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酒文化深厚的国家,从古至今都有饮酒的习惯,甚至可以说无酒不欢,无酒不成宴,难于想像,没有酒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但是饮酒对我们的健康却是不利的。科学研究证实酒精会导致7种癌症的患病风险包括:酒精会导致口腔癌、上喉癌、喉癌、食管癌、乳腺癌、肝癌、肠癌。那么是否喝酒的人患癌风险都会增加呢?其实只要我们了解了酒精致癌的原理就会发现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喝酒致癌的风险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经常喝酒却不患癌症,而有的人喝酒量少却能致癌。酒精在人体内的命运必须要提一下的是酒精的化学名字叫乙醇。首先,当我们饮酒后酒精大部分在胃里面被吸收入血液中,这时酒精在我们人体内的生活就开始了。在血液中的酒精也就是乙醇是不会致癌的,这时大部分乙醇会首先进入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功能复杂的城市的话,那么肝脏就是我们的城门口的安检系统。乙醇想要进入城市的各个角落首先必须要在肝脏接受检验和改造。需要提到的是我们人体的肝脏这个安检部门很特殊也很勤奋,它会对每一个外来成员进行各种各样加工后释放入血液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肝脏解毒功能。乙醇进入肝脏后接受改造变成乙醛,这个过程需要一个重要工具的参与即“乙醇脱氢酶(ADH)”。此时乙醛如果不能被肝脏进一步处理就会被释放入血液中去。饮酒后头晕、脸红、发热等不适感往往就是乙醛引起的,如果说乙醇是伪君子那么乙醛就是真小人,凶相毕露。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乙醛定为一类致癌物,确定了其与癌症发生的关系。但人体是一个精密的社会系统,绝不会允许乙醛这样的坏分子任意肆虐,破坏体内的平衡。因此我们的肝脏中还有一种重要的成员“乙醛脱氢酶(ALDH)” 它就像是城市的警察抓捕并消灭乙醛这样的坏分子,将其降解为对人体无害的乙酸。我们生活中的醋主要成分就是乙酸。也就是说进去的是酒,出来的是醋。我们解酒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乙醛脱氢酶的数量和活性。如下图所示酒精在肝脏的代谢过程:为什么说为中国人喝酒更容易致癌?酒量好的人往往表现为喝酒不脸红、容易手心脚心出汗,不容易喝醉。而酒量差的人往往喝酒上脸,容易醉酒。许多国外生活过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多数外国人喝酒后,并不像中国人一样脸红。其实这是因为中国人多携带有突变的乙醛脱氢酶基因基因,导致无法有效降解乙醛,引起了乙醛中毒反应。早在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将乙醛列为第一类致癌物。如果你对第一类致癌物没有概念,不要紧我再列举几个同为第一类致癌物的东西比如:黄曲霉素、甲醛、苯、石棉等。2018年初,医学界的顶尖杂志《自然》发表了一篇最新论文再次证实了乙醛的致癌作用。它发现乙醛能直接损伤人体细胞的DNA,诱发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癌症。因此,喝酒脸红的人体内乙醛含量更高,更容易致癌。很多中国人都是如此。确实也有一项研究发现在长期喝酒的人群中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的人较没有缺陷的人,患癌概率会大大增加。所以如果你是喝酒脸红的人建议尽量少喝酒,因为基因实在是不够给力啊。多喝酒致癌,少喝就对身体有好处吗?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少量喝酒对心血管有好处。真的吗?不太靠谱。其实这主要是一些陈旧的观念没有得到更新所致。早年间确实有一些小规模的研究报道过少量喝红酒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但近年来更大规模、更权威的研究并不认同这个结论。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完全不喝酒的人,比少量喝酒的人冠心病,脑卒中等发病概率更低。也有很多人说葡萄酒有好处的原因是因为它含有白藜芦醇,花青素,单宁等抗氧化剂,其实这些抗氧化剂在动物实验中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须知在葡萄酒中它们的含量是非常微弱的,根本就不能起到预防或治疗效果。可以说靠红酒来不错抗氧化剂是弊大于利。建议:由于中国人普遍乙醛脱氢酶缺陷,喝酒患癌风险更高,而喝酒对心血管的好处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而且即使有好处也无法抵消增加患癌风险这个肯定的坏处。
对于肺磨玻璃结节怎样拿片子给医生看能少走弯路?在门诊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肺磨玻璃结节的患者,拿着胸部CT片子过来看,但是很多医生都没办法根据他的片子进行诊断,很多时候都需要复查CT,有些需要提供这些片子的电子版图片。有些患者已经在外院做了大量精确的检测,为了看专家门诊排队耽误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能跟医生见上面拿出CT片医生却只能“望片兴叹”,因为从这些打印出来的CT片根本不能找到那些报告中所称的“5-8mm”的小结节,也只能这样糊里糊涂的结束诊疗过程,不得不说这非常可惜。这是因为患者往往不知道医生诊疗过程中关注的是什么?CT影像资料是作为医生诊断肺磨玻璃结节,判断良恶性最重要的资料。有经验的医生往往根据CT影像就能准确判断肺磨玻璃结节的良恶性,甚至推测结节的病理亚型。这一方面得益于医生丰富的临床阅片经验,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患者提供高质量的CT影像资料。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CT影像资料呢?怎样的片子最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判断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我将详细解答,搞明白这个问题可以避免患者就医时少走弯路。 肺部CT扫描过程往往能产生200-400张不等的肺部CT图像,大部分医院的CT都能精确到间隔1mm/层的精度。这种分别率足以让我们准确识别肺部小结节的大小和形态特征了。但是一般医院是很难给患者原始图像的,大部分都是给予患者CT报告和打印成胶片的CT图片。而在胶片中CT图片往往都是间隔1-2cm/层的,将原始图片的分辨率降低了10倍,这对于1cm以下肺部结节的诊断简直就是灾难。因为在这些打印出来的胶片中漏掉了90%的肺部影像资料,有些结节根本没有打印出来,有些结节虽然能看到,但是看不全所有层面也不利于结节良恶性判断。比如下面这个片子就是属于胶片打印的图像: 因此最好的方式是能够提供电子版的CT图片给医生判断,这里有三种方式可以实现:1.自带笔记本电脑或者IPAD把电子版直接给医生阅片;2.对于磨玻璃结节随访患者,需要复查CT的时候直接在就诊的医院复查CT,这样就诊的时候医生在电脑上可以直接阅片;3.通过好大夫网上咨询,把电子版直接发给医生。专业从事肺小结节诊断的医生往往是有电子图像阅片能力和软件的。许多放射科医生不提供给病人拷贝原始版DICOM格式的CT影像是因为担心临床医生没法打开这些文件,其实这大可不必。目前我们拥有许多软件都可以读取DICOM格式的CT影像甚至可以进行后处理进行三维重建。如下图所示:这类图片就是电子版图片的样式,可以上下滚动连续阅片。 受有些医院体制等原因的限制,病人无法拷贝出电子版图片怎么办呢?这个也不用担心,还是有办法的。可以要求做CT检测的医院提供肺部结节的局部照片,包括结节层面5-20个层面的局部薄层高清图片,这样医生从局部薄层高清图片里面得到的信息就和CT电子版得到的信息差不多了。如下所示就是对一个结节比较有代表性的层面的特写:
肺癌手术后的病理报告怎么看?如何挖掘病理报告中的丰富信息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肺癌的最重要的方式,也是唯一能根治肺癌的方式。术中切除的肺组织标本都会送到病理科进行化验检查,最终出一个病理检查报告。这个报告对于指导后续治疗,医保报销、特病办理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病理检查的作用是什么呢?患者拿到病理检查报告后又要怎么解读呢。其实病理报告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大体上对手术切除标本的描述,病人或者家属经常问医生“我的肺切除了多少?”,如果能看懂病理报告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同时病理报告上还有对手术根治程度的描述,比如切缘举例肿瘤多远,淋巴结清扫的情况。这些都是判断手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读懂了病理报告就读懂了手术,读懂了术后治疗,读懂了病人的肿瘤分期。如果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术后复发概率也会有所了解。可见一张病理报告并不是天书,而是实实在在的肿瘤生存手册。下面我将为大家解答病理报告的读法。术中冰冻病理结果:以上图所示的病例报告为例:首先会有对于切除标本的描述,该病人术中送了三块肺组织,每块的大小均有描述,对于每块肺组织中的结节大小也有描述,同时左肺上叶舌段结节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肺组织表面凹陷”如果这个结节是癌很有可能是有肺脏层胸膜侵犯了,这个信息对于术后的肿瘤分期很重要。上图是对于各个结节的冰冻病理结果:均为腺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只是术中快速冰冻病理的结果,只能给医生的术中决策提供依据。并不是最终用于指导治疗的病理报告。术后的病理检查报告往往称为石蜡切片报告。因此根据这个冰冻病理结果术中决定的手术方式为:左肺上叶切除术+左肺下叶背段切除术+纵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解读:如上图所示是一例病人的术后石蜡病理报告结果,这个结果就是病人术后最终的病理检查结果,医生往往会根据这个结果给病人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进行肺癌的分期。主要分三步解读:1、首先判断肺腺癌;2、判断腺癌的病理亚型“乳头型”;3、判断术中淋巴结清扫情况:可以看到医生在术中清扫了第4/7/9/10/11/12组淋巴结。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个比较标准的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根据NCCN指南的要求,肺癌的根治手术至少要清扫肺内三组(10-14组)和纵膈的三组(2-9组)。如何通过病理结果判断肺癌分期:肺癌的分期系统我们称为TNM分期,说白了就是根据三个特征进行分期,第一、癌组织的大小(T);第二、淋巴结转移的情况(N);第三、远处转移的情况(M)。下表展示了肺癌分期的方式,医生就是按图索骥进行最终的分期,判断术后复发概率的。一般能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M分期都是0,只用考虑T分期和N分期就可以了。而这两个信息都要依赖病理检查。了解了肺癌的分期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判断不同分期的五年生存率,也可以理解为治愈率。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本文系陈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但是总体来看肺癌的5年生存率只有不到20%。这视乎挺吓人的,很多人因为这个就认为得了肺癌治愈的希望太小,而放弃治疗或者不能接受正规手术治疗。其实对于肺癌的认识很多人都有这个误区,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许多肺癌患者都可以得到根治,或者通过药物控制把它变为一种慢性病。肺癌的治愈率与分期有关,分期越早根治率越高。而这个分期主要依靠三个方面进行评估: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淋巴结转移情况、其他部位转移情况。提高肺癌治愈率的关键是进行早期诊断,那么早期诊断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哪些?应该怎样选择呢?低剂量螺旋CT是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通常我们体检都会照胸片来诊断肺部问题,因为这一方式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但是2011年美国著名美国国家癌症筛查试验发现:使用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的筛查与X线胸片相比可使肺癌病死率下降20%。由于低剂量螺旋CT比胸片分别率更高,把肺看得更清楚,能够发现早期的肺癌或者磨玻璃结节肺癌。这些早期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的治愈率很高。而胸片发现的肺部包括多已进入中期,有些甚至是晚期,治疗的效果要差很多。肿瘤标志物进行肺癌筛查作用不强肿瘤标志物主要是肿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当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时肿瘤细胞往往处于高代谢状态。而早期肺癌的特点是惰性代谢,代谢状态与正常细胞接近,多不产生特异性的标志物。因此肿瘤标志物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过程中病情的检测,用于早期诊断是不靠谱的。PET-CT是进行肺癌分期评估的重要检查而高大上的PET-CT又如何呢?PET-CT对于肿瘤的识别也是与肿瘤细胞的代谢水平有关,只不过它比肿瘤标志物检测更加敏感,肿瘤细胞稍微活动度大一点就能被识别出来。但它对于极早期的肺癌,以磨玻璃结节为表现的肺癌往往难以鉴别。对于实性肺癌的鉴别能力很好。另外它还有个好处是鉴别肿瘤全身转移情况,有利于制定肺癌的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循环肿瘤细胞助理肺癌的早期诊断肿瘤标志物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检测手段,主要是通过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其实肿瘤不仅仅是一种局部疾病还是一种全身疾病,在肺癌形成的初期主要是在局部生长,但也会派出一些癌细胞游走全身寻找适合生存的地方,这些在血液中游荡的肿瘤细胞多数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而通过检测这些循环肿瘤细胞有利于我们早期发现癌症。本文系陈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手汗症又可称为多汗症,有些病人表现为手足多汗,有些病人还有头汗、腋下多汗等症状。严格来讲手汗症并不能称为一种疾病,因为手汗症目前的病因并不清楚,主要表现是局部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多汗。而是生命原因引起这部分病人的局部交感神经兴奋并不清楚。交感神经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外周神经,可以控制我们的心跳、血压、汗腺分泌等。这是一种植物性自主神经不受我们意识的控制。那么了解了手汗症的这个原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手术治疗是手汗症的唯一有效治疗方式了。以前也有人尝试过用药物来治疗手汗症,这些药物主要目的是封闭或破坏汗腺,这相当于人工造成了汗腺的堵塞,引起皮疹、手疮等现象给患者增加了困扰。而微创手术治疗就是切断局部交感神经控制出汗。那么这种交感神经切断的微创手术是怎么做的呢?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适用于什么样的患者呢?手汗症的微创手术治疗方式-双侧交感神经节切断术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和精细的解剖结构,交感神经由大脑发出信号,在两侧脊柱旁形成了垂直的一条线,而在每个脊柱椎体旁边又形成一个小结,这就是交感神经节,我们手术要切断的就是这个小结样的结构,这个地方就相当于是一条高速公路上的出口,向外周的交感神经传递信号的中转信号,我们手汗症的治疗最常见的是胸椎3或胸椎4旁边的交感神经节,也就是T3或者T4。通过术中的电刀灼烧让这里的出口封闭,交感神经的兴奋信号就不能往外面传送了。所以这个手术是个破坏性的手术,是不可逆的改变。手汗症到什么程度需要手术治疗呢?前面讲过手汗症治疗不可逆的特点,那么我一般要求中度以上的病人才考虑做手术。手汗症根据其严重程度分级如下:手汗症切T3好还是T4好?这也是广大汗友问的最多,最关心的问题。总体来说T3切除后止汗的效果比T4好,但是引起代偿性多汗的风险也要高于T4,所谓代偿性多汗是指手足出汗减少但头、胸背部出汗增加,同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代偿性多汗是不可逆的,一旦出现很难恢复。大体来说切除T3有1%的代偿性多汗发生率,T4切除有1%无效的概率。所以患者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手术方式,如果是重度多汗可选T3切除,如果是中度不妨选T4,万一效果不好还可以再做T3补救,而直接做T3如果一旦出现代偿性多汗就没有补救措施了。什么年龄段做合适呢?12-50岁为最佳年龄。年龄太小可能还有自愈的机会,年龄太大可能因主动脉钙化等情况覆盖遮挡交感神经,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本文系陈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经常有患者做胸部CT或胸片检查时发现肺部包块或者结节来门诊就诊。这时患者最关心的是这个包块或结节是个什么东西、对身体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明确诊断呢?一般而言肺上的包块首先要排除感染,如果是细菌感染导致的往往会有明显的症状比如咳嗽、咳脓痰、发热等。更多见的是患者往往没有任何症状,或者仅仅表现为胸痛、胸闷。这时最能明确诊断的方式只有活组织检查,顾名思义就是把包块取一部分出来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时目前最准确的诊断方式也是“金标准”。其他肿瘤标志物、PET-CT这些无创检查方式只能是尽最大可能推测病变情况,不能达到确诊的目的。目前能够取到活组织确诊的手段主要有三种:经皮肺穿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胸腔镜手术活检。下面介绍一下这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经皮肺穿刺活检这种方式是指,通过CT定位在体表穿刺进入肺内取出活检组织,其优势是操作简单、创伤较小。但同样有一定风险,首先CT定位并不是实时的,穿刺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离预定部位不能取到肿瘤组织的情况,另外由于穿刺针在肺组织内走行过程中对正常肺组织有损伤,往往会引起术后气胸、胸腔出血、咯血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险。那么就没有什么破解办法降低并发症吗。当然有,那就是在病例选择上尽可能的选择那些原理血管、靠近胸壁的包块尽可能缩短穿刺针在肺内的走行。但是这种活检方式还有一个天生的缺陷,就是只能做到“管中窥豹”,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即使活检结果是良性的也不能反应出整个包块就是良性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这种检查方式往往是通过支气管镜进入气管内对支气管内的新生物进行钳夹取出活检,另外对于配有超声探头的纤支镜还能对气管、支气管周围的组织进行穿刺活检。如果说经皮肺穿刺是由外到内的活检方式,那么纤支镜就是由内到外地进行活检。这种方式主要适合一些长在支气管周围或者靠近肺门的包块,在这个区域血管错综复杂,是经皮穿刺活检的危险区域。与肺穿刺活检一样纤支镜取出的组织也是肺部包块的一小部分,结果的可靠性有限。胸腔镜手术活检这种方式是最为准确全面反映肺部包块或者结节病变情况的方式,既有诊断目的、又是治疗手段。通过在胸腔上打洞,借助电视胸腔镜探查病变位置,在直视下进行病变的切除,这种看着病变取活检的方式相对比较安全,而且一旦发现是肺癌还可以同时进行根治手术切除,一举两得。而且解决了前两种方式只能取到肿瘤局部组织活检的问题,可以对整个肿瘤进行病理检查,诊断更准确。它主要适用于穿刺活检困难或穿刺失败的病人。其缺点是创伤比前两种方式都大,费用也高,因此只有对高度怀疑恶性的肺部结节才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活检。对于某些位置靠近中央肺门部位的包块,有时候只有切掉整个肺叶才能明确诊断。本文系陈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随着人们对体检的重视及低剂量胸部CT的普及,肺部结节的发现率明显升高,发现结节后很多人也很迷茫对于这些肺部结节的处理:是先穿刺明确诊断还是直接手术切除?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穿刺活检,穿刺活检是通过医生手里一根细长的穿刺针,在CT或者超声定位下穿刺到肺部肿物的部位,取得肿物内部的一些组织,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测。和其它脏器穿刺活检不同的是,肺是一个因呼吸而不断活动的器官,在呼吸的过程中肺组织是一起一伏的,肿物也随之起伏,位置并不固定,所以不是每次穿刺都能穿到肿物里面的组织。有部分患者由于病变的位置和形态等原因,并不能完全确诊,穿刺活检的准确率大约为80%-90%。穿刺活检有一定的风险:气胸、出血、感染等。穿刺活检需要考虑的问题还包括:取材未查到癌细胞并不能完全排除肺癌,可能造成病情延误;如果结节是恶性,穿刺有造成种植转移的潜在危险等。什么样的结节建议直接手术?在临床上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从影像学检查可以大致判断一个病变的性质,但并不是绝对,因为病理检查才是确诊的金标准。那么患者和医生都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肿瘤而又没选择手术可能延误病情,但是如果手术切除最后结果是良性,部分患者会觉得挨一刀有点冤枉。那么什么情况下的结节应当做手术呢?外科医生通常会根据指南和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来进行综合判断,还会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和证据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比如PET-CT,肿瘤标志物,CTC等,以及一些鉴别诊断的证据,比如结核、炎性病变等相关证据。通过目前的一些特征及证据认为肺部结节是肺癌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符合手术的适应征时,会建议患者直接手术。有些结节太小,穿刺难度太大,且考虑肿瘤风险大,建议直接手术切除。较大的肺部良性包块可以选择手术切除。换而言之,较大的肺部包块,如果患者有手术意愿,且符合手术的适应征时,不管是良性或者恶性,不需要穿刺明确建议直接手术切除。什么样的结节选择穿刺活检?医生判断肺部结节为肺癌的风险较小,担心时间长了会影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还有部分患者因为年龄较大,心肺功能不达标,或者手术切除可能性小等原因,不适合手术。这时选择穿刺活检,既能早一点明确诊断并得到治疗,又不会给患者带来比较大的创伤。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胸部低剂量螺旋CT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部结节被发现,而早期肺癌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肺小结节。因此,很多人被查出肺部结节后都充满惊慌和忧虑,担心自己得了肺癌。特别是看到CT报告描述:“肺部结节边缘可见毛刺”。就会有问:“肺部的毛刺是什么,如何形成的?”“我肺上的结节有毛刺,是不是就是肺癌?”,“肺部结节有毛刺是不是就需要做手术?”等问题。本文详细谈谈有关肺部结节毛刺征的问题,或许能为你解惑! 要搞清楚肺部结节的毛刺征,先了解什么是肺部结节。肺部结节是指肺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境界较清楚、直径小于3cm的软组织病灶。临床上常把肺实质内大于3cm的病灶称为肺部肿块,而小于3cm的病灶称为肺部结节,肺部肿块和肺部结节就好像一对兄弟,都属于肺部阴影,只是直径大小不同而已。 肺部结节常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大多是体检或做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因此肺部结节良恶性的鉴别是临床上的一个大难题。事实上,目前没任何一种无创检查能做到完全明确诊断。然而,恶性肺部结节还是有一些特征性的影像学征象,包括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等,这些可以辅助我们诊断恶性结节。其中,毛刺征是最常见,也是特异性最高的恶性结节影像学征象。 什么是肺部结节的毛刺征?毛刺是如何形成的? 毛刺征是一个影像学名词,是指肿块或结节的边缘向四周肺实质伸展的、不与胸膜相粘连、放射状分布的、数量众多的线条状影,典型者也可成反射冠。部分结节或肿块可见环绕四周的气肿带、晕轮状,而衬托出明显的毛刺样改变。 毛刺征主要用于对肿块或结节的描述,特别是用于对孤立性肺结节的描述。CT扫描肺部时毛刺征显示清晰,而且高分辨率CT较普通CT显示更清楚。毛刺征不是一个病,而是一组疾病的影像表现,多应用于肺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毛刺征在胸片或CT肺窗上常常可以看到自肺内肿块或结节边缘向肺四周实质伸展的放射状无分支短线状影,形态极像毛刺,故称毛刺征。小于5mm的毛刺一般称为短毛刺,大于5mm的称为长毛刺。肺结节或肿块边缘有很多种类似情况,锯齿、尖角、三角形、分叶等,其中前三种情况称作棘突征,这些情况都和现在的毛刺征有些不同;边缘线条影如果和胸膜相连则称作胸膜凹陷征;如果边缘线条有分支,则为血管影。其实这几种典型的恶性结节征象形成机理相似,形态上稍有差异而已。 毛刺形成的原因包括:1、结节病灶周围的小叶间隔水肿。2、肺病灶外围的小血管、小淋巴管、小支气管内癌性或炎性浸润。3、小血管、小淋巴管、小支气管阻塞,这些结构向肿瘤四周排列形成典型的毛刺。 带有毛刺的肺部结节就是肺癌吗? 毛刺征是诊断肺恶性肿瘤的征象之一,是恶性结节的特征性影像学征象,是肺部结节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 据研究和统计,周围型肺癌的毛刺征发生率为(86.3%),明显高于良性孤立结节的毛刺征发生率(25%)。肺癌短毛刺(95.5℅)明显多于长毛刺(4.5%)。 毛刺征只是一个影像学征象,少数肺内良性病变也可有毛刺。有毛刺征不代表就一定是肺癌,只是可能性较大,需要高度警惕。目前还没有一种无创检查能做到100%确诊,还需要结合结节的其他特征和临床表现。对于影像学检查,不同的专家也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及时咨询胸外科医生,评估有无手术必要,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当我们查出来肺部有小结节或者阴影时,一定会充满惊慌与疑虑。肺部小结节是不是肺癌呢?医生建议观察,观察到啥时候才是个头?什么情况才需要手术? 有时极小的病灶,无太好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去得到病理细胞学证据。影像上又不能肯定为癌。如PET-CT,肿瘤标志物,甚至CTC也都无法判断时,安全的动态观察,也常常被用来确定癌的可能性大小。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怀疑为炎性病灶通过肺穿、消炎或观察诊断,炎性病灶一般半年内会消散、缩小。应该至完全消失才能停止观察。注意要排除肺穿假阴性,即癌灶未穿刺到的情况。一般发生在支气管内病灶并发阻塞性炎症的病例。 怀疑肺癌,观察中半年无改变,或有增大者应该是肺癌,应手术探查。但在病灶太小,手术无法发现,或在肺叶中心部位,为避免过度切除肺组织,需要继续进行观察处理。 判断转移可能性大小,主要根据大量病例统计出的倍增时间经验计算。初诊少于8毫米癌灶,一年内基本不会增大和转移,所以一年复查一次是安全的。临床目前界定8毫米以上结节或阴影,才应手术探查。 较大的病灶,影像不似肺癌时,应有消炎观察的过程,以及排除结核的病史。甚至可肺穿诊断。大于3厘米的孤立病灶(周围无其他病灶)及高龄患者的孤立病灶(无论大小)一般均为癌灶。观察时间间隔釆用循环间隔法较为安全,即半或1月后复查。无改变时再过三个月复查。无变化再过半年复查。再无变每年复查一次。如有增大立即手术。 临床上经常遇到小结节小阴影患者精神过度紧张,甚至弄到全家都无法正常生活的地步。这种病人只能有两种选择,其一根据医生经验冒险告之不是癌,其二再小的病灶也手术定位切除但有可能手术未能切到。
术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 3-5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 5年以后每年复查一次。 复查内容:胸部CT(平扫或增强)、腹部超声、颈部淋巴结超声,腹腔淋巴结超声等,肿瘤标志物系列,根据病人症状和体征,必要时辅以其他检查如胃镜、骨扫描、头颅核磁共振增强成像、petc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