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0)
全部
(11)
视频
(1)
病例
(0)
核磁共振检查常见部位体位摆放及几点注意事项
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前往医院检查的人越来越多。核磁共振因其检查范围广、检查结果准确,因此成为广泛运用的医学影像诊断的方式。核磁共振的检查是有一定的要求的,特别是对检查者体位的摆放,需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进行不同的摆放,否则将严重影响检查结果,从而不利于医生的诊断。那么下面我们便来了解一下核磁共振检查的一系列要求。一、核磁共振检查时的体位摆放1、人体组织里含的氢元素不一样、疾病种类不一样,那么核磁共振就会呈现不同的信号特征,因此就要运用不同的成像参数以及不同的专用线圈,这样才能更及时准确的显示出病变的特征。在核磁共振检查前,一定要注意检查病人是否随身携带了金属,包括饰品和衣服都不得含有金属,并且也不允许其他人把金属带入磁体间,防止出现意外。其次检查时机器的声音会很大,要提前告知病人并且让病人站在检查室外面先适应下机器的声音,这样病人在检查时才不会受到惊吓或太过紧张。如果被检查者是幼儿或者情绪处于非常不安的状态,可以先给被检查者运用镇静药,让病人睡着后再进去检查;如果病人是要检查胸部、腹部等位置,在检查前要训练指导病人平稳的呼吸和屏气。如果病人的病情非常严重,在检查时要用呼吸、心电图严密监测病人的情况,如有异常,要果断停止扫描。所以,医护人员在检查前要告知病人要把所有金属物质摘下,并保持情绪稳定;自行给耳朵带上耳塞,双腿分开平放,如果病人头发比较长,应把头发枕在身体下方。2、检查头颅、眼眶及鼻咽部等组织,就要运用头部专用线圈,这时病人体位是仰面向上平躺、先进头,头不能动,然后用定位十字线通过两边的外眼角和以及正中矢状面对准线圈横轴中心,呼吸要平稳;如果是要检查眼球,就要嘱咐病人要把眼睛闭上,眼球也不能乱转,防止出现伪影;如果病人是婴幼儿,就要把他的肩部放入线圈里面,脖子要是太短可以在病人的背部垫东西,同时要让头向上伸;如果病人有驼背,就要让他把一双腿蜷曲起来,用东西把他的臀部垫起来,这样就能更好的保证病人的头部在线圈里面。3、如果是检查颈椎、胸腰椎、骶尾椎等部位,就要运用颈胸腰联合阵列线圈;如果是颈椎和鼻咽部等部位的检查,也可以用颈后线圈。这是病人身体躺着的姿势跟上面情况一致,都是仰面向上平躺,但此时病人的双手要平放在身体两边,头同样还是先进头,然后确定十字线会经过喉节以及正中矢状面对准线圈横轴中心。病人同样要保持情绪的平稳,不能出现咳嗽或吞东西的动作。4、如果是检查心脏、胸部等部位的病症,就要运用心脏线圈或体线圈,体位是仰面向上平躺,然后用自己的手抱住自己的头,要注意,这种情况不是先进头而是先进脚、确定十字线经过胸骨柄切迹、剑突连接起来的中间点以及正中矢状面对准线圈横轴中心。在放心电门控时要用酒精沾湿病人要夹的手指,呼吸门控要放在病人呼吸波动最激烈的地方。如果是检查肚子的上方的器官,体位摆放跟上述一致。如果病人比较胖,十字线就要在剑突上方大约1寸的位置;如果病人比较瘦,十字线就要在剑突下方大约1寸的位置。如果是检查腹部尿路症状的病人,在十字线的定位上是有不同的,应该把肚脐当做中心点,确保定位的准确性。如果是检查肝脏、胆道等组织,在检查前的八小时不可以摄取任何食物和水分。如果病人的体质太差,不能把两个体线圈放到一起,应该放在身体两边的软垫上。5、如果病人是检查四肢关节,就可以运用专门的四肢线圈,检查上半身的肢体就先放进头部;如果是检查下半身的肢体,就要先进脚,定位的点就是要检查位置的中心点,仰面向上躺着,要确保肢体跟身体躯干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如果垫起肢体后被检查的部位周边还有空着的地方,就可以填入软垫,这样才能保证结果更加准确。二、核磁共振检查时的其他注意事项1、病史手术史勿隐瞒病人检查前要把详细的病史和手术史告知给医师,防止意外的发生造成对身体的不必要的伤害。2、不能带妆检查这跟金属异物同理,主要是为了避免某些化妆品里带了金属,使磁场被破坏的情况,所以一定不能带妆检查。除脸部所用的化妆品外,防晒霜、指甲油等,最好洗头的时候连洗发水护发素等也不要使用,减少对成像的伪影干扰,力求检查结果的准确性。3、面对检查不要怕很多检查的病人害怕检查出不好的结果,所以在检查前会非常焦虑,等进入狭窄的机器内,更加恐慌。面对这种情况,病人可以在进去机器之前就把眼睛闭上,进去后也不要睁开。在检查时你可以想一些以前开心的经历,或者是自己幻想一些开心的事,以此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果焦虑现象过于严重,就要谨遵医嘱使用相应的药物。4、身上有纹身要展示这是因为检查时,纹身所用的颜料会自动升温,出现伤害皮肤的几率增大,特别是这种加热不是遮住纹身可以解决的。所以如果有纹身,检查时感到自己纹身处的皮肤产生强烈不适,要立即告知检查人员,让其停止扫描。5、检查时要有耐心一般来说,检查一个部位是10-15分钟左右,但也有些检查部位时间可能会较长,接近一个小时左右,比如心脏核磁共振检查。如果遇到类似这种情况,只要不是要求禁食的检查,都可以适当吃些东西慢慢等,以保持较好的精力。6、检查时会发热,要冷静核磁共振是有无线电波的作用,在它的影响下,人体的体温会上升大约1摄氏度,特别是超导型核磁共振检查相对明显,所以有些病人可能会感觉身体很热,进而产生恐慌。但请保持冷静,这是正常现象,无需太过害怕。7、检查时不能随意动检查之前体位已经摆放好,请保持这种状态直至检查结束,千万不要擅自移动身体或改变体位,否则本次检查无效,需重新检查一次。8、不要过于忧虑辐射。很多患者以为核磁共振会有辐射,所以很担心检查完身体后会被辐射伤害。请不必担心,因为核磁共振运用的是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进行检查,里面不存在X射线,所以不会出现辐射对身体造成伤害的情况。三、哪些人不适合做核磁共振1、有些病人患有幽闭恐惧症,这类病人就不可以做核磁共振。因为核磁共振的检查是在一个狭窄较深的机器里进行的,机床会把病人带到机器里面,要完成完整的检查,一般需要10分钟以上;如果检查的部位还不止一处,那么时间还要延长。因此,患有幽闭恐惧症的病人,很难完成这项检查,出现意外的概率非常大,所以最好不要进行该项检查。2、体内体外携带了金属的病人都不能做核磁共振由于核磁共振检查的原理是用强磁场来完成对人体的检查,如果人体携带了金属,就会破坏磁场,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除外部与金属有关的物品卸除外,还有一种情况,即人体内部携带金属,比如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骨科非合金钢板等。如果是这种情况,病人做核磁共振检查的危害性就会极大增加,所以检查前一定向技师说明情况,由他的专业性来判断是否适合检查。3、妊娠还不满三个月的,不要做核磁共振。核磁共振虽然没有辐射,但并不意味着胎儿就不会被强磁场刺激,所以最好不要进行此项检查。核磁共振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是检查疾病的好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谨记医生的话,摆好相应的体位,同时也要注意相关的禁忌,保障检查的安全性,提高图像的清晰性,以便更好的作出影像诊断。
钟名强副主任医师金牛区中医院放射科
3万人已读
1
2
腹部CT检查前为什么要喝水?何时喝,喝多少?

钟名强副主任医师金牛区中医院放射科
8156人已观看
评论
5
拍片子就“吃线”,真的这么可怕吗?
在医院,不知您是否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患者:大夫,我腿疼。医生:好,先去拍个X光片。患者:大夫,我腰疼。医生:好,先去拍个CT。患者:大夫,我膝关节扭了。医生,好,先去照个核磁。患者:大夫,我手腕长了个包。医生:好,先去照个B超。上面这样的对话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再平常不过,但很多患者都有个疑问甚至是怨言:做这些检查会不会“吃线”?会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吃线”可不是吃的米线,是大家对身体受到辐射的俗称,这个词挂在嘴边的人很多但是明白的人寥寥无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哪些检查有辐射,各项检查有多大辐射,拍片子到底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下面我们就谈一谈神秘的辐射。辐射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包括宇宙射线、地壳陆地辐射、室内外环境中的氡等,严格意义上说我们生活中接触的所有物体都有辐射,不论高矮胖瘦、贫穷富有,辐射面前人人平等。一个人正常工作生活一年所接触到的辐射量总和,大约每年2.4-3mSv(毫希伏,可以简单理解为辐射量的计量单位)。辐射按它的效应分类可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两类。电离辐射是使物质产生电离作用的电磁辐射(如X射线、γ射线),或粒子辐射(如α、β、高速电子、高速质子及其他粒子)。而波长大于100nm的电磁波,由于其能量低,不能引起水和机体组织电离,故称为非电离辐射,如光、超声波、无线电波、微波等。大家常说的医疗辐射属于电离辐射,最常见的就是X线,说起X线不得不说它的另一个名字“伦琴射线”,这是因为当年物理学家伦琴教授发现了它。当时还有个小插曲,1895年12月22日,伦琴已经泡在实验室好几天了,而他的夫人一直苦苦在家里等他,终于他的夫人按捺不住,以为伦琴有了新欢,天天夜不归宿,气冲冲的跑到了伦琴的实验室,而伦琴非常兴奋的分享他的伟大发现并为他夫人的手照了一张X光片,这是人类的第一张X光片,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当时大家还不知道射线的危害,很快X线就在社会上风靡,甚至变成了上流社会的新娱乐项目:在X线下合影、用X线量鞋等等。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越来越多的人付出血的代价之后,再没有人会去与射线玩耍了,而伦琴作为发现者也是X线下的牺牲者。看到这里有些人会感到紧张,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因为人们对射线的认识还很浅薄并且防护措施很差而造成的,而且我们人类没有大家想的那么脆弱。来自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的报告称,辐射剂量低于100mSv时没有观察到肿瘤发生率升高的现象,也就是说100mSv是一个界限,我们再看看具体的每个检查:1 | B超---没有辐射B超的原理是用超声波穿透以及反射的性质,当声波遇到不同的组织,特别是组织界面时会产生反射波,超声探头就像是蝙蝠一样,一边发出超声,一边接受反射波,并通过计算反射波“探查地形”,生活中就像挑西瓜一样,通过敲打反馈回来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好坏。所以超声检查项目是没有辐射风险。2 | X光片及CT---有辐射有时大家会问:为什么我照了X光片还要照CT?这是个很常见的问题,X光片就像是把一个立体的人拍在墙上,变成一张照片来看。而CT像是一把刀,可以通过每一层横切面来观察组织得到更多的信息。根据上面的表格,一次普通的X线摄片检查根本无需过多担心,CT检查的辐射量要高出一些,但是目前CT检查的辐射量都在安全范围内,而且随着设备越来越先进,辐射剂量会越来越低。拿一个需要做腰椎手术的患者为例,术前及术后有辐射的检查大致包括:胸片、术前腰椎X线及CT、术后腰椎X线及CT、骨密度。所以一次完整住院接受的辐射量约为:0.1(胸片)+1.5x2(腰椎X线)+10x2(腰椎CT)+0.001(骨密度)=23.101mSv这是一个需要手术患者所接受的大致辐射量,远低于100mSv。所以只是看门诊做做个别普通检查的老百姓大可放心。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辐射总危险度为0.0165x10-3/mSv,也就是说,身体每接受1mSv的辐射剂量,就会增加0.0165 x10-3的致癌几率。一般四肢做一次X光的辐射量为约0.01mSv,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在千万分之一左右。而体育彩票6+1中特等奖的概率约为一千两百万分之一,所以如果只因为照了一次片子就得了癌症真的是中了“头彩”了。这里对广大烟民多提一句,相比上面提到的医疗辐射,吸烟的辐射量更让人不可思议!这些辐射来自于烟草中的放射性钋与放射性铅,如果1天1包烟,那么1年下来会累计受到160mSv的辐射量!相当于宇航员在外太空毫无遮拦的情况下1年接受的辐射量,所以正在抽烟看文章的你还不赶紧扔掉手中的烟头!3 | 核磁共振---没有辐射又称“磁共振”,老百姓一见到“核”就觉得有核辐射,这是完全错误的,就像鱼香肉丝没有鱼,老婆饼里没老婆一样……它是通过让身体里的原子(主要是氢原子)发生共振之后得到的图像,完全不用担心辐射的问题。简单说就是相当于用手摇一个装水的杯子让水分子振动起来,而后停止下来,感受里面水分子的振动。总而言之,像X光片、CT这些放射检查存在辐射,但辐射量并不大,都在安全范围之内,如果有病情的需要,大可坦然的接受相关检查。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检查的方法,同时在检查时也会对患者的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射线敏感部位(如甲状腺、性腺等)进行屏蔽防护。随着检查设备不断的更新换代,各个检查的辐射量也在不断的降低,最大程度的保护老百姓的安全。
钟名强副主任医师金牛区中医院放射科
2782人已读
评论
赞
全身各部位放射检查辐射剂量都是多少?一张表告诉你!
我们每个人每年所接受到的天然背景(本底)辐射剂量为 2 mSV 左右。一次胸部正面X线摄影(胸片)的辐射剂量为 0.02mSV。下述各身体部位医学检查的辐射剂量将与胸片进行类比。一般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表检查名称平均剂量(mSV)等同拍几张正面胸片头部0.15颈椎0.210胸椎150腰椎1.575胸部正面与侧面0.15胸部正面0.021腹部0.735骨盆0.630髋关节0.735肩膀0.010.5膝关节0.0050.25四肢0.0010.05非介入性透视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表检查名称平均剂量(mSV)等同拍几张正面胸片尿路摄影3150上胃肠道摄影6300小肠摄影5250大肠摄影8400内视镜逆行性胰胆道摄影4200介入性透视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表检查名称平均剂量(mSV)等同拍几张正面胸片头部或颈部血管摄影5250冠状动脉血管摄影(诊断性)7350冠状动脉血管摄影(治疗性)15750肺动脉或胸部血管或主动脉摄影5250腹部血管或主动脉摄影12600其他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表检查名称平均剂量(mSV)等同拍几张正面胸片乳房摄影0.420骨质密度0.0010.05牙科口内摄影0.0050.25牙科全口摄影0.010.5常规CT检查的辐射剂量表检查名称平均剂量(mSV)等同拍几张正面胸片头部2100颈部3150胸部7350胸部(肺动脉梗塞)15750腹部8400骨盆6300肝脏(3 phase)15750脊椎6300冠状动脉16800筛检性CT检查的辐射剂量表检查名称平均剂量(mSV)等同拍几张正面胸片冠状动脉钙化评分3150大肠(虚拟肠镜)10500肺部筛检2100全身筛检12600(核医学检查类暂未列出)有辐射的医学检查与治疗,不是核灾,无需过度反应。应基于健康考虑,利弊权衡,在遵循专业医师的建议下接受。本文仅供参考,
钟名强副主任医师金牛区中医院放射科
5万人已读
评论
赞
CT与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作用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CT与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作用对比。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60例经临床确诊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入选时间为我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期间,依据诊断方法的差异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诊断中采用CT,观察组诊断中采用MRI,比对两种诊断方法的作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MRI诊断后其检出率为96.66%,对照组患者经CT诊断后其检出率为83.33%,数据间经软件对比未产生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半圆形、不规则形、三角形和丘状诊断比例经计算后未呈现统计学意义。结论:CT与MRI均可诊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但MRI的阳性诊断率高于CT。【关键词】CT;MRI;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作用对比【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CT and MRI on the diagnosi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Methods:60 patients who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were diagnosed as extremely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diagnosis method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used in the diagnosis of CT,observation group using MRI,compared to the effect of the two diagnostic methods.Results: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patients was 96.66%after MRI diagnosis,83.33%of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diagnosed by CT,and the data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y software comparison.The two groups were semicircular,Irregular shape,triangular and mound-like diagnostic ratio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fter calculation.Conclusion:CT and MRI can diagnose the extreme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but the positive diagnosis rate of MRI is higher than CT.【Key words】CT;MRI;Extremity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Diagnosis;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因为劳累过度或者外力作用效果等因素致使腰椎间盘产生退行性变化,主要症状为腰痛、下腹部疼痛和肌肉麻痹,临床治疗应选择合适的有效方法[1]。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是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是椎间盘突出位于椎间孔或(和)孔外处,对相应节段脊神经进行压迫,产生炎症刺激,从而产生运动神经性损伤,提升了功能障碍的发生率[2]。此研究分析CT与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作用对比,现将研究过程进行如下汇报: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本次研究的60例经临床确诊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入选时间为我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期间,依据诊断方法的差异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的例数被均分为3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比例为18:12,年龄跨度为28-64岁,经计算后平均年龄为(54.1±3.6)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比例为20:10,年龄跨度为26-63岁,经计算后平均年龄为(50.4±3.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经过软件对比计算后可知,并未形成统计学意义,数据间的临床比对性显著加强。1.2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选择X线进行常规检查,随后对照组患者采用CT进行诊断,采用双排CT机,患者选择仰卧位,对其L1-S1节段进行扫描,其CT扫描层面需要平行于患者椎间盘,2.5mm为层厚度,2.5mm为层间距,扫描范围均应包含椎间盘对应的椎间孔。观察组患者采用MRI进行诊断,采用1.5T磁共振成像仪,患者选择仰卧位,对其L1-S1轴状面以及T1、T2矢状面进行扫描,扫描范围同样均包含椎间盘对应的椎间孔,3mm为层厚度,0.3mm为层间距。1.3观察指标[3]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相同诊断标准判定阳性检出率:Ⅰ度,椎间盘突出超过椎体小于0.5cm,形态较规则;Ⅱ度,椎间盘突出超过椎体0.5-1.5cm之间,形态尚规则;Ⅲ度,椎间盘突出超过椎体1.5-2.5cm之间,形态边缘不规则;Ⅳ度,椎间盘突出超过椎体大于2.5cm,形态边缘极不规则。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疾病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其中包含半圆形、不规则形、三角形和丘状。1.4统计学数据计算此次研究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和计算,数据经过计算后以计数资料或者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在对数据进行检验的过程中采用卡方或者T值,统计学意义形成的标准为P<0.05。2结果2.1分析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观察组30例患者经过MRI诊断后,其诊断检出率经计算后为96.66%(29/30),对照组30例患者经CT诊断后,其诊断检出率经计算后为83.33%(25/30),数据间经对比未产生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数据见表1。表1对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进行对比组别例数Ⅰ度Ⅱ度Ⅲ度Ⅳ度检出率观察组3013(43.33%)9(30.00%)4(13.33%)3(10.00%)29(96.66%)对照组3010(33.33%)8(26.66%)4(13.33%)3(10.00%)25(83.33%)X22.9630P>0.052.2分析两组患者影像学征象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经过诊断后,其半圆形、不规则形、三角形和丘状比例经过软件对比计算后并未呈现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由表2可知。表2对两组患者影像学征象表现进行对比组别例数不规则型半圆形三角形丘状观察组306(20%)8(26.67%)11(36.67%)5(16.66%对照组304(13.34%)6(20%)10(33.33%)10(33.33%)X20.48000.37270.07332.2222P>0.05>0.05>0.05>0.053讨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因为腰椎老化或者外伤等相关因素而产生,此病的患病率逐年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如果有神经压迫则致使患者临床症状往往比较严重,为此临床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4]。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指椎间盘突出物压迫了自同一间隙水平发出的神经根,与临床上常见的旁侧型椎间盘突出多压迫下位神经根有所不同的是,其压迫部位是在上一椎间隙神经根出椎间孔处或椎间孔外,产生明显的腰疼及下肢放射疼等神经根损害症状,因此,正确的影像诊断对患者的及时治疗和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就目前而言,临床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方法包含X线、椎间盘造影、CT以及MRI等,由于X线无较高的诊断率,椎间盘造影有创性且操作较为复杂,为此CT以及MRI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MRI软组织分辨率较高,能够自由选择解剖面,多序列成像,可将CT劣势进行完善,较其他影像技术提供更多的图像信息,将患者机体病变位置以及实际病变进程进行呈现,提升了阳性诊断率[5]。CT对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清晰度,能够对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中骨或钙化组织等高密度改变进行充分呈现,能够将各个节段的影像学征象进行显示,但对软组织的细节分辨力不如MRI。通过上述研究可知,CT与MRI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均能够清楚的呈现出其影像学特征,然而对椎间盘突出程度较轻、临床患者比例较高的Ⅰ度、Ⅱ度椎间盘突出MRI的阳性检出率高于CT,能够将患者的病变程度进行相对更准确的判断,进而可以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参考文献:[1]白来运.CT与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医药与保健,2014,22(7):44,36.[2]石良瑜.CT与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应用的比较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1549-1550.[3]江时忠,王士维,夏花等.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CT与MRI影像学临床诊断对照探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5):816-818.[4]程春,陈蕾,梁晓航等.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的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7):91-92,119.[5]郝健.CT与MRI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价值比较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2):96-98.:150%[6]郝健.CT与MRI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价值比较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2):96-98.钟名强(成都中山骨科医院610000)
钟名强副主任医师金牛区中医院放射科
1450人已读
评论
赞
照过 X 光就要终止妊娠?美国指南这样说
怀孕 5 个月的王女士因为发热、咳嗽 3 天而就诊。恰值流感季节,究竟是流感还是合并肺炎,一时难以分辨。面对这样的情况,影像检查做还是不做?是做 CT 还是拍片?接诊的小李医生颇感纠结。同样感到纠结的还有 22 岁的刘女士及其家人。因为,刘女士 10 天曾因腕部外伤而拍过 1 次 X 线片,事后才知道其当时已怀孕近 1 个月。X 线会不会对胎儿有伤害?这个孩子还能不能要?也让刘女士一家感到非常焦虑和不安。由于对 X 线电离危害根深蒂固的恐惧和认知不足等原因,不少患者和医务人员对于妊娠女性的影像学检查都有很多的担忧和疑问。除此之外,妊娠和哺乳期女性使用超声、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和造影剂等是否真的安全无害,也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和担心。针对上述状况,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联合美国放射学会及美国超声医学学会等部门,于 2016 年 2 月联合发布了最新版《妊娠和哺乳期诊断性影像学检查指南》[1]。X线、辐射并没有想象中可怕1. X 线与辐射X 线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其主要危害是可使机体组织产生电离效应。由于胚胎和胎儿对于 X 线暴露更为敏感,所以,人们对于妊娠女性的 X 线检查,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和担忧。据研究,胎儿暴露于 X 线的风险与其暴露时的胎龄和辐射剂量相关(图 1)。对于发育早期的胚胎而言,非常高剂量(>1 Gy)的 X 线暴露可导致胚胎死亡。此外,高剂量 X 线暴露还可能造成胎儿生长受限、小头畸形及智力障碍等。但在实际的诊断性成像过程中,即使多次 X 线检查也很少能达到可导致上述危害的阈值剂量(图 2)。图 1 X 辐射危害与孕周及辐射剂量的关系。图注:*数据主要来源于动物实验、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研究结果,以及因医学原因而接受放射线治疗的人群(如子宫相关癌症的放疗)基于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研究数据,孕 8~15 周时的 X 线暴露对于胎儿中枢神经的影响最大。虽然有意见认为,造成智力障碍的最小 X 线辐射阈值范围在 60~310 mGy 之间(1 Gy = 1000 mg),但临床上有记录的此类患者最低暴露剂量都在 610 mGy 以上。新版指南认为,CT 扫描也属于 X 线检查,如果存在明确的检查指征,无需刻意回避,但应仔细评估其风险/效益比。CT 检查的辐射暴露量因扫描层数、部位、曝光参数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图 2)。如 CT 盆腔测量的辐射剂量可高达 50 mGy,但使用低曝光扫描技术时可降至 2.5 mGy。因此,检查时需与技术人员充分沟通,在不影响检查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辐射剂量。此外,螺旋 CT 对胎儿的辐射剂量通常与传统 CT 相当。图 2 常见放射学检查时的胎儿辐射剂量2. X 线造影剂的安全性用于 X 线检查的口服造影剂并不被人体吸收,因此,不存在实际或理论上的损害风险。CT 扫描时常用的碘造影剂虽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或羊水,但动物研究表明其并无致畸或致突变效应。其对胎儿甲状腺的潜在不利影响,也没有在人类研究中得到证实。所以,其应用风险可能不大,但谨慎起见,新版指南仍然建议,仅在可以给胎儿或孕妇带来绝对影响治疗的诊断信息时,方可使用 X 线造影剂。3. 核医学成像的安全性核医学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产生的示踪作用,确定器官的生理功能或功能障碍。这些同位素可以放射出α、β 或 γ 射线,并产生类似于 X 线辐射的电离效应。妊娠期核医学成像检查的胎儿暴露情况,取决于所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物理及生化特征。其中,采用最常用的 99m 锝进行肺通气灌注扫描时的胚胎或胎儿辐射暴露剂量小于 5 mGy,且所有事实也都支持,小于 5 mGy 的 99 Tcm 检查对于孕妇是安全无害的。但放射性碘(131 I)可轻易穿过胎盘,且半衰期长达 8 天,可能会对胎儿甲状腺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妊娠 10~12 周后使用时),因此,禁用于妊娠期女性。4. 新版指南认为:①除少数例外,诊断性 X 线拍片、CT,以及核医学成像检查所带来的辐射暴露远远低于对胎儿产生危害的剂量。如果有检查必要,不应拒绝或回避其使用。对于高于常规暴露剂量的罕见情况,需告知患者相关风险并针对胎儿结构异常和生长受限等,进行个性化的影像学产前检查和诊断。[2]②考虑到着床前 X 线暴露的全和无效应,那些受精后 2 周内暴露于 X 线,且已怀孕成功的女性,无需过于担心其胎儿安全。③宫内电离辐射暴露是否致癌仍不清楚,但目前认为其致癌风险可能极小。有研究显示,胎儿患白血病的自然概率是 1/3000,而 10~20 mGy 的胎儿 X 线暴露,仅可能使其白血病发病风险增加 1.5~2.0 倍。因此,不能仅仅因为孕妇接受了 X 线检查,就建议其终止妊娠。④如果孕妇需要多次使用有电离辐射效应的影像学检查,谨慎的做法应该是咨询放射物理家,以计算胎儿将接受的总放射剂量,进而评估其危险/效益比,并决定后续处理。超声检查的安全性与 X 线及 CT 检查不同,至今尚无有关诊断性超声检查(包括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的确切研究报告。曾有人担心超声检查时的超声热效应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但新版指南认为在限制超声换能器空间峰值时间平均声强<720 mW/cm2的情况下,即使是进行产科超声检查(包括超声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产生的热效应也并不增加胎儿或妊娠的风险。然而,考虑到超声检查导致升温风险的潜在可能,新版指南仍建议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提供超声检查时也需严格把握检查指征。MRI检查的安全性MRI 检查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内原子核在磁场内和外加射频磁场发生共振而产生影像的一种非电离辐射成像技术。孕妇无明确检查禁忌。尽管对胎儿畸形、组织热损伤及听力损伤存在理论上的担忧,但基于现有数据,美国放射学会并没有针对孕妇或妊娠前三个月期间女性 MRI 检查的特别建议。MRI 检查相关造影剂的安全性MRI 检查有时需使用对比造影剂,如钆剂及超顺磁性氧化铁等。妊娠期钆剂的使用目前尚存争议。主要是担心水溶性钆剂可进入胎儿循环和羊水中,并产生毒性或致畸性。尽管唯一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证实,26 名在早期妊娠期间(妊娠前三个月)接受钆剂的患者,并未出现围产期或新生儿期的不良终点,但基于理论上的担忧和动物研究数据,新版指南仍建议,仅在益处明显超过其潜在风险时才可选用钆造影剂。迄今为止,还没有动物或人体胎儿试验来评价超顺磁性氧化铁对比剂的安全性,也没有关于其在妊娠和哺乳期间应用的信息。因此,在需要使用造影剂时,目前推荐选用钆剂。哺乳期女性使用影像检查的建议①外源性电离辐射(诊断性 X 线检查)对乳汁无影响,受检者不需终止哺乳。②放射性核素的化合物可以不同浓度及时期被分泌至乳汁中,同一化合物在乳汁中的分泌量也因人而异。由于有些核素分泌至乳汁后可产生有害影响,因此,哺乳期女性使用时,建议与母乳喂养和核医学专家共同商讨。③传统观念认为,哺乳期女性接受经静脉碘造影剂检查后应停止哺乳 24 小时。但碘造影剂为水溶性,乳汁中的分泌量少于 1%,且婴儿通过胃肠道吸收的剂量也少于乳汁中的 1%,所以,使用碘造影剂后无需停止哺乳。④钆造影剂排泄到乳汁中的量小于血管内使用剂量的 0.04%,而后者只有不足 1% 的比例可能被婴儿胃肠道吸收。因此,使用钆造影剂后不需中断母乳喂养,目前也没有其损害婴儿健康的报告。关键点:新版指南关于妊娠、哺乳期女性影像学检查的主要建议①超声和 MRI 虽没有风险,但仍需谨慎使用,建议只用于解答临床相关问题或对患者有益时选用。②除少数例外,诊断性 X 拍片、CT 扫描和核医学成像检查所带来的放射剂量远低于对胎儿产生危害的剂量。如果有必要将它们与超声或 MRI 结合应用,建议不要拒绝和回避。③应限制 MRI 检查中的轧造影剂使用,建议只在其可以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或预期能改善孕妇及胎儿预后时选用。④使用钆对比造影剂后,不需要中断哺乳。推荐阅读
钟名强副主任医师金牛区中医院放射科
1502人已读
评论
1
怀孕妇女在作放射线诊断治疗时应注意些什么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怀孕(妊娠)妇女因接受放射线诊断治疗而受到照射.大多数操作程序正确的诊断程序所致的胎儿剂量很小.例如,据统计,普通X射线腹部检查胎儿受到的平均剂量为1.4 mGy,最大值为4.2 mGy;X射线透视检查(钡灌肠),平均值为6.8mGy,最大24 mGy;计算机体层扫描(CT)骨盆检查,平均值为25mGy,最大为79mGy.对常用的放射性药物检查,所致胎儿剂量一般小于10mGy.对于这些剂量,不会造成流行病学可以测出的智力发育障碍,畸形和出生前死亡等危险度的增加,也就是说不会超过这些疾病的自然发病率。但妊娠期间如何进行放射治疗,则可能产生较大的胎儿剂量,以致对胎儿产生重大危害。特别是对骨盆部位的放射治疗,尽管有好的防护措施,也会不可避免地对胎儿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建议:(1)在施行X射线、放射性药物检查和远、近距离放射治疗前,应当确定患者是否已经怀孕,以便采取特殊防护措施;(2)使用辐射的医学专业人员应当熟悉辐射对胚胎和胎儿的效应,患者也应了解有关知识。当胎儿剂量超过100-200mGy情况下,(通常产生于放射治疗,而极少产生于射线和药物诊断程序),应当考虑与胎儿智力发育障碍、畸形、生长迟缓和胎儿死亡有关的危险。而危险的大小与在妊娠的各个不同时期受照射有关。胎儿早期危险最大,中期稍小,后期最小。(3)对施行的医疗照射应当正当化(带来的利益大于危险)。这包括将医疗上的需要与潜在辐射危险进行权衡的考虑。对于怀孕妇女必须同时考虑母亲和胎儿两个方面,(4)医疗照射的应用应当符合最优化原则,而在达到临床诊断目的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照射。特别对妊娠妇女应专门拟定出合理的诊疗程序,以减少胎儿剂量。(5)怀孕妇女进行了需要大剂量辐射的医疗程序后,应当对胎儿的受照剂量和潜在危险进行评估。(6)以辐射危险度为依据,在胎儿剂量小于100mGy情况下终止妊娠是不合乎正当理由的。在大于这个剂量情况下,应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在知情的条件下做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应咨询有关专家,尽可能把胎儿剂量估计得更准确些。例如,如果胎儿剂量刚好超过100mGy,而其父母又非常盼望有一个孩子,他们就不愿意终止妊娠,这应当让父母得到适当的信息后,由他们自己做出决定。我国政府对接受医疗照射的妇女和儿童的健康特别关心。在国家有关的放射卫生法规中明确规定:对孕妇和幼儿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事先告知对健康的影响。在最近发布的国家标准中,也明确规定:对妇女及儿童施行放射学或放射性药物检查的正当性更应慎重进行判断;周密安排和计划对孕妇施行的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以使胚胎或胎儿受到的照射剂量减少至最小;除有明显临床指征外,避免对孕妇或可能怀孕的妇女施行腹部或骨盆受照射的放射治疗。
钟名强副主任医师金牛区中医院放射科
1731人已读
评论
赞
半月板移植手术拯救了很多人 但有7种人不能选择这种手术
大家都知道半月板存在于软骨之间就像一个很有弹性的面团,正好符合股骨髁和胫骨平台的关节面形状,起到加深稳固、缓冲润滑膝关节的作用。如果半月板损伤你会接受什么样的治疗呢?你知道半月板移植手术吗?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半月板移植手术的发展历程吧。半月板手术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医生都认为对于半月板损伤,应当将半月板完全切除,当时认为,如果切除不彻底,残留有半月板的残片,会导致半月板再生,然而事实上术后出现了早期的骨性关节炎症状和膝关节疼痛。随后半月板部分切除被越来越多的采纳,而且也发展了许多技术来缝合修补半月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半月板损伤都是可以修复的。针对于以上手术的局限性,在1970–1980年间,Carl Wirth在德国成功进行了首例半月板移植。从1991年开始,全世界已经进行超过4000例的异体半月板移植,每年大约有800例左右。 它是治疗半月板全切术后早期关节疼痛和骨性关节炎的主流的选择。半月板移植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最好消息了,那么什么情况需要半月板移植、什么情况不需要、你是不是符合手术指征?看完下面的详细分析你就会有所了解了。适合半月板移植的情况1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2曾接受过半月板全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手术,半月板缺损的膝关节相应间室出现疼痛的患者,而且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半月板移植手术治疗3半月板移植最理想的情况:下肢力线正常、膝关节稳定性好、膝关节显示早期关节退变实际上符合理想条件的也就仅仅20%左右,大概80%的伴随其他病变,其中最多见的就是韧带损伤(最常见的是ACL,也有PCL、PLC或复合韧带损伤),力线异常(膝内翻的内侧间室或膝外翻外侧间室),软骨病变(单纯的Outerbridge IV度损伤,软骨下骨暴露),如果伴随这些病变,除了进行半月板移植手术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善力线或韧带重建手术。4对于ACL缺失的患者,重建ACL后,由于半月板缺损,进行半月板移植可以进一步改善膝关节稳定性5没有明显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表现这7种人不适合半月板移植1膝关节已经出现明显的骨性关节炎变化:股骨髁变扁平,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胫骨平台出现退变凹陷2下肢力线不正常,膝内翻或外翻——在进行半月板移植之前,必须先进行力线矫正手术3膝关节不稳定——应当在半月板移植之前或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韧带重建手术等4膝关节纤维化、反射交感性营养不良或严重的疼痛症状5曾经有过膝关节感染的病史6过度肥胖7下肢严重的肌肉萎缩潜在危险也需移植手术对于有潜在危险的人群,可能需要进行半月板移植手术1下肢力线不正常,存在膝外翻或膝内翻,并且失去了外侧或内侧半月板的患者2进行了半月板全部切除的年轻患者,膝关节出现软骨退变的早期表现,需要早期进行半月板移植手术治疗,以阻止进一步的关节软骨退变和骨性关节炎的出现3外侧半月板切除的年轻患者——可能在2-5年后就会出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应当考虑进行半月板移植治疗(而内侧半月板切除后,骨性关节炎出现的时间可能会在10-20年后)4对于半月板切除的年轻患者,如果后交叉韧带缺失,而且出现早期关节软骨改变,有必要进行半月板移植潜在危险人群该做哪些检查对于有潜在危险的人群,应当进行哪些检查?检查膝关节45°站立位后前位x线片,测量关节间隙;检查膝关节内外侧间隙有无摩擦音;检查在运动后膝关节内外侧间隙有无疼痛;以上检查应当至少每年一次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半月板移植手术的随访已经超过十年,临床效果比较满意,半月板移植能明显缓解半月板切除后造成的相应关节间隙的疼痛。但是远期效果还未得到证实,因此,医生并不能够提供关于远期手术成功的保证,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手术。
钟名强副主任医师金牛区中医院放射科
1.1万人已读
评论
1
起搏器佩戴者可以做磁共振了?
路特社健康一则消息称,非“MRI专用”的起搏器佩戴者可以进行除胸部以外的MRI筛查。佩戴起搏器的患者进行MRI检查安全吗?为了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小编温馨提示各位看官此则消息中一些重点。第一,非“MRI专用”的起搏器。传统的心脏起搏器在MRI检查中,机器发出的磁场会使植入心脏的导线过热,并干扰起搏器的敏感电子器件,因此植入设备的患者常会避免做MRI筛查。核磁兼容起搏器的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核磁兼容起搏器可做全身核磁共振扫描,兼容1.5特斯拉核磁,检查前将起搏器调整为MRI模式即可。第二,胸部以外的MRI筛查。研究表明,避免进行胸部MRI筛查或扫描前后重新编程起搏器可以防止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式心脏除颤器发生故障。这项研究对于携带“非MRI专用”的起搏器的患者来说,无疑是福音。因为对于某些疾病而言,MRI是最佳的检查方式。根据2月22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报告称,在19个美国中心,对818名心脏起搏器患者和500名植入除颤器的患者进行了评估。3/4的患者用MRI对脑部或脊柱进行了检查(注:未对胸部进行磁共振扫描)。最终结果显示,没有一名因MRI检查而死亡的患者。只有一名患者由于发生器故障需要重新植入设备;6名患者出现临时节律问题,但在两天内自行地进行了纠正;另外6名患者需要设置患者的非关键信息,如患者识别信息。作为该研究的首席作者,来自加利福尼亚拉霍亚斯克里普斯研究所Robert Russo博士说道,在众多受试患者中,一名患者由于原发性脑瘤病史,脑部总共进行了11次MRI筛查。因为CT筛查显示疾病无复发,而MRI筛查显示存在残余肿瘤,需要进行进一步治疗。这一病例表明了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后,进行MRI筛查对于心脏起搏器佩戴者的重要性。但是,来自明尼苏达罗切斯特州梅奥诊所的神经病学主席RobertWatson博士表示,胸部MRI筛查是否安全仍然是一个有待验证的问题。患者去医院检查,如果身体内有植入设备,一定要告诉医疗人员。检查之前也要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防止意外发生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钟名强副主任医师金牛区中医院放射科
3760人已读
评论
赞
膝关节常见病变诊断中核磁共振的运用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在膝关节常见病变诊断中的运用效果。方法:从我院骨科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膝关节病变患者中选取200例进行研究,分别接受CT扫描诊断(对照组)和核磁共振诊断(观察组),比较两种诊断结果的准确率。结果:除骨质增生外,两种诊断方式的半月板变性、半月板撕裂、软组织肿胀、滑膜增厚、软骨病变、关节腔积液、关节面不平和韧带损伤的准确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核磁共振对膝关节常见病变进行诊断可以显著提高结果的准确率,为疾病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科学参考,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膝关节;常见病变;核磁共振;运用效果Common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diagnosis of knee joint effect of the use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nalysis【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knee joint common use effect.Methods: our hospital orthopedic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of the knee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selected 200 cases, respectively, to accept a CT scan (control group)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diagnosis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ing two diagnosis accuracy.Results: in addition to the bone hyperplasia, two diagnosis methods of meniscal degeneration, meniscus tear, soft tissue swelling and thickening of synovial membrane, cartilage lesion, articular cavity effusion, articular surface is uneven and ligament damage the accuracy of al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 th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s adopted to diagnose common lesions in knee joint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the results, which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evaluation of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disease, has high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 the knee joint; Common pathological change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Use effect膝关节是人体中的最大关节,很容易发生多种损伤和病变,主要临床为膝关节剧烈疼痛,活动受限,还经常伴随肿胀[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X线和CT扫描对其进行诊断,效果显著,但是在骨髓变化、关节内软组织和关节腔积液等病理变化方面,上述诊断方式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随着我国医学诊断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和成熟,核磁共振技术开始在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并逐渐显示出了其优越性。为了探讨核磁共振在膝关节常见病变诊断中的运用效果,我院选取了200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具体的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骨科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膝关节病变患者中选取20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为18~79岁,平均为(57.34±12.29)岁。从就诊原因来看,因膝关节疼痛、肿胀或行动受限等就诊的108例,剩余92例则因膝关节创伤就诊。 1.2 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先后接受检查,CT扫描诊断及核磁共振诊断,并根据扫描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CT扫描,具体操作为:采用CT机(中国东软,NeuViz Dual双螺旋CT机),叮嘱患者保持仰卧位,将膝关节微微弯曲,并适当垫高。然后严格按照CT机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定扫描范围后进行扫描。相关参数设定如下:管电压120Kv,管电流150mA,层厚2.5mm,层间距2.5mm,矩阵512×512,螺旋连续扫描,必要时行MPR(多平面重建)。观察组:核磁共振诊断,具体操作为:采用型号为JC-35P 0.35T(浙江嘉恒医疗公司)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进行检查,叮嘱患者保持仰卧位,行常规T1WI、T2WI和STIR矢状位扫描和GRE冠状位扫描,相关参数设置如下:层厚为5mm,层间距为0.5mm,FOV则控制在20~24cm之间[3]。在扫描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扫描位置和范围,对病变部位进行全面扫描。 1.3 观察指标经临床手术或关节镜或病理证实,对两组几种常见病变的诊断结果的准确率进行统计和比较,主要病变类型包括:半月板变性、半月板撕裂、软组织肿胀、滑膜增厚、软骨病变、骨质增生、关节腔积液、关节面不平和韧带损伤等。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经统计,对照组半月板变性、半月板撕裂、软组织肿胀、滑膜增厚、软骨病变、骨质增生、关节腔积液、关节面不平和韧带损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0、60.00%、60.00%、1.66%、3.47%、100.00%、40.00%、66.47%%和61.53%,观察组则分别为55.00%、95.71%、88.66%、51.66%、65.97%、100.00%、85.29%、87.64%和96.92%,除骨质增生无差异外,其他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下表。3 讨论膝关节不仅是人体中最大的一对关节,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属于屈曲型关节。在杠杆作用的影响下,膝关节发生损伤和病变的风险较高。关节腔造影和关节镜是膝关节病变的传统诊断方法,但是都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损伤,而且在检查过程中,也很容易对膝关节造成二次损伤。核磁共振对于软组织病变和损伤的诊断率较高,在膝关节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CT扫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对外部损伤进行准确诊断,但是无法清晰的显示关节腔内病变情况,容易导致漏诊;同时,在半月板、滑膜、肌腱以及软骨病变的诊断中,CT扫描的显示效果欠佳,准确率较低[4]。有研究结果显示,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有效弥补CT扫描的缺陷,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在本次研究中,两种诊断方式的半月板变性、半月板撕裂、软组织肿胀、滑膜增厚、软骨病变、关节腔积液、关节面不平和韧带损伤的准确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上述研究基本一致。取得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为:核磁共振诊断能够对仪器的脉冲顺序以及相关参数进行调整,所以可以明显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5]。以T1WI和T2WI信号为例,当两种信号结合在一起之后,就能够对膝关节病变和损伤的程度进行准确判断。同时,STIR信号在诊断的过程中也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骨髓脂肪的高信号方面,所以能够提高骨髓病变的准确率。综合上述分析可知,采用核磁共振对膝关节常见病变进行诊断可以显著提高结果的准确率,为疾病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科学参考,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张乃胜. 核磁共振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意义[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7(21):27-28. [2]朱天生,余红波,樊荣,等. 核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1(53):153-154. [3]郭锡城,高峰,王莉,等. 膝关节损伤患者在核磁共振的诊断评价[J]. 中国医药科学,2013,21(32):114-115. [4]张强,叶国民,邓斌,等. 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02(46):123-124.[5]肖玉峰.核磁共振检查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v.16 32:148.
钟名强副主任医师金牛区中医院放射科
3523人已读
评论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