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是世界性难题,手术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且有一定的复发率。而一些西医的新兴微创的技术,旨在保留括约肌并防止术后功能下降,如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于复杂性肛瘘的治愈率不高,可谓鱼和熊掌难以兼得。曙光医院夏氏外科的“鞋匠挂线法”经柏连松教授改良为“双线切挂法”后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显著,声名鹊起于沪上。其核心的挂线术始于明代,沿用至今且非常有效,挂线可以避免手术切断过多的肛门括约肌后肌肉回缩而断端分离所引起肛门闭合障碍。我们相信微创治疗肛瘘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为此她将前辈的“挂线疗法、置管疗法、垫棉疗法、药线疗法”等特色技术综合应用,创制了“对口切开旷置垫棉法”、“基于括约肌功能保护的肛瘘虚实挂线低切高挂分次紧线法”等极具中医特色的肛瘘术式,体现了外科正宗派的精髓和学术源流。对风险大的高位经括约肌瘘和括约肌上瘘,我们常先采取挂虚线法,首先将瘘管分离至括约肌环,随后将残留的括约肌部分虚挂线,直至切口基本愈合,后期通过紧线达到渐进式弹性切割,目的是通过对挂线后使得括约肌的逐步切开愈合,从而降低瘘管和内口的位置。根据经验有些患者也可选择不紧线而撤线即愈。
此外,近年来在外科领域开发了不少生物材料和器械工具用来治疗肛瘘,如肛瘘栓、生物蛋白胶、组织移植、细胞因子疗法、干细胞治疗、肛瘘镜治疗(VAAFT)等,其疗效有待长期临床应用加以验证。同时,技术和设备的进步也会推动疾病的治疗水平,如肛瘘激光闭合术(FiLaC™)等正在逐步兴起。我国传统中医药在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式,既有内治法,又有外治法。中医的整体观认为,肛瘘虽发生于局部,但其发生、发展和变化均与脏腑功能失调紧密相关。因此术后运用中医药进行辅助治疗,将辨证论治与辨病相结合,可促使炎症消退、减少创面水肿和加快术后创面的愈合,减轻患者的疼痛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指出的是肛瘘、肛周脓肿虽然属于外科疾病范畴,除中药药膏外敷等外治法之外,中医药的内治法对本病的救治具有独特的优势,初期助消、中期助溃、后期助敛,降低了成瘘率、减少了复发率、减轻了肿痛的症状,控制了疾病的程度。“治疮全赖脾土”、“脓出为第一要务”这些诊治思想都是前贤智慧的结晶,须谨记在心。临床上将肛瘘手术后在半年内发生复发或者肛瘘初次手术未愈需再次手术者,称为复发性肛瘘。尤其是高位复杂性肛瘘,因其手术难度大,术后复发率可高达50%,再次手术的失败率仍有10%,是肛肠科疑难杂症之一。肛瘘复发因素很多,如内口遗漏和处理不当、挂线方法不正确、支管遗漏和引流不畅、患者的体质、多次手术史等密切相关。因此,肛肠外科的医师思考和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提高肛瘘特别是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愈率,降低肛门失禁风险”。近年来,多学科联合诊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国内不少医学领域都兴起了多学科诊治的热潮,甚至成立了各类MDT学会或联合会。在肛瘘的诊治上,多学科联合诊治的理念也在逐步建立,在国内不少知名的肛肠疾病诊治中心,MDT的诊治形式也已经逐步开展。肛瘘的诊断需要超声医学、放射影像医学、消化病学、结直肠外科学、中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乃至泌尿外科和妇产科学等学科的联合参与,才能在精确诊断、精准手术、术后康复、心理康复和围手术期治疗等方面取得不断发展。高位复杂性肛瘘作为世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主要存在以下难点:创伤大,创面愈合过程长,多不顺利;术后不适症状明显,疼痛重,分泌物多等;常有多次反复治疗的历史;易形成假性愈合,再次手术率高;产生肛管缺损,遗留明显疤痕;肛门失禁及肛管狭窄并发症多;位置较深反复感染。具有“三多一少易复发”的疾病特点,即“手术次数多、痛苦多、病程长,肛门功能减少,容易复发”。总之,手术治疗目前仍然是肛瘘治疗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近些年来,国内外肛肠科医生都致力于肛瘘的微创或无创治疗,加以时日,希望我们能在这一领域找到更好的方法。
在肛瘘治疗方面,传统上手术治疗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方式,手术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综合临床和文献报道,主要的肛瘘术式有挂线术、切开术、切除术、皮瓣转移术等,方式往往因国情、文化和医疗水平的不同而各异。但核心仍然是肛门功能的保护和瘘管组织彻底清除之间矛盾,其难点还是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到底是牺牲肛瘘的治愈率来提高括约肌的保留程度,还是牺牲更多的肛门括约肌以提高肛瘘的治愈率?对于此问题,目前的主流观点是在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以保护肛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其他技术手段的提高或改良提高肛瘘的治愈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于括约肌间瘘的手术方式从单纯的肛瘘切开术转变为括约肌保留的术式,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今,即行瘘管切开术的患者明显下降而行括约肌保留术的患者明显增多。对于复杂性肛瘘而言,挂线引流局限感染灶的应用较先前显著增多,如果一次挂线无效而脓肿复发,尚可以再次挂线引流,最终目的是为了能既更多地保留肛门功能又可以彻底治愈疾病。对临床医师而言,不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案前必需与患者交代其治愈率并非能达到100%,任何治疗都存在一定的失禁的发生率。人类对肛肠疾病的认识已经从肛门和直肠的局部拓展到了盆底疾病的层面,难治性高位肛瘘不仅仅是一个肛门疾病,更应视之为一种难治性的盆底感染性疾病。与此同时,肛瘘的形成机理也不宜仅从静态解剖形态来看,也应该着眼于动态的生理机能方面,思考肛门括约肌生理活动的差异引起肛瘘的新型发病学说等。在肛瘘治疗方面,传统上手术治疗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方式,手术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综合临床和文献报道,主要的肛瘘术式有挂线术、切开术、切除术、皮瓣转移术等,方式往往因国情、文化和医疗水平的不同而各异。但核心仍然是肛门功能的保护和瘘管组织彻底清除之间矛盾,其难点还是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到底是牺牲肛瘘的治愈率来提高括约肌的保留程度,还是牺牲更多的肛门括约肌以提高肛瘘的治愈率?对于此问题,目前的主流观点是在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以保护肛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其他技术手段的提高或改良提高肛瘘的治愈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于括约肌间瘘的手术方式从单纯的肛瘘切开术转变为括约肌保留的术式,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今,即行瘘管切开术的患者明显下降而行括约肌保留术的患者明显增多。对于复杂性肛瘘而言,挂线引流局限感染灶的应用较先前显著增多,如果一次挂线无效而脓肿复发,尚可以再次挂线引流,最终目的是为了能既更多地保留肛门功能又可以彻底治愈疾病。对临床医师而言,不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案前必需与患者交代其治愈率并非能达到100%,任何治疗都存在一定的失禁的发生率。
关于肛瘘的病因,目前认为“多数肛瘘的发生起源于肛周脓肿。”其他病因如肛门术后感染和肛周创伤等较为少见,克罗恩病等炎性肠病已证实与肛瘘有关,肛周瘘管性病变也是克罗恩病的最常见病变形式,其他如结核和某种特异性细菌病等引发者较为罕见。年龄和性别对于肛瘘发病的影响:Sainio报道男性患者是女性的两倍。Fitzgerald等提出的“儿童期的肛瘘是先天形成的自限性疾病”的理念。其他因素如排便习惯方面对于肛瘘发病的影响:临床医生常体会到肛瘘的发病与腹泻症状和稀便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未有循证医学文献支持腹泻是肛瘘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关肛瘘的形成,Eisenhammer曾断言:肛周脓肿是肛瘘之母。Grace曾分析肛周脓肿脓液,肠源性脓肿形成肛瘘的可能性较大。有关肛瘘等肛周感染性疾病病因病理目前存在几种学说:1.隐窝腺感染学说。2.中央间隙感染学说。3.上皮细胞致病学说。这些学说从不同角度对肛瘘的形成进行了假说,并通过一定的临床调研和解剖试验加以验证,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共识,但也在有些方面在理论上形成了相互补充。在肛瘘的认识方面,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ASCRS)从2005年起在肛瘘指南上从保护肛门功能的角度出发,将手术后容易导致肛门失禁的肛瘘均纳入复杂性肛瘘的范畴,如瘘管穿越括约肌30%以上,包括高位括约肌间瘘、括约肌上瘘及括约肌外瘘、女性前侧肛瘘、复发性瘘管伴有肛门失禁、局部放疗后肛瘘、克罗恩病肛瘘、多个瘘管肛瘘等。在此需要指出,人类对肛肠疾病的认识已经从肛门和直肠的局部拓展到了盆底疾病的层面,难治性高位肛瘘不仅仅是一个肛门疾病,更应视之为一种难治性的盆底感染性疾病。与此同时,肛瘘的形成机理也不宜仅从静态解剖形态来看,也应该着眼于动态的生理机能方面,思考肛门括约肌生理活动的差异引起肛瘘的新型发病学说等。
肛瘘(fistula-in-ano)是肛管直肠与肛周皮肤间的异常通道。人类文明自从有文字记录以来,肛瘘疾病就始终记载。不少患者多次反复发病、多次手术、经久不愈、复发等,病期可长达数十年。因此,肛瘘特别是高位复杂性肛瘘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外科领域的难治性疾病。不少知名的肛肠外科名家都常常比喻感叹:“肛瘘的治疗就像螺蛳壳里做道场,难!”肛瘘通常是直肠肛门周围脓肿破溃后的继发病,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继发性外口、内口与外口之间相同的管道三部分组成,但也有只有内口或外口者。肛瘘是临床常见疾病,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生,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婴幼儿发病也不少见,主要见于男婴,女童少见。在我国肛瘘的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的1.67%~3.6%,国外为报导为8%~25%。如1969至1978年间,芬兰赫尔辛基的一项手术的调查显示,肛瘘的发病率为8.6/10万人。高位复杂性肛瘘占全部肛瘘的5%~10%。在西方,肛瘘是自有医学史开始就有记载的一种疾病。希波克拉底大约在公元前430年就提出这种疾病是由“骑马造成的挫伤和结节”所引起,他也是“使用软麻线折叠五折后用马鬃包裹”制成挂线治疗肛瘘的西方第一人。2000多年来随着对肛瘘的研究深入,产生了大量的文献,现代医学称本病为“肛瘘”,翻译为“analfistula”或“fistula-in-ano”。“fistula”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芦管、水管”,另外,挂线的“Seton”一词源自拉丁文“seta”,愿意为猪鬃。19世纪时Salmon就在英国伦敦创建了专门治疗肛瘘的专科医院圣马克医院。我国是认识“肛瘘”最早的国家之一。瘘病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中山经》“合水多鳝鱼,食之不痈,可以为瘘”。“肛漏”之名则见于清代《外证医案汇编》,是近百年才用的。肛瘘民间又有“偷粪老鼠疮”的俗称,似出于古代“鼠瘘”之名。
对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老年痔病患者应重视围手术期合并病的处理、血栓及出血风险的评估,术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与患者充分沟通,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围手术期处理:因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因此术前不仅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及充分的准备,还应高度重视患者围手术合并病的处理。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避免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慢阻肺患者术后可间断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糖尿病患者应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胃病患者应常规使用胃黏膜保护剂,防止应激性溃疡发生。在患者全身状况允许的条件下,结肠镜检查应作为痔手术前的常规检查,以排除肠道息肉、肿瘤等疾病的存在。 血栓及出血风险评估: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长期服药围手术期的处理需要对患者出血风险与血栓栓塞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并权衡利弊,寻找最佳平衡点,从而决定继续或停止抗栓治疗;而对于计划停止抗栓治疗的患者,还需要评估在停止抗栓治疗期间是否加予短期的桥接治疗。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抗凝药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调整抗凝血药物治疗,进行痔切除术是可行的结论。常规建议采用内痔胶圈套扎术,胶圈套扎的原理是通过器械,将小型胶圈套入痔核的基底部,利用胶圈的弹性阻断内痔的血供,从而使痔核缺血、坏死、脱落,并使局部纤维化增生,瘢痕形成,从而达到使周围组织固定的目的。适用于各期内痔以及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因胶圈套扎操作简便,术后疼痛轻,即使复发后仍可重复套扎,因此对Ⅱ度内痔是个极佳的选择。另外,胶圈套扎可与其他方法结合运用。如胶圈套扎与外痔剥离术相结合,可用于治疗混合痔,该法扩大了胶圈套扎应用范围,减少传统手术损伤,降低术后痛苦。将胶圈套扎与硬化剂注射相结合,在治疗重度痔病及预防术后迟发性出血方面,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综上所述,老年痔病患者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应与患者充分沟通,治疗目的应以缓解痔的症状为主,而非痔的切除,治疗方法的选择应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对保守治疗无效、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充分重视围手术期评估,尤其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确保手术安全。手术方法的选择,应在医患双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选择侵入性地、安全性高、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定最合适的手术方案。
老年痔病患者因年龄高、常合并心脑血管等全身性疾病,治疗棘手,临床上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老年痔病患者的特点: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渐衰,经脉渐虚,脏腑功能日益减弱,机体抗病能力及自我修复能力明显低于中青年人,面对手术创伤的打击,各组织器官耐受程度降低,出现各种相关并发症的概率增加。另外,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手术的风险,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老人痔疮的特点也非常明显,一是易于加重,并发内痔脱出、嵌顿、出血及血栓等;二是很少为单纯的内痔,大多都是混合痔,并且外痔的部分多为皮赘样的结缔组织增生和静脉曲张。(2)老年痔病患者的治疗原则老年患者痔病的治疗应中病即止,以缓解或者消除痔的症状为原则,而非消除痔体本身,不可“见痔就治”。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和痔的发病情况,进行“量体裁衣”、采取个体化治疗,确保在缓解痔病症状的同时,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手术方式选择应以微创为主,降低术后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
1.肛瘘磁共振成像方法首先,如果要观察肛瘘,如果患者没有注射磁共振造影剂禁忌,还是推荐做肛周MRI增强检查为好,因此行MRI增强扫描前需要空腹四小时以防止对比剂过敏后所致呕吐而有窒息的风险。肛瘘MRI最常用的扫描切面有垂直肛管的斜横断位和平行肛管的斜冠状位,通过这两个位置的综合阅片,可以了解肛瘘整体范围及与肛周结构的关系。最常用的序列有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T2WI)抑脂序列、快速自旋回波T1加权(T1WI)序列、增强后快速自旋回波T1WI抑脂序列;也有一些可选序列,如质子加权抑脂序列和扩散加权(DWI)序列。范围上至双侧髋关节,并包括整个会阴部。2.肛瘘和肛周脓肿磁共振表现活动性瘘管在T1WI序列上呈低信号,T2WI序列上根据含液体的多少为高或稍高信号,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瘘管可见强化,并可追踪瘘管并发现通入直肠、肛管壁的内口。脓腔则由脓腔壁和里面的脓液和/或空气组成,往往和瘘管相通,脓液在T1WI序列上为低信号,T2WI序列上呈高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如果脓腔内含气体,则在各序列上呈低信号。脓腔壁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如果瘘管愈合,则T2WI序列上高信号的炎性组织为纤维组织替代变为低信号。非活动性或愈合瘘管T1WI、T2WI和DWI序列上均可表现为低信号管道,增强后无明显强化。因此,根据增强后有无强化可判断病灶是否处于活动期。T2WI低信号与增强后无强化往往同步,最终这些病灶会愈合。
面对黑白色胶片,患者往往无所适从,那么如何去解读一张本院或外院的肛周MRI报告,为患者解释相关内容呢?首先,我们需要从肛周MRI报告中获得最基本的信息:检查时间、临床初诊、送检医生要求包括扫描部位和是否增强)。然后是具体扫描项目名称、检查方法。接着是MRI关键图像,报告具体描述即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然后,重点介绍适合肛周MRI增强成像疾病的相关影像学知识,因为很多患者对肛周MRI不甚了解,不明白为何要行MRI增强检查或行MRI扫描的意义在何处。此时,需要肛肠科或放射科医生去和病人解答,肛周MRI增强成像是观察肛周疾病比较适用的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肛瘘,为金标准。肛瘘主要受累人群为青壮年,男性好发。如果是Crohn’s病患者合并肛瘘则更复杂。由于肛瘘或肛周脓肿常常累及括约肌复合体和两侧肛提肌,而这些肌肉的完整与否往往和肛门括约功能相关。因此,行肛周MRI增强的目的就不仅限于诊断了,更重要的是明确病变与这些肛周肌群的关系,从而有助于肛肠科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隐匿分支通过MRI大部分都能显示出来。因此,对肛瘘愈合的判断MRI甚至更优于外科术中所见。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肛瘘增强MRI扫描方法和读片要点。在临床实践中,如果肛周炎症处于急性期,可以选用MR的平扫或增强;在稳定期(瘘管期)更建议采用造影增强扫描。
肛周瘙痒症状为主的基本很多,肛周瘙痒症、肛周湿疹、肛瘘、肛门失禁、肛周溃疡、肛门术后创面、肛周真菌感染等,特别复杂。这个现象很常见也比较难好。很多患者主诉确实越抓越痒,而且越洗越痒。很多病人用过很多种药膏,看过很多医院,都不能治愈。so,一言难尽! 那么我给大家推荐的方法和意见是什么? 很多患者都初听到以后,一时不能理解。but这很正常。 因为这个病太轻,不危及生命,在医学教育中有不足,很多医生也常常不知所措,甚至对病人有一定程度的误导。情有可原…… 治疗方法就是绝对不能再冲洗或坐浴,避免用水,也不能用湿巾纸。干的大致擦一下就用药膏薄薄一层外涂,口服抗过敏的止痒药。坚持不要主动用水,特别是不能用药水。 好了,方法很明确,做法很简单,但是行之有效。 各位,不要再为了所谓“干净”去冲洗擦洗肛门了,毫无意义!这只会是肛门瘙痒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而且迁延不愈。 智能冲洗马桶盖,只能增加肛门瘙痒的情况。 …… 结论说三遍:干燥干燥干燥,不洗不洗不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