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刀不打洞不切胆,经口取石?有这种事?是的!不手术不切胆保留胆囊也照样取石,而且还能切息肉取活检精准评估胆囊!这就是我们中心开展的创新工作!医学进步总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胆结石治疗必将迎来新的更加微创的里程碑时代!
胆囊化脓或者胆管化脓都属于消化科危急重症,不及时治疗将危机生命,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七十!胆囊胆管紧急引流是最重要的救治方法,此时除了找普外科、肝胆外科、介入科医生以外,一定记得找消化科消化內镜医生!这是重要的。
文章转载自:医师报消化医学案例患者李某,男,85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1年伴寒颤发热2日入院。入院诊断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充满型)、脓毒血症、胆总管结石、肺部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结石、多囊肝、多囊肾、脾大、膀胱术后。Fluoroscopy下见胆囊内充满型结石患者入院后病情危重,血常规、CRP、PCT均报危急值,血培养出现包含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鸟肠球菌在内的多重耐药菌,包括舒普深、哌拉西拉他唑巴坦等在内的众多抗生素均耐药。治疗方案患者此次的胆囊化脓、胆管炎、脓毒血症已经危及生命,需要尽快解除,否则患者一旦出现感染性休克,死亡风险极高。而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快将胆囊内的脓液引流出来。而此类致命性急性胆囊炎的处理,传统上主要以外科为主,主要是开腹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然而,该患者高龄且存在多项高危因素,不具备外科手术条件,因此这一方法已不可行。除外科手术外,还有经皮腹腔胆囊穿刺吸引、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吸引或引流(PTGBA/PTGBD)的方法,然而该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等,也不满足条件。而且即便PTGBA/PTGBD可行,其本身也存在着较高的并发症和一定的死亡率,更何况病人还存在着胆总管结石、胆管炎也需要同时处理。众所周知,ERCP发展至今50余年来已成功解决了大量胆道疾病,在胆胰疾病的微创治疗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解剖等因素ERCP很少涉及胆囊疾病,在最新版的中国ERCP指南里几乎未有提及,国内相关报道甚少。然而,面对此例高危患者,航空总医院张建国主任团队没有放弃、没有退却、没有墨守成规,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选择了突破禁区!在跟患者家属充分告知和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消化团队经过充分讨论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即采用内镜下经乳头胆囊胆管双引流术联合胆总管取石术。手术过程张建国主任及其团队在为患者进行治疗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消化内科主任张建国带领ERCP团队成员刘佳俊、郑雅馨首先经乳头顺利完成了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和胆总管结石取石,之后采用单人经口胆道镜SPYGLASS-DS引导下经乳头胆囊管插管获得成功,且成功置入多侧孔鼻胆囊胆管双向引流管,从胆囊内成功抽出大量积蓄的黄白色散发着浓烈腥臭味的粘稠胆汁和结石碎渣,术后经鼻胆囊引流管反复冲洗直至胆汁清亮,患者病情迅速好转、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大量化脓胆囊胆汁被抽出,散发着强烈刺鼻的腥臭味然而,ERCP团队考虑到如果拔除了鼻胆囊胆管引流后,患者可能在出院后还会反复发作胆囊炎胆管炎并随时危及生命。为此,ERCP团队决定采用内镜下胆道内外引流转换术(ECBDS)。内镜下经乳头胆囊胆管双引流内外转换术一步完成,获得技术成功与临床成功术后情况患者在ECBDS术后2天进食,5天后顺利出院。出院随访至今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无不良事件,未见复发,目前继续随访中。经查PUBMED、中国知网等多个数据库均未见相关报道。技术介绍内镜下胆道内外引流转换术及相关器械10年前由航空总医院张建国主任在国内外首创并获得国家专利。之后迅即被包括长海医院、西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在内的众多医院采用,甚至有学者将其作为“国礼”带到国外。如今,这一复杂病例同样采用了这一办法并再次获得成功,一次手术同时解决胆囊胆管两个问题,胆囊胆管成功实现双引流,外引流向内引流转换一步完成,可谓一箭双雕。医学发展与创新永无止境!打破思维定势、突破临床禁区,变不可能为可能是现代医学得以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原因。此例再次见证了航空总医院消化内科团队作为中国消化内镜学协同创新平台主委单位在消化内镜领域中大胆创新,迎难而上,敢挑重担、勇于突破的能力与精神!在成功救治危重患者的同时,也成功实现了传统ERCP在胆囊治疗领域中的又一个新突破,这必将为未来更多胆囊疾病的内镜微创治疗带来希望!
食管癌是一个高发的恶性肿瘤,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有一小部分病人会有胸骨后的烧灼感,吞咽不适,胸骨后疼痛。但是有症状的病人很少,大部分病人早期没有症状。食管癌诊断目前主要是依靠胃镜检查,在胃镜的检查过程中可以发现早期的食管癌。食管癌的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和内镜切除,内镜切除由于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更加微创的治疗方法,它同样可以根治性切除早期的食管癌。因此内镜切除已经成为早期食管癌的优选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张建国,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消化内科兼消化内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国内知名青年内镜专家,医生发明家,著名的张氏剪刀发明人。 兼任中国产学研协会中国消化内镜协同创新平台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设备研发学组全国委员等多项学术兼职。擅长消化系疾病的内镜下诊疗,包括ERCP、ESD、Spyglss、STER、POEM、EFTR、NOTES、EUS等。在中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超过了50%。也就是说,有7亿多人都曾经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尽管幽门螺杆菌十分常见,但由于大多数人对它不够了解,一提起它,很多人还是会觉得恐惧。今天我们就通过十个问题读懂幽门螺杆菌。一、什么是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简称Hp。它是一种生存能力极强,能够在强酸性环境中生存的细菌。这种强生存能力使幽门螺杆菌成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能够在胃里生存的细菌。二、人为什么会感染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粪便中存在幽门螺杆菌,如果污染水源,健康人饮用了含幽门螺杆菌的水,可以被传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口腔中也可能存在细菌,一起吃饭、接吻、使用不洁餐具、母婴传播、唾液传播等都有可能传染幽门螺杆菌。特别是口对口喂小孩,极容易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小孩。由于我国的共餐习惯,大家都是通吃一碗菜,也很少使用公筷,所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为了避免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培养分餐习惯或者使用公筷。三、幽门螺杆菌是怎样检测出来的?幽门螺杆菌的检测首选C14或者C13呼气试验,这是一种无创、无痛、准确且快速的检测方法,一般30分钟就能出结果。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胃镜下快速尿素酶检测,同时还可以观察有无胃炎,胃溃疡,胃癌等情况发生。还可以检测粪便和血液,但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较少。四、幽门螺杆菌对人体有怎样的危害?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多数并无症状和并发症,但几乎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亦即幽门螺杆菌胃炎。感染者中约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消化不良,约1%发生胃恶性肿瘤[胃癌、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MALT)瘤]。五、幽门螺杆菌和胃癌到底有没有关系?有关,但并不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得胃癌。幽门螺杆菌经口到达胃粘膜后定居感染,会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时间再长就会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其实胃癌的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查出率越高,胃癌患病率越高。但其实幽门螺杆菌只是胃癌发病的帮凶,只要出现症状尽早治疗,大可不必担心它发展成胃癌。六、感染幽门螺杆菌需不需要治疗?并不是所有的感染者都一定需要治疗。根据《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有以下指征的感染者接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七、吃药能治好幽门螺杆菌感染吗?符合根除指征的感染者推荐接受治疗,采用四联疗法,疗程10-14天,根治率可达90%左右。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PPI)+抗生素1+抗生素2+铋剂PPI:PPI(拉唑类)主要作用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从而增强抗生素的作用,包括降低最小抑菌浓度、增加抗生素化学稳定性和提高胃液内抗生素浓度。抗生素组合:推荐的抗生素组合有七种:均为餐后服用。其中,阿莫西林抗幽门螺杆菌感染作用强,不易产生耐药,不过敏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首选抗生素。青霉素过敏者可用耐药率低的四环素或呋喃唑酮替代阿莫西林。铋剂:铋剂的主要作用是对幽门螺杆菌耐药菌株额外地增加30%-40%的根除率,标准剂量铋剂为枸橼酸铋钾220mg。以上方案10或14天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一旦开始治疗,必须坚持,不可随意中断或停止,否则易引起菌群耐药性给日后根除带来更大的困难。*含左氧氟沙星方案不推荐用于初次治疗,可作为补救治疗的备选方案。八、幽门螺杆菌对儿童有什么影响?不建议14岁以下儿童对幽门螺杆菌的检查和根治治疗。由于根除方案含有大剂量抗生素和铋剂,疗程也较长,对儿童的正常菌落会造成影响,也会产生耐药性和重金属蓄积风险,除非符合指征,一般不建议儿童根除。九、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还要做什么?建议吃完药以后,至少间隔一个月之后进行复查。复查也是做吹气试验,如果是阴性,恭喜你,你已经治好了。需要注意的是,复查前,要停用各种抗生素、清热解毒类中药一个月以上,抑酸剂、铋剂一周以上,避免出现假阴性。十、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会复发吗?成人根除后的5年再感染率<5%。但还是需要注意预防再次感染。通过这十个问题,相信大家对幽门螺杆菌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快去把这些小知识分享给你的亲友吧!
专家简介:张建国,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消化内科兼消化内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国内知名青年内镜专家,医生发明家,著名的张氏剪刀发明人。 兼任中国产学研协会中国消化内镜协同创新平台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设备研发学组全国委员等多项学术兼职。擅长消化系疾病的内镜下诊疗,包括ERCP、ESD、Spyglss、STER、POEM、EFTR、NOTES、EUS等。息肉,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颤。很多人担忧肠息肉和肠癌有什么联系,今天本文就肠息肉常见的7个问题进行简述,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肠息肉。什么是大肠息肉?息肉的“息”,即多余,意思就是肠道内表面黏膜上多出来的赘生物。准确一点说,大肠息肉泛指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而其中70%以上为腺瘤性息肉。80%-95%的大肠癌是由大肠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大肠为什么会长息肉?饮食性因素: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食物,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肠道炎性疾病: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基因异常: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哪种肠息肉容易发生癌变?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在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终于有一天就会癌变。而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但如果这种息肉长得比较大,时间比较久,也存在变成肿瘤性息肉的可能。肠息肉发生癌变的时间是多久?息肉发生癌变的过程,一般需要5-15年的时间,通常认为是10年,而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与其大小、类型、生长周期有关。需要注意的是,肠息肉即使在早期时属于良性,没有任何危害,随着体积的变化,息肉也会出现异型增生,增加癌变风险!如何发现肠息肉?结肠镜检查是无症状患者发现息肉的最好的办法,结肠镜是一种内窥镜诊疗技术,它就像一个摄像头直接进入肠道内,由医生操控完成整个结肠的检查。结肠镜可检查整个结肠直肠,有助于结直肠腺瘤的部位、组织学诊断,所以为首选。一般建议大家从50岁开始,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无论是男还是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随着无痛肠镜的应用,现在肠镜检查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可怕。此外,直肠指诊也可发现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腺瘤,有结直肠肿瘤家族史或有大便习惯改变者应作大便潜血试验进行初筛。发现肠息肉怎么办?一般情况下,一旦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的疾病,甚至恶化成肠癌。即便是非肿瘤性息肉,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的临床症状,肿瘤性息肉更是需要切除。所以,发现结肠息肉要及时做切除治疗。内镜医师会根据镜下表现及前期可能有的结肠息肉活检报告,完成内镜下息肉治疗术。如果息肉范围广、体积大、或在内镜下切除有困难,医生需进行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等,需要根据息肉的情况采取分次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切除后还必须进行随访。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哪些?1、手术后保持情绪稳定,应尽量避免精神激动,保持心情愉快,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以便尽快康复。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食物清洁卫生,进食要尽量定时定量。3、养成定期复查的习惯,凡已经明确大肠息肉的患者,均应每半年—1年复查一次肠镜,防止长大后出血或癌变。
专家简介:张建国,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消化内科兼消化内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国内知名青年内镜专家,医生发明家,著名的张氏剪刀发明人。 兼任中国产学研协会中国消化内镜协同创新平台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设备研发学组全国委员等多项学术兼职。擅长消化系疾病的内镜下诊疗,包括ERCP、ESD、Spyglss、STER、POEM、EFTR、NOTES、EUS等。 良好的肠道准备,是肠镜检查的重要基础,切莫忽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进行肠道准备吧! ------饮食注意------ 1.肠镜检查前一天可以吃:少渣低纤维类食物。白米饭、白米稀饭、水煮鸡蛋、白开水。 2.肠镜检查前一天不可吃:坚硬不消化食物、任何蔬菜水果。粗粮、黑米、蔬菜、水果、奶制品、有色素的调料或饮料(如酱油、醋、红酒、葡萄汁等) ------口服泻药------
专家简介:张建国,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消化内科兼消化内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国内知名青年内镜专家,医生发明家,著名的张氏剪刀发明人。 兼任中国产学研协会中国消化内镜协同创新平台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设备研发学组全国委员等多项学术兼职。擅长消化系疾病的内镜下诊疗,包括ERCP、ESD、Spyglss、STER、POEM、EFTR、NOTES、EUS等。1.什么是胰腺?胰腺有什么功能?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位于胃的正后方。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原、脂肪酶、淀粉酶等。当我们进食时,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帮助我们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而内分泌腺主要由胰岛组成,可分泌胰岛素、胰岛血糖素等调节血糖代谢等。2.什么是急性胰腺炎?有什么危害?正常情况下胰腺产生一系列酶通过胰腺导管排至小肠进行消化食物,例如脂肪酶分解脂肪,淀粉酶分解淀粉。而当胰管阻塞、胰管内压突然增高等情况发生时,胰腺分泌的酶可以消化自身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继而引起的急性化学性炎症,也就是我们说的急性胰腺炎。它是一种是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严重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胰腺炎发病率逐年增高,给病人及家庭带来严重的身心痛苦及沉重的经济负担。故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3.急性胰腺炎有哪些症状呢?典型症状腹痛、恶心和呕吐。一般首先发生腹痛,为持续性痛,多位于上腹部,50%的患者有向腰背部放射的束带状痛,弯腰抱膝或前倾坐位可能会轻微减轻疼痛,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日,不因呕吐而缓解。发热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4.急性胰腺炎有哪些原因呢?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有很多,常见病因包括胆石症、酗酒、高脂血症,在我国50%以上是由胆道疾病所致,西方国家胆道疾病和酗酒分别占40%和35%。①胆管疾病如下图所示,大部分人胆管与胰管末端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胆管炎症、结石、寄生虫、水肿、痉挛等病变使壶腹部发生梗阻,加之胆囊收缩,胆管内压力升高,胆汁通过共同通道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原,导致胰腺自身消化而引起胰腺炎。此外胆石、胆道感染等疾病尚可造成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胰管,激活胰腺消化酶诱发急性胰腺炎。②酗酒和暴饮暴食乙醇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同时乙醇兴奋迷走神经,使胃泌素,胰泌素和胆囊收缩分泌,这三种激素均促使胰腺外分泌旺盛,由于胰管引流不畅,造成胰液在胰胆管系统压力增高并淤积,致使高浓度的蛋白酶排泄障碍,最后导致胰腺泡破裂而发病。③其他原因因蛔虫、结石、水肿、肿瘤或痉挛等原因可使胰管阻塞,胰液排泄受阻,当暴饮暴食胰液分泌过多时,胰腺内压力增高,致使胰泡破裂,胰酶原进入间质,被组织液激活引起本病。十二指肠乳头邻近部病变,如十二指肠憩室炎、球部溃疡并发炎症、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等常有十二指肠内压力增高及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致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胰管引起胰腺炎。高钙血症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可诱发急性胰腺炎。其原因可能为血清钙升高导致钙在碱性胰液中沉淀形成结石,甲状旁腺激素直接影响胰腺或钙的代谢,可促使胰蛋白酶原转变为胰蛋白酶。药物中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噻嗪类等可使胰液的分泌及粘稠度增加。某些传染性疾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等可伴有胰腺炎。5.急性胰腺炎怎么防治呢?任何治疗都不如积极的预防措施。胰腺炎预防在于管好自己的嘴。逢年过节的时候,就到了急性胰腺炎的高发季节,其主要原因是饮食无节制。过节期间,与家人团聚,避免过量饮酒,尤其不要暴饮暴食,要荤素营养搭配,饮食合理。饮食做到5忌:忌油腻性食物,忌辛辣食物、忌饮食过饱、忌饮酒、忌生冷食物。有胆道疾病的病人,更应注意饮食清淡,严格戒酒;暴饮暴食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规律,每餐不能太饱或太油腻;有高脂血症的人,要低脂肪饮食,遵医嘱坚持服用降脂的药物,控制血脂在正常范围内;对于已有慢性胰腺炎的人要少食多餐,每天吃4至6顿,戒油腻,戒烟酒。了解引发胰腺炎的药物,如噻嗪类、糖皮质激素等,服药时应遵医嘱服药并了解服药须知,如药名、剂量、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如果出现中上或左上腹痛、腹胀、呕吐等胰腺炎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要自觉禁食禁水,先“饿”一段时间,让胰腺充分休息。进食能刺激胰液和胆汁更多地分泌,加重胰管高压或胰液返流,火上浇油,使轻型胰腺炎重症化。
20年前查出来胆结石,问医生怎么处理,医生说没症状就观察吧,可以开药保守治疗。于是开了熊去氧胆酸,吃了一年,复查结果显示胆结石没有好转。于是放弃治疗,3年后又去体检发现石头又多了一个,于是又问医生,医生说如果彻底解决就切掉吧,吓得我赶紧打道回府了。2012年移居澳大利亚了解当地最好的做法,如果保胆就是肚子上打三个洞,然后把胆切开再把石头取出来。抱着相信医学会不断进步的希望,我一等就是十年。这期间一直关注着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胆结石取石最新治疗方案。直到2022年,百度上一篇张建国教授的超级微创保胆取石的文章引起我的注意,仔细阅读后发现这不正是我20年来一直梦寐以求的经自然腔道取石的方法吗?于是想尽办法找到电话号码,打过去没人听,于是拜托国内亲友帮忙联系这个号码…也是打不通。时间来到2023年,国内放开了疫情限制,也终于取得联系,我于是约好时间飞赴北京,开启了保胆取石之旅!经过17个小时飞行到达目的地,张教授听我介绍完病情后,给我出了方案。不打洞也不用切开胆囊取石,而是经过胃镜到十二指肠,然后再经过胆道进入胆囊内部碎石取石的手术治疗方法。这就是我想要的方案!术后3天出院,胆囊功能恢复正常,以前不吃早餐也不觉得饿,现在一起床马上就饿了。更明显的变化就是吃完晚饭胃不胀了!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保胆取石,真是不虚此行啊!
文章转载自:中国网健康近日,航空总医院消化内科张建国团队成功完成了一例消化内镜胆囊多发息肉超级微创切除术,在保留患者胆囊的前提下,一次性切除了所有胆囊息肉共5枚,最大一枚约12毫米。据报道,大约4%-7%的成年人有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多数为良性,少数为恶性。目前,胆囊切除术作为大于10毫米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接受。然而,这会导致:一些本不该切除的胆囊就可能被“错杀”,而一些小于10毫米但实际上是腺瘤或癌的小息肉又可能错过最佳切除时机。准确判断胆囊息肉良恶性至关重要,目前病理诊断仍是胆囊息肉定性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胆囊解剖部位特殊,要想不开刀获取满意的胆囊病理组织困难极大,要想不开刀、不打洞、不造瘘、不破坏胆囊完整性,只是像切除肠道息肉那样切除胆囊息肉则更是难上加难,如果还要一次性切除多发胆囊息肉,则几乎就是天方夜谭。然而,这看似不可能的难题却被航空总医院消化内科张建国主任团队成功攻破了。术前经过腹部B超、超声内镜、CT等检查发现患者胆囊存在多发息肉,其中最大一枚约12毫米,良恶性不能确定。究竟这些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能不能通过内镜超级微创手术达到既获取病理组织又切除病变的目的?团队研究后认为:这一办法完全可行。在此之前,张建国团队已经成功完成多例相关手术,均获得成功,只不过这次手术要切除的息肉数目更多一些而已。经过精心准备,张建国带领团队成员成功为患者实施了经口经乳头途径下的消化内镜胆囊多发息肉超级微创切除术。术中对胆囊各个部位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可疑病变进行了直视活检,一次性切除了所有胆囊息肉共5枚并送病理。手术历时一个半小时,术后患者无明显不适,顺利康复出院。这例消化内镜下胆囊多发息肉超级微创切除术,通过近乎微无创的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方式,同时实现了胆囊息肉诊断与治疗两个目的,为今后此类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