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1‰。DVT急性期可因血栓繁衍致静脉阻塞进行性加重,甚至造成股青肿导致肢体坏死需截肢,游离血栓一旦脱落还可引发致命性肺动脉栓塞。在自身纤溶活性物的作用下,血栓最终趋于消融或经历机化、新生血管发生,被血栓堵塞的静脉腔逐渐再通,而静脉瓣膜结构却在血栓机化过程中遭受毁损。因此,DVT的后期,通常是由近端静脉堵塞致静脉回流障碍以及由静脉瓣膜破坏导致的静脉逆流两者并存,引起下肢静脉高压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即血栓后综合征(post-thombosis syndrome,PTS),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DVT一旦发病,治疗的目的是抑制血栓蔓延、清除血栓、恢复静脉的通畅性以及保护静脉瓣膜的结构和功能,预防和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血栓复发与PTS的发生率。本文就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达到形成共识、规范治疗的目的。一、急性下肢DVT治疗现状目前,用于急性下肢DVT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和血栓清除术。抗凝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但并不能清除已存在的血栓,治疗效果有限。血栓清除术包括:外科取栓术、机械性血栓清除和CDT等。外科取栓术由于其并发症如出血、血管损伤等及血栓复发率较高,始终未能成为治疗骼股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手段;CDT是在DSA透视下将溶栓导管经深静脉直接插入髂股腘静脉血栓中的一种介入性溶栓方法,能在减少出血风险的前提下提高血栓清除率,提高药物的溶栓效率,快速开放受阻的静脉。并在临床得到了迅速普及和发展。二、CDT治疗的适应证对于急性骼股静脉血栓,无溶栓禁忌且能够成功置入溶栓导管者都存在CDT 适应证:⑴急性骼股静脉血栓形成;⑵急性股腘静脉血栓形成;⑶病程≤14天的DVT 目前认为非卧床的年轻健康患者可能受益最大,而长期卧床、高出血风险、高龄、伴有其他严重疾病、预期寿命<1年的患者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注:DVT的临床分期:急性期指病史<14天;亚急性期指病史15~30天;慢性期指病史>30天。三、 CDT治疗的禁忌证⑴使用抗凝剂、造影剂和溶栓药物有禁忌或过敏者;⑵近3个月内有颅脑、胃肠等活动性内出血史或脑梗塞史;⑶近4周内有严重外伤史或接受过大手术者;⑷妊娠;⑸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⑹细菌性心内膜炎;⑺有凝血功能障碍者。三、CDT的操作方法及路径1.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DSA下,患者取平卧位,采用Seldinger技术,健侧股静脉进入,首先行健侧髂静脉及下腔静脉造影,如发现血栓累及下腔静脉,改由右侧颈内静脉穿刺行下腔静脉造影,观察血栓情况、双肾静脉开口位置及下腔静脉分叉部位,测量下腔静脉直径。在下腔静脉肾静脉开口以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对于置入的滤器为可回收性的患者,拔除溶栓导管前再行下腔静脉造影,若滤器下方无血栓残留则将其取出,若有则永久放置。滤器置入指征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 导管溶栓入路及方法2.1顺行入路:2.1.1经小隐静脉置管:适用于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DVT,俯卧位,取患肢外踝与跟腱中间处皮肤纵切口约50px,暴露小隐静脉,经小隐静脉置入4-5F导管鞘,选取侧孔长20-1000px的4-5F溶栓导管置入患肢髂总静脉。2.1.2经大隐静脉置管:适用于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DVT,内踝上方的大隐静脉常可在体表下显露;也适用于患者伴有骨折无法翻转体位时。⑴大隐静脉置管方法:①经内踝大隐静脉起始部直接穿刺置管;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视下穿刺;⑵置管:穿刺成功后置入4-5F血管鞘,在路径图技术辅助下将导丝经交通支置入腘静脉经股静脉至下腔静脉。2.1.3经腘静脉置管:适用于血栓仅局限于髂股静脉的中央型DVT,同时患者无肢体活动受限。患者俯卧位,超声引导或经足背静脉造影显示腘静脉定位下穿刺腘静脉置入导管鞘,其余操作同上。2.2 逆行入路:经以上入路无法置管者可选择以下入路2.2.1经颈静脉置管:穿刺右颈静脉置入导管鞘,将溶栓导管经颈静脉置入患肢髂股静脉内,溶栓导管头端尽量放置在患肢股静脉远端。2.2.2经股静脉置管:穿刺健侧股静脉置入导管鞘,在cobra导管的帮助下将导丝逆行置入患肢髂股静脉内并最终交换为溶栓导管,溶栓导管的头端置于患肢股静脉远端。四、抗凝溶栓药物的使用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可采用皮下注射或静脉点滴的方法。普通肝素注射后可立即生效,迅速达到高峰,继而作用逐渐下降,其在体内的半衰期为90分钟,2-3小时作用即消失。低分子肝素多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其半衰期时间较长,为12小时。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链激酶是目前临床上可用的溶栓药物。链激酶因过敏反应及出血风险较大等原因使用受限,而尿激酶与重组t-PA因为均有较好的溶栓效果、较低的出血发生率等特点成为临床治疗DVT的首选,但由于后者的费用较高,临床仍以尿激酶使用较为普及。尿激酶的使用剂量和方法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我们推荐导管溶栓时首先将25万单位尿激酶加入生理盐水50ml中一次性经溶栓导管注入,然后①用高压泵经溶栓导管脉冲式注射尿激酶,60-80万单位/24h,分2次给药,每次1小时内注完。注射尿激酶间歇期经导管滴注肝素100-150mg/24h;②经导管持续匀速泵入尿激酶(24h总量 60~80万单位),同时给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每12h一次,一般连续应用7天。rt-PA可选择性地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而溶解血栓,全身行纤溶状态的不良反应小,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常规推荐使用总剂量是50mg,最多不超过100mg。给药方法是将rt-PA50mg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首先给予10mg 静脉推注,其余40mg在2h内匀速静脉泵入;溶栓后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每 12h一次,一般连续应用7天。rt-PA的缺点是不能长时间应用,计划的剂量用完后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溶栓效果不能再追加剂量。抗凝、溶栓过程中需每日复查凝血指标。抗凝治疗时需监测①凝血时间,肝素用于治疗目的时要求凝血时间延长2-3倍,即20-30min,当凝血时间<12min时应加大肝素用量,凝血时间>30min时应减少肝素用量。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可因实验室不同而异,用肝素后以延长1.5-2.5倍为宜。有条件者还可监测血清肝素浓度,使达到0.3-0.5u/ml。溶栓治疗中应监测的指标包括:①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为11-13s,超过25s为异常。②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正常值为2-4g/L,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1.5g/L则需减少尿激酶用量,继续监测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 <1.0g/L则立即停用。③凝血酶时间:正常值为16-18s,溶栓期间不宜超过正常的 3-4倍,60s较为理想。置管溶栓后每48h行深静脉造影复查,若显示导管侧孔段血栓大部或全部溶解,根据溶栓段长度可将导管后撤20-750px。病史在7天内者溶栓导管在术后4-5d拔出,病史在7-14天者拔管时间延长至6-8天。导管溶栓的中止指标包括:⑴溶栓过程中发生出血或严重感染并发症时;⑵纤维蛋白原水平<1.0g/L;⑶腘静脉以上主干静脉恢复通畅;⑷连续4-5天溶栓后造影见溶栓结果无进展。五、髂静脉狭窄的处理随着左髂静脉解剖异常在DVT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仅仅清除血栓而不处理髂静脉狭窄是远远不够的。国内多组临床研究显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中,其髂静脉病变发生率高达65~73%,病变部位多在左髂总静脉汇入IVC处。文献报告采用支架治疗无继发血栓形成的髂静脉狭窄或闭塞,3年通畅率 89-94.6%,证明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病变是安全的。同时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在下肢DVT的治疗中髂股静脉血栓清除后放置髂静脉支架以纠正髂静脉狭窄,支架置入者的深静脉一年通畅率明显高于未放置者,说明当骼静脉狭窄合并血栓形成时,自膨式支架的置入是必要的。我们推荐对于股腘静脉血栓完全溶解的病例,经造影发现患肢髂静脉存在狭窄,对于髂静脉病变部位进行球囊扩张,置入支架,推荐球囊直径10-12mm,支架直径 12-16mm。六、出院后的随访及治疗DVT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以防止出现血栓发展或复发。通常应用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包括以下4种:1、伴有恶性肿瘤的首次发作DVT;2、无明显诱因的首次发作 DVT;3、首次发作的DVT,具有与血栓复发危险行增高有关的基因和预后标志(如蛋白C、蛋白S缺乏,因子V Leiden突变等);4、反复多次发作的DVT。华法林对于防止DVT复发非常有效,监测华法林抗凝效果的标准是凝血酶原时间和 INR,用药期间控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0%以上(正常值为12-14s),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2.0~2.5之间。在原发性DVT患者中进行的延长华法林疗程的试验显示,华法林疗程延长至1-2年比3-6个月更能有效的降低DVT的复发,但出血危险增加,因此对于原发性DVT的抗凝疗程需根据患者情况权衡利弊后再作决定。近年来一些新的口服抗凝药已应用于急性DVT的治疗,如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等),现有证据显示,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治疗急性DVT同DVT的标准治疗(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疗效相当,但能显着提高抗凝治疗的获益风险比。利伐沙班的约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参数较少受性别、体重或年龄的影响,较少发生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每天1次固定剂量,不需监测特殊血液指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口服抗凝新药,为DVT患者的急性期治疗及持续治疗提供了一个简便的单药治疗方案。同时要求患肢穿弹力袜6个月~2年。七、常见并发症的处理1.出血:穿刺点周围出血。可表现为渗血或血肿。文献报告,CDT术后出血发生率为5-11%,其中颅内出血<1%,腹膜后出血为1%,肌肉骨骼系统、泌尿系统及胃肠道约3%,出血可发生在穿刺局部或远处组织、器官。因严重出血需输血的病人为0-25%,其与溶栓药物的剂量及用药时间长短有关,也与同时抗凝的程度和个体差异有关。因此所有导管溶栓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选择合适的鞘管、尽量避免多次穿刺、切开的皮下组织应妥当止血,对于小的毛细血管出血应确切结扎或缝扎,适当加压包扎等措施可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穿刺点周围渗血也常常是溶栓药物剂量过量的征象。2.导管周围血栓形成:导管周围血栓形成的原因导管置入后致静脉回流受阻和/或抗凝治疗不充分。避免该并发症的要点包括:(1)选择适合尺寸的溶栓导管,如经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置管时应选用4F的导管,避免导管过粗,干扰大、小隐静脉的回流;(2)可以从外鞘管内滴注肝素。(3)充分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 5000U,每12h一次,一般连续应用7天或注射尿激酶间歇期经导管滴注肝素 100-150mg/24h。3、导管继发的感染:多表现为导管置入途径的浅静脉炎症状,可伴有发热。处理时可先应用硫酸镁湿热敷患处,同时给予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如3天后症状仍不能改善时拔除导管,中止溶栓。如患者有菌血症症状还需行血培养+药敏,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以前把主动脉弓及内脏动脉附近的主动脉疾病当作治疗禁区,继去年成功开展主动脉弓上三分支原位开窗治疗主动脉夹层,今年又成功开展近肾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十体外肾动脉开窗,加之前做的烟卤,潜望镜等技术,我院血管外科已能全腔内(微创)修复整个主动脉病变(胸/腹主动脉夹层和胸/腹主动脉瘤)!点击链接,
请点击链接进入美篇,https://www.meipian.cn/1a9g2uk1?utm_source=singlemessage&from=singlemessage&v=4.4.0&user_id=39225269&uuid=259f09f76941611ddf2953dd47cab330&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
请点击链接地址,进入美篇。https://www.meipian.cn/1azyypte?utm_source=singlemessage&from=singlemessage&v=4.4.0&user_id=39225269&uuid=259f09f76941611ddf2953dd47cab330&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
当上肢及面部出现肿胀(放疗史,透析史),考虑静脉回流障碍,血管彩超对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准确性低,CT相对较贵,且需要较专业的专家才能正确读片。这时需要静脉造影,备球囊扩张、支架置入。https://www.meipian.cn/1dwky8r3?share_depth=1放疗致上腔静脉重度狭窄的发生率低,经微创治疗后效果好,所以见医院新闻,点此链接。http://www.hospital-nsmc.com.cn/a/xinwenzhongxin/yiyuanyaowen/2018/0622/2810.html
透析通路是慢性肾功衰患者的“生命线”,而能用于透析通路的体表浅静脉较少,通常是双上肢的头静脉,其次为尺静脉,但多数患者的浅静脉条件较差(浅静脉炎,浅静脉细小)。如果浅静脉条件差,可行人工血管内瘘,但通畅率时间短,创伤大。最后是深静脉置管,但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闭塞等。所以,已建立的透析通路维护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一病例,患者两年前行左腕部人工血管内瘘术,在瘘口成熟前行右颈静脉置管。左碗内瘘从第一次透析以来,患者每次透析后左手掌极度肿胀,行似“馒头”。近一年来左肩颈部浅静脉扩张。来我科门诊,考虑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收住院。昨日在局麻下行头静脉和左腋静脉 左锁骨下静脉及头臂静脉造影,发现左头臂静脉闭塞,予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效果良好。至此,我科已完成透析通路各“路段”的维护,手术成功率在98%以上。
腹主动脉瘤(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AAA) 是血管外科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是最常见的动脉瘤,瘤体破裂是AAA 最严重的后果。AAA腔内修复术(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是近二十年来的新兴技术,它给血管外科界带来了一次新的技术革命。 本科于今年2月,收治一女性患者,57岁,因右下腹疼痛至我院检查,彩超发现腹主动脉瘤,收住我科。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腹平软,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明显搏动性包块,腹部闻及血管杂音。辅助检查:血红蛋白60g/L,中性粒细胞正常,白细胞稍高,白蛋白28g/L,余未见特殊。入院诊断:1.腹主动脉瘤 破裂出血?2.中度贫血。入院后行CTA检查:肾下腹主动脉瘤 破裂出血?积极行腔内修复,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出现右下肢肿胀,彩超提示右髂静脉受压,考虑出血致后腹膜血肿压迫髂静脉。保守治疗,患者痊愈出院。目前随访复查CTA,支架形态良好,无移位以及内漏等。图1 腹主动脉造影:腹主动脉瘤伴有造影剂外渗,提示动脉瘤破裂出血。图2: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覆膜支架(Cook公司),瘤体消失,支架形态良好,无明显内漏。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DA)是动脉粥样化的重要肢体表现.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诊的患者将越来越多。 PDA早期的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行走几百米出现小腿酸胀、疼痛以致停下休息才能缓解)、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后期可出现静息痛、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发绀、趾端溃疡、坏疽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的有无、轻重受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个体的耐受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PDA的影像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SA(造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彩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CTA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MRA等。血管造影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DA的“金标准”,能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狭窄/闭塞的部位、程度、侧副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但因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创、操作复杂、易引起疼痛等,所以多用于外科或介入血管重建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彩超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最重要的筛选检查,具有安全、无创、价廉的优点。它反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闭塞的部位和程度准确性比较高,还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疾病作出定性和定量分析。但是,彩超无法将测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血管的全貌直观而全面的展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其敏感性和可靠性还受操作者熟练程度,探头压力、声束方向等的影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CTA发现闭塞动脉远段节段的能力优于常规血管造影,不足之处包括层厚小、使信息量增大造成阅读困难,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MRA属于无创性血管检查,无放射损伤易于被患者接受,但其图像清晰度相对较低、假阳性率高限制了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内科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仅能延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程进展,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的狭窄、闭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血管内膜剥脱、人工血管置换、旁路重建手术创伤大、风险大,尤其不适宜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诊治血管性疾病的发展方向。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是血管疾病治疗上的重大进展,目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成形术(BaHoon Angioplasty)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扩张血管的主要机理在于气囊扩张分离狭窄硬化的内膜,同时破坏中膜平滑肌强力层和胶原纤维.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断裂,中膜伸展,因而球囊血管扩张术是一种机械扩张导致血管重塑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法。为取得良好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FA疗效,血管壁的裂开深度必须达到中膜弹力层”“。Capek等在1989年报道的一组股胭动脉介入 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中,1年、3年和5年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81%、61%和58%[171。而Schwarten等在1988年报道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44例胭动脉以下的介入治疗中,介入成功率达到97%,随访二年的保肢成功率为86%””。同样是Capek他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发现,足背动脉搏动是股胭动脉PTA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他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胭动脉PTA治疗合升胭动脉以下的介入治疗可以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技术的远期通畅率””。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内支架(Stent) 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可导致血管夹层撕裂和弹性回缩,而支架植入通过挤压斑块和压迫管壁,克服了PTA的两个主要缺陷,是一种新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手段。Palmaz等采用随机预期试验(Randomized prospective trial,RPT)发现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分别采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单纯PTA治疗结果有显著差异,随访2年的结果表明前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畅率要高10%-1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内支架根据是否需要球囊扩张而分为二大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扩张支架(balloon expandable tent)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自膨胀支架(self-expandable stent)。美国FDA在90年代初就批准了球囊扩张式支架(Palmaz)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髂动脉狭窄,这类支架刚性强,可支撑较长的狭窄闭塞病变。自膨胀式支架(Wallstent)是近年来使用较普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支架,具有柔性好、可通过较扭曲的病变,贴壁性佳和不易移位等优点,易受压、血管迂曲、长段病变合适。Intracoil缠绕型自膨胀支架是一种较新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周支架,具有理想的柔韧性、覆盖度和支撑力,特别适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关节部位释放。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胭动支架植入远期疗效有限,主要是由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内膜增生导致的管腔再闭塞,目前有用覆膜支架进行外周介入治疗的报道,但远期通畅率仍未有明显改善1201。 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硬化斑块旋切术(PAC)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本技术始于80年代中期,其原理是利用高速旋转装置将粥样斑块研磨成极细小的微粒,被粉碎的粥样斑块碎屑及微粒粒可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不致引起远端血管堵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粥样斑块旋切术理论上能在切除血管壁钙化硬斑同时,不损伤血管壁.该类手术有几个优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介入操作成功率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治疗指征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可重复操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C导管种类众多,主要有Kensey动力血管成形导管、Simpson导管和Auth旋切器(Auth Rotablator)。 在临床中,PDA的患者都是到了晚期,下肢远端流出道完全闭塞,这时已无好的方法来治疗,只能试试介入或药物保守治疗,结果大部分仍然避免不了截肢,甚至由于身体情况,截肢都是风险高的手术了。而在德国,我看到的大部分只是部分血管节段性狭窄或闭塞,这时就可以采取介入或手术的方法。这与国内的经济状况有关及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够,也不积极看医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