患儿康复的实际需要帮助家长因地制宜建立一个家庭康复角,配置一些站位促通板,简易肋木,双杆平行训练,足印图,平衡板、简易水疗设施等是非常必要的,心理上增强了家长的信心,在客观上提高了康复训练的效率及效果。四、实施家庭康复方法 (一)中医辩证施治脑瘫从临床表现看,属中医“五迟”、“五软”的范畴,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母亲受惊、早产或产后乳养不足等原因,导致患儿肝肾两虚,精血不足,脾气亏虚,(相当于痉挛型脑瘫)其病机为阴精失充,髓海不足,治法则滋阴填精、柔筋活血,方药为补肾地黄丸加减。还有肝脾两虚型(相当于肌张力低下型脑瘫),其病机为脾虚肌萎,肝血失濡,治法则补益气血,柔肝健脾,选我们整理出的脑瘫康复系列食疗法。中医药治疗小儿脑瘫再配合体疗训练,往往会收到显著的疗效。(二).脑性瘫痪的中医食疗:脑性瘫痪患儿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咀嚼、吞咽障碍,并发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贫血、佝偻病,生长发育落后,影响正常康复治疗进行和疗效的巩固,合理喂养,补充营养是康复治疗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节主要介绍了十种简单、易操作的食疗方法,选用具有药物特征的食品,与中药一起进行合理烹调,以辅助治疗疾病。小儿脑瘫伴体弱食疗方1、补肝益肾,强筋壮骨,益气固精汤乌鸡 乳鸽各一只 配:黑豆25克,黑木耳20克 红枣20克,核桃仁6个,太子参5-10克用法:煲汤,每周3-5次,每次给孩子饮一小碗即可,发热与感冒时禁用。适应用:肝肾虚损,气虚乏力,腰膝酸软无力,生长发育迟缓,经常感冒的小孩。 2、乳鸽红枣粳米粥 滋肝补肾,益气固精主料:鸽肉100克,红枣10枚,粳米100克方法:将鸽肉洗净,切成小块;红枣去核洗净,将红枣、粳米与鸽肉一起熬煮成粥调入精盐,即可食用。适用:对体弱儿,出汗较多,食欲不振,发育迟缓,营养不良为适宜。3、莲子粳米粥 滋补虚弱,养胃健脾[方法] 莲子肉25克,粳米100克,红枣20克(去核) 桂圆肉10克,鲜淮山15克,芡实5克(洗净去皮)[适用] 胜地胃虚弱,食欲不振,体质消瘦,营养不良,夜间睡眠差的小孩。每周可服用3-5次,每晨服一小碗粥。4、营养八宝粥 健脾益气,强筋壮骨[方法] 青豆(或黑豆)50克 桂圆肉10克 核桃仁6个(去皮)薏米仁5克 花生15克(去皮) 芡实10克 红枣15克(去核,去皮) 准山药20克 粳米100克 煲粥,每天早晚可饮一小碗,可以连服2-3个月。[适用] 脾胃虚弱,瘦弱的小儿,出汗较多,不思饮食,四肢软弱无力,大便秘结。! 小儿脑瘫伴便秘常用食疗方1、白木耳糖粥 补益气血,润肠通便。[配方]白木耳10克,冰糖适量。[制作]白木耳用清水浸泡12小时,放碗中加冰糖适量,文火 隔水蒸1小时。每日1剂,分2次服食。[主治]适用于小儿习惯性便秘属气血亏虚型。2、芝 麻 粥 滋阴润肠[配方]黑芝麻20克,大米50克,白糖10克。[制作]将黑芝麻炒熟,研末备用。大米煮粥,粥成加入白糖和 黑芝麻末调匀,再稍煮。每日1次,分2次服食。[主治]适用于阴虚肠燥型便秘。3、黄芪核桃粥 健脾益气。[配方]黄芪30克,核桃仁30克,大米100克。[制作]将黄芪水煎,去渣取汁,与核桃仁、大米共煮成粥。每日1剂,分2次服食。[主治]适用于脾虚便秘。小儿脑瘫伴流涎常用食疗处方1 党参香菇汤 用于脾胃虚寒型小儿流涎[组成]党参10克,干香菇6克。[做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10天。2、山药党参茯苓汤 健脾,益气,摄涎[组成]党参、白术、茯苓各9克,山药、薏苡仁各12克,鸡内金6克,陈皮4克,炙甘草3克,姜2片。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3次服[功效]。适用于小儿多涎症。3。四味糯米粥[组成]炒白术6克,干姜1.5克,黄芪10克,甘草3克,糯米100克。[做法]先将前4味水煎去渣,再入糯米煮粥食用。每日1剂, 2次分服,连服5~10天。[功效]温中健脾。适用于脾胃虚型小儿流涎。小儿脑瘫伴弱智与语言发育迟缓常用食疗处方1、大枣桂芪粥 滋补心气,宁心安神【配方】大枣10枚,桂枝10克,黄芪10克,龙眼肉10克,大米100克。【制作】①把大枣去核,洗净;龙眼肉、桂枝洗净,黄芪洗净,切片;大米淘洗干净。把大枣、桂枝、黄芪放入炖锅内,加水100毫升,用中火烧沸,文火煮25分钟,冷却,滤去药渣,留汁待用。③把药汁、龙眼肉同大米放入电饭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如常规煲粥即成。【用法】每日早餐食用1次。每次食粥50克。【主治】因心气不足而引起的语言发育迟缓与弱智。2、北芪大枣粥 心气虚型弱智儿,语言发育不良儿。【配方】北芪10克,大枣10枚,大米200克,柏子仁5克,茯神6克,猪舌1/3条。【制作】把北芪润透切片,大枣洗净,去核,与柏子仁,茯神共煮40分钟,去渣取水煮粥,再放入猪舌(切成细小块)一起煲粥。【主治】气血两虚型所引起的语言发育迟缓与弱智。3、猪心大枣汤【配方】猪心、大枣、浮小麦、甘草、远志、石菖蒲。【制作】将上五味配料一起煲汤约煲1~2小时,每次饮汤1小碗,食猪心1小块,每周2~3次,连用3~4周。【主治】小儿语言发育迟缓伴弱智、多动、注意力小儿脑瘫伴癫痫常用食疗方1、天麻豆腐汤 清火化痰,息风定痫【配方】天麻10克,豆腐50克。【制作】将天麻水煎,去渣取汁,加入豆腐,煮熟调味后即可。每日1剂,吃豆腐喝汤。【主治】适用于卒然仆倒,不省人事,四肢强痉拘挛,喉中有声,口吐白沫,烦躁不安,气高息粗,痰鸣漉漉,口臭便干,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属痰火扰神型癫痫。相当于强直-阵挛发作。2、当归桃仁地龙粥 活血化瘀。【配方】当归10克,桃仁10克,地龙5克,红糖15克,大米100克【制作】将地龙焙干研末,将当归、桃仁水煎取汁与大米同煮,粥熟后加入地龙末红糖搅匀。【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食。【主治】适用于发则卒然昏仆,瘈疭抽搐,或单以口角、眼角、肢体抽搐,颜面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涩之瘀阻脑络型癫痫。3、猪心汤 养心益智,化痰开窍。[配方]猪心1个,九节菖蒲10克。[制作]猪心洗净,用竹刀劈开,九节菖蒲研末,加入猪心内,加水煮汤。喝汤,食猪心。[主治]适用于小儿癫痫。( 三)脑性瘫痪的中医推拿按摩治疗推拿又称按摩,是以力的作用为基础,通过各种手法,刺激患儿的经络腧穴,引起一系统生理效应,使之气血流通,阴阳调和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节段性按摩法节段性按摩法的目的:节段性按摩的主要作用是反射性地刺激脊髓的节段性装置(感受装置包括皮肤的一定区域,如肌肉、韧带、肌腱的感受器),使其和脊柱肌的营养和血供同时得到改善,同时亦能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达到促大运动(坐、站、爬、行)恢复的目的。节段性按摩法适应的脑性瘫痪类型及部位:对痉挛型和弛缓——起立不能型有较好疗效,上肢痉挛性瘫按摩颈(见图10-1)、胸部,下肢痉挛性瘫按摩腰骶部(见图10-2)。弛缓——起立不能型,调节反射发育缺陷以及脊柱后凸、侧凸和其他情况可根据部位选择相应的治疗区域或按摩脊柱全长。脑瘫的节段型按摩部位是沿脊柱从骶部到颈部的按摩,同时也按摩肩胛外缘、臀部、肩胛周围和肋间隙。图10-1节段性按摩法常用的手法移动法:术者用拇指指面或中指指面上下移动。按摩一侧时,另一侧则起支持作用,按摩部位是脊柱棘突两侧,手指尽力触及椎间隙,并在此部位进行冲击运动。其冲击的力度据患儿病情、体质而定。(见图10-3)图10-3钻法:术者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居脊柱两侧,用拇指或中指在脊神经根出口处做环状或螺旋状运动,从一个脊髓节段至另一个脊髓节段,按摩手指与支持手指同时移动。(见图10-4)锯法:双手横跨脊髓棘突,两手指间形成按摩区的皮肤突起,双手做拉锯样运动,一个水平进行1~2次后,上移一个水平进行。牵拉法:术者用一手的两个手指,常是中指和食指,沿脊柱两侧从骶部直到颈部以同等速度进行牵引的方法,为了作用有力,可用另一手增加负荷。(见图10-5)震颤法:术者手附着于脊柱或肋间隙,使治疗局部产生高频率震颤,是节段性按摩的结束性手法。节段性按摩法的疗程:以上每种特殊手法治疗3-5次,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3-6个月为一疗程。节段性按摩法的注意事项:按摩必须将手指甲剪短并修理圆滑以免划伤患儿;按摩时应在按摩部位及双手沾些滑石粉以减轻摩擦;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患儿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如刺激性紧张、哭闹等,应及时进行调整;体质虚弱,或极度疲劳,或过饥过饱者应慎用。 2 健脾益气按摩法健脾益气按摩法的目的:脑瘫患儿多伴有营养不良,健脾益气按摩手法可以消食和中、调节阴阳、理气血、和脏腑,改善胃肠蠕动及吸收功能,从而提高患儿体质。健脾益气按摩法适应的脑性瘫痪类型与部位; 对于各型脑瘫患儿伴有营养不良者皆可使用本法。按摩部位常选腹部、背部及手和腿部的相关穴位。健脾益气按摩法常用的手法:摩腹:患儿取仰卧位,术者用一手四指腹或全掌着力于前腹壁,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旋摩5分钟,此法能健脾和胃,常与捏脊、按摩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见图10-6)分推腹阴阳:患儿取仰卧位,术者用双手拇指自剑突下分沿肋弓下缘分推100~200次,或自肋弓下缘分推至脐部两侧5~10次,此法适用于消化不良,夜啼,腹胀等。推揉中脘:患儿取仰卧位,术者用指端或掌根按揉中脘穴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旋摩中脘穴称摩中脘。用食指、中指自喉下直推至中脘称推中脘,又称推胃脘。揉100~300次,摩5分钟,推100~300次。此法能用于小儿食欲不振、食积、嗳气等。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合用。补脾经:术者用大拇指旋揉患儿拇指罗纹100~200次,此法能健脾和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推胃经(补胃经):术者用拇指旋揉患儿拇指近端指节100~200次,此法能健脾胃,助消化,常与补脾经、摩腹、按揉足三里合用。补肾经:术者用拇指离心性直推患儿小指罗纹面,此法为补肾经,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之功,可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的脑瘫患儿。捏脊:患儿取俯卧位,术者双手食指紧贴皮肤向上推,拇指向下按压。沿督脉由下(长强穴)至上(大椎穴)缓慢推拿共7次在推至脾俞、肾俞穴时进行点压数次,以健脾益肾。此法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主要用于小儿先天不足、体质虚弱、颈软不能竖头、腰背软弱不能独坐等。多与补脾经,摩腹,按揉足三里合用。健脾胃益气按摩法的疗程:以上各法,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3-6月为一疗程。健脾胃益气按摩法的注意事项:按摩必须将手指甲剪短并修理圆滑以免划伤患儿;以上按摩手法适用于5岁以下的小儿,3岁以内疗效较好,1岁以内疗效更好;手法非常注意操作方向、次数、频率和强度。3 促肌力恢复按摩法:促肌力恢复按摩法的目的:促肌力恢复按摩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肌肉反复多次的收缩舒张,从而提高肌肉肌力,同时又有使动作肌与拮抗肌保持协调的作用。促肌力恢复按摩法适应的脑性瘫痪类型及部位:对于肌张力低下型——颈腰软、竖头、独坐不能完成者有较好疗效。对痉挛型一般不用擦刷法(快频率)。对手足徐动型中线控制有一定作用。促肌力恢复按摩部位主要有髋关节、肩关节相关肌群、颈部、腰背部、大腿等部位。促肌力恢复按摩法常用手法:三线刺激按摩法:患儿取卧位,将按摩部位分为内侧、中间、外侧三线,术者大拇指沿着这三线运用揉、按、推复式手法,由上到下推拿,如此反复30次。此法主要适用于四肢近端肌力低的脑性瘫痪患儿。一指点穴法:术者以中指为主,微屈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食指按于中指背面,拇指指间关节、无名指、小指握紧,在所取穴位上较用力下压10-20次。上肢近端肌力低取:肩井、肩yu 、臂 、 会、肌汇、手五里、曲池等,下肢取:秩边、环跳、承扶、殷门、风市、梁丘、伏兔等。空心拳叩击法:患儿取卧位,术者沉肩屈肘,肩关节放松,手握空心拳,以屈曲小指和小鱼际为着力点,以腕部一起一落和自然屈伸摆动带动空心拳垂直着力于施治部位,均匀持续,反复快速敲打,此法用于脑性瘫痪患儿腰背部及双下肢近端肌群肌力低下。擦刷法:患儿取卧位,术者借助软毛刷,在肌群活动表面快速擦法,每次30秒,3-5次/秒,此法可提高肌张力,适用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患儿。叩击法:术者沉肩垂肘,以中指指腹为着力点,以腕部一起一落带动中指垂直着力于治疗部位,为提高治疗作用,力度应稍大,此法多用于腰骶、臀部及大腿部肌力低下。促肌力恢复按摩的的疗程:以上手法每次10-20分钟,每日1-2次,3-6个月为一疗程。促肌力恢复按摩的的注意事项:按摩时如引起过度紧张者,应停止手法或减轻力度;对于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按摩时速度要稍快,力度要稍大;久病体虚,多汗或剧烈运动后要慎用,手法宜轻。4抑制异常姿势按摩法:抑制异常姿势按摩法的目的:脑瘫患儿存在各种异常姿势,如上肢内收内旋、拇指内收、双下肢交叉、尖足等,越紧张越严重。抑制异常姿势类手法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缓解痉挛等作用,是治疗脑瘫患儿的重要手法之一,必要时边点穴边纠正,疗效尤为显著。抑制异常姿势按摩法适应的脑性瘫痪类型及部位:抑制异常姿势类手法对痉挛型及手足徐动型有较好疗效,上肢存在异常姿势的选择上肢按摩法。下肢存在异常姿势的选择下肢按摩法。因脑瘫在脑部损伤后的脑部不能正常地抑制下级神经,使正常神经功能亢进,形成肌张力高,导致各种异常姿势的存在。故此按摩时,应由上至下,即先做双上肢后双下肢。常选部位是四肢六关节等部位。抑制异常姿势按摩常用的手法:松肩法:术者使患儿双手置身体两侧,术者大拇指压患儿劳宫穴,食指压合谷穴,固定术侧上肢,使对侧上肢尽量缓慢伸展,上举过头顶后,再缓慢恢复原位固定。对侧上肢也同样缓慢伸展,上举过头顶后再恢复原状。如此反复40-60次。双臂相交法:患儿取仰卧位,医生两手握住患儿双手,大拇指轻压患儿劳宫穴,食指压合谷穴,中指压大陵穴。使患儿双臂外展,手心向上,在胸前双臂缓慢交叉,使双肘关节相交后再缓慢恢复原状。如此反复40-60次。该法适应于上肢痉挛、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双拳紧握的患儿。双手叩肩法:术者使患儿双臂平行于双肩,双手掌心向上,医生双手指压穴位(劳宫、合谷、大陵),使患儿双臂重叠双手触及双肩,再缓慢恢复原位。如此反复40次。适用于肘关节活动障碍。抬肩屈肘法:术者手握患儿前臂,使其双手向下,向上推令肘与肩相平,肘关节呈90°,再缓慢拉直恢复原位。如此反复40次。适用于肘、肩关节障碍。前臂旋后障碍矫正法:患儿屈曲肘关节90°位,术者以左手扶于肘后,固定肘关节;右手握患儿前臂。令其旋后,以矫正前臂旋后功能障碍,每次治疗操作20—30次。松腕法:使患儿双臂外展、外旋后,推拿者双手大拇指推拿患儿手掌部,由手心向大鱼际、小鱼际方向推进,以缓解手掌大小鱼际肌痉挛。再沿拇、食、中、无名指的掌面,由指根部向指端推抹。以矫正手指屈曲挛缩。最后使腕关节做屈伸被动活动40次。以防治腕关节屈曲畸形。分髋法:患儿取仰卧位,使髋膝关节呈屈曲状,术者以双手扶患儿双膝内侧,双大拇指揉压双解剪穴,并推拿痉挛的股内收肌群,以缓解内收肌痉挛。双手扶按患儿双侧大腿内侧,缓慢将双膝分开,使髋关节外展到较大程度。如此反复做40—60次。此法适应于髋关节内收挛缩。髋(股骨头)内外侧旋转法:患儿取仰卧位,膝关节呈屈曲位,使患儿右腿向内屈曲,右踝置于左腿的膝部固定,向下压右膝,如此反复40次。左腿用同样方法做40次。术者左手握患儿右脚踝关节,右手握其膝关节,同时拇指按压阳陵泉穴,使右膝屈曲、右髋内旋,向内下方压其膝部,再缓慢恢复原状,如此反复40次。左下肢做法同右40次。此法主要适用于双下肢内收、内旋,髋关节屈曲挛缩。髂胫束松解法:患儿取侧卧位,屈曲患儿向上的一侧髋、膝关节,使另一腿伸直。术者一手扶髂嵴固定,另一手沿挛缩的髂胫束由上向下按摩20—30次。此法主要矫治髋关节屈曲挛缩。按臀法:患儿取俯卧位,术者左手握住患儿双小腿或踝关节,右手压其腰部的肾俞穴,向下按压20次。术者左手左右轻轻摆动患儿双腿40次。该法适应于髋关节屈曲挛缩。直腿抬高三指按摩法:术者一手握患儿一侧下肢,使其伸展向上抬高,与身体呈90°,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沿小腿后面的腓肠肌起端向下按摩到达跟腱止端。反复按摩40次。适应于下肢屈曲痉挛者。缓解腓肠肌痉挛,矫正足下垂畸形。搬足法:患儿取仰卧位,术者左手拇指按压解溪穴,并固定踝关节,右手握前足,拇指紧压涌泉穴,向前、向外推揉30次,以矫正足内翻畸形。抑制异常姿势按摩的疗程:以上手法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3—6个月为一疗程。抑制异常姿势按摩的注意事项:按摩时力度以患儿能接受而无异常反抗姿态出现为适合;按摩时动作要圆润、流利,力度要适合,切忌用力硬拉,以免拉伤患儿的筋骨;按摩时抵抗力大,肌紧张亢进易引起过度紧张者,应用轻而缓慢的动作;操作时应在按摩部位及双手沾一些滑石粉或护肤用的霜膏等,以避免摩擦伤;按摩时据患儿年龄、体质决定推拿次数,一般从少到多,按摩次数逐渐加大。肌肉紧张、功能障碍者,先用一般手法放松肌肉。5 关节活动度按摩法关节活动度按摩法的目的:痉挛型及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多存在肌张力高、关节活动度差。推拿手法有旋、摇、屈、牵四法,旋法是对关节的扭错运动;摇法是对关节的环转运动;牵法是固定关节端,对关节另一端进行牵拉。此类手法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强功能、解痉矫形、柔筋壮骨、调理气血之功。故此种手法可达到缓解肌肉痉挛、松解肌腱挛缩,扩大四肢六大关节活动度的目的。关节活动度按摩法适应的脑性瘫痪类型及部位:对于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肌张力高、关节活动度差,可用关节活动度按摩法。但需了解关节面的结构,运动轴及其附着肌肉韧带的大体解剖。常选部位是:双上肢的肩、肘、腕及指间关节,双下肢的髋、膝、踝关节。关节活动度按摩法常用的手法:摇肩法:术者用左手拿着患儿腕关节,用右手固定肩关节,来回旋圈摇动,此法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柔筋壮骨的作用,适用于肩关节活动障碍的脑性瘫痪患儿。抖肩法:术者双手同时握住患儿单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手指摇动、当摇力传到肩部时,突然抖动一次,此法作用与功效同摇肩法。摇肘法:患儿取仰卧位,患肢上臂平放于床面,肘关节屈曲90°-135°,术者一手握其上臂远端作固定、另一手握其腕部将前臂作屈伸与旋前、旋后运动10-15次,此法是肘关节屈伸和联合动作,具有改善肘关节活动的作用,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有肘关节屈曲障碍者效果较佳。屈伸牵腕法:术者双手并列按于患肢腕关节下端,拇指并列于腕背侧,指端朝向前臂,另四指托于手掌,然后将患儿手腕屈伸抖牵10-15次,适用于腕关节屈伸障碍的脑性瘫痪患儿。踝屈伸法:按摇踝法的操作体位,对踝关节作跖屈5-10次;或一手按患儿小腿前下方,另一手握足背向其足底方向推压,致使踝关节跖屈5-10次,适应病证同摇踝法。关节活动度按摩法的疗程: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1—3个月为一疗程。 关节活动度按摩法的注意事项:关节肌肉紧张或功能障碍者,先用一般手法放松肌肉;适当的运动幅度:有关节功能障碍者,最大超运动幅度不超过患者主动运动幅度的5°-10°(感染或器质性病变者禁忌);引起刺激性紧张及哭闹时手法宜轻而缓,或停用;在大关节旋转运动时,用力要轻,切忌用力硬拉,以防关节脱位;多汗、体弱患儿慎用此类手法。盲目而粗暴地应用被动运动,不但关节功能得不到改善,甚至造成严重后果。6足底按摩法:足底按摩法的目的:足底按摩方法,能通过刺激足部相应脑部、脊柱、四肢反射区,调节人体内部的机能,协调其平衡。缓解足底屈肌痉挛,促使足底小肌群肌张力协调。为促通站位立直及平衡而创造条件。足底按摩法适应的脑性瘫痪类型及部位:此类方法可用于各型脑瘫存在的上下肢功能障碍,颈、胸、腰骶无力等,也可用于脑瘫患儿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视听障碍、行为障碍等。足底按摩的顺序,一般从左脚起,先按摩脑部、小脑、肾、肝、平衡、脾六个反射区。选区的原则是依照病症累及的部位和脏器,并结合整体观点和辩证施治来确定重点选区和配区,重点选区是指病症上边累及的部位和脏器相应的对应反射区,如脑性瘫痪患儿髋关节内收、内旋,膝关节屈曲,可取髋、膝的反应区,配区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出辅助作用的对应区,如心开窍于口,即语言障碍需配心区。足底按摩法常用的手法,按压法:用大拇指指端、指腹或指关节按压反射区,按压的力度可大可小。推拿法:食指、中指弯曲,用指腹用力于足反射区的受力部位后,可做单方向直线或弧形推进,不宜做往返推动。掐法:用手指在反射区掐捏。按摩时,由浅入深。捻法:用拇指和食指腹掐住一定的部位,对称捻动,动作要灵活。此类方法适用于趾关节部位。足底按摩法的疗程: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1-3个月为一个疗程。足底按摩法的注意事项:做足部按摩的室温要在24-26℃之间;按摩结束后,患儿要饮用250ml温开水。体弱多病的患儿,要适当减量,治疗手法要轻、短、柔;饭前半小时及饭后一小时内,尽量不做足部按摩;治疗后,患儿足部要注意保暖,防止足部着凉。( 四 )脑性瘫痪的中药浴及中药薰蒸治疗小儿脑瘫的中药浴及中药薰蒸治疗是综合康复手段之一,通过温热效应,药物渗透效应,利用中药的舒筋活络、活血通痹的药理作用,达到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及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1 中药浴式水疗:中药浴式水疗目的与作用:中药浴式水疗是综合康复中的一种手段。它既是运动疗法、也是物理疗法。利用水温、静压及中草药等,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患儿体表。通过温度、机械和化学刺激来缓解肌痉挛,改善循环,调节呼吸频率,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以提高平衡能力,促进大运动坐、站、爬、行的恢复。通过药浴可达到:缓和肌紧张,使患儿得到活动身体的快乐;学习控制全身肌肉和身体的平衡及头的控制能力;能够强化呼吸器官功能:在水中,为了抗水压,要增强呼吸功能,需要增大胸廓运动力度,并可使胸廓肌肉放松,有助于呼吸节律的调整,加强发声,使患儿呼吸顺畅,说话声音变大,语言流利,并可改善咀嚼、咽下动作;中药浴液能刺激皮肤,改善循环,增强易感冒患儿的抵抗力;中药浴式水疗不仅可以改善肢体运动障碍,也有助于智力、语言能力的开发。中药浴式水疗,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功效,对于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肌肉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代谢,提高四肢、颈部及腰背部肌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对脑性瘫痪患儿肌肉萎缩及营养不良有着较好的康复作用,是其他治疗无法代替的。中药浴式水疗适应症:各类型脑性瘫痪患儿、脑炎后遗症,脑出血所致的中枢性瘫痪患儿,还有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肢体瘫痪等。中药浴式水疗方法:伸筋草、防风、赤芍、牛膝、红花等10种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制成,无菌塑封袋存。据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加入3000-6000ml药浴液于水疗池中,水温36-38℃,将患儿缓缓放入水中,可配戴救生衣,使患儿可在水中运动,时间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中药浴式水疗疗程与效果:2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休息7-10天。中药浴式水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有较好的缓解肌痉挛效果,尤其是腓肠肌痉挛者效果明显,可在2-3周内使足踝关节的活动度增大,运动功能改善。中药浴式水疗注意事项:肌张力增高的患儿水温宜在38度左右;体质差的患儿及小婴儿在水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20分钟即可;水温不宜过高,水疗房要注意通风、换气良好;水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出汗情况,防止虚脱的发生;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注意护理,防止溺水;感冒发热时应暂停治疗。我们实行三个定期,即:定期指导,一周一次;定期培训家长,一个月一次;定期评估,三个月一次。以上结果表明具脑瘫家庭康复模式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优于单纯现代医学康复,家庭康复治疗可保证康复治疗的长期延续及增加疗效。总之,家庭康复中的定期评估,定期指导训练,制定康复目标,定期家长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小结 我国城再城市及农村开展家庭康复的关键是要有一套固定的,家长易接受、易掌握、易操作的家庭康复教材,还需依托县、乡级儿保医师的社区康复指导,并对县级儿保医师进行脑瘫康复适宜技术的短期培训,我国的脑瘫家庭康复才能普及健康发展。其次是做好病儿家长的思想工作,转变观念,少依赖药物,多依靠康复训练,也是家庭康复成功的关键之一。作者 刘振寰 1958生,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儿童神经康复医学E-mail: lzh1958424@hotmail.com 邮编: 528200 电话: 0757-86232203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儿医院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桂城 桂平路作者简介:刘振寰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副院长兼脑瘫康复中心主任。儿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物理与康复医学会会员,国际小儿神经医学会会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特殊儿童健康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小儿脑瘫的预防---电磁辐射污染对孕妇与儿童的损害 谈起室内环境污染,大家马上联想到氨气、苯、甲醛等的危害。但如果有人告诉您“电磁辐射污染”也很危险、很可怕,可能很多人就不能理解了。 电磁辐射污染,又称电子雾污染、电磁波污染,是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和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和微波炉、收音机、电视机、电脑以及手机等家用电器工作时所产生的各种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充斥空间,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人体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所以被称为电磁辐射污染。 电磁辐射污染的主要危害 近年来,国内外对电磁辐射危害的相关报道很多,主要对孕妇和婴幼儿方面的危害和影响如下: 电磁辐射污染会影响人体的生殖和代谢功能,主要表现为男子精子质量降低,孕妇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某省对某专业系统16名女性电脑操作员的追踪调查发现,接触电磁辐射污染组的操作员月经紊乱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8人10次怀孕中就有4人6次出现异常妊娠。有关研究报告指出,孕妇每周使用20小时以上计算机,其流产率增加80%,同时畸形儿出生率也有所上升。 可以导致儿童智力残缺。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出生的2000万名新生儿中,有35万人为出生缺陷儿,其中25万人为智力残缺,有专家认为电磁辐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计算机、电视机、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对胎儿有不良影响。专家警告:电磁辐射可能导致儿童智力残缺。 影响人们的心血管系统等。表现为心悸、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律不齐等。如果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用。另外,还会导致失眠、白细胞减少、女性经期紊乱及免疫功能下降等。对视觉系统的不良影响。由于眼睛属于对电磁辐射的敏感器官,过高的电磁辐射污染还会对视觉系统造成影响,主要表现为儿童视力下降,引起白内障等。造成儿童患白血病的原因之一。医学研究证明,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意大利专家研究后认为,该国每年有400多名儿童患白血病,其主要原因是距离高压电线太近,因而受到了严重的电磁污染。 另外,高剂量的电磁辐射还会影响及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物电流和生物磁场,使人体内原有的电磁场发生异常。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电磁辐射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老人、儿童、孕妇属于对电磁辐射的敏感群。 怎样防止和减少室内电磁辐射污染 注意室内办公和家用电器的设置。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之中。特别是一些易产生电磁波的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电脑、冰箱等电器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 注意使用办公和家用电器时间。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同时尽量避免多种办公和家用电器同时启用。手机接通瞬间释放的电磁辐射最大,在使用时应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的距离远一些,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 注意人体与办公和家用电器距离。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离电器越远,受电磁波侵害越小。如彩电与人的距离应在4~5米,与日光灯管距离应在2~3米,微波炉在开启之后要离开至少一米远,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注意电磁辐射污染的环境指数。专家提醒有5种人特别要注意:①生活和工作在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附近的人员;②经常使用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人员;③生活在现代电器自动化环境中的工作人员;④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⑤生活在以上环境里的孕妇、儿童、老人及患者等。这些人都应该了解室内电磁辐射污染的程度,如果环境中电磁辐射污染比较高,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电磁污染已被公认为是在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已将电磁辐射列入必须控制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电磁辐射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并产生多种疾病。 事件:电磁污染之争诉诸法院近日,5位百旺家苑业主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起诉至海淀法院,请求法院撤销市规委为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北京电力公司核发的(2003)规建市政字0721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据介绍,北京电力公司所建的1号塔位于百旺家苑小区南门外公共道路边,4号塔位于小区北门外公共道路边,2号、3号塔位于小区西侧绿地上,该绿地上建有小区人行道、篮球场、儿童活动场,是小区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 北京电力公司所架设的是220KV高压输电线路,业主称,根据电学常识,高压输电线导线周围的工频电场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辐射,并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5位业主在诉状中称,国内外的众多专业机构和专家通过几十年的调查研究已证实:“220KV高压线周围300米地段内的人群患白血病、癌症的几率是其他地区的数倍,电磁辐射也会导致孕妇流产、胎儿畸形和心血管疾病。在高温、大风、大雪、阴雨、雷电等气象条件下容易断裂和发生其他危害事故。”220KV高压输电线路能否架在社区?电磁污染到底怎样?这一事件使电磁污染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解惑:电磁辐射的危害到底怎样其实人类一直生活在电磁环境里。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此外,太阳及其他星球也自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但天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是没有损害的,对人体构成威胁、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人工产生的电磁辐射。 19世纪80年代,人们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发电站。从此,人类大步迈进了电磁辐射的应用时代。在充分享受电磁辐射带来的方便舒适的同时,人们也日渐感受到它的负面效应。中国电子学会电磁专业委员赵玉峰教授说,任何带电体都有电磁辐射,当电磁辐射超过一定强度(即安全卫生标准限值),就会产生负面效应,引起人体的不同病变和危害,这部分超过标准的电磁场强度的辐射叫电磁辐射污染。 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哪些地方的电磁辐射容易超标?(1)电脑0.6至1.5米的距离内;(2)居室中电视机、音响等家电比较集中的地方;(3)工、科、医电气设备及视屏显示终端周围;(4)广播电视发射塔周围;(5)各种微波塔周围;(6)雷达周围;(7)高压输变电线路及设备周围。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五大影响:1.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2.电磁辐射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3.电磁辐射是造成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4.过量的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大脑组织发育,骨髓发育,视力下降,肝病,造血功能下降,严重者可导致视网膜脱落;5.电磁辐射可使男性性功能下降,女性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 专家:对电磁辐射不必过分恐慌。赵玉峰教授说,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虽普遍存在,却并不可怕。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年龄段对电磁辐射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使在超标环境下,也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得病,因此大可不必对电磁辐射“草木皆兵”。当然,对老人、儿童、孕妇和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对电磁辐射敏感人群及长期在超剂量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的人应采取防范措施。 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制造电磁辐射污染的污染源无处不在,我们如何防护呢?专家说,一些城市建有电视塔,因为电视塔有几百米高,辐射的区域已经超越了居民住宅的高度,基本不会对市民的健康产生影响。 有些高楼架设有天线,像抛物面天线、手机基站及传呼台天线,这些天线功率有限,而且受当地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控制,对居民影响不大。 至于我们在生活中使用的微波炉、电磁灶等家用电器,正规厂家生产的品牌产品一般都符合规定,电磁辐射不会超标,不会带来危害。 中国电子学会电磁辐射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文魁建议,当前要尽快制定一个综合性的电磁辐射标准,对各种电磁辐射的强度做出明确的规定,严格禁止那些超标的电器进入市场,危害消费者。半年前,李女士购得寓所一套,大兴土木装修一番后,便喜滋滋入住。然而本打算安居乐业的她,却没有享受到“安居”的乐趣——家中老小接连患上肺部疾病。更让李女士纳闷的是,室内并未有装修残存的异味或刺眼气体。 无奈,李女士来某居室污染防治中心寻求解答。据该中心仪器检测表明:李女士家中氡气含量严重超标,居室污染严重,居住一日无异于一天吸了100盒香烟。 那么,氡气从何而来?居室内还有哪些看不见的“杀手”?专家告诉她,这些都来自于居室污染。 居室污染的物理因素主要有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离辐射等。化学因素有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这些挥发性物质有300多种。生物类污染主要有细菌、真菌、螨虫等。 对人危害最严重的物理因素主要是电离辐射,它包括电磁辐射和天然放射性核素辐射。电磁辐射来源于各种家用电器,但只要人们稍加注意防护,就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最为可怕的是天然核素的放射性,在居室里,对人危害最大的主要来源于铀、钍、镭等物质,它们存在于土壤、石材、砖瓦、水泥、钢材、瓷砖、石膏等材料中,其天然射线作用于人体,形成外照射,其强度如果超过一定的量,就会诱发白血病、胎儿畸形、不育等病变;除此之外,这些放射性物质还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一种气体——氡。 氡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的惰性气体,比重是空气的7倍多,容易集聚在房间内形成较高浓度。氡在衰变过程中产生子体,氡子体是一种放射性微粒,随空气进入人体,或附着于气管及肺部表面,或溶入体液进入细胞组织,作用于人体内部,形成内照射,诱发肺癌、呼吸道其他癌变。氡是仅次于吸烟引起肺癌的第二大因素。据报载,美国每年因氡引发肺癌而死亡的人数高达30000人,远高于艾滋病;我国每年因氡致肺癌人数达50000例以上。由此看来,氡是可怕的无形杀手,切不可等闲视之。 对人危害最严重的化学因素主要有甲醛、氨、苯等。甲醛存在于人造板材、保温及绝缘材料、涂料、塑料贴面等,是一种重要的致癌物质;氨主要来源于冬季施工混凝土中的防冻剂尿素,它可破坏血液的运氧功能,严重的可发生肺气肿、呼吸系统病变等;苯来源于合成纤维、塑料、橡胶、燃烧等,它可以抑制人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生物类污染主要是细菌、真菌、螨虫等,它们存在于地毯、被褥、毛绒玩具等家用物品中,适当注意即可防范。 北京市有关部门在全市抽查了6座新建的高档写字楼,结果,这些外表富丽豪华、内部装饰典雅的写字楼甲醛的超标率达42%,氨的超标率达81%。 如何才能降低室内污染的危害呢?第一,购房者在装修居室时,为避免受到放射性侵害,在购买前应先索取1千克建材,到市卫生防病中心等权威技术部门检测合格后再购买;第二,已建成的住房,平时生活中还要注意改善居室生态环境,做到房间早晚开窗,厨房内安装换气扇等通风设置,增强室内的通风、通气;室内栽植像月季、天竺葵等一些既有观赏价值、美化功能,又能吸收有毒物质的花卉等,方可有效地避免居室现代化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从2001年9月11日发生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倒塌的恐怖悲剧起,接着就是废墟气体造成的环境污染,使生活在这一带的居民出现了许多异常病痛。时隔4个月调查发现石棉含量是允许水平的500多倍,而且铅和苯含量过高,受影响的居民、办公室职员和消防队员经常出现头痛、鼻出血、咳嗽等症状。这表明了建筑物中含有大量隔热的石棉材料,它会引起人患石棉肺和肺癌。 我们知道建筑材料分为2种,一是基本建筑材料,二是装饰材料。基本建筑材料通常有砖瓦、水泥、预制板、隔热材料等。有些原材料本身就很轻,容易飞扬到空气中,如石棉尘。在基本建筑材料中,主要的环境污染物是释放有害的放射性核素,如氡及其子体和其他放射性衰变产物。一般情况下,地下室氡的浓度高于地平面上房间的浓度。氡是镭或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物,有些建筑材料由于含有镭,使得房屋内的氡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我国有些地方用煤渣制成的碳化砖,用于建筑材料,以致室内的氡及其子代产物的浓度远远高出其他普通材料造的房屋。 装饰材料主要起到保护、防护和美化的作用,例如石灰浆、涂料、塑料壁纸、地板革、地板砖、地板腊、隔音板等。装饰材料主要的环境污染物是各种有机化合物。已鉴定出500多种,其中20多种是致癌物或致突变物。当室内用特种胶水铺设地板后1星期内,每立方米苯的浓度最高达0.059微克以上。苯是肯定的人类致癌物,这是非常不安全的。甲醛也是室内的重要污染物之一,例如大宾馆新装修后,甲醛浓度每立方米可达0.85微克。甲醛是对人的潜在性的致癌物,目前在新装饰完毕的房间内的甲醛浓度,几乎都在危险水平以上。急于住进新装饰的房间,如果又使用空调器,是不安全的。 瓷砖可以用作墙壁砖和地板砖,它们是通过基本建筑材料或装饰材料做成的;不管是哪种材料,都会有氡及其子代产物污染室内环境,危害人体健康。氡是一种惰性放射性气体,室内氡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由于房屋的地基土壤内含有镭的衰变产物;另一来源是从含镭的建筑材料如花岩石、水泥及混凝土等中衰变而来。镭衰变到氡,成为气体。在衰变过程中,可以放射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达到一定的浓度就有可能构成对人体的危害。 氡及其子代产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引起肺癌,潜伏期约15~40年。有人提出除吸烟以外,氡比其他任何物质都更能引起肺癌。在美国估计每年约有两万例肺癌病人是与室内氡的接触有关。 如何防护瓷砖对人体的危害呢?首先需要控制污染源,合理使用安全无毒或低毒的建筑装潢材料,减少氡气或甲醛、苯等有害物质的产生。有研究表明,在可能有氡释放的建筑材料表面刷上一层封闭性涂料,能防止氡的逸出,使室内空气中氡的浓度降低,起到防护作用。第二是合理通风。如可吸入性尘粒、甲醛及氡等都可以通过改善通风而加以降低。合理通风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调查报道,空调室有充足的室外新鲜空气补充,可以免除空气的循环使用对人群健康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据2001年福州市对部分住房室内放射性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门窗关闭时氡子体浓度均值是门窗打开通风换气后的3.5倍,可见通风换气的重要性。室内氡子体浓度受季节、时间、室外氡浓度、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三,为了公众的安全与健康,国务院有关规定,凡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放射性防护技术单位检测合格的建筑和装潢材料都不得销售。
脑瘫儿的家庭早期康复治疗 早期干预是指对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高危儿的有组织、有目的的综合康复治疗活动。由于新生儿及小婴儿脑功能发育不完善,即使有脑损伤,也不一定很快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高危儿的定期随访检查可早期发现某些异常神经系统症状,指导脑损伤儿尽早开始干预治疗。 干预目的:抓住脑发育及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利用药物或环境刺激的方法减轻或修复脑组织病变,阻断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减轻或防止神经后遗症,提高人口未来素质。 干预内容:包括药物干预及非药物干预。 药物干预 常用的有高压氧治疗,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脑代谢活化药物,神经营养因子类药物,复方丹参注射液,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中药等。 非药物干预 (1)早期教育:主要根据0~3岁婴幼儿体格、动作、感知觉、语言、注意、记忆、思维以及情绪、情感的发育规律,分阶段对婴幼儿进行个别化针对性教育训练。(2)Doman-Delecato治疗法:由物理治疗师Doman与教育心理学家Delecato合作于70年代创建于美国,主要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浅触觉、平衡觉、温度觉六通道的全面康复及强化训练,促使患儿全面发育。(3) Vojta诱导疗法:由Vojta博士创导应用,有反射性翻身及反射性腹爬两种基本手法,对促进小儿正常运动反射和纠正异常姿势有良好效果。(4)其他还有传统医学治疗,矫形器具、手术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方法。 干预疗程:脑损伤的恢复依赖于脑细胞功能的可塑性和代偿性,运动功能、智力的康复也有赖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这些都要长期的康复治疗才能达到目的。 脑性瘫痪的早期治疗 脑性瘫痪是造成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常并存有智力低下、癫痫、视听障碍、语言障碍等。因此当诊断为脑性瘫痪后,应立即开始治疗,而早期治疗则可以最大限度减轻脑损伤程度,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早期治疗指生后6个月内的治疗,3个月以内的治疗又称超早期治疗。 目的: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和髓鞘形成;发展正常姿势反射和抗重力肌的肌张力,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形成和发育,防止异常姿势反射和异常肌张力的发展;预防由于姿势及运动异常引发的继发性损害(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肢体变形)。 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小儿是生长发育中的机体,脑组织在出生时尚未发育成熟,大脑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3岁时神经细胞才基本分化完成,神经纤维至4岁时才完成髓鞘化。生后6个月内大脑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细胞数目增加不多,主要是体积增大,树突增多,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治疗后运动功能较易恢复;在这一时期及时治疗,可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方法:目前国内外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躯体训练疗法、药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康复护理等。 物理治疗 是以粗大运动及下肢功能训练为主,利用机械的、物理的刺激针对脑性瘫痪遗留的各种运动障碍及异常姿势进行一系列的训练。目的在于改善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国内外目前较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语言治疗(ST)。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 药物疗法 西药治疗主要选用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药物;中药治疗主要选用舒筋通络、醒脑开窍、健脾益肾等功效的药物;还可选用中药制剂来进行药浴以调节肌张力,促肌力提高,缓解肌肉痉挛。 按摩疗法 是根据传统中医的经络学说,采用循经取穴法进行按摩治疗的方法。主要手法有节段性按摩法,捏脊治疗法,促肌力按摩法,关节活动度按摩法,异常姿势矫正法等。 脑性瘫痪的运动发育干预 运动发育异常是脑性瘫痪的主要障碍,同时也影响着智力、语言等功能的发育。运动发育干预可有效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带动患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Bobath法是由英国学者Karel Bobath、Berta Bobath夫妇共同创立的,主要是根据儿童神经发育的规律,采用抑制异常姿势运动、促进正常的姿势反射及运动发育的手法治疗脑性瘫痪的方法。其概念为:认为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是神经发育学的治疗,由于脑损伤妨碍了脑的正常发育,从而使运动发育落后停滞;由于异常姿势反射活动的释放而出现了异常姿势及异常运动模式,并阻滞了正常运动发育。所以治疗的重点在于抑制异常反射活动,促进正常运动的出现。 目的:(1)提高抗重力、保持正常姿势与控制运动姿势的能力。(2)控制异常姿势反射及异常姿势紧张的增长。(3)通过游戏和训练的方式,发展儿童的能力,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己完成动作。(4)预防关节挛缩和变形,从而达到康复。 方法:Bobath治疗学认为异常姿势的存在是影响正常运动发育的最大障碍,其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抑制异常姿势运动和促通正常运动模式。主张康复治疗应贯穿到脑性瘫痪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去,注意日常护理的每一个体位,围绕脊柱这条中线,时刻保持对称居中。 抑制异常姿势运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如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紧张性迷路反射(TLR);抑制异常姿势,如消除过度紧张,减轻尖足、剪刀步态等;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如双上肢前方跪位伸展支撑模式、双下肢硬直模式、角弓反张模式整体运动模式 促通正常运动模式是指使患儿获得正常的反应和自发动作,最大限度诱发患儿潜在能力的方法。主要是指坐位立直、站位立直等立直反射的出现及平衡反射的促通,以达到人生最基本动作翻身、坐、爬、站、走的完成。 运动发育干预方案(按发育规律进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零至三个月前: 主要目标 视、听、触觉发育,前庭功能训练,身体翻转,头部控制,手握物。 主要方法 视、听、触信息刺激 觉醒时用语言、玩具、图卡、音乐等进行视、听刺激;用亲切的目光注视、一直伴有语言的交流也是以后各项训练的基础;注视红球不好的,每天多次用红光手电引导注视;听反应差的加强声音刺激;触觉刺激主要采用抚触、捏脊、婴儿体操等。视、听、触信息刺激不仅是提高智能、建立良好情绪的重要方法,也是运动功能训练的基础。 前庭功能训练 可采用悬吊被单内左右侧翻、荡悠,举高高,摇篮/摇床,转椅,充气大球训练等。这个月龄充气大球训练可进行俯卧及仰卧球上的颠、滚。孩子俯卧球上,操持者俯压双大腿,亦可由助手协助扶持双臂。颠弹大球同时和孩子亲切交流,待孩子放松后,上下、左右、顺时针、逆时针滚动大球3-5分钟,再翻成仰卧同时进行。俯卧/仰卧球上的颠、转,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水平头正位各方向转动的信息,也可促进头部控制及躯干抗重力伸展。 身体翻转及头部控制 扶持双腿/双臂由仰卧翻到侧卧,用语言、玩具引导孩子翻成俯卧,左右交替;翻成俯卧后引导肘支撑及头部控制。头部控制训练还可采用拉坐及抱立位等。手握物 扶持双手中线相碰,将小物放在手中促手握、放。 可扶持立位踏步训练 每日5-10分钟。相关研究:前庭功能训练 我国感觉统合失调小儿比例较高,如有报告1622名学龄儿童中感觉统合严重失调者占12.9%。脑损伤、脑性瘫痪者感觉统合失调的比例就更高。感觉统合训练多与游戏相结合,不仅正常孩子愿意接受,更是需要长期训练的脑损伤、脑瘫孩子的理想途径。欣喜游戏可以激发孩子放松地参加反复进行的训练。近年美国出版的脑瘫专著已将感觉统合治疗(Sensory integrative therapy)列为脑瘫主要治疗项目之一。 感觉统合失调是多因素促成的,婴儿发育早期各种感觉信息输入不够是主要因素之一。在科学育婴中,目前我国对视、听、触及本体觉的信息刺激已比较重视,前庭觉信息的输入还不够,因此在育婴中应加强前庭信息的输入。前庭系统由内耳的两个前庭感受器、脑干、小脑、前庭神经核组成,和大脑也密切相关。内耳的两个前庭感受器是重力感受器和运动感受器。当头的位置发生变化时,重力感受器中的小碳酸钙结晶体就离开原来的位置,运动感受器三对半规管中液体就流动,将信息传至小脑、大脑。如果在婴儿期头部各种位置变化的前庭信息输入充分,脑的统合功能就强,孩子就会有好的平衡及其他功能。前庭觉不仅与平衡有关,还参与机体多方面的功能的完善,如前庭功能不好的孩子,眼肌、颈肌运动亦有障碍,眼不能很好地注视和随物移动,手眼协调功能也差。还有报告,电生理检测显示以阅读、书写和拼写颠倒等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是小脑-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或病变。研究也显示,前庭-小脑功能也影响情绪及认知能力的完善,情绪不稳、注意力欠佳、学习障碍、语言能力不足、自闭等,前庭-小脑功能缺陷是原因之一。已有不少研究证实,前庭信息的输入不仅能增强平衡功能,也可促进婴儿多方面发展。有人用抱婴儿坐转椅的方法观察到,每周4次转椅刺激4周后,该组比不坐及坐而不转两个对照组反应、运动都发育都好,在坐、爬、站、走方面尤其明显。还有学者证实,接受额外前庭刺激的早产儿体重上升快、不易哭闹、睡眠好。充气大球协助的各种运动,可输入包括头下位等各种体位及运动的前庭信息,同时也输入触觉、本体觉、视觉、听觉等信息,是提高婴儿前庭功能、感觉统合能力和运动功能的理想方法。在婴幼儿期,其他感统项目都不能安全输入头下位的前庭信息,这使大球运动更加珍贵。 踏步训练 有学者对生后1周的孩子开始研究,1组每天10分钟抱成立位,脚踩桌面练习踏步反射;2组每周测一次踏步反射;3组每天仰卧做拉腿踏步体操;4组无任何检查或干预。结果2、3组第8周踏步反射减退;1组踏步反射保持且踏步次数增加,比2、3组早走1个月,比4组早走两个月。研究观察到,2-6个月婴儿踏步反射消失后,抱成立位躯干浸入浴盆,又会引出踏步反射;在踏步反射未消失前,脚上加重可消失;统计还表明体重相对高的踏步反射消失早,显示踏步反射消失是与体重增加有关。我们临床观察到,脑瘫儿早期进行踏步训练对肌张力过高的孩子可诱发尖足、剪刀步提前显现,但同时进行按摩、牵拉等治疗可阻抑异常步态,踏步训练可将下肢强直样发紧的发展趋势引导到踏步动作上。我们体会到异常早暴露比晚暴露更易控制,不仅可预防肌肉关节的二级损伤,而且较易在脑中以正确模式代替错误模式。国外亦有学者提出尽早干预错误模式有助于正确模式形成。他们观察到3个月开始训练的孩子走的更早,并且是稳定的步态。虽然踏步反射延迟消退可以是脑瘫征象之一,但研究证实,许多原始反射都与以后某些功能有关,踏步反射就是以后行走的基础,脑瘫时延迟消退与肌张力过高等因素有关。对肌张力低的脑损伤、脑瘫儿,常引不出踏步动作,宜先仰卧扶持双小腿做踏步体操。 四至六月 主要目标:主动翻身,促独坐、伸手抓物,继续前庭等感统训练,开始良好习惯和情绪的培养并贯彻在以后训练中。 主要方法:用语言、玩具引导翻身。 用语言、玩具引不出翻身的加穴位刺激促进翻身。扶成侧卧后加头后仰压推双风池穴,或者按压上侧肩井或环跳穴。拉双臂由仰卧至坐位,训练控头及独坐;扶持坐或独坐弓背较显时可按压双腰眼穴。用小玩具在孩子手、眼前引导其伸手抓。抱位髋关节屈伸训练。五个月时可抱住孩子骨盆直立位面朝前,用玩具、语言引导弯腰及抬起动作。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在先前动作基础上增加:侧卧上下滚:侧卧球上,扶大腿及肩部上下滚,左右交替。侧卧球上的滚动,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水平头侧位滚动的信息,也促进躯干的侧弯功能。六个月加俯卧前后滚时用玩具、语言引导双手交替向前够物,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头下位的信息,也促进保护性降落伞反射形成。扶坐垫弹并向前倾倒,引导坐位倾倒时的双手保护性支撑。六个月加扶持孩子双腋部成直立位,在球面蹦蹦跳,训练下肢持重及膝、髋关节屈伸运动,为走、跳打下基础。 相关研究:翻身与爬相比,是成年以后还有的动作,是此阶段的重点项目。超过此年龄段还不会翻身,往往障碍造成翻身的异常在脑中形成较固定的模式,较难以被正确模式取代。必须对抗异常于早期,引导正常运动于该出现时,翻身及其他功能均是如此。七至九月 主要目标:俯爬、膝手爬,开始立位训练,向立位过渡的体位转换,拇它/食指捏小物,咀嚼及发音训练,感统训练增加新项目。 主要方法:用语言、玩具引导俯爬。 穴位刺激促进俯爬 俯卧肘支撑位,一前臂稍向前手背向上,固定该手同时按压该侧肩井穴,引发上肢用力;同时或稍后屈对侧下肢,扶足拇指蹬地同时按压该侧涌泉穴。左右交替、刺激俯爬。 推足/推位/俯爬模式促进俯爬。 会俯爬后可用爬过妈妈大腿等方法向膝手爬过渡。 用扶持蹦蹦跳、扶站、靠站等锻炼下肢持重。不能持重的用立板捆站协助站立:经过一段捆站训练后,用玩具引导弯腰取物,训练髋关节屈伸运动。 坐起训练锻炼髋、膝关节屈伸,下肢持重,坐立位转换。完成不好可用坐起椅。 蹲起训练。蹲起姿势异常或完成不好,应予扶持,1人扶持双臂协助做蹲下、起来动作,另两人坐于垫上用双足、双手扶持固定踝、膝关节在正确位置上运动。扶迈步足跟不着地加扶蹲足前后重心转换。引导/扶持由卧/坐位向半跪位-立位转换。 引导/扶持拇它/食指捏小物。口腔运动 面对面示范发音及咀嚼,用手帮助下颌活动,按揉咀嚼肌及相关穴位或用手指做口腔内按摩,利用“磨牙饼干”等促进咀嚼、吞咽、发音等。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增加。 扶坐颠弹并左右倾倒,引导作为倾倒是的双手保护性支撑。 扶持孩子双腋部呈自立位,在球面蹦蹦跳,训练下肢持重及膝、髋关节屈伸运动,为走、跳打下基础。侧卧颠弹大球时,一手扶骨盆,一手扶肩,交替做肩、骨盆向相反方向的牵拉,左右侧卧交替,锻炼体轴回转。 扶持孩子蹲于球面,颠弹大球同时做从足跟到足掌的重心转换,促进正确的迈步时足跟先着地的正确动作。 相关研究:爬行不仅是更协调的移动,是以后立位移动和其他协调动作的基础,也有助于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绪改善。美国哈佛地区调查,较晚会走的多没有经过爬。临床总结出,会爬后爬行量不易过多,一方面由于此阶段也是开始立位训练的月龄,时间有限;另方面膝手爬过多可致手腕关节变形。一般每日爬行总量50-100米较为适宜。1岁后不会爬、走的孩子,主要应进行立位训练,咀嚼等口腔运动是易被忽视的第三方面运动,咀嚼训练不仅有助于牙齿及齿槽骨发育,有助于营养改善,也给正确发音打下基础。 十至十二个月 主要目标:独站、扶走/独走,手眼协调伸手抓物。 主要方法:扶站、靠站、保护下独站;牵手走、扶平行杆走,保护下独走。 不能独站、扶走或扶走姿势异常的,继续上述训练,并加捆站跨步站、捆站踢物等。进行上述训练时,有足内/外翻的用适宜楔形板矫正,有尖足的楔形板垫于前脚掌;有膝反张的捆站时膝后加垫;坐起椅训练起立时膝内弓的膝间加垫。立位训练必须在矫正异常姿势的基础上,立位训练与矫正同时进行不仅可增强肌力和骨关节稳定性,也有助于姿势异常的纠正。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增加。背靠球枕颈贴球站立,缓慢撤动球并用语言引导头前倾立直。面朝球站立/扶立,双手扶球,向前滚球引导手前伸扶球的保护性反射。
姚建华 刘振寰 邝杰超 李玉秀(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 528200)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变化。方法:对42例双下肢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此疗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患儿肌张力进行评级,并对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进行测量,以评定肌张力的改变情况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结果:对治疗后患儿肌张力、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的改变进行疗效评价,其总有效率分别为83.3%、83.3%、81.0%、73.8%;治疗后肌张力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 ﹤0.01),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均较治疗前增大,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差异性(P ﹤0.05)。结论:应用中药熏洗结合点穴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明显降低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临床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痉挛型脑瘫; 中药熏洗; 点穴疗法; 护理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妊娠至出生时及生后脑发育早期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及发育缺陷所导致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脑瘫的发病率为2~3‰,其中痉挛性脑瘫占总发病率的60~70%[2]。随着新生儿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脑瘫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病程长,致残率高,已成为儿童智力及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脑瘫是国内外医学界尚未攻克的一个世界性医学难题,无特效药及特效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脑瘫的治疗中发挥了自身优势,已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中药蒸洗和点穴疗法是其组成的一部分。我科采用中药熏洗结合点穴疗法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了临床疗效和护理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2例病人均为我科2005年02月~2005年12月住院病人,男30例,女12例,年龄最小的7月,最大的3岁。其中7月~12月11例,1岁~2岁25例,2岁~3岁6例,均为痉挛型脑瘫患儿,均有较明显的异常姿势。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参照2004年10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纪要的分型及诊断标准[3]。①符合痉挛型脑性瘫痪诊断标准;②年龄在7个月~3周岁之间(包括7个月和3周岁);③无心肺疾患,无皮肤破损,无急性炎症及感染性皮肤病等。 1.3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者;②年龄﹤7个月或﹥3周岁者;③除外非脑瘫(痉挛型)的患者,如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炎以及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者;④正常小儿一过性发育落后者;⑤伴有癫痫发作者;⑥皮肤破损及患有湿疹等皮肤疾病者。2 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2.1 中药熏洗患儿在进行点穴按摩前先行中药熏洗治疗。①中药熏蒸:仪器选用广州市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熏蒸治疗仪,中药熏蒸方为我院刘振寰教授研制的小儿脑瘫熏蒸方。小儿脑瘫熏蒸方为药物组成为:五加皮12克、丹参12克、防风15克、艾叶15克、川牛膝15克、赤芍20克、桑枝3克、伸筋草60克、透骨草60克、红花5克、桂皮5克、桂枝15克、黄芪20克。治疗方法:将小儿脑瘫熏蒸方先放入自动煎药机中煎煮,然后将煎煮好的药液和适量水放入熏蒸治疗床的中药蒸发器内,让患儿平卧在熏蒸治疗床上,在家长或护士陪同下,进行全身或局部熏蒸,蒸汽温度37℃~41℃,每次2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0天为1个疗程。②中药浴:中药浴方为我院刘振寰教授研制的硬瘫洗浴方,方药组成:羌活、独活、杜仲、黄芪、当归、续断、赤芍、川木瓜、防风。具体操作方法:将上方煎煮为5000ml的中药液,加入容量为50L的椭圆形木桶中,然后温水至40L,水温38℃~40℃,给患儿带上游泳项圈(防止患儿头部没入水中),然后将患儿置入药浴桶中,护士根据患儿情况给予全身按摩和点穴按摩。由家长用玩具诱导患儿在药浴液中自由玩耍20min后迅速从药浴桶中抱出,擦干保暖。每日1次。连续治疗20天为1个疗程。2.2 循经点穴中药熏洗后休息30min进行。具体方法:①叩法:患儿取仰卧位,左手固定一侧下肢,右手中指、食指并拢,循膀胱经、脾经、肾经、胆经自上而下(腰部以下),依次叩击各经穴位,力度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共三遍;②点法:患儿取仰卧位,左手固定一侧下肢,右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食指中节,以拇指端循膀胱经、脾经、肾经、胆经自上而下(腰部以下),依次点按各经穴位,力度以患儿耐受为度,各经穴位点按三遍;③按法:患儿取仰卧位,左手固定一侧下肢,右手拇指端置于穴位上,余四指张开,置于穴位旁的皮肤上以支撑助力,循膀胱经、脾经、肾经、胆经自上而下(腰部以下),依次点按各经穴位,力度以患儿耐受为度,各经穴位点按三遍。在整个点穴过程中以承扶、殷门、承筋、承山、昆仑、箕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阳陵泉、悬钟穴为重点。2.3护理2.3.1 操作前的准备:进餐前后30分钟内不宜中药熏蒸洗,护士为患儿做治疗前应测体温,发现患儿体温38.5℃以上、皮肤有破损、急性炎症及感染性皮肤患儿暂停做中药熏洗。治疗时可放合适的背景音乐配合治疗,可增强疗效。2.3.2做好患儿及家长心理护理:做治疗前先向患儿家长说明中药熏洗和点穴疗法是安全、舒适、有效的治疗方法,取得家长信任。并介绍他们与其他做中药熏洗效果好的患儿家长沟通,增强治疗信心。开导患儿家长全程陪护,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情配合治疗。2.3.3温度调节:护士根据患儿的年龄、耐热情况等为患儿设置合适熏洗的温度,室温为26℃-28℃。患儿躺在熏蒸床上,护士必须在旁守护,随时询问并观察患儿。2.3.4熏洗过程中观察和护理:熏洗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摔伤、烫伤。一旦发生烫伤,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注意室内避风,患儿熏洗过程中会大量出汗,熏洗完后宜用浴巾擦干全身,嘱家长多喂患儿温开水,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情,如面色和呼吸等,如发现脸色发青,应立即停止操作。2.3.5预防交叉感染:熏蒸床和药浴桶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治疗时熏蒸床上使用一次性的床单和药浴桶使用一次性的水疗袋,防止交叉感染。熏洗的治疗室每日各用紫外线消毒1小时,治疗结束后开窗通风,防止室内过分潮湿。2.3.6饮食护理:为提高患儿的抗病能力,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我科结合健康教育对患儿饮食习惯和膳食安排进行指导,并与患儿家长一起制定营养食谱,施行有效的营养干预,以保证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2.4 疗效评定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应用改良Ashworth法进行肌张力评定[4]。肌张力0级计0分,肌张力Ⅰ级计1分;肌张力Ⅰ+级计2分,肌张力Ⅱ级计3分,肌张力Ⅲ级4分,肌张力Ⅳ级5分。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肌张力恢复正常或降低2级以上;有效:治疗后肌张力降低1级;无效:治疗前后肌张力无改善。关节活动度:显效:被动屈曲角度增加20°以上或达正常范围;有效:被动屈曲角度增加10°~20°;无效:被动屈曲角度小于足10°。 2.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SPS11.5建立数据库并统计分析(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3 结果经治疗3疗程后,分析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前、后双下肢肌张力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 ﹤0.01),总有效率达83.3%;治疗前、后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的度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有效率分别为83.3%、81.0%、73.8%。表明中药熏蒸结合循经点穴法可明显降低脑瘫患儿双下肢肌张力,改善双下肢六关节的活动度。 表1 中药熏洗结合循经点穴治疗前后肌张力对比及疗效分析 ( ±s,%)时间n肌张力评分( ±s)疗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治疗前422.75±0.34治疗后421.52±0.75*11(26.2)24(57.1)7(16.7)83.3注:*治疗前、后比较P ﹤0.01。表2中药熏洗结合循经点穴治疗前后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对比分析(度, ±s)时间n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治疗前4282.43±10.2199.72±10.1186.52±7.23治疗后4296.30±8.54*111.23±8.21*72.35±9.78*注:*治疗前、后比较P ﹤0.05。 表3 中药熏洗结合循经点穴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双下肢六关节疗效分析 (%)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内收肌角4213(30.9)22(52.4)7(16.7)83.3腘窝角4211(26.2)23(54.8)8(19.0)81.0足背屈角427(16.7)24(57.1)11(26.2)73.84 讨论痉挛型脑瘫患儿伸张反射亢进是其临床典型特征。由于肌肉伸张反射性收缩过强,出现活动受限、关节运动范围变窄,影响患儿正常的坐姿、站姿以及协调性活动,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我科应用针灸、按摩、点穴、水疗、中药熏洗、理疗、功能锻炼、药物治疗等综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通过长期临床观察,疗效确切。中药熏洗历史悠久,其机理在于利用皮肤具有吸收、渗透、排泄作用的特性,透过中草药煎煮产生的药汽和中药浴是药物直接作用于到肢体表面,一方面蒸汽和药浴液中所含的药物有效成分透过皮肤、孔窍等部位直接吸收,进入患者肌体、脏腑和各组织内外,发挥其活血化瘀、舒经活络和促进血液循环的疗效;另一方面,熏蒸和药浴时产生的温热效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全身机能得以改善,并使肌张力得到下降,缓解肌痉挛,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度,纠正挛缩,从而达到提高运动能力,扩大关节活动度的目的[5]。痉挛型脑瘫中医辨证多属肝肾不足、血虚风乘,治疗大法以补益肝肾、活血养血、祛风通络为主。小儿脑瘫熏洗方中,五加皮、川牛膝、有补益肝肾之功;丹参、当归、赤芍有活血养血之效;防风、桑枝、伸筋草、透骨草、五加皮、木瓜、羌活等有祛风通络之功效。考虑患儿药浴中汗出较多,加以黄芪益气固表,艾叶温经散寒。诸药合用,祛邪而不伤正,达到通补兼施之目的。点穴疗法是我国传统疗法之一,早在明代曹士珩的《保生秘要》中就有记载。点穴疗法是在患者体表穴位和特定的刺激线上,运用点、按、拍、掐、叩、捶等不同手法,促使机体的功能恢复正常,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现代医学认为点穴疗法的作用主要是穴位所在部位的神经感受器或神经受到刺激,并传导到中枢神经通过中枢神经的调节作用,调整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细胞的恢复和再生能力[6]。通过点、按、扣等手法作用于肾经、胆经等经脉的穴位,可调阴阳、理气血、通经络、培元气,并通过激发经穴的生物效应调整人体机能,使机体阴阳达到平衡,疾病自除。我科应用中药熏洗结合点穴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此疗法可降低患儿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减轻异常姿势,从而达到较好治疗效果,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轻社会和患儿家庭负担,是一种较好的临床降低肌张力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2]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4.[3]《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4]刘雅丽,高伟.痉挛的评定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23(2):60-62.[5]古建平,陈静.中药熏蒸为主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36例.河南中医,2007,27(4):56.[6]黄鼎坚.点穴疗法.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0-14.国家中医药局课题 编号2008BAI53B067
一. 遗传性代谢病的简述 1、概念 遗传性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orders)是遗传性生化代谢缺陷的总称。当编码蛋白组的基因发生突变,不能合成或合成了无活性的产物时,就会导致有关的代谢途径不能正常运转,造成具有不同临床表型的各种代谢缺陷病。2、分类 根据累及的生化代谢物质的特点不同,遗传性代谢病可分为糖、氨基酸、有机酸、脂质、核苷酸、色素、金属等代谢缺陷,同时也包括溶酶体病、过氧化酶体病和线粒体病等。据病理生理改变大致可分为:①代谢产物缺乏:产生的症状多为持续性、进行性,且与进食无关,如过氧化酶体病。②中间和(或)旁路代谢产物大量累积:通常导致中毒症状,如呕吐、嗜睡、昏迷、生长发育迟滞、低血糖、高氨血症、酸中毒等,其发病或早或迟,发病前常有无症状期,或呈间歇发作,如苯丙酮尿症、甲基丙二酸尿症、枫糖尿症、半乳糖血症等。③重要器官供能不足:如糖代谢障碍、先天性高乳酸血症、脂肪酸氧化缺陷、线粒体呼吸链功能障碍等,常见低血糖、高乳酸血症、肌张力低下、体重不增等表现。据遗传方式分为: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强直性肌萎缩、Huntington舞蹈病等。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小无β脂蛋白血症、Wilson病、Marinesco-Sjogren综合征、Cornelia-delange综合征、Cockayne综合征,原发性高血钙症、劳-蒙-毕综合征、Smith-Lemli-Opitz综合征等。③性连锁隐性遗传:如粘多糖Ⅱ型(Hunter重型)、嘌呤代谢病中的Lesch-Myhan综合征等。④性连锁显性遗传:较少,如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缺陷病等。3.诊断 单个遗传性代谢病虽然是罕见病,但其种类繁多,故总的发病率不低,而且其危害大,尤其常在早期即累及神经系统。因此,这类疾病的产前诊断、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早期康复非常重要,可避免伤残发生。随着生化分析技术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酶学检查、气相层析、高压液相层析(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串联质谱仪(MS/MS)、基因诊断技术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为遗传性代谢病的诊断提供了精确的诊断依据。二、治疗和康复目前,对大多数遗传性代谢病仍无特殊治疗方法,但许多疾病通过相应的对症或支持治疗可得到有效控制。其治疗原则为减少累积、补充所需、促进排泄。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糖代谢异常多以饮食治疗为主,部分疾患可通过维生素、辅酶等进行治疗。极少数代谢病可通过酶的替代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矫正,基因治疗仍在研究中。遗传性代谢病较多见的临床问题是智力障碍、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和心理行为发育异常,这些问题的处理有时无特殊饮食或药物(如肌眼脑病),而且许多患者明确诊断并经饮食和药物等治疗后,神经系统后遗症表现突出,此类患者的神经康复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多种羧化化酶缺陷病所致的脑损伤后遗症),现结合我院多年的临床实践,将运动、智力及语言障碍的临床康复分述如下,供各位同行在遗传代谢病治疗过程中进行讨论、参考。运动发育迟缓或运动障碍的临床康复1. 有关运动障碍的几个基本概念1.1 运动技能障碍(Motor skill disorder)又称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CD),曾称为“笨拙儿童综合征”(Clumsy Child Syndrome),是一种特殊发育障碍,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在协调性方面的明显损害,采用标准化运动技能测验评定发现其技能低于其年龄期望值2个标准差以上。国外学龄期儿童发病率大约1.6%~6.0%。1.2 运用障碍(dyspraxia)也称协同障碍,指运动技能障碍的儿童尽管肌力、感知觉均正常,实施运动的各神经肌肉结构是完整的,但不能组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随意动作和完成技巧性动作,或学习技巧性动作有困难。1.3 整体发育迟缓(Global Development Delay)是指儿童在以下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存在发育迟缓:(1)运动技能;(2)语言及语言功能;(3)认知及推理功能;(4)社交功能;(5)日常活动。常见以下原因: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Rett综合征;代谢病。1.4 肢体弱能(Physical Disability)是指某些因素永久制约了躯体的控制及运动。1.5 运动发育迟缓(Motormental retardation或Delayed motor and mental development) :常用来描述运动或智力技能的落后,达不到正常发育里程碑所要求的内容。儿童多由脑损伤引起。2. 运动发育迟缓或运动障碍的评定与诊断2.1 不同部位病变导致运动障碍临床特点2.2 运动障碍的评定2.2.1 运动年龄评价(Motor age test-MAT):是以0~72个月的正常儿童动作能力为标准,与障碍儿的动作能力进行比较的评价方法,可以用运动指数(Motor Quotient-MQ)来表示。据中国正常儿童运动能力发育年龄标准来测出运动障碍MQ值。2.2.2 经典的Gesell婴幼儿发育评定方法:测出发育商数(Developmental Quotient)DQ表示,以DQ粗大运动的商数与DQ精细动作的商数反映其发育水平。3. 运动障碍的康复3.1 现代医学康复:主要包括物理疗法(PT)、作业治疗(OT)、物理因子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等方法。3.1.1 物理疗法:又称为运动疗法(Physical therapy PT,日文为“理学疗法”),是以粗大运动及下肢功能训练为主,利用机械的、物理的刺激针对各种运动障碍进行一系列的训练。目的在于改善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国内外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有Vojta法;Bobath法;Peto法;Rood法;Doman-Delecato法;Phelps法;上田正法;Brunnstrom法;PNF(本体促通术)法;NDT,Ayres法等等。3.1.2 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是指应用有目的的、有选择性的作业活动,对于身体、精神、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残疾或已致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和职业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使其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和劳动能力。OT可分为功能性作业疗法;心理性作业疗法;精神疾患作业疗法;儿童患者作业疗法;老年病作业疗法。3.1.3 物理因子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物理因子比如:电、光、磁、冷、热、声音的能量的被吸收、转换,引起机体许多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通过神经体液机理产生局部及全身的生理反应,而起到治疗作用。具体方式有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水疗法等。3.1.4 感觉统合训练治疗: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整个肌体不能和谐地运作,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儿童患感觉统合失调症,其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削弱,社会化进程被推迟。3.1.5 手术:胎脑移植术、神经干细胞移植术、SPR手术、足跟腱延长术、手矫形术、内收肌切断术、闭孔神经前枝切断术等。3.2 传统医学康复3.2.1 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节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方法简便、安全、无副作用,易于家长与患儿接受。(1)头针疗法;(2)体针疗法;(3)水针疗法3.2.2 推拿按摩治疗: 推拿又称按摩,是以力的作用为基础,通过各种手法,刺激患儿的经络腧穴,引起一系统生理效应,使之气血流通,阴阳调和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节段性按摩法;(2)健脾益气按摩法;(3)促肌力恢复按摩法;(4)抑制异常姿势按摩法(5)关节活动度按摩法;(6)足底按摩法3.2.3 中药治疗: (1)肝肾亏损,精血不足:相当西医诊断的运动发育迟缓,脑性瘫痪的早期;(2)血虚风乘型:相当于肌张力高;(3)脾肾虚弱:相当于肌张力低下;(4)阴虚风动:相当于手足徐动型;(5)肝强脾弱:相当于强直型;(6)心气不足:伴语言发育迟滞3.2.4 中药浴及中药熏蒸治疗中药浴及中药熏蒸治疗3,3家庭医学康复可以概括为一个固定、三个定期:脑瘫儿经医院内突击康复治疗3个月后,回到家庭要进行家庭康复训练。为家长提供了我们编出版的《家庭康复手册》和《家庭康复训练VCD》、《家庭康复按摩VCD》,作为家庭康复固定教材。定期培训家长,指导康复训练,每周1次,连续2个月。定期随访,1个月1次,主要随访患儿生活自理能力(ADL)。定期评估,每3个月1次。
1. 儿童语言障碍的评价与诊断1.1 儿童语言障碍的临床特点1.1.1 失语症(aphasia):是言语获得后的障碍,是由于大脑损伤所引起的的言语功能受损或丧失,常表现为听、说、读、写、计算等方面的障碍。1.1.2 运动性构音障碍(dysarthria):是由于神经肌肉病变引起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出现发声和构音不清等症状称为运动性构音障碍。1.1.3 听力障碍所致的言语障碍:指由于听力障碍引致的语言障碍。儿童一般在七岁左右言语即发育完成,可以称为获得言语,获得言语之后的听觉障碍的处理只是听力补偿问题,获得言语之前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中度以上的听力障碍所导致的言语障碍,不经听觉言语康复治疗,获得言语会很困难。1.1.4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delayed language development):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言语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的状态。1.1.5 器质性构音障碍(deformity dysarthria):由于构音器官形态结构异常所致的构音障碍称为器质性构音障碍,其代表为腭裂,可以通过手术来修补缺损,但部分患儿还会遗留有构音障碍,通过言语训练可以治愈或改善。1.1.6 口吃(stutter):是言语的流畅性障碍。确切原因不清楚,部分儿童是在言语发育过程中不慎学习了口吃,或与遗传以及心理障碍等因素有关,可表现为重复说初始的单词或语音、拖音等。部分儿童可随着成长自愈。1.1.7 发声障碍(dysphonia):是由于呼吸及喉头调节存在器质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常见于声带和喉的炎症、新生物及神经的功能失调。1.1.8 功能性构音障碍(functional dysarthria):指在不存在任何运动障碍、听力障碍和形态异常等情况下,部分发音不清晰。通过训练这种障碍可以完全恢复。 1.2 评价方法1.2.1 听力检查:可选择听觉行为反应检查(BOA)、条件探索听力反应检查(COR)、配景 听力检查(PS)、游戏听力检查(PA)、听力计检查法、听觉诱发脑干反应检查(ABR)。1.2.2 皮博迪图片词汇检查(PPVT):适用于2.5岁-18岁。1.2.3 伊得诺斯心理语言能力测验(ITPA):适用于3岁-8岁11个月。1.2.4 贝莉婴儿发育量表-智力量表:适用于0-3岁儿童。1.2.5 韦氏学龄儿童智力检查修订版(WISC-R):适用于6-16岁,为智力检查,分为语言测验和操作测验两个部分。1.2.6 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适用于4岁-6.5岁。1.2.7 构音障碍检查1.2.8 语言行为评定:S-S法是日本音声语医学会语言发育迟缓小委员会以语言障碍儿童为对象于1977年研制试用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按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习惯研制了汉语版。适用于1岁-6岁半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1. 语言障碍的康复2.1 现代医学康复2.1.1 语言治疗(ST) 语言训练方案简表类别治疗方案发音功能训练舌功能训练伸缩舌头,舔上下口唇舌尖运动舌及附属肌群运动舌体运动训练吹气唇运动理解能力训练言语性理解能力训练听觉(如叫名字)视觉(看图画、实物等)非言语性理解能力训练理解手势辨别常听到的声音跟音乐节奏拍手表达能力训练言语性表达能力训练模仿发音发音训练说出图画上物体名称模仿动作练习说话复述故事非言语性表达能力训练表示需要表示物品用途(2)语言训练的方法语言训练方法很多,有的可以由家长完成,有的则要由专业的语言治疗师来进行。①构音障碍的训练治疗 构音障碍又称运动性构音障碍,指与发声语言有关的呼吸器官、喉头、口腔、下颌、舌、口唇等功能障碍,所以语言障碍的治疗就应该首先是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如下: 呼吸训练 正确控制呼吸之间的气流量是发音的基础,而且控制呼吸又可减轻咽喉肌的紧张性利于发声。正确的发声和构音,必须靠呼吸做动力,当形成一定的气流压力时,才可以发声,所以做语言训练前必须先进行呼吸训练,不能只单独进行语言训练,必须与理学疗法师、作业疗法师共同进行综合训练治疗,患儿全身机能得到改善,呼吸机能也会相应得到改善。抗重力肌的发育与呼吸机能有重要的作用。口唇与下颌的运动训练:患儿下颌运动障碍,口唇难以正常地开闭,因而也就无法构音,所以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刺激下颌及口唇周围的肌群,使之收缩而达到口唇闭合的目的。对智力较好的患儿可以用语言指示做张口、闭口、撅嘴、露齿、咧嘴、圆唇、鼓腮、吮颊、微笑的动作,反复进行,直到熟练为止。用压舌板刺激:当患儿张口不闭合时,可用压舌板伸入患儿口腔内稍加压力,当向外拉压舌板时,患儿则出现闭唇动作,防止压舌板被拉出。 冰块刺激法:可用冰块在口唇或口唇周围进行磨擦,用冷刺激促进口唇闭合、张开的连续动作。毛刷法:用软毛刷在口唇及口唇周围快速地以每秒5次的速度刺激局部皮肤,也可以起到闭唇的作用拍打下颌法:用手拍打下颌及下颌关节附近的皮肤,可促进口唇闭合。训练人员-手放在患儿的头部上方,一手放在患儿下颌处,用力帮助患者的下颌动作,促进下颌上抬,促进口唇闭合动作。可用吸管回吸,用奶嘴吸吮,在口中放上食物,都可促进口唇的闭合动作。利用吹气泡、吹羽毛,大的患儿照着镜子,吹泡泡糖,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双唇的训练对发声十分重要,一定要坚持下去,口唇与下颌的协调运动,是为发音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舌的训练舌运动训练:包括舌的前伸和后缩,舌上举舐上腭,向后卷舌,以及舌的两侧性运动。利用咀嚼运动,吸吮动作,使舌与口唇动作协调,增加舌的搅拌动作;舌向前伸阶段,使患儿口张开,用食物或玩具或小勺放在口唇前方,使患儿出现舌伸出舐物的动作,并能自行控制;舌向前、后、左、右动作阶段,用蜂蜜涂在口周,鼓励患儿出现伸舌舔糖的动作。此外也可以用压舌板做被动抵抗训练。如用压舌板压舌尖,使患儿舌尖用力上抬等,对舌的运动都有促进作用。 改善口腔感觉:正常小儿常常把物品放在口内,通过口腔能感觉物体的形状和特点,而患儿由于运动功能障碍,口腔的感觉功能障碍,不能辨别口内物体的形状,所以要改善口腔的感觉,常用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硬度的物体放在口腔内进行刺激,使之获得感觉的经验。治疗师常用洗净的手指在患儿口腔内进行不同部位的按摩,这对于调动口唇、舌、软腭的动作十分有利,对发育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对手足徐动型运动障碍伴有不随意运动的训练:利用拮抗肌互相抵抗作用调节其相互间平衡,如对舌的上下运动使之稳定时,要让患儿伸舌,用压舌板向上抬舌和向下压舌,给舌肌以交替抵抗作用,使舌肌主动肌与拮抗肌平衡,使舌运动稳定。轻触法:当令患儿作撅嘴和咧嘴的随意动作时,语言疗法师可用手指轻触口唇或用手指轻触患儿的两腮,这样可以抑制其不随意运动,缓解口唇口角的抽动,并逐渐达到自我控制的能力。发音训练构音障碍个体差异很大,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训练计划时既要有近期目标,又要有远期目标。构音训练要按照语言发育的规律,并与视觉、听觉、触觉等功能密切配合,利用患儿已能发出的音,先从容易构音的音开始,如唇音b、p、m行,然后再进行较难的音训练,如软腭音 k、g等,齿音及舌齿音t、d、n等。也可按先训练发元音,如a、u等,然后训练发辅音,如b、p、m等,再将已掌握的辅音与元音相结合,如ba、pa、ma、fa 等。训练时要让患儿用眼睛看着训练师发音的口形,反复模仿,熟练掌握以后,就采用元音+辅音+元音的形式,如ama、apa等继续训练,最后过度到单词和句子的练习。在训练语言清晰的同时,也要注意音量、语调和韵律的控制。发声训练:先发双唇音p、b、m,发双唇音时,患儿可通过视觉、听觉作用,听着训练师发出的音,用眼睛看着训练师发音的口形,反复模仿,在训练中不断地鼓励练习口唇的张开闭合动作,每秒要求达到3~4次以上。如果达不到以上的要求时,语言训练师可用手指帮助患儿闭合口唇,帮助发音。其次要进行软腭音k、g的训练,要求舌头不触及上腭,进行发音训练,患儿可采用仰卧位,两腿向胸部屈曲,稍后仰或者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头稍后仰,躯干稍后倾,治疗师可用指腹轻压舌根或用压舌板限制舌尖触及上腭或用手指轻压下颌处(相当舌根部),同时鼓励患儿发音,当手指或压舌板从舌根拿掉时则发出 k、g音。最后进行齿音、舌齿音 t、d、n的训练,训练时患儿的姿势很重要,可以采用患儿仰卧位,四肢伸展,治疗师托起患儿的头部,略向前屈;或患儿取俯卧位,双肘支撑,使头部前屈或头与躯干呈一条直线;或患儿取坐位,两手支撑躯干,头略前屈。总之不论取哪种姿势,都必须使头前屈,头前屈时才能使下颌受到由下至上的压迫,使下颌被动地上推,训练师发音的同时令患儿模仿,或用手指固定舌,然后发音训练,当呼气经过鼻腔时发出 n音。发音训练从双唇音开始,如 p、b、m,再与元音结合,形成 pa、ba、ma,最后是元音、辅音、元音结合形成 apa、aba、ama、等,逐渐过渡到单词与句子或短文。持续发音:构音训练时吸一口气,尽可能延长发音时间,由单个元音过渡到2~3个元音,逐渐增加,反复练习,持续发音。在训练时要求患儿做鼓腮、吹气、吸入、呼出的动作,对发音很有帮助。做克服鼻音的训练:运动障碍患儿由于软腭运动减弱,发音时咽腭部不能闭合,将非鼻音发成鼻音,这种鼻音化的构音明显影响语音的清晰度而难以听清楚,影响语言的交流。所以对运动障碍患儿进行语言训练时必须做克服鼻音化的训练。方法是引导气流通过口腔,如吹笛子、吹蜡烛、吹小喇叭,或者训练患儿用力发“啊”音或发“卡”音,这样可促进软腭肌收缩和上举,增强软腭肌张力及运动机能,促进咽腭部正常闭合,克服鼻音。 训练患儿控制音量、音调与韵律:运动障碍患儿由于运动性构音障碍,发音的音量小、音调低,没有重音变化,缺少抑扬顿挫的变化,所以要训练患儿控制音量,变换音量,如由小变大,由大变小,一大一小交替进行,扩大音调范围,从低、中、高三种不同的音调进行训练。同时可用声控玩具、电子琴、钢琴等配合训练,调节音量及音调,为培养一定的韵律感,可用节拍器配合调节发音的韵律。 ②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治疗 语言发育迟缓的类型: 语言符号障碍:主要是未掌握语言符号,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各种语言符号、手势、儿语使患儿掌握语言符号,建立人际交流的基础,然后再做理解符号的训练。 语言表达障碍:患儿不能用语言表达意愿,这部分患儿训练的目的要以表达为目标,在训练时与语言的理解能力相配合,有手势语、语言的实地训练,使患儿获得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水平落后于同龄儿:这一部分患儿占运动障碍患儿的大多数、表现语言水平落后,符号理解障碍,表达障碍,所以要加强训练,加强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发育。 理解语言符号但不能表达:对这一部分患儿训练的目标是在加强语言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开始可采用手势语训练,然后再进行表达训练。 语言交流态度障碍:这部分患者可以理解语言符号,有一定表达能力,但是有交流的态度障碍,性格孤僻,怕人,不能与人交流,训练时要重点从交流态度上下工夫。 语言发育迟缓的患儿,多数全身的运动功能也落后或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存在,因此在进行理学疗法、作业疗法训练的同时,要配合做语言疗法的训练,对语言发育迟缓的患儿会有更大的帮助。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 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必须根据其所处的阶段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和训练方法。训练中要注意双向发展,即先横向扩展,再纵向提高。如学说名词“帽子”、“手套”、“裤子”等(横向发展),进一步增加词汇“黄帽子”、“红手套”、“蓝裤子”(纵向提高)。 游戏疗法:对于年龄较小的运动障碍儿童,要注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加入不同的游戏内容,使患儿在游戏时应用自己学过的词汇和语句,促进交流行为的发展。 手势符号的训练:手势符号是利用本人的手势作为一定意义的示意符号,可通过手势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他人进行非语言的交流。对中、重度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或语言符号未掌握的儿童以及表达困难的儿童均可将手势语作为表达训练的导入方式,逐步过渡到用幼儿语、口语进行表达的目标。 文字训练:正常儿童的文字学习是在全面掌握了语言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学习。但对于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言语学习困难时,如果将文字符号作为语言行为形成的媒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另外还可以作为言语的代作手段。文字训练适用于: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发育均迟缓的儿童;言语理解好而表达困难的儿童;既有以上原因又伴有构音障碍、说话清晰度低下的儿童。文字训练的顺序为文字形的辨别→文字符号与意义的结合→文字符号与音声的结合→文字符号与意义、音声的构造性对应的结合。交流训练:交流训练不需要特殊教材,主要是根据儿童的发育水平选用合适的训练项目进行训练。交流训练不仅在训练室中进行,在家中、社会中应随时随地进行,应尽可能帮助患儿参与家庭和社会的活动,鼓励他和其他小孩一起玩,鼓励他和其他小孩一样活动。增进其社会交往的能力。注意不要把表达的手段只限定在语言上,要充分利用手势语、表情等可能利用的随意运动,随着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提高,会大大地促进语言的发育,为将来儿童能进入社会作准备。③语言治疗的注意事项语言训练应该在有隔音和吸音的语言训练室进行,训练室的房间应安静、宽敞、安全,训练室内要尽量避免视觉上的干扰,不要摆放与训练无关的器具以免影响患儿的注意力。训练方式以一对一训练或集体训练相结合,专业训练与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训练用具颜色要新鲜,以引起患儿兴趣,易接受治疗。训练频率越高、时间越长,效果越大,但要按照患儿的接受能力而定。训练时间一般在儿童注意力较集中的上午,应在睡醒后1小时,饭后30分钟进行,时间以 30 ~ 60分钟为宜,每日一次,训练时应注意患儿的反应,每次课题不可过多,循序渐进,以达到治疗目的。2.1.1.1 SUT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借助超声波的机械、温热和理化三种效应引起局部组织细胞内物质运动、使细胞受微细的按摩,组织分界面上温度升高,增强生物膜弥散过程,改变膜电位,使离子和胶体通透性增强,促进血液循环,软化组织,刺激细胞功能,加速化学反应,加强新陈代谢,影响酶的功能和生化物质含量,改变组织的PH值;从而有效地起到降低血脂,使动脉粥样硬化物消融、增强溶栓药疗效,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缺血区侧枝循环建立,维持外周神经元的正常兴奋功能、加速肢体功能恢复等作用。2.1.1.2 小脑顶核刺激治疗仪:采用生物信息模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技术合成脉冲组合波形,通过粘贴于两耳侧乳突的电极贴片,无创引入小脑顶核,对人的脑部进行电刺激治疗,扩张大脑血管,改善脑微循环,其机理是脑内固有的神经传导通路受到特定的电刺激,会影响脑循环和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提高脑血流(rCBF)。2.1.2 感觉统合训练(见运动障碍康复节)2.2 传统医学康复2.2.1 醒脑开窍针灸方法:先刺双侧内关,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再刺印堂穴,轻雀啄手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之刺上星穴,沿皮透刺至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度,转速 100-120转/分,约 1分钟,再刺三阴交,进针0.5-1寸,采用提插补法。认知障碍配用四神聪;构音障碍配用廉泉,风池,翳风,语门;若语言发育迟缓配用哑门,神门,通里。 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本病是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髓海空虚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督脉为阳脉之海,与脑与各脏腑关系密切。印堂为经外奇穴,属于头面,位于督脉,具有醒神清窍之功能。上星穴居头上,与百会统属督脉,百会是足三阳经,肝经,督脉等多经之交会部位。督脉循行入脑,上颠与肝经相合,且督脉与任脉相接,与冲脉同出一源。故针上星透百会可调阴阳,平肝息风,填精补髓,益气养血,醒神开窍。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与阴维,属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功。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交合。该穴有补肾滋阴生髓的功能,生髓醒脑。四神聪可健脑启智,廉泉有利咽开音,配哑门开音醒脑,对吞咽困难,舌缩流涎,舌强不语,构音不清有较好的疗效。诸穴合用,共奏醒神开窍,健脑益智之功。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可改善患儿构音障碍的同时也提高患儿的认知水平。该种针法也能改善脑微循环,促进脑细胞修复,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的营养代谢,促进中枢神经细胞的功能代偿。以达到运动构音相关肌群的运动协调恢复,语言的发音有显著提高。疗程及注意事项:隔日针刺一次,每针刺10次,休息10-- 15天,共计30次一个疗程。体质虚弱、年龄2-3岁者一般不留针,3.1-7岁的的患儿留针30分钟。2.2.2 中医中药治疗:2.2.2.1 麝香注射液主要成份:麝香、冰片;功用作用:促苏醒,止痉,芳香开窍。用法:静点、穴位注射、肌注。2.2.2.2 语言发育迟滞康复冲剂(石昌蒲丸加减)主要成份:黄芪、党参、远志、益智仁、石昌蒲、茯神等。功效:补血养心、益智开窍。2.2.3 耳穴疗法:即耳廓穴位刺激疗法,是中医外治方法的组成部分。常用的有耳穴按摩法、耳穴贴压法、耳穴贴膏法、耳穴贴磁法。选区:脑干、神门、心、肝、肾、脾、皮质下、脑点等。2.2.4 口周按摩:选择廉泉、地仓、颊车、翳风等穴位点按。
1. 儿童智能障碍的评定与诊断1.1 临床特点:智力低下,又称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或精神发育不全,是一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障碍所致的综合征,以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特征,可伴有某种精神或躯体疾病。于发育期起病,随年龄增长,智力也稍有进步,但中、重度患者仍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中精神发育迟滞诊断标准: (1)起病在发育阶段,即18岁或以前; (2)智力水平比同龄正常儿童明显低下,即智商(IQ)低于70; (3)社会适应能力较其相同文化背景的同龄儿显著低弱。轻度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标准: (1)智商50~69; (2)无明显言语障碍; (3)学习能力不能顺利完成小学教育,能学会一定的谋生技能。 中度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标准: (1)智商35~49; (2)能掌握日常生活用语,但词汇贫乏; (3)不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但可以学会生活自理与简单劳动。 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标准: (1)智商20~34; (2)言语功能严重受损,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 (3)生活不能自理。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标准: (1)智商低于20; (2)言语功能缺失;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边缘智力:(1)智商70~84;(2)抽象思维能力减退,思维的广度、深度与机敏性较差;(3)不能完成高级、复杂脑力劳动。1.2 评价方法1.2.1 智力测验1.2.1.1 韦氏智力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我国由龚耀先等人修订。有三种:一是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适用于16岁以上成人;二是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适用于6岁半至16岁11个月;三是韦氏学龄前及幼儿智力量表(WPPSI),适用于4岁至6岁9月。 计分方法:每个被试者的各项分测验成绩(精分)最后可换算成以10为平均数、3为标准差的量表分,再根据各分测验的量表分计算出言语量表分、操作量表分和总量表分,据此按被试者的年龄在相应智商表中查出等值的智商,即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总智商(FIQ)。平均分数为IQ100,标准差(SD)为15。智力低下指IQ值低于平均值两个标准差。1.2.1.2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 S-B):我国修订本称“中国比奈量表”。适用年龄2岁至成人。包括四个分量表和15个分测验:言语推理、抽象/视觉推理、数量推理、短时记忆。采用离差智商形式,全部测验结果均用标准分表示,全量表标准年龄分均数为100分,标准差为16分。1.2.1.3 瑞文渐进模型测验(Raven Progressive Matrices, RPM):由系列图案项目组成,每一幅图案缺少某一部分,要求受试者在8个或6个类似的备选碎图中选择一个填补所缺少的部分。分三个水平的版本:①彩色渐进模型(CPM):适用于5-11岁儿童和智力水平较低者;②标准渐进模型(SPM):适用于6岁以上的一般人群;③高级渐进模型(APM):适用于11岁以上的平均智力和高于平均智力的人。成绩用百分数表示。与同龄组的百分数常模比较,百分位高于95%的属高水平智力;75-95%的属高于平均智力;25-74%的属平均水平智力;5-24%的属低于平均水平;低于5%的提示可能存在智力缺陷。1.2.2 发育量表1.2.2.1 贝利婴儿发育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BSID):为Nancy Bayley于1969年编制,我国于1992年完成修订。适用于个别测验,目的在于评估2个月-30个月婴儿的认知功能、运动及社会技能发展水平,胡定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诊断发育迟滞。共分三个部分:心理量表、运动量表和婴儿行为记录。1.2.2.2 格塞尔发展诊断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Diagnosis Scale, GDDS):由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儿科医师Gesell及其同事编制,我国于1985年和1992年分两次进行了修订。 适用年龄4周至6岁。包括五个行为领域:适应行为、大运动行为、精细运动行为、语言行为、个人-社会行为。根据五个行为领域所得分数与实际年龄的关系,计算出各领域的发育商数(DQ)。1.2.2.3 丹佛发展筛查测验(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简称DDST):适用年龄2个月至6岁,目的是为了早期发现哪些儿童有发展迟滞或异常的高度可能性。 共105个项目,涉及四个方面行为能力:个人社会技能、精细运动、粗大运动、语言。根据总分划分出正常、可疑及异常三个等级。1.2.3 适应行为评定量表1.2.3.1 婴幼儿-初中学生生活能力量表:系1988年在北京对日本S-M社会生活能力检查的修订版。适用年龄6个月至15岁,用于评定儿童社会生活能力,协助智力低下诊断。量表分为独立生活能力、运动能力、职业能力、沟通能力、社会化、自我管理六个领域。1.2.3.2 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于1990年在编制,适用对象为3-12岁智力正常或低下儿童。量表共有59个项目,分三个因子和八个分量表:独立功能因子、认知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2. 儿童智能障碍的康复2.1 病因治疗 治疗原则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查明原因,早期干预。(1)苯丙氨酸尿症:低苯丙氨酸饮食;(2)半乳糖血症:停用乳类,用米粉或豆浆代替,加维生素及无机盐;(3)支链酮尿症:不含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饮食;(4)同型胱氨酸尿症:低蛋氨酸饮食及大量维生素B6、叶酸;(5)丙酸血症:给予不含蛋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饮食,大剂量生物素;(6)地方性呆小病:甲状腺素;(7)肝豆状核变性:青霉胺;(8)阻塞性脑积水:引流手术。2.2 现代医学康复2.2.1 认知训练认知训练简表项目训练方法感知觉训练感知觉训练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事物各个属性整体的反应。感觉是知觉及其他一切知识的来源。视觉:用两眼注视并跟随。用玩具诱导儿童用眼跟踪。 用眼跟踪塑料管里的东西,用透明塑料管装入水及彩球,来回移动,训练儿童的目光跟踪管中小球。 认颜色:配对-分类-挑选-说出名称-与其它概念配合听觉:听各种声向的声音。 寻找声源,反复更换声音的方向、远近和强度,以不断提高儿童对声响的敏感性,以及寻找声源的反应速度。触摸觉:用手摸东西。准备一些柔软的毛巾或较硬木块等,让儿童分辨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轻重、大小、冷热的比较。魔袋。备几个儿童熟悉的物品装到一只布袋中,让儿童把手伸进口袋抓住一件,然后反复抚摸。通过物品的形状和质地,猜猜抓到是什么?注意力训练对弱智儿童一般从无意开始训练,先让儿童充分发展感知觉,如用视觉注视和跟踪刺激物,利用听觉捕捉和分辨各种声响,逐渐注意的范围和时间。当儿童的语言发展以后,训练者可以通过词调节其大脑皮质的兴奋中心,抑制其它无关刺激物的影响和干扰,培养他有意注意的能力。训练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首先反复提醒他,并可用声响引导他的注意力,尤其训练者在进行面对面教学时,可要求他:“看着我的眼!,这样有助于他的注意力,稍有进步需立即表扬。愉快的情绪能使儿童在训练中较好地注意某一事物,因此训练时尽可能地使用游戏的方式,使儿童保持情绪愉快,游戏中还可利用放大镜看昆虫,听耳语等来强化儿童的注意。记忆力训练通过视觉、听觉反复练习,形成暂时联系的速度,从而提高记忆速度。训练短时记忆能力,要求儿童根据训练者的口头指令马上去执行;训练长时记忆能力,多采用反复再认和回忆的方式,让儿童记牢。视觉:认物认图;取物品;快速看图说物品名称;识字;记舞步。听觉:背儿歌;传话游戏。 什么东西没了(准备几件儿童喜欢、并能叫名字的玩具或食品,让儿童看一会儿,撤掉其中一件,让他说出什么没有了。思维能力训练动作思维拉绳取物:准备2-3个儿童喜欢的玩具或食品,用不同颜色或不同粗细的绳拴着,反不栓绳的玩具放到他够不到的地方,面拴玩具的绳则放在他容易够到的地方,鼓励他去拉绳取玩具形象思维形板的放入和旋转:将有形的物体(如图形、三角形)正确放入已准备好的形板(制好各种图形的板面)中,当儿童学会正确放入中,水平旋转形板90度或180度。再让将形板放入相应孔洞中。木珠归类:准备三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珠子,每种四个,训练儿儿童准确地将其归类。套桶:准备4个大小不同的套桶,按从大到小有顺序,让他逐个套人,必要时可示范或手势指导。几何图形桶游戏。图片分类:训练者按水果、蔬菜、动物、交通工具等大类别准备一些图片,先让儿童认识图片上物体并让儿童将图片分类归纳。比如:水果包括桃、梨、香蕉、苹果。认出残缺物缺失的物品:自制一些残缺物品的图,训练儿童将残缺的部分找出来。抽象思维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拿一些实物或图片,训练儿童认出其相同与不同的比较,训练者要从中提示,通过比较可以提高他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回答问题“问一些简单问题,帮助他推理判断、启发他想问题、找答案 、猜迷语。社会行为训练早期社会基本行为训练(1)、对镜中形象微笑和发声 (2)、注视母亲的脸。(3)、模仿成人做拍手和挥手动作 (4)、模仿玩弄玩具。(5)、遵从成人不可以指示。(6)、模仿成人做简单的家务。(7)、依指示说“请”“谢谢”。社会交往技巧训练(1) 模成人的脸 (2) 藏猫猫 (3) 滚球 (4) 招待客人 (5) 认识自己家庭成员 (6) 角色游戏 (7) 遵守游戏规则 (8)与成人谈话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进食行为训练(1)、自喂固体食物 (2)、从成人拿的杯子中喝水 (3)、自己拿杯子喝水(4)、用勺吃东西 (5)、使用筷子大小便行为训练(1)、大小便时用语言或手势表示(2)、自己上厕所大便穿脱衣物行为(1)、配合成人穿衣服(2)、脱鞋、脱短袜(3)、穿鞋、穿袜子(4)、解开及系上钮扣(5)、穿衣服洗漱行为训练自己洗手并擦干 刷牙 洗脸 梳头(短发)注意小步子,反复练习,程序化2.2.2 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目前,在我国,特殊教育是指对视力、听力言语、智力有残疾的人和有多重残疾的人实施的教育。2.2.2.1 结构化教育(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TEACCH):是专为自闭症儿童设计的课程与教学,由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Mesibov及Schopler教授(1960年代中期)等历经多年教学经验发展而成。近十年来已普遍获得国內自闭症家长与教师之重视与采用。TEACCH项目包括:诊断、评价、结构化教育、个体发育计划、社会技巧训练、职业训练、家庭和社区计划,以及父母训练和咨询。TEACCH的特色:①高度物理环境结构化;②作息时间结构化;③工作制度化;④视觉结构化。2.2.2.2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ppliedBehaviorAnalysis, ABA):其核心部分为任务分解技术(DTT)。DTT技术主要步骤:①任务分析与分解;②分解任务强化训练;③奖励任务的完成;④提示和提示渐隐;⑤间歇。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2.2.3 音乐疗法:是通过音乐的方式来恢复、保持或改善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让个体的身心达到良好的改变。2.2.3.1 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是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共同运用:①即兴的方法;②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③音乐与身体动作相结合的方法;④使用特殊的奥尔夫乐器。2.2.3.2 音乐行为治疗方法:根据《音乐治疗师手册》中行为治疗的原则写出行为功能分析,确定靶行为、靶症状,据此制定出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每日日程。运用音乐提示行为,使参与者最大限度地将身心投入其中,从而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2.2.4 药物治疗2.2.4.1脑营养剂的选择应用:促进脑细胞功能发育:可选用脑复康、脑氨肽、r-氨酪酸、叶酸、乙酰谷酰胺、脑活素、神经生长因子等。2.2.4.2 对症治疗:癫痫或惊厥者可用丙戊酸钠、妥泰、鲁米那等抗癫痫药物治疗;对于兴奋不安、烦燥易激动者可给予安定、氟哌啶醇等治疗;对明显兴奋、幻觉者可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等。2.2.5 神经干细胞移植疗法2.3 传统医学康复2.3.1 针灸疗法: 选区:智九针:四神针(百会前后左右各1.5寸处)+额五针(神庭穴、双头维穴至神庭穴连线中点双侧各一针,共五针);伴有语言障碍者配伍国际标准化头针定位的语言一、二、三区;平衡功能差配伍国际标准头针定位的平衡区;精细动作差配伍国际标准化头针定位的应用区;运动功能障碍配国际标准化头针定位的运动区。方法:选用30-40号长40mm的毫针,针体与头皮成15-30°角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将针与头皮平行推进一定深度,留针4小时在留针期间,捻针三次,每30分钟捻针一次,每次捻针3-5分钟,速度180-200转/分。然后用韩氏电针仪通电治疗20分钟。疗程:隔日针一次,每针10次,休息15天,针刺30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电针刺激量应从小到大,根据每个患儿的体质、敏感度而定;小于6个月婴儿忌用;患儿癫痫发作期慎用;治疗过程中防止晕针。2.3.2 醒脑开窍法(见语言康复节)2.3.3 水针疗法:主要穴位:选取哑门、肾俞、足三里、内关、神门、大椎、风池等。方法:每次选3-4个穴位,每穴注射药液1ml,头部穴位注射麝香注射液,躯干、四肢穴位选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丹参注射液。疗程及注意事项:隔日一次,每注射10次,休息10-- 15天,共计30次一个疗程,G6PD缺陷症患者禁用麝香注射液,余同运动障碍康复节。2.3.4 中医药:选用麝香注射液静点,口服低智康复丸等治疗。2.3.5 推拿法:本方法通过点按头面及躯干的相应穴位,达到疏通头面气血经络,调节五脏六腑,调畅任督二脉的作用,从而达到醒脑益智,明目益聪,增强体质的目的。手法:用拇指指间关节或指腹点按相应穴位,力度要柔和适中,以不引起患儿疼痛哭闹为度。头部:神庭、本神,百会、四神聪、脑户,哑门、风池,作用主要为醒脑益智。面部:人中、地仓、颊车、承浆、廉泉,作用主要为提高语言能力,改善流涎及咀嚼吞咽障碍。眼周:太阳、鱼腰、睛明、攒竹、承泣、四白,作用主要为改善视力障碍。耳周: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完骨,作用主要为改善听力障碍。背部: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作用主要为调节脏腑功能。任、督二脉:膻中、中脘、关元、气海、大椎、至阳、筋缩、中枢、命门、腰阳关,作用主要为疏通任督二脉,调节全身气血运行,改善腰腹无力,提高居中活动能力。心包经上劳宫、大陵、内关、间使及心经上神门、通里等穴位,起到醒神益智等作用。2.4 家庭医学康复: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早期教育、认知及智力开发等。一般采取由训练人员指导家长如何训练患儿,再由家长任主要教师来训练的方法。同时与训练中心接受培训相结合,效果更佳。参考文献:1. 陶国泰主编.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2. 静进主编. 小儿心理与心理行为疾病.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3. 李胜利主编.言语治疗学.华夏出版社.2005年4. 刘振寰主编.让脑瘫儿童拥有幸福人生.中国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5. 刘振寰主编.小儿脑瘫家庭康复.香港医药出版社.2005年6. 麦坚凝.儿童运动技能障碍.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2)7. 刘振寰.小儿脑瘫的头针治疗.中国康复,2000,8. 刘振寰.头针治疗小儿智力低下264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5,(S2)9. 祁岩超,刘振寰,.小儿脑瘫的治疗现状与展望.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01)10,李文益 翟琼香主编 小儿遗传与遗传性疾病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 儿童脑瘫康复专科简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广东省南海妇幼保健院】是颇具规模的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是由南海市政府投资兴建的集保健、医疗、预防、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公立的妇儿专科医院。医院占地面积40多亩,建筑面积3万多㎡。目前已拥有一支近500人的保健医疗技术队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64人。设有妇科、产科、儿内科、小儿神经康复科、新生儿科、儿外科、儿童智力开发专科等一级业务科室10多个,针灸理疗科等二级业务科室30多个,所有临床科室均设有中西医结合专科,开放床位500张。拥有如CT、彩色B超等价值近4000万元的大型先进医疗设备250多台(套),还设有中心供氧、中心吸痰、中央空调、中央监控和闭路电视、背景音乐等,各项配套设施完善。二期工程建筑面积2.8万㎡。2008年投入使用,年度门诊量702800人次,住院病人21235人次。 该院小儿脑瘫康复专科应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模式 (传统医学康复与现代医学康复及家庭康复治疗相结合),治疗8岁以下因宫内窘迫、难产、早产、窒息、脑缺氧、颅内出血、黄疸、惊厥等围产期脑损伤造成的小儿脑瘫、精神发育迟滞、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等疾病。科室设备先进,具有现代化的训练室,包括宽敞明亮的PT、OT、感觉统合训练室、按摩室、矫形支具室、体智评估室、温馨优雅的语言训练室、视听障碍治疗室、中式水疗室,理疗室等,训练器材均由西欧、美国进口,还有全国第一台从美国引进的儿童步态矫形仪。科室运用改善微循环、促脑细胞发育修复药物、中医、中药、推拿按摩、穴位注射等创新成果、英国的Bobath法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瘫患儿,目前已收治了来自全国除西藏外的34个省市、地区及法国、西班牙、波兰、英国、意大利、荷兰、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16个国家的脑性瘫痪患儿10000多例,总有效率达78%,头颅CT脑发育不良的好转恢复率达24.4%(在国际上属首次报导)。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科研成果于1998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卫生部改革开放20年医药卫生优秀科技成果。并已在全国湖北、浙江、安徽、湖南、青岛、甘肃、江西、广东、北京、新疆等十余省市推广应用,同样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国内外学术交流 几年来,我院中西医结合神经康复的治疗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刘振寰教授多次应邀去英国、西班牙、荷兰、新加坡、葡萄牙、挪威、印度尼西亚等国进行专题学术讲座。通过与国内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西医结合小儿神经康复专科将建设成为集医疗、特殊教育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国际化脑瘫康复中心,拥有床位100张,日接受260余患儿治疗.小儿神经康复治疗将加大与国际先进技术的交流,科室将加大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智力低下、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抽动症、学习困难等疾病的比重,加大教育康复、音乐治疗对儿童疾病康复力量。将教育康复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儿童早教中心将成为科室的另一大特色,从而适应心理行为疾病的治疗及满足脑瘫等患儿智力开发教育的需要。成为我国小儿脑瘫康复专业技术人材培训基地。作为我国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的牵头单位之一,于2005年我们成功主办了全国脑瘫早期诊断与干预学习班,为降低我国高危儿的脑瘫发生率、降低脑神经损伤儿的残障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信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桂城 邮编:528200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 /南海妇幼保健院电话:0757-86232203 传真:0757-86299575 E-mail :lzh1958424@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