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7-05-22作者: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 傅景 曙长骨骨髓炎以创伤为主要病因,是困扰骨科医生的重大难题,其发生率在开放性骨折中约占10%,在闭合性骨折中约占l%。常见病因主要包括创伤后直接感染、血管损伤、术后感染、宿主免疫缺陷或术后伤口污染。创伤后长骨骨髓炎的难治性体现在诊断困难、感染控制、软组织修复及骨缺损重建困难,特别是由于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影像学表现的延迟性和微生物培养的不敏感性,常导致感染漏诊和治疗策略选择错误。创伤后长骨骨髓炎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过程。简单清创常常难以控制炎性反应,而反复清创往往导致骨组织严重缺损,给后期骨重建增加困难。因此清创手术需要同时达到以下几个目标:①术前定位病灶,通过术中彻底清创和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治疗来控制感染;②稳定清创术后或骨不连导致的骨折不稳定,同时处理清创后的死腔;③提供足够的软组织覆盖,确保伤口愈合。清创后形成的骨缺损重建目前主流的重建方法是带血管腓骨移植与Ilizamv骨搬移技术,但受操作复杂性与学习曲线缓慢的特点,难以在相对基层的医院开展。同时这2种方法临床效果与手术操作医生的专业素质、临床经验有很大相关性,使得文献报道临床治疗效果不尽一致。Masquelet等报告了一种新的骨重建方法,其原理是依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问隔器诱导成类似于骨膜的结构,并在膜内植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后来有学者将该方法称为Masquelet技术(或膜诱导技术)。该技术主要分2期进行:一期通过彻底清创、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控制感染,并诱导形成一层具有生物活性的膜;二期取出骨水泥,膜内植骨重建骨缺损。作为一种全新的骨缺损修复方案,该技术被运用于治疗创伤、骨肿瘤、慢性骨髓炎、难治性骨不连及放射性骨坏死术后所致的骨缺损修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因此,本文对Masquelet技术研究创伤后长骨骨髓炎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Masquelet技术的原理外科清创是控制骨感染的基本手段,但清创后需要辅以抗生素治疗、死腔处置等才能消灭细菌的微克隆。成熟的生物膜细菌几乎对广谱抗菌药物都是耐药的,而未成熟的生物膜细菌却可以被抗生素杀灭。Masquelet技术在清创术后置人的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具有抗生素缓释作用,能够在术后早期提供较高浓度的抗生素,从而达到杀灭残留蜉蝣菌的目的。置人的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全面覆盖清创形成的不规则腔隙(包括骨与软组织),避免细菌继续在伤口内再克隆,从而达到控制与消灭感染的目的,并顺利地进行二期骨重建。有基础研究表明膜是后期骨愈合的关键影响因素。该膜在组织形态学上接近滑膜组织,厚为0.5.2.0mm,血供丰富且不易渗透,其内层为一种类内皮结构组织,外层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构成。Gruber等的动物实验证实,诱导膜能分泌很多重要的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一B1、骨形态发生蛋白一2。这些因子具有很好的诱导骨再生作用,可以促进移植骨的重塑与皮质化。同时生物力学上诱导膜具备一定的机械强度,可以避免软组织塌陷占据骨缺损修复的空间,防止瘢痕组织长入断端,为二期植骨提供空间。诱导膜血供丰富,其相对封闭、稳定的骨诱导空问可促进植入的松质骨存活并皮质化;独立封闭的环境使骨祖细胞及相关因子得以富集、保留。这些条件都是后期膜内植骨获得成功的前提。Masquelet技术的临床操作策略彻底清创对于不稳定的创伤后长骨骨髓炎,伴或不伴有软组织失去活力,第一阶段需要彻底清除感染和失去活力的骨软组织。失活的骨组织术中颜色苍白,在去皮质化并无血供表现。由于失活组织作为感染复发源,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如延迟愈合、骨不连和血栓形成)。因此,只有清除感染组织和失活组织才有可能控制感染,但这并未涵盖一些辅助的治疗手段。完成彻底清除需要在术前定位病灶,这依赖于有效的影像学辅助检查手段,如正、侧位X线片、磁共振成像、CT检查、核素等影像学辅助检查。清创术中去皮化后出现点状出血表现“辣椒征”可以认为是清创彻底的标志。肢体稳定清创后在处理死腔之前,必须通过固定来纠正肢体的长度、力线和旋转成角,可以通过外固定支架、钢板或髓内钉固定来实现,具体选择何种固定方式需要根据骨缺损的位置和解剖特点来决定。对于骨干骨缺损,可以采用负载抗生素骨水泥的髓内钉、钢板内置进行稳定,其优势是允许患者早期负重。对于邻近关节面的骨缺损,优先考虑外固定。环形外固定支架一方面能提供稳定的固定,另一方面能再次纠正术后对线、对位不良。值得注意的是放置外固定支架时,要避免外固定针道感染,以免影响二期手术的顺利进行。抗生素骨水泥问隔器的置入有研究表明,制作抗生素骨水泥时额外添加10~20mL的单体可改善抗生素的洗脱特性,更利于抗生素的释放。在骨稳定之前,经常用骨水泥塑形充填骨缺损区。在二期完成骨重建之前,骨水泥能抑制纤维组织的长入和维持死腔体积。为达到最佳效果,骨水泥应该填充髓内及超过断端边缘。Masquelet技术是使用整体骨水泥来填塞缺损区,而不是用抗生素水泥珠链。围绕骨水泥周围可诱导形成一层生物膜,第2阶段将在膜内充填骨移植物。骨水泥诱导形成的膜不规则,不利于炎性反应的控制和二期骨移植物的填入。此外,在骨水泥聚合释热过程中可以用冰盐水冲洗,避免局部组织坏死。骨水泥与抗生素可以预先混合,局部形成高浓度抗生素释放区域,相较全身静脉应用抗生素更为可行。且此种做法方便、可控性强,能规避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抗生素的选择主要依据伤口、骨组织的细菌培养结果及病理结果。此外,选择的抗生素必须在骨水泥聚合释热过程中保持稳定。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万古霉素的热稳定性、广谱性及洗脱率均高,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Penner等的体外研究发现,从骨水泥中洗脱出来的妥布霉素、万古霉素超过9周仍然在释放抗生素;同时该研究还证实混合应用2种抗生素较单独应用1种抗生素的洗脱率高,妥布霉素增加68%,万古霉素增加103%。在放置骨水泥并等待聚合释热的过程中,需用冷生理盐水降温,避免温度过高损伤组织。软组织覆盖和伤口愈合在一期的最后阶段,必须实现无张力覆盖切口。对于急性损伤,游离皮瓣优于旋转肌肉皮瓣,但旋转肌肉皮瓣可能会破坏周围的活性组织。在Masquelet等早期报告的35例患者中,28例(80%)接受长节段骨缺损(5~24CM)重建的患者需要行皮瓣修复覆盖软组织(14例游离皮瓣,14例带蒂肌瓣);31例(89%)患者达到无保护下完全负重的时问平均为8.5个月(6~17个月),4例(11%)患者发生应力性骨折,给予石膏固定后骨获愈合。感染无复发,归功于早期的积极清创。在等待二期手术的过程中,能否负重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骨缺损节段的长短、位置和固定方式。对于中小节段缺损患者,可部分负重或完全负重,前提是不引起疼痛。在二期手术前的等待过程中可以通过全身、局部抗生素治疗残留感染,实现软组织的修复,包括自由或带蒂肌皮瓣存活及骨缺损周围欠活力组织再血管化,同时形成诱导假膜便于二期植骨手术的完成。感染控制与骨重建感染的彻底控制是行骨髓炎、骨缺损重建的先决条件。在全身抗生素的治疗过程中,炎性反应标记物的变化可以帮助确认感染是否控制。如果怀疑有残存感染,可以通过节段性缺损两端的组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理学检查来证实。病理学检查非常关键,因为细菌培养假阴性结果的比率非常高。在骨重建过程中,注意保护诱导膜的完整性,避免医源性损伤新生血供。纵向切开诱导膜后,骨刀或骨凿将骨水泥敲成数块并仔细取出。沿切除骨的断端边缘使用钻头钻孔或骨刀去皮质化,打通髓腔,促进移植骨与受区骨端的融合。术后再次c型臂X线机透视明确植骨位置准确。骨移植材料自体松质骨是骨移植材料的“金标准”。在移植骨和诱导膜的共同作用下,可促进骨生长、血管长入,通过刺激释放一些生长因子促进骨缺损部位的再连接。自体骨移植可以从髂骨、股骨髓腔、胫腓骨获取,近年来有学者心61报告运用铰刀一冲洗.抽吸技术从股骨及胫骨髓腔抽取骨屑,作为自体骨不足的有效补充。植骨应该松散地充填于骨缺损处,并超过两断端。植骨充填过紧会损伤血管,影响血管长入,加速骨的坏死。自体骨移植不能满足大节段骨缺损时,需要额外添加同种异体移植物或骨替代物,但自体与异体移植物的比例不低于3:1,以达到充分植骨的目的。如仍然不能满足充分植骨,可添加合成衍生品,其成份可能与合成骨形态发生蛋白、二磷酸盐、羟基磷灰石有关,但其临床效果仍具争议。在Masquelet和Begue的早期研究中观察到,额外接受局部注射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患者反而会促进自体骨的吸收。MasⅡuelet技术的优缺点带血管腓骨移植与Ilizamv骨搬移技术作为经典的骨重建修复方法,各有优、缺点。带血管腓骨移植术具有愈合快、吸收少、能够重塑骨皮质的优点,但其缺陷非常明显:①手术医生需具有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手术时间偏长;②受区并发症,如应力性骨折、感染、粘连、骨不连、神经损伤等发生率较高,严重时可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③供区并发症,如疼痛、自发性骨折、关节失稳、神经麻痹、肌腱挛缩等发生率较高。因移植腓骨增粗时间偏长,易发生应力性骨折,一般建议术后1年患者开始负重,并逐渐减少在下肢的使用。Ⅱizarov骨搬运技术是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其通过牵张一应力作用刺激自身局部组织的分裂再生潜能,促进骨愈合,减少应力遮挡,在完成骨缺损重建的同时兼顾畸形矫正,其最大的优点是对自体骨源所需非常有限,其缺点也十分明显:①需要专业的技能培训;②操作复杂、固定时间长、患者耐受性差;③并发症多,如皮肤坏死、钉道感染、对接点骨不连,长期使用过程中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与上述2种方法比较,Masquelet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感染率低、术后愈合快、负重时间早等优点。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目前临床发现主要缺点如下:①Masquelet技术需要2次完成,为彻底控制感染,一期一次、甚至多次反复清创手术是不可避免的;②对自体骨源需求量大,不能广泛运用于儿童、老年等自体骨源缺乏患者;③取骨区并发症多,如疼痛、出血、感染、麻痹,铰刀一冲洗.抽吸技术导致的医源性骨折等。Masquelet技术治疗创伤后长骨骨髓炎的疗效分析Masquelet技术起源者自1986年运用该技术成功治疗35例刨伤后长骨干骨缺损患者,伴或不伴有感染,骨缺损长度为4~25CM,外固定支架稳定断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间隔器诱导膜成功后,6~8周取出骨水泥并植入自体松质骨颗粒,所有患者术后平均4个月获影像学愈合,平均8.5个月患者下地完全负重。Karger等报告运用Masquelet技术成功治疗84例创伤后长骨骨髓炎患者,术后骨愈合率高达90%,术后平均17.4个月患者下地完全负重行走,25.3个月患者重返工作岗位。wong等报告运用该技术治疗9例因开放性骨折或感染导致的骨缺损患者,骨缺损长度为2~8CM,将含抗生素的骨水泥填充骨缺损,植骨后平均6个月X线片示获得骨性愈合。解冰等运用Masquelet技术治疗23例创伤后骨髓炎患者,骨缺损长度为6~19CM,骨愈合率为87%,16例患者下地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5.2个月。喻胜鹏等运用Masquelet技术治疗27例创伤后骨髓炎患者,骨缺损长度平均为4.54CM(1.95~9.03CM),一次清创术后感染控制率为88.9%,骨愈合率为96.3%。以上文献表明,Masquelet技术可运用于创伤后长骨骨髓炎的治疗,且效果良好。小结与展望Masquelet技术是一种治疗创伤后长骨骨髓炎的全新方法。其优势体现在:抗生素骨水泥假体消灭死腔的同时能有效控制感染,骨缺损愈合快,骨重建长度与骨生长速度相独立,诱导形成的假膜可减少植骨的吸收率。但国内外对Masquelet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仍缺乏大宗临床病例报道和前瞻性研究,植骨术后远期感染复发率极少见文献报道。其他尚不明确的问题包括最佳的骨重建时机、植骨术后的负重及长节段骨缺损的最佳固定方法等。虽然Masquelet技术治疗感染性骨髓炎是一门新技术,但是其易学性和可重复性值得临床更进一步研究,尤其是与Ilizarov骨搬运技术或组织工程骨的联合运用值得临床多中心联合研究。
How Do I Use the ScarfOsteotomy to Rotate theMetatarsal and Correct theDeformity in Three Dimensions?Eric Swanton, MBChB, BA, BHB, FRACS (Orth)a,Lyndon Mason, MBChB, MRCS, FRCS Tr&Ortha,b,Andy Molloy, MBChB, MRCS, FRCS Tr&Ortha,FootAnkle Clin NAm 23 (2018) 239–246在欧洲,Scarf截骨已成为大部分足踝外科治疗踇外翻的主要方法不应该被低估这样一个三维纠正畸形的方法,术前应该做好规划和缜密思考。截骨的角度和平移的幅度决定了踇外翻矫形最终的位置,同时轴向运动应该给予重视。认识到这点后就可以采用这种截骨方法来治疗踇外翻,避免并发症发生。图1 、2 Scarf截骨三维图表1 水平截骨线的变化会引起远端跖骨头的变化。图3 截骨移动与角度变化图4 移动时轴线变化情况图5 截骨影响长度变化图6 最初截骨方法可以是跖骨头延长同时降低跖骨头,但如果截骨线与地面水平时,跖骨头延长但不会降低跖骨头。总结 Scarf 截骨平均可以纠正IMA 6°,HVA 19°,同时可以改变跖骨头高低,跖骨长短。如果要达到多维度纠正踇外翻,需做好术前规划。
一、后pilon骨折定义后pilon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踝关节骨折,其损伤机制和治疗原则完全不同于Lauge—Hansen分类的三踝骨折,也不同于经典的pilon骨折。Huber等最早使用“三踝pilon骨折”来描述后踝冠状面骨折,认为该类型骨折是垂直暴力而非扭转暴力所致。此后Hansen归纳总结后pilon骨折特点:后踝骨折线沿胫骨远端冠状面延伸至内踝后丘,常合并踝关节后脱位和踝关节软骨面损伤(die-punch),将该特殊类型三踝关节骨折命名为“后pilon骨折”。Topliss等根据CT影像学回顾性研究108例pilon骨折,报告后pilon骨折发病率约占全部pilon骨折的5.6%。chen等手术治疗157例三踝骨折,其中后pilon骨折10例,约占6.4%。后pilon骨折特殊的病理特点决定了手术人路、固定方式和临床预后等与传统踝关节骨折和pilon骨折的不同,因此将其从踝关节骨折和pilon骨折中区别出来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二、后pilon骨折受伤机制交通伤、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损伤时,踝关节处于跖屈内翻位,足的外侧缘先着地,身体惯性向前、向下和向外侧的冲量释放于外踝,导致外踝骨折,同时距骨撞击后踝,导致后踝冠状面骨折,并沿胫骨后缘冠状面累及内踝后丘,常伴有胫骨后缘不同程度嵌压、粉碎和后侧不稳定。三、后pilon骨折AGH分型AGH分型:I型:后踝为单一完整骨块,横形、斜形或弧形骨折累及内踝后丘(图1A);Ⅱ型:后踝骨块沿矢状面劈裂,分为后内侧和后外侧两部分骨折(Ⅱa型,图1B)或粉碎性骨折(Ⅱb型,图1C);Ⅲ型:后踝骨折合并内踝完全骨折,根据内踝骨折形态又分为Ⅲa型和Ⅲb型,Ⅲa型为后踝骨折线累及内踝前丘,后踝骨折块和内踝骨折块为完整的一块骨折,内踝前后丘不分离(图1D),Ⅲb型为后踝骨折线累及后丘或丘间沟,后踝骨折块与内踝后丘为一完整骨折块,合并前丘撕脱骨折,前、后丘分离(图1E)。四、手术路入选择1、后外侧人路:适用于I型和Ⅱa型。2、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适用于Ⅱa型和II b型。3、后外侧联合延长的后内侧入路:适用于Ⅲ型。五、术后评估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标准评估术后踝关节骨折复位情况。其中优:内、外踝无侧方移位,无成角移位,纵向移位(短缩或分离)<1 mm,后踝骨折块移位<2,无距骨脱位。可:内、外踝无侧方移位,无成角移位,外踝向后移位2-5mm,后踝骨折块移位2-5mm,无距骨脱位。差:内、外踝侧方移位,外踝向后移位>5 mm或后踝骨折块移位>5 mm,距骨脱位。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该评分从疼痛、功能和自主活动、最大步行距离、地面步行、反常步态、前后活动(屈曲加伸展)、后足活动(内翻加外翻)、踝一后足稳定性(前后及内翻一外翻)、足部力线等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其中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分为可,<50分为差。(张建政等,中华骨科杂志,2017年3月)
骨折相关性感染定义的共识Metsemakers WJ Morgenstern M McNally MA Moriarty TF McFadyen IScarborough M Athanasou NA Ochsner PE Kuehl R Raschke MBorens O谢肇Velkes S Hungerer S Kates SL Zalavras CGiannoudis PV Richard RG Verhofstad MH喻胜鹏 孙东 汪小华 译《中华骨科杂志》2018年5月第38卷第9期400038重庆,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通信作者:谢肇,Email:xiezhao54981@163.com骨折相关性感染(fracture related infection,FRI)是创伤骨科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迄今为止,尚无明确定义,因此很难对该并发症带来的影响进行准确评估和对现有的研究展开比较。为解决这一难题,在AO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一个由科学家和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旨在对FRI定义达成的共识。专家组围绕FRI诊断的基本特征,将其分为确定性诊断和提示性诊断。确定性诊断分为4条:①瘘管、窦道或伤口裂开;②伤口流脓或术中发现脓液;③两个独立点深部组织培养标本或内植物表面标本发现同样的细菌;④术中取出的深部组织标本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认存在微生物。同时专家组根据FRI的临床体征及辅助检查,提出了一套辅助的提示性诊断标准。但这些提示性诊断只能表明感染可能存在,最后形成确定性诊断标准需要进一步提炼和研究。(一)FRI的确定性诊断标准1.瘘管、窦道或者伤口裂开(皮肤表面与内植物或骨相通)。2.伤口脓性渗出或术中发现深部脓液。3.术中由两个独立来自深部组织或内植物表面取样点的微生物证实为同一种细菌。对于组织取样,应当分别用清洁的器械至少取样三次以上(不能取自于浅部组织或窦道的拭子)。关节邻近部位的骨折存在有关节积液的情况,需要进行无菌穿刺以获得单独的一个培养标本。4.手术中取出的深部组织当中,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特异性染色发现细菌或者真菌。(二)FRI的提示性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任何一个)·疼痛(不负重,随时间延长不断加剧,新发的)·局部肿胀·局部发红·局部皮温增高·发热(口腔内温度超过38.3℃)2.影像学特点(任何一个)·骨溶解(骨折端,内植物周围)·内固定松动·死骨形成(逐渐形成的)·骨愈合进程受阻(骨不连)·骨膜反应(出现在非骨折部位或已愈合的骨折部位)3.发现致病菌术中深部组织或者内植物表面(包括超声清洗液)的一份标本培养发现致病菌。对于组织取样,应当分别用清洁的器械至少取样三次以上(不能取自于浅部组织或窦道的拭子)。对于关节邻近部位的骨折存在有关节积液的情况,可以进行无菌穿刺以获得培养标本。4.升高的血清炎症标志物对骨科创伤病例应谨慎解读。血清炎症标志物(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出现二次上升(特指在第一次升高后降低)或者一段时间内的持续增高,在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感染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是提示性诊断。5.伤口渗出术后数天新发的其他原因难以解释的持续性不断增加的伤口渗出。6.关节感染对新发关节积液的骨折病例,外科医生需留意FRI可能存在于以下两种情况所致的邻近关节感染:①内植物穿破关节囊(股骨髓内钉);②关节内骨折。
踝关节是人体关节中结构复杂、活动频率较高的关节之一,是下肢完成支撑、跳跃及落地等动作的主要受力部位,其损伤约占运动损伤的17%,其中最常见的是外侧韧带损伤。在生活中,如果不小心出现踝关节扭伤,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活血祛瘀,用手去揉,或者热敷伤部,可是这样做反而会造成伤部更肿胀,故应该要科学处理。一、通常根据关节损伤的程度可以分为3级,即:1级:韧带存在拉伸,仅在微观上有韧带纤维的损伤,疼痛轻微。只要能耐受,可以负重;无需夹板支具固定;可行等长收缩练习;如果能耐受可以进行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度练习以及肌力训练。2级:部分韧带纤维断裂,中等程度的疼痛和肿胀,活动度受限,可能存在关节不稳。需要应用夹板或支具进行固定,配合理疗以及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练习。3级:韧带完全断裂,存在明显的肿胀和疼痛,关节不稳定。制动以及康复训练同2级,但康复时间更长,少数病例需手术治疗。图A和B踝关节内侧韧带浅层和深层图C踝关节外侧韧带二、踝关节扭伤的处理1、POLICE原则应对运动损伤对于关节扭伤,在疼痛能够忍受的情况下,适度活动会比完全制动恢复得更快,也就是要遵循POLICE原则。P:Protect保护立即制动保护,避免继续性损伤,可以利用夹板、支具等保护受伤的关节。OL:Optimum Loading合理或者最优的负荷适当站立和行走,让肌肉不能因为受伤而休息。保持身体平衡姿势、渐进式的站立和行走。I:Ice冰敷或冷疗伤后24~72小时内,冰敷或冷疗可有很多方法:如局部的冰水浴、冰袋、冰按摩和局部喷射制冷剂等。具体时间应根据损伤区域的大小和损伤组织的深度而定,但在损伤初期通常每1~2小时进行1次,每次15分钟,损伤24小时后,冷疗的频率可逐渐降低。C:Compression加压包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患处,减轻出血和肿胀。不可太松或太紧,太松无效易脱落,太紧脚趾会肿麻,不利于血液循环。注意观察肢体远端的皮肤温度、颜色变化,防止冻伤或皮肤坏死。E:Elevation抬高尽可能的把患肢抬高到心脏水平以上,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同时可以借助超声波等理疗仪器达到局部软组织消肿止痛、加速代谢促进愈合等作用。2、根据踝关节稳定性确定治疗方案:当单纯的踝关节扭伤,一旦急性症状减退,应在保护带(弹力绷带、护踝等)固定下进行着地行走活动。约两周后,可进行增加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练习,如踝关节抗阻力活动,也可在松软的地上进行一些较慢动作的练习(跑、跳等),而对踝关节有松动不稳的伤者,要特别加强踝和足部的肌肉力量练习,并控制踝部的训练量。3、保守治疗:适用于踝关节无不稳或者轻度不稳定的患者。急性期应给予冰敷、加压包扎、休息以及抬高患肢;疼痛减轻后可进行踝关节主动活动,逐渐负重行走,并进行肌力训练。伤后3个月内体育活动时需使用护踝或者绷带来保护踝关节。4、手术治疗:适用于踝关节明显不稳的患者。术后石膏固定3周,早期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以及本体感觉等康复训练。三、踝关节扭伤的预防为了避免运动是踝关节损伤:一是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二是选择适宜的天气及地方进行运动,冬天运动热身准备的时间相对更长些,三是运动时选择鞋底柔软的高帮鞋、最好穿上专业的运动鞋,穿戴护踝、护膝等必要的护具。总之,踝关节扭伤不是一个小问题,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早就诊、早检查、早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避免出现严重的后遗症。
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技术治疗C1-2不稳蔡小军 何 斌 韩建华 李代君 (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遵义医院脊柱外科,贵州 遵义563002)摘 要:目的 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C1-2不稳,探讨安全、可靠寰枢椎椎弓根置钉方法。方法 对14例C1-2不稳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寰椎以“椎动脉沟后结节”为参照标志,结合实际探查到的寰椎椎弓根内缘、上下缘为置钉选择点和进钉方向;枢椎以峡部内缘、外缘为界限,峡部中心轴的后延长线对应枢椎下关节突投影点为进钉点。结果 寰椎置钉26枚,发生1例一侧后弓切割断裂;枢椎置钉28枚,发生1例一侧螺钉松动。其余植入螺钉位置良好。结论 以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椎弓内缘、上下缘和枢椎峡部内缘、外缘、中心轴为参照标志置钉方法安全、可靠。关键词:寰枢椎不稳;椎弓根;内固定近年来由于对上颈椎应用解剖的深入研究,经寰椎侧块或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我院自2004年5月至2008年8月使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4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4例。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9~58岁,平均32.5岁。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6年。新鲜齿状突骨折(Ⅱ型)伴寰枢椎关节脱位2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关节脱位6例,单纯寰枢椎关节外伤性脱位1例,齿状突先天性缺如1例、不连3例,寰枕融合并脱位1例。本组病例均有枕颈部疼痛、颈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9例伴有高位颈脊髓受压表现。所有病例均经颈椎X线、CT、MRI等检查确诊。1.2 手术方法操作要点:俯卧位,头额部置于手术台前方马蹄形托架(Mayfeild头架)持续颅骨牵引(牵引力方向与躯干水平维持20°)制动。取颈枕后正中切口,长约6~8cm,显露寰椎后弓及枢椎棘突、椎板、下关节突。寰椎置钉:于寰椎后结节向外骨膜下剥离,至寰椎后弓与椎动脉沟交界处,该交界处有一骨性移行标志,即“椎动脉沟后结节”,于该“结节”向外约2mm即为进钉点。同时用神经剥离子探查寰椎“椎弓根”内缘、上缘、下缘,进一步准确判断寰椎“椎弓根”中心轴。枢椎置钉:用尖头神经剥离子将C2神经根和血管轻轻挑起,骨膜下剥离并显露枢椎峡部,探及枢椎峡部内侧缘、外侧缘(横突孔内壁),用神经剥离子仔细感知枢椎峡部中心轴,枢椎峡部中心轴的后延长线透出下关节突皮质骨之点即为枢椎椎弓根螺钉入钉点。置钉完毕,根据寰椎复位后固定连接板需要的弧度进行预弯、塑形,拧入锁固螺母紧固。寰椎后弓、枢椎棘突和椎板去皮质,取自体髂后上棘松质骨植骨。2 结果寰椎“椎弓根”置钉26枚,枢椎28枚,即枕颈(枢)固定1例,寰枢固定13例,术中没有损伤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寰椎发生1例术中一侧后弓与椎动脉沟移行部切割断裂,但没有影响螺钉植入及寰枢椎复位、固定;枢椎发生1例术中一侧植入螺钉松动,术后颅骨牵引复位并用Halo-vest固定3个月直至骨愈合。2例发生寰枢椎复位后枢椎椎弓根螺钉在骨道里出现弯曲,但固定未失效。14例手术时间2.5~4.5h,平均3.1h;出血量100~500ml,平均280 ml。随访2~46个月,平均18个月,12例植骨融合;颈痛、僵硬等症状消失,有神经压迫症状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和消失。3 讨论3.1 手术要点及体会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国内外学者[1~4]已有报道。本组在参考上述标准同时根据我们实际操作中的体会,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以“椎动脉沟后结节”(即寰椎后弓与椎动脉沟交界处)为剥离范围和选择入钉点的大体参照标志,用神经剥离子于骨膜下剥离并仔细探查寰椎“椎弓根”的内缘及上、下缘,准确判断“椎弓根”的中心轴、确定入钉点是本操作的关键。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我们以探及枢椎峡部内缘、外缘(即横突孔内壁)为标志,峡部中心轴为进钉方向,中心轴后延长线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稍上方透出点为入钉点,直视下真实感知开道手锥在峡部中心轴的行程,钉道钻入角度约内倾30°,上倾20°,钉道宁内勿外,宁上勿下,在如此熟悉的解剖结构里置钉因该是容易操作的。遵循个体化置钉原则可以避免对毗邻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3.2 并发症及经验教训本组没有发生脊髓、神经根、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早期使用该技术时出现一些失误及教训。①寰椎后弓切割断裂。本组1例寰椎一侧后弓在置钉时切割断裂,究其原因是机械地选择了寰椎后结节向外20mm作为进钉点,在用3.0mm丝攻攻丝时切割断裂。该失误虽没有影响寰椎侧块螺钉植入及其螺钉植入后的坚固性,但进钉点过于偏内有损伤脊髓之虞。教训:要根据术中真实的解剖标志来进行操作。②枢椎“坐钉”失稳影响复位、固定效果。我们出现1例枢椎椎弓根植钉后失稳,该例置钉内倾角度过小,偏下,螺钉在钉道内有效行程过短,寰枢椎复位固定后因杠杆原理出现螺钉在钉道产生张力性切割,导致枢椎椎弓螺钉失稳,复位失效。教训:获取枢椎钉道一定要在峡部中心轴内,这既安全又坚固,还能减少对椎动脉损伤。一旦出现固定螺钉松动,要辅助Halo-vest固定,直至骨愈合。③枢椎椎弓根螺钉弯曲。本组发生2例,这跟寰枢椎关节脱位术前牵引或术中大重量牵引复位仍没有达到完全解剖复位有关。在此情况下借助内固定装置强行提拉复位、固定,寰枢椎关节仍处于较强的弹性复位状态(即需要通过较强的外力才能够使寰枢椎关节脱位得以复位或维持所需的复位要求),因此容易导致寰椎椎弓根螺钉拔出或枢椎椎弓根螺钉弯曲。同时这还增加了固定钉所受的应力,而导致固定钉断裂[5]。尽可能于固定前对脱位寰枢关节完全复位可预防该并发症。参考文献(略)
骨折-脱位是胸腰椎损伤中严重的一种类型,常伴脊髓损伤。新鲜骨折行后路减压、短节段经椎弓根4枚螺钉固定是该类损伤既往常选择的固定方法。但该类损伤脊柱稳定性结构严重破坏,跨越伤椎固定存在较大程度的内固定不可靠,常常复位不满意或达不到复位要求,出现平行四边形效应。自2008年7月~2009年11月,我们采用椎弓根6枚螺钉固定(同时对伤椎固定)治疗骨折-脱位型胸腰椎损伤11例,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9例,女2例,24~48岁,平均35.4岁;高处坠落伤5例,煤矿塌方压砸伤4例,车祸2例。入院后全部病例摄胸腰椎X线片和CT检查,T111例,T122例,L14例,L23例,L51例。骨折类型:屈曲旋转型骨折-脱位7例,爆裂型骨折-脱位3例,剪力型骨折-脱位1例。伤椎前缘压缩程度为40%~85%mm(平均65%),Cobb角为13°~38°(平均21°)。骨折块椎管侵占率:全椎管侵占1例,侵占2/37例,侵占1/32例,侵占<1/31例。脊髓功能损害程度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3例,D级1例,E级1例。伤后入院时间1.5~14小时,平均4.6小时;伤后8小时内入院者9例,伴有脊髓损害5例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30mg/kg 30min内静脉滴注,30min后按5.4mg/kg.h给药23h)。手术方法 在全麻下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钉棒系统内固定(同时加伤椎固定)+ 椎间或后外侧植骨术(内固定由欣荣公司提供)。全麻后取俯卧位,后正中切口显露固定椎棘突、椎板、小关节突(7例伤椎PLC完全损伤),伤椎上下健康椎椎弓根植入椎弓根螺钉(亦可先减压完毕再植入螺钉)。伤椎棘突、椎板全切除,上一健康椎棘突、椎板切除下部分3/4(保留上部分1/4),伤椎上一椎下关节突如骨折可一并切除。探查椎管,从椎管侧前方进行减压,对突入椎管内骨折块呈翻转者予以直接切除,未翻转者可借用田氏脊柱花刀推顶嵌压入椎体进行间接减压。对脱位节段椎间盘切除,试着提拉健康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消除阻挡复位因素后于伤椎椎弓进钉点斜向下终板方向植入椎弓螺钉;于椎弓钉槽内安放适度预弯固定棒,通过三点杠杆作用原理进行滑脱椎体复位、固定,损伤椎间隙内植骨或放置钛笼支撑;复位、固定、椎间隙植骨完毕加用横向连接器,并于固定椎后外侧植骨(包括小关节间隙、小关节突外侧、横突之间)。切口内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后负压引流48~72h拔管,使用抗生素5~7d,术后12天拆线。结 果 11例随访6~45个月,平均18.6个月。X线显示椎间和后外侧植骨愈合10例,平均愈合时间8.5个月;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术前伤椎前缘高度40%~85%mm(平均65%)恢复到92%~98.8%(平均95.6%),Cobb角术前13°~38°(平均21°)恢复到5°~13°(平均8°)。10例脊髓损害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Frankel A级2例恢复到B级1例,C级1例;B级4例,无变化2例,恢复到C级2例;C级3例,恢复到D级2例,E级1例;D级1例恢复正常。没有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拔钉及脊柱曲轴等并发症。讨 论 胸腰椎骨折-脱位受伤暴力巨大,损伤机制复杂,常伴有较严重的脊髓、圆锥及马尾损害,经后路手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手段。既往我们采用Dick钉、SF钉、AF钉、4钉棒系统等固定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复位不理想,固定不可靠,出现固定钉平行四边形效应,术后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丢失,内固定断裂、松脱,脊柱曲轴现象等。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对胸腰段骨折进行正确的矫形有赖于三个方面[1],即(1)在腹侧进行撑开和植骨支撑,恢复前柱的高度和承载能力;(2)背侧进行压缩,并通过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固定,在前柱完整的基础上,加强脊柱的张力带机制,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促进融合;(3)在后突畸形的顶端(一般均为伤椎)直接加力进行顶推,向前挤压使得向背侧移位的伤椎向前复位,重建解剖序列。为此我们改变以往脊柱骨折脱位4钉固定为6钉固定,即增加对伤椎置钉,这并不违背胸腰段骨折-脱位的固定原理,相反增加了脊柱稳定性。Dick等[2]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脊柱内固定的体外生物力学研究,在牛腰椎模型上行六钉固定和四钉固定,发现六钉固定具有明显的优势:轴向承载能力增加160% ,抗屈能力增加48%,抗扭转能力增加38%。表明在对伤椎固定后可增加其轴向负荷、屈伸和扭曲的稳定性。袁强等[3]应用“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结构力学分析后得出对伤椎固定具有以下优点:(1)提供良好的三点固定,降低内固定系统悬挂效应,从而减少后凸形成;(2)降低平行四边形效应,增强稳定性;(3)避免对正常椎间盘的牵张,有利于伤椎的形态恢复;(4)分散钉棒连接的应力。Shen等[4]认为,伤椎拧入螺钉在进行复位固定时可起到向前的推动力作用,“三点固定” 有利于Cobb 角的矫正。我们通过11例胸腰椎骨折-脱位增加伤椎置钉固定,消除了复位不理想、固定不可靠等忧虑,随访中全部病例没有出现平行四边形效应和断钉断棒,而且手术纠正后的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没有明显丢失,也没有发生一例脊柱曲轴现象。因此在伤椎行椎弓根内固定对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脱位有着明显优越性,同时增加术后维持稳定的能力。对于伤椎置钉技术,我们在11例伤椎置钉中体会到该技术操作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对爆裂型骨折-脱位伤椎的植钉。本组3例爆裂型骨折-脱位,2例双侧椎弓根骨折,术中见双侧椎弓根向两侧移位,3侧椎弓自体部或基部断裂,植钉时切除1侧骨折松动椎弓和2侧碎裂不能复用椎弓,若椎弓完整可通过椎弓向椎体植钉,植入伤椎螺钉尾部尽可能与上下椎弓螺钉尾部在一个冠状面水平,这有利于钉棒固定后保持对伤椎的限制和推顶作用。参考文献(略)
蔡小军 ,何斌,韩建华,李代君(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遵义医院脊柱外科 贵州遵义 563002)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研究和报道[1-4],我们根据实际操作中的体会,结合干骨标本的观测比较了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与寰椎椎弓根中点的对应解剖关系,建立以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为定位参考标记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技术。资料与方法1.一般材料:取40套(80侧)成年人寰枢椎干骨标本,不分年龄、性别,外观排除破损和畸形。采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量角器(精确度为1°)、Photoshop CS2软件等工具进行寰椎相关解剖学观测,观察寰椎椎动脉沟及“椎动脉沟后结节”的形态、与椎弓根中点的对应关系,并统计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出现的概率。2.测量指标(图1): D1、D2:寰椎椎弓根的内缘、外缘分别与中矢面的垂直距离;D3:寰椎椎弓根中点与椎管中矢面的垂直距离;D4: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与椎管中矢面的垂直距离;D5: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与椎弓根内缘的垂直距离(D4与D1的差值);D6: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与椎弓根中点的垂直距离(D3与D4的差值);D7、D8、D9:椎弓根的宽度、上下径和长度。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所得寰椎的相关测量数据均用 ±S表示,左右侧数据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 果1.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的形态及出现率:椎动脉沟作为寰椎椎弓根的重要组成位于后弓与侧块连结部上方,沟的后外上有一骨棘,通过标本观察该骨棘位置相对恒定,故将其称之为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图2)。我们观测到的寰椎椎动脉沟有三种基本形态,即浅沟型、深沟型、环型,统计浅沟型有47侧(占59%)、深沟型有28侧(占35%)、环型有5侧(占6%)。“椎动脉沟后结节”亦相应存在不同形态,我们把易于辨认的“椎动脉沟后结节”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平坦型、隆起型、突起型(图3);本组平坦型有27侧(占34%)、隆起型有14侧(占18%)、突起型有37侧(占46%),仅有一例(2侧,占3%)寰椎椎弓根及椎动脉沟发育不良,无法判断有无“椎动脉沟后结节”。结合以上观测结果,易于辨认的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出现概率为97%。2.寰椎的各解剖测量指标测量值:寰椎的各解剖测量指标测量值在左右侧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P>0.05),故将两侧的测量结果合在一起统计。在本组数据中,寰椎“椎弓根”上下径<3.5mm有12侧(占15%),≥3.5mm、<4.0mm17侧(占21.25%),≥4.0mm 51侧(占63.75%);其中最小径限3.00mm,最大为6.84mm;椎弓根的宽度均在7.00mm以上。3.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与寰椎椎弓根的对应关系: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的位置在寰椎后结节外侧(16.31±1.69)mm处,距寰椎椎弓根内缘外侧(2.26±0.75)mm、椎弓根中点内侧(2.14±0.82)mm(即位于寰椎椎弓根内缘与中点之间)。表1 寰椎的各解剖测量指标测量值( ±S ,min~max, n=80 )Tab1 The measure results of the atlas. ( ±S, min~max,n=80 )部位左侧右侧平均值D113.86±1.42mm(11.21~17.22 mm)14.47±2.11 mm(12.07~17.20 mm)14.17±1.77 mmD221.99±2.14 mm(11.20~28.38 mm)23.44±2.15 mm(12.07~28.05 mm)22.72±2.15 mmD318.14±1.56 mm(15.76~22.03 mm)19.00±1.64 mm(15.94~21.55 mm)18.57±1.60 mmD416.15±1.70 mm(13.15~18.92 mm)16.46±1.68 mm(14.01~19.89 mm)16.31±1.69 mmD52.32±0.77 mm(1.36~3.50 mm)2.20±0.73 mm(1.34~3.18 mm)2.26±0.75 mmD62.12±0.86 mm(0.69~3.85 mm)2.15±0.77 mm(1.35~5.04 mm)2.14±0.82 mmD78.63±1.22 mm(7.04~11.72 mm)8.47±1.23 mm(7.28~11.86 mm)8.55±1.23 mmD84.28±0.81 mm(3.00~6.84 mm)4.28±0.81 mm(3.00~6.84 mm)4.28±0.82 mmD99.68±1.34 mm(7.14~13.78 mm)9.51±2.09 mm(7.40~14.59 mm)9.60±1.72 mm讨 论寰椎椎动脉沟是寰椎椎弓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沟底组成寰椎椎弓根上壁。寰椎后弓呈相对规则的椭圆柱棍,在与侧块连接部位构成了上下径薄、内外径宽的“椎弓根”。后弓与侧块连接部位,解剖形状发生改变,由柱状移行为扁平状,背面观后弓由柱状变为嵴状的椎弓根外缘,在此移行部位椎动脉沟的后外上方存在一骨棘,通过标本观察该骨棘位置相对恒定,故将其称之为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 ,经过测量该“结节”位于寰椎椎弓根中点内侧(2.14±0.82)mm,椎弓根内缘外侧(2.26±0.75)mm,也即以此标记向外侧位移2mm左右即能确定寰椎椎弓根通道在后弓表面的进钉点。寰椎椎动脉沟在发育过程中常存在变异,“椎动脉沟后结节”也相应会出现变异而表现为解剖标志不清晰,但柱状的寰椎后弓移行为嵴状的椎弓根外缘是固有的解剖形态,而寰椎椎弓根中点就位于后弓与椎弓根移行区域,据此手术操作中要确定椎弓根中点并非难事。寰椎经椎弓根螺钉技术临床应用已见报道[5-7]。目前对于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判断,多数学者采取谭明生等[3]方法,但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该方法是一组理论数据,其进钉点位于寰椎后结节外侧20~22mm处,临床使用这一数据来准确判断进钉点仍有一定困难,且对寰椎横径较小者并不适宜。我们观测到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出现率为97%,解剖标志较为恒定,术中易于辨认,若“椎动脉沟后结节”解剖标志不清楚或判断有困难时,可以通过柱状的寰椎后弓与呈嵴状的椎弓根外缘交汇处来确定进钉点。因此,通过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作为参考标志来确定椎弓根通道在后弓表面的进钉点是可行的,掌握好进钉技巧和注意事项非常安全。以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为术中进钉参考标志的具体方法为:显露寰椎后弓向外侧作骨膜下剥离,寻及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向外侧移动2mm,与椎弓根下缘上方2mm的交点,该点即为寰椎椎弓根通道在后弓表面的入钉点,保持头倾方向0°~5°,平行于中矢状面进钉,进钉深度25mm。我们临床应用该方法12例24侧,均安全、顺利置入螺钉。注意事项:为了准确获得寰椎椎弓根通道,参照本方法时术中观察“椎动脉沟后结节”不明显、判断有困难,可以通过柱状的后弓与嵴状的椎弓根外缘交汇处作为大致进钉位置。无论是以“椎动脉沟后结节”还是以柱状后弓与嵴状的椎弓根外缘交汇处作为进钉参考标志,实际操作中务必要探及寰椎椎弓根内、下缘作为最终确定,以便准确、安全进行置钉操作。参考文献 (略)附图(略)
出门诊、会诊以及接受咨询等,常常会看到许许多多就诊“患者”因为做了某项检查(最多的是X线片、CT、MRI),这些影像学检查报告单上大多写有“***骨质增生”或“***退变”等字样,于是人们就表现出忧郁的神情来,担心自己患上了很难治疗的病了。老百姓为什么那么担心自己得“骨质增生”了呢?“骨质增生”真的是人们想象的“不治之症”或者就是一种病吗?有这种担忧肯定有其源头的,最大的源头我想就是“谎言”了,其次是人们对医学基本知识的缺乏,再者就是我们医疗工作者对医学科普知识缺乏有力度的宣传。在我的工作经历中遇到过许许多多老百姓无端的忧虑,比如对做手术需要打麻醉的恐惧(认为打了麻醉会变傻),对做腰椎穿刺的恐惧,对做骨髓穿刺的恐惧,对打封闭治疗的恐惧......唯独不对自己真正患上了颈椎疾患草率地请“土医生”或“推拿好手”肆意地将自己的脖子任人端来提去蹂躏感到恐惧;唯独不信任自己得了骨关节炎遵医嘱循序渐进地接受治疗会有所改善,却偏偏信任那些不负责任的电视上铺天盖地的野广告所宣传的可治万病的药不加取舍的往自己肚子里塞,最后弄得来胃、肝、肾受到极大损害、骨头也疏松了...等等而感到恐惧。老百姓相信“谎言”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不去深究了,言归正传。“增生”也好、“退变”也罢,这仅仅是医学影像学所反映的人体当时真实情况,并不意味着就是得了病,是人体不可抗拒的自然发展过程。“增生”你可以理解为你的年龄增长了,骨头也跟着老化起来。年龄增大是一种病吗?人的外貌变老了也是一种病吗?诚然不是。当然,如果“骨质增生”不在地儿,或者不符合实际年龄的某恒定部位的增生,这时增生的骨质压迫了邻近重要组织,如颈腰椎邻近重要的脊髓、马尾、神经根、血管等,继而引发一系列较为持久和恒定而又与压迫的神经血管相一致的临床症状的时候才叫做病;对四肢骨关节来说出现了走路不便、打软腿(尤其上下楼),久坐后起身突然感双膝疼痛,稍许活动后又缓解,路走多了又加重等现象,说明你的骨关节出现骨性关节炎了。无论是颈椎、腰椎增生,还是骨关节增生,是不是得了病,一定要去医院看专科医生,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如何加以保护,或接受科学的治疗与预防,千万不要相信非证医生的祖传秘方而乱吃药,更不要相信未接受过规范培训又没有获得执业医师证的“土医生”一派胡言说你得了“风湿”啊,得了治不好的“骨质增生症”啊等等胡诌。我坚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国民素质的提高,当自己身体有不适的时候更多的人会“觉醒”选择走进医院、相信医学、相信医生的。作为医务工作者,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医学基础知识的科普宣教是一项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事,这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