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冷,古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认为秋冬是养生保健的最佳时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是万物收藏之季,是人体吸收营养、贮藏精华、增强体质的最佳时机。故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冬令膏方择时施治之法。从唐宋时期开始膏方即被视为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好方法。冬季进食膏方,尤其对许多慢性病、体弱多病的人,可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膏方适用于小儿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遗尿症、厌食、疳积、贫血、佝偻病等疾病。膏方是根据孩子的体质,选择不同的药物精心熬制而成,具有很好的调养作用。冬季服食膏方后,既可以防病,强身健体,又有助来年春夏的生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根据临床孩子比较多见的体质类型如肺气虚弱、脾胃气虚、肾气不足等,熬制了多种膏方,每到冬季,可以服食。由于膏方为中药加冰糖熬制,既保证了药效,又保证口感甘甜,药量比较少,服用方便,小儿均容易接受。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临床症状,常有家长反映说,孩子咳嗽已1个多月了,咳嗽多在夜间或凌晨,呈阵发性,无发热及气喘,胸部X线摄片及血液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先后使用多种抗生素及止咳药,效果都不明显。以往这部分病儿常被诊断为“感冒”或“支气管炎”。近年来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发现,这些病儿可能患了过敏性咳嗽,临床上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它是一种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隐匿性哮喘。目前有数据显示,工业化明显的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的过敏性咳嗽的患者逐年增加,说明环境对过敏性咳嗽的影响非常明显。其次,季节气候对过敏性咳嗽的影响也很大。春暖花开,柳絮飞杨的时节,也是过敏性咳嗽的好发季节。过敏性咳嗽如果失治误治,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患儿转化为典型哮喘,这使不少家长困扰不已。家长应如何正确认识过敏性咳嗽?春季应怎样科学防治过敏性咳嗽?一、什么是过敏性咳嗽过敏性咳嗽属于小儿慢性咳嗽的一种类型,其临床特点是1.咳嗽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运动时或遇冷空气后咳嗽加重。2.临床无感染表现,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3.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丙卡特罗等)治疗可使咳嗽症状明显缓解。4. 有个人过敏史(如婴儿湿疹、荨麻疹、对某些食物过敏)及家族过敏史(父母及亲戚有过敏性鼻炎等)。用支气管扩张剂(氨茶碱等)可使咳嗽症状缓解。如果孩子的咳嗽具备上述特点,就可以诊断为过敏性咳嗽。二、小儿患过敏性咳嗽后该怎么办小儿患过敏性咳嗽后要早治。咳嗽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能,气管中的分泌物及炎性物质等可随咳嗽排出体外。但剧烈、长期咳嗽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引发其他病症。过敏性咳嗽一般咳嗽都持续在4周以上, 长时间咳嗽,久治不见好转,常常困扰孩子及其家长。由于咳嗽一般是在夜间或清晨发作,白天通常不咳嗽或很少咳嗽,家长容易以为孩子是着凉感冒引起的而不太在意,或是一味给孩子用抗生素和止咳药。由于孩子患的是过敏性咳嗽,这时候再用抗生素已没有效果,时间长了,患儿可以发展成典型的支气管哮喘。所以,及时明确诊断和进行规范治疗很重要。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明显,急性期用西药进行控制,缓解期用中西医配合治疗。西药治疗提倡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及β2受体激动剂,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组胺药等进行联合治疗。中药治以宣肺止咳,健脾化痰。此外中医外治疗法如推拿捏脊、中药敷贴等也有较好止咳化痰作用。推拿捏脊手法轻柔,无痛苦,患儿易于接受。中药穴位敷贴是中医学中一种独特的外治疗法,它融合了中医学、时间医学、免疫学等诸多学科知识。根据“冬病夏治,夏病冬防”、“内病外治”的理论,在农历三九、三伏进行穴位敷贴,采用白芥子、细辛、甘遂等中药,贴敷大椎、肺俞、膏肓等相应穴位,通过透皮吸收和穴位传导,起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对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都具有较好的防病治病作用。三、春季应如何护理咳嗽患儿小儿过敏性咳嗽,病因较为复杂,受遗传及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过敏体质与本病的关系密切,而环境因素常常是诱发因素,如接触或吸入花粉、尘螨、皮毛、冷空气,或食用海鲜等食物。避免过敏原很重要,对过敏性咳嗽患儿家长应注意,1.在季节交替、气温骤变时,家长应注意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避免着凉、感冒。2.避免食用会引起过敏症状的食物,如海产品、冷饮等。3.家里不要饲养宠物,不要铺地毯,卧室不要养花,避免接触花粉、尘螨、油烟、油漆等。4.不要让孩子抱着长绒毛玩具入睡。5.春季柳絮纷飞,鲜花盛开之时,应减少外出活动,或出门给孩子戴口罩。6.如每年春季发作过敏性鼻炎,鼻炎、喷嚏、流涕症状明显,或发作咳嗽频繁时,可提前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酮替酚、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当孩子5岁,每月还会有2次以上尿床,连续3个月以上,就为遗尿症。如不及时治疗,病情迁延不愈,长期尿床,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正常儿童2岁以后就能控制排尿,若3岁以后还有频繁尿床,就需要积极治疗了。中医认为尿液的生成、排泄与肺、脾、肾、膀胱关系密切,其病因主要为肾气不足、膀胱虚寒。患遗尿症的宝宝常常熟睡深沉,难以唤醒。宝宝尿床家长该怎么办:(1)要建立患儿信心,坚持排尿训练。每晚按时唤醒宝宝排尿,逐渐养成自控的排尿习惯。(2)白天不要让宝宝玩耍过度,睡前避免饮水、喝饮料过多。(3)绝对不要责骂、处罚,宝宝如有进步,要多加鼓励。采用中药辨证内服,并配合中医外治疗法,坚持治疗,疗效显著。1.推拿疗法:按揉百会、丹田、肾经等穴位,起到补肾固涩的作用。7天一疗程,连用2~3个疗程。2.遗尿贴:自制中药黄酒调敷脐部,睡前敷药,次晨取下,7天为一疗程。3. 耳穴贴压法:选取通里、大钟、关元等穴,耳穴压豆,左右耳3天一交替。
目前,小儿便秘越来越常见,但仍有一些家长并不认为便秘是个疾病,没有引起重视。2~6岁的儿童长期便秘者,危害很多,会出现腹胀腹痛、脱肛、痔疮以及精力不集中等。宝宝便秘原因很多,但大多为功能性便秘。主要原因:1.饮食因素:婴儿饮食中糖量不足,可造成消化后残渣少,大便量少;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过高,使大便呈碱性、干燥,次数减少;食物中含钙多也会引起便秘,如牛奶含钙比人奶多,因而牛乳喂养比母乳喂养发生便秘的机会多。 2.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很多宝宝不爱吃蔬菜,喜欢吃肉类及奶制品等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这样造成肠胃蠕动缓慢,消化不良,食物残渣在肠道中停滞时间过久,从而引起便秘。 3.习惯因素:生活没有规律,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4.疾病的影响:佝偻病、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儿腹肌张力差,或肠蠕动减弱,便秘比较多见。肛裂;肛门周围炎症,大便时肛门口疼痛,小儿因怕痛而不解大便,导致便秘。宝宝便秘怎么办呢?首先,如果宝宝已经几天未排便,我们应急可以临时使用开塞露,或者把肥皂削成条状塞入肛门,方法简便,效果快。但这种方法仅仅是临时应用,不能长期经常性使用,否则会引起患儿的依赖。中医推拿按摩及中药敷脐治疗,方法简便,坚持治疗,疗效好。
1.流行季节:每年的9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是秋季腹泻的流行季节,其中10~12月份是流行的高峰期。秋季是婴幼儿腹泻的高发季节,故称之为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发病特点是呕吐,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颜色淡黄,大多没有特殊的腥臭味,每天可达十几次。2.易感人群:6月龄至3岁的小儿是主要的易感人群,但以6~11月龄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和体弱多病的婴幼儿更容易患病,而且病情严重,病程较长。小于6个月的小婴儿,由于体内有母亲的抗体保护,不易患秋季腹泻,母乳喂养的小婴儿,更少得秋季腹泻。3岁以上的儿童,消化道功能和免疫系统逐步完善成熟,也很少患秋季腹泻,即使患病,病情也会轻很多,病程短。成人也会感染秋季腹泻,症状与儿童的症状相似,但病情轻,病程短,一般2~3 d即可痊愈。主要特征:先吐后泻,伴发热,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病程有自限性。症状表现:(1)起病急,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半数患儿还会发热(常见于病程初期),一般为低热,很少高热;(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10次左右,大便呈白色、黄色或绿色蛋花汤样,带少许粘液,无腥臭味;(3)半数患儿会出现呕吐。呕吐症状多数发生在病程的初期,一般不超过3天。(4)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明显,尿量减少,烦躁不安;(5)病程有自限性,病程一般5-7天,营养不良、佝偻病和体弱多病者,腹泻的时间可能更长。 中医药治疗:秋季腹泻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抗生素治疗无效。由于秋泻患儿大多伴有呕吐,口服药物相对困难。我科运用中药辨证敷脐、推拿及捏脊治疗,无创伤、无痛苦、不良反应极少,可缩短病程,操作简单,儿童易接受,是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一个有效的辅助措施。每天1次,疗程3~7天。有轻至中度脱水者,配合服用口服补液盐。外治敷脐法: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分研末过120目筛混匀装入密封瓶备用,用时用黄酒调成厚糊状,取直径1cm,厚度0.5cm大小涂于脱敏胶布中央,置于神阙穴固定。 中药经皮导入法:中药经皮导入法治疗小儿腹泻起效快、药效强、疗程短,避免了小儿不易口服药物及同时因腹泻时药物难以吸收的缺点,是治疗小儿腹泻的中医外治法之一。药垫主要成分为党参、当归、白芍、茯苓、丁香、五味子、马齿苋、白扁豆等。推拿法:①湿热泻,以清热利湿,健脾止泻为主。处方:清补脾土200次,清大肠200 次,清天河水200 次,退六腑100 次,摩腹 50 次,推下七节骨100 次。②脾虚泻:以健脾益气,升阳止泻为主。处方:补脾土200 次,补大肠200 次,推三关100 次,揉外劳宫100 次,摩腹50 次,推上七节骨100次,揉龟尾50 次。预防护理:1.注意饮食卫生 每次给宝宝换尿布后、喂奶前、冲奶前、给宝宝喂饭前都要洗手。母乳喂养的婴儿,妈妈在喂奶前,应将乳房擦洗干净。人工喂养的婴儿,要特别注意奶具的消毒且不要吃变质的奶。冰箱内放置的食物必须煮沸后食用,更换一个干净的容器放置。在常温下放置的剩奶,不能超过4个小时。容器再使用时,一定要煮沸后再使用。2.添加辅食有讲究 秋季添加辅食时,一定要注意先从少量开始,在花样上每次只能增加一种,以使宝宝的消化道有个适应的过程。另外,添加辅食时应从半流食开始,逐步过渡到固体食物,过早地加固体食物,易导致腹泻。给婴儿制作辅食时应选用新鲜的食物,现吃现做,不要给婴儿吃剩食。做辅食的餐具(菜板、刀叉、过滤纱布或漏网、榨汁机、各种容器等)用后晾干,用前清洗,开水冲烫干净。3.不要嚼饭给宝宝吃 千万不要给宝宝嚼饭,这可能导致婴儿腹泻。有的妈妈怕烫着孩子,喜欢用舌尖舔一舔,试试温度,这是不好的习惯。还有的妈妈喜欢啄一下奶嘴,尝一尝奶的温度,这更不好。成人口腔内的正常细菌对宝宝来说可能就是致病菌。4.避免接触其他腹泻患儿 少带宝宝到病儿集中的医务场所,少去公共场所,尽量不接触患有腹泻的宝宝。 5.肛周护理 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臀部,尽量保持会阴部及肛周皮肤干燥。如出现红臀可涂以鞣酸软膏。应选用消毒软棉尿片并及时更换,避免使用不透气尿片,如皮肤破溃、糜烂,外用红霉素软膏或百多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多年来针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开展三伏及三九穴位贴敷疗法,取得良好效果。根据名老中医经验研制的芥子咳喘膏是根据中医“夏病冬防”、“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的理论,选用温经通络,化痰开窍的中药,在每年冬季最寒冷的三九时节,贴敷于相应穴位,具有提升机体阳气,畅通气血经络,调和脏腑功能。该疗法能有效减少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调节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应症: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哮喘、肺炎、支气管炎、鼻炎、咽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疾病。贴敷时间:一九:2014年12月22日(周一)——2014年12月24日(周三) 二九:2014年12月30日(周二)——2015年 1月 1日(周四) 三九:2015年 1月 9日 (周五)——2015年1月11日(周日) 具体时间:每个九的第一天贴敷时间为早7:30至晚17:00;第二、三天为早8:00至12:00。预约挂号交费:为减少贴敷当天排队等候时间,从11月24日起可在提前办理挂号缴费手续,具体如下:①挂号处挂儿科普通号:医保患儿三九贴敷需分3次挂号,每次挂一个号;自费患儿可一次性挂3个号。②开单交费:持挂号条到儿科贴敷预约台开贴敷治疗单,然后到收费处缴费。医保患儿每次只能缴纳3天费用;自费患儿可一次性缴纳三九贴敷9天费用。温馨提示:1.缴费后的治疗单为贴敷时的唯一凭据,请妥善保存,贴敷时持治疗单排队贴敷。2.3岁以上儿童鲜药贴敷时间为2~4小时,中成药贴敷时间为4~6小时;1~3岁幼儿鲜药贴敷时间为1~2小时,中成药贴敷时间为3~4小时。贴敷部位发红、微痒、灼热为正常反应,如有明显疼痛及灼热感则应提前揭掉。咨询电话:010-67689706
每当冬季来临,小儿感冒咳嗽的数量就会急剧上升,特别是近期北京气候干燥,气温波动大,感冒咳嗽患儿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且由支原体感染导致的肺炎发病率也呈向上的递增态势。不少家长都感觉孩子是发烧、咳嗽等“感冒”,但实际上,在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最终被确诊为肺炎。因此,小儿咳嗽不可轻视,应积极诊治。 1.小儿咳嗽不要盲目止咳咳嗽是人体自身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将气管中的分泌物及炎性物质等随咳嗽排出体外,阻止异物进入气管,防止支气管分泌物积聚。咳与嗽,其含义有所区别,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临床上,咳与嗽常常并见,故合称为咳嗽。咳嗽一般不要盲目使用镇咳药,因下呼吸道的分泌物即痰液,通过咳嗽才能排出体外,若用镇咳药就会抑制咳嗽反射,导致气管、支气管内痰液滞留,使病情加重或继发感染。但频繁咳嗽影响患儿休息和睡眠、消耗体力、引起腹部肌肉牵拉,还可以引起呕吐,给患儿带来较大痛苦,这时应使用镇咳药。2.咳嗽需分清病因和病性咳嗽是小儿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病,冬春季节尤为多见,界气候冷热的变化常是诱发因素。呼吸道常见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都可出现咳嗽。中医认为咳嗽的发生和发展,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袭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临床上一般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小儿以外感咳嗽多见,症状主要以咳嗽为主,伴有发热、鼻塞、干咳少痰或咳嗽痰多、胸闷气短等。而外感咳嗽又分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不同类型的咳嗽在用药上是完全不同的,故小儿咳嗽首先要明确诊断,针对不同病因和病性进行治疗。3.咳嗽治疗要及时恰当咳嗽治疗应及时恰当,宜中西医结合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和头孢类等药物治疗;支原体感染者应选阿奇霉素类药物治疗;过敏性咳嗽应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及β2受体激动剂,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组胺药等进行联合治疗;病毒感染者则应以中药治疗为主。痰多黏稠不易咯出时,应多饮水以稀释痰液,并可用祛痰药如氨溴索、祛痰灵、鲜竹沥等。雾化吸入疗法也有一定的稀释排痰作用,剧咳时可予非那根等镇静止咳。中医治疗咳嗽须辨证施治,一般咳嗽初期宜宣肺化痰,中期宜清肺化痰,后期宜补气养阴。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腺炎引起的咳嗽治以宣肺化痰利咽;支气管炎、肺炎所致咳嗽治以清肺开闭祛痰。此外,注重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通达关系,如大便干结,应通腑实以泻肺火。4.重视咳嗽的家庭调护小儿咳嗽除药物治疗外,家庭护理也很重要,须注重以下几方面:(1)室内保持空气清鲜污浊的空气对呼吸道黏膜会造成不良刺激,可使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异常而加重咳嗽,还可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因此,要定时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厨房油烟要排出,二手烟更应避免。(2)居室保持适当湿度环境过于干燥,空气湿气下降,黏膜发干、变脆,小血管可能破裂出血,纤毛运动受限,痰液不易咯出。呼吸器官有炎症时,影响更为明显。保持室内一定湿度并不困难。气候干燥时,可在卧室使用加湿器,或常用湿拖把拖地,或在地上洒些水。(3)小儿要及时增减衣被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会比大人怕冷,平时将孩子捂得过厚,穿得过暖,不让孩子受一点寒气。尤其在孩子感冒咳嗽时,更是将孩子捂得严严实实的,导致患儿周身汗出,皮肤毛孔开放,更易感受风邪,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穿着过暖,其结果是造成孩子不耐风寒,机体调节能力差,抵抗力下降。(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充足睡眠、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等都有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一般而言,鱼、虾、海鲜、牛羊肉等发物以及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加重咳嗽,过食甜腻食品容易生痰涎,冷饮更应禁食。咳嗽患儿的饮食要清淡、易于消化、且富有营养,避免辛辣油腻煎炸等食品。(5)家庭简易食疗风寒咳嗽食疗方:生姜5片,大蒜2~3瓣,陈皮10g,加水小火煮10分钟后,加适量红糖口服。用于咳嗽早期,鼻塞,流清涕,咽喉发痒,咳声重浊,痰白清稀。风热咳嗽食疗方:白萝卜1个切片,菊花5g, 陈皮10g,杏仁5g,煮汤,再加冰糖适量。用于咳嗽早期,流稠涕,咽痛,咳吐黄痰。痰热咳嗽食疗方:川贝母5g,冰糖15g与梨同蒸,用于咳嗽痰多,色黄而粘稠。内伤咳嗽食疗方1:薏苡仁50g,山药、粳米各100g,冬瓜子50g,同煮粥食。用于咳嗽痰多,色白。内伤咳嗽食疗方2:百合30g,猪肺250g,炖熟加少许食盐调味,饮汤食猪肺。用于咳嗽时间较长,干咳少痰。
发病原因:孩子秋咳多属于外感咳嗽。因为秋天气温骤变,日间温差大,早晚凉,中午气温高。孩子玩耍热时,如不注意及时增减衣服,很容易着凉发生感冒、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这些病都可以引发咳嗽。此外,秋天气候干燥,我国北方地区尤为明显。这期间家长发现孩子可能出现口干喜饮、咽干咽痛、干咳少痰,皮肤干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这都是因为“燥邪”损伤人体的阴津所致。秋季大自然中的植物花粉飘散在空气中,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容易因此而诱发哮喘发作,也表现为频繁咳嗽。因此,孩子秋天的咳嗽,多以燥性咳嗽为主。典型表现:中医学认为,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温燥咳嗽,多发于初秋,凉燥咳嗽,多发生于深秋。当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小儿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温燥咳嗽是燥而偏热的类型,常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者有少量粘痰,不易咯出,甚至可见痰中带血,兼有咽喉肿痛,皮肤和口鼻干燥,口渴心烦,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初发病时,还可有发热和轻微怕冷的感觉。而凉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类型,病初怕冷,发热很轻,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咯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用药指导:孩子秋咳可以服用润肺止咳的中成药,如川贝枇杷膏、念慈庵枇杷膏、养阴清肺颗粒等,但中药讲究个体化治疗,用药要因人而异,因病证而异,秋咳严重时,还是最好接受汤药治疗,温燥咳嗽宜清肺润燥、宣肺降气,凉燥咳嗽宜温肺润燥、降逆止咳。食疗方:1.五汁饮:用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和匀,让孩子凉服。2.杏仁炖雪梨:甜杏仁15g,去皮打碎,雪梨1个洗净,带皮切片,同放碗内,加冰糖20g及水适量,置入锅内加盖隔水炖煮l小时即可服用。每天早晚各1次,连服3~5天。3.川贝炖雪梨:取雪梨1个洗净,横断切开,挖去核,放入川贝末6g,然后将两瓣合拢用牙签固定,放入碗中加冰糖20g及水适量,隔水炖煮1小时即可服用。每日1次,连服3~5天4. 百合粥:百合30克,粳米100克,洗净后加水煮粥,粥成时加入冰糖适量。早晚食用。医生提示:1.孩子患秋咳后,可适当多饮开水、豆浆及牛奶等饮料,多吃胡萝卜、荸荠、西红柿、豆腐、银耳、梨、莲藕、香蕉等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作用的蔬菜水果。2. 患秋咳饮食要有所禁忌。(1)寒凉食物:咳嗽时不宜吃冷饮或冷冻饮料,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就是说身体受寒或饮食寒凉之品,均可伤及人体的肺脏,使咳嗽加重。此外,小儿多数脾胃虚弱,过多进食寒凉食物,就会伤及脾胃,造成脾胃功能下降,聚湿生痰,导致咳嗽痰多。 (2)补品:不少家长给体质虚弱的孩子服用一些补品,但孩子咳嗽未愈时应停服补品,以免使咳嗽难愈。此外,温燥咳嗽,只能清补;深秋入冬之际的凉燥咳嗽,才宜温补。(3)鱼腥虾蟹:一般人都知道咳嗽需忌“发物”,不宜吃海鲜鱼腥之类。因为腥味可刺激呼吸道,鱼虾食品容易引起蛋白质过敏,这些因素均可使患儿咳嗽加重。3.需提醒家长的是,食疗润燥止咳汤饮只限于保健,咳嗽的病因多种多样,对于久咳不愈的患儿,不要随意服用消炎药和止咳化痰药,应及时就医,查清病因后再对症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从血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吴力群.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 ,TS)以往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儿童时期发病的神经精神疾病,已成为儿童精神科和儿科的一种常见病[1]。多发性抽动症属中医“慢惊风”、“瘈疭”、“抽搐”等病证范畴。目前治疗本病多从肝论治,有以平肝健脾为主者[2~4];有以滋肾平肝为主者[5];也有“从肺论治”,以清肺平肝为主要治法者[6]。根据中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提出“从血论治”,运用四物汤合止痉散养血活血,熄风止痉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取得良好疗效,今介绍如下:1.血虚生风是抽动症主要病机多发性抽动症属中医“肝风证”, 肝为风木之脏,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不管任何部位的抽动,中医皆称为“风”。“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故临床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时有缓解或消失,但又容易复发或出现新的抽动症状。风性轻扬,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故头面部的各种抽动症状多见。风有内风与外风之分,内风是抽动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也有外风引动内风者,如临床常见多发性抽动症患儿每因外感风邪导致抽动症状反复或加重。故本病与肝关系最为密切,肝风内动为本病的基本病理特点。肝藏血,主筋,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阴不治阳,血不养筋,以致肝风内动,出现筋脉拘急、振颤、瘈疭等症,故血虚生风为本病的主要病机。2.养血熄风治疗抽动症李中梓《医宗必读·痹》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一重要中医治则虽为行痹所立,但后世医家多有引伸,广泛适用于血虚生风之证。所谓“治血”,即是养血调肝,俾肝血充足,阴能治阳,血能养筋,则抽搐止。而气血充足,身体强健,内风不能生,外风不能侵,则风自灭。导师胡天成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属肝风内动证,“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血虚生风,故反复抽动,属本虚标实之证。并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中医治疗法则,提出从血论治,运用四物汤合止痉散养血活血,熄风止痉。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补血调血的基础方剂,被誉为“一切血病的总方”。方中熟地甘温味厚,而质柔润,长于滋阴养血,为君药;当归甘辛温,补血养肝活血为臣药;佐以白芍养血柔肝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机。地芍阴柔之品与辛温之归芎相配,则补血而不滞血,养血而不伤正。四药配伍,功能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因此,血虚者可用之补血,血瘀者用之以行血,故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止痉散(《方剂学》上海中医学院编)由全蝎,蜈蚣两味药组成,全蝎辛、平,有毒,归肝经,具有熄风止痉,通络止痛作用。蜈蚣辛、温,有毒,归肝经,性善走窜,通达内外,为熄风止痉之要药,与全蝎配伍,相须为用,止痉之效更显著。四物汤养血调肝治其本,止痉散熄风止痉治其标,两方合用共奏养血活血,熄风止痉之功,可收标本同治之效。3.典型病案何某,男,7岁半,2005年3月25日就诊。挤眉弄眼、喜仰颈1年余。病初患儿挤眉弄眼,家长认为是孩子淘气,未予重视,以后出现频繁仰颈、眨眼、吸鼻等多种动作。就诊时患儿仰颈、咧嘴、眨眼、喉间无意识发声,咽红,色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诊断为多发性抽动症,血虚风动证。治以养血活血,熄风止痉,方药:生地15g,白芍15g,当归10g,炒川芎10g,全蝎10g,蜈蚣1条,蝉蜕6g,僵蚕10g,银花15g,连翘15g,刺蒺藜10g。7剂,日1剂,水煎服。二诊:患儿咧嘴、眨眼、喉间发声明显减少,未再出现仰颈,但频繁清嗓子,喜冷饮,咽红,色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守上方加马勃10g,射干10g。 清热利咽,再进7剂。三诊:患儿偶有眨眼,余症消失。方用补肝汤加味,以养血柔肝,药用:生地15g,白芍15g,当归10g,炒川芎10g,枣仁10g,木瓜10g,菊花10g,夏枯草10g。7剂巩固疗效。补肝汤由四物汤加枣仁,木瓜,炙甘草而成。方中四物汤滋养阴血;酸枣仁、木瓜、甘草酸甘化阴,柔肝舒筋,合用共奏养血滋阴,柔肝舒筋之功。4.体会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特征为表情肌、颈肌或肢体肌肉迅速反复不规则的抽动,常伴有强迫、冲动、多动等症状。根据《内经》“风胜则动”、“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故可将本病临床表现出的挤眉、眨眼,咧嘴、耸鼻、仰颈、扭肩、踢腿、跺脚等症状概为“风”象。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从血论治,应用四物汤合止痉散加味,养血活血,熄风止痉,并随证加减,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基本方为:熟地黄15g(有虚热者则用生地黄),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全蝎10g,蜈蚣1条。加减:以眨眼、皱眉、吸鼻、咧嘴等面部抽动为主者,加菊花、防风、蝉蜕、苍耳子;以摇头、扭脖、耸肩等头颈部抽动为主者,加葛根、天麻、钩藤;以挺胸、扭腰、鼓腹、撅臀等躯干部抽动为主者,加枳壳、白芍、桔梗;以甩手、举臂、踢腿、跺脚等四肢抽动为主者,加桑枝、木瓜、伸筋草;兼秽语者,加石菖蒲、远志、丹参、郁金;兼焦虑、抑郁者,加炙甘草、浮小麦、大枣;性情急躁易怒者,加柴胡、黄连、栀子、珍珠母。此外,多发性抽动症虽系“肝风内动”,证属“内风”,但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临床上常见多发性抽动症患儿每因感冒导致抽动症状反复或加重。导师认为“外风宜祛,内风宜熄”,若患儿仅有轻微感冒症状,如鼻塞、流涕、轻咳等,而无明显发热者,可在基本方基础上加用荆芥、防风、苏叶、苍耳子等疏风解表;若咳嗽明显,伴发热者,则应参照“感冒”、“咳嗽”进行辨证论治,待外感解除后再行治疗本病。
儿童如何预防流感?1.春捂秋冻,春季减衣服应缓慢,避免受凉感冒。2.注意开窗通风换气,勤洗手,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3.饮食清淡,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4.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应尽量避免去人多拥挤和空气不流通场所。到医院就诊时应戴口罩。5.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6.中药预防方:金银花3g、菊花3g、藿香5、芦根5g。每日1剂,开水冲泡,小量频频代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