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国家卫计委通报,我国发现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确诊病例。患者为韩国男子,26日从韩国到香港,经深圳沙头角口岸入境广东惠州,目前已被隔离。中东呼吸综合症病毒于2012年首次出现在沙特,死亡率达40%,目前还没有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该如何有效预防呢。 一、什么是中东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MERS-CoV)而引起的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中东呼吸综合症病毒于2012年首次出现在沙特,之后在中东等地传播,欧洲、非洲、亚洲、美洲等20多个国家陆续出现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二、骆驼是人类感染的可能来源有研究表明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是一种存在于蝙蝠体内的β冠状病毒,在埃及、沙特等国家的单峰骆驼体中也可分离出该病毒。基因测序分析示感染人的病毒和骆驼体内的的病毒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骆驼可能是传染源之一。但是,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究竟是通过哪种途径传播给人类?至今还没有明确答案。三、临床表现有哪些?大多数证实有MERS-CoV感染的人会有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气短。部分人还会有肌痛、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的病例可出现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包炎。但还有一些感染者仅有轻微的感冒样症状或根本没有症状,且会自愈。存在基础疾病的人更易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或发展成重症病例。这些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癌症,以及心、肺、肾的慢性病。免疫力低下的个体也是患病的高危人群。四、病死率比非典(SARS)高中东呼吸综合症与2003年肆虐的非典同属冠状病毒,其传染性不及非典,但病死率比非典高。自从三年前在沙特阿拉伯确诊首例患者以来,全世界已有1100多人被感染,死亡率约为40%。大约97%的感染者来自中东地区的10个国家。目前还没有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五、人类大规模爆发可能性较低专家提醒: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感染,年龄跨度可从未满周岁到99岁。中东呼吸综合症的潜伏期为2——14天。虽然中东呼吸综合症的死亡率高,但是人与人之间传染性较弱。有证据表明,在与病例密切接触的家人和医护人员中曾发生有限的人传人,然而尚未有在社区中持续传播的记录。专家判断,中东呼吸综合症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较低。六、医护人员该如何预防?医务人员有感染MERS-CoV的风险。在一些国家的医院内已经发生了传播,包括从病例传播到医护工作者。由于并不总是能够在疾病早期或未做检测时就发现MERS病例,因为疾病的症状和其他临床表现并不是特异的,因此,医务人员要确保在诊疗所有病人时始终采取标准防护措施。1、当需要与MERS疑似病人接触时,采取以下措施防范:·佩戴医疗防护面具。·佩戴护眼工具(如护目镜或面罩)。·穿着清洁、未消毒的长袖大衣并佩戴手套(有些情况需要消毒的手套)。·在接触病人及其周边环境的前后菌需进行手卫生消毒,在移除个人防护装置后需立即进行手卫生消毒。2、当可能接触到病人呼吸道气雾,比如插管时,推荐进行以下防护:·佩戴微粒过滤呼吸器,当佩戴上呼吸器时,注意检查封口。·佩戴护眼工具(如护目镜或面罩)。·穿着清洁、未消毒的长袖大衣并佩戴手套(有些情况需要消毒的手套)。·当预计到会有大量的液体穿透大衣时,需穿着不透水的防护层。·在足够通风的房间进行操作。在机械通风的房间,需设置每小时有至少6-12次气体交换的装置;在自然通风的房间,需设置至少60升/秒/病人的装置。·限制房间内的人数,但需保证病人最低的支持及护理需求。·在接触病人及其周边环境的前后菌需进行手卫生消毒,在移除个人防护装置后需立即进行手卫生消毒。七、给普通市民的建议: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和疫苗,因此,做好预防是关键。建议人们采用以下预防措施:1)勤洗手,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帮助小孩做同样的事。如若没有肥皂和水,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2)当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盖住鼻子和嘴,然后将纸巾扔进垃圾桶。3)避免用未洗过的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4)避免与病人接触,如亲吻或共用茶杯、餐具。5)对经常触摸的表面,如玩具和门把手进行清洁和消毒。八、出境旅行者要谨记六条防控提示:赴中东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约旦、也门、阿曼、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等)或到近期有疫情发生国家(如韩国)旅游、经商、劳务输出、朝觐的公众应该做到: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做到勤洗手;尽量避免密切接触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人员;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尽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场所长时间停留。2、旅行期间应注意保持均衡饮食,充足休息;注意饮食卫生;居住或出行时应保持室内或交通工具内空气流通。高龄、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尤其应当注意自身健康。3、尽量避免前往动物饲养、屠宰、生肉制品交易场所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避免直接接触动物及动物的排泄物。4、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及时就医,尽量避免与其他人员密切接触;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并将污染的纸巾妥善弃置,并彻底洗手。5、在入境时有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急性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应当主动将患病情况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并配合卫生检疫部门开展调查及相应医学检查。6、回国14天内,如果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当及时就医。主动向医护人员告知近期的旅行史以及在当地的暴露史,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3.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 患者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 (四)病理特点。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二、诊断、治疗和报告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早期症状无特殊性,应注意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相鉴别。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2小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相关信息的报告。 三、实验室检测 (一)病原学检测。 1.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标本中病毒抗原。一般发病后2-3周内,可在患者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原。可以采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动物和疑似病例尸检标本中的病毒抗原。 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2周内可从病人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发病后1周内的标本检出率高。 3.病毒分离:采集急性发热期患者血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一般发病1周内血标本病毒分离率高。 (二)血清学检测。 据文献报道,最早可从发病后2天的患者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IgM抗体可维持数月。发病后7-10天可检出Ig G抗体,Ig G抗体可维持数年。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也有重症病人始终未能检出抗体。间隔1周及以上的两份血标本IgM抗体阳转或IgG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具有诊断意义。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多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四、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一)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密切接触者是指患者发病后,可能接触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的人员,如陪护、救治、转运患者及尸体处理等人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等临床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规定处理。需作尸体解剖时,应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执行。 (二)医院内感染控制。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院内感染控制。 1.加强个人防护。 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 2.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可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具有传染性的医疗污物(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可用焚烧或高压蒸汽消毒处理。 人的皮肤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或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擦拭消毒,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 3.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 所有涉及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活动应严格按照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规定执行。 采集标本应做好个人防护。标本应置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A类包装运输材料之中,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要求运输至具有从事埃博拉病毒相关实验活动资质的实验室。 开展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有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和实验活动资质。相应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应符合《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病毒培养在BSL-4实验室、动物感染实验在ABSL-4实验室、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BSL-3实验室、灭活材料的操作在BSL-2实验室、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BSL-1实验室中进行。 4.流行病学调查 主要包括调查病例在发病期间的活动史、搜索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寻找感染来源。 5.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做好风险沟通 积极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近年来,大肠癌及膀胱癌的发病率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造口手术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使得造口人的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肠造口手术是外科最常施行的手术之一,往往是挽救生命、延续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肠造口术后常发生各种造口并发症,不仅加重患者的痛苦,增加了经济支出,而且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教会患者如何在造口手术后的治疗恢复阶段进行自我康复护理以及在居家护理中面对常见问题的自我护理方法。造口护理须知1、如何清洗造口及其周围皮肤?用纱布、卫生纸、湿纸巾、棉球均可,沾取温水进行擦拭,由内向外擦,再彻底擦干。不需要用碱性肥皂或任何消毒剂,它们会使皮肤干燥,容易损伤,而且会影响粘胶的粘贴力。2、造口周围皮肤红肿的原因及护理措施①大便长时间浸渍、刺激皮肤引起刺激性皮炎,又称粪水性皮炎。在粘贴造口袋时,底盘裁剪一定要大小合适,如裁剪过大,造口与底盘之间会存留粪便,对皮肤造成刺激,如裁剪过小,会摩擦肠粘膜甚至引起出血。故最佳的裁剪尺寸是底盘裁剪至比造口大1~2毫米即可。②频繁更换造口袋,或强行剥离造口袋所致。应动作轻柔慢慢剥离粘胶,避免频繁更换造口产品。一般两件式造口底盘使用时间为5~7天,一件式使用时间1~3天。③造口周围体毛过密,或多汗造成毛囊炎或湿疹。应在粘贴之前将体毛剔除。④皮肤对粘胶成分过敏造成过敏性皮炎,可选用抗过敏药膏涂抹,同时更换造口袋种类或使用皮肤保护膜,但要注意粘贴新的造口袋之前要将抗过敏药膏擦干净,否则会影响造口袋的粘贴。3、造口表面出血怎么办?造口粘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在更换造口袋或清洁造口时,有时会使血管受损造成少量渗血,只需要用清洁纸巾或棉球稍加压迫止血即可。但渗血不断或颜色不正常,或有血从造口内部流出则应看医生或至造口门诊咨询。4、造口周围皮肤鼓起怎么办?造口手术后,因腹部肌肉薄弱或持续性腹压增加可能会导致造口部位的腹部膨出,医学称为“造口疝”。轻度造口疝可使用两件式造口袋并配合腹带,缓解腹部压力。重度造口疝选用一件式造口袋,以增加粘胶的牢固性。同时请咨询造口门诊或手术医生。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腹压增加的动作,如提重物、持续性咳嗽等。5、造口越来越突出来怎么办?由于腹压增加、肠管固定等多种原因,腹部肌肉软弱,导致肠管由造口内向外翻出,造口突出增长,称作“造口脱垂”。轻度脱垂可不必处理或用手推回腹内,重度脱垂可引起水肿、出血、溃疡甚至肠扭转等不良后果,如脱垂严重请咨询造口门诊或手术医生。6、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口袋?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造口袋总的来分有两大类,一类叫做一件式造口袋,另一类叫做两件式造口袋。两类造口袋又细分为开口式或封口式造口袋、透明和不透明造口袋、带活性炭片造口袋和不带碳片造口袋。如果患者造口大小适宜,周围的皮肤完整平坦,那么无论哪种造口袋您都可以选择。如果是横结肠的造口可能要选择造口底盘直径稍大的造口袋。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皮肤情况、经济情况、不同的生活环境、使用是否方便等综合考虑,选择一款或几款适合自己的造口袋。造口袋的保存以室内保存为宜,避免阳光直射。造口患者日常生活须知1、保护好造口周围皮肤,造口周围皮肤受大便的刺激会出现红肿、疼痛甚至溃疡。因此应保持其清洁和干爽,一旦出现溃疡,应根据皮肤状况选择皮肤护理用品,如保护膜、保护粉等。2、应经常检查造口袋粘贴是否牢靠,特别是外出上、下班、运动、入睡前应排空造口袋,避免袋内容物在活动、翻身时外溢。平时应随身携带备用袋,特别是大便稀薄时。3、衣服应以柔软、宽松、舒适为原则,腰带不宜过紧,不要压迫造口处。4、洗澡对造口粘膜无损伤,水也不会从造口进入体内,无论淋浴还是盆浴都无需盖住造口。如洗澡时,用造口袋覆盖造口,建议洗澡后更换新的造口袋。游泳时可以在造口处使用迷你袋或造口栓,女性患者以一件式连体泳衣为宜。5、肠造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完全控制排便过程,所以饮食问题也是造口人最关心的问题。有人认为限制饮食的摄入可以减少排泄量,以减少造口带来的不便,但这样往往会导致更多的问题产生,如癌症患者手术后过分的限制饮食会令身体的恢复减慢,使机体处于不良的状态影响伤口的愈合。其实肠造口手术不会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影响,饮食不需要做特别改变,均衡饮食即可。1)肠造口术后初期饮食的注意事项:肠造口手术后,当造口有排气、排便,医生检查确认肠道功能恢复时,饮食就可以开始恢复,由流质-半流质-普食逐渐过渡。2)康复期饮食注意事项:进入康复期,造口者饮食原则随患者需要而进食,无忌口,但要定量进食,防止暴饮暴食。同时注意以下几点:①少进食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卷心菜、韭菜、豌豆、洋葱、碳酸饮料、啤酒等。某些行为如嚼口香糖、吸烟、进食时说话也能使肠道内气体增加。因此,在进食时应细嚼慢咽。②少进食易产生异味的食物,如玉米、洋葱、大蒜、蒜头、芦笋、香辛类的调味品等。③避免进食容易引起便秘或腹泻的食物。④进食粗纤维食物应适量。⑤回肠造口者应注意平时多饮水,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和新鲜蔬菜,以防维生素C的缺乏。总之,造口者平时应加强自我观察,掌握个人饮食规律。只需要在平时生活中稍加注意,即可享受与一般人相同的生活品质。6、造口手术后,只要精力允许,仍然可以参加工作,造口本身不会影响工作。但应避免经常提举重物,以免引起造口疝的发生。7、待身体完全康复后,可以适当参加不剧烈的体育活动,如桌球、保龄球、自行车、慢跑及旅行等。但剧烈活动应避免,在活动时注意避免造口受到损伤。如外出旅行,记得带足够的造口护理用品,并随身携带,方便更换。
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世界各地,包括亚太地区报道的最常见肝胆癌症之一。HCCA早期可完全无症状。当出现显著的肝门部梗阻时,患者可出现黄疸、大便灰白、尿色深、皮肤瘙痒、腹痛,有时可出现发热。由于目前没有一个单一的测试可明确诊断,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肿瘤标志物、组织活检、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胰胆管内镜超声/腔内超声以及先进的胆道镜进行综合评估。手术是唯一的治愈方法。不幸的是,大多数的HCCA由于就诊时已经在癌症的晚期状态,从而使预后较差。虽然没有生存优势,对于不能手术的HCCA患者进行姑息引流治疗有利于症状的改善。目前,实现胆道引流的技术有3种,包括经内镜、经皮和经手术。对于非手术治疗方法,植入支架是最佳选择,目前有两种类型的支架,即塑料支架和金属支架。HCCA胆道引流支架的类型的和数量仍存在争议,需要由多个方面即肝引流体积、预期寿命、医疗机构的经验等对共同决定。近来,射频消融和光动力治疗是有希望的技术,可拓展引流开放的范畴。给予对文献和地区数据的总结,肝胆癌症亚太工作组已经发布了推荐意见,协助临床医生对于HCCA的诊断和治疗。
近期,美国临床内分泌学医师学会(AACE)公布了新的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首次将控制肥胖、糖尿病前期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整合进来。(Endocr Pract.2013, 19: 327) 在新指南中,糖尿病前期治疗方案强调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既给出了降糖治疗措施,又提供了肥胖管理策略。糖尿病前期人群在减肥的基础上,可考虑应用降糖药物,首选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若无效则可适当选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或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首次整合到糖尿病治疗指南中,包括调脂和降压治疗。 新指南指出,无合并症且低血糖风险较低者的降糖目标为HbA1c 水平≤ 6.5%; 有心律失常或脑血管疾病等合并症、且低血糖风险较高者的HbA1c 控制目标可高于6.5%,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被认为相对安全的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GLP-1 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α 葡萄糖甘酶抑制剂。而在应用钠依赖性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TZD 和磺脲类药物时要谨慎。对于经两药或三药联合治疗治疗3 个月血糖仍不达标的患者,新指南建议加用GLP-1 激动剂或DPP4 抑制剂等基于肠促胰岛素治疗,也可选择加用餐后胰岛素,但偏向于优选前者。
4月7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了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指南。该指南综合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H7N9禽流感的诊疗方案和疑难解答,对H7N9潜伏期、早期症状和预防建议等热点问题,作出详解。1、什么是H7N9禽流感?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它通常只感染鸟类,少见情况会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此次报道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是H7N9和H9N2基因重配的新病毒。2013年以前,中国没有发现人感染H7禽流感病例。2、人是怎样感染上H7N9禽流感的?部分确诊病例曾经接触过动物或者处于有动物环境当中。2013年4月4日,在上海市一家市场上的鸽子中检出H7N9流感病毒,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有较高同源性。但人如何感染尚不明确。目前根据以往经验及本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推测,可能由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经呼吸道、接触等方式传播给人类。3、人与人之间会传播H7N9禽流感吗?根据既往资料,人禽流感均为散发。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显示此次的H7N9病毒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因此目前在人群中传播力不强。但是既往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死率十分高,约为60%。这次H7N9禽流感病毒,也有很高的病死率。截至2013年4月8日,确诊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22例,其中7例死亡。4、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潜伏期有多长?根据流感的潜伏期及现有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5、哪些人需要更加注意预防H7N9禽流感?现阶段主要是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者,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需要比普通人更加注意预防。6、得了H7N9禽流感,早期有哪些症状?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起病急,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7、最近是不是不能吃家禽了?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两分钟以上可灭活。因此,完全熟透的家禽/猪肉等是可以食用的。但是禽流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因此五六分熟的鸡排,火锅需要谨慎食用。8、普通人应该如何预防禽流感?(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勤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注意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尤其在接触禽畜后及时彻底洗手。(2)尽可能减少与禽畜不必要的接触,特别注意尽量避免接触病死禽畜。食用禽肉蛋时要充分煮熟。(3)生熟食物要分开处理,当手部有破损处理肉类时,建议戴手套;(4)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预防感染他人;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应戴上口罩。(5)如果病情加重应佩戴口罩及时到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告之医生近7天有无禽类接触,以及去过禽流感疫区。(6)外出踏青时,应尽量避免接触野生禽鸟或进入野禽栖息地。(7)年老体弱者、特别是患有基础病的居民,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应尽量减少去空气不流通和人群拥挤的场所。到医院就诊时应戴口罩。9、有无针对性药物、治疗方案或者疫苗?依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发的方案,早期可以应用奥司他韦或扎那米韦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主要是对症治疗以及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未研制出疫苗。10、如果出现高热咳嗽的症状怎么办?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务必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7天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是否与病禽接触等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使用药物。
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身体活动水平不足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应对这一状况,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发布了《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下简称《指南》),以帮助医药卫生专业人员指导大众的身体活动。《指南》中提出的5项身体活动建议为:① 每日进行6~10千步当量身体活动;② 经常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③ 积极参加各种体育和娱乐活动;④ 维持和提高肌肉关节功能;⑤ 日常生活“少静多动”。本文围绕这5项建议作一简要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指南》内容。 什么是有益健康的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的名称源于英文physical activity,定义为增加能量消耗的肌肉活动。这里的“身体活动”不宜理解为动动手指、扭扭脖颈这样的活动,而应强调大肌群参与、能量消耗明显增加的活动,后者促进健康的作用已得到确定的证据支持,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 确切地讲,医学关注的身体活动并不是所有增加能量消耗的肌肉活动,而是可以增加循环和呼吸系统的负荷、调动体内物质代谢、改善神经内分泌调节的活动,体现在适宜的身体活动形式、强度、时间、频度和总量上。例如,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活动可以是拖地板或上下班途中的步行,也可以、但不必须是特定的体育锻炼。 什么是有益健康的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指身体在指定时间内承受的物理或体力负荷大小,例如步行或跑步速度的快慢。不同强度的运动产生的生理反应不同,健康效应也不同。 既往的科学证据和运动指南均强调中等运动强度,常用快走作为代表;随着新证据的累积,有益健康的运动强度范围进一步扩展。中等强度的下限降低到中速(4 km/h)步行的强度,而像中速跑步这样的“大强度”运动,因其对呼吸、循环系统和代谢的促进作用较中等强度活动更大,也被纳为有益健康的身体活动。当然,这里的“大强度”并不意味着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体力负荷,而是针对个体,在适度量力的前提下,鼓励多动。 只有有氧运动才有益健康吗? 有氧和无氧运动的区分基于运动中能量来源的差别,前者主要依靠三羧酸循环,后者主要依靠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进行步行这样的有氧运动,同时,也离不开爬楼梯这样的无氧运动。 无氧运动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肌肉健康。肌肉作为身体最大的糖储存、脂肪和糖的分解器官,其功能状态影响着身体代谢功能的正常,因此其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关联。 肌肉在承担较大体力负荷、主要靠无氧途径供应能量时,可以更有效地增加和改善其力量和功能,有助于预防或缓解增龄性肌肉萎缩。 动则有益健康,久坐有害健康 不论强度大小、时间长短,应该利用一切机会让身体动,同时尽量避免久坐。这是因为一方面,“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即使坚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锻炼,久坐不动的时间与慢性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仍有明确的联系。 因此,我们鼓励大家养成“少静多动”的习惯,不要忽略几步路、几层楼梯对健康的潜在益处。 关节柔韧性练习不一定有益健康 国际学术界通过身体活动健康效益的系统综述,肯定了有氧运动和肌肉力量练习的作用,但没有确定关节柔韧性练习具有预防慢性病和过早死亡的作用。 目前社会上流行着很多以关节活动为主、没有大肌肉群参与、达不到中等强度的运动项目,其心血管负荷和能量消耗都很小,如果没有结合步行或其他大肌肉群参与的中等强度活动,健康效益很有限。 然而,一些关节活动简便易行,对于久坐或其他静态活动产生的关节僵涩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虽然多数研究没有证实其对关节疾患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有助于维持和改善关节功能,对老年人具有独特意义。 益害相权,量力而行 进行有益健康的身体活动的同时,还应考虑尽量减少运动引起的意外伤害,包括急性心血管事件和运动创伤。这里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根据个人的运动能力选择运动内容、强度、时间和频度,例如体质差或年龄大者适合的中等运动强度低于体质好或年龄小者;第二,运动量的改变应循序渐进,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 虽然运动是急性心血管事件的诱因之一,运动猝死的发生也常常被媒体报道所夸大,而其实际发生率约在几十万分之一。然而,经常锻炼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病率,因此,适度运动,利大于弊。 此外,学会辨别心血管意外发生的先兆症状,预先做出更安全的安排和选择,如鞋袜、道路等,都有助于预防运动意外伤害的发生。
结直肠癌在美国已经成为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病因。但是就目前指南现状看,有很多都是类似主题,并且各个指南也存在分歧,有鉴于此,美国医师协会(AmericanCollege of Physicians,ACP)通过对各个组织颁布的结直肠癌筛查指南进行评估,发表了自己的筛查指南,以期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ACP对筛查指南指导原则:1)ACP推荐临床医生对于所有成年人进行结直肠癌风险的个体化评估。临床医生应该对每一位成年人进行结直肠癌风险的个体化评估,以决定何时开始进行风险筛查。风险主要包括年龄、种族、家族史(结直肠癌,HNPCC,FAP)。如果家族中有1位一级亲属特别是年龄小于50岁的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那么家族中所有成年人的患病风险将会升高。进行一次彻底的家族病史详查(一、二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年龄等),对于评估患病风险很有必要。相对于其他种族,非洲裔美国人的患病风险最高。2)对于一般人群,ACP推荐临床医生应从50岁开始对其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而针对高危人群,这一年龄应提前至40岁或者将家属最早的发病年龄提前10年开始进行筛查监测。对人群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癌前病变,并且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降低死亡率。对于一般风险人群,临床医生应从50岁开始对其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而针对高危人群,这一年龄应提前至40岁或者将家属最早的发病年龄提前10年开始进行筛查监测,这一做法利大于弊。3)对于一般人群,ACP推荐采用便常规,可弯曲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作为筛查主要手段。而对于高危人群,推荐必须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临床医生应根据检查手段的利弊,执行的难易程度以及患者的倾向性来选择筛查方式。由于当今各种筛查手段的有效性近似,因此选择何种方式进行筛查应该由患者和医生共同完成。临床医生应该熟悉结直肠癌相关的各种检查的优点、缺点、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花费等。各项筛查手段的花费、优缺点、特异性、敏感性等在表1列出。当然,检查的质量和操作者的水平关系密切,大便相关的检查,需要患者正确地收集大便样本才能完成。此外,内镜类的检查可能引起肠穿孔和出血,而影像学检查则可能会出现放射线照射等不良情况。大便相关的检查几乎对患者没有危害。另外,检查的选择也和不同地区的医疗水平有关,例如,美国有些地区就没有结肠镜的相关设备。对于一般风险人群(大于50岁)推荐每10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每5年进行1次乙状结肠镜,DCBE和CTC检查,每年进行gFOBT和FIT检查。虽然纤维结肠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检查结直肠癌的金标准,但其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假阴性率为10%~20%。虽然结肠镜的最佳检查频率尚未确定,但是大部分医生认为每10年检查1次是安全的。如果筛查出现阳性结果,那么以后都要定期进行结肠镜随访。对于存在家族史的高危人群,ACG推荐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对于年龄大于50岁的一般风险人群,可以选择CTC检查,但USPSTF指南也指出以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不能充分证实CTC检查的优劣。4)对于年龄大于75岁或者预期寿命小于10年的人群,ACP不再推荐对其进行结直肠癌风险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