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总觉得手指、手掌麻木、疼痛,握物无力,甚至整晚的不能减轻,手部活动后麻木加重,那么我要告诉你,你很可能患上了“腕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是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一种,因为神经卡压发生在腕管处,临床表现为正中神经受压的一系列症状,所以我们称之为“腕管综合征”。 病因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腕管。腕管,是一个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带组成的骨纤维管道。前者构成腕管的桡、尺及背侧壁,后者构成掌侧壁。腕管顶部是横跨于钩骨、三角骨、舟骨、大多角骨之间的屈肌支持带。正中神经和屈肌腱由腕管内通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从而使正中神经受卡压。最常见的是特发性腕管内腱周滑膜增生和纤维化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有时也可见到其他一些少见病因,如屈肌肌腹过低,类风湿等滑膜炎症,创伤或退行性变导致腕管内骨性结构异常卡压神经,腕管内软组织肿物如腱鞘囊肿等。 临床表现 1. 手指、手掌正中神经支配区(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感觉异常或麻木。早期只感到中指或示指指尖麻木不适,有时改变手腕姿势后麻木会有所缓解。后期拇指、示指、中指直至手掌桡侧半出现麻木不适,感觉减退或消失,大鱼际肌肉萎缩,拇指不灵活,丧失部分功能。 2.夜间痛 夜间手指麻木很多时候是腕管综合征的首发症状,常常在夜间因手指麻醒。 诊断依据1.正中神经分布区受压存在的典型及体征:如患肢拇指、示指、中指、手掌侧皮肤麻木、感觉下降甚至消失,大鱼际肌肉萎缩,夜间痛等。2.诱导试验 让患者将肘部置于检查台上,前臂于地面保持垂直,任由重力作用自然垂腕。如果在60s出现手部感觉异常是为阳性,通常患者在20s内即可出现症状。3. Tinel征 是沿正中神经走行从前臂向远端叩击,如果在腕管区域叩击时出现正中神经支配区域的麻木不适感,为Tinel征阳性。由于该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不高,不能单独作为诊断的依据。4.正中神经压迫试验 检查者用拇指压迫腕管部位,如果30秒内出现正中神经支配区域皮肤的麻木不适为阳性。 5. 神经传导检查和肌电图结果可以帮助确定诊断,排除其他神经性疾患,还可反应压迫的严重程度。但不能单一依靠电诊断检查来确定诊断。 治疗 1. 早期可使用手腕夹板可以保持腕部于休息位,使正中神经压力处于最小的状态,同时保持手指的灵活度,同时口服药物 :如非甾体抗炎药,以减轻疼痛和减少炎症。在某些情况下,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或皮质类固醇注射到腕骨隧道可以考虑。2. 对症状严重、保守治疗2个月无效者应考虑手术切开减压、松解,同时探查正中神经受压原因。经治疗后,预后较好。本文系薛建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交感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造成的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出现的一组症候群。交感型颈椎病除神经受刺激之外,颈椎的退变,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关节突关节的错位,椎体不稳,钩椎关节及椎体的骨刺都可造成椎动脉、硬膜囊、后纵韧带、关节囊等部位交感神经末梢受刺激和压迫,通过脊髓或脑—脊髓反射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此证多发于更年期女性。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本证型的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5%左右。其发病率虽然不高,但症状繁多,影响广泛,包括患侧的头部、五官、上半部躯干、上肢和内脏,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的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凡是交感神经分布的区域均可受累因而可以出现疼痛、感觉异常、血管运动障碍、腺体分泌异常和营养障碍等,特别是内脏和五官的功能障碍。交感神经疼痛的特点为酸困,有压迫感和灼痛、钝痛,产生的部位深,界限模糊不清,并有弥漫性扩散,而不沿神经干的路线传导。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 (1)眼球胀痛,怕光流泪,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眼前冒金星,眼睛干涩。鼻咽部不适,疼痛,鼻塞,或有异味感。耳鸣,听力减退。咽喉部不适,异物感,嗳气,牙痛等。(2)头痛,偏头痛,头沉头晕,枕部或颈后部疼痛,面部发热,充血,麻木等。(3)肢体发凉,发绀,发木,疼痛,水肿,皮温降低或指端发红,烧灼感,疼痛,肿胀等。(4)皮肤发绀,发凉,干燥,变薄,多汗或少汗,毛发过多或干枯、脱落,指甲干燥无光泽等。(5)心慌,心律不齐,心前区疼痛,阵发性心动过速,血压不稳等。(6)失眠,多梦,心情烦躁,易于冲动,恶心,嗳气,胃痛,腹泻或便秘,尿频,尿急,闭经等。1、用通俗的道理解释病情有很多病人对自己颈椎病的症状、病情、病因、病理都想要了解的清清楚楚,但是,医学本身由于受到科学发展的限制,患者对于疾病的发病机理不可能全部都能明白,这时候,如果用纯医学道理来解释,反而使病人如入雾中,更增加了患者的疑虑心理。所以,解释病情应尽可能使用通俗的,患者能够接受的道理来解释。2、实时进行举例讲解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对患者讲述其他患者的病情和好转的经验,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可以鼓励患者之间的交流,让他们能够交流患病的体会,取长补短,从而满足患者的从众心理,使其能够感到与人共同承担病痛的踏实感。3、适当解释病情患者对自己的病情都有知情权,在对颈椎病患者进行病情的解释时,既不能夸大疾病的影响,也不可对病情轻描淡写。解释病情时,态度要放松,这对患者很重要,对于疑虑心理较重的患者,要反复不厌其烦地讲解,告之其发生危险病变的几率是很小的,只要做好注意事项时可以避免其发生的,可以列举治愈的病例加以说明,直至患者消除疑虑。
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21世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罹患颈源性眩晕症的患者愈来愈多,很多患者有病乱投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及金钱。临床中我们通过定性一元化诊断,找到了患者的真正病因,通过传统的指针点穴,旋扳松解门诊治愈了数以百计的患者。 在临床中,很多患者,一旦发生了眩晕,大部分以为是脑血管出了问题,然后就到脑病科就诊。也有患者以为是患了内耳眩晕症。就到耳鼻喉科去求诊,结果是,经脑科医生和耳鼻喉科医生的诊治,做了一系列的检查以后,发现脑血管和内耳没有问题。最后到骨科确诊为,颈源性眩晕。经过我们的特色治疗,数以百计的患者满意而归,为患者传递了福音。
在体育活动和日常锻炼中,大家都应该知道“热身运动”这个概念吧,但有多少人会“热身”呢?又有多少人理解“热身”的含义呢?下面,我就从医学的角度给大家聊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这个看似平常很容易被忽略而又很重要的“热身运动”。热身运动对任何体育活动或体育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热身运动主要是为了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热身运动主要的目的是为激烈的运动做好生理和心理的准备。为实现此目标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运动提高身体内部的温度、同时亦提高肌肉的温度。肌肉温度的提高有助于使肌肉变得放松、柔软并有韧性。一次有效的热身运动还可以加快心率和呼吸频率,加快血液流动,促进氧和营养物质向骨骼肌的运送,为肌肉、肌腱和关节更激烈的运动做好准备。热身运动首先是身体从最简单和最轻柔的活动开始,继而身体各部分进行更大幅度的活动,直到机体的生理和心理达到最佳状态,从而使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减小的最低。完整有效的热身运动包括以下4个方面:1、一般性热身运动;2、静态拉伸;3、针对特定运动的热身运动;4、动态拉伸。1.一般性热身运动 一般性热身运动由轻体力活动组成。参与者的体质决定了一般热身运动的强度和时间。普通人的一般热身运动的时间以5-10分钟、达到微微出汗的程度为宜。一般热身运动的目的是提高心率和呼吸频率,进而有助于氧和营养物质向骨骼肌的运送,提高骨骼肌温度,以进行更有效的静态拉伸。 2.静态拉伸静态拉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拉伸方式,受到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有助于提高全身的柔韧性。静态拉伸应当针对身体各大主要肌群,完整的拉伸过程应持续5-10分钟。静态拉伸是将身体置于某个位置而使被拉伸的肌肉或肌群处于紧张状态。对抗肌群和将要被牵拉的肌群都要放松。然后缓慢、谨慎地移动身体以增大被牵拉肌肉或肌群所受到的张力,并在此姿态下保持一定的时间以使肌肉和肌腱拉长。从而使四肢获得更大的运动范围,这对预防肌肉和肌腱的损伤有重要作用。3.针对特定运动的热身活动此时,参与者应根据特定运动的要求进行活动,才能使其身体进入特定的准备状态。因而此阶段应进行更有力的活动,而且活动内容更应体现运动项目对运动方式和动作类型的要求。4.动态拉伸动态拉伸是整套热身运动的结束。动态拉伸是为了提高肌肉调节能力和柔韧性,只适用于专业的、受过良好训练的、身体素质好的运动员。动态拉伸只能在身体已经充分拉伸的前提下方能进行。动态拉伸应采用一些可控的、轻柔的弹跳或扭转运动使身体的特定部位达到运动范围的极限。弹跳的力度和扭转的幅度应当逐渐增大而不能突然增大或不加控制。以上四个部分组成了一套完整而有效的热身运动。但在现实中并不总是能够做到。对于运动员来说,应当明确自己的目的,并对热身运动的具体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热身的时间应由运动员所参与运动的复杂程度来决定。对于只想锻炼的普通人来说,5-10分钟的热身就足够了。以上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热身运动”目的和方法,希望对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锻炼和运动有所帮助。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或同事问我说手大拇指疼痛,无法伸直,如果强行活动,会有咔哒一声,伸直后就又弯不过来,这是怎么一会事啊?其实这就是狭窄性腱鞘炎的典型症状,今天我就在这里给大家讨论一下狭窄性腱鞘炎。狭窄性腱鞘炎以中老年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也可见于婴幼儿,多为先天性。一、成人狭窄性腱鞘炎 病因对于成年人来说,主要是受伤、过分劳损引起,如木工、举重工、餐厅服务员、手工操作者打字员等在工作时,当手指肌腱长时间重复、过度的滑动,与腱鞘组织过度摩擦,诱发炎症反应,导致腱鞘组织肿胀、增生并狭窄,因而出现疼痛、肌腱滑动受阻,甚至肌腱嵌顿,导致腱鞘炎。常见患处有手腕、手指等位置。 症状手指狭窄性腱鞘炎又称“弹响指”或“扳机指”,表现:手指掌指关节掌侧局部有疼痛和压痛,并可扪及硬结。硬结可随手指屈伸而活动。可出现“弹响”,严重时,患指屈伸活动受限,或是伸直位不能屈曲,或是屈曲位不能伸直。各手指发病频度依次为拇、中、环指。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表现:腕桡骨茎处有疼痛、压痛和局限性肿胀,有时可扪及痛性结节。患手握拳,拇指屈于掌内,腕尺偏,若在桡骨茎突处产生疼痛加剧。 治疗可以先保守治疗,减少活动、热敷,类固醇鞘管内注射有较好的疗效。如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行狭窄的腱鞘切除术。二、小儿狭窄性腱鞘炎 病因小儿狭窄性腱鞘炎又称小儿“弹响指”或小儿“扳机指”,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由于屈指腱鞘开口处纤维增厚,使增粗的肌腱无法通过,导致手指不能伸直,使指间关节呈屈曲位,被动伸展时引起疼痛或弹响。 症状拇指第二、三指的掌指关节处,可触及圆形隆起硬结,轻压痛,伸屈时随肌腱活动,,而指间关节呈固定屈曲状态,移动伸展时有弹响感。一般出生时并不出现症状,常见于6个月-2岁左右才表现出来。 治疗由于先天性腱鞘狭窄不能自愈,日后可能影响手指发育,应尽早给予治疗。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应采取手术治疗。术中要将狭窄松解彻底,避免损伤血管神经,术后需加强功能锻炼,避免粘连复发。本文系薛建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摘要】 目的 分析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利用外固定支架治疗12例肱骨干复杂骨折(AO分型标准:B3型骨折4例,C型骨折8例),采用麻醉下闭合牵引复位或骨折端小切口复位,外固定支架置于肱骨干前外侧。结果 病例随访1-2年,12例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术后12~20周,平均16周愈合。1例出现桡神经损伤症状,于术后12周神经功能完全恢复。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复杂的肱骨干骨折,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关键词】 肱骨干;复杂骨折;外固定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切复内固定手术复杂、钢板很难放置、容易损伤桡神经,并且经常发生骨折不愈合,是骨科医生头痛的问题。特别是严重、粉碎的肱骨干骨折,治疗更加困难,2008年开始我们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此类骨折,手术简单、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特别适合基层使用,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2~50岁,平均35岁,均为高能量外伤导致。骨折分型采用AO分类:B3型4例,C型8例,均不合并桡神经损伤,伤后1周内手术。本组病例均为较重的粉碎骨折、骨折端极不稳定,称为复杂肱骨干骨折。1.2治疗方法 臂丛或全麻下进行手术,在透视下定位4枚Schanz钉的进针点(在肩峰和肱骨外髁连线上),中间的2枚Schanz钉分别距骨折端2-3cm。先安装远端2枚Schanz钉:顺着肱骨外髁上方分别切开皮肤1cm后钝性分离至肱骨外侧,因肱骨远端扁平,需在套筒保护下由前外向后内方钻孔、拧入Schanz钉。近端2枚Schanz钉可在肱骨外侧或前外侧,同样是切开皮肤后钝性分离至肱骨,钻孔、拧入Schanz钉。若四枚钉在一条直线,可以安装单侧外固定架,如果安装困难可以改为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的顺序为先拧紧远端2枚钉的夹具,透视下调整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后再拧紧近端2枚钉的夹具。辅助屈肘90°位上肢支具悬吊,术后第二天主动进行上肢肌肉收缩训练,术后2周开始主动、被动肩肘功能锻炼。应用抗生素3天,钉道口及时换药防止感染。1.3随访及疗效评估 术后1、4、8、12、20、24周、1年拍肱骨正侧位X线片,观察骨折对位及骨折愈合情况,包括骨折成角、移位、骨痂生长等情况,术后24周骨折未愈合按骨折不愈合计算。术后4-6月评估肩关节、肘关节功能,肩关节采用Constant评分[1]、肘关节采用Mayo评分[2]。2结果12例手术均闭合复位成功、透视下见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手术时间0.5~1 h,术中出血量很少,无血管损伤。所有病例均经过1-2年随访,12例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术后12~20周,平均16周愈合。骨折骨性愈合后去除外固定架, 最晚的1例20周去除外固定架。1例出现桡神经损害的症状:不能伸指、伸腕,经腕关节背伸支具辅助,12周后功能恢复。2例钉道口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2例肩周炎、活动受限,经3周的康复训练恢复正常,肩关节Constant评分平均为88.2分;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Mayo评分平均为94.4分。3病例介绍患者1,男性,45岁,车祸致伤,左肱骨中段C1型骨折,闭合骨折,无手术禁忌症,急诊手术。术后12周X线片显示骨折已经愈合、术后16周去除外固定架X线片。患者2,女性,39岁,车祸致伤,右肱骨上段C3型骨折,闭合骨折,急诊手术。术后16周X线片显示骨折已经愈合、术后16周去除外固定架。4 讨论4.1肱骨骨折治疗方法选择 肱骨骨折治疗目的是恢复肢体的功能,肱骨适当的短缩、侧方移位和成角畸形不影响肢体功能。大多数肱骨干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夹板或上臂悬垂石膏固定均可获得良好效果。Sarmiento等应用功能性支具处理了475例闭合骨折,优良率为98%;他们还对155例开放骨折患者清创后采用同样办法,94%患者获得了愈合[3]。普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适合于简单骨折,需要在肱骨干前外侧和后侧放置钢板,必须先暴露并保护桡神经,且钢板置于桡神经深面,增加了初次手术以及钢板取出时桡神经损伤的几率[4]。近些年,利用微创接骨板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MIPO)治疗复杂肱骨干骨折取得不少进步,并且作者均认为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可更快地骨性愈合、获得良好的肩肘功能[5]。如果内固定,钢板需要足够长,最好保证骨折两端各有4枚以上的螺钉固定,对于长的、粉碎骨折来说,很难找到如此长度的钢板,广泛的显露必然增加手术难度、增加骨折不愈合的可能;还应认识到MIPO技术有一定难度,需要较熟悉的解剖基础和较熟练的术技巧才能施行,是否适合基层采用尚待探讨。外固定既避免了夹板或者石膏固定欠牢固、又避免内固定需要手术暴露等的许多缺点。对于肱骨严重粉碎骨折、需要多次清创的严重开放骨折、皮肤条件差,无法切开复位内固定者,外固定为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提供很好的选择[6]。骨折线位于外科颈下3cm至鹰嘴窝上2cm的各种类型骨折均可考虑使用外固定架治疗[7]。可以看出,既然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能治疗许多肱骨干骨折,微创的外固定更应该成为治疗肱骨干的者一种选择。4.2技术要点和体会 对于复杂肱骨干骨折,我们的体会是闭合复位比切开复位容易,简单的牵拉、挤压手法即可功能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手术步骤见上述的治疗方法,顺序为先简单复位、透视下定位进针点、安装连杆后再复位、锁紧夹具。必须熟悉肱骨干解剖:近端为圆柱体、中间段为圆锥体、远端1/3则逐渐变为前后扁平型,两侧的内外上髁嵴是手术解剖标志;肱骨干的上2/3,由外侧钻孔、拧钉很容易;而肱骨远端扁平,进针的方向是前外向后内或后外向前内;为防止损伤腋神经和桡神经,需要切开皮肤1cm后钝性分离至肱骨外侧,并在套筒保护下钻孔。遵循外固定原则:在每一个主要骨折块上,至少在安全区置入2枚固定针,在每一个骨折块上,固定针的间距应尽量宽;如果软组织条件允许,固定针应尽量靠近骨折端,但不应穿入骨折端血肿内;连接杆应尽量靠近骨骼以增强稳定性。因外固定支架只能提供有限的初始稳定性,术后的4-8周内需要石膏或支具辅助,功能锻炼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X线片,调整肱骨的力线,并可以对骨折端进行加压以提供适当的应力刺激。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率约5-10%,一旦出现不愈合,有时需要不止一次的植骨手术,将对病人造成极大的损失和痛苦。分析骨折不愈合的原因,主要有创伤因素、感染因素、手术不当因素、锻炼方法不当等,其中术中剥离过多、骨质缺损、内固定物选择和使用不当是主要原因[8]。如果采用外固定,大多不需要切开骨折端、不剥离软组织,几乎不破坏骨折端的血供同时减少感染可能,对于骨折愈合来说非常有利。外固定还可通过调整加压装置及利用穿针的弹性对骨折断端进行适当加压,促进骨折的愈合,这对于缺少垂直负重压力的肱骨治疗是有利的。手术损伤可能是桡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外固定时,选用的进针点在肩峰和肱骨外髁连线,切开皮肤后用弯钳钝性分离至骨质,一般不会造成医源性桡神经损伤。至于是否需要用拉力螺钉固定骨折端以增强稳定性,尚不能定论。很少采用外固定架联合应用有限内固定(拉力螺钉):因为不推荐混合应用弹性固定技术和坚强固定技术[9]。我们的病例均未用拉力螺钉固定骨折端,均获得愈合。外固定的主要缺点是钉道感染和术后护理困难,前者是外固定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格无菌操作、术中严密缝合钉道周围皮肤、及时换药等基本可以避免;后者因外固定支架去除之前患肢无法洗澡、比较痛苦,但我们的病例最晚术后20周去除外固定,还是能够接受的。综上所述,遇到复杂的肱骨干骨折,几乎没法内固定或者条件有限时,外固定是理想的选择。
在骨科门诊,我们经常听到处在哺乳期的女性自诉,自从给孩子哺乳以后,总是感到颈酸腰背痛,有时还出现头晕、目眩、耳鸣、恶心等症状,这些病人经骨科医生检查后,被诊断为“哺乳性颈背腰痛症”。造成哺乳性颈背腰痛的主要原因有:①不良的哺乳姿势,如喂奶时喜欢长时间低着头看婴儿吃奶;或夜间喂奶图方便,总是侧身于一个方向睡觉。这样,容易使颈背的肌肉紧张、疲劳,因而造成颈背酸痛。②受自身疾病的影响。有些乳母由于乳头凹陷,生怕婴儿含不稳奶头,故每次喂奶自始至终都要低头照顾。有的乳母本身就患有颈椎病,哺乳可成为其颈背酸痛的诱因。③女性生理与职业方面的因素。女性颈背肌肉、韧带的强力与男性相比较为软弱,尤其是长期从事缝纫、会计、编辑、打字、绘图等伏案工作的女性,在产后若缺乏锻炼,休息不好,再加上营养不足,更容易引起颈背酸痛。为了防止哺乳性颈背腰痛症的发生,年轻的乳母要及时治疗乳头凹陷、颈椎病,消除诱因。分娩后要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尤其多做扩胸挺腰、双手用力后甩和尽力上举的动作,以增加颈背腰部肌肉及韧带的力量,同时还应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患者不宜惯用单侧睡觉或哺乳;每次哺乳时可间断地做些抬头后仰、左右转颈等动作。如哺乳后有颈背酸痛者,一般可自我按摩双侧颈肩部肌肉,常能有效地解除酸痛。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联合国倡导的“骨与关节健康十年”。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各种新技术、新观念都会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验证,导航、金属假体表面置换、微创手术等的不断进步必然会推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快速、健康发展。 国际上最新的人工关节产品、设计理念、手术技术与方法、围手术期相关问题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进展已经及时地在国内得到了传播与应用。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科医师已经活跃在人工关节领域 ,国产人工关节产品也在迅速发展。 中国初次髋膝置换、髋膝翻修手术、微创人工关节置换,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的人工关节置换肩、肘、踝关节置换、肿瘤假体置换、异体骨移植、人工关节相关基础研究等关节外科热点研究领域,进展迅速。应该说我国关节外科的整体水平虽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1、中国人工关节现状 虽然我国人工关节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进口人工关节技术不断引进。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我国的人工关节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2005年,国家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一项关于我国人工关节置换情况的调研。调研对象为全国31个省市1383家医院中的 1275家 (92.3%)。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我国的人工关节发展较为迅速,开展人工关节置换的例数在逐年增加从事人工关节外科的医生数量也不断扩大,并且更加专业化,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优良率也逐年提升。 2、新技术应用2.1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目前国际上发展最快的关节技术。其不切除股骨颈,不破坏股骨上段的骨髓腔,基本保留了股骨颈的自然形态, 应力通过股骨头假体传递到股骨颈,最大限度地保持髋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特性,减少应力遮挡,在人工关节的仿生学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手术中,基本不暴露骨髓腔,切除的骨组织少,创伤相对较小,手术后恢复较好。尤其是这种手术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股骨一侧的骨质,需要做翻修手术时,对采用有柄的股骨柄假体几乎没有影响,为手术失败以后的补救措施提供了回旋余地。手术后患者可以早期负重,比较早地恢复到工作生活中去,而且其术后并发症较普通关节置换少,较少发生脱位,肢体不等长,不会发生大腿痛等。基于上述优势,表面置换虽然在发展早期经历了挫折。但是随着假体材料的发展,制作工艺的改善和手术技术的改进,当前已经成功地在众多的治疗手段中占有一席之地。Amstutz等报道了400例患者,平均年龄48岁,73%为男性,66%的原发疾病是骨关节炎,平均随访3.5年后,有3%的患者需要接受关节翻修术,随访4年后,有56%的患者需要翻修。绝大多数患者对疼痛的缓解和功能的恢复表示满意。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适应症主要为骨关节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l一3周期),对比较年轻(≤ 55岁)活动量大,估计以后需要做翻修手术的患者尤其适合。Silva等分析了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后认为表面置换术后股骨头假体的位置略外翻是假体经久耐用的保证,因此。对于术前就有股骨颈干角过小,存在髋内翻畸形的患者不适宜用此手术。而且由于表面置换对肢体的短缩没有纠正的作用,对于术前存在明显的肢体不等长的患者,也不适用。 其并发症主要是股骨颈骨折、假体松动、下沉等。McMinn和Daniel报道一组2167例,平均随访5.8年,股骨颈骨折发生率为0.86%。Amstutz等报道的发生率为0.83%(5/600)。Mont服道其最初50例患者中,有22%发生股骨颈骨折。在后来的 250例患者中,只有 1例(0 .4%)发生骨折。因此,手术医生操作的熟练程度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困素。手术中产生股骨颈外侧骨皮质切迹、中心定位杯不在股骨颈轴线上、过多地切除股骨颈边缘的骨赘都是以后发生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2.2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微创是所有外科手术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小的侵袭和最小的生理干扰达到最佳外科疗效的一种外科技术。它不仅仅是一个小切口,更强调在获得常规外科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手术对周围组织的创伤和对病人生理功能的干扰,更短的康复时间。其主要的原理是通过生理间隙入路,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干扰。关节置换的微创手术主要有两种方式采用原来的手术器械及假体,通过熟练的手术技巧和解剖入路,减小手术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另一方式是采用全新的手术理念。在CAS等的辅助下,置入改良的或较小的关节假体,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暴露和创伤。 微创手术能有效减小软组织的损伤。减少出血量,对机体内环境影响较小,增加关节活动度,所以患者可以比一般的关节置换手术康复所需时间缩短,减少痛苦与经济负担。但手术视野小,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加大,安放假体的位置偏差的风险加大,需要有经验的医生使用特殊器械才能很好地完成。若采用微创结合CAS技术则可以有效提高植入假体的准确度。 2.2.1 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髓关节置换的手术切口通常定义为小于 10cm 微创手术入路包括前外侧入路,后侧入路及前后双切口入路。通常采用最多的是后方单切口人路。Swanson TV总结了759例患者采用后方单切口微创入路。平均切口 8 .8cm , 95. 3%的患者的假体位置满意 ,6例髋臼假体出现骨溶解、松动。股骨假体没有1例发生松动,随访2年以上,放射透亮线局限在股骨上段。Harris评分从手术前的34分增加到手术后的92分。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并发症和失败率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前后微创双切口入路是近年较为受到关注的人路。Berger RA等应用前后微创双切口技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完全从肌间解剖进入.无需切断任何肌肉,借助小切口技术的专用器械在C形臂X线机的监护下完成假体植入。这项微创技术对手术入路的解剖结构损伤最低化。病人术后康复迅速,而且手术切口的迷你化,让患者更加满意术后外观要求心理。与传统入路置换术比较,假体的安放位置及病人术后康复的结果均达到满意的结果。但是,这项技术对术者的操作技能要求颇高,术中操作较为复杂,术者接触X线过多,广泛推广应用较为困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采用微创手术方式,应该恰当选择手术适应症,如严重关节畸形、先天性髓关节脱位.关节翻修术等术前估计手术难度大的患者不适宜采用微创手术。 2.2.2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Minimally Invaslve Surgery Total Knee Arthropasty ,MIS TKA)的手术切口小于14cm 是一种全新的全膝关节置换的术式。不以任何方式扰乱和破坏伸膝装置是MIS TKA的根本。自从上世纪90年代早期Repicc进了微创技术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概念,采用微创小切口行膝关节单髁置换取得成功以来。采用微创技术行膝关节单髁置换已经成为普遍流行的手术方法,并且推动了微创技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发展。随着MIS TKA 专用手术器械的开发与发展。计算机辅助定位技术的应用,手术者操作技术的标准化,以及借助机器人进行手术操作技术的出现,MIS TKA技术日臻成熟,代表了在这一领域里的最新技术。MIS TKA与传统TKA相比较。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手术切口小,剥离创伤范围小,对重要的伸膝关节装置的解剖学结构作最小的创伤侵袭。术后膝关节更稳定,关节功能恢复得更好。②更减少了术中和术后的失血。③疼痛程度降低。④膝关节可以早期活动。⑤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所需要的物理治疗时间。从而减低了医疗费用。③满足了患者的美容学上的要求,术后切口疤痕最小化。①早期疗效比较明显的,手术后遗症较少的优点。MIS TKA的技术方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① Tria手术方法:要点是不侵及股四头肌睦部 称之为QS法(quadriceps sparing)。Tria应用Nexgen LPS Flex Knee(ZimmerWarsaw。IN)系统进行MISTKA。该型膝关节假体可以在股骨后侧截骨时。比其他种类的假体多切骨2mm,使膝关节的屈曲间隙加大。方便施行微创技术操作。②BonuttJ手术方法,将患肢放在下肢支持架的MIS TKA的方法,具有小腿重量牵伸扩大膝关节间隙,手术者容易观察关节后部的软组织,从而进行软组织平衡比较容易的优点。③ Vince手术皮肤切口与其他的方法相似,关节囊切口是采用股四头肌下方入路。关节置换操作与传统TKA的操作大同小异。Vince法的优点是已经熟悉传统TKA操作的手术者,不必特别地专门学习截骨技术;缺点是对皮肤和软组织的牵拉过重。 目前。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反对者认为这一技术仅仅是对传统标准TKA的美容学方面的修饰而已。倡导者认为微创技术并不是仅仅基于手术切口的大小和美容学的结果,而是对所牵涉关节的解剖结构的最小的侵害。由于MISTKA仍然处在发展的前期阶段,是一个值得临床探讨的问题,其临床的效果有待长期的随访结果佐证。2.3计算机导航手术(computer aided surgery,CAS) CAS在骨科的应用先是在脊柱外科领域,逐渐推广到关节外科。人工关节置换,对假体放置的位置、倾斜和旋转的角度、力线的掌握、截骨位置的选择都需要精确的定位。长期以来都是靠医生的双眼。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而在CAS的帮助下。可以达到控制误差在距离1毫米和角度1°的范围内,严格把握假体位置的准确性,使其精确匹配。从而减小松动、磨损和骨溶解发生的机会,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提供更好的关节功能。据报道,使用计算机导航辅助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角度偏差小于3°者,传统TKA约为75%,利用计算机导航辅助的MIS TKA可达84%。 目前的CAS主要有三种模式,图象依赖导航,是将CT、MRI、超声波等产生的二维图象进行处理后获得三维立体图象进行导航;术中X线导航,是在手术中运用C臂X光机定位导航;非图象依赖导航,是通过关节运动过程和关节的形态测定来进行导航。在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主要是非图象依赖导航系统。操作过程中注册定位的精确性很关键,如果注册登记不准确,可以导致显著误差。 目前CAS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较多。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精确的定位会为假体的长期使用创造良好条件。在微创手术的开展中配合CAS使用,可以弥补微创技术视野狭小的缺点。随着软件和硬件设施的改善、价格的下降、操作的熟练,具有良好的使用前景。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也开始进行了CAS的应用,对股骨头杯的精确安放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目前CAS系统的限制,需要将股骨颈部周围软组织完全剥离可能对供应股骨头血供的血管损伤明显,使术者对应用CAS行股骨头表面置换怀有顾虑。据Clemens和Miehlke报道,使用计算机导航辅助的手术,术后发生4°以上角度偏差者的范围约是7%左右。Saragaglia报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角度偏差小于3°者,计算机导航辅助的MIS TKA可达 84%,而传统的 TKA 仅约为 75%。 虽然在关节置换时CAS能够帮助手术医师更精确地进行手术操作,但其本身不能完全代替医生完成关节的暴露、骨面的准备、软组织的平衡调节,以及关节假体的精确安装等,而且由于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及CAS系统的信息指导的有限性,最终的决定因素仍然是手术医师本人。因而,医生应该是利用CAS系统辅助提高手术的精确性,不能够完全依赖CAS系统操作手术。2.4 机器人系统 (Robot System) 利用机器人系统进行手术操作,可以显著地提高手术的精确度、机器人系统是和导航系统共同发展起来的,现已应用于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置换术中。有Robodoc和Caspar两个系统。其术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设计简单明了,较导航系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机器人系统可以在手术者难以到达的部位进行操作,松解软组织,判断截骨部位的深度等,从而具有避免韧带、神经、血管系统损伤。操作不需要髓内定位导向装置。此外,机器人系统不用锯来切除骨面,而是用磨削的方法,其误差在0.25mm以内,保证截骨面保留更多的骨组织截骨面更加平整,这有利于非骨水泥固定关节假体的生物固定技术的应用。机器人的 MIS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角度偏差小于3°者,则高达95%以上。显著优于传统的手术方法。机器人系统的弊端是手术耗时较多和手术费用较高;而且,操作者需要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才能熟练操作系统。3、我国人工关节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在我国人工关节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人工关节置换开展的地域差别还较大。因为人工关节材料成本较高,使这项技术也是首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率先发展和应用,而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开展较为落后。(2)适应症的选择、围手术期处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由于对这一技术掌握和理解的不同,不同的术者对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有差异,对围手术期的处理也不同,从而影响对手术质量的控制。⑶ 中国人工关节置换登记制度和随访制度尚未建立。目前我国还没有像发达欧美国家那样建立人工关节置换信息登记制度。对术后患者的随访制度不完善,这些均影响了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质量控制和科研的发展。(4)人工关节置换的医疗硬件设备有待改善。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一项高标准质量控制的技术,对医疗硬件设备要求较高。如手术室的环境要求,手术设备的要求。以及术后康复设施的要求等。(5)人工关节置换开展医院的增加当前还在上升的势头上。尤以2、1级医院突出。目前我国开展人工关节置换的医院级别没有明确的限制,因而各级医院均可开展这一手术。在开展医院增多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许多的医院并不具备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硬件条件,并且在低等级的医院,从业医生的专业培训得不到保证,从而不可避免的影响手术质量,产生对人工关节业界的不良影响,增多日后的翻修手术的数量。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人力资源上都造成巨大的浪费。(6)人工关节置换仍是一种比较昂贵的治疗手段。不可否认,由于人工关节假体材料的成本高昂,使很多的具备手术适应症的患者不得不放弃接受治疗。 由于目前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我国关节事业的发展,所以我国的人工关节业界急需规范和培养: (1)规范人工关节置换技术操作指南。使从事人工关节置换的医生均遵从统一规范的技术操作,从而提高手术质量。(2)建立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准入制度,包括人工髋关节植入技术管理规范和人工膝关节植入技术管理规范,以及其他如肩,肘,腕,踝和各小关节的植入技术管理规范。(3)人工关节置换资质认定,包括对医院、科室、医师的资质认定。使人工关节置换更加专业化和高质量化。(4)培训基地认定:医院、师资、培训教材、培训大纲。通过培训基地认定,使人工关节的从业医生得到专业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关节医生的专业素质。(5)卫生部统一登记制度,术后及时输人卫生部信息网。这样可以使国家卫生部门掌握了解我国的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发展情况,宏观调控地区间人工关节发展差异及促进关节事业的发展。(6)假体植入登记制度、建立档案。保证假体来源可追溯。(7)建立随访制度,进行随访、记录。可以及时监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假体状态信息,提供及时准确的术后康复指导建议,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及早采取措施解决,避免扩大化的翻修手术。随访记录,可以提高科研信息储备,总结分析后可以进行国际有影响力的报道和交流,从而可以提高我国人工关节界在国际上的影响。⑻ 加强培训与交流。可以提高人工关节医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加快我国人工关节外科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国际差距。⑼ 加快国产人工关节的研制及发展。人工关节由于机械摩擦的原因,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从而对假体材料的选择,制作工艺的要求较为严格,因而,当前更多的进口假体在我国人工关节置换中占主导地位,直接影响了假体的价格下降,所以,人工关节假体国产化,质量国际化是降低关节价格的一种方式。同时,由于当前我国进口的人工关节的形态设计都是基于欧美人种的骨骼关节形态设计的,这与我国人的骨骼形态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设计符合我国人骨骼关节形态的关节,更适合我国人工关节发展的要求。
疼痛是指各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疼痛研究协会)。现代已把疼痛做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呼吸、脉搏、体温、血压 、疼痛)。疼痛包括痛觉和痛反应:痛觉: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其主观以及伴随的各种反射和反应,常因周围环境、机体状态甚至主观愿望、心理活动的不同变化而有显著的差异,可表现为痛苦、焦虑。疼痛反应:是指机体对疼痛刺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 呼吸急促、血压升高、瞳孔扩大、出汗、骨骼肌收缩等。1手术引起疼痛的机制初始阶段:由切割切口所引起继发阶段:是由创伤导致的受损组织释放化学物质和酶引起,使疼痛视野呈“瀑布效应”样扩大,此阶段延续至术后较长时间2疼痛的分类(1)按疼痛程度分类:轻,中,重(2)按疼痛持续时间分类:急性,慢性(3)按病理学特点分类:伤害(感受)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混合型疼痛强度评估的主要方法(1) 数字分级法 (NRS):数字分级法用 0~10 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 0 为无痛, 10 为剧痛。(2) 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 (VRS 法 )0 级 无疼痛I 级 ( 轻度 ) 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II 级 ( 中度 ) 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III 级 ( 重度 ) 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3) 视觉模拟法 (VAS 划线法 ):划一条长线 ( 一般长为 10cm ) ,一端代表无痛,另一端代表剧痛,让患者在线上最能反应自己疼痛程度之处划一交叉线。评估者根据患者划×的位置估计患者的疼痛程度。(4) 疼痛强度评分 Wong-Bakcr 脸——解释每一张脸孔代表所感受疼痛的程度,要求患者选择能够代表其疼痛程度的表情。3不同骨科手术的疼痛强度轻度疼痛(评分1-3分):关节清洗术,局部软组织手术, 内固定取出等中度疼痛评分(4-7分):关节韧带重建,脊柱融合术,椎板切除术等重度疼痛评分(8-10分):骨肿瘤手术,关节置换术,骨折内固定术,截肢术等。4 术后疼痛的危害(1)如果不在初始阶段对疼痛进行有效控制,持续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如血压升高、焦虑、肺炎、深静脉血栓等。(2)急性疼痛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 影响患者躯体和社会功能– 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医疗费用– 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5术后疼痛及镇痛特点(1)疼痛强度大, 8-10分(2)局部炎症反应强烈,可加重疼痛(3)关节置换者多为老年人,属于胃肠道高风险人群(4)术后镇痛要求高:需尽早功能锻炼,希望能控制运动性疼痛,镇痛时间较长(10-14d)(5)需权衡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药物与硬膜外麻醉的利弊6镇痛的要求(1)起效快、持续时间长(2)满足术后管理要求(3)病人舒适度(4)药物的安全性(5)给药途径方便(6)尽量减少吗啡类用量7镇痛的目标(1)缓解疼痛,改善功能(2)提高生活质量(3)无痛睡眠、无痛休息、无痛活动8术后镇痛新模式、新理念 (1)多模式镇痛: 发挥镇痛协同或相加作用,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加快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时间。并可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疼痛教育、放松疗法(术前焦虑的轻重直接影响术后的疼痛)、音乐疗法、按摩疗法、冷冻压迫法(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慢,毛细血管的渗透性降低,局部代谢减慢,耗氧量降低,肌肉的紧张度减弱,因而可以有效控制局部出血、减轻组织肿胀和控制疼痛);(2)及早开始镇痛:提倡超前镇痛,即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3)个体化镇痛:治疗方案、剂量、途径及用药时间个体化,最终目标是应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9超前镇痛 超前镇痛是指在中枢及外周敏化达到最大程度之前即对伤害性刺激加以阻滞而达到术后止痛或减轻疼痛目的干预性措施,提高痛阈。实质是防止外周及中枢敏感化的发生,是阻止外周损伤冲动向中枢的传递及传导的一种镇痛治疗方法。超前镇痛可以明显降低甚至消除周围组织损伤后的中枢致敏作用。使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减少,抑制神经可塑性的形成。其中心环节是镇痛措施应用的时点和时程。10多模式镇痛的方式(1)硬膜外自控/持续镇痛:低血压、尿潴留、肌力下降延迟活动(2)静脉自控镇痛泵:恶心、呕吐、抑制呼吸(3)神经阻滞:股神经、坐骨神经、闭孔神经(4)关节腔内注射:关节腔内感染(5)关节周围阻滞:肌力下降、局部感染(6)肌肉泵。11镇痛的常用药物(1)注射药物:吗啡、杜冷丁、哌替啶、曲马多、COX-Ⅱ抑制剂、消炎镇痛药物;(2)口服药物:曲马多片、 COX-Ⅱ抑制剂、消炎镇痛药物。12镇痛的措施(1)河南省中医院:①术前4-8小时:塞来昔布 400mg QD P.O或氨酚曲马多片 1﹟ QD P.O。②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配方是0.25%布比卡因400mg+吗啡5mg+甲强龙 40mg+生理盐水50ml。注射部位:植入假体前在膝关节后侧、内侧关节囊及内外侧副韧带起止点处注射;放入骨水泥后在伸肌装置、髌韧带及脂肪和皮下组织处注射。③回病房后:患者咳嗽反射恢复前:盐酸哌替啶75-100mg im;患者咳嗽反射恢复后:塞来昔布 首次400mg ,之后 200mg BID P.O或氨酚曲马多片1﹟TID P.O 连续服用一周。(2)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镇痛方案:①术前塞来昔布 200mg QD P.O 三天;②术后静脉镇痛泵三天,塞来昔布200mg q12h一周 奇曼丁100mg q12h 一周(3)积水潭医院的镇痛方案:①术前 塞来昔布 200mg qd 三天;②术中0.25%罗派卡因40ml关节周围注射;③术后股神经阻滞2~3天,qid 塞来昔布200mg q12h一周 泰诺林1~2片 q8h 美施康定PRN(必要时)(4)长征医院关节外科中心:①术前 西乐葆 400mg 术前4-8小时;②术中0.25%布比卡因30ml/肾上腺素200mcg/得宝松1ml/西力欣750mg;③术后 西乐葆 200mg bid×4d, 400mg qd×10d 特耐 40mg im q12h × 2天 杜冷丁 100mg q6h×3次 奥斯康定20mg q8h 多瑞吉 25ng 透皮贴 3d。注意:应根据患者呼吸等具体情况选择一种(5)郑大一附院: 术后疼痛评分(1-3分)轻度疼痛术前:西乐葆 400mg 4-8h术前 po;术后:西乐葆 400mg qd po 或 200mg bid po;术后疼痛评分(4-10分)中重度疼痛术前: 西乐葆 400mg qd po或 帕瑞昔布钠针 40mg im; 术后: 帕瑞昔布钠针 40mg im×1-2天,序贯 西乐葆200mg q12h po;*及通安(16岁以下儿童)*泰勒宁 q12h 1片 po*美施康定吗啡控释片 5-10mg bid po 我们在围手术期采取多模式镇痛、及早开始镇痛和个体化镇痛,其目的就是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手术质量的整体评价;使患者更早的开展康复训练;降低术后并发症。
Zweymüller系统在女性Crowe-III、IV型髋臼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中的应用摘 要:[目的] 探讨Zweymüller系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矮小的女性Crowe-III、IV型髋臼发育不良的应用。[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采用Zweymüller系统对12例13髋因髋臼发育不良的女性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年龄28~62岁,平均51岁;身高1.48~1.55m。按Crowe分型, III型8例9髋,IV型4例4髋。术前下肢短缩3~5 cm,均存在严重的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Harris评分35~64分,平均40分。采用软组织彻底松解、原位髋臼、股骨不截骨的方法全髋关节置换。[结果] 术后下肢延长2~5 cm。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经临床和X线征象证实,除1例关节脱位外,无股骨干骨折、股神经、坐骨神经损伤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Harris评分60~95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 对采身材矮小的女性Crowe-III、IV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用Zweymüller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可以避免髋臼植骨重建,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效果。关键词 髋臼发育不良; 全髋关节置换; Zweymüller系统Treatment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Zweymüller system for female Crowe-III and IV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hip// SUN Yong-qiang, AI Jin-wei, HAN Ye-ping.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II, the 2nd Hospital affiliated 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Henan, 450002, P.R.China. Abstract:[Aim] To evaluate the treatment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with Zweymüller system for short, female Crowe-III and Crowe-IV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hip(DDH).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06, thirteen THA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in 12 female patients with 13 hips. The age of operation was from 28 to 62(average 51years). The height was from 1.48 to 1.55 meters. Based on Crowe classification, 8 patients with 9 hips were type-III, and 4 patients with 4 hips were type-IV. Before surgery, the discrepancy of lower limbs was from 3cm to 5cm. All cases had severe hip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Harris hip score ranged from 35 to 64 points with 40 points on the average. In all procedures the soft tissue was released entirely, the acetabular component was placed in the true acetabulum, but didn’t need femoral osteotomy. [Results] Through the operation, the legs lengthened from 2 to 5 cm. Followed-up 12 to 36 months(average 24 months), no femoral fracture,femoral or sciatic nerve palsy and loosen was detected except one dislocation according to clinical outcomes and X-ray findings. The Harris score changed from 60 to 9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P<0.01).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effective of Zweymüller system for short, female Crowe-III and Crowe-IV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hip, which avoids bone autograft for acetabular reconstruction, and low the difficulty of operation. Key words: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hip; Total hip arthroplasty; Zweymüller systemCrowe-III、IV型髋臼发育不良,往往伴有严重的骨性关节炎改变,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公认的治疗方法。特别对于身材矮小的女性患者,手术难度很大,我们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使用Zweymüller系统的非骨水泥双锥面螺旋臼及SL股骨柄,采用彻底软组织松解、原位髋臼、股骨不截骨的全髋置换术,治疗12例13髋身高1.5m左右的女性Crowe-III、IV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2例13髋,女性,年龄28~62岁,平均51岁,身高1.48~1.55m。按Crowe分型, III型8例9髋,IV型4例4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①髋臼增生硬化,髋臼白线增厚;②髋臼或股骨头囊样变;③股骨头边缘增生变形,承重部分关节间隙变窄和髋臼旁软组织钙化及关节内出现游离体。具备上述改变1项以上者为继发性骨关节炎。术前均存在严重的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下肢短缩3~5 cm,术前Harris评分35~64分,平均40分。本组Crowe -III、IV型髋臼发育不良,即髋关节处低位脱位和高位脱位,不包括脱位超过6cm及以上的脱位。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软组织松解分二步:浅层――包括切断内收肌止点,切断髂胫束及臀大肌粗线附着部,可以松解臀中肌腱膜、但保留臀中肌的完整;深层――切除挛缩肥厚的关节囊及周围瘢痕,清除髋臼内组织。若前侧关节囊仍紧张,予以切除,并松解髂腰肌腱。以圆韧带为标志显露真臼,因髋臼前壁薄、后壁厚,偏向后壁进行锉臼,尽量保留骨质。在真臼处安装Zweymüller系统的非骨水泥双锥面螺旋臼(37-40mm),允许外露1-2个臼齿。为防止复位困难,仅保留0.5cm左右股骨颈,不进行股骨粗隆部截骨,按照股骨髓腔的倾斜角度进行扩髓,选用S L细而直的-3﹟~-1﹟矩形股骨柄。复位时保持屈膝体位防止坐骨神经损伤。1.3术后处理 术后前2周保持患侧外展中立位、进行等长肌力训练,第3周练习坐起,4周后逐渐扶拐下地行走,一般术后第12周弃拐。常规抗炎、抗凝等治疗。1.4 统计分析 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用(x±S)表示,采用SPSS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检验。2 结果单髋置换手术时间平均40 min,平均输压积红1~2 U,术后下肢延长2~5 cm。本组所有髋臼假体均在真臼处安装非骨水泥螺旋臼,骨质覆盖超过70%,均无进行植骨重建。股骨侧选用SL矩形股骨假体(图1 )。本组所有病例均不作粗隆下截骨。所有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1例因假体颈短、偏心矩小、臀中肌松弛出现关节脱位;其余无股骨干骨折、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无感染、假体松动的临床和X线征象。术后Harris评分60~95分,平均85分,与术前相比P<0.01(见表1)。图1女性,身高1.50m, Crowe-IV型 1a术前 1b术后半年,Zweymüller假体。 图2 女性,身高1.50m ,Crowe-III型 2a、2b手足外观,2c 术前,2d 术后半年,2e 左侧较右侧延长4cm。表1 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比较组别 n Harris评分 F P 术前 13 40.49±10.14 344.52 0.00术后 13 84.72±9.30 注:统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检验3 讨论髋臼发育不良有明显的遗传倾向[1],本组中图2所示的病例,四代38人15个DDH患者(经过X线片证实)。Hartofilakidis等[2]采用先天性髋部疾病表示所有髋部畸形,分型为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hip,DDH)、低位髋脱位和高位髋脱位。DDH相当于Crowe-I、II型,低位髋脱位相当于Crowe -III型,高位脱位相当于Crowe-IV型。假体的选择:DDH患者一般身材矮,如图2的患者,女性,身高1.52m,手足短,与其家族中非DDH女性相比,身高矮8-10cm。真臼浅而小,有时需要40mm以下的假体。我们选用的Zweymüller系统有双锥面螺旋臼直径为37-40mm,使用时不强调必须有完整的髋臼壁,只要存在髋臼环或髋臼前后柱,就能将螺旋臼旋入达到初始稳定,这是压配臼假体无法比拟的。螺旋臼能减少髋臼底部的骨切除量,与骨组织大面积接触具有极高的初始稳定性,能有效把持髋臼周围骨质、促进骨整合[3]。DDH的股骨髓腔变窄,股骨近端前弓增加,扩髓困难。对于身材矮小的患者,特制的小型股骨假体疗效并不确切。Zweymüller系统SL矩形股骨柄可以提供-3~-1﹟柄,比较适合髓腔狭窄者。SL矩形柄有比较好的抗旋转作用,初始稳定性好;如果需要粗隆下截骨,矩形柄还能起到髓内固定作用。软组织松解是DDH全髋置换术的关键。Crowe -III、IV型DDH,髋外展肌、内收肌、髂腰肌、腘绳肌和股直肌常常短缩,关节囊被拉长而肥厚。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需要彻底松解这些组织。我们将松解步骤分为浅层的肌肉和深层的关节囊,包括:切断内收肌止点,切断髂胫束及臀大肌粗隆部,可以松解臀中肌腱膜、但保留臀中肌完整。切除关节囊及周围瘢痕,清除髋臼内组织。若前侧关节囊仍紧张(股骨头复位后出现屈髋畸形),则予以切除,必要时松解髂腰肌腱。臀中肌对维持髋关节稳定至关重要,本组未进行臀中肌切断或松解,因为限制肢体延长的组织通常是腘绳肌和股直肌而非外展肌。本组的1例因假体头短、偏心矩小、臀中肌松弛出现关节脱位,可以看出保持臀中肌张力对保证术后髋关节功能和防止脱位有帮助。Crowe -III、IV型是否需要髋臼植骨重建?骨质最厚的部位在真臼,臼杯置于真臼――髋臼中心化,有利于恢复股骨偏心距,减少髋关节应力,稳定性好,减少臼杯松动率和聚乙烯的磨损,远期稳定性好[4];但仍有作者提出对于复杂的Crowe-IV型DDH选择高位髋中心[5]。当臼杯置于真臼、上方仍有大块骨缺损时,不少作者提出髋臼植骨重建,恢复髋臼假体的覆盖[6],但随访显示后期常有植骨块吸收、塌陷和假体移位。Harris建议只有最严重的髋臼缺损采用此种植骨,非骨水泥多孔髋臼假体如果用螺钉固定,骨覆盖率如果少至70%也可接受[7]。Dorr等[8]提出髋臼扩臼加深2~3mm,或髋臼覆盖达到80%,可避免自体股骨头植骨。本组病例,有时选用小的螺旋臼,臼齿不必完全旋入骨质,如果螺旋臼上部裸露过多,可以将外翻角增大至50°(图2),并将防脱位内衬旋至上方,能弥补增加的外翻角并防止脱位;即使骨质覆盖只有60%,无进行植骨重建,也能达到初始稳定,临床效果满意。目前大家关心的问题,是否应当恢复下肢长度和下肢延长多少会导致坐骨神经损伤。因为DDH身高不同,不能单纯用延长多少厘米进行评价。本组病例,身高1.50m左右的女性DDH患者,我们采用软组织彻底松解、原位髋臼、股骨不截骨的方法全髋置换,术后下肢延长2~5 cm,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术中保持屈膝,术后适度的伸髋屈膝位、如臀部垫高,对减轻坐骨神经张力有益。对于Crowe IV型的高位脱位,Eskelinen等[9]认为应股骨近端截骨,但截骨增加手术难度和时间,延缓康复进程。单侧截骨易造成肢体不等长,并且恢复肌力平衡的时间也长[10]。运动神经麻痹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不常见[11],但术前诊断为髋臼发育不良、创伤性关节炎,采用后侧入路、肢体延长及应用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明显增加运动神经麻痹的优势比。Eggli等[12]认为DDH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神经麻痹与手术难度如既往手术史、严重畸形、臼顶缺失、严重屈曲畸形有关,而与肢体延长多少无明显相关;他们认为神经损伤最普遍原因是直接或间接机械刺激而非肢体延长本身。朱振安等[13]报道术后肢体延长4.2~6.3 cm,平均4.8 cm,除2例出现神经刺激症状外,其余均无神经损伤。Lai等[14]报道对于下肢术前短缩超过4.3 cm者,用髂股外固定架延长牵引8~17 d,未进行股骨截骨,术后延长2.5~6.0 cm,平均4.6cm,无神经麻痹。术中股骨头脱位时,伸膝、屈髋45°体位使坐骨神经的应变平均增加26%,故应避免过度的屈髋伸膝[15]。结合我们的经验,只要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彻底松解,一般能真臼处放置髋臼假体,并恢复肢体长度。髋臼发育不良并高位脱位,通常是坐骨神经行走路径改变而非真正短缩,不进行股骨截骨同样能复位、下肢延长4~5 cm是可行的,一般不会损伤股神经、坐骨神经。对于Crowe-III、IV型DDH,特别是身材矮小者,可以考虑使用Zweymüller系统的双锥面螺旋臼和SL股骨柄假体,避免髋臼植骨重建,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效果。4 参考文献[1] 应桂英,贾勇,裴福兴,等.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一个家系调查及危险性分析.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J].2007,24(1):84-87[2] Hartofilakidis G,Karachalios T.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congenital hip disease.J Bone Joint Surg(Am)[J],2004,86-A(2):242-250.[3] 寇伯龙,吕厚山,林剑浩,等.双锥面螺旋臼及加长矩型柄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中华骨科杂志[J],2003,23(12):743-746.[4]毛宾尧,黄涛.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中国矫形外科杂志[J],2007,15(3):193-196.[5] Kobayashi S,Saito N, Nawata M,et 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bulk femoral head autograft for acetabular reconstruction in DDH. J Bone Joint Surg(Am)[J],2004,86-A Suppl 1:11-17.[6] 毛宾尧,胡裕桐,司金明,等.植骨髋臼成形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中国矫形外科杂志[J],2004,12(19):1445-1449.[7] 卢世壁,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55-361.[8] Dorr LD,Tawakkol S,Moorthy M,et al.Medial protrusio technique for placement of a porous-coated, hemispherical acetabular component without cement in a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who have acetabular dysplasia.J Bone Joint Surg(Am)[J], 1999,81(1):83-92.[9 ]Eskelinen A, Helenius I, Remes V,et al.Cementless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high congenital hip dislocation. J Bone Joint Surg(Am)[J], 2006,88(1):80-91.[10]何荣新,王祥华,严世贵,等.转子下截骨短缩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中华骨科杂志[J],2007,27(3):183-187.[11] Farrell CM, Springer BD, Haidukewych GJ,et al.Motor nerve palsy following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J Bone Joint Surg(Am)[J],2005,87(12):2619-2625.[12] Eggli S, Hankemayer S, Müller ME.Nerve palsy after leg lengthening in total replacement arthroplasty for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J Bone Joint Surg (Br)[J],1999,81(5):843-845.[13] 朱振安, 戴尅戎,王友,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Crowe IV 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研究.中华外科杂志[J],2006,44(20):1403-1406.[14] Lai KA, Shen WJ, Huang LW,et al. Cementless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nd limb-length equa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Crowe type-IV hip dislocation. J Bone Joint Surg(Am)[J],2005,87(2):339-345.[15] Fleming P,Lenehan B, O'Rourke S,et al.Strain on the human sciatic nerve in vivo during movement of the hip and knee. J Bone Joint Surg(Br)[J], 2003,85(3):36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