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 兰平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简文杨 练磊 想过大便会从腹壁、膀胱、阴道里出来吗?在消化科就有这么一种头号怪病———克罗恩病,一旦患上此病,肠壁的某处就会发炎、糜烂,形成裂沟,形成一个个瘘。最后大便穿透肠壁,从里向外渗。消化专家表示,此病从2007年开始在国内就不再罕见,发病人数逐年增多,提醒医务人员和疑似症状的人群要注意此病,以免耽误治疗。 肛门肌肉坏死无奈要“造口” 来自香港的黄小姐,年仅32岁,患克罗恩病有十年的历史了,当时上学读书的时候就经常腹痛,后来确诊为“克罗恩病”。患上此病之后,黄小姐无法控制排气和排便,这大大影响了她的社交生活,一直是孤家寡人,尚未结婚。 随着疾病的进展,黄小姐的括约肌被吞噬,整个肛门都烂掉了,医生不得不在下腹部给她做一个人造肛门,即造口。整天挂着“屎袋”,这进一步加重了她的心理阴影,整个人显得十分抑郁和悲观。 据记者了解,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炎症性肠病治疗中心,至今已经收治了400-500个这样的病人。在普通人看来,这是一个十分奇怪的疾病。此病在1932年才被外国人克罗恩发现,故1973年才被正式命名为“克罗恩病”。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兰平介绍,该病在早期的时候仅表现为腹痛、腹泻,等到严重时,就会发生肠梗阻、肠穿孔、腹腔脓肿、瘘管形成。对一部分病人来说,炎症还会侵蚀腹壁、盆底肌肉,大便甚至会从腹壁、阴道等部位溢出。 确诊困难及临床误诊率极高 近年来,我国克罗恩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兰平说,在国外,这种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六,而我国大概为十万分之二,这样算下来,每年我国就新增1万病例。 克罗恩病起初发病在消化道,常常与其他肠道疾病有相似之处。不过兰平说,在一些小细节上克罗恩病会有所不同,比如右下腹或肚脐周围隐痛,排便次数多,还会有腹部包块、肠梗阻等现象。但是,由于克罗恩氏病临床表现多,在临床上误诊率较高。有时会被误诊为阑尾炎、肠息肉等。 小李在肛周脓肿手术后才被查出“克罗恩病”,早在2010年3月份,小李因为肛周脓肿而住院开刀,出院后伤口一直就长不好,不得不又开了一次。几天后出现频繁腹泻,当时体重只有90斤左右,后来病情逐渐得以控制,伤口也变小了,但就是腹痛,一天痛一两次。医生怀疑是克罗恩病,于是9月4日做了肠镜,肠镜发现,肠道里有跳跃式鹅卵石样不规则黏膜隆起,表面糜烂,一碰就出血。此时,小李终于被确诊为克罗恩病。 “这主要是因为目前还没有克罗恩病的诊断的金标准,在临床上多数都是先排除其他疾病,然后在大便培养、内镜检查、组织活检等辅助检查之后,综合分析才能下一个诊断。”兰平表示,“很多医生对此病不了解,故克罗恩病在临床上的确有易被误诊的问题存在。” 新鲜蔬果可防肠病 关于引起克罗恩病的特殊病因,有人认为是病毒、有人认为是细菌,但最终专家们也没有能够揪出元凶。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个奇怪的疾病可能是综合因素的结果,比如遗传、免疫系统紊乱、饮食等。 兰平教授认为,在西方这个疾病就比较常见,其发病率比中国高6倍左右,有家族史的人比其他人患病率更高,他们在饮食中常常喜欢那些含有大量糖、人工合成脂肪的食物,却只吃少量的水果和蔬菜等。因此,要预防的话,可能在饮食上尤为注意,偶尔吃素倒是不错的选择。 在临床上,多数患者都是20-35岁的年轻人。要预防克罗恩病,从小就应减少西方化生活方式,比如少吃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不抽烟(包括被动吸烟),少吃过度油炸食物。在城市里,尽量恢复简单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作息,减少焦虑情绪。最好能享受自然、宁静的生活,这些有可能减少患上克罗恩病的机会。
1、把时间分给靠谱的人和事。2、该花的钱一定花,不做金钱的奴隶。3、与跟生命有关的人交往,放弃与生命无关的人。4、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5、把工作分出去,自己做不一定比别人好。6、杜绝事必躬亲,学会抓大放小。7、事缓则圆,做事不必太急。8、做大自然的挚友。
广州日报>>2011年6月11日>>B22版●直肠癌术后,男性或出现难勃起、无法射精,女性或有性冷淡、阴道干涩等后遗症●术后性功能能否保留关键取决于医患双方是否重视●如果患者年逾八旬、本身就已有大小便失禁的先兆,执意保肛可能反而不如切肛相较老外患结肠癌者较多,中国人更为“悲催”:直肠癌患病率超过结肠癌患者。“这很麻烦,因为直肠的位置更靠近肛门,意味着有可能保不住肛;也意味着,手术时操作不当就易损伤男性的射精神经、勃起神经,导致术后难勃起或勃起没法射精;女性也同样遭殃,术后性冷淡者为数不少。临床观察发现,超过四成的患者术后性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打折’现象。”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兰平教授表示,中国患者往往太含蓄,从不提醒医生注意;而不少医生也不注重患者的术后性生活质量,往往对肿瘤一切了之。专家提醒:如果患者年逾八旬、本身就已有大小便失禁的先兆,执意保肛反而可能不如切肛,“不保肛毋宁死”很可能效果不佳,还容易导致肿瘤复发。文/记者涂端玉通讯员简文杨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兰平教授直肠癌患者:性功能或随肿瘤而逝“中国的患者都很隐忍,医生不问,他们不说。其实近年来,随着肿瘤被定义为慢性疾病且临床治愈率越来越高,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也越来越被重视。但就因为医生不太留神、患者也没主动提及,导致很多直肠癌患者的性功能、性感受就这样随着肿瘤被切而跟着悄然而逝。”说到这一点,兰平非常遗憾:“要知道,很多直肠癌患者都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以后还有几十年漫长的生活等着他们。”兰平解释,支配男女性功能、性感受的神经很多都与直肠一起共存在盆腔内,而手术操作摘除肿瘤时,如果不是很精准,就可能损伤这些神经,从而导致男性术后难以勃起、无法射精,女性性冷淡、阴道没有分泌物等后遗症。“临床约有超过四成的直肠癌患者会不幸遭遇性功能损伤。我们医院比较看重这个问题,所以把有损伤的病人范围缩小到10%左右。这其实关键取决于医患双方是否重视。”兰平建议,患者最好能在术前主动提醒医生注意帮其尽可能保留性功能,因为毕竟不是每位医生都会特别关注此领域,更多的精力肯定还是放在肿瘤能否干净切除上,但如果患者有要求,医生也势必会更小心处理。他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开展一个相关课题:研究能否将术后已损伤的神经干细胞再次连接,从而恢复患者的性功能,但要实现还需较长时间。“患者术后在住院期就能感觉到自己的性功能状况如何了,因为虽然此时不能行房,但该有的生理反应肯定还是会有的。”另外,他提醒,术后大约一个月后才可以开始性生活,此前还应以静养休息为主。高龄患者保肛不一定效果好“保肛”是近年来直肠癌治疗领域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不少患者第一时间就会对医生疾呼:“我一定要保肛!不保肛毋宁死!”兰平坦言,他非常理解病人的心情:“不仅仅是生理上会不方便很多,而且也涉及到患者的自尊心,切除肛门在他们看来等同于一种残疾。”他表示,目前保肛技术水平在我国发展不错,有相当大比例的患者可以如愿实现保肛,但还是要因人而异的,能否保肛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侵犯肠壁的程度等。“以前认为肿瘤离肛门7厘米就可以保,现在发展到5厘米,个别的甚至是2厘米距离时还能保,但这不是绝对标准,要视患者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夺。”兰平同时指出,不少年逾八旬的老龄患者,其实已经出现大小便失禁先兆了,如果此时还执意要求保肛,即使成功也可能后效不佳。“老人不像年轻人那样代偿功能好,本来肛门就已经较为松弛了,手术又会进一步损伤肛门周围的肌肉,导致括约肌功能进一步变差,术后很可能生活难以自理。”他表示,这类情况如果不保肛其实更好,因为切肛后排泄出口将变为在腰腹部,肛门袋只要注意护理、更换,是可以保持身体清爽无味的,便利程度反而大过强行保肛。医学前景:逾五成直肠癌病人未来可不做化疗众所周知,肿瘤病人大多要经历手术、放疗、化疗三部曲。而兰平却告诉记者:其实有超过一半的直肠癌化疗病人不过是花钱“白练”,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伤身,导致免疫力下降。“这并不是医院、医生要坑病人的钱,而是目前的手段难以甄别出哪些病人对化疗敏感,哪些不敏感,为保险起见,于是统统都化疗。”他介绍,有调查数据显示:60%的直肠癌病人在术后不做化疗也能长期生活;做了化疗的病人有75%能长期生存。也就是说,做与不做,相差者只有15%,超过半数的患者其实不用做照样过得好好的,还有小部分病人做了也没有提高生存率。“所以我们现在与国际上的专家进行接触,想尝试建立一个肿瘤个体化的研究网络,希望未来能发现结直肠癌更多的敏感与不敏感标记物,从而在治疗手段面前能有效区分各类患者。如告诉患者:你有90%的可能不用做化疗也可长期生活,你看你还需不需要做?这样治疗起来才能有的放矢,也可节约病人的医疗成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医疗伤害。”兰平说。此外,他介绍,打算开展的研究也希望能通过发现更多更准确的分子标记物,预测出健康人群未来患肿瘤的可能性,能够结合其家庭遗传背景、自身情况等,“算”出其患癌的概率,有助于高危人群提高警惕,定期检查,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文/结直肠外科曾杨、余思)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兰平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以高超的手术技巧和顽强的毅力,经过长达8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地将一名患者两段断开的小肠再次连接!成功完成了这个难度极大、风险极高的手术!厄运降临,技能靠静脉和场内补充营养患者蔡先生18年前就被发现有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然而因为工作繁忙,他的疾病始终未能得到较为正规的治疗。直到去年9月,厄运突然降临到他的身上,因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大部分小肠坏死的他,在当地医院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腹部手术,并曾一度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最终他顽强地从鬼门关挺了回来,却在腹壁留下了两个造口,包括了近端的空肠造口和远端的回肠造口。由于两段小肠未能驳接,他不能经口进食,只能通过回肠造口进行肠内营养,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肠内营养的能量明显不足供给生命所需,他的主要营养来源还需经静脉补充。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蔡先生在朋友的介绍下,慕名来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解读病因,高凝血作祟医院对蔡先生的情况非常重视,为其进行了全面的诊治。兰平教授说,由于患者有多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说明患者一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引起全身多处静脉的血栓形成,肠系膜血管同样也不例外,当肠系膜血栓形成,肠道的血液回流受阻而侧枝循环又没有建立起来的话,则会导致肠道的出血坏死,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腹膜炎、全身感染性休克等;手术也存在难度大、术后短肠综合症、再次肠坏死等多种高风险因素的存在。蔡先生的治疗及手术方案也是反复组织了从全院到院外专家的多次会诊,经过认真斟酌和讨论,才最终敲定下来的。改善营养状况,注重术后观察兰平教授认为,为了解决进食的问题,必须再次为蔡先生进行开腹手术,将两段小肠连接。在术前的准备工作中,医院首先给予蔡先生抗凝、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并大胆地将近端空肠的肠液通过远端回肠造口回输,以防止在治疗过程出现水及电解质紊乱!在精心照料下,蔡先生的病情迅速稳定,营养逐步改善,体重逐渐回升。手术顺利完成之后,医护人员们的心仍不能轻易放下,因为仍有可能再次发生小肠缺血坏死!为此,他们对蔡先生的主观症状、心肺的变化、腹部体征进行不间断的监测,耐心的使用有针对性的药物逐步而有计划地促进肠蠕动的恢复,更定期监测凝血情况的变化。兰平教授强调,这很重要,如果再次出现血栓形成的现象,手术则只能宣告失败!也许是人们的爱心和努力感动了老天,蔡先生的恢复过程十分顺利,在看着蔡先生吃下第一口半流食物时,兰平教授轻轻地对他说,你现在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了!那一刻蔡先生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的握住兰教授的手,颤声说道: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哪!截至发文日止,蔡老师已经康复出院,除了仍需定期接受随访和复查外,还需终身抗凝治疗,即长期服用华法林类抗凝药,防止血液的高凝状态。即便如此,他还是找回了失去长达半年之久的“进食”生活。
转自三九健康网:http://gz.39.net/gzwk/wkzj/0912/14/1093371.html 结直肠癌--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不断攀升,已高居第三位。但是由于结直肠癌知识宣传的匮乏,公众对其知之甚少,预防不到位,及时、有效治疗略显不足。以至于临床上时常出现一些身染结直肠癌,却毫不知情的患者;更有甚者,长期便血,却仅认为是小小痔疮所致,无伤大碍,殊不知致命的结直肠癌已悄然来袭…… 面对结直肠癌已逐步演变成危害公众生命健康主要“杀手”之一的严峻现实,鉴于公众对结直肠癌知识知之甚少的现象,加强宣传,提升公众预防意识迫在眉睫。为此,39健康网小编特意邀请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兰平教授、吴小剑副教授为大家详尽、专业、全面地介绍结直肠癌的治疗、预防等知识。中国结直肠癌新增发病率为世界平均的2倍广州高发 国人对健康的关注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每一位公众人物或者明星因病去世,都会引起大家对相应病情的关注。赵丽蓉的逝世,一度使得肝癌关注度飙升;阿桑、罗京、大傻的逝世,导致乳腺癌、淋巴癌、咽喉癌引起人们的极度关注。这种独特的关注健康方式经常会导致很多疾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结直肠癌便位列其中。 “过去欧美等经济发达地区是结直肠癌的高发之地,但是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已由低发区逐步向高发区转变,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是节节攀升。据不完全统计:20002年中国结直肠癌患者达到15.1万,2005年上升到17.2万。结直肠癌在男性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5/十万人,女性则为10/十万人。总体来看,发病率高达十万分之二十五。而在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发病率则更高,发病率每年递增4.2%,是世界平均递增速度(2%)的近两倍。” 吴小剑教授在介绍中国结直肠癌高发情况时,显得颇为忧心。 从结直肠癌患者发病情况来看,与职业、工作性质等并无太大的关联,但是近年来结直肠癌老年化现象比较明显,平均发病年龄在65岁左右。过去中国结直肠癌发病年龄普遍较早,比欧美发病年龄提前10余年,但现在结直肠癌平均发病年龄与西方发达国家日益趋同。 究其原因,兰平教授认为:“一方面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相关,另一方面可能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改变,导致结直肠癌患病因素的改变相关。总体来说,结直肠癌老龄化,并不意味着高发人群已从年轻人转化到老年人群上。” 结直肠癌高发与生活方式西化相关 到目前为止,结直肠癌确切致病原因尚不明确。研究发现:临床上结直肠癌患者家族性比较显著。一般来说,家族中2名或以上家族人员患结直肠癌的,则患病风险高。 此外,结直肠癌高发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也密切相关。身处污染程度较高、环境较差的大城市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并且随着中国经济日益高速发展,人民日益富裕,日常饮食也越来越西化,对西方食品过于热衷,抛弃了传统饮食中的精髓,大量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的食物也可能易患上结直肠癌。吸烟、肠炎、长期便秘等均与结直肠癌发病相关,兰平教授提醒大家:有此类疾病问题的患者,一定要与医生做好交流沟通、筛查诊断。 警惕结直肠癌早期症状肠镜检查确诊率高 结直肠癌患者前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消瘦,腹痛,短时期内体重明显下降;此外,大便性状、习惯的改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粘液便、血便、黑便、大便不成形、大便便条变细,大便排便习惯的变化、排便次数改变、经常腹泻、或者排便困难者都应警惕可能是结直肠癌的先兆。兰平教授建议:“有以上症状的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做相应的检查,以确诊病情。”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很多便血患者通常以为是小小痔疮,未引起足够重视。前往医院检查时,也大都选择大便潜血检查。吴小剑副教授认为:“采用大便常规检查,结直肠癌漏诊率非常高。有上述症状的患者,更应该做肠镜检查。” 部分患者会认为做肠镜检查非常痛苦,实则不然,在现有医疗技术下,使用无痛肠镜检查,非常精确、直观,诊断明晰,并且毫无疼痛感。肠镜检查价格也比较合理,在中山六院,普通肠镜检查仅需300余元,是性价比高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方式。 “实际上,我们医院正在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哈特韦尔合作,进行早期分子筛查研究。届时,只需要抽出一滴血,放在基因芯片上,便可筛查基因分子,进而诊断出是否患有结直肠癌。”谈及未来结直肠癌前期诊断技术,兰平教授无比期待。随着诊断技术的愈趋发达,结直肠癌患者前期筛查将会更加容易,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之所以呈现下降趋势,与前期注意预防、筛查密切相关。在美国,45岁以上的人群基本上每2年都会做肠镜检查,并且专门设有结直肠癌日,加大宣传其预防治疗。 而在中国,前期筛查、预防工作,媒体宣传、社会重视都亟待加强。面对这种状况,兰教授迫切地呼吁“中国一定要重视结直肠癌的预防及前期筛查工作。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肠镜检查最好能纳入到常规体检中,50岁以上的人群最好能每2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假以时日,结直肠癌保险纳入到各种社会保险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结直肠癌治疗前期可治愈手术费用3万元左右 “一般来说,早期结直肠癌是能够完全治愈的,即使进展期,如果治疗的及时和规范,患者5年存活率也是非常高的。”兰平教授认为结直肠癌治疗应遵循最佳原则--早发现早治疗。 很多患者担心一旦被诊出患有结直肠癌,就等于被宣判死刑。实质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结直肠癌尚处在癌前病变、早期阶段时,通过肠镜、手术等方式切除,结直肠癌患者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即使发展到进展期和后期,通过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生物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其效果也是肯定的。从治疗效果来看,与肿瘤分期、规范化治疗联系颇为密切。早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到95%,进展期的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到60%以上。总体来说,结直肠癌只要治疗规范、及时,治愈率比较可观。 治疗费用上,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费用也有所波动,根据广州各医院整体治疗费用来看,住院手术费用普遍在3万元左右。广州各大医院曾经做过结直肠癌治疗手术费用的价格对比,对比显示,中山六院价格是最低的。兰教授解释道:“由于医院作为胃肠专科医院,治疗的流程化,相比而言,技术、价格优势颇为明显。” 痔疮可能掩盖结直肠癌检查治疗要规范 临床上时常出现一些身染结直肠癌,却毫不知情的患者;更有甚者,长期便血,却仅认为是小小痔疮所致,无伤大碍,殊不知致命的结直肠癌已悄然来袭…… 吴小剑副教授也曾遇到这样一位患者,便血半年有余,小医院检查后认为是痔疮,便一直当做痔疮来治疗。由于痔疮并不是致命大疾病,因此即使长期便血,也未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半年过去,便血不止,于是前往中山六院检查。 吴小剑副教授做肛门指检后发现:在痔疮的掩盖下,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结直肠肿瘤。 对此,兰平教授颇为惋惜地表示:“由于某些医生经验上的不足,满足于痔疮的诊断,进而忽略了肿瘤的进一步诊断,导致患者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据此,兰教授提醒大家:“身染疾病检查治疗一定要规范,肛肠类的专科疾病最好能前往专科医院检查治疗。由于专科医院医生临床经验更加丰富、设备更为先进,检查治疗效果也就更明显。” 做好结直肠癌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正如痔疮容易掩盖结直肠癌外,其实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亦具有很大的隐匿性,两位专家提醒大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了解相关知识,未病先防非常重要。鉴于此,专家提出了以下预防建议: 其一:饮食中应尽量避免“三高一低”的食物: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的食物避免过多摄入,发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饮食要杂而广,不要偏食。发霉的花生,酸菜、咸鱼、腊肠等腌制品、熏制品不可过度使用。 其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 其三:密切注意大便性状、排便习惯的变化:当出现粘液便、血便、黑便、大便不成形、大便便条变细,大便排便习惯的变化、排便次数改变,经常腹泻、或者排便困难等症状时,一定要前往医院做正规检查。 最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兰平教授、吴小剑副教授表示:“结直肠癌发病率日益增高的情况下,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增加对结直肠癌相关知识的了解。出现疑似结直肠癌症状时,一定要进行及时、规范、专业的检查和相应的治疗。”中国结直肠癌新增发病率为世界平均的2倍广州高发 国人对健康的关注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每一位公众人物或者明星因病去世,都会引起大家对相应病情的关注。赵丽蓉的逝世,一度使得肝癌关注度飙升;阿桑、罗京、大傻的逝世,导致乳腺癌、淋巴癌、咽喉癌引起人们的极度关注。这种独特的关注健康方式经常会导致很多疾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结直肠癌便位列其中。 “过去欧美等经济发达地区是结直肠癌的高发之地,但是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已由低发区逐步向高发区转变,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是节节攀升。据不完全统计:20002年中国结直肠癌患者达到15.1万,2005年上升到17.2万。结直肠癌在男性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5/十万人,女性则为10/十万人。总体来看,发病率高达十万分之二十五。而在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发病率则更高,发病率每年递增4.2%,是世界平均递增速度(2%)的近两倍。” 吴小剑教授在介绍中国结直肠癌高发情况时,显得颇为忧心。 从结直肠癌患者发病情况来看,与职业、工作性质等并无太大的关联,但是近年来结直肠癌老年化现象比较明显,平均发病年龄在65岁左右。过去中国结直肠癌发病年龄普遍较早,比欧美发病年龄提前10余年,但现在结直肠癌平均发病年龄与西方发达国家日益趋同。 究其原因,兰平教授认为:“一方面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相关,另一方面可能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改变,导致结直肠癌患病因素的改变相关。总体来说,结直肠癌老龄化,并不意味着高发人群已从年轻人转化到老年人群上。” 结直肠癌高发与生活方式西化相关 到目前为止,结直肠癌确切致病原因尚不明确。研究发现:临床上结直肠癌患者家族性比较显著。一般来说,家族中2名或以上家族人员患结直肠癌的,则患病风险高。 此外,结直肠癌高发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也密切相关。身处污染程度较高、环境较差的大城市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并且随着中国经济日益高速发展,人民日益富裕,日常饮食也越来越西化,对西方食品过于热衷,抛弃了传统饮食中的精髓,大量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的食物也可能易患上结直肠癌。吸烟、肠炎、长期便秘等均与结直肠癌发病相关,兰平教授提醒大家:有此类疾病问题的患者,一定要与医生做好交流沟通、筛查诊断。 警惕结直肠癌早期症状肠镜检查确诊率高 结直肠癌患者前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消瘦,腹痛,短时期内体重明显下降;此外,大便性状、习惯的改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粘液便、血便、黑便、大便不成形、大便便条变细,大便排便习惯的变化、排便次数改变、经常腹泻、或者排便困难者都应警惕可能是结直肠癌的先兆。兰平教授建议:“有以上症状的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做相应的检查,以确诊病情。”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很多便血患者通常以为是小小痔疮,未引起足够重视。前往医院检查时,也大都选择大便潜血检查。吴小剑副教授认为:“采用大便常规检查,结直肠癌漏诊率非常高。有上述症状的患者,更应该做肠镜检查。” 部分患者会认为做肠镜检查非常痛苦,实则不然,在现有医疗技术下,使用无痛肠镜检查,非常精确、直观,诊断明晰,并且毫无疼痛感。肠镜检查价格也比较合理,在中山六院,普通肠镜检查仅需300余元,是性价比高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方式。 “实际上,我们医院正在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哈特韦尔合作,进行早期分子筛查研究。届时,只需要抽出一滴血,放在基因芯片上,便可筛查基因分子,进而诊断出是否患有结直肠癌。”谈及未来结直肠癌前期诊断技术,兰平教授无比期待。 随着诊断技术的愈趋发达,结直肠癌患者前期筛查将会更加容易,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之所以呈现下降趋势,与前期注意预防、筛查密切相关。在美国,45岁以上的人群基本上每2年都会做肠镜检查,并且专门设有结直肠癌日,加大宣传其预防治疗。 而在中国,前期筛查、预防工作,媒体宣传、社会重视都亟待加强。面对这种状况,兰教授迫切地呼吁“中国一定要重视结直肠癌的预防及前期筛查工作。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肠镜检查最好能纳入到常规体检中,50岁以上的人群最好能每2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假以时日,结直肠癌保险纳入到各种社会保险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结直肠癌治疗前期可治愈手术费用3万元左右#hzh_gz { display: none; } “一般来说,早期结直肠癌是能够完全治愈的,即使进展期,如果治疗的及时和规范,患者5年存活率也是非常高的。”兰平教授认为结直肠癌治疗应遵循最佳原则--早发现早治疗。 很多患者担心一旦被诊出患有结直肠癌,就等于被宣判死刑。实质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结直肠癌尚处在癌前病变、早期阶段时,通过肠镜、手术等方式切除,结直肠癌患者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即使发展到进展期和后期,通过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生物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其效果也是肯定的。从治疗效果来看,与肿瘤分期、规范化治疗联系颇为密切。早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到95%,进展期的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到60%以上。总体来说,结直肠癌只要治疗规范、及时,治愈率比较可观。 治疗费用上,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费用也有所波动,根据广州各医院整体治疗费用来看,住院手术费用普遍在3万元左右。广州各大医院曾经做过结直肠癌治疗手术费用的价格对比,对比显示,中山六院价格是最低的。兰教授解释道:“由于医院作为胃肠专科医院,治疗的流程化,相比而言,技术、价格优势颇为明显。” 痔疮可能掩盖结直肠癌检查治疗要规范 临床上时常出现一些身染结直肠癌,却毫不知情的患者;更有甚者,长期便血,却仅认为是小小痔疮所致,无伤大碍,殊不知致命的结直肠癌已悄然来袭…… 吴小剑副教授也曾遇到这样一位患者,便血半年有余,小医院检查后认为是痔疮,便一直当做痔疮来治疗。由于痔疮并不是致命大疾病,因此即使长期便血,也未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半年过去,便血不止,于是前往中山六院检查。 吴小剑副教授做肛门指检后发现:在痔疮的掩盖下,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结直肠肿瘤。 对此,兰平教授颇为惋惜地表示:“由于某些医生经验上的不足,满足于痔疮的诊断,进而忽略了肿瘤的进一步诊断,导致患者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据此,兰教授提醒大家:“身染疾病检查治疗一定要规范,肛肠类的专科疾病最好能前往专科医院检查治疗。由于专科医院医生临床经验更加丰富、设备更为先进,检查治疗效果也就更明显。” 做好结直肠癌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正如痔疮容易掩盖结直肠癌外,其实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亦具有很大的隐匿性,两位专家提醒大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了解相关知识,未病先防非常重要。鉴于此,专家提出了以下预防建议: 其一:饮食中应尽量避免“三高一低”的食物: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的食物避免过多摄入,发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饮食要杂而广,不要偏食。发霉的花生,酸菜、咸鱼、腊肠等腌制品、熏制品不可过度使用。 其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 其三:密切注意大便性状、排便习惯的变化:当出现粘液便、血便、黑便、大便不成形、大便便条变细,大便排便习惯的变化、排便次数改变,经常腹泻、或者排便困难等症状时,一定要前往医院做正规检查。 最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兰平教授、吴小剑副教授表示:“结直肠癌发病率日益增高的情况下,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增加对结直肠癌相关知识的了解。出现疑似结直肠癌症状时,一定要进行及时、规范、专业的检查和相应的治疗。”#hzh_gz { display: none; }
“爸,你终于醒啦!”看见儿子眼角的泪光,老徐仍感觉脑袋很沉,说不出话。他耐心听着儿子说他昏迷抢救十余天里发生的事情,慢慢回想起自己在堤坝工程地里发生的惊险一幕:堤坝一侧崩塌,他人也掉了下去,结果不幸被坝底一根两米钢筋插入体内,导致肝脏破裂…… 未伤及大动脉且抢救及时老徐是广东惠州人,今年47岁,在广州萝岗某工地打工,负责修筑新坝。不久前的一天,他蹲在刚做好的坝面上吹风休息,突然“轰”的一声响,石灰水都尚未干透的新坝段一侧崩塌了。老徐整个人跟着塌陷的石块坠了下去。立于堤坝底部的一根长约两米、直径比拇指稍粗的钢筋顺势从肛门插入老徐的身体约20厘米。“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使劲把自己连人带钢筋扳倒在一侧,以防钢筋因为重力插入身体更深的部位。”老徐清醒后告诉医生,他用尽全身力气,把自己从钢筋上“扯”了出来。“感觉五脏六腑好像要翻腾起来,我每根神经都能感受到钢筋插入和脱出时的痛。”就在他“自救”后,他晕了过去。随即工友们手忙脚乱地将他送医。傍晚6时,休克昏迷的老徐被送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急诊科。剖腹探查手术持续了6.5个小时。主刀医师、该院外二科王磊教授告诉记者:“钢筋刚好从他的肛门正中插入盆腔,微微倾斜贯穿会阴前后壁,再向上插穿直肠,钢筋的末端更是深入到肝脏,造成肝破裂。”他表示,所幸当时钢筋没有伤及大动脉,也没有进一步插入身体穿出体表。据了解,老徐目前恢复良好,已可进行简单的日常自主活动。 器官损伤顺序:钢筋从肛门插入盆腔,贯穿会阴前后壁,再向上插穿直肠,末端深入到肝脏坠下时钢筋顺势插入体内约20厘米使劲把自己连人带钢筋扳倒在一侧感觉五脏六腑好像翻腾起来然后就晕了提醒:拔出异物或大出血王磊教授提醒市民尤其是工友们注意:在发生类似情况时,有的患者或同伴情急之下会将插入体内的异物当即拔出,这非常不妥。“一是伤口周围没有消毒,二是去掉异物压迫,容易造成大出血,致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或痛性休克,或上述两者的混合性休克。”他表示,正确做法是立即送医,让医护人员在有处理条件的基础上再为其拔出,方可减少出血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