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踝泵运动(木后第1天开始)1.背屈(勾脚尖):平躺或坐位,下肢伸展,大腿放松。脚尖缓慢向上勾至最大限度,保持5-10秒。2.跖屈(绷脚尖):•脚尖缓慢下压至最大限度,保持5-10秒。3.环绕运动:•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顺时针或逆时针绕环360度,幅度尽量大。频率:每组背屈/跖屈各20次,环绕10次,每日3-4组。二、足跟滑动锻炼(术后第一至二天开始)1.仰卧位闭链屈膝:•平躺,足跟紧贴床面,缓慢向臀部方向滑动,屈膝至60度以内(术后2周内不超过90度)。•保持5秒后缓慢伸直,重复10次。2.足沿墙壁下滑:仰卧,双腿靠墙,患侧足跟沿墙面缓慢下滑至屈膝角度达标(术后2内不超过90度)。借助健侧腿辅助控制下滑速度。频率:•每组10-15次,每日4-6组。注意事项:动作需被动轻柔,避免主动发力引起疼痛。术后2周内屈膝角度不超过90度。三、髌骨推移,操作轻柔坐或仰卧位,伸直膝关节,放松大腿肌肉。用手指轻轻握住髌骨边缘,向内侧、外侧、上下方向缓慢推移(每个方向保持5-10秒,重复5-10次)。四、其他早期康复动作(术后1周内)1.直腿抬高:•仰臣,伸直患侧膝关节,抬腿至足跟离床10-15厘米,保持5秒,重复20次/组,每日3组。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仰卧,膝下垫毛巾卷,用力下压使大腿肌肉绷紧,保持5秒,重复15次/组,每日3组。视频链接:https://m.haodf.com/neirong/shipin/8536785843.html五、注意事项所有动作需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肿胀属正常现象,每次训练结束后,可根据肿胀情况,进行冰敷膝关节,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但若突然加重需暂停并就医。佩戴支具保护膝关节,避免主动屈曲超过医生建议角度。在佩戴支具情况下,可扶拐部分负重下地活动。
半月板囊肿是半月板水平状撕裂后导致的关节液的聚集,多数半月板囊肿可以没有症状,也可以肿胀、疼痛,或者导致膝关节的力学问题。半月板囊肿最常见在20-30岁的男性,通常与半月板水平撕裂相关(水平撕裂由于膝关节旋转或直接冲击造成)。 症状: 半月板囊肿一般没有症状,当出现症状时,最常见的: *站立时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线的直接压痛 *囊肿局部的包块(最常见在外侧半月板前角) *伸膝时囊肿更明显 *膝关节肿胀或交锁 原因: 囊肿可以因为半月板本身的退变(年龄或关节炎相关)或直接损伤造成,例如膝关节前外侧的直接撞击或旋转,不对称的力量如在不平的路面跑步。任何损伤都可以导致半月板撕裂,然而膝关节滑膜液漏出,漏出的关节液聚集在半月板囊内,而撕裂的半月板形成的活瓣不能使滑液返回关节内。 危险因素 *以前有膝关节或半月板损伤 *参加对抗运动或需要频繁扭转膝关节的运动 *年龄或关节炎的增加 *韧带的损伤如ACL的撕裂 诊断: 膝关节有外伤病史,有疼痛、交锁、弹响等其中症状,麦氏征、研磨试验等,最终诊断半月板囊肿需要磁共振检查。 治疗 无症状的半月板囊肿可以观察,冰辅以膝关节周围肌肉的锻炼。对于半月板囊肿引起的疼痛可以用药物、冷敷,或者穿刺治疗。如保守治疗无效、半月板撕裂较大、囊肿引起不适等可手术治疗,目前关节镜在治疗半月板囊肿有较好的优势。 术后康复 如果仅做了半月板囊肿切除,没有缝合半月板,那么也就不牵扯到愈合问题。所以做完就可以活动,如直腿抬高等,这样才能减少以后半月板再次损伤、退变或关节积液的发生。如果切除囊肿的时做了半月板的缝合修补,术后膝关节要用支具固定4周,避免反复的活动和负重影响半月板的愈合。固定期间需股四头肌的锻炼。
当患儿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患有扁平足:走路或跑步时容易跌倒、站或走一段路就容易喊脚酸、运动平衡能力较差或有步态异常等。扁平足的症状通常到青春期才会出现,因其活动量及体重都急速增加,使不正常的足部反覆受到过量的负荷,而容易产生肌腱炎、足底筋膜炎、足部疼痛、肌肉酸痛、膝痛、腰酸背痛等问题,随年龄的增长,症状会更加严重。而青春期或超过青春期在治疗,效果可能就会不明显。 儿童足弓随年龄增长逐渐完善,10岁左右发育完成,而在2-6岁足弓发展较快的阶段,然而因骨骼、神经肌肉发展缓慢影响足弓发育,导致扁平足的产生,所以从这个理论来说治疗扁平足黄金时间为2-8岁。 如何判断患儿是否扁平足因在以往文章里详细解说,这里就不再讨论,这里将讲述扁平足如何进行矫正和锻炼。 根据患儿发育时期,对于扁平足的预防治疗需要采用阶段性分步处理。 1)学步前的儿童,可赤脚练习走路,建议家长选带有内侧弓突出的硬鞋,保护足弓预防塌陷。 2)学步后的儿童,建议根据脚定制支撑好的硬鞋垫;治疗过程中应每天穿戴且时间要足够,每3个月复查了解足弓发育情况和调整鞋垫。 3)幼年大多数扁平足主要进行踝足部位肌肉功的能锻炼(文末配图指导锻炼),即应锻炼小腿和足部肌肉,增强其肌力,同时减少负重过度或防止疲劳。配合平足矫形鞋或定制鞋垫。 4)青少年时期,扁平足且伴有跟骨外翻或者膝外翻,单纯的矫形鞋垫对于足弓的支撑已经效果不明显,需进行矫形鞋的鞋底改制,调节跟骨的水平外翻,将足弓所受负荷减低,再搭配定制的矫形鞋垫,对足弓进行完好的支撑。 对先天性平足症(僵硬痉挛性),功能锻炼及矫正鞋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行手术治疗,畸形严重者,可作三关节融合术。 与扁平足相关的小腿肌肉锻炼方法维持足弓起主要作用的是趾长屈肌、踇长屈肌、胫骨后肌和胫骨前肌(如上图)。而在10岁以前,足弓未发育完善由于神经肌肉功能发育迟缓造成,了解这些肌肉的解剖功能,我们就可以针对性训练维持足弓的肌肉而促进足弓的完善。下面是一些针对性图片,家长可以督促患儿加强练习,每天10-15分钟。
患者60岁,平素工作以反复搬物上举为主,后右肩无外伤后疼痛1年,疼痛逐渐加重,继而肩关节无力感,主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稍受限(以外旋受限和抹背明显)。三个月后在外院就诊后以肩周炎诊治,期间服用止痛药治疗,辅助爬墙锻炼,症状无缓解后做磁共振检查。(治疗3个月后如下图) 患者因多原因继续保守治疗,当地医院疼痛科行肩关节腔及肩峰下封闭治疗,患者自诉好转2月。随后患肩又开始疼痛,疼痛较前剧烈,夜间和白天均明显。来我门诊就诊建议肩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患者仍要求保守,给予止痛、锻炼肩部周围肌肉及减少抬肩工作,效果欠佳,再次磁共振检查。(11个月保守治疗如下图) 近日患者感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睡眠,患者再次就诊后要求手术, 术中关节镜下见肩袖撕裂口较磁共振显示更严重,手术给予关节镜下肩袖撕裂缝合,希望患者能明显改善术前不适,早日康复(如图) 总之,肩袖撕裂经过保守无效,还是建议手术,避免肩袖成为巨大撕裂;修补肩袖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恢复正常生活。 另外肩痛不要轻易诊断肩周炎,因为肩袖撕裂和肩周炎治疗方式可能截然不同,如果不能明确诊断,建议专业的关节医生就诊。
生理性平足新生儿和刚学步儿童,2岁以内由于内侧足底脂肪垫的出现导致外观上的内侧弓消失;脂肪垫一般理论上在2-5岁吸收,并出现足弓,但具体何时吸收仍是未知。儿童普遍在刚学步时出现的“扁平足”是由于先天松弛和神经肌肉缺乏控制导致负重时足的扁平。 扁平足的易感因素在2-6岁儿童中,扁平足发生率37-59%,而到成年后持续存在的约只有3%。预测扁平足的因素有:年龄、性别、体重构成、韧带松弛、家族史、鞋的类型和穿鞋的年龄。男性是女性2倍,肥胖或超重更易患病,韧带松弛、家族史同样也是患病原因。 扁平足的类型儿童扁平足分可复性和僵硬性,可复性扁平足的特征是非负重下足弓正常和站立时扁平,表现无症状或伴有症状。僵硬性扁平足顾名思义是僵硬,在负重和非负重下都表现扁平足,均有骨的病理性改变。而在这两种扁平足中,可复性扁平足占九成,这里只谈可复性扁平足。 扁平足的危害大多数可复性扁平足是生理性,在10岁时足纵弓形成。在婴幼儿和儿童时期,可复性平足产生疼痛和功能异常,偶尔在过度的锻炼和长时间行走后主诉疼痛,且分散至足和下肢。严重扁平足的青少年发生膝前痛和下腰痛是正常的2倍。由于足内侧弓的塌陷导致站立和行走时体重集中在足内侧。所以扁平足不仅是踝关节和足静态力线问题,而且是下肢动态功能异常的问题,由于足内侧扁平导致过分的负载传致膝关节、髋关节和下腰。 如何诊断可复性扁平足?可复性扁平足顾名思义指非负重下足内侧弓正常,在站立或行走时足够塌陷。 1)直视外观:后面观察跟腱和足跟不在一直线,侧面足内侧与地面贴合。 2)足印评价: 3)拍片评价:测量纵弓角度,距骨和第一跖骨角度位置关系。 可复性扁平足的处理1)无症状的可复性扁平足为生理性,无需治疗。但需要临床跟踪观察症状体征开始的时间,鉴别有潜在的其他疾病。超过8岁持续存在的扁平足,即使无症状也需要进一步评估。 2)有症状的可复性扁平足多有疼痛、跨步异常、功能受限、疼痛可延至下肢或下腰部。治疗目的是减小进一步加重,包括活动的改变、合适的鞋子、拉伸锻炼和消炎镇痛类药物。此外肥胖、韧带松弛肌肉异常必须鉴别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