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外科医生闲谈时,常常会开一个玩笑:如果一生中一定要得一种恶性肿瘤的话,你选择哪一种?不同科室的外科医生,答案可能不尽相同,但泌尿外科医生的答案则是肾癌无疑。虽然是闲谈戏说,
当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得知肾脏肿瘤的病理后,首先先要问的问题就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如果是恶性肿瘤,那肿瘤的恶性程度高吗?还能活几年?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影响肾癌预后的主要因素。影响肾癌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是
您肾脏手术做完一段时间后就会收到一份病理报告,看到这份报告您往往会一头雾水,如何去解读这份报告呢?您需要重点关注一下几方面信息。 1、病理类型 肾细胞癌病理组织学分类包括了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腺癌(Ⅰ型和Ⅱ型)、肾嫌色细胞癌、Bellini集合管癌、髓样癌、多房囊性肾细胞癌、Xp11易位性肾癌、神经母细胞瘤伴发的癌、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及未分类肾细胞癌。国内统计169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透明细胞癌占89.6%、乳头状肾细胞癌占5.8%、嫌色细胞癌占3.4%、集合管癌占0.2%、未分类肾细胞癌占1%。 2、病理分级 肾细胞癌的存在多个分级系统,实践诊断中应用最广泛的是Fuhrman分级系统。Fuhrman分级系统对于许多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并不适用,不能很好的反应肿瘤分级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新的分级标准称为ISUP分级系统。该系统依据瘤细胞的形态以及在不同倍数视野下的核仁大小和明显程度将肿瘤分为4级。ISUP1级:400倍下瘤细胞无核仁或核仁不明显;ISUP2级:400倍下瘤细胞可见清晰的核仁,但在100倍下核仁不明显或不清晰。ISUP3级:100倍下可见清晰的核仁。ISUP4级:瘤细胞显示肉瘤样或横纹肌样分化;或者含有瘤巨细胞;或者显示明显多形性的核伴有成簇的染色质。这一分级系统适用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目前不需要对嫌色细胞肾细胞癌进行分级。 3、临床分期(TMN分期)
盆底肌训练方法(一)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1、全身放松,收缩肛门及会阴区周围的控尿肌群,感觉类似于腹泻时想憋住大便,感到最紧张的肌肉就是提肛肌。2、小便时,尝试主动中断尿流5秒钟(即分段排尿),并感受此时
24小时尿垫试验24小时尿垫试验,即通过记录每天更换下来的尿垫增加了多少重量,估算每天漏出的尿液总量。一、计算漏尿量:(1)称重干尿垫的重量(A)。(2)更换尿垫后,称湿尿垫的重量(B)。(3)用B的
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后监测血清PSA水平的变化是前列腺癌随访的基本内容。放疗后由于前列腺腺体仍然存在,所以PSA水平下降缓慢,PSA可能在放疗结束超过3年后达到最低值。目前对于根治性放疗后PSA最低值的预后判断最佳截断值仍有争议。总的来说这个值越低治愈率越高,一般认为在3~5年后PSA水平最低值达到0.5ng/ml者的预后较好。不论是否同时应用了内分泌治疗,放疗后PSA水平升高超过PSA最低值≥2ng/ml时被认为有生化复发。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监测血清PSA水平的变化是前列腺癌随访的基本内容,通常PSA升高会出现在前列腺癌临床复发或者转移之前。总PSA的半衰期为2~3天,一般认为前列腺癌根治术后6周总PSA应该低于可检测水平
1.强调睾酮管理需贯穿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评估、治疗及疗效评价全程,是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睾酮管理的意义,取得配合。2.在重要的疾病阶段起始点(确诊、复发、新发转移、CRPC等)和治疗切换点(治愈性治疗、ADT方法改变、化疗等其他治疗起始等)需检测睾酮作为基线值,为后续诊疗提供参考。3.前列腺癌ADT期间和确诊CRPC时,仍以睾酮水平<50ng/dl(1.735nmol/L)为去势标准;但ADT期间深度降酮即将睾酮水平抑制到<20ng/dl(0.694nmol/L)的更低水平,可作为临床更佳治疗预后和调整治疗的参考指标。4.推荐ADT开始前及治疗6个月内每月规律检测睾酮;使用LHRHa类药物的初期,应使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以避免药理性睾酮“闪烁”引起的潜在疾病进展风险;随着病情进入平稳状态,可延长睾酮检测间隔至每3~6个月1次;或将睾酮检测与PSA检测同步进行。5.发现睾酮逃逸时可换用其他抑制睾酮生成药物或转为手术去势。6.确诊CRPC后,仍需维持睾酮在去势水平。7.临床初始应用新型长效ADT制剂或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时,应注意保证睾酮检测频率,以确保睾酮控制效果及降低失访率。备注:1、ADT:雄激素剥夺治疗;2、CRPC: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既往称为表浅性膀胱癌,占初发膀胱肿瘤的70%,其中Ta占70%、T1占20%、Tis占10%。Ta和T1分期虽然都属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但两者的生物学特性有显著的不同,由于固有层内血管和淋巴管丰富,T1期肿瘤较容易发生扩散。影响NMIBC复发和进展的危险因素有:肿瘤的数量、大小、分期、分级,复发的频率以及是否存在原位癌。与复发相关主要危险因素为肿瘤的数量(≥8个)和复发的频率(>1次/年),与进展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肿瘤的分期(T1)、分级(G3或高别尿路上皮癌)和存在原位癌。根据复发风险及预后的不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分为以下四组。
膀胱癌术后常用膀胱灌注药物的选择:常用灌注化疗药物包括吡柔比星(常用剂量为每次30~50mg)、表柔比星(常用剂量为每次50~80mg)、多柔比星(常用剂量为每次30~50mg)、羟喜树碱(常用剂量为每次10~20mg)、丝裂霉素(常用剂量为每次20~60mg)、吉西他滨(常用剂量为每次1000mg)。膀胱灌注化疗的效果与尿液pH、化疗药物作用时间、化疗药物量和化疗药物浓度相关,其中化疗药物浓度比化疗药物作用时间更为重要。化疗药物应通过导尿管注入膀胱,并保留0.5~2小时(保留时间请参照具体药物说明书)。膀胱灌注前应避免大量饮水,灌注时根据药物说明选择合适的溶剂。膀胱灌注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化学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和血尿,症状严重程度与灌注剂量和频率相关,若在灌注期间出现灌注药物引起的严重膀胱刺激症状,应延迟或停止灌注以避免继发性膀胱挛缩,多数不良反应在停止灌注后可自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