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因治疗对因治疗对于荨麻疹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常常为很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比较常见的原因是食物、药物过敏,感染;少数为冷热日晒等物理因素,精神因素(对于成人,精神因素算常见诱发因素),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或者其它疾病导致。对于大多数症状比较轻微的急性荨麻疹而言,注意饮食加上口服抗过敏药物就能缓解;而那些容易反复发作的比较严重的荨麻疹,或者是慢性荨麻疹,就需要尽量寻找一下病因。比如一些潜在的感染,口服某些促进组胺释放的药物,对于某些食物过敏等等。必要的话可以尝试做过敏原检测。过敏原检测最好选择血液检查,因为点刺试验本身对于皮肤有刺激,容易造成假阳性。2、阶梯治疗我在门诊经常听见一些荨麻疹病人抱怨说去了好几家医院都看不好,对医生和治疗失去了信心。其实对于湿疹、荨麻疹这种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医生往往会在第一次治疗时根据病情选用相对作用最轻、副作用最小的药物(一般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成正比),如果还不好转,才加上药性更大的药物。就像上楼梯一样,用药也是逐级递增的(除了荨麻疹以外,其实很多慢性疾病都是按照阶梯治疗的原则)。多数病人都是一次看不好就换一家医院,根本不给医生调整用药的机会。医生由于工作量太大,有时也很难做到每个患者都仔细叮嘱说明,间接导致了荨麻疹的“久治不愈”。3、维持治疗找到合适的药物之后也并没有万事大吉。很多病人服药之后皮疹消退就觉得自己已经好了,擅自把药停了,结果没过几天又发作。这种情况其实完全可以避免。急性荨麻疹(发病<6周)应该在皮疹完全消退之后再维持治疗一段时间(轻的2-3天,重一点的5-7天,一般整个疗程不小于一周),慢性荨麻疹(发病>6周)更要缓慢减量。比如把每天一片氯雷他啶改成隔天一片、隔2天、隔3天……依次递减,维持周期为2-4周,这样停药成功的机率才会加大。4、控制饮食急性荨麻疹除了鱼虾、海产品、牛羊肉、热带水果、辛辣刺激、酒咖啡浓茶需要回避外,还应该避免食用腌制品以及发酵食物。这些食物由于经过细菌真菌分解的缘故,容易产生水杨酸类物质和亚硝酸盐以及碱性多肽,刺激体内促进过敏反应的物质进一步释放。另外容易得荨麻疹的病人最好在自己出现感冒、腹泻等状况时预先控制饮食,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不然在胃肠功能不佳的状态下,吃进去的食物难以完全分解,进入血液之后容易导致过敏。控制饮食的时间要稍微比用药时间长一点为宜。一般在停药之后再过1-2周恢复正常饮食。注意:对于那些极为慢性的荨麻疹不能盲目控制饮食,不然容易导致营养缺乏。很多文献提到那些顽固的慢性荨麻疹大部分都是自身免疫性的,其实和食物过敏的关系并不大。比较妥当的方法是写食物日记,即每天记录自己吃进去的食物种类,如果发现食用某种食物出现荨麻疹加重,以后可以避开它。如果试过不过敏,即使是新鲜的海产和牛羊肉,也是可以少量食用的(注意,药物减量期间最好还是严格控制饮食增加减药成功率)。不新鲜的食物要坚决回避。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慢性荨麻疹是很复杂的毛病,即使小心翼翼地按照医生指示,还是有一小部分人无法如愿以偿地痊愈。简单说来,西医药物治疗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先找到能够完全控制症状的药物,第二步就是采用各种方法来减量来达到停药的目的;但是无论是哪一步都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探索和努力,并不是只言片语乃至一两次就诊就能解决问题的。希望各位慢性荨麻疹患者能够调整心态尽量配合医生,大家共同努力,战胜疾病!
本病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引起的皮肤传染性疾病。本病可在公共浴池、游泳池或通过性接触传染,儿童患者一般通过直接接触和自体接种传染。 患病时应避免使用搓澡巾,不要和家人共用毛巾之类的洗浴用品以及贴身衣物,尽量不要搔抓以免自体接种。本病自行消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对于自身传染性强,所以一旦发现应该尽快治疗。治疗主要以手术拔除为主,术后需要烫洗患者的毛巾以及所穿的贴身衣物,一周内避免伤口碰水,酒精消毒并外用抗生素。如果术后又有新疹长出,需马上就医以避免新一轮自体接种,一般治疗2-3次即可痊愈。如有反复发作需考虑免疫力低下,可酌情配合调节免疫药物治疗。为防止本病的发生,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乱穿别人的衣服,尤其不要用别人洗澡的毛巾、搓澡巾等。
光泽苔藓,病因不明。皮损为粟粒大圆形扁平发亮的丘疹,肤色或淡白色,散在或聚焦。好发于四肢及手部,少数泛发全身,偶见口腔受累。皮损可数年无变化,但最终可消退,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可伴轻微瘙痒。有人认为其可能是扁平苔藓的一种亚型。本病具有自限性,泛发者可同时口服抗组胺药物及维A酸类药物,建议专科就诊,指导诊治。
许多家长在小宝宝洗澡的时候会突然发现,最近腹部开始出现一些小白斑。这些“白斑”除了出现在下腹部(图1),还经常会在腋下甚至前胸部大量出现。如果仔细观察,这些小“白斑”颜色是浅白色的,形状比较规则呈椭圆形或者多角形,触摸微微有些凸起,用指甲抠不出明显的脱皮或者鳞屑(图2)。再注意观察宝宝,似乎没有任何瘙痒或者搔抓的情况发生。宝宝家长开始担心和着急了,到医院挂皮肤科号一看,医生要么摇头说不知道是什么,要么给孩子进行真菌镜检看看是不是“汗斑”(也叫花斑癣,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感染导致的常见皮肤病),更有医生会给孩子进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切取一块皮肤下来进行病理诊断)。通常,真菌镜检结果是阴性的,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要么给出描述要求结合临床,要么告知家长,这是一种弹力纤维断裂的疾病,要怀疑很可怕的一种遗传病,叫做弹力纤维假黄瘤病,以后会出现心血管疾病或者眼底疾病,导致死亡或者致盲。家长从此忧心忡忡,四处寻医,但是每个医生给的答复都不一样。图1. 婴幼儿下腹部多发白色扁平小丘疹图2. 白色丘疹局部放大实际上,这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的皮肤病,叫做透明细胞丘疹病(Clear-cell papulosis)。这种疾病多见于黄种人,特别是东亚人。透明细胞丘疹病主要表现为位于下腹部及双侧腋下的多发白色扁平小丘疹,每个丘疹大小为书毫米,表面无明显鳞屑,皮疹多数不融合,对称分布。真菌镜检阴性,也提示本病与真菌感染或者马拉色菌感染无关。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除了表皮角化过度,在表皮基底细胞及基底细胞上层可见散在多个形态较大,胞浆淡染的透明细胞(图3)。这些透明细胞PAS染色、阿什兰染色及粘蛋白染色阳性。部分患者真皮还可见弹力纤维断裂。图3. 皮肤组织病理可见基底细胞及上层多发胞浆淡染的透明细胞图4.透明细胞的PAS染色及黏蛋白染色阳性本病病因不清,部分报道认为本病可能呈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致病基因尚不清楚。本病多数为自限性病程,青春期之后多数可以自行消退,消退后皮肤不留明显痕迹或者色素改变。透明细胞丘疹病无需治疗。(本文图片来源于JAAD文章,2010年63卷2期)
菜妈 儿科医生孔令凯 4月22日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菜妈和钱爸 作者:菜妈 夏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啦,菜妈想在夏天来临之前帮你解决夏天最大的烦恼之一——蚊子! 说到蚊子,很多妈妈来问我最近大热的驱蚊裤到底能不能用安不安全?能不能买呢? 网红驱蚊裤 也不是新鲜事 其实美国很早就有这类产品,主要用于职业防护需求,如野外作业、园林工作者防护使用,可以有效降低蚊虫叮咬率。 美国CDC和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也推荐孕妇使用这类特殊的衣服或含有DEET的防蚊剂,来预防和避免由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如寨卡病毒。 加在面料中的成分叫做氯菊酯,确实是灭蚊成分(拟除虫菊酯)的一种,会对昆虫产生神经毒性,但对人体毒性很低。因此可以用于衣物上防止蚊虫叮咬,但不能直接用于皮肤。 看到这里,先别忙着下单 。 这确实是另一种防蚊的形式,但重点是这些衣物的氯菊酯添加浓度是否合格?洗涤多少次后浓度会减少?是否含有其他未知的成分? 相信你无从知道这些信息吧,所以并太不推荐给孩子选择这类特殊衣物。 那有哪些靠谱又安全的防蚊方法呢?今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物理防蚊大法 ① 纱窗+蚊帐 纱窗+蚊帐是最经济实惠的防蚊方法了,听着有点老土,但是作为物理驱蚊的传统方法还是很有效果的。 ② 长袖、长裤及袜子 长裤长袖袜子把自己裸露的部位包起来,不给蚊子任何机会,还是一种非常有效且经济实惠的防蚊方法。 但是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头都包起来吧 。 ③ 电蚊拍 这个方法很好啊!只要不电到自己和宝宝,还可以顺便运动一下老胳膊老腿什么的。 当然,也可以选择手动拍! 6个月内宝宝【物理】防蚊小贴士 ● 安装纱窗纱门,夜里准备蚊帐; ● 可以备个电蚊拍消灭飞入的蚊虫; ● 利用空调或风扇控制室温在26℃以下,避免出汗过多,吸引蚊子; ● 外出时避开黄昏黎明等蚊虫活跃时间,注意远离花丛水池,穿长袖长裤。 化学防蚊大法 1.驱蚊剂 对宝宝来说最安全的驱蚊成分是避蚊胺DEET,可以作为首选,选择浓度10~30%的产品,2个月以上可用(孕期哺乳期也是安全的)。 其次是派卡瑞丁 Picaridin(推荐1岁后),还有可以安全使用的成分有驱蚊酯、柠檬桉叶油(3岁后)。 小贴士:如何正确使用? ● 在给宝宝使用驱蚊液时,应先将驱蚊液喷在自己手心,然后再涂抹到儿童的脸部和裸露的四肢上,需要注意避开手指(因为可能会吃手)、口、破损皮肤。 ● 出门前用一次,每天不要超过1次;回家后要用肥皂和清水洗净体表的避蚊胺;避免选择那些"防晒驱蚊"二合一的产品(容易过量)。 注:不建议给2个月内的宝宝使用任何化学或纯天然驱蚊产品。 2.蚊香/电蚊香/电蚊香液 蚊香的主要成分是除虫菊酯或拟除虫菊酯,属于杀死蚊虫的成分(上面是把蚊子赶走,这里是可以直接灭掉),通常用于电热驱蚊液、蚊香、蚊香片、杀虫剂中。 由于比较容易分解,即使进入体内也容易被代谢掉,不会蓄积,所以正常使用还是安全的。 老人、小孩、孕妇都可以使用,但建议6个月以上使用。 普通蚊香的烟也不太好,而且明火有危险,相比还是用电的更好一些。 注意:不能直接接触眼睛、皮肤,不能吃下去,可以用于衣物,并注意定时通风,放在孩子够不到的高处 。 3.驱蚊器 网上热卖的各种手表型驱蚊器和便携式驱蚊器主要成分也是拟除虫菊酯,跟超市里常见的各种电蚊香一样都是人工或天然的除虫菊酯类化合物,不过优势在于便携。 如果你需要去户外玩耍可以买个用用,但是开阔空间的效果可能会打折。如果在室内使用大可直接买个电蚊香,性价比不要太高 。 4.驱蚊手环、驱蚊贴 原理是把驱蚊成分加入手环或者贴纸里,直接佩戴或接触皮肤,本质还是看加入的是什么。 如果是一些天然精油,那就效果就随缘啦!如果加的是有效的驱蚊成分(如DEET或派卡瑞丁)那还是管点用,不过长期直接接触皮肤还是有一定的皮疹风险,而且时间长了有效成分也挥发啦,记得及时换。 最后问一句,如果真的有效是不是全身要贴满或者戴满驱蚊贴或手环? 4. 紫外线灭蚊灯 你可能忘记了,你拼命花钱涂防晒霜是为了防____? 没错,紫外线! 这个时候你却特意要买个紫外线灭蚊灯放家里?! 还是洗洗睡吧……(手动狗头) 5.维生素B1 这个真的没啥效果,不过作为水溶性维生素涂了也没啥副作用,所以你开心就好。 注意:过量也有风险。 6. 超声波驱蚊 研究表明超声波驱蚊纯属商家噱头,当然安慰剂效果可能有一点(给你省钱啦!) 8. 花露水 普通成人花露水上面都明确写着「孕妇慎用、避免婴幼儿接触」等字样,应避免直接给孩子使用。 至于一些宝宝专用的驱蚊花露水有效成分都是驱蚊酯,该成分也是相对安全的,但也要注意是否有其他成分不安全的成分。至于其他号称「纯天然」的花露水,效果因人而异。 所以总结一下不同月龄的驱蚊方法: 0-2月龄 物理驱蚊法:纱窗、纱门、蚊帐、长裤、长袖、灭蚊拍、推车蚊帐+空调(出汗少就不吸引蚊子啦) 2-12月龄 物理驱蚊法同上。 化学驱蚊法:含有DEET的驱蚊喷雾+电蚊香(6个月上) 1-3岁 物理驱蚊法同上。 化学驱蚊法:含有DEET、派卡瑞丁的驱蚊喷雾+电蚊香 3岁后 物理驱蚊法同上。 化学驱蚊法:含有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驱蚊酯、柠檬桉叶油的驱蚊产品+电蚊香 其实说白了,大家买产品选择10~30%浓度的DEET最安全啦!
毛周角化病俗称“鸡皮肤”,是否心里咯嘣一下?是不是不但自己,身边的朋友也有啊。夏天不敢穿无袖、短裤、短裙,是鸡皮肤患者心里共同的痛。 鸡皮肤很形象,就是毛囊口的角化异常,常常见到与毛孔一致的角化性丘疹,部分中央可见卷曲的小毛发,用力抠一下,可以抠掉一点点硬硬的“油脂粒”。其好发于双上臂、大腿和臀部,对比下面的图片看看吧。 为啥会有这个病,为啥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有?因为其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通俗点说如果爸爸或者妈妈有这个问题,小孩子大概有一半的概率会有,只是各人的表现程度不一样罢了。但也不是一出生就表现出来了,往往进入青春期后症状开始明显,主要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升高,对皮脂腺和毛囊的影响会明显增加。另外,怀孕、肥胖、糖尿病等都可能会加重毛周角化病。 重点来了,如何治疗?主要是使用一些角质剥脱剂来改善症状,包括维A酸软膏、高浓度的尿素软膏、具有剥脱作用的水杨酸软膏等等,同时比较流行的果酸治疗当然也是可以采用的,甚至对于个别较严重的病例,医生会同时处方维生素A和维生素E口服来联合治疗。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忘记保湿润肤才行的啊。
毛周角化病又称“毛发苔藓”或“毛发角化病”,俗称“鸡皮肤”。 尽管不影响全身健康,但因影响美容,对年轻人造成困扰。 特征: 1.手臂、大腿部看上去与毛孔一致的淡褐色的疙瘩,摸上去感觉较硬而粗糙。 2.不少患者常伴有鱼鳞病,有一定遗传性。 3.一般无痛痒,有的伴轻度瘙痒。 4.儿童期发病,青春期达到最重,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好转。 5.几种特殊类型:毛发红色角化病(伴有红斑),面部萎缩性毛发角化症(伴有皮肤萎缩),眉部瘢痕性红斑(伴有瘢痕)。 治疗: 1.本病尚不能根治,只要不影响美观,则不用治疗。 2.重度的外用维A酸软膏、他扎罗汀软膏等。果酸活肤效果很好。 3.特别严重的可以口服维生素A或阿维A胶囊。 4.如果面部伴有红斑,可以激光治疗,激光对红斑效果不错。
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0Okx_gH6VoRFRHtuymJ1pQ 喜欢原作者请给原作者点赞(点好看) 原创: tjiaoq 智能皮肤 有些刚出生的宝宝身上会有特别的记号,俗称胎记。外表看就是皮肤色素异常斑,形态各异,可平可突起。这些异常皮损一般可分为色素型及血管型。常见的色素型异常包括:太田痣、先天性色素痣、咖啡斑等,容易鉴别。血管性异常可分为 2 大类:血管肿瘤和血管畸形。血管肿瘤以细胞增殖为特点,而血管畸形是血管形态的异常。其详细分类详见下表。 *表 1. 血管性胎记的生物学分类 不同的血管性胎记预后及处理不完全一致,正确诊断尤为重要,而另一方面,不同血管性胎记的临床表现又存在诸多相同点,明显增加误诊风险。因此,本文通过对三种常见或重要的血管性胎记进行横向对比,简明扼要地识别疾病。它们分别是鲑鱼斑、葡萄酒色痣和婴儿血管瘤。 01 鲑鱼斑 鲑鱼斑被归为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人群发生率很高,达 40%-60%,部分数据甚至高达 80%。另有学者认为,鲑鱼斑是胎儿循环的残余物,不是因体细胞突变所致的镶嵌现象。 皮损为粉色至红色斑片,边界欠清,哭闹或剧烈活动时加重。皮损分布具有一定特征性,累及前额/眉间的 V 型区时别名为天使之吻,累及项部时别名为鹳吻痕或者送子鸟之吻(鹳是西方传说中的送子鸟)。其他常见部位还有眼睑、鼻唇沟、枕部、腰骶部。 鲑鱼斑几乎不影响健康,超过 95% 的病例会随着年龄增长淡化甚至完全消失,故一般无需治疗。 *图 1. 项部鲑鱼斑 02 葡萄酒色痣 葡萄酒色痣在国内常称之为鲜红斑痣,也是血管型胎记的一种,相对少见,发生率仅为 0.1%-2%(大多认为是 0.3% 左右)。 葡萄酒色痣本身不是「痣」,而是真皮毛细血管和毛血管后微静脉血管畸形,因形状似皮肤上泼了红酒而得名。皮疹颜色从浅粉到深紫色不等,边界清楚,常见累及面部或头部。在面部可呈节段性分布,猜测与胎颅面发育过程及其相关血管系统相关。临床上,面部葡萄酒色痣常沿三叉神经分布,V1 支为前额和上眼睑,V2 支为上颌区,V3 支为下颌区。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葡萄酒色痣可能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等比例增大,且后期可能会变厚、变深、表面隆起。因此一般建议进行积极治疗,特别是对容貌影响明显的人群。经典治疗为脉冲染料激光。 *图 2. 面部葡萄酒色痣 03 婴儿血管瘤 婴儿血管瘤是婴儿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进一步说,是一种良性血管内皮细胞肿瘤。 其临床有典型的生长模式,特点为早期增殖,瘤体随年龄增长容易自然消退。数据显示 30% 病例在 3 岁前消退,50% 病例在 5 岁前消退,90% 病例在 9 岁前消退。 浅表性病变称之为草莓状血管瘤,深部病变为海绵状血管瘤。当发生在某些特定部位,如面部、颈部和腰骶区时,可能伴随有系统性畸形。 此病具有独特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专科医师容易与其他婴幼儿血管异常区分开来。处理上有多种选择,这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大小、部位、对容貌或功能的影响等,因此需个体化治疗。 *图 3. 婴儿血管瘤 04 鉴别诊断表 下表通过多个维度简明地比较了这三种血管性胎记的各种鉴别要点 * 表 2. 三种血管性胎记的鉴别要点,向左滑动查看 05 结语 虽然胎记病因不明且无法预防,但大多数胎记均是无害的。研究发现,对于血管性胎记,健康影响小的(如鲑鱼斑)发生率更高,而影响较大(如葡萄酒色痣)的发生率较低。对于这些血管性胎记,正确诊断是第一步,因为这涉及到不同的处置及预后。希望本文对大家认识鲑鱼斑、葡萄酒色痣和婴儿血管瘤有所帮助。 本文经由 陕西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治医生田军 审核 主要参考资料 [1] Jean L. Bolognia, et al. Dermatology, 4th edition. [2]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capillary-malformations-port-wine-stains-and-associated-syndromes? [3]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vascular-lesions-in-the-newborn? [4]http://www.bad.org.uk/shared/get-file.ashx?id=238&itemtype=document [5]https://www.mayoclinic.org/birthmarks/sls-20076683 文中图片来源 | 图1-图4:Jean L. Bolognia, et al. Dermatology, 4th edition. 封面图来源丨站酷海洛 plus
tjiaoq 皮肤周末 1周前 注:授权转载自「智能皮肤」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UzTvNwC9ZXiCap5uH85JQ 如果喜欢,请给原作者点赞,谢谢。 外用糖皮质激素(下文简称“激素”)是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类药物,可以用于治疗湿疹、脂溢性皮炎、银屑病、尿布皮炎、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虫咬皮炎等多种炎症性皮肤病。虽不一定能治愈这些疾病,但能够通过控制炎症反应等过程帮助减轻症状。如今太多人“谈激素色变”,盲目恐惧甚至坚决拒绝激素。 本文以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为典型,专门介绍一下小儿AD外用激素的副作用。 皮肤科医生都知道,AD是较为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发病率较高。数据显示,大约高达30%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儿童儿童受其影响。AD可能影响孩子的睡眠、教育、发展和自尊心,并降低其生活质量。 AD关键用药就是外用激素。外用激素在AD的价值和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正如上面提到的,由于恐惧此药和毫无根据地担心其副作用,反而容易造成AD不必要的病情加重和失控。 下面分别对可能关心的副作用进行简要阐述,结论主要来自于澳大利亚皮肤病学学会的官方文献《Adverse effects of topical corticosteroids inpaediatric eczema: Australasian consensus statement》,供参考。 萎缩 AD患儿父母和非皮肤科医生提到的皮肤变薄(萎缩)常常是对活动性湿疹的误解,并非真正的萎缩。当儿童AD疾病消退后停用激素,不至于发生不可逆的皮肤变薄。 图1. 皮肤变薄(非儿科病例) 膨胀纹 外用激素治疗儿童AD时通常不会诱发膨胀纹,除非使用不当/过量且仅限于某些特定部位,即腋窝和腹股沟。 图2. 膨胀纹(非儿科病例)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 长期/大量或封包使用强效/超强效外用激素时,可能出现生理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临床上显著的或病理性的肾上腺抑制在外用激素治疗儿童AD中非常罕见。 皮肤感染或表皮剥脱 对于表皮剥脱或感染的湿疹性皮肤,外用激素还是应当作为一线治疗。如果临床有明显的合并性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纯疱疹、传染性软疣),应予治疗。没有证据表明将激素用于有表皮剥脱或感染的湿疹部位会有害。 图3. 激素性痤疮(非儿科病例)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激素过敏在儿童AD中并不常见。不过,对激素(且治疗强度恰当)治疗反应差的儿童需要考虑这个可能。 骨质减少/骨质疏松 不太可能发生激素治疗AD儿童会引起骨密度降低。尚无明确证据显示,儿童AD仅外用激素会出现骨质减少或骨质疏松。 眼部异常 对于易感个体,眶周区域长期使用强效激素偶尔与白内障和青光眼相关(罕见)。另一方面,很少有证据表明,在眼睑和眶周区域使用效价较低的激素(即使长期使用)会引起类似的眼部后遗症。此外,在面部或身体其他部位使用激素也未见眼部后遗症。 若高危患者长期使用强效激素,则可在极限水平行眼科检查,并考虑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莫司乳膏)代替。 多毛症 外用激素不会引起永久性多毛症症。强效激素(如治疗钱币状湿疹、结节性痒疹)可能引起暂时性多毛症。 图4. 激素性多毛症(非儿科病例) 口周皮炎/玫瑰痤疮 外用激素可能易于加重易感个体的口周皮炎/玫瑰痤疮。这提示医生,在开具外用激素治疗面部AD时需要意识到这个并发症的可能。 图5. 口周皮炎 红脸 成人使用强效激素(主要针对脂溢性皮炎)可能出现红脸症状,通常伴有头灯征(headlight sign),即面部大面积红斑,而鼻子和上唇不受累。 在湿疹患儿中没有描述过红脸表现。不过,那些增加了药物强度但皮疹持续加重的青少年需要有所警惕。 快速耐受 没有证据表明外用激素治疗儿童AD会发生快速耐受反应。虽然有些动物研究表明外用激素会产生此反应,但临床研究常未能证实这一点。 紫癜 理论上外用激素后可能出现紫癜,但无证据显示控制活动性AD后停外用糖皮质激素会有儿童或其他人出现紫癜。 图6. 激素性紫癜(非儿科病例) 色素减退 AD患者中的色素减退常继发于原发疾病本身。AD经适当治疗、避免日晒后色素减退易消退。外用激素确实可引起短期的血管收缩,这可能被误认为是色素减退。 毛细血管扩张 动物实验证明,曲安奈德和氟轻松可诱导大鼠毛细血管扩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使用了过量的外用激素。虽然长期、大量和封闭使用激素可能出现毛细血管扩张,但很少有证据表明,常规、合理治疗儿童活动性AD后停药会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图7. 激素性毛细血管扩张(非儿科病例) 总之,与通常的看法相反,恰当、合理外用激素于儿童AD,安全性高,不至于导致萎缩、色素减退、多毛症、骨质疏松、紫癜或毛细血管扩张。罕见的情况是,长期和大量外用强效激素或可导致膨胀纹、暂时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和眼部疾病。此外,外用激素可能加重口周玫瑰痤疮。 下面再简要谈谈一些“恰当”外用激素的注意事项 外用激素具有不同抗炎强度,分为弱效、中效、强效和超强效。弱效的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安全性高,强效和超强效出现副作用的风险更大(特别是长期、大面积使用),患者使用需要皮肤科医生指导。 外用激素对AD有效,在控制住活动性AD后,逐渐停药可将副作用降至最小。如果AD反复出现,可采用激素或替代药物(他克莫司或吡美莫司)的主动维持治疗。 对于活动性AD,外用激素常与外用润肤剂、避免诱发加重因素和治疗并发感染等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疗效果更好。 在合并有其他特殊情况时不推荐外用激素,如皮肤明显感染(需医生评估),有玫瑰痤疮、寻常痤疮和开放性溃疡等。 不少外用激素可用于孕期和哺乳期,不过哺乳时应清洁哺乳区域的激素。 盲目强调“少用”的建议是不正确的,推荐以指尖单位为指导。一个指尖单位定义为:从管口直径5mm的外用药膏管中挤出可以覆盖成人食指最远端指节长度的药膏剂量。 图8. 指尖单位示意图 指尖单位能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控制外用药在身体不同部位的使用量。例如,手部单面可用0.5个指尖单位,双手可用1个指尖单位,面+颈部2.5个指尖单位,躯干前或后7个指尖单位,单侧上肢3个指尖单位,单侧下肢6个指尖单位,单足2个指尖单位。(个人观点:这个不完全正确,不同年龄的儿童有所差异。但是家长可以用自己的手掌去测量估算小儿皮肤面积,一般一个成人指尖单位可以涂抹两个成人手掌大小的面积 by周景) 不过也需要留意实际的用药部位,因为某些部位的皮肤更薄,对激素的作用更敏感。 彩蛋:快问快答 1. 外用激素是否影响疫苗接种反应? 答:外用激素后不干扰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 2. 外用激素会增加淋巴瘤风险吗? 答:无类似报道。 3. 外用激素需要补涂吗? 答:不需要,一般每日1-2次。 4. 安全性最高的弱效激素,可以随意用吗? 答:按需使用。 主要参考资料 Mooney E ,Rademaker M , Dailey R , et al. Adverse effects of topical corticosteroids inpaediatric eczema: Australasian consensus statement[J]. Australas J Dermatol.2016, 56(4):241-251. Siegfried EC , Jaworski J C , Kaiser J D ,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trials:long-term safety of topical corticosteroids and 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s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J]. BMC Pediatr. 2016, 16(1):75. https://www.nhs.uk/conditions/topical-steroids/ 图1. http://drarpitajain.com/ 图2. https://www.tandfonline.com/ 图3. http://cadau-clinic.com/ 图4. http://www.idoj.in/ 图5. https://www.dermatologyadvisor.com/ 图6. http://dermatologyoasis.net/ 图7. http://www.odermatol.com/ 图8. https://fineartamerica.com/
脖子后面的胎记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鹳吻痕 这个名字来自于神话故事,鹳是西方传说中的送子鸟,送子鸟落到谁家屋顶造巢,谁家就会喜得贵子,幸福美满。而在传说中,鹳是抓着婴儿的背部和颈部将其送来的,所以就把小宝宝的颈背部及身上其他地方的粉红痕,称做“鹳吻痕”。如果粉色痕迹出现在宝宝面部或者眼皮上,有的也会长在额头或者是眉毛之间,也可以被称为“天使之吻”。 这些一般都是由于孩子在子宫里时受到母亲激素的刺激,是一种胎记。鹳吻痕其实就是皮肤表层过多的毛细血管堆积造成的,在婴儿哭闹、发热、洗澡后,血管就会充盈,斑块变得更红。不过不用担心,尽管有一小部分粉红色斑块可能会持续很久,但大部分都会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变淡、消失,一般多于宝宝1岁半左右消失。因此,家长不必过于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