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 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后正位病例1 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后侧位病例2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正位病例2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侧位
钢板取出来还会再利用吗?这是个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作为一个骨伤科医生,我想告诉你一些医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人看到报道,从人体中取出的钢板其实是医疗废物垃圾,医院必须集中销毁,要清点数量的。热心网友都在评论区留言,多数人担心被重复利用,医生拿着取出来的钢板装在下一个患者身上。其实,这有些过虑了。从骨科医生的角度上讲,这个不大可能的。1.使用内固定材料有着严格的监管制度。每一块钢板都有一个条形码,每一个条码上都有相应的编号,就像身份证一样,现在在超市里买一瓶酒,买瓶水都有条形码,每一块钢板都有相应的喷涂编号和型号,生产过程经过严格的检测手续,通过消毒生物检测之后,才可以进入到手术室供医生使用。每一个内植物耗材都需要登记,采供部门办理入库出库手续,还有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检查这些登记,不是一个钢板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拿来使用。2.要把钢板用在骨骼上,也要有所选择。上一次取出来的钢板,不见得在下一个病人身上就能够刚好匹配。因为要想使用同一型号的钢板,除非骨折的部位、骨折的形态完全一致,那要意味着两个人骨折完全复制了。每当我们要使用一个钢板的时候,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大小、长度,然后和患者的骨骼进行匹配,除了个别部位的解剖钢板之外,很多钢板装上之前要塑形,因为个体差异,现成的钢板不一定刚好合适,需要根据骨折部位的具体情况进行现场预弯塑形,达到匹配的效果。只有塑形之后的钢板骨骼伏贴,才可以打钉子安装。一个钢板经过预弯塑形之后,意味着必须要使用了,一般不可以再放回去了。更不要说取出来的钢板了,没有一个医生想让他的手术下不来台。3.骨科医生使用钢板的内固定时,不只是准备一块钢板,通常需要准备一套钢板,还有一整套螺钉,每个长度型号需要足够使用。取出来的钢板螺钉假如还可以使用,螺钉的长度都不见得匹配。再说,螺钉经过了安装,取出,大部分螺帽部位都会发生变形,因为再安装时,防止松动,医生会使用应力改锥加力拧紧,防止松脱。取出时,同样会使用改锥超过一定的应力,才能取出螺钉,然后才能取下钢板。这螺钉一进一出,螺帽和螺纹都有可能会变形,很容易逸扣,没有哪个医生会使用发生逸扣的螺钉,就像装修工人,一根钉子钉弯了,他不会调直了再给你用上,早就扔了,换根新的钉子更省心。再有,钢板经过使用之后,螺纹孔也会发生变形,很难再与螺钉完全匹配。4.假设一种情况,取出来的钢板表面上看不出来太大问题,还具有安装的条件,你也需要给它配螺钉,没有哪个供应商不给你钢板,单独给你螺钉,他也没法供货。再说,不同供应商的产品,金属成分可能不同,同一个供应商的不同期的螺钉,可能金属成分不一致,两种不同的金属安装在体内很容易发生电解,接触面很快就会失效。医生也不会冒险去做这种事,除非他没有上过中学。说说金属疲劳的问题,只要使用过程中产生负荷,就会发生金属变形,久而久之就会金属疲劳,如果在金属疲劳断裂之前,骨折已经愈合了,那恭喜你,你是幸运的!如果骨折没有愈合,那金属疲劳就会继续加重,到某一天便会金属断裂。那付出的代价比使用一块钢板要大的多,医生都会规避金属疲劳的问题,肯定不愿意使用已经用过的钢板螺钉。5.从手术室监管制度来说,手术护士也不允许你取出再利用,他们也有责任和义务处理好医疗垃圾,防止再利用。就好比一个针头,给别人抽血了,再扎到你身上,现在的无菌操作制度已经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了。还有很多的原因,不能一一列举。综上,从患者体内取出来的钢板是不会再装到患者体内的。
患者男性,77岁,因反复腰腿痛,右下肢疼痛5年入院。曾于三个半月前住我院治疗,因麻醉准备过程中血压偏高,达到220mmHg以上,转入我院心内科控制血压。腰腿痛症状基本没有缓解。三个月前再次腰腿疼,入院要求进一步治疗,考虑到患者体弱多病,行L4/5右侧神经根封闭术,封闭后三天内疼痛有明显改善。近一个月又出现腰痛,伴右下肢,右下肢疼痛,麻木行走距离约100米,休息后腿痛能够缓解。既往史:患者男性77岁,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可达180/100mmHg,现在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 qd控制血压,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 qd预防血栓,慢性前列腺增生病史十余年。手术史:1997年因腰椎间盘突出,于北京XH医院行腰椎后路手术,具体不详,2007年行前列腺增生手术,2010年因肛裂手术,2017年经皮冠状动脉洗脱支架置入+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置入三个冠脉支架。一个年弱多病的老年患者,腰椎手术之后造成的不稳定,腰椎管狭窄,症状反复,需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不治疗的风险有多大呢?手术治疗的风险又有多大呢?患者和家属有明确的手术意愿:原因之一是经过多种保守治疗的手段,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原因之二是家属是三甲医院的内科专家,经过多方的评估,对预后有充分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手术方式呢?是采取经皮微创减压的办法,还是采用开刀手术减压的办法?这个时候要听一听麻醉师的意见!和麻醉主任充分的沟通之后,认为局部麻醉的风险可能比全麻的风险更高,局麻手术疼痛刺激可能会使血压升高,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增加,而全麻手术时,麻师可以很好的控制血压。这位老年患者有明确的手术适应症。和患者家属(内科专家)沟通后,最终决定采用切开减压内固定的办法。手术方案明确,手术时间可控。侧位片示腰椎滑脱复位。 手术顺利,麻醉师功不可没!整个减压内固定的时间1小时23分钟,手术中出血约200毫升,出血回吸收122毫升,术后复查血色素正常范围,不需要输血。手术后右下肢疼痛消失,术后第四天下地行走,双下肢活动正常。术后两周一切平稳,没有出现高血压,心脏病相关的并发症。腰椎管狭窄症是个老年常见疾病。不是每一个患者都需要手术,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不一定能实施手术,只有在一切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可以变为现实,首要条件是患者需要手术!
祝我的同事们平安,武汉挺住! 西苑医院一线专家团队苗青、李浩、杨志旭、董国菊、李斌、王冰、线永悦、张丽、徐春艳、周振琪、陈盈盈 为他们祈祷!
衰老导致骨质疏松,肌量减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恶性循环。 减少跌倒,及时治疗,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
一个固执的老先生,6个月前崴脚造成了踝关节骨折,走了N家医院,含国内顶级医院,都让他做手术,就是不听医生的劝告,执意要保守,现在半年了,踝关节骨折脱位,坐着轮椅来复诊,现在还在咨询有没有保守的办法。 询问后得知先可以站起来走几步路了。 老先生问我有没有办法用中医药治疗,我告诉他,中医中药治疗也是讲科学的,不是拿它来糊弄人的,你这个骨折到这个程度只有手术才能解决问题。不过现在手术比刚骨折时手术复杂多了,效果也不如那时好。 老人很不高兴的走了,临走时还留下一句话,这(骨折)中医也没有办法治疗? 我经常和病人还有学生讲的一句话:很多病人会用一生的经历来验证医生的话是否正确。
不能丢失的传统方法很多桡骨骨折,在选择治疗方案上有不同的分歧,更多的可能主张手术治疗,但是手法复位是不能被放弃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这是快速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在很多情况下,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可能会超过手术,尤其对简单型的骨折复位的效果会比较好,但这类的骨折经常在有些医院采用了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办法,按照AO的治疗原则,这是无可厚非的。 这是一个83岁的老年人,摔伤导致桡骨远端骨折,同时合并有腰1椎体的压缩性骨折,住院后直接在病房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的办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在一些自媒体上,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治疗病例,传统的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已经得到患者的公认,只要有机会采用保守治疗,我们会尽量采用保守治疗。只有手法复位失败的的病例才采用手术治疗。
这是一个81岁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故事。两年前,这个时年79岁的女性患者摔伤导致左股骨颈骨折,在附近的某医院住院后,手术一切准备就绪,就在准备第二天手术的时候,隔床的一个病人,因为同样的骨折做了同样的手术,当晚出现意外死亡,该患者立即从医院出院,从此种下一颗恐惧的种子。拒绝手术。两年来,患者一直生活在手术的恐惧当中。股骨颈骨折虽然出现了局部的愈合,但不久就出现了股骨头坏死,行走跛行,需要借助于拐杖。半年前,她的老伴儿也因为股骨颈骨折住院治疗,老伴儿需要手术,但是这位执着的老人家到医院里,阻止老伴儿接受手术治疗,可见她对手术的拒绝程度已经达到极致,后来在儿女的一再坚持下,她的老伴儿接受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半年来,老伴恢复的比她好得多,她是看在心里的。这个从心底里拒绝手术的病人,多灾多难,半年前因为行走不稳,摔伤导致腰椎骨折,卧床休养,骨折逐渐愈合,没有出现明显的后遗症。由于卧床时间太长,患者的肌肉萎缩,协调性也下降,再次出现意外,下地行走时不慎摔倒,出现左侧下肢的疼痛,到社区医院疼痛科进行治疗,没有效果再次转来我院,经过一系列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因为患者害怕手术,所以我们先采取了药物+神经根封闭的办法,患者仍然疼痛的得不能够入睡,寝食难安,一个月的时间内体重减少了20斤,可见疼痛对身体的摧残要多大。经过长达一个月的保守治疗,患者看着身边的病友一个个手术康复出院,患者开始转变观念,要求手术治疗。经过反复确认,患者坚持手术要求。于是,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患者接受了腰椎手术治疗。术后恢复非常快,小腿疼痛消失,术后三天就开始下地活动,一周就开始在医院内活动,可以拄着单拐行走。成功的经历了一次腰椎的手术,没有了对手术的恐惧,术后疼痛快速消失,使患者建立了强烈的信心,要求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左侧股骨颈骨折带来的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这是一个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手术治疗只能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办法,这是一个成熟的经典的手术。术中出血200ml,采用自体回输的办法将出血加以回收再利用。手术后4天就可以下地活动了。在此要感谢我的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的努力,你们的辛苦付出,医患之间建立的足够的相互信任,生命相托!三周的时间,患者经历了两次大手术。患者的观念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她从手术中获益,坚持要求手术,这是一种动力,怀着这样求生欲望的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康复的速度非常快。
颈椎病手术不是那么可怕! 节前来了一位患者,脊髓型颈椎病。年轻时是个的冰球运动员。到东北旅游,难耐心中那份寂寞,穿上久违20多年的冰鞋,还没运动起来,就直接摔倒进了医院,颈椎病外伤合并了不全瘫,多年的挣扎,手术不期而遇,最终通过手术得以解脱。 等到第三天能够下地行走的那一刻才知道,自己又活过来啦! 对颈椎手术的恐惧与生俱来的,没有一个人不害怕,但是他是幸运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出现了瘫痪之后再一次回到正常的状态。 如果颈椎有问题,还是听取有经验的医生的建议,尽早的通过合适的治疗手段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而不因为恐惧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颈椎手术不是那么可怕,等你失去的时机出现不全或完全瘫痪,那才是真正的可怕。
脊柱再次手术的难度大吗?回答是肯定的。比一般的手术难度要大得多,一般的骨科医生宁可做10个初次手术,也不愿意做一个再次手术或者叫翻修手术。 最近经历了多个高难度的翻修手术最主要的问题是在于手术造成的组织粘连,手术、界限不清,再次手术的难度会大。通常需要避开原来的入路,避免损伤已经粘连的硬膜或神经。 再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以前的打的钉子的没有特意写上哪个厂家?什么型号类型?缺少系统的标签。五年、八年、十年、甚至二十年过去了,我们只能在片子上看到内固定物,却不知道出自何家?!选择什么样的取出器械是最困难的。令人痛苦的一件事就是手术打开了之后才知道哦,准备的器械不配套,医学发展太快,过去时髦过一段时间的器械可能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去用它了,取出成了一个最大的难题。 如果没有合适的器械,那么要准备破拆的工具。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通过毁损内固定,分解取出。还有一个就是年久锁死的情况,有器械也可能取不动,是最为恼火的了。需要准备一个钨钢钻头,还有低温切割装备,术前做最坏的打算,时刻准备对付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 一个好的骨科医生就是一个好的钳工,是一个掌握了医疗技术的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