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c代表肺活量指深吸气后深呼气的气体总量FVC代表用力肺活量代表用力吸气后用最大力气最快速度呼出的气量MVV代表最大通气量一分钟的最大通气量,反映肺的代偿功能
目前的一位胆囊癌病人,经过多次化疗后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降低,这次入院因肿瘤生长比较大,导致胆管堵塞,给以胆囊置管引流胆汁。可能有肠道堵塞,导致进食后呕吐明显。3周前肿瘤很大,在上腹不可以明显触及增大的肿瘤可能有10多cm。身体也很衰竭。患者做了folfox4,化疗,xloda口服,最终因为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降低被迫停了所有化疗药物。后来到雅安吃中药,也无效。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开始口服iressia。2周后再腹部已经不容易摸到肿瘤了。腹水也明显减轻。进食后呕吐基本消失。可以认定iressia有作用。中间因为过节,还断了药4天,迅速出现黄疸,腹水增加,再次服药后又减轻。因此对于胆囊癌,可能iressia是有用的。
舒尼替尼(索坦)是一种多靶点口服靶向治疗药物,既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也有抗新生血管形成活性。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对舒尼替尼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交流。 索坦(舒尼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索坦(舒尼替尼)在许多其他类型肿瘤的治疗上所显现出的令人鼓舞的结果。在伊马替尼抵抗或无法耐受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中,研究显示伊马替尼和索坦(舒尼替尼)治疗有效。索坦(舒尼替尼)持续每日给药是伊马替尼抵抗或无法耐受的GIST患者的一个安全且有效的给药策略。 目前,舒尼替尼已在多个国家获准用于治疗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无法耐受的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这是基于美国学者德梅特里(Demetri)等在《柳叶刀》上发表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MSO)大会上,研究者对该研究的远期疗效进行了数据再分析。 伊马替尼无效GIST患者:索坦(舒尼替尼)治疗有远期生存获益 比利时勒芬(Leuven)加斯苏伊斯堡(Gasthuisberg)大学医院的斯科夫斯基(Schoffski)等对该研究数据进行的最新统计学分析证实,对于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无法耐受的GIST患者,索坦(舒尼替尼)治疗具有远期生存获益,长期治疗安全性可接受、可预测。 该研究将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GIST患者按2∶1随机分组,分别给予舒尼替尼(50mg/d,每周期用药4周,停药2周)和安慰剂治疗。中期分析显示,舒尼替尼组肿瘤生长明显慢于对照组。由于使用索坦(舒尼替尼)治疗组显示出了明显的治疗效果显著,研究早期揭盲,对照组患者交叉至舒尼替尼组继续治疗。 整个研究期间,最常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疲乏、腹泻、呕吐和皮肤脱色,多为轻微不良反应,总体上可耐受,通过减量、停药或常规治疗可有效控制。【索坦临床疗效】 【索坦不良反应】 【其它】 商品名:索坦 通用名:苹果酸舒尼替尼 英文名:sunitinibmalate(Sutent) 【适应症】在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mesylate,Glivec)使疾病有进展或产生过敏反应后,用以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治疗肾细胞肿瘤和胃肠道间质肿瘤新药。 舒尼替尼(Sunitinib,Sutent)是一种新型多靶向性的治疗肿瘤的口服药物。舒尼替尼的首要开发目标为,用于治疗对标准疗法没有响应或不能耐受之胃肠道基质肿瘤和转移性肾细胞癌。舒尼替尼能选择性地靶向某些蛋白的受体,后者被认为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起着一种分子开关样的作用。【作用机理】 舒尼替尼是一类能够选择性地靶向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新型药物中的第一个药物。抑制受体酪氨酸激酶被认为可经阻断肿瘤生长所需的血液和营养物质供给而“饿死”肿瘤并具同时杀死肿瘤细胞活性,即舒尼替尼结合了中止向肿瘤细胞供应血液的抗血管形成和直接攻击肿瘤细胞的抗肿瘤这两种作用机制。 舒尼替尼可能代表了新一轮靶向疗法的问世,它既能直接攻击肿瘤、又无常规化疗的毒副反应,其临床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临床评价】 Ⅲ期临床试验证实,舒尼替尼能够大大延长已对伊马替尼治疗耐药或不能耐受的胃肠道基质肿瘤患者的肿瘤进展时间(分别为6.3个月对安慰剂组的1.5个月),并显著性降低他们50%的死亡风险。舒尼替尼也已在用于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的Ⅱ期临床试验中显现出令人鼓舞的结果。舒尼替尼现正在进行单用或合用其他抗肿瘤药物用于治疗许多其他类型实体瘤,包括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直肠癌等的大量研究。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日前批准美国辉瑞公司的抗癌新药“Sutent”上市,这种新药既能治疗胃肠道间质肿瘤,又能抑制晚期肾细胞癌。 FDA发布的新闻公报称,这是该机构首次批准能同时治疗两种疾病的抗癌药物。“Sutent”通过阻止肿瘤细胞得到生长所需的血液和养分起到治疗作用。临床试验表明,该药能延缓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生长速度,并能缩小肾细胞肿瘤的尺寸。服用“Sutent”的最常见副作用为腹泻、皮肤变色、口腔发炎、虚弱以及味觉改变。 FDA对“Sutent”采取了优先立项审批的办法,审批过程仅用了不到6个月。在批准该药上市前,FDA还与辉瑞公司合作,让没参加临床试验的病人也能用上该药。据FDA透露,目前美国有1700多名癌症病人在服用该药。 辉瑞公司抗肿瘤药物sunitinib临床研究结果令人欣喜 据200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协会(ASCO)年会上公布的数据,辉瑞公司的在研新药sunitinibmalate(SUTENT/SU11248)将对伊马替尼(imatinib,Gleevec)耐药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患者存活率延长了一倍以上,并大大降低了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在其他类型的肿瘤中,也观察到令人鼓舞的Ⅱ期临床研究结果,其中包括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转移性乳癌和神经内分泌癌。
因为前几天遇到个情况,患者多年前患NPC已经放化疗,这次出现咳嗽、咯血CT发现左肺内侧带肿瘤,办肺门淋巴结有点大。因此目前肺部是否NPC转移就很重要。经过仔细鉴别考虑为肺部发生的原发性的肺癌,而不是转移的。胸外科也看了建议手术。是否原发的肺癌有以下鉴别方法1.病史:原发癌首先发生于肺,其它脏器并无肿瘤,或者其它脏器虽有肿瘤,但肺部的病变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发灶。而转移癌则发生于其它脏器肿瘤之后,其组织类型与原发癌基本一致; 2.病程:某些原发癌生长迅速、容易发生淋巴或血行转移,而转移癌则发展慢,不易再发生转移; 3.症状:原发肺癌咳嗽、胸痛、血痰等症状明显,而转移癌则不明显; 4.X线:原发肺癌形状不规则的多见,边缘可见毛刺或分叶,通常单发,这个比较重要,而且如果是鳞癌肿瘤主要在肺的内侧带。而转移癌则多发,经常在肺的多个地方发现转移病灶,位置经常在外带。呈圆形形状比较规则,边缘整齐,有完整的包膜,常常多发; 5.细胞学检查:原发癌痰中容易查到癌细胞,转移癌则痰中癌细胞检出率极低; 6.预后:原发癌预后较差,转移癌预后随原发灶而改变。
患者右侧颧弓及面部感觉麻木,因此为V2受侵犯,根据其神经走向,可以大概判断出肿瘤侵犯部位。以下是三叉神经的分布情况。患者还伴有右侧外展神经侵犯,应该有海绵窦或眶上裂侵犯,MRI证实该部位侵犯。肿瘤沿翼腭窝侵犯,眶下裂,再侵犯海绵窦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为混合神经,也就是既含有运动神经又含有感觉神经。感觉部分收集来自面部和头部的信息,运动部分则控制咀嚼肌。三叉神经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它的运动部分从脑桥与脑桥臂交界处出脑,再并入下颌神经,一同经卵圆孔穿出颅部。而它的感觉部分的胞体组成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节又分出三条分支(这也就是它叫三叉神经的原因),第一分支为眼神经(Ophthalmic branch),第二分支为上颌神经(Maxillary branch),第三分支为下颌神经(Mandibular branch)。支配脸部、口腔、鼻腔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并将头部的感觉讯息传送至大脑。第一分支眼神经 眼神经为感觉神经,主要管神经分布范围内的浅感觉眼神经是三条分支中最小的一支,在三叉神经节处与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分开后,穿入海绵窦外侧壁,在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下方经眶上裂入进入眶部。眼神经又有三条分支:泪腺神经(lacrimal nerve)、额神经(frontal nerve)、鼻睫神经(nasociliary nerve)。第二分支上颔神经 上颌神经为感觉神经上颌神经从三叉神经节出发后同样进入海棉窦外侧,在圆孔(Foramen rotundum)处出颅后进入翼腭窝,经眶下裂进入入眶部,成为眶下神经。它的主要分支有眶下神经(infraorbital nerve)、回神经、翼腭神经、上牙槽神经(superior alveolar nerves)。第三分支下颔神经 为混合性神经 有感觉和运动功能下颌神经是三条分支中最粗大的分支,它还包括了三叉神经运动支。离开三叉神经节并从卵圆孔(Foramen ovale)出颅后,它在翼外肌的深面分为前、后两条主干。除三叉神经运动支外,它包括的神经还有耳颞神经(auriculotemporal nerve)、颊神经(buccal nerve)、舌神经(lingual nerve)、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nerve)。外展神经(abducent nerve),又译外旋神经,是十二对脑神经中的第六对,编号为VI。支配外直肌,使眼球向外瞄准。是一条纯粹的运动神经。走向为海绵窦,眶上裂出颅。
PPO上关于胃癌放疗的说法Radiation for Palliation To date, no studies have evaluated the use of radi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carcinoma of the stomach. Its use is likely to be limited to palliation of symptoms—such as bleeding or controlling pain secondary to local tumor infiltration. Although minimal data are available, radiation therapy seems to be fairly effective (from anecdotal experience) in controlling bleeding, as is true in other sites. This can often be accomplished at relatively low radiation doses. Pain from local tumor invasion can also be palliated, although the doses required are higher (45 Gy). On rare occasions, a case may arise of a patient with a focal local recurrence without metastases who would be amenable to relatively high-dose radiation therapy to try to prolong survival or in whom radiation therapy would be given as an adjuvant to surgical resection. At present, however, no data support such an approach.PPRO上关于放疗的说法Most data suggest that gastric late effects are rare with doses of 40 to 52 Gy using conventional fractionation of 1.8 to 2.0 Gy. The relatively low risk of gastric late effects with P.1333doses <50 Gy is corroborated by many series using radiation therapy with or without chemo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63,83,100,126,127,143). However, doses in the range of 50 to 55 Gy may produce variable gastric late effects, which in one series reached 9% (56). Doses of 60 Gy carried a 5% to 15% risk of gastric late effects (3,7,9,15,20,21,34,44,45,47,55,56,60,63,72,74,105,112,120,121,142,143,149)(1274,).
放射治疗学是在本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仪器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使放射治疗的疗效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的近20多年来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精密仪器的推广普及,放射治疗学获得迅速发展,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约有70%左右的恶性肿瘤需要放射治疗(包括综合治疗及姑息治疗),放疗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的疗效已被临床实践所证实。在放疗发展的同时,我们应看到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何在尽量保护正常组织的同时,提高对局部肿瘤组织的治疗效果已成为肿瘤治疗中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放疗治疗是局部治疗手段,约有1/3病人经放疗后局部得不到控制或局部复发,造成失败,目前常用的常规分割治疗方法,在远期疗效上并未显示出更多的优越性。能否在肿瘤生长最活跃的恰当时机给予照射,根据肿瘤细胞的代谢和生长周期选择照射最佳时机,以期收到最大疗效。肿瘤的种类繁多,不同肿瘤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同一肿瘤在不同病人的表现和预后也不相同,放疗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肿瘤对放射敏感性的影响,而肿瘤对放射的敏感性又取决于它们的组织来源,分化程度、病理类型以及瘤细胞的生物行为。因此为了达到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必要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探讨以上的问题,希望对肿瘤的放射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一、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肿瘤的放射治疗也在不断改进。 ⒈分次照射方案,采用超分割(HF)或递加放射治疗(ESR)。HF为7周时,总剂量增加效果较好,因分次剂量小而晚反应仍和用常规治疗时一样。 ⒉高LET射线的临床应用:①负π介子治疗;②重离子治疗:比LET常规治疗效果好;③中子治疗对晚期或低分化的肿瘤有较好的疗效;④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对脑内肿瘤如高分化的神经胶质瘤治疗有优越性。 ⒊加温治疗或热疗:热疗使细胞放射增敏,作用机制为:加温治疗可选择性地优先抑制有活性基因的损伤修复,照射合并加热时,DNA双链断裂的半修复时间延长,低剂量率照射与加热同时应用,疗效可增加。 ⒋光动力学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随光子的发展会出现较高波长,较高吸收系数,穿透较深的更好的增敏剂,提高放疗效果。 目前临床工作者又提出了立体放疗措施,又称立体适形放疗(3-DCRT),该方法是使高剂量区剂量分布的形状在三维立体方向上与靶区肿瘤的实际形状一致,可以根据肿瘤形状使靶区达到最高剂量,并且剂量分布均匀,正常组织受量较小,因而可提高肿瘤控制率,降低正常组织并发症,提高局部肿瘤的控制,减少某些肿瘤的远处转移率,改善肿瘤病人的生存率,是放射治疗的一项先进技术。总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相信会为肿瘤的放射治疗开辟一个新的更广阔的前景。二、 胃癌的放射治疗 胃腺癌放射敏感性低,单独放疗或与化疗综合治疗后肿瘤缩小达50%以上的只占60%,肿瘤完全消失者仅10%。胃壁和胃粘膜对放射线比较敏感,照射剂量在家000cGy5~8周时就可产生粘膜溃疡,偶尔可引起穿孔。胃周围器官,如肝、小肠、肾和脊髓等对放射线耐受量也有一定的限度。因此,胃癌不能单纯用放疗来根治。Wieland和Hymmen等报告胃腺癌根治剂量放疗5年生存率仅7%。放疗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主要是辅助性的或姑息性的。 1、放疗适应症 胃癌放疗的主要形式有:术前放疗、术中放疗、术后放疗和姑息性放疗等四种:①术前放疗:中晚期胃癌,位于胃窦幽门部和胃体部的溃疡型或硬癌,最大径小于6cm的,一般状态良好,可行手术探查者应行术前放疗。②术中放疗:适用于Ⅱ晚期、Ⅲ期及能手术切除的局限性Ⅳ期(胰或横结肠受累)病人。③术后放疗:肿瘤已基本切除,有残余的亚临床病灶存在或有显微病灶者可作术后放疗。④姑息性放疗:局部晚期,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人,只要全身情况能耐受放疗者可行姑息性放疗,目的为缓解梗阻的等症状。以往,因肿瘤破溃引起的出血,姑息性放疗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近年来,由于介入性放射学的普及,用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止血效果更好。 2、放疗的技术 体外照射:放疗前应根据胃镜、X线造影、手术探查的情况及术中留置的标志等资料,用模拟机定位。术前放疗照射野应包括原发灶外2~3cm及胃大、小弯网膜内淋巴结及幽门淋巴结。术后放疗应包括残胃、吻合口、十二指肠残部、瘤床及主要的淋巴引流区。对局部晚期胃癌作姑惩治性放疗时,照射范围依病情不同而异,主要包括胃部肿瘤。体外照射用前、后两野对穿照射,应注意保护肝和肾脏。放射源以高能X线或60Coγ为宜。每天照射一次,每次剂量为180cGy,每周5次。术前放疗总量以3000cGy~4000cGy/3~4周为宜,休息2周后手术;文献报道亦有用单次大剂量照射的,1000cGy~1500cGy/1次。术后放疗或姑息性放疗的总量在4500cGy~5000cGy/5~5.5周;照射至4500cGy后应缩野。用超分割法治疗,每日照射2次,每次间隔4~6小时,每次剂量150cGy~165cGy,总量达4050cGy/27次~4500cGy/27次。②术后放疗:胃大部切除后,胃肠吻合前进行照射。照射范围包括瘤床及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门及腹主动脉周围等最易受侵犯的淋巴结及部分胰腺。根据病期、肿瘤部位及其侵润范围选用合适的限光筒及电子线能量。照射时应注意保护周围的正常器官。单次剂量为2800cGy~4000cGy。 3、疗效 文献报道术前放疗可使根治手术切除率提高20%左右,使中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提高10%~25%。刘长发等报告胃癌术前放疗后根治手术切除率提高10%;生存率也有改善,术前放疗组5年生存率为51.8%(29/56),单纯手术组为27.4%(12/62);其中以临床Ⅲ期,肿瘤小于6cm,病理分类为低分化腺癌,病变侵及肌层者效果好。Tankahashi等报告不能手术切除或姑息性切除术后放疗者一年生存率为74%,2.5年生存率27%。高汝贵等报告国内7个单位晚期胃癌或术后复发单独放疗剂量在4000cGy以上者26例,有效率达69.2%,6例肿瘤消失;只有1例生存2年,死亡者平均生存期为8个月。文献报道局部晚期胃癌放疗配合化疗可提高疗效。Holbrook等报告在放疗的第1~3天加用5-氟脲嘧啶者疗后平均生存期为13月,5年生存率为12%,单独放疗者依次为5.9月及0%。Abe报告胃癌手术切除中放疗与单独手术的疗效:Ⅰ、Ⅱ、Ⅲ、Ⅳ期术中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为88.1%、77.0%、44.6%和19.5%;单纯手术组为93%、54.5%、36.8%及0%。他认为Ⅰ期病变术中放疗无效,对Ⅱ、Ⅲ、Ⅳ期病人术中放疗可提高生存率。陈国雄等报告Ⅲ期病人术中放疗的3年生存率为39%,手术组为26%;肿瘤未能切除而作术中放疗的16例病人均于半年内死亡,与手术探查组比未能延长生存期。 4、放疗反应体外照射的急性期反应主要为食欲减退、恶心等。已作过部分胃切除或次全胃切除放疗者反应比未作胃切除者轻。放疗中应注意观察体重变化情况,注意加强支持疗法。术中放疗的并发症有:暂时性血淀粉及血糖升高,其他有胃穿孔、小肠溃疡、吻合口瘘等。如术中操作精心,严格选择大小适度的限光筒,注意保护部分胰腺等,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三、胃癌的预后 在我国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981年全国胃癌协作组对27个单位11734例胃癌术后满5年的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有9602例作了各种手术治疗,切除组的手术死亡率为3.3%,3、5年生存率分别为32.6%及 20.8%。其中根治切除者2701例(23.0%)手术死亡率2.5%,5年生存率为31.2%;姑息性切除3128例(26.7%),手术死亡率3.9%。术后5年生存率为11.7%;非切除性手术共3773例(26.7%),手术死亡率为7.6%。其中捷径吻合手术1831例(15.6%),手术死亡率5.5%,中数生存时间为5.5月;单纯开腹探查术1415例(12.0%);手术死亡率9.1%;中数生存时间4.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