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门诊和好大夫在线咨询的很多患者都来问我:被查出了“脱髓鞘”,该怎么办啊?听说“脱髓鞘”这个毛病是终身的,治不好,还很容易复发,甚至有的人很快就瘫痪了,吓死宝宝了!有些年轻的患者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后,就开始激素或者丙球等冲击治疗。有些本来很爱美的小姑娘,病后变得超重、肥胖,身材严重变形、满脸痘痘。还有些患者服用了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出现了骨髓抑制、剥脱性皮炎等严重副作用,看着好心疼,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门诊还有很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中老年人,尤其是50岁以后的患者,他们往往因为脸部发麻、头晕、头痛去做了个磁共振,结果磁共振报了“脱髓鞘”,很多病人就到网上搜索“脱髓鞘”,结果说这个病很难治,几年内坐轮椅、瘫痪在床、死亡等...吓死老宝宝们了! 到底让人谈之色变的“脱髓鞘”是个什么样的病呢?今天我来给大家科普一下老年人经常遇到的磁共振所报的脱髓鞘,希望正确认识之后正确诊治。 引用赵桂宪老师的作品,向老师致敬!
脑动脉瘤也叫脑血管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壁局部结构薄弱点隆起膨出形成的一个与血管管腔相通的球样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脑血流持续冲击血管壁薄弱处,该处血管壁结构撕裂破坏,血管壁慢慢膨出,逐步形成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的发生率?根据放射学检查和尸检报告,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发生率约为3.2%,平均好发年龄为50岁(40-60岁),男女性别无明细差异。 临床所见动脉瘤有一定性别差异,尤其是50岁以上的患者女性约是男性的2倍。 根据国内一项流行病学报告,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为5%-7%。 20%-30%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颅内多发性动脉瘤。 脑动脉瘤患者会有什么症状?通常根据动脉瘤大小分为四种动脉瘤,微小(5mm以下)、小型(5-10mm)、大型(11-25mm)、巨大型(25mm以上)颅内动脉瘤。 小型微小型颅内动脉瘤常无症状,但是一旦破裂出血会导致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抽搐、昏迷不醒危及生命。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除了出血外,还可能有占位效应,引起相应颅神经症状、头痛等。 动脉瘤一旦破裂约10%的患者在送达医院前死亡,仅有约30%的患者经过治疗后有一个相对较好的预后。
一、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时机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主要是引起出血。对于有活动性溃疡病的患者,可引起病情加重甚至消化道出血。 高血压患者应在通过使用降血压药物,使血压下降至140/90mmHg以下时,再开始使用阿司匹林。否则,如果血压未得到控制时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二、阿司匹林肠溶片是餐前还是餐后服? 肠溶阿司匹林有一层耐酸的包衣,保护它顺利通过胃内酸性环境不被溶解,到达小肠碱性环境缓慢释放吸收,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 如在餐中或餐后服,阿司匹林会与食物中碱性物质混合延长胃内停留时间,释放阿司匹林药物会产生胃肠道副作用。空腹服用可缩短胃内停留时间,顺利到达吸收部位小肠,建议阿司匹林肠溶片最好在空腹服用,但是前提条件是选用肠包衣好的肠溶阿司匹林片。 三、阿司匹林是早晨还是晚上服? 有人讲,夜间血流缓慢,易生血栓,应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又有人说,清晨是心肌梗死或脑卒中高发时段,阿司匹林应清晨服。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没有科学根据。 阿司匹林对于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性的。虽然该药的血浆半衰期只有15~20分钟,但其抗血小板作用却可以持续7~10天(即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此角度来讲,每天任何时间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如果夜间血压高,难以控制,需用多种降血压药物时,可将其中一种降压药物放在睡前服,并同时服用阿司匹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强降血压的作用。 四、时刻牢记阿司匹林的出血风险 低剂量阿司匹林长期应用也可致食管、小肠、结直肠的损伤,发生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出血症状包括:呕出鲜红血(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呈暗红色(上消化道出血减缓或停止)以及黑便(肠道出血)等。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可引起皮下出血。患者表现为皮肤青紫或有出血点,甚至牙龈出血或鼻出血,老年女性尤为常见。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凝血作用,会使手术出血风险加大。这些应引起广泛的重视。
1术后可以吃些什么 全麻术后病人通常会有恶心、呕吐的反应,食欲不振,消化能力弱,饮食以好消化的半流质(面条、馄饨皮、米粥等)为主,根据患者喜好及病情可搭配酱菜、咸鸭蛋、腐乳等,同时可吃些易咀嚼的蔬菜、水果。 介入等微创手术后的患者通常恢复较快,可根据患者喜好早些恢复正常饮食。开颅手术的患者因刀口疼痛、水肿等影响咀嚼,通常需较长时间(约1周)的半流质饮食(因人而异)。 饮食宜清淡,营养均衡,应包括主食类(米粥、面食、藕粉等)、蛋白质类(瘦肉、鱼虾、牛奶、酸奶、豆制品等)、蔬菜水果等。 忌辛辣刺激、过于肥腻、急于进补。宜少吃多餐,可通过抬高床头、适度按摩患者腹部、肢体等方式促进胃肠蠕动、消化吸收。 2手术过后为什么会头痛?该怎么办? 开颅手术后头痛多为伤口刺激所致,表现为较尖锐的疼痛,可根据疼痛评分评估疼痛程度,中度以上疼痛会影响患者食欲、睡眠等,不利于恢复,可应用止痛药物减轻痛感,以利于恢复,随着疾病的康复,疼痛会自然缓解,不必过于紧张。 另外颅内压升高、发热、颅内植入物刺激、血压波动(升高)、情绪紧张等也是术后头痛的常见原因,医生会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治疗,家属协助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心理疏导,头痛也会随着病情好转而缓解。 3术后为什么会发热?如何处理? 神经外科手术后发热通常为吸收热,是手术区域或颅内出血无菌性炎症反应的表现,是身体对手术刺激的一种正常反应,多为低热,体温多不超过38.5℃,患者无寒战怕冷表现,持续时间多在1周以内,处理可采用多饮水及物理降温(包括温水擦浴、冰袋降温、酒精擦浴等)。 另一种术后发热的原因是感染,包括手术区域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患者发热前常有怕冷、寒战等表现,需要进行血液、肺部X线片或CT、痰液、尿液检查等,并应用抗生素等抗感染治疗药物,同时应用退热药治疗。 某些少见情况如外伤、脑出血、肿瘤或手术操作影响到脑内的体温调节中枢,也会导致患者持续高热,体温多在39℃以上,患者无汗,躯干皮温高而四肢末端发凉,不伴有怕冷的症状,退热的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 4开颅术后为什么眼面部红肿? 这是因为手术刺激头面部的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导致局部水肿,这是正常的术后反应,一般术后第3-5天为水肿高峰期,7天可逐渐消退。 5术后为什么会反复恶心呕吐? (1)全身麻醉时使用的麻醉药物可刺激患者引起呕吐;由于麻醉引起的呕吐,一般在术后1-2天消失; (2)开颅术后头痛、炎症刺激、颅内压升高等也会引起呕吐; (3)手术后饮食过于油腻、消化不良、术前有胃病等也是引起呕吐的原因,调整饮食、少食多餐、应用促消化药物等可是呕吐逐渐缓解。 6术后为什么好几天没有排便? 手术后出现便秘主要是与术后卧床、活动量减少、饮食减少及结构不合理、不习惯床上排便、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改变卧位、床上翻身、活动肢体、腹部按摩、改变饮食结构及应用通便药物等可帮助缓解便秘。 7手术之后为什么尿量比平时多好多? 常发生于鞍区病变(如垂体瘤、颅咽管瘤、鞍区脑膜瘤等)手术后,可能会持续2-4周,多数可通过用药后控制,随着病情恢复,症状会逐渐改善。此外一些患者术后因脑水肿需应用较多脱水利尿剂,尿量也会明显增多。
1.基因因素 遗传性疾病: 遗传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病Ehlers-Danlos综合征等有颅内动脉瘤发生有相关性。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多囊肾患者颅内动脉瘤发生几率是其他人群的6.9倍。 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颅内动脉瘤发生危险增高。 烟雾病患者颅内动脉瘤发生危险增高。研究发现烟雾病很可能有遗传易感性,在家族性烟雾病可有所体现。 家族性动脉瘤: 动脉瘤患者的一级亲属患有动脉瘤的几率明显增加,有研究报告最高可增加3.6倍。家族性动脉瘤破裂时的年龄较轻,而动脉瘤较小。 2.其他因素 吸烟:吸烟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是不吸烟人群的3-4.7倍。吸烟导致动脉瘤易发的原因是α-1抗胰蛋白酶效用降低,而后者是一种重要的弹性蛋白酶抑制剂。 高血压:尽管高血压与动脉瘤的关系尚有争议,但现有资料仍提示高血压是动脉瘤易感因素之一。 雌激素缺乏:绝经后妇女动脉瘤发生率增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胶原减少所致。 怎样才能发现有没有得脑动脉瘤?动脉瘤无法预防,但是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脑健康体检,对脑血管病早发现,早治疗。 主要检查包括脑磁共振检查(MRI),脑血管磁共振检查(MRA),头颅CT血管成像(CTA),如果发现有任何脑血管病怀疑,则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D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