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医药卫生报》(乡医特刊07版提醒) 小儿发烧时,很多父母常常会急忙抱着他们去医院服药、打针、输液,生怕孩子会“烧”出什么问题。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医学博士王光安医生说,小儿发烧后,不要急着去退烧,弄清楚原因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处理。王光安说,西医常用的消炎、退热药物,比如说抗菌药物;中医常用的清热解毒等药物,比如说清开灵等,都属于寒凉性质的。一般使用过这些药物之后小儿发烧,小儿都会出现食欲下降。经常使用这些药物制剂,很容易让小儿形成“抗生素脸”,即小儿颧骨部明显苍白,鼻根处隐隐发青,食欲不振,偏食偏嗜,身体消瘦,脾气暴躁。“其实,小儿发烧并不一定是坏事,这说明孩子免疫系统的功能正常启动。”王光安说。小儿的发烧过程,也是其自身免疫系统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当小儿身体内出现炎症或病毒时,身体发热是其自身的免疫系统开始加力工作的表现,并且研究表明体温升高会导致一些致病源被“烧”死。一般情况下,发烧属于一种正常的有益于身体的刺激,能不断提高小儿的免疫能力。隋唐时期名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谈到了“变蒸”。什么叫“变蒸”?变是变化,蒸实际上就是发热,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成长变化当中的发热。在古人的描述中,有32天一蒸的,有64天一蒸的,有72天一蒸的,不尽相同。婴幼儿的“变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性发热两小儿辩日,对孩子的身体并没有害处,反而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王光安表示,6岁以下的小儿,若体温高于正常但低于38.5摄氏度,精神状态良好,不影响吃饭、玩耍等时,可以不用采取药物治疗,待以观察。如果体温高于正常,同时还出现精神萎靡、不想吃饭、咳嗽等症状时,须进行相应检查并对症治疗。这个就需要咨询专科医生了。王光安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引起小儿发烧的原因有感冒、食积、惊吓3种。针对不同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简便方法。一般受寒感冒引起的发烧,表现为发热、恶寒、咳嗽、流涕,可以用大葱的葱白揉成黏团状,用热水袋捂在小儿的肚脐处,到小儿出汗即可。也可以用热水袋暖肚子,出汗即可;食积导致的发烧,一般表现为口臭、腹痛、大便不规律、腹部鼓胀,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小儿捏脊、摩腹,到大便通畅即可;也可以将生姜切成锥形,占取少许香油,塞小儿肛门;惊吓引起的发烧,表现为小儿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容易出现惊悸不安甚至抽风小儿疝气,可以通过为小儿捏脚跟、捏脊等方式退烧。链接:http://www.yywsb.com/list_sub1.asp?id=916176http://www.yywsb.com/html/2011-10/01/7.Pdf
定义:体温高于下列温度,则称为发烧。 肛温:38℃ 口温:37。8℃(耳温与口温相同) 腋温:37。5℃ 背温:37。5℃ 合并的症状:小儿发烧除了体温上升外,可能会有、食欲不佳、嗜睡、哭闹不休、活动力减退、昏睡、昏迷、抽筋、头部僵硬、发紫、呼吸困难。 量体温的正确方法:先甩动温度计,使水银下降至三十五度以下。 腋温:将温度计放置于腋下,固定手臂,勿令其任意挥动,测量四~五分钟。 口温:儿童勿用此法以防温度计咬断。 肛温:新生儿时期较建议采用此法。 背温:将温度计置于背上并平躺测量4~5分钟。 发烧应如何处理: 减少穿衣盖被、多喝开水、睡冰枕、温水拭浴。保持空气流通,维持室温26~28℃。 勿自行服成药。随时监测儿童体温变化。发烧若伴有下列情况则应立刻送医。 发烧超过38。5℃ 活动力差虚弱、呼吸困难、无法进食、剧烈呕吐、抽筋、头部僵硬、身上出现紫斑、二个月以下之幼儿、儿童本身患有严重疾病、连续发烧二天以上 。 父母在儿童发烧时,千万不要过份紧张耽心,除了就医外,尽量维持幼儿的舒适,只要平时具备基本的发烧处理知识,一定可以帮助儿童回复健康的身体。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病毒、细菌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常见症状。国外有研究证实,父母对儿童发热普遍存在着恐惧心理,容易不恰当地使用退热药物,这样反而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体温高低不一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有些专家认为,如果儿童体温达到38。8℃,但精力旺盛,无不适感觉,则无需进行退热治疗。当孩子体温超过38。3℃,但精神萎靡不振,烦躁和呈现痛苦时应予治疗。体温39℃以上的高热容易引起儿童惊厥,6个月以下儿童在发热时因病情变化快,都应及时治疗。3个月内的婴幼儿应慎用药物退热,宜多用物理方法退热。药物退热效果不好或用药退热后不到两小时体温又超过39℃时也应采用物理方法降温。药物退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在孩子体温突然超过40℃时应先立即采用物理方法退热。 儿童使用退热药需根据年龄、病情和健康情况选用恰当的品种、剂型和剂量。退热药大多属于常用的非处方药,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较好,但儿童不宜使用成人剂型。专门供儿童使用的儿童退热滴剂、混悬剂和颗粒剂有分散性好,起效快,剂量准确和口感好等特点。并且药物使用说明书内容详细,用药剂量和每日用药次数对应于不同年龄段和相应体重列出,注意事项明晰。儿童服用成人的药片往往要拆分,剂量欠准还容易出错。药片黏附在小儿胃肠道某些部位上还可使稚嫩的组织受到刺激性损害。 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是一种使用历史很长的解热镇痛药物。常用的阿苯片为阿司匹林与苯巴比妥的复方制剂,用于小儿退热一直受到临床的好评。用于退热一般是小剂量短时使用,较为安全。但该药可引起新生儿青紫症、肚脐出血、呕血和便血等不良反应,婴幼儿应禁止使用。匹赖氨酸(来比林)是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结合的产物,毒性有所降低,可注射给药,见效快,3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 在一些西方国家,小儿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瑞氏综合征的现象屡有报道。该征是以急性脑病合并肝脂肪变性为特点的一种严重病变,但病因并未完全阐明。国内罕有阿司匹林引起儿童瑞氏综合征的报道。其个案多与患儿用阿司匹林治疗风湿热等疾病的长期用药史有关。因此,除川崎病]以外,许多国家已不再将阿司匹林用于儿童,国内并无严格要求,但要慎用。阿司匹林尤其应避免作为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时的退热剂,因此时更易使儿童招致瑞氏综合征。 布洛芬即异丁苯丙酸,退热快而平稳,退热持续时间可达8小时。该药虽为阿司匹林类似药物,但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阿司匹林,且易耐受,认为是安全可*的解热镇痛药物。儿童的用药剂量可依病情而定。一般每次每公斤体重剂量为5毫克,高于39℃时可用10毫克,需再次用药时应间隔6~8小时。加大剂量可增加持续退热时间,必要时每次每公斤体重剂量可达40毫克。布洛芬可单用,也常与其他一些药物配伍以增强疗效。常用的复方锌布颗粒剂含有葡萄糖酸锌,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力;马来酸氯苯那敏则可减轻感冒流感引起的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 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该药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部位上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调节体温和镇痛的作用,很少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因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和安全的特点,是世界各国广泛推荐与使用的退热药物。两个月以上儿童可首选该药,剂量为每次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每日不超过4次,用于退热一般不超过3天。两个月以下婴儿应遵医嘱使用。 安乃近可引起粒细胞缺乏、肾损伤和过敏反应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药典仍然收载该药,但说明仅在急性高热且病情急重,又无其他有效解热药可用的情况下,用于紧急退热。口服给药已较少采用,多用于滴鼻。应使用20%溶液,婴儿每次每侧鼻孔1~2滴,两岁以上小儿每次每侧鼻孔2~3滴。用于10个月以下婴儿,作用确切。5~6岁以上儿童一般不滴鼻给药。6个月以上的高热儿童可按每次每公斤体重10~20毫克剂量肌肉注射给药,一般只用一次,以保证安全。基层医疗单位因用药经验和处置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条件相对缺乏,较少使用安乃近退热。 皮质激素有些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视皮质激素为“万能药物”,习惯使用地塞米松退热,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用药方案。糖皮质激素除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主要用于、严重[感染或炎症的应急治疗。糖皮质激素用于儿童退热容易掩盖病情,可造成误诊。该类药物无抗菌、抗病毒作用,却有显着的免疫抑制作用,使用不当反而可促进细菌或病毒感染扩散而加重病情,也可能使趋于好转的感染死灰复燃。糖皮质激素还有加重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因此,使用地塞米松等皮质激素药物退热可能酿成小病变大病的不良后果,此法不能轻易使用。 小儿发热以为多,病因又多为病毒性感]染,以中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小儿感冒口服液、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小儿清咽颗粒剂、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这些药物使用方便,具有退热、消炎、抗菌、抗病毒和提高免疫力等综合治疗效果。病情较轻时可首选使用。但这些药物一次用药量较大,不方便幼儿使用。中药退热比较安全,但儿童用药也要按说明书使用。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可为感冒、扁桃体炎;也可能是肺炎、麻疹和脑膜炎等严重疾病。退热药物只能改善症状,无抗菌、抗病毒能力。因此,在使用退热药物之前应找出病因,以免影响诊断,耽误治疗。退热药品种很多,有单一成分的,也有形形色色的复方制剂,但主要有效成分却相同或相似,故不宜几种药品同时使用。有些家长一听某种药物安全性好,就喜欢给孩子加大剂量,希望增加疗效,这种认识应当改变。退热药剂量过大容易出现胃肠道症状,甚至引起肝肾功能损害。退热作用过强会引起出汗过多,体温突然下降可致虚脱。尤其是婴幼儿发热,须依有经验的儿科医生处方用药,不可大意。曾有报道,应给予婴儿几滴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退热,父母却按儿童用量给予了一小勺,结果引起了婴儿严重的肝脏损害。使用退热药后要适当多饮水,这既是儿童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也有助于药物的代谢与排泄,以避免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孩子一旦发烧如何处理呢: 一是正确使用退烧药。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5OC,一般不需要用退烧药物,但应该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若小儿体温达到30OC时。为防止发生热痉挛,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当的退热药治疗,或采用物理降温,如用75%的酒精或温水擦腋下、腹股沟、手心、脚心等血流量丰富的部位,也可以帮助退烧,而且效果很好,小儿愿意接受。但必须注意要边擦边注意给患儿随时盖好,以免受凉。 二是发烧时要减衣服,不应采取捂汗的办法降体温,因汗水流失过多会使患儿感到疲惫无力中医认为损失大量津液,反而对患儿恢复的利。 三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室温不要过高,保持在18到20OC为宜,同时,不要让过堂风直吹患儿。 四是患儿发烧若仍不缓解,要配合医生,做好其他各项检查,便于早日找出致病原因,便于有针对性地对症治疗。 五是患儿发烧时,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便于消化及吸收,以半流质为宜,如营养粥和鸡蛋面汤之类的饮食:多食蔬菜及水果,尤其要吃些含维生素C的新鲜果蔬。
让宝宝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捏脊的人站在宝宝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再重复第一遍的动作两遍,共6遍。●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3~5次。●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喝酒醉了,在医学上,醉酒叫做急性酒精中毒(acute alcoholic intoxication),是由于一次饮入过量的酒精或酒类饮料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表现为一系列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对肝、肾、胃、脾、心脏等人体重要脏器造成伤害,严重的可以导致死亡,大多数成人致死量为纯酒精250~500ml。 当需要去应醇时,应该尽量少喝,既喝酒就要会解酒,否则不仅醉醺醺有失礼仪,接踵而至的头痛、头晕、反胃、发热……也不会让你好受。“有备而喝”才是上策,下面介绍一些可以快速醒酒解酒或预防醉酒的方法。一.酒前预防 最好的解酒方法是事前防范,先将具体方法提供如下: 1、吃RU21安体普复合片,是目前全球防止醉酒、保持头脑清醒的最好的食品,据说是前苏联特务组织“克格勃”间谍们出色完成任务的贴身保镖。 2、牛奶或酸奶(优质蛋白芬类亦可)适量,于酒前半小时服用,牛奶或酸奶在胃壁形成保护膜,减少酒精进入血液达到肝脏。 3、高浓度膳食纤维素片,酒前半小时服用(服用后需要饮足量白开水),作用,纤维素遇水后迅速膨胀,释放出大量阳离子可以把酒精包裹起来不进入消化循环直接排出体外,减少酒精对肝脏和身体的伤害。 4、吃上几只橘子。 5、维生素c、b足量于酒前半小时内服用,vb、vc具有消化和分解酒精的作用,大家可以自己做个实验,在一杯啤酒中加入适量vc或vb,与不加vc、 vb的啤酒进行比对,可以发现酒精浓度明显下降。(饮酒前一次口服vc片6—10片,可预防酒精中毒。复合维生素b也比较有效,事前服用10片。)二.酒中预防法: 1. 不要空腹饮酒,因为空腹时酒精吸收快,人容易喝醉;而且空腹喝酒对胃肠道伤害大,容易引起胃出血、胃溃疡,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在喝酒之前,先行食用油质食物,如肥肉、蹄膀等,或饮用牛奶利用食物中脂肪不易消化的特性来保护胃部,以防止酒精渗透胃壁。不要空腹饮酒,这是饮酒不醉的主要诀窍。因为这样可使乙醇在体内吸收时间延长。 2. 看见鸡蛋、皮蛋等菜端上来,赶紧吃。即使遭了大罪的胃可能因为油脂而蒙上薄薄的一层保护膜,防止酒精渗透胃壁. 又宜多以豆腐类菜肴作下酒菜。因为豆腐中的半胱氨酸是一种主要的氨基酸,它能解乙醛毒,食后能使之迅速排出。或者,要一杯豆奶垫垫肚皮也好。 3. 不要和碳酸饮料如可乐、汽水等一起喝,这类饮料中的成分能加快身体吸收酒精。 4. 食饮结合。饮酒时,吃什么东西最不易醉的以吃猪肝最好。这不仅是因为其营养丰富,而且因为猪肝可提高机体对乙醇的解毒能力,常饮酒的人会造成体内维生素B的丢失,而猪肝又是维生素B最丰富的食物,故吃煮猪肝或炒猪肝是很理想的伴酒菜。 5. 喝多了的较好办法就是中途去扣喉,偷偷去洗手间吐。吐不出来,用手伸到喉咙抠,死抠也要吐哦。吐了以后用冷水洗个脸就好了。每次这样几乎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然后又重新开始斗酒。 6.至于在饮酒之后,能够尽量的饮用热汤,尤其是用姜丝炖的鱼汤,特别具有解酒效果。 上葱、和浇上酸牛奶以及酸奶油的醋鱼做下酒菜,多多益善. 7.由于酒精对肝脏的伤害较大,喝酒的时候应该多吃绿叶蔬菜,其中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可保护肝脏。还可以吃一些豆制品,其中的卵磷脂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8.民间流行喝浓茶解酒的说法没有什么科学根据,茶叶中的茶多酚有一定的保肝作用,但浓茶中的茶碱可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反而会加剧头疼,因此酒醉后可以喝点淡茶,最好不要喝浓茶。如果有人身不由己喝得太多,可以事后吃一些水果,或者喝一些果汁,因为水果和果汁中的酸性成分可以中和酒酒精。很多人酒后往往不吃饭,这样危害更大,应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来一碗面条就非常好。 9.宜慢不宜快。饮酒后五分钟乙醇就可进入血液,30—120分钟时血中乙醇浓度可达到顶峰。饮酒快则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会出现醉酒状态。若慢慢饮入,体内可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产生量就少,不易喝醉。 10.甜点加水果。饮酒后立即吃些甜点心和水果可以保持不醉状态。俗话说“酒后吃甜柿子,酒味会消失”,这话不错。甜柿子之类的水果含有大量的果糖,可以使乙醇氧化,使乙醇加快分解代谢掉,甜点心也有大体相仿的效果。三.醒酒解酒法:1.牛奶醒酒法:醉酒者可饮些牛奶,以便使蛋白凝固,保护胃粘膜,减少对酒精的吸收.2.豆腐解酒:饮酒多时,再加一个豆腐做下酒菜,可促进体内的乙醇迅速排出.3.皮蛋醒酒法:醉酒时,取1-2只皮蛋,蘸醋服食,可以醒酒.4.蛋清醒酒法:醉酒时取1-2只生鸡蛋清服下,可保护胃粘膜,并减少对酒精的吸收;5.杮子醒酒法:酒醉后,取几只鲜杮子,去皮食用,可以醒酒.6.米汤醒酒法:醉酒者可取浓米汤饮服,米汤中含有多糖类及B族维生素,有解毒醒酒之效.加入白糖饮用,疗效更好.7.绿豆醒酒法:取50克绿豆,10克甘草,加适量红糖煎服,可醒酒.如单用绿豆煎汤,亦有一定功效.8.杨桃醒酒法:醋渍杨桃1个,加水煎服,可用于醒酒.9.食盐解酒:饮酒过量,胸腹难受,可在白开水中加少许食盐饮用10.糖水醒酒法:取适量白糖用开水冲服,有解酒,醒脑的作用.11.醋醒酒法:取50克米醋或陈醋,加25克红糖,3片生姜煎汤饮服,可减轻酒精对人体的损害.12.藕醒酒法:将鲜藕捣烂取汁饮服,对消除醉酒症状有一定的作用.13. 海蜇醒酒法:取100克鲜海蜇,洗刷干净后加水煎汤饮服,可以醒酒.14.生梨醒酒法:吃几个梨或将梨去皮切片,浸入凉开水中10分钟,吃梨饮水,可解酒.15.萝卜醒酒法:将500克鲜萝卜捣碎取汁,1次饮服,或适量吃些生白萝卜,都可收醒酒之效.16.番薯醒酒法:醉酒后,可将生番薯切细,拌入白糖服食,即可解酒.17.甘蔗汁醒酒法:醉酒神志尚清醒者可自己嚼食甘蔗,严重者可榨出甘蔗汁灌服,能醒酒.18.桔汁醒酒法:酒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可吃几个桔子或饮用鲜桔汁即可醒酒.19.芹菜醒酒法:将适量芹菜挤汁饮服,可以醒酒,尤其可消除醉酒后的头疼脑胀,面部潮红等症状.20.大白菜解酒:大白菜洗净切丝,加食醋,白糖拌匀,淹渍十分钟食用,有解酒作用.21.花露水醒酒法:洒数滴花露水在热毛巾上,轻轻擦试醉酒者的胸背,肘和太阳穴等处就可明显减轻其醉意.22.中药解酒:葛根 30克,加水适量,煎汤饮服,解酒效果很好.四.酒后保养:1.蜂蜜水治酒后头痛:喝点蜂蜜水能有效减轻酒后头痛症状。美国国家头痛研究基金会的研究人员指出,这是因为蜂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果糖,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吸收,减轻头痛症状,尤其是红酒引起的头痛。另外蜂蜜还有催眠作用,能使人很快入睡,并且第二天起床后也不头痛。2.西红柿汁治酒后头晕:西红柿汁也是富含特殊果糖,能帮助促进酒精分解吸收的有效饮品,一次饮用300ml以上,能使酒后头晕感逐渐消失。实验证实,喝西红柿汁比生吃西红柿的解酒效果更好。饮用前若加入少量食盐,还有助于稳定情绪。3.新鲜葡萄治酒后反胃、恶心:新鲜葡萄中含有丰富的酒石酸,能与酒中乙醇相互作用形成酯类物质,降低体内乙醇浓度,达到解酒目的。同时,其酸酸的口味也能有效缓解酒后反胃、恶心的症状。如果在饮酒前吃葡萄,还能有效预防醉酒。4.西瓜汁治酒后全身发热:西瓜汁是天生的白虎汤(中医经典名方),一方面能加速酒精从尿液排出,避免其被机体吸收而引起全身发热;另一方面,西瓜汁本身也具有清热去火功效,能帮助全身降温。饮用时加入少量食盐,还有助于稳定情绪。5.柚子消除口中酒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就记载了柚子能够解酒。实验发现,将柚肉切丁,沾白糖吃更是对消除酒后口腔中的酒气和臭气有奇效。6.芹菜汁治酒后胃肠不适、颜面发红:酒后胃肠不适时,喝些芹菜汁能明显缓解,这是因为芹菜中含有丰富的分解酒精所需的B族维生素。如果胃肠功能较弱,则最好在饮酒前先喝芹菜汁以做预防。此外,喝芹菜汁还能有效消除酒后颜面发红症状。7.酸奶治酒后烦躁:蒙古人多豪饮,酸奶正是他们的解酒秘方,一旦酒喝多了,便喝酸奶,酸奶能保护胃黏膜,延缓酒精吸收。由于酸奶中钙含量丰富,因此对缓解酒后烦躁症状尤其有效。8.香蕉治酒后心悸、胸闷:饮酒后感到心悸、胸闷时,立即吃1~3根香蕉,能增加血糖浓度,使酒精在血液中的浓度降低,达到解酒目的,同时减轻心悸症状、消除胸口郁闷。9.橄榄治酒后厌食:橄榄自古以来就是醒酒、清胃热、促食欲的“良药”,能有效改善酒后厌食症状。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冰糖炖服。需要特别提示:1、找不到这些东西没关系,只要吃的东西含有这些东西的成分就可以了。比如治头痛的蜂蜜水,吃点蜂蜜饼干也可以。2、有些不宜酒后立刻服用,建议少许时间后服用。3.对酩酊大醉者,如果用上述方法仍不能使其转醒,可用干净鸡毛一支轻轻磨擦其喉咙或用手捏其喉咙,使其吐出残留胃中的酒液,可使醉状缓解,若仍无效果,则应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