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是指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如下图所示:一般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未发现明确病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可伴耳鸣(约90%)、耳闷胀感(约50%)、眩晕(约30%),恶心、呕吐,听觉过敏或重听,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突发性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一般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含极重度聋)。1.低频下降型:1000 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250、500 Hz处听力损失≥20 dBHL。2.高频下降型:2000 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4000、8000 Hz处听力损失≥20 dBHL。3.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 Hz(250、500、1000、2 000、3 000、4000、8000 Hz)平均听阈≤80 dBHL。4.全聋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 Hz)平均听阈≥81 dBHL。目前,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突聋,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只有10%~15%的突聋患者在发病期间能够明确病因,另有约1/3患者的病因是通过长期随访评估推测或确认的。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当下较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不同类型的听力曲线可能提示不同的发病机制,在治疗和预后上均有较大差异:低频下降型多为膜迷路积水;高频下降型多为毛细胞损伤;平坦下降型多为血管纹功能障碍或内耳血管痉挛;全聋型多为内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患者一般必须进行的检查:1.耳科检查:包括耳周皮肤、淋巴结、外耳道及鼓膜等。注意耳周皮肤有无疱疹、红肿,外耳道有无耵聍、疖肿、疱疹等。2.音叉检查:包括Rinne试验、Weber试验以及Schwabach试验。3.纯音测听:包括250、500、1000、2000、3000、4000及8000 Hz的骨导和气导听阈。4.声导抗检查:包括鼓室图和同侧及对侧镫骨肌声反射。5.伴有眩晕时,应进行自发性眼震检查,并根据病史选择性地进行床旁Dix-hallpike试验和/或Roll试验。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根据听力曲线分型对突发性聋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对各型突聋均有效,合理的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效果要好;低频下降型疗效最好,平坦下降型次之,而高频下降型和全聋型效果不佳。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预后越差。发病一开始就全聋或接近全聋者,预后差。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预后越好。复发主要出现在低频下降型。伴有眩晕的全聋型患者预后不佳。突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多为内耳血管病变,西医诊疗指南建议采用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治疗(包括血液稀释、改善血液流动度以及降低黏稠度/纤维蛋白原,具体药物有银杏叶提取物、巴曲酶等)。白鹏大夫的颈部七线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尤佳,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松解颈部肌肉,恢复交感神经张力平衡,从而缓解椎动脉痉挛,改善椎动脉供血,进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最终使耳蜗微循环得到恢复,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优势在于安全、有效,无论初发、复发均有显著疗效。不必担心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及血液流变学药物出现胃肠刺激、出血等不良反应。
面瘫俗称“口僻”,现代医学称为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临床上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之分,中枢性面瘫多继发于脑血管病,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是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突然一侧眼睑不能闭合,口角下垂,不能鼓腮、抬额、皱眉,进食时饭粒和残渣滞留于患侧齿颊间隙,甚至汤液自患侧口角溢出。 本病发病率较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美国的发病率为每年13-34/10万,我国的发病率约为每年425.7/10万,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而且病变程度也有所加重。该病若治疗不及时或失治、误治会遗留很多后遗症,严重影响人的容貌及生活质量,危害人类的健康。 祖国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多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阻痹,使面部筋脉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西医认为该病多因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引起局部神经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出现髓鞘脱失,以致轴突变性所致。本病的确切病因至今尚不明了。 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西医治疗;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针灸治疗。西医多采用激素抗炎结合抗病毒疗法,急性期效果较为突出,但对于后遗症的疗效较差,而且激素副作用较大。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为原则,把整体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其优点是痛苦小,若治疗及时不易留后遗症,缺点是对面瘫后遗症的治疗不理想。 针灸治疗该病历史悠久,无副作用,其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多年来经过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使针灸治疗该病的疗效得到充分的认证,目前,全世界已公认面瘫属于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 我院针灸科老中青三代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根据患病的轻重程度和不同时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并在传统针刺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针药结合、针罐结合的特色疗法。对于重症面瘫以及面瘫后遗症的治疗我科也取得了一定突破,尤其是对西医认为难以治愈的亨特面瘫,更是总结出一套特有的治疗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偏振光治疗仪,红光治疗仪等诸多治疗仪器也引入到该病的治疗中。目前,我科对于轻中度的面瘫患者多单纯采用针灸治疗,重症患者多采取针药结合,对于棘手的后遗症通过刺络放血、药罐以及火针同时配合偏振光治疗仪、红光治疗仪,临床显示这些方法对于该病疗效确切,患者痛苦小,花费低,起效快,是较好的综合性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是以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特征的病证,又称面肌抽搐。一般以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多见。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早期表现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渐向口角、整个面肌扩散。后期可出现肌无力、肌萎缩、肌瘫痪。精神越紧张、激动痉挛越严重。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型面肌痉挛,一种是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表现上区分出来。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面肌痉挛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本病病因不明,传统中医认为本病常与情志内伤及气血不足等因素相关。一旦怀疑为本病,应常规进行脑电图,肌电图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乳突,颅骨X线摄片,头颅CT及MRI检查,以排除乳突及颅骨疾患。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等均无显著疗效。过去常用普鲁卡因、无水酒精或5%酚甘油等做茎乳孔处注射,以造成一时性神经纤维坏死变性,减少异常兴奋的传导,一次注射量为0.3~0.5ml,以达以出现轻度面瘫为度。剂量过大将产生永久性面瘫,剂量过少3~5个月后仍要复发。现已很少采用。还有一种射频温控热凝疗法:用射频套管针依上法刺入茎乳孔内,利用电偶原理,通过射电使神经纤维间产生热能,温度在65℃~70℃,在面神经功能监测仪监护下,控制温度使神经热凝变性,以减少传导异常冲动的神经纤维。术后同样要发生面瘫,在1~2年内的面瘫逐渐恢复过程中又会旧病复发,否则电热过度,痉挛虽可长期不发作,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瘫。 近来,由于大城市工作压力大和生活节奏快,面肌痉挛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几乎覆盖各年龄段,而传统中医药治疗,尤其是针灸治疗本病的优势逐渐突显出来,在多年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针灸治疗本病有很好的疗效,且没有任何神经损伤的风险,没有任何副作用,对于发病3个月以内的患者,早期针灸介入并结合中药口服,基本短期内都可以痊愈。但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的拖延,病灶形成,症状加重,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就会造成治疗难度增大,疗程延长。患病时间长,病情进展重的,虽所需针灸治疗的时间较长,但有效率几乎能达到100%,坚持治疗有部分患者能够基本治愈或得到有效控制。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我们总结了一整套传统疗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有效治疗方案,活血与止痉共调,调气与安神合治,结合颈部电针,局部注射等手段,收效显著。因此特将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优势分享给大家,望广大患者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皮肤黏膜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突然发生的、沿神经呈带状分布、密集成群的单侧分布的疱疹为特点,疼痛明显,愈后极少复发。本病传播途径为“皮肤-空气-呼吸道”,带状疱疹患者不能直接传播带状疱疹病毒,但能在易感人群中造成水痘流行,以老年人及免疫缺陷者多见。本病发病前常有低热、乏力症状,欲发疹部位有疼痛、烧灼感。最常见为胸腹或腰部带状疱疹,约占70%。带状疱疹初起时皮肤呈不规则或椭圆形红斑,患侧皮肤有烧灼感、疼痛。数小时后在红斑上发生成簇的水疱,疱疹呈粟粒大小透明水疱,周围有红晕。数日后,疱浆混浊,逐渐被吸收,终呈痂壳。1-2周脱痂,遗留的色素也逐渐消退,一般不留瘢痕,损害不超越中线。老年人的病程常为4-6周,有超过8周者。有些老年患者疱疹愈合后的神经痛持续较久,可能存在半年以上。治疗方面,西医主要采取阿昔洛韦、阿糖腺苷、阿糖胞苷或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转移因子、西咪替丁、正常人免疫球蛋白免疫增强治疗;以及相应的抗菌、消炎、镇痛等对症治疗。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火毒蕴结或湿热郁结于皮肤所致,白鹏大夫主要采取围刺、火针、穴位注射及揿针贴敷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其中,火针点刺肌肤能加快局部新陈代谢,且其高温对疱疹里的病毒有直接杀害作用。针刺夹脊穴和皮损局部围刺疗法通经活络,激发经气,调和气血。腺苷钴胺穴位注射营养神经,揿针贴敷加强止痛的疗效,此套治疗方案收效显著,不仅能消除水疱与红斑,而且能防止带状疱疹消失后遗留的神经痛,且可增强人体的抵抗力、缩短疗程及无不良副作用。因此特将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优势分享给大家,望广大患者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一、颞下颌关节炎是个什么样的疾病?有调查发现,患有颞下颌关节炎的人相当普遍,在中国的发病率为18.27%~42.90%,好发年龄在20~40岁。其发病的原因比较复杂,意见不一,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情绪、外伤、劳损、寒冷刺激等有关。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及愤怒时咬牙切齿等均可使颞颌关节周围肌群痉挛而致颞颌关节功能紊乱。也有因先天发育不良、外伤或反复过度张口引起劳损而造成双侧颞颌关节运动不平衡所致。职场人群和初高中学生中非常多见。颞下颌关节位于面颊部,此关节虽小,却是人体中最复杂的关节之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主理张口闭口和咀嚼运动。一般认为有颞下颌关节区的疼痛、下颌运动异常、弹响或杂音三大症状,无风湿、类风湿病史,而又不属于其他临床或病理上诊断已很明确的颞下颌关节疾病者,即属于颞下颌关节炎。二、颞下颌关节炎的典型表现1.关节和周围肌肉疼痛。通常是在开口说话、唱歌、打哈欠,吃饭嚼东西时,尤其是嚼比较硬的食物,出现颞下颌关节周围疼痛。疼痛的性质以持久性钝痛为多见,但是一般无自发的疼痛及剧烈性疼痛,有的患者除局部疼痛外,还可伴有局部压痛。2.下颌运动异常。正常的下颌运动即张口闭口运动,其自然的开口度约4cm,张口运动自然而协调,无偏斜。如果有下颌颞下颌关节紊乱,可见①张口受限,开口度小于3.5cm;②开口过大,开口度大于4cm;③张嘴时不协调自然,即张口过程中需稍微停顿后方可继续张口;④张嘴时出现下巴偏歪。3.弹响或杂音。即在张口运动中,出现“卡”“卡”的弹响声,或者“卡叭”“卡叭”的破碎音,或者有连续的似揉碎玻璃张样的摩擦音。4.其他症状。当然有的人还伴有头痛、耳痛、耳鸣、面痛等。三、颞下颌关节炎有哪些常用治疗方法?西医目前尚无特定有效的治疗颞下颌关节炎的方法,只采取一些常规处理,如下:1.纠正不良习惯。如避免用过度单侧咀嚼东西;谨防吃过硬或大团块的食物;有紧要牙关习惯的人,平时注意纠正咬牙的习惯等。2.口服药物。如口服安定、扶他林、莫比可等西药抗炎、镇痛。3.注射药物。如普鲁卡因封闭;局部注射激素抗炎、止痛等。4.手术。经过以上等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其中严重者可选择手术治疗。四、颞下颌关节炎能够治愈吗?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反复验证,我们发现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炎有着很好的疗效,绝大多数可以通过治疗得到稳定、好转和痊愈。相比西医而言,针灸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针灸治疗此病见效快,疗效明显。多数患者针灸几次后,症状就会得到明显缓解,并且有证据显示,针刺治疗颞下颌关节炎的总有效率在90%左右。其次,针灸治疗过程相对简单,患者花费相比西医更低。再者,相比西医的肌肉注射和手术治疗,扎针所受的痛苦要小得多,也不会产生如手术带给人的创伤。更重要的是,针灸没有一些西药的毒副作用,既不会因长期服药身体产生耐药性,又不会有对药物的依赖性,同样没有因药物对肝肾脏造成的损害,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治疗方式。通过针灸的治疗,颞下颌关节炎可以好转和痊愈,而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负面的影响。针灸本身有着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既可补虚又可泻实,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正气,使紊乱的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针刺颞下颌关节周围局部,如下关穴、颊车穴和听宫穴,中国古代医书早就有记载,此三穴主治像颞下颌关节炎这类张口不利的疾病。再配以合谷穴远端针刺,有“病在上者,取之下”、“面口合谷收”之意,诸穴远近相配,可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开噤止痛之效。最终纠正颞下颌关节的紊乱,恢复张口闭口和咀嚼的正常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脂溢性脱发是在皮脂溢出过多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脱发,其症状为患者头皮脂肪过量溢出,常伴有头屑增多,头皮油腻,瘙痒明显。多发生于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青壮年。患者一般头发细软,有的还伴有头皮脂溢性皮炎症状,开始逐渐自头顶部脱发,蔓延及额部,继而弥漫于整个头顶。分为干性型和湿性型两种。干性型头皮屑过多,抓时白屑纷落,瘙痒剧烈,毛发干枯;湿性型头皮油腻而亮红,或结黄色油性痂,头发细软、脱落、秃顶。脂溢性脱发主要发生于男性青年,且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但近些年来女性患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患者一般从二十多岁开始就出现持续性的脱发,严重者到三十多岁,一般到四十多岁就基本脱光,严重影响美容。传统中医认为:过食辛辣厚味,或情志不遂,抑郁化火,损阴耗血,血热生风,风热上窜巅顶,毛发失于阴血濡养而突然脱落;或情志内伤,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致毛发失荣,及爹跌扑损伤,瘀血阻络,清窍失养致发脱不生;或久病及产后致气血两虚,精血亏虚,毛发失养而脱;或肝肾不足,精不化血,血不养发,肌腠失润,发无生长之源,毛根空虚而发落成片,甚至全身毛发脱落。西医学认为本病与遗传、情绪、应激、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尚没有行之有效的普及的治疗药物,目前西医主张用5α-还原酶抑制剂治疗男性脂溢性脱发,因为男性脱发与体内双氢睾酮浓度有关。女性脂溢性脱发与头皮睾酮水平增高有关,而与二氢睾酮水平升高无关,女性的脂溢性脱发应以抗雄激素药物治疗为主。中药实证以清热通瘀为主,虚证以补摄为要,适当选用外治法促进毛发的生长。治疗周期长。而针灸治疗本病主要以局部针刺为主,配合红光照射,促进局部头皮的血供,效果立竿见影,下面分享一则近期门诊病例供大家参考:患者卢XX,男,22岁,大三学生,2016年12月23日初诊患者近半年开始出现脱发,脱发的发展进程是越来越严重,开始时每天可见许多头发落在枕巾和发梳上,到后来只要轻轻一拔就可以拔下一大把,洗头时满脸盆都是脱发。经同学介绍来我处就诊,予局部针刺加红光照射20分钟,并嘱患者每次洗头时观察脱发情况的变化,拍照为证。2017年1月6日,患者第四次复诊,问及患者近期变化,患者告知病情明显好转,现每次洗头掉发较之前将近减少了一半,会继续坚持针灸治疗。因此,特将此病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更多被脱发困扰的患者能得知针灸治疗本病的优势,尽早选择针灸治疗。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以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征。按照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慢惊风、肝风等范畴。西医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进行性抽搐”,“冲动性肌痉挛”等。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候群。特征是患儿频繁挤眼、皱眉、皱鼻子、撅嘴等;继之耸肩、摇头、扭颈、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似清嗓子或干咳声。本病以肢体抽掣及喉中发出怪声或口出秽语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在2~12岁之间,男孩发病率较女孩约高3倍。一般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抽动在精神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病症可自行缓解或加重,患儿智力不受影响。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所伤、感受外邪、疾病影响、情志失调,以及学习紧张、劳累疲倦、久看电视或久玩游戏机等因素有关。传统中医认为肝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主疏泄。无论何种因素导致肝的功能失调,均可触动肝风而形成本病。有以下几条表现者,可明确诊断为本病:1.发病于18岁前,可有疾病后及情志失调的诱因或有家族史。2.不自主的眼、面、颈、肩、腹及上下肢肌群快速收缩,以固定方式重复出现,无节律性,入睡后消失。在抽动时,可出现异常的发音,如咯咯、吭吭、咳声、呻吟声或粗言秽语。上述抽动可轮换发作。3.抽动能受意志短暂遏制,可暂时不发作。4.本病呈慢性过程,有明显波动性,常由感冒诱发或加重。对于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目前临床以西医治疗、中药及针灸结合或单纯使用中药为主。西药一般以舒必利、氟哌啶醇等药物长期口服,虽然西药有一定抗抽动作用,但其疗效持久性较差,长期用药副作用明显,易产生抗药性,且患儿易复发,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而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病情,安全性高,再配合局部电针治疗,疗效确切持久,并可调整患儿阴阳,使其“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西医学所谓的牛皮癣,又名“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表皮细胞过度增殖为特点,典型皮损为红色斑丘疹、斑块,表面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男性多于女性,城市多于农村,北方多于南方。相当于中医中的“白疕”,因其“肤如疹疥,舌白而痒,搔起白皮”而得名。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银屑病(白疕)是由于素体营血亏损或内有蕴热,热毒炽盛、外感风寒、风热之邪,营血亏耗、日久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成。其血热的产生多由七情内伤,外受六淫之邪,内外相博而风湿蕴阻、郁久化火,或饮食不当,嗜食辛辣、烟酒及肥甘之物所引起。西医目前认为银屑病发病与遗传、病毒及细胞感染、精神、饮食、外伤、代谢、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一般认为遗传的因素影响较大,近年来研究表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可能为银屑病重要的遗传标志。再有,发现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大多数会患有扁桃体腺炎或上呼吸道感染史,经常用抗生素及扁桃腺切除术后可有一定的效果,所以认为细菌或感染可能也是银屑病的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银屑病的分型及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夏轻冬重,病程日久者与季节变化关系不明显。银白色鳞屑、薄膜现象、点状出血被看作是牛皮癣症状表现的三大临床特色。银屑病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四型:①寻常型(最常见):初起时皮损如针头大小的丘疹,逐渐扩大如黄豆大小或融合为片,颜色淡红或鲜红,皮损表面覆有多层干燥白色鳞屑,边界清楚,轻轻刮除表面可露出半透明薄膜,成为薄膜现象;再刮可见小出血点,呈筛孔样或露珠状,称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现象),是银屑病特征性损害。可发于全身各处,以四肢及头部最为常见,尤其肘、膝关节处,常对称分布,病程缓慢,可分为进行期、静止期、退行期三期,易复发。②关节型(较少见):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基础上伴有关节的红肿热痛,关节变形,活动受限,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③红皮病型:由寻常型发展而来,多由于治疗不当或使用刺激性药物而致全身皮肤潮红、肿胀、大量脱屑,甚至指甲脱落,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④脓疱型(少见):皮损上有针尖到粟粒大小、黄白色的小脓疱。分为泛发型和掌跖性两种。治疗:西医一般多用环孢素、甲氨蝶呤、维A酸类治疗。中医治疗以清热凉血,滋阴润燥,解毒通络为原则。除传统中药外,针灸治疗银屑病也收效甚佳。白老师在临床治疗银屑病的过程中,除辨证取穴外,还对皮损局部进行围刺,并辅以背俞穴的快针及艾灸,以调节患者各脏腑的功能状态。虽然该患者病程较长,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全身的皮损状态较前已有明显改善,皮损面积明显缩小,下图即为患者治疗前后的局部皮损对比图:针灸治疗牛皮癣安全有效,副作用小,长期坚持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便秘,一个让人难以启齿却又无法忽视的问题,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它就像肠道里的“堵车”,让我们的身体陷入困境。针灸以其取穴少、安全有效且无药物依赖性的优势,为便秘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那么,针灸究竟是如何发挥其神奇功效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针灸治疗便秘的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让健康与舒适重新回归我们的生活。一、什么是便秘?功能性便秘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以老年人常见,其发病与饮食不规律、肠管分泌消化液减少、肠管张力蠕动减弱及参与排便肌肉张力低下等有关,临床症状以排便次数少、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感觉未排尽为主。2、 长期便秘的危害?⑴心烦焦虑长期便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由于排便困难和腹胀等不适症状,患者往往感到烦躁不安。特别是当便秘症状长期存在,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担心每次排便困难,甚至对日常生活产生恐惧感。研究表明,便秘可能与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⑵色斑痤疮便秘引起的毒素积聚是导致皮肤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便秘时,肠道内的大便滞留过久,导致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通过肠壁重新吸收到血液中,进而影响皮肤的健康。肝脏和肾脏作为解毒器官在排除这些毒素时负担过重,可能使皮肤出现色斑、痤疮等问题。 ⑶心血管疾病便秘通过多种机制可能对心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首先,便秘引发的过度用力排便会使腹内压增加,这种增加的压力不仅影响肠道,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已经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便秘可能加剧其病情。此外,便秘还可能影响自律神经系统,导致心律不齐等问题。 ⑷痔疮和肛裂便秘是痔疮和肛裂的常见诱因。长期便秘患者在排便时需要用力过度,这种过度用力会增加肛门部位的压力,进而导致痔疮的发生。与此同时,便秘造成的大便干硬也容易引起肛裂,导致排便时的剧烈疼痛。痔疮和肛裂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困扰,还可能影响日常生活的舒适度。 ⑸肥胖长期便秘可能与肥胖相关。便秘时,大便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过长,导致食物消化不完全,肠道吸收功能过度活跃,可能引起食欲增加。此外,便秘还可能导致代谢紊乱,减缓身体的基础代谢率,造成体重增加。 ⑹口臭便秘引起的口臭是由于肠道内的食物停留时间过长,导致发酵、腐败,产生有害气体,这些气体通过血液进入肺部,进而通过呼气排出体外。口臭问题不仅使患者的社交活动受到限制,还可能影响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3、 针灸如何治疗便秘?长期便秘不仅影响消化系统的健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全身性的健康问题,包括心理问题、皮肤病、心血管疾病、肛肠问题、肥胖和口臭等。因此,对于长期便秘的患者,应当采取多维度的治疗方案,除了通过合理的饮食、增加运动、药物干预等手段,还可以使用针灸治疗便秘。研究表明,针刺可减少结肠细胞的凋亡,维持肠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及改善胃肠动力。白鹏教授治疗便秘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为天枢、大横、关元、支沟、水道、归来、上巨虚。天枢与关元为大肠、小肠之募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下合穴,研究证实,针刺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能调节肠神经系统(ENS)神经元分泌的多种神经递质,进而调节胃肠动力。电针组取天枢、大横,天枢、大横直刺至腹膜壁层。热秘加曲池,气秘加中脘,气虚加气海,血虚加足三里。对于阳虚或寒邪引起的便秘,使用温针灸治疗效果更佳。温针灸将针刺与艾灸的温热效应相结合,艾火的热力通过针体传入穴位,起扶助正气、宣行气血的作用。温针灸取天枢、关元、上巨虚、足三里。温针灸不仅能刺激肠道神经促进胃肠蠕动,还可促进肠道内5-羟色胺的释放和分泌,刺激胃肠激素的分泌,润滑肠内物质,从而改变粪便性状,使其更易排出。 参考文献[1]李璐,蒙珊,李明钊,等.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J].基层中医药,2024,3(07):102-108.DOI:10.20065/j.cnki.btcm.20240148.[2]徐铭,莫日根,安大伟,等.功能性便秘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4,30(08):77-80.
面瘫病案分享 某患者,男,2024年11月30日感冒后出现味觉减退、舌头麻木、听觉过敏、耳鸣、左侧眼睛流泪等症状,后出现左侧口眼歪斜,11月30日就诊于某中医诊所,诊断为“面神经麻痹”,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至12月18日后开始口服醋酸泼尼松、甲钴胺、维生素B1,症状无明显改善,2024年12月20日初次就诊于北京东直门医院针灸科白鹏主任门诊。 刻下症:患者左侧额纹完全消失,闭目露睛5mm,抬眉皱额不能,鼻唇沟消失,鼓腮漏气、口角下垂。伴左侧舌头麻木、听觉过敏、眼干流泪。进食后,食物残渣滞留于左侧齿颊间隙内,漱口时嘴角漏水明显(见图a:拍摄于2024年12月20日初次就诊时)。予10次针灸治疗联合穴位注射及红光照射等综合治疗方案后,患者左侧味觉减退、舌头麻木、听觉过敏、眼干流泪等症状缓明显减轻。额纹恢复明显,可做抬眉、皱额等动作,眨眼较前灵活。在做龇牙耸鼻等动作时,两侧嘴角及鼻唇沟较前对称程度改善。患者自述面肌僵硬、鼓腮漏气、刷牙漏水等症状缓解(见图b:拍摄于2025年1月10日就诊时)。继续门诊治疗,进一步巩固疗效。 (注:本文病历相关内容已经过患者同意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