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位于人的右上腹,在右侧肋骨以下。胆囊藏在肝脏下面,健康状态下没法直接摸到。胆囊属于消化系统器官,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浓缩、储集胆汁,而胆汁起着促进脂肪消化吸收的作用。 消化内科常常会接诊到因胆囊炎、胆囊结石导致腹痛而住院的患者,其中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关于胆囊炎是否要行手术治疗,我们常常会被问到一些问题。接下来,让我们来专门聊一聊胆囊切除手术。 所有发炎的胆囊都应该切掉? 其实许多单纯性的胆囊炎、无症状的胆囊小结石并不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手术。 那么哪些胆囊应该被切掉呢? 1. 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如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差、有反复发作的可能; 2. 外伤后出现胆囊破裂时; 3. 因其他疾病导致胆囊上破个洞时。 还有一些胆囊,是不一定非要切的: 1. 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建议手术。 2. 胆囊壁增厚,需警惕胆囊癌可能时,建议手术。 其实,简单点理解就是:内科治不好的、用药没法根治的、有破裂瘘管的、有癌变可能的胆囊需要切除。 切除胆囊会变得没有胆量? 在传统文化里,胆常与胆量、勇气、意志、男子汉气概相关。在国人的认知里,胆囊是重要的,切除胆囊会变成「无胆鼠辈」。 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胆囊只是单纯的消化器官,与人的性格、行为、心理等不相干。切除胆囊并不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胆量,不会减弱一个人的勇气、意志、男子汉气概。 切除胆囊后会消化不良? 总地说来,胆囊切除后身体可以适应,但是短期内的确会有消化不良的表现。 肝脏分泌胆汁是 24 小时无休地进行的。胆汁通过肝管、胆管送入胆囊,并在胆囊处浓缩。人进食时,浓缩后的胆汁一次性被挤出,经过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酶消化食物。 切除胆囊后,胆汁缺乏储存、浓缩,随着肝脏的分泌,淅淅沥沥不停地排入肠道,参与消化功能。当进食的脂肪含量高时,脂肪就无法完全消化,容易出现腹胀、胃胀胃痛、拉肚子、大便浓稠。 不过,在胆囊切除术后 6 个月到 1 年后,通过胆管的适应、胃十二指肠的活动节律等,脂肪的消化功能可以改善。 当然胆囊切除的朋友还是吃得清淡点为好。 胆囊切除后会得胃炎? 理论上讲,切除胆囊后可能会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实际上,不是所有人都出现这个问题。 胆囊切除术后,在空腹时,胆汁也会持续进入肠道。此时没有食物和足够胃酸中和,胃十二指肠蠕动弱。胆汁会在十二指肠蓄积,达到一定压力后就逆流入胃,这样的确可能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表现包括:胃胀,胃痛,反复嗳气,嘴巴苦,胃烧,还可能有胸口痛,而且餐后更严重,服保护胃粘膜的碱性药物,不但不能缓解症状,反而会加重。 事实上,并不是切掉胆囊就会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仅仅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切掉胆囊后会出现这个问题。只要胆囊切除后的朋友清淡饮食、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就可以大大减少胆囊切除后胆汁反流性胃病的发生可能性。更何况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部分口服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切了胆囊还是会痛的? 这个……真的有可能。 随着近年腹腔镜技术的进展、成熟,「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率逐年增高。胆囊切除术综合征,指的是胆囊切除后,仍然存在甚至右上腹痛不适,甚至比原来还重。 究其病因,主要是胆管内结石未清除,或术中损伤肝外胆管,导致胆管炎、胆管狭窄。所以,有部分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反而症状反复甚至加重。 建议患者在有经验的正规医院行手术治疗,手术前要完善必要的检查,术后积极复诊复查,以减少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 总结 当胆囊的病变无法通过其他方法治疗、有可能影响到全身健康、或怀疑癌变时,胆囊切除是最佳选择。胆囊切除后可能会出现各种不适,但请相信你的医师,医师会权衡切除胆囊是否利大于弊。 大部分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是健康的。切勿讳疾忌医、延误病情。
医生在向患者家属讲解病情的时候,举一些名人的例子可以减少他们对疾病的陌生感,同时让他们对有些疾病特别是癌症的后果产生比较直观的认识,比如傅彪、比如姚贝娜。在提到胰腺癌的时候,有事先做过功课查过资料的家属会主动说,「我知道,乔布斯也是这个病」。 在网上搜索「胰腺癌+名人」,会搜到大量乔布斯的例子;中老年人特别爱看的北京台《养生堂》栏目在 2014 年 2 月 18 日的节目开篇也把乔帮主作为胰腺癌来举例。 不久前我的几个师弟转发某知名公众号的一篇叫做《胰腺,一个让人敬畏的器官》的科普文里,赫然把乔布斯的照片放在胰腺癌的段落后面;甚至有个我的同学、还是肿瘤学博士,始终坚信乔布斯患的是胰腺癌。 而实际上,乔布斯所患的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pNET, 发音同/pi-net/),和胰腺癌无论是从疾病表现、影像特点还是治疗方案、疾病预后等各个方面,完全不同的疾病。就好比是橘子和柿子,虽然都长在树上,远看颜色、形状有些接近,但完全是两回事。 为什么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病,在媒体和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始终没能正确的区分? 因为从一开始媒体们在得知乔布斯被诊断出「pancreatic cancer(胰腺的癌症)」后,自认而然的翻译成胰腺癌,全然不顾「a very rare form」这个定语(a very rare form of pancreatic cancer 一词见于乔布斯 2005 斯坦福大学演讲原文),更没有更深入的了解真实的病情。不仅中文媒体如此,在国外的媒体中至今也存在大量的误解和误读。 好热闹而不求甚解一直是大众媒体的强项。乔布斯逝世后的每年苹果新品发布时,媒体们都会把乔布斯的「八年抗癌史」拿出来讲一番,即使找到专业医生「加持」,仍就不忘拿胰腺癌去攀乔布斯的高枝。从这个角度讲,所有把胰腺癌的帽子扣到乔布斯头上、对广大患者和群众产生误导的媒体,是不是都算「谣媒」呢? 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两种病区分清楚? 因为我觉得,将胰腺癌和乔布斯联系起来,首先是缺乏科学素养、张冠李戴;其次这种说法掩盖了胰腺癌作为「癌中之王」的狰狞面目,却使真正得「乔布斯病」的人不被理解;再者,近来一些公众号公然扭曲事实,把乔布斯患癌后长期存活归功于素食和禅宗,指鹿为马,甚至成了一些歪曲宣传的手段。 pNET 和胰腺癌有什么不同 pNET(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来源自胰腺的内分泌细胞,是一种生长缓慢、更易于治疗、生存期相对较长、预后相对较好的肿瘤。 相比于肝、胆、胃、肠等脏器,胰腺不在五脏六腑之列,知名度较低,许多人在查出胰腺疾病之前,都不知道胰腺是何方神圣。然而胰腺却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是体内多种关键消化酶的来源,同时对机体代谢还产生重要的内分泌调节作用。 胰腺在功能上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外分泌部负责产生含有胰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的胰液进入消化道,这一部分发生的癌变才是我们通常讲的胰腺癌。 但并不是胰腺原发的肿瘤都是胰腺癌。在胰腺内还散在着大量的「胰岛」这样的内分泌部,产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等激素进入血液,调节机体的代谢活动,而这一部分发生的肿瘤即神经内分泌肿瘤。 通常医学上讲的胰腺癌,指的是胰腺导管细胞癌,是消化道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胰头部。以腹痛及无痛性黄疸为常见症状,是最致命、最难发现、扩散最快的癌症之一,被称作「癌中之王」。 由于缺乏早期典型症状,也没有便捷而特异性高的检测方法,多数患者在初诊时已病至中晚期,1/3 以上的患者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超过 3/4 的患者在诊断 1 年内死亡,其 5 年生存率不足 8%。 据统计,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在过去二十年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尽管生命科学研究突飞猛进,医学诊疗技术日新月异,但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却无明显改观。 因胰腺癌离世的世界级名人包括歌唱家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三大男高音之一)、影星斯威兹(Patrick Swayze,经典电影《人鬼情未了》男主角)、科学家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2011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诺奖历史中第一次颁给已故人士),以及今年 1 月去世的「斯内普教授」艾伦·里克曼(Alan Rickman,《哈利波特》中 Professor Snape 的扮演者)。 (艾伦·里克曼,Alan Rickman,《哈利波特》中 Professor Snape 的扮演者) 而除了斯坦曼以外,其余人和胰腺癌的抗争经历基本都不足两年。 因胰腺癌离世的世界级名人与癌症抗争的时间 而乔布斯是 2003 年 10 月确诊患有胰腺肿瘤,于 2011 年 10 月离世,其抗争时间长达 8 年之久。 pNET 的临床特征 乔布斯与胰腺肿瘤的抗争时间能够长达 8 年,并不是因为他是全球市值第一的苹果公司的 CEO、不差钱,也不是因为他素食主义、有情怀,而是由于这一肿瘤自身不同于其他胰腺肿瘤的特点。 前面提到,神经内分泌肿瘤来自于胰腺的神经内分泌部,但多数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并不产生激素。它们仅在体内缓慢生长,直到出现占位症状(如压迫感、消化道梗阻)或者查体时才被发现,被称为「无功能性」肿瘤。 另外少部分产生激素的就称为「功能性」肿瘤。由于产生的激素不同,表现为频发低血糖、糖尿病、皮肤潮红、出汗、顽固性腹泻、难治性消化道溃疡等不同症状。但这类肿瘤往往在体积很小时就表现出明显症状,造成病灶难以发现、漏诊误诊率高。 经常有这样的病例:反复发作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的病人,被当作「癔症」或癫痫治疗十余年,最后发现实际上是胰腺的胰岛素瘤,手术切除即可痊愈。也有反复胃溃疡、消化道出血,做了胃大部切除甚至全胃切除,最后实际上是因为胰腺的胃泌素瘤的影响。 过去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率很低,被认为是罕见病,谐音简称为「神秘瘤」。但随着影像学检查普及和手术切除率的提高,神经内分泌肿瘤已不再那么罕见,在一些大的医疗中心和综合医院已经成为「常见病」。 pNET 的治疗方案 对于单发的、或多发但局限于胰腺内的 pNET,首选的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包括局部切除或节段切除,当然也包括乔布斯所进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即 Whipple 手术)。对于已经存在肝转移的 pNET,可以同时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切除(前提是转移灶可同期完全切除),也可进行特殊药物的治疗。 药物治疗方案根据肿瘤分级和分类不同,包括生物治疗药物(主要是长效奥曲肽)、靶向治疗药物(依维莫司或舒尼替尼)和细胞毒药物(链脲霉素、卡培他滨、顺铂等)等。具体诊疗规范可参考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指南》。 尽管人们(主要是专科医生)对 pNET 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并不是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生对这种病都有充分的认识,加之治疗药物价格昂贵并且在绝大多数地区并不被纳入医保,因此国内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中国 pNET 的治疗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这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pNET,知道胰腺上的肿瘤不只有胰腺癌,知道乔布斯所患的病真实名称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pNET,知道他即使在因为自身原因延误治疗的前提下,仍然生存了 8 年。 所以当你再听到或看到有人再说「乔布斯得的病是胰腺癌」的时候,你会上去纠正吗? 附:乔布斯的抗癌简史 2003 年 10 月,乔布斯因为肾结石症状加重,在 CT 检查时发现了一个胰腺肿瘤。随后进行了内镜下的穿刺取到肿瘤组织做病理检查,得出的诊断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但乔布斯起初不愿接受手术,而是通过饮食的方法来避免手术。然而这对疾病的控制毫无帮助,反而失去了早期治疗时机,乔布斯本人后来对此也后悔不已。 2004 年 7 月 31 日,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式为改良 Whipple 术式(也就是有些新闻报道翻译的「惠普手术」)。第二天周一上班,苹果的员工便收到乔帮主的邮件,告知大家他刚治愈了一种威胁到他生命的疾病。 2005 年 6 月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著名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中,是这样描述这段经历的: 大约一年前,我被诊断患了癌症。那天早上七点半,我做了一次扫描检查,结果清楚地表明我的胰腺上长了一个瘤子,可那时我连胰腺是什么还不知道!医生告诉我说,几乎可以确诊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恶性肿瘤,我最多还能活 3 到 6 个月。医生建议我回去把一切都安排好,其实这是在暗示「准备后事」。也就是说,把今后十年要跟孩子们说的事情在这几个月内嘱咐完;也就是说,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尽可能不给家人留麻烦;也就是说,去跟大家诀别。那一整天里,我的脑子一直没离开这个诊断。到了晚上,我做了一次组织切片检查,他们把一个内窥镜通过喉咙穿过我的胃进入肠子,用针头在胰腺的瘤子上取了一些细胞组织。当时我用了麻醉剂,陪在一旁的妻子后来告诉我,医生在显微镜里看了细胞之后叫了起来,原来这是一种少见的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愈的恶性肿瘤。我做了手术,现在好了。 但 2006 年 8 月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 (WWDC) 后,乔布斯消瘦羸弱的身躯,使得媒体对他的健康状况议论纷纷。 2008 年 6 月在发布 iPhone 3 G 时,乔布斯消瘦憔悴、形容枯槁,尽管公司称其只是受到「常见细菌」感染,但实际情况却是病情恶化,出现了肝脏多发转移。彭博社更是在当年 8 月发布了一则乌龙讣告。 2009 年 1 月,乔布斯告假,把公司交给蒂姆库克打理,苹果公司给出的理由是「内分泌失调」。同年 4 月,乔布斯从加州远赴田纳西州孟菲斯,进行了肝移植手术。7 月,乔布斯重返工作岗位。 但不到 2 年, 2011 年 1 月 17 日,乔布斯发给公司员工电子邮件中宣布因「个人健康原因」将再次休假,有报道称是去瑞士接受美国并未批准的一种治疗,可能是免疫治疗。2 月 18 日晚,奥巴马在旧金山宴请美国 IT 巨头,照片中乔布斯坐在总统左侧,但已手无举杯之力。 当年 3 月,乔布斯亲自出席发布 iPad 2,上台演讲 20 分钟。但 7 月份的检查却发现肿瘤已经出现骨转移。 6 月 7 日,颤颤巍巍的乔布斯强撑病体,在库比蒂诺市议会面前介绍了苹果新总部的设计规划。2011 年 8 月,乔帮主宣布卸任苹果 CEO。 在乔布斯的躯体痛苦中,苹果公司超过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市值第一。2011 年 10 月 6 日,苹果公司对外宣布,前 CEO 乔布斯辞世,终年 56 岁。
经常会听到患者、亲友们来询问: 胆囊手术后该吃什么呀? 哎呀,我的胆囊切掉了,是不是不能吃油啦? 肚子开刀很伤元气的,多喝点鸡汤补补吧? 很多人都会把胆囊和油,也就是脂肪联系在一起。所以一旦胆囊没了,很自然地就想到是不是不能吃油了。 胆囊和里面的胆汁,到底是干嘛的? 胆囊中的胆汁,在消化吸收脂肪,以及脂溶性维生素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胆汁不是由胆囊产生的,胆囊的主要作用是浓缩和储存胆汁。人在吃东西的时候,胆囊就会将胆汁通过胆管,分泌到十二指肠中,帮助人消化脂肪。 所以,虽然胆囊被切除了,但是胆汁还是每天由肝细胞产生出来。只是可能随时都会有些胆汁进入十二指肠,而不仅仅只是在吃东西时。因此胆囊切除了,还是可以吃油的,也就是含有脂肪的食物。 刚做完手术,应该怎么安排饮食?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胆囊手术的创伤越来越小。通常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等患者的肠胃恢复运动,也就是开始放屁了,就安排逐渐恢复饮食了。 如果是做的腹腔镜手术,一般术后 2 天就可以吃东西了;如果是开腹手术,一般需要 3~4 天才能吃东西。 恢复饮食的顺序是从稀到稠,具体说是这样的: 1.清流质:开始先吃清流质,也就是米汤。 2. 流质:如果喝米汤没有感到肚子痛、肚子胀,或者拉肚子,就可以改成流质了,也就是粥和藕粉。配菜可以选一些少油的酱菜。 3. 半流质:如果吃流质没有问题,就可以尝试半流质,也就是烂面、馄饨。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通常需要 1~2 天过渡。 4.正常饮食:这个过渡没有固定的时间表了,要根据每个人的食欲和病情恢复情况来看。 过渡期间有任何不舒服都应当暂停增加食物,必要时可以退回到前面更稀的饮食。 一般手术后,如果患者能够进食半流质食物,而且没有什么不舒服,就可以正常出院了。有的患者恢复相对较慢,也可以回家再慢慢恢复。当然,每个医院的要求不太一样,听医生安排就好。 出院回家后怎么吃? 出院后,胆囊手术后的患者饮食应当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也就是最新膳食指南中的几个要点。由于手术后部分患者消化脂肪的能力可能减弱,应当适当减少食物中的脂肪摄入,比如菜肴烹调时减少用油,不用煎、炸的方式制作食物,减少肥肉、动物内脏的摄入。 但不要一味地追求清淡饮食,惧怕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可以少食多餐,慢慢恢复,保证适量的蛋白质的摄入。 应该多喝点汤补补元气么? 术后家人都希望患者能够加强营养,尽快康复。还没出院时,就可以看到鱼汤、鸡汤轮番上阵,催促患者多喝。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无论是腹腔镜还是经腹手术,术后的恢复都不能操之过急,住院期间还是需要按照医生的饮食医嘱。不推荐术后马上大补,可能会给肠胃带来不小的压力。如果想要添加额外的食物,还是最好问过医生,且以清淡少油的食物为好。 遵循了这些后,对于食物,只要、吃了没有明显的拉肚子、肚子胀等不舒服,就可以放心食用,不用老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这样才能够及早恢复健康。所以,虽然没有「胆」了,也可也享受健康与美食。
我的观点是不支持保胆取石。 一种术式与另外术式相比,优劣其实就是在于评价两种手术的利与弊的大小。 胆囊切开取石与胆囊切除相比过去认为缩小了创伤,简化了手术方式。按现在LC的发展,从手术创伤上来看,胆囊切除的创伤并不大于胆囊切开取石,甚至小于切开取石的创伤。另外现在切开取石最主要的优势无非就是保留了胆囊的功能(胆囊储存胆汁;浓缩胆汁;分泌功能;胆囊-括约肌反射功能等)。但我们分析胆囊结石的成因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是胆汁成分的改变,二是胆囊运动功能的障碍,三是感染因素。另外胆囊本身分泌的粘蛋白等多种因素导致胆石的形成,胆囊切开取石后虽然暂时去除了结石,但保留了结石形成的温床——病理胆囊。胆囊切开取石后胆囊周围粘连无疑增加了胆囊运动的障碍,影响了胆囊的排空,同时增加了感染因素,因此切开取石术后胆石复发率很高,三年复发率可以达到50%左右。 因此,我认为胆囊切开取石只适用于严重的急性胆囊结石,胆囊壁的炎症和周围粘连,导致手术时大量渗血,胆囊三角解剖关系不清,易造成胆道损伤。这种患者可采用切开取石,胆囊造瘘。
原发性肝癌(简称为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该病早期缺乏自觉症状,难以诊断,又缺乏有效治疗方法,长期被视为绝症。随着近代医学科学的进步,肝癌的诊断已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死后诊断”、60年代的“临床诊断”,飞跃到70年代的“亚临床诊断”。一个历来被认为“最难诊治的癌症”,由于早期诊断的进步,已改变了“肝癌是不治之症”的旧观念。那么如何早期发现肝癌呢?关键之一是更新传统的诊断观念,即当出现症状或体征后才去看病,而是在无症状体征的肝癌早期就主动到医院定期检查。高危人群更应如此。所谓高危人群一般包括:一、有肝炎病史和肝硬化者,尤其乙型肝炎病毒标记阳性者;二、有家族肝癌史者,特别是30~59岁的男性,应定期在体检时加一项甲胎蛋白(AFP)检查。目前肝癌早期诊断的最大敌人是旧的肝癌诊断观念。旧的肝癌诊断依赖四大症状(如消瘦、乏力、肝痛、黄疸),但事实上无症状体征的亚临床肝癌及小于5厘米的小肝癌,上述症状几乎全部是阴性。而无症状的亚临床肝癌是有可能根治的,有症状体征的临床肝癌即使进行十分积极的治疗,绝大多数也只能延长生命而无法根治。为此,能否做出早期诊断,关系到病人能否获得根治的机会,必须引起重视。我国的肝癌患者绝大多数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有关,85%的肝癌患者都是由慢性肝炎、肝硬化转变来的。还有15%左右的肝癌患者不是肝炎引起,而是由其它原因导致的,如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菌、饮水污染、某些微量元素缺乏、遗传因素、含苯的有毒化学物、有些药物和嗜酒等因素有关。尤其是在变质的大米、黄豆、花生米、瓜子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菌,它是诱发癌症的主要因素。另外,在减肥、利尿的药物里,如果里面含有吗冬林酸、麻黄等的成分,长期服用对肝脏也有很大的损害。肝癌的外科根治性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指肿瘤彻底切除、余肝无残癌、门脉无癌栓,术后2个月AFP转阴且不复阳,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残存及再发。文献报道其5年生存率多在50%左右。早期诊断只解决问题的一半,对小肝癌应采取什么方法来治疗呢?作肝叶切除已经证明是肝癌最好的治疗方法,但我国肝癌病人绝大多数合并肝硬化,如果对小肝癌也采取肝叶切除,癌固然被切除,但病人却要冒极大的手术风险。因为在切除小肝癌的同时还将切除大量有功能的肝组织,病人难免死于肝功能障碍。现在肝癌手术治疗的公认准则,有肝硬化时用局部切除代替肝叶切除。这项革新使多数小肝癌病人得到手术切除的机会,而且手术风险(手术死亡率)比肝叶切除降低10倍,而且局部切除的长期疗效不仅没有降低,相反还有所提高。小肝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60%左右,而大肝癌切除,即使现在,5年生存率也仅30%左右。多模式的综合治疗是近年对中期大肝癌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时使不能切除的大肝癌转变为可切除的较小肝癌。切除以外的治疗:术中肝动脉结扎、栓塞化疗;术中冷冻治疗;术中微波固化治疗;肝动脉门静脉置泵;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瘤内无水酒精注射(PEI);中医中药、全身化疗与生物治疗干扰素、香菇多糖、白介素-2等;简言之,肝癌得到早期发现和“早期切除”的多了,而小肝癌切除的5年生存率比大肝癌切除者要高一倍,达到60%左右。此外,复发的肝癌由于可在症状出现前早期发现并加以“再切除”,使肝癌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又进一步提高10%左右。临床上肝癌已由“不治之症”变为“部分可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