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山东省第一批神经外科专业医学博士 他是世界著名神经外科医学中心——Yale-New Haven Hospital(美国耶鲁大学附属纽黑文医院)的高级访问学者 他就是为病人解决“头等大事”的神经外科专家 许加军,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委员、山东省疼痛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激光医学会 常务委员 理事、山东省抗癌协会常务委员。 擅长微创手术切除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颅咽管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动脉瘤、脑干肿瘤、颅底肿瘤、颅眶肿瘤以及脑积水、颅底凹陷、颅底及颅腔内外沟通性肿瘤、重症脑外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擅长显微及内镜技术经鼻微创切除垂体瘤、各种脊髓肿瘤等鞍区病变。 擅长微创治疗各种疑难神经颅底肿瘤。 大脑作为人体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有记忆、思考的功能,而且还控制着身体各器官的生命活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当大脑出现疾病,就成了威胁我们生命的“头等大事”,为病人解决生命里的“头等大事”是我最擅长也是最重要的责任,许加军说。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2000年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作为山东省第一批神经外科专业医学博士进入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工作,2005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耶鲁大学附属纽黑文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医学中心研修学习神经肿瘤、显微神经外科和功能神经外科技术。回国后积极开展临床工作,现每年独立完成手术200余例,包括难度较高的岩斜区肿瘤、听神经瘤、鞍结节脑膜瘤、动脉瘤等。近年来,多次赴美日欧等国家进行讲学及学术交流。 与耶鲁大学附属纽黑文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Dennis D.Spencer 教授 工作结束合影 与纽黑文医院小儿神经及内镜技术中心主任 Charles C.Duncan 教授 工作结束合影 与纽黑文医院神经肿瘤科主任 工作结束合影 与纽黑文医院头颈外科主任 合影 著作有《临床神经外科学》《现代神经外科诊疗学》、《神经外科疾病理论与实践》等。在科研项目里获有“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等多项省部级资助课题。发表SCI、国家及省级杂志论文20余篇,其中发表的SCI文章获得国外高度好评并被邀请为Molecules & Medicinal Chemistry 和Cell Proliferation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 。业务精湛态度严谨 自从事临床工作的十几年以来,从未发生医疗差错事故。工作中认真负责、细致严谨,技术精湛。秉承以最小创伤给病人最佳治疗这一理念,不断研修,尤其擅长利用显微镜及内窥镜下给病人微创治疗垂体瘤、脑膜瘤等脑肿瘤,内窥镜下微创治疗脑积水,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护下微创切除颅脑神经神经纤维瘤、听神经瘤及脊髓肿瘤。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超负荷的工作量成了许加军正常的生活状态,困难复杂的大手术经常是一台手术需要一整天,为了更好了解病人病情、制定和研究更精确的治疗方案,以及病人能及时的手术治疗,经常加班甚至手术到凌晨,许加军高超的技术及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奉献精神受到病人及家属赞扬。他常说,临床医学的科学一定要立足现实,要有严密和科学的思维和推理,一定要杜绝任何“主观臆断”和“想当然”的思想、做法。 病人家属张贴在山东省立医院的感谢信 培养新人共同进取工作中对下级医生在业务技术上言传身教,不断培养提升下级的业务水平,及时纠正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在科研上进行帮扶,力争在医学事业上不断创新共同进步。他经常在工作中说到想要优秀就必须减少失误的发生,学会从别人的失误、教训里吸取经验才能更快更好的完善自己。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病人需要成了他人生选择的唯一标准。作为医生,其职业的意义不在于获得了什么,而是选择了什么继而付出了什么。 关注许加军个人公众账号,每天获取健康、医学类知识,实现一键链接预约挂号、在线咨询。 搜索公众号“神外许加军”立即关注;或长按上方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儿童脑肿瘤是儿童发病率排名第二的“癌症”,占所有儿童癌症的近三分之一,是发病率最高的儿童实体瘤。儿童脑肿瘤的治疗方法和成人脑肿瘤并不完全相同,有很多自己的特性。因此,不能简单将成人脑肿瘤的治疗思路套用在儿童脑肿瘤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很多家长在肿瘤患儿进行诊治的过程中,或许会听到医生提起“基因检测”这个名词。顾名思义,基因检测即是对基因进行的检测。但是,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儿童肿瘤诊治的过程中,基因检测又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呢?许加军教授有话说下面许加军教授在线给朋友们科普一下关于儿童脑肿瘤和基因检测的一些医学知识什么是基因和基因检测?我们知道,承载人类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基因则是DNA片段上为制造蛋白质提供遗传信息的序列。它携带着遗传信息,能够控制生物表现出的性状特征。而基因检测,广义上说,指的是所有涉及遗传物质的分析和检测,包括遗传性和非遗传性的肿瘤细胞基因检测、染色体的重大变化,同时还包括对人类疾病中致病生物体的DNA分析。而从更实用的角度来说,基因检测可以说是通过对遗传信息的分析,来检测或排除可能与疾病有关的因素。儿童脑肿瘤一定要做基因检测吗?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治疗理念都是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儿童脑肿瘤的治疗也不例外。比如说像髓母细胞瘤,之前认为髓母细胞瘤做完手术需要做放化疗,但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后来发现效果不同的原因是内在的突变基因是不一样的。通过不断研究、不断积累,现在基本上达成初步共识,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新了儿童髓母细胞瘤的基因分型,分为四种类型。分型的目的一是为了判断预后,有些基因型,比如像WNT型预后比较好,有些比如像Group 3预后就很差。二是分型也是为了指导治疗。如果预后很好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没必要给太多剂量的放疗和多周期化疗,这样孩子可以减少很多痛苦,同时也能保证治疗效果。对一些预后很差、恶性度很高的肿瘤类型,比如像Group 3,因为复发概率很高、复发时间很短,总体治疗效果也很差,影响到生存期,治疗中会给予相对高强度的治疗方案,保证尽可能的把肿瘤控制住,延缓复发。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基因检测还是有必要做的。在2016年WHO最新版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把弥漫中线胶质瘤单独列了出来,弥漫中线胶质瘤就是都发生在中线部位的胶质瘤。弥漫中线胶质瘤以前传统的病理科医生可能认为是三级,而现在认为只要有H3K27M基因突变就是四级,那么预后就会差很多。出现这种情况,医生在治疗上就要高度重视。从这两个病的类型来说,基因检测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还是非常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另外,也要纠正一些家长的错误认识,觉得基因检测没有发现基因突变就是白做了。有些基因突变可能有靶向药物可以治疗,比如说有BFV600E的基因突变,靶向药物治疗效果也很好。如果没有基因突变,那可以确定不需要尝试靶向药物了。从这个角度上说,也是很有意义的。许加军教授作为山东省神经肿瘤专业的骨干专家,每年完成神经肿瘤手术数百例,欢迎患者及家属前来咨询和就诊,为您解除病痛和提供正规的治疗!!如果有更多关于神经外科的问题要咨询,欢迎留言添加许加军教授微信,在线问答咨询,解决您的疑问以及困关注关注公众号获取了解更多医学知识
我们知道在众多脑肿瘤中有一种叫做颅内转移瘤,脑转移肿瘤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扩散转移至脑内,是全身癌症患者的主要病残及死亡原因之一。一直有很多脑瘤家属咨询一个问题:病人脑瘤已经在脑部出现多个转移灶,那这个脑瘤会不会进入躯干转移呢?许加军教授有话说下面许加军教授在线给朋友们科普一下脑肿瘤转移的一些医学知识脑瘤转移到躯干的几率比较低事实上,从脑部转移到躯干是不常见的,而且是较少见,主要原因是机体的循环系统内具有较强的排斥游离的脑瘤细胞的能力,同时颅内又缺乏赖以转移的淋巴管道。另外颅内肿瘤大多数要求较高的生长环境与条件,转移至颅外后常因不能适应环境而需要较长时间的潜伏期才能发病,而颅内肿瘤病人的生存期短,在转移灶尚未被发现前就可因颅内压增高或因危及生命中枢而死亡。不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脑瘤颅外转移也越来越常见了。病人的生命得到延长;另外手术中接触硬脑膜、头皮及颅外软组织机会大为增加,有时甚至发生瘤细胞直接进入开放的淋巴管与血管腔内、使术后肿瘤在硬脑膜与颅外组织上复发的机会增多,而这些组织中的淋巴道为肿瘤的更远处转移提供了途径。脑瘤躯干转移类型中以胶质瘤比较常见 就能转移到躯干的脑瘤类型来讲,主要有胶质瘤、脑膜瘤、原发性肉瘤等。在胶质瘤中以多形性胶质母细胞为最多,占1/3,其次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及未分化胶质瘤,脑膜瘤转移以血供较丰富的血管母细胞瘤以上皮细胞型为最多。哪些部位的肿瘤容易出现脑内转移灶呢几乎身体各处都可发生转移灶,但最多见的部位是肺及胸膜,占33%;颈及纵隔淋巴结占22%;肝14%,脊柱及骨髓系统占9%,肾占6%,其他少见部位有心脏、卵巢、子宫、膀胱、腮腺、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胃、结肠、头皮、腹膜等。除此之外,肿瘤转移是癌症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超过90%的癌症患者死于肿瘤转移,其中高达20%的癌症患者肿瘤细胞最终扩散至脑部形成脑转移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最容易转移至脑部的是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结肠癌和肾癌。其中根据统计,大概有一半的肺癌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脑转移,而小细胞肺癌存活2年以上的患者发生脑转移的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0%-80%。约有10-15%的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就来自于脑转移。针对恶性肿瘤颅内转移的患者尽早发现相关症状并及时就医至关重要。早期发现可以给医生更多的机会帮助患者恢复脑及神经功能,因此需要了解一些预警征象且不忽视这些警示信号。那么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哪些是常见的颅内转移可能的症状呢?以下四类症状颇具代表性:常见的颅内转移症状 1、头痛加重头痛系常见症状,多起自良性病因,因此不需要对每次头痛都过度紧张而去做脑扫描检查,出现剧烈的头痛伴恶心、呕吐或感觉、运动障碍时应立即就医。头痛经过休息或服用止疼药物后未消退也要到医院就诊。 2、癫痫包括了所有类型的癫痫发作,如果有癌症病史,如果发生任何嘴部抽动、手部抖动、语言表达困难甚至自觉抽搐均需要就医检查。成人出现新发性癫痫首先要除外脑肿瘤。 3、无力任何肢体如胳膊或腿出现无力而非疲劳或疼痛引起均应引起重视。 4、平衡障碍脑转移癌常会出现在控制平衡的小脑,病患如出现开门总是抓不准门把手、站立或行走不稳,即使起初症状并不严重,对有癌症病史的患者也应高度重视。脑转移癌的预警症状种类繁多、早期症状较轻微,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遗憾地遇到患者忽视了这些早期症状,直到症状非常严重了才来就诊,错过了治疗的最佳黄金窗。由于脑神经组织非常精密、脆弱且复杂,脑部病变的治疗选择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症相比非常有限,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显得至关重要。许加军教授作为山东省神经肿瘤专业的骨干专家,每年完成神经肿瘤手术数百例,欢迎患者及家属前来咨询和就诊,为您解除病痛和提供正规的治疗!!如果有更多关于神经外科的问题要咨询,欢迎留言咨询
案例介绍患儿,男,9岁,因"精神差,嗜睡1天"收入院。现病史:患儿1天来无明显原因出现精神差、嗜睡,体温波动在35.0-35.9℃之间,无寒战、抽搐,无头痛、头晕,无视物模糊、复视,无心慌、胸闷、心悸,无意识及肢体活动障碍,无呕吐、腹泻,在当地诊所测血糖5.0mmol/L,血压95/79mmHg,未做其他特殊处理,症状无缓解。入院时,患儿神志清,精神差,进食差,睡眠增多,大小便无异常。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许加军 既往史:2019/06/30至07/06,患儿因病毒性脑炎住院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脑炎所致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主要为脑实质水肿,这种水肿是混合性、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的。20%甘露醇是防止和治疗颅内压增高发展到失代偿段的第一线脱水利尿药物,要求在30 min内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 许加军教授有话说下面许加军教授在线给朋友们科普一下关于甘露醇的一些医学知识甘露醇甘露醇是一种己六醇,也是一种高渗组织脱水剂,临床常常把甘露醇称为“脱水药”,是治疗颅内压增高最常用的一线药物。人体正常血浆渗透压300mosm/L,临床常用的20%的250ml甘露醇血浆渗透压为1100 mosm/L。甘露醇使用后升高的血浆渗透压与脑脊液形成渗透压差,促进水分从脑脊液和脑组织转移到血浆中,加快脑脊液的吸收,反射性地引起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容量,起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目的。甘露醇的应用原则(1)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际需要,决定脱水剂的用量和用法。并密切观察颅内压的动态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做到有效控制,合理用药。(2)有意识障碍者,提示病灶范围较大,中线结构已受影响,可给予20%甘露醇125 ml,静脉滴注,并观察病情和意识障碍的动态改变,注意用药后症状是否缓解,以便调整用量和用药间隔时间。 (3)若患者昏迷程度加深,腱反射和肌张力逐渐降低,出现对侧锥体束征或去大脑强直样反应时,为病灶扩大或中线结构移位加重的征象。除应给予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进行积极的脱水治疗外,并应加用速尿40 mg,并可短期内加用地塞米松10~20 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以上两药可同时或交替应用。 (4)临床症状较轻,患者神志清楚,无剧烈头痛、呕吐,眼底检查未见视乳头水肿者,尤其是腔隙性脑梗死或小灶脑梗死可暂不用脱水剂。 (5)脱水剂一般应用5~7 d。但若合并肺部感染或频繁癫痫发作,常因感染、中毒、缺氧等因素,而使脑水肿加重,脱水剂的应用时间可适当延长。应用脱水剂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是否已达到了脱水的目的,又要预防过度脱水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如血容量不足,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损害等。注意事项 甘露醇的反跳 使用甘露醇3~6h后,颅内压基线会高于使用甘露醇前,称为甘露醇反跳作用。其机制不甚清楚。可能是甘露醇在损伤区(血脑屏障受损区域)聚积增加局部脑水肿,或者甘露醇通过破坏的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这部分代谢较慢,导致脑脊液增多、颅内压增高。 血浆渗透压过高 急性血浆渗透压快速增高时,会引起脑细胞内失水,脑细胞皱缩会引起机械性脑血管牵扯,继发脑血管损害。高血浆渗透压可引起体液容量的变化,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剧减,加剧脑的损害。细胞内的水会向细胞外移动,可导致严重的肺水肿,甚至多脏器功能不全。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血浆渗透压升高,如应激性血糖升高,消化道出血或容量不够引起的血尿素升高,血甘露醇浓度的升高,或者高渗性酮症性昏迷等。故更加需要使用小剂量甘露醇,避免血浆渗透压持续太高。 甘露醇结晶 甘露醇是晶体溶液在低温时可能出现结晶,需放在温暖的地方待结晶融化方可使用,且适宜单独使用。 甘露醇肾病 大剂量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时易引发甘露醇肾病。甘露醇肾病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甘露醇以原形从肾脏排出,其中的草酸钙物质沉淀于肾小管,导致肾小管代谢障碍,肾小管吸收功能下降,造成少尿、无尿,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老年患者或已有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更加具有潜在的危险。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内科急重症,应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迅速有效,但是时刻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许加军教授作为山东省神经肿瘤专业的骨干专家,每年完成神经肿瘤手术数百例,欢迎患者及家属前来咨询和就诊,为您解除病痛和提供正规的治疗!!如果有更多关于神经外科的问题要咨询,欢迎留言咨询
41岁男患,因“间断头痛1年,加重伴四肢麻木1周”为主诉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步入病房,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双侧眼球无突出,向各方向运动正常。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无额纹及鼻唇沟变浅,口角不偏,伸舌居中,鼓腮不漏气,颈部无疼痛,活动自如,颈项强直阴性。四肢无麻木,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辅助检查:颅脑核磁T1W1成像、颅脑核磁T2W1成像、颅脑核磁增强扫描。颅脑核磁平扫加增强扫描:第四脑室内见一巨大形态不规则的异常信号影,肿瘤信号不均匀,T1W1呈略低信号影,T2W1呈稍高及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可见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肿瘤充满整个四脑室,大小约44*37*55mm,上方接近四脑室顶部,下方至颈2脊髓平面上方,已经部分侵袭桥脑、延髓,局部边界不清,无明显间隙,脑干局部明显受压变形。肿瘤上方脑室系统扩张,出现梗阻性脑积水征象。影像诊断:1.第四脑室内占位性病变,室管膜瘤可能性大;2.梗阻性脑积水。肿瘤全切,未见残留征象,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术后患者神清语明,眼睑闭合有力,鼓腮不漏气,无声音嘶哑,无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伸舌居中,四肢活动自如。许加军教授有话说 下面许加军教授在线给朋友们科普一下室管膜瘤的一些医学知识室管膜瘤室管膜瘤来源于脑室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脑内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室管膜细胞产生脑脊液(CSF)。儿童室管膜瘤通常出现在大脑中,最常见于第四脑室(或大脑后部)。在极少数情况下,脊髓中也会出现室管膜瘤。室管膜瘤占儿科脑肿瘤的5%-10%,并且在男孩和女孩中发生概率相同,是儿童第三常见的脑肿瘤。虽然室管膜瘤很少发生在脊髓中,但它们确实占所有脊髓肿瘤的25%左右。大多数脊髓肿瘤患者年龄大于12岁。临床与病理肿瘤大体形态可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肿瘤可有玻璃样变、出血、坏死和囊变。室管膜瘤组织病理学特点是瘤细胞排列成菊形团或腔隙,有时亦可排列于小血管周围, 也就是假菊形团。特异性的免疫组织,其化学的标志主要是:GFAP( ),S~100 蛋白( )与Vimentin(+)。可因肿瘤细胞脱落或手术种植而发生转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有头疼、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等。室管膜瘤有哪些症状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室管膜瘤可引起儿童的各种症状。但是,脑肿瘤的症状可能类似于其他一些常见的疾病。室管膜瘤症状通常与大脑压力增加有关,可能包括: 头痛:一般发生在早晨醒来时 脑积水:脑内液体积聚,可导致患儿头痛,头部大小增加,大龄儿童呕吐 恶心和呕吐:这些症状通常在早晨更加严重,白天其他时候得到改善 昏睡 易怒 吃或走障碍如何诊断室管膜瘤室管膜瘤成功治疗的第一步是形成准确而完整的诊断。室管膜瘤的诊断通常需要影像学检查和活组织检查。孩子一般需要完成以下检测或检查: 体检和完整的病史。反射、肌肉力量、眼睛和面部运动、协调和警觉性的神经功能测试。 核磁共振成像(MRI),可生成大脑和脊柱内结构的详细图像。MRI使用大磁场、射频和计算机等组件来分析身体内的器官和结构,并没有使用X射线或辐射,家长不必担心。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CAT),一种诊断成像程序,它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的组合,从水平和垂直视角产生身体的横截面图像,CT扫描比一般X射线更详细。 组织活检,对外科手术过程中获得的肿瘤组织样本进行检测。 腰椎穿刺(脊髓穿刺),去除小样本的脑脊液(CSF)。可以确定是否有肿瘤细胞扩散,该过程可以在镇静下安全地进行。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个人情况,医生可能会推荐一些其他诊断测试。完成所有必要的检测后,进行多个专家会诊,与家长共同讨论结果并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室管膜瘤的长期预后如何通过完全手术切除肿瘤,室管膜瘤的治愈率为65%。粘液乳头状室管膜瘤具有更好的预后。转移性、进展性或复发性室管膜瘤更难治愈。室管膜瘤经常转移,扩散到大脑的附近区域,也能扩散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远端部分,但不太常见。大约12%的患者,在诊断时已经扩散,并且需要更广泛的治疗来治愈该疾病。当室管膜瘤复发时,通常发生在原始肿瘤部位。接受室管膜瘤治疗的患儿应每年到医院复查,以控制疾病并发症,筛查复发并管理晚期治疗副作用。随访必须完成的项目包括体检、实验室检查和成像扫描。 许加军教授作为山东省神经肿瘤专业的骨干专家,每年完成神经肿瘤手术数百例,欢迎患者及家属前来咨询和就诊,为您解除病痛和提供正规的治疗!!如果有更多关于神经外科的问题要咨询,欢迎私信咨询
小儿患者癫痫发作后接受头部影像学检查。发作之前发育和神经系统均正常。CT示右侧脑室体部见一略高密度分叶状肿块。脑室轻度扩大,说明有轻度脑积水。MRI示右侧脑室内一边界清楚分叶状肿块。肿块为等T1信号,强化后呈不均匀强化。脑室周围脑白质Flair呈高信号,这是由于脑积水导致室管膜下间质性水肿所致。诊断:脉络丛乳头状瘤治疗方法:肿瘤全切术 许加军教授有话说 下面许加军教授在线给朋友们科普一下脉络丛肿瘤的一些医学知识脉络丛肿瘤起源于脑室内的脉络丛上皮细胞,好发于儿童,是1岁时最常见的脑肿瘤。主要有脉络丛乳头状瘤(英文名:papilloma of choroid plexus,别名:choroid plexus papilloma)与脉络丛癌。脉络丛乳头状瘤是良性肿瘤,缓慢生长,常引起脑脊液的流动障碍。外科手术可以治愈。脉络丛癌是脉络丛乳头状肿瘤的恶性亚型。显示间变特征,常侵及周围脑组织。常见CSF 转移。临床表现脉络丛肿瘤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原因是增高的颅内压。脑积水的发生归因于脑脊液的过量产生,或肿瘤的亚临床种植阻塞了蛛网膜粒的吸收功能而阻塞了脑脊液循环通路。影像特点头颅CT显示,脉络丛乳头状瘤常常会有钙化和对比增强,和室管膜瘤难以鉴别,尽管后者不常有显著的钙化。MRI可见流空,反应出肿瘤丰富的血供。脉络丛乳头状瘤的未钙化部分在T1像上是 低 或 等 信号,而在T2像上则是高信号。MRA检查可能会发现扩大的脉络膜动脉。Ⅰ和Ⅱ级的脉络丛乳头状瘤在MRI上难以区分。鉴别诊断许多肿瘤需与脉络丛肿瘤相鉴别。绒毛肥大为两个侧脑室的脉络丛弥漫增大,组织学形态正常,患者常出现高分泌性脑积水。脉络丛癌与转移癌的鉴别非常重要。脉络丛肿瘤共同表达波形蛋白、角蛋白和s 一100 蛋,有助于与其他转移癌相鉴别。另外}IEAl25和Bm‘EP4 也有帮助,因为它们标记 95%的脑转移癌,而脉络丛乳头状瘤和脉络丛癌仅10%阳性。甲状腺运载蛋白与甲状腺素和维生素A 的转化有关,是正常和肿瘤性脉络丛上皮的标记物。但是约20%的脉络丛乳头状瘤阴性,而其他脑肿瘤和转移癌可以阳性。一项研究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Ⅱ)可以在脉络丛乳头状瘤表达,但其他脑肿瘤阴性。由于先前的研究显示IGFll 可以在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和癌中表达,所以IGF lJ 是否具有鉴别诊断意义还待证实。癌胚抗原(CEA)阳性提示转移癌,虽然偶尔脉络丛癌也阳性。非上皮性的问叶性肿瘤也可起源于脉络丛,包括脑膜瘤。治疗大的或症状性的脉络丛乳头状瘤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切除。小的、无症状的、疑似脉络丛乳头状瘤可以选择继续观察,肿瘤变大时再考虑手术干预。全切之后,此类肿瘤很少复发。 即使是不全切除的患者也通常都具有良性的临床经过,尽管有过恶变为脉络丛癌的报道。辅助放疗通常不需要,但是那些复发之后不能再手术的患者可以考虑放疗。组织学上良性的肿瘤可能会发生软脑膜种植。一组35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的荟萃分析发现, 全切患者十年生存率为85%,次全切除的十年生存率则为56%。另外一组2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的平均无症状生存期为7.6年。2例患者复发后需要再次手术切除和辅助治疗。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Atypical choroid plexus papillomas)复发率很高。一组92例的临床数据随访。Ⅰ级肿瘤的患者5年无症状生存率为92%,Ⅱ级肿瘤患者的5年无症状生存率为83%。许加军教授作为山东省神经肿瘤专业的骨干专家,每年完成神经肿瘤手术数百例,欢迎患者及家属前来咨询和就诊,为您解除病痛和提供正规的治疗!
TTFields治疗新诊断GBM病例分享患者53岁,既往体健的女性患者,因“头痛伴左侧肢体力弱”就诊。完善术前影像检查后行右顶枕开路肿瘤切除术,达到近全切除。病理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WHO IV级),IDH突变型,MGMT启动子甲基化。术后接受同步放化疗后及TMZ辅助化疗,并于术后6月开始使用肿瘤电场治疗联合TMZ辅助化疗。患者每天24小时佩戴肿瘤电场治疗设备,至今已持续8个月。患者目前病情稳定,生活质量恢复如常,除了局部皮疹和瘙痒,未产生其他不良反应。对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来说,TTFields电场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许加军教授有话说 下面许加军教授在线给朋友们科普一下TTFields电场治疗的一些医学知识新型“黑科技”——电场疗法前文中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电场疗法,是一种基于生物电作用的物理疗法。早在2001年,以色列理工学院的荣誉教授尤兰姆·帕耳提医生(Dr. Yoram Palti)首次研发出用低强度电场治疗脑瘤的新疗法。这种疗法是利用交替的低强度电场,摧毁肿瘤细胞,同时减少健康组织损伤,可很好地避免副作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TTFields治疗技术源自于Novocure创始人Yoram Palti博士在此过程中,科学家们做了成千上万次试验,寻找能够刺激癌细胞的合适电场,通过调节电场的频率与强度,最终能找到只对癌细胞有效,但不会影响其他细胞的电场。这才是整个技术研究的关键。经过多次尝试,他们发现当电场强度与烤面包机差不多时,电场频率在150-200千赫兹范围内,强度为每厘米1.1伏特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电场的持续作用下,肺癌细胞的生长与扩散速率显著下降,这意味着这些恶性肿瘤细胞得到了控制。并且针对各类癌细胞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电场强度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不同的细胞类型对应不同频率的交变电场电场疗法自问世以来就得到了医疗界的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其原理前所未闻,还因为这样一种天方夜谭般的技术并不是大忽悠,而是凭着一轮又一轮真实有效的振奋人心的临床试验有效率,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进入临床应用。2011年,FDA批准电场疗法用于复发的胶质母细胞瘤;2016年,FDA批准电场疗法用于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2019年,FDA批准电场疗法用于间皮瘤。 治疗原理电场疗法是利用癌细胞特殊的电学性质来使用电场干扰其分裂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可以在保证健康细胞基本不受伤害的同时杀死癌细胞。这个原理说来简单,但实际上却极其复杂,是有史以来最具科幻色彩的抗癌疗法,详情大家可以登录无癌家园了解详情。目前电场疗法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以及恶性胸膜间皮瘤,并且在目前在六大实体肿瘤包括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肝癌、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的临床试验中都取得了惊人的数据,由于其原理是靶向杀灭所有快速有丝分裂的癌细胞,因此理论上适用于所有实体肿瘤。 电场疗法的临床疗效如何? 在新诊断的GBM:电场疗法+替莫唑胺显示了前所未有的长期生存优势,并且随着电场疗法的使用时间增加,生存获益会显著增加。在为期5年的随访中,无论健康状况,年龄,性别以及肿瘤大小,电场疗法加化疗组寿命更长。五年生存率高达13%,化疗组仅为5%。延长了两倍多!这绝对是史无前例的。而自肿瘤电场治疗与替莫唑胺联用治疗后,每7名患者中就有1名生存期超过5年。此外,肿瘤电场治疗表现出的效果与依从性密切相关,当患者每天穿戴超过22小时,五年生存率可提升至29.3%,几乎是单独使用替莫唑胺五年总生存率的6倍!给脑瘤患者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生存突破!每天接受电场疗法≥18小时的患者(n = 92)的总生存期显着高于每天只接受<18小时的患者(n = 28),分别为7.7个月和4.5个月;每个月平均使用时间为86%,这意味着平均每天使用20.6小时。 国内患者如何接受电场疗法的治疗从2019年8月电场疗法被中国授予创新医疗器械资格认定到今天正式在国内上市,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不得不说,近两年抗癌特效疗法在中国的审批和上市步伐开启了绿色通道,让国内的病友能能更早的接受美国的先进抗癌疗法,获得更多的生存希望!许加军教授作为山东省神经肿瘤专业的骨干专家,每年完成神经肿瘤手术数百例,欢迎患者及家属前来咨询和就诊,为您解除病痛和提供正规的治疗!!
患者信息 女,28岁,2017年01月07日,患者因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影像学拟诊为右侧顶叶占位,高级别胶质瘤可能。于2018年01月19日行显微镜下右侧顶叶切除手术,病理检测提示为胶质母细胞瘤(WHO IV级),因患者彼时宫内妊娠5月余,考虑到胎儿情况未进行后续规律放化疗。免疫组化结果:GFAP(+),Ki67(约10%),P53(部分+),IDH1(-),H3 K27M(-),Olig2(部分+)。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DH1突变阴性,提示患者预后极差。术后不足3个月,再次因头痛头晕2天入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行急诊颅脑CT示右侧顶叶囊状新鲜低密度灶,边缘见线样高密度影,周围大片水肿,右侧脑室明显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左偏移,提示局部肿瘤复发,脑疝发生。此时患者胚胎移植后宫内妊娠7+月,患者危重并随时可能发生变化,遂入产科终止妊娠(胎儿胎肺成熟后限期终止妊娠,胎儿状态良好),次日晚突发右侧瞳孔散大,意识障碍,立即予脱水等对症处理后,患者意识恢复。行急诊头颅CT显示右侧顶叶肿瘤复发,瘤周水肿明显,中线移位。立即入手术室全麻同台行剖宫产术+显微镜下右侧顶叶复发病灶切除术,术后母子平安。许加军教授有话说 下面许加军教授在线给朋友们科普一下胶质瘤的基因检测和靶向治疗的一些医学知识 胶质瘤( glioma)神经胶质瘤的简称,也称为胶质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最常见的胶质瘤是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常规的治疗方法,GBM的2年存活率约为27%。对新近诊断的胶质瘤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根据肿瘤的位置,取病理(biopsy)或者手术切除,接着可能给予放射治疗和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Z)治疗。胶质瘤基因诊断分类随着基因检测和生物信息技术发展,目前对胶质母细胞瘤(GBM)进行了基因水平的分类,将GBM分为四种亚类:经典(classical):7号染色体EGFR扩增/突变和10号染色体缺失。间充质(mesenchymal):NF1低表达伴有TNF和NF-κB信号通路高表达神经元(neural):有神经元分化表现,表现出原神经元亚类和间充质亚类之间的特性。原神经元(proneural ):主要特点为IDH1 和 IDH2以及p53基因突变。IDH突变型的GBM有独有的DNA甲基化即CIMP(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但不是所有的原神经元亚类GBM都有CIMP。具有CIMP的原神经元亚类GBM是所有GBM中预后最好的。胶质瘤靶向治疗根据胶质瘤的基因分类,针对不同基因的突变研发治疗胶质瘤的靶向制剂。这些靶向制剂作用的靶点有BRAF、EGFR、MEK、PDGFR、VEGF、IDH和其他一些已经临床试验或者正在临床试验的分子药物。2009年FDA批准VEGF抗体制剂抑制血管生成药物bevacizumab(阿瓦斯汀,avastin)治疗复发的GBM。BRAF为靶点的靶向制剂 BRAF突变与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肠癌、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卵巢癌有关。也和胶质瘤和胃肠道肿瘤有关。约3%的胶质瘤有BRAF突变,常见于多数低级别的儿童胶质瘤和许多成人胶质瘤。包括BRAF c.1799T>A (V600E)突变和BRAF融合。目前针对BRAF的靶向制剂MLN0128、Dabrafenib和Trametinib处于临床试验阶段。IDH1/2为靶点的靶向制剂IDH1/2突变常见于胶质瘤、急性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和其他一些癌症。胶质瘤IDH1突变发生率约32%,IDH2突变发生率只有1.7%左右。胶质瘤IDH1突变主要有IDH1 c.394C>T (R132C)、IDH1 c.394C>G (R132G)、IDH1 c.394C>A (R132S)、IDH1 c.395G>A (R132H)、IDH1 c.395G>T (R132L)。胶质瘤IDH2突变主要有IDH2 c.514A>G (R172G)、IDH2 c.514A>T (R172W)、IDH2 c.515G>A (R172K)、IDH2 c.515G>T (R172M)、IDH2 c.516G>C (R172S)、IDH2 c.516G>T (R172S)。目前针对IDH1/2的靶向制剂AG-881、AG-120 、Toca 511和Toca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见下表。靶向治疗的时代过去主要通过形态学对胶质瘤进行病理分型,因而无法引入针对分子分型的靶向治疗。2016年WHO引入了分子诊断的新概念,重新定义胶质瘤的病理分型,迅速改变了医生对胶质瘤的认知,比如混合型胶质瘤如果有IDH突变和1p/19q缺失,应诊断为少突胶质细胞瘤,反之有IDH,ATRX和TP53突变则诊断为星形细胞瘤。与此同时,医生不再仅根据形态学选择化疗方案,而是根据分子分型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随着贝伐单抗、恩西地平等靶向药物的获批上市,靶向治疗的时代宣告来临。靶向治疗的局限性其余基因的免疫组化结果争议较大,需要焦磷酸测序和甲基化特异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起来较为困难。另外由于胶质瘤内基因异质性的存在,即使表达一种基因的肿瘤细胞被消除,或一种信号传导通路被抑制,其他肿瘤细胞可继续增殖或通过其他信号传导通路增殖,这也是靶向药物存在耐药性的原因。相对来说,免疫治疗通过警告体内存在肿瘤,诱发免疫反应,从而有可能消灭所有肿瘤细胞。但是免疫治疗存在毒副作用大的缺陷,很多人无法耐受,对于这部分人群,靶向治疗可以缩小肿瘤,延长总生存期。许加军教授作为山东省神经肿瘤专业的骨干专家,每年完成神经肿瘤手术数百例,欢迎患者及家属前来咨询和就诊,为您解除病痛和提供正规的治疗!!如果有更多关于神经外科的问题要咨询,欢迎联系
肩膀疼到睡不着,竟然是脊髓肿瘤作祟!患者:唐女士,右边肩膀和右上肢疼痛,到了晚上更是痛到睡觉都成问题。起初没放在心上,一年后右手手指突然没有原因地出现麻木状况,食指、中指尤其明显。去医院经检查诊断怀疑神经鞘瘤的可能性较大,建议马上手术切除肿瘤,以免肿瘤继续生长,压迫脊髓导致瘫痪。经过术前充分讨论,神经外科手术团队决定给唐女士采用半椎板入路切除肿瘤,术后,唐女士的右肩及右上肢疼痛完全缓解。 许加军教授有话说 下面许加军教授在线给朋友们科普一下脊髓肿瘤的一些医学知识脊髓肿瘤脊髓肿瘤(tumor of spinal cord)亦称椎管内肿瘤,是指生长于脊髓及与脊髓相近的组织,包括神经根、硬脊膜、血管、脊髓及脂肪组织等的原发、继发肿瘤。临床上常见的肿瘤有神经鞘瘤、脊膜瘤、神经胶质瘤、先天性肿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网织细胞瘤、转移瘤、肉芽肿等。多见于20-4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但是脊膜瘤多发于女性。 临床表现1.刺激期(神经根痛期)在疾病早期可出现神经根性刺激症状,表现为电灼、针刺、刀割或牵拉样疼痛,咳嗽、喷嚏和腹压增大时刻诱发或加重疼痛,夜间痛及平卧痛是脊髓肿瘤特殊的症状。2.脊髓部分受压期表现为受压平面以下同侧肢体运动障碍、对侧肢体感觉障碍。脊髓内肿瘤感觉平面是从上向下发展,髓外肿瘤则由下向上发展。3.脊髓完全受压期表现为受压平面以下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并且不可恢复。4.查体全身检查,注意心肺功能,胸式呼吸是否存在;躯体感觉障碍平面;有无肌肉萎缩及褥疮等。鉴别诊断1.脊髓蛛网膜炎病程长,发病前多有发热或外伤史。病情可有起伏,症状可间断性缓解。大多数有较广泛的根性疼痛,运动障碍较感觉障碍严重,深感觉障碍比浅感觉障碍明显。感觉平面不恒定,且不对称。自主神经功能出现一般较晚。脑脊液检查细胞数轻度升高,蛋白增高明显。C线片正常,脊髓碘油检查提示造影剂呈珠状分散,无明显梗阻平面,可与肿瘤鉴别。2.椎管内结核常继发其他部位结核或既往有结核病史,脊柱多有后凸畸形,临床表现多样,不易与其他椎管内占位鉴别。X线片骨质多有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旁可有冷性脓肿阴影。 3.横贯行脊髓炎本病多有感染或中毒病史,起病迅速,可有发热等先驱症状。发病后几天可迅速出现截瘫。脑脊液细胞数增多,腰穿压颈试验多不梗阻,易于脊髓肿瘤鉴别。 4.硬脊膜外脓肿起病急,多有化脓性感染的病史,可有发热,血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等。疼痛为突发持续性剧痛,病变部位棘突有明显压痛。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可出现脊髓休克。但慢性硬膜外脓肿,和脊髓肿瘤往往不易鉴别。脑脊液细胞数和蛋白均增高。如果脓肿位于腰段,腰穿可有脓液流出。病变常在椎管内扩展,累及节段较长。 5.椎间盘突出特别是脊髓型颈椎病伴有椎间盘突出,或不典型慢性发展为腰椎间盘脱出,有脊髓受压者病情发展和脊髓肿瘤相似,早期出现根性疼痛,逐渐出现脊髓受压症状。 6.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但有年轻化趋势。早期症状多为一侧上肢麻痛无力,颈痛且活动受限,少数脊髓型颈椎病不易与肿瘤鉴别。一般经牵引症状可缓解,X线片可见颈椎增生及椎间隙变窄。 治疗原则脊髓肿瘤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达到对神经及血管的最大程度的保护。1.良性肿瘤手术治疗(1)对于不涉及脊柱稳定性者,显微手术切除加椎板复位;(2)对于导致脊柱不稳者,显微手术切除加脊柱内固定。2.恶性肿瘤手术治疗行肿瘤切除及去椎板减压;影响脊柱稳定性的恶性脊柱肿瘤,可手术行肿瘤切除及脊柱内固定,达到缓解症状及维持脊柱稳定的目的,为术后放化疗或其他治疗提供依据。3.非手术疗法(1)患者全身状况不允许手术,均可行放射治疗。(2)合并肢体功能障碍者,术后应行神经康复治疗。许加军教授作为山东省神经肿瘤专业的骨干专家,每年完成神经肿瘤手术数百例,欢迎患者及家属前来咨询和就诊,为您解除病痛和提供正规的治疗!!如果有更多关于神经外科的问题要咨询,欢迎通过好大夫在线联系本人
患者:男 10岁病史:1年余前开始出现反复头痛,伴呕吐,当时曾有肢体抽搐数次,在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头颅CT提示“脑积水”予开颅手术治疗。去年8月份当地医院复查头颅CT提示“右额部硬膜下积液,脑积水”,予行“脑积水分流术”,术后头痛较前缓解。头痛、呕吐再次加重,检查头颅CT提示“脑积水较前加重”,发病以来,无发热,无神志不清,手术后遗留左侧肢体轻度乏力,左手及腕关节功能障碍。医学检查:查头颅CT提示“脑积水”。; 查头颅CT提示“右额部硬膜下积液,脑积水”。; 查头颅CT提示“脑积水较前加重”。; 查头部CT:三脑室、双侧侧脑室扩大,右额部硬膜下积液,额颞骨瓣分离。诊断:梗阻性脑积水 许加军教授有话说下面许加军教授在线给朋友们科普一下梗阻性脑积水的神经外科相关知识梗阻性脑积水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是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造成的脑脊液循环通路在第四脑室以上受阻,使脑脊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或小脑延髓池)的通路发生障碍所引起的病理现象。其特征是脑脊液过多的积聚,导致脑室扩大,颅内压增高,可伴随继发性脑实质萎缩。梗阻性脑积水分类(1)第三脑室及室间孔梗阻引起一侧或两侧脑室系统的脑积水;(2)中脑导水管梗阻会引起两侧侧脑室和第三脑室脑积水;(3)第四脑室梗阻后,会引起两侧脑室和第三脑室脑积水、中脑水管扩张;(4)第四脑室正中孔及侧孔梗阻会引起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以及第四脑室的脑积水;当中脑导水管、正中孔和侧孔梗阻会引起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扩张,引起的脑积水为对称性;室间孔或一侧侧脑室的某处发生梗阻时,使其中一侧侧脑室的全部或部分扩张,引起不对称的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病因⑴先天畸形可能与父母接触了某些化学放射物质,孕早期发热、服用某些药物、胎位异常、羊水过多等有关。较多见的畸形有脊柱裂、中脑导水管狭窄等。⑵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室炎等,由于增生的纤维组织阻塞了脑脊液的循环孔道,特别多见于第四脑室孔及脑底部的蛛网膜下腔粘连而发生脑积水。⑶出血颅内出血后纤维增生可引起脑积水,产伤后颅内出血吸收不良,也是新生儿脑积水的常见原因,且往往易被忽视。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蛛网膜粘连而发生脑积水。⑷肿瘤颅内肿瘤可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的任何一部分,较多见于第四脑室附近,新生儿期难得遇见肿瘤,以后可发生神经胶质瘤,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及室管膜瘤、神经母细胞瘤。治疗方法(1)非手术治疗比较适用于早期或积水较轻,发展缓慢的患者者。其治疗目的为减少脑脊液的分泌或脱出机体的水分。(2)手术疗法针对进行进展性或急性脑积水,或已经发生脑疝的病人。手术可分为以下几种:a、减少脑脊液分泌:脉络丛切除术,现少用。b、解除脑室梗阻病因手术:如大脑导水管形成术或扩张术,正中孔切开术及颅内占位病变摘除术等。c、脑脊液分流手术:通过此类手术可重新建立脑脊液循环通路,解除脑脊液积蓄。常用的分流术包括颅内分流,包括有脑室——小脑延髓池引流术、三脑室造瘘术。颅外分流手术包括有脑室——心房分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侧脑室——腹腔、上矢状窦、心房、颈外静脉等分流术。许加军教授作为山东省神经肿瘤专业的骨干专家,每年完成神经肿瘤手术数百例,欢迎患者及家属前来咨询和就诊,为您解除病痛和提供正规的治疗!!如果有更多关于神经外科的问题要咨询,欢迎通过好医生网站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