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腊月二十八),手术室迎来了一位眼内(玻璃体腔)注射患者。眼内注射不是急诊,为何非要急于现在做不可呢?原来,眼内注射是有治疗周期的,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黄斑病变者,一般一月1次,连续3个月,随后定期复查,病情反复时再追加注射。抗VEGF对多种黄斑病变有效,虽然不同疾病其治疗方案略有差别,但是眼内注射具体流程基本相同:一、注射前:1.控制原发疾病。2.完善术前检查: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等。3.预约时间。4.局部点抗生素眼液:▲常规情况(注射前3天,一天4次);▲紧急情况(注射前频点12次)。5.到达手术室:取药,登记签字,核对眼别,冲洗眼睛,局部消毒等。6.术前如有眼分泌物多等特殊情况,请一定告诉医生;手术当天最好有人陪同。二、注射中1.仰卧位。2.点表面麻醉剂。3.眼部消毒铺巾开睑。4.距角巩缘3.5mm(白眼球)将药物注入眼内,注射过程数秒,痛感不明显。患者需要配合医生,注视固定方向,不要随意转动眼球,避免针头对眼睛造成意外损伤。5.眼部涂入抗生素眼膏,遮盖患眼。6.观察一小时以上,没有不适症状方可离院。三、注射后1.注药当天如无特殊不打开纱布,不要洗脸洗澡。2.至少连续3天抗生素点眼,一天4次。3.注药7天内不揉眼、严格避免脏水进入眼内、不用手或纸巾擦眼睛,保证眼部清洁。需要洗头尽量去理发店较为安全。4.术后第1天、7天、30天内复查。5.出现视力下降、眼红眼痛、视物变形加重等,立即就诊,以防眼内炎发生和再次出血。6.术后常见情况:▲眼前絮状或环状影动:可能为药物进入眼内在玻璃体内飘浮或少量气体残留而成,一般数天吸收变小,症状加重需及时就诊。▲刺痛、流泪、异物感:可能消毒液损伤角膜上皮,一般第二天疼痛缓解。如疼痛难忍,需立即就诊。▲结膜下出血:可见白眼珠出血,是因为结膜下毛细血管破裂所致,一般7天左右会自行吸收。眼内注射是一种重要的眼科治疗手段,通过将药物直接注入玻璃体腔,不仅具有更好的部位特异性,而且显著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从而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全身用药(口服或静脉)的副作用。然而,为了确保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发现问题及时就诊。
“《各类人工晶体的优缺点》好是好,就是表格字太小!“读者抱怨道。为此特整理出了这期大字版,希望帮助到更多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众所周知,人工晶体有各种类型,可按材料、植入位置、产地、光学特性(球面、非球面)、功能(单焦、连续视程、多焦、散光矫正型等)来分类。本文主要就临床常用的人工晶体之特点加以归纳,供选择人工晶体时加以参考。单焦人工晶体顾名思义,单焦人工晶体只有一个焦点,不能同时看近和看远,术后需戴镜。临床上可根据病人年龄、职业和生活习惯选择偏高或偏低,如对高度近视人群预留近视、屈光参差人群选择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尽量和对侧眼“等视化“。单焦人工晶体尽管只有单一焦点,可是其视觉质量较高,容易适应;可睫状沟植入或II期固襻植入;植入年龄范围很广,通常2岁以上即可植入。年龄下限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如婴幼儿双眼轻度白内障可暂时观察待其眼球发育成熟再行手术,严重者即使6个月亦需手术。单焦人工晶体按光学特性分为两类:(一)单焦球面人工晶体单焦球面人工晶体可植入度数广,-10~+30D,其度数几乎适应所有人群包括高度近视和高度远视患者。(二)单焦非球面人工晶体单焦非球面人工晶体为非球面设计,成像更锐利,视物更清晰,尤其在夜视力和眩光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改善。其度数范围+5~+34D,几乎适应绝大多数人群(度数范围内)。单焦人工晶体(包括其它功能性人工晶体)对眼部伴有严重病变如小眼球、广泛先天性眼部异常、先天性青光眼;虹膜红变、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眼内肿瘤、玻璃体切割术后眼部病变尚未稳定、急性和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未愈的泪囊炎和严重倒睫、严重角膜病变、眼部和全身活动性炎症、全身严重疾病不合适。其它功能性人工晶体常用的功能性人工晶体大致有: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双焦人工晶体、三焦人工晶体、连续视程人工晶体、有晶体眼植入型人工晶体,各类人工晶体特点大致如下:(一)双焦人工晶体双焦人工晶体具有远、近两个焦点,对看远和看近视力都有要求者,提供了视远和视近生活与工作的便利。但是其需要3~6月的视觉调节适应期;可能降低光学质量,特别是对比敏感度,出现光晕和眩光;抗偏中心能力弱。对于频繁夜间工作、夜间驾车习惯、散光≥75度、视轴与光轴的夹角>0.5、屈光间质混浊明显、合并角膜或眼底病变、晶体囊袋不稳定、瞳孔异常者不适合。对色彩要求高者慎用,对手术期望值过高者慎用。(二)三焦人工晶体三焦人工晶体具有远、中、近三个焦点,提供了视远、视中和视近生活与工作的便利,尤其产生更好的近视力。适合对远中近视力都有要求,尤其对近视力要求较高的患者如精密仪器操作者。脱镜率约80~90%,双眼植入佳。三焦人工晶体也需要3~6月视觉调节适应期;可能降低光学质量,特别是对比敏感度,出现光晕和眩光;抗偏中心能力弱。另外,三焦人工晶体对病人自身条件要求较高;频繁夜间工作,夜间驾车习惯,散光≥75度,视轴与光轴的夹角>0.5,屈光间质混浊明显,合并角膜或眼底病变、晶体囊袋不稳定、瞳孔异常和心理精神异常的患者不适合。对手术期望值过高者慎用。价高,需承担额外的医疗费用。(三)连续视程人工晶体(以新无极为例)该晶体模拟人眼的自然连续视力,将焦点延长成焦线,焦点处和焦点间均能看得清;专利主动矫正色差,色彩还原度高;无光能重新分配,对比敏感度高,暗视力更好。在保证对比敏感度的前提下,患者在景深范围内拥有更好的动态连续视力,特别适合热爱户外活动和对夜视力有较高要求者;可用于角膜屈光手术后的白内障患者。但是其近距离下的视觉质量不足:需要通过双眼微单视手术方案(非优势眼保留50~75度近视)或非主视眼植入多焦人工晶体(混合植入)来为视近提供额外的便利或佩戴老花镜。连续视程人工晶体亦需视觉调节适应期;对病人自身条件要求偏高,中高度散光,视轴与眼轴夹角>0.5,屈光间质混浊明显,合并角膜或视网膜病变、晶体囊袋不稳定、瞳孔异常的患者不适合。对手术期望值过高者慎用。(四)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使得白内障手术和散光矫正合二为一,尤其200~300度以上的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但是其尚存在散光度数矫正不足;植入晶体轴位发生旋转时,可导致矫正视力下降。不规则散光忌用。囊袋稳定性较差,如晶体悬韧带松弛或脱位者、高度近视眼轴较长者;瞳孔过小或虹膜松弛综合征不利于术中准确定位者;眼底病变、全身疾病如出血性疾病、对手术期望值过高者慎用。(五)ICL(可植入式隐形眼镜)将设计成矫正屈光不正的超薄镜片(ICL)放置于自身虹膜和晶状体之间,即通过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一般用于无法使用激光矫正的高度近视与高度散光者,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不足。年龄18~50岁,近两年屈光度数稳定,近视度数1800以内,散光度数600以内;良好的前房空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正常;眼部没有器质性病变,没有活动性炎症;全身无严重疾病,心理健康,矫正视力良好,即可以考虑手术。ICL植入不损伤角膜;可逆性强,可随时取出;手术快捷,切口小;矫治范围广,对于角膜厚度有限,激光难以兼顾保留安全的角膜厚度和足够大的切削面积时,ICL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其存在潜在手术风险,角膜炎、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泪囊炎、浅前房者不适合。-------以上就是目前临床常用人工晶体主要种类。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晶体的高度“仿生”并不代表其发展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选择何种类型的人工晶体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经济条件、用眼习惯、生活需求、眼部情况和身体状态,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决策。
白内障和青光眼的病因白内障是一种极常见的影响生活质量的眼病,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70岁以上患病率超过70%。白内障表现为晶状体混浊。晶状体就像照相机的镜头,当它透过光线时才能拍出照片来。同理,人的眼睛之所以能感受到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是因为光线能通过晶状体聚焦而投射在视网膜上。如果晶状体混浊,阻挡光线进入眼睛,患者会感到视力模糊。青光眼是一类非常严重的致盲性眼病,通常是由高眼压所引起。眼球内具有一定的压力,称为眼压。眼压的正常维持主要靠眼内的房水。房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源源不断地产生、排出,不断循环维持着动态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眼内液体不能正常流出,就会造成眼压升高及青光眼的发生。白内障要早手术有人认为“白内障要看不见了才手术”,这是流传非常广的错误观念。如果不转变这一观念,患者会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不但白内障会逐渐加重,甚至引发急性青光眼,导致不可逆性失明。白内障在形成及发展的过程中,晶状体混浊不断吸水膨胀,体积增大,推虹膜前移,向前推挤眼内房水外流的结构--前房角,导致房水外流受阻,出现房水蓄积,眼压升高,即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表现为眼睛胀痛、视力下降、眼红,往往还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因此有些病人一开始还以为己得的是内科疾病,到内科如脑外科、消化科等就诊而延误了病情。对此需要尽快处理,先用药物降低眼压,尽可能开放前房角。如果就诊及时,大部分患者高眼压的症状会得到缓解,视力提高。但这绝不意味着疾病已经治愈,因为导致青光眼发作的病因依然存在,如不继续采取正确方法处理,今后还将反復发作,直至视力丧失。这种由于晶状体膨胀造成的青光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早行小切口微创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可从源头上解除其发病的异常解剖形态。晶状体的厚度约为4.5mm,而人工晶状体的厚度小于1mm。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后,眼球内前部空间明显增大,前房加深,房角增宽,房水流出通畅,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恢复,眼压自然就会恢复正常。术后大部分患者不但解除了白内障困扰,而且可以治愈青光眼。手术安全系数高当然,部分患者由于青光眼发作时间太长,房水流出通道已彻底堵死,单纯摘除晶状体也不能将其打开,不能缓解病情,此时需要重新做一条房水流出通道,即需做抗青光眼手术。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白内障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未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混浊的晶状体就会变得“过熟”。混浊晶状体中的成分会渗出在眼内引起炎症反应,同样可以堵塞房水外流的通路,引起青光眼的发作。对这类青光眼药物治疗基本无效,唯一方法就是尽快摘除白内障,解除病因。在中国致盲的主要眼病中,白内障和青光眼均排行靠前。白内障一旦引起青光眼,不单会引起眼睛视力下降、眼红、眼痛,以及头痛、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症状,使手术难度增加、风险增大、费用增多,而且手术预后较差。如果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手术,则应避免在暗环境下(特别是晚间)长时间阅读、看电视,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青光眼已经急性发作,则及时的白内障手术可一举两得。目前,微创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是非常成熟的手术,安全系数极高,对患者年龄无限制。熟练的眼科医生10分鐘左右即可完成一台手术,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注射麻药,不需缝线。术后患者立刻就能恢復一定的视功能。
贾大爷准备做白内障手术,听说手术时还要植入人工晶体,于是就开始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调研对象包括街坊邻居、亲戚好友、妻子儿女、网络书报和数家医院,结果手术前还是拿不定主意。的确,多年来人工晶体的设计因为利用了屈光原理而迅猛发展,白内障从复明手术发展到屈光手术的高度,大大提高了脱镜率,改善了生活质量。但是目前多焦(双焦、三焦、连续视程)人工晶体的设计都没有直接解决调节机制,所以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年轻时的生理状态。这对于那些心理素质不太好、性格太纠结、期望值太高的患者尤其难以取舍。为了方便大家对各类功能性人工晶体的特点、优缺点和特殊要求有所了解,现列表如下,期望对于白内障手术人群或近视手术人群选择人工晶体时有所帮助。各类人工晶体的优缺点由此可见,“人工晶体并不是越贵越好”,虽然功能性人工晶体的较高脱镜率大大便利了生活和工作,但是并不能提高患者的最终矫正视力-------即并不是“最贵的,视力就最好”,而且各类人工晶体都有严格的适应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用眼习惯、眼部状况和身体健康状态、术前眼部检查结果、对生活质量的期望、经济承受能力,权衡各类人工晶体特点综合考虑加以选择,提供目前最合适的视觉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人工晶体的禁忌症并不是绝对的,有些通过联合手术或白内障术前加以治疗控制并发疾病,可以达到手术植入人工晶体的要求,当然这就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青光眼是因眼压病理性升高,引起视神经损害而发生视觉障碍。而白内障是因晶状体混浊而影响视力。青光眼的视力丧失是无法恢复的,而白内障的视力下降却是可逆性的。因此,对青光眼的治疗是应急的,而对白内障的治疗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稍缓一步。两种病同时出现在一只眼球,临床上会呈现出种种情况,情况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前面的文章已经谈到了青光眼与白内障的关系与组合。除此之外,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的色素膜炎、严重角膜溃疡同样可以既引起青光眼又并发白内障。因此,发现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应首先积极寻找病因,再考虑手术治疗及其它对症处理措施。白内障发展过程中,晶状体膨胀所致青光眼,应尽早行白内障摘除术。这种膨胀期白内障,已经明显影响视力,留之无用,弃之毫不可惜。这类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有两种不同的情况:(1)青光眼发作后无虹膜周边前粘连,眼压很快得以控制,可以作单纯白内障摘除术。(2)青光眼发作持续时间长,眼压不容易控制,表示虹膜周边前粘连明显,需作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导致白内障,一般分两种情况处理:(1)眼压容易被药物所控制,房角关闭轻微。若白内障已够资格摘除就手术摘除白内障;若未达到手术标准,可以作激光虹膜光切术或小梁切除术。(2)房角关闭明显,虹膜周边前粘连严重。若白内障已达到手术程度,需行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若晶体混浊未达手术标准,就先做小梁切除术。先有青光眼再发生白内障,通常有几种处理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单做白内障摘除手术,因为白内障摘除后,房角较前变宽,有利于房水的排出,对控制青光眼有利。一部分病例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视力提高,同时也改善了眼压。其余大部分病人白内障摘除术后辅以药物治疗或激光治疗即可。二是对某些严重病例或不易用药物控制眼压者,采用青光白内障联合手术。同时发现白内障和青光眼,这类病人其实很早即有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多见),由于症状不明显未被觉察,而把视力下降单独归罪于并存的白内障,期待日后白内障手术后就能复明。临床上常参照先有青光眼再发生白内障的情况处理,视不同情况做单纯白内障摘除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关于青光眼术后发生的白内障和白内障术后发生的青光眼(无晶体眼性青光眼),后面再给以详细介绍。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手术后效果虽然比单独白内障术后效果要差得多,但绝非不治之症,医学科学的进展已赋予了医生处理各种疾病的能力与技巧。白内障和青光眼共存的患者一定要有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最好的预后。
点眼药,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小治疗,也是眼科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因为眼药直接点在眼睛上,比吃药、打针的眼部血液浓度高得多,所以点眼药是经济有效、痛苦小的好方法。眼药,几乎人人都用过,但未必人人都会用。常常有病人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崐题:“眼药水多点几滴才有效吗?”“两种眼药水同时点,可以吗?”“眼药水和眼药膏一起用,先用那一种?”等等。在此,有必要对眼药的用法加以说明。实际上,病人经常自用的眼药有眼药水和眼药膏两种。眼药水易被泪液稀释,而且在结膜囊(眼皮后面的夹缝)停留时间短,如果滴眼时间过久,便无明显作用,故须频滴,以每日4-6次,每次1-2滴为宜。眼药膏在结膜囊内能形成油膜,不易从结膜囊内排出,故存留时间较长,缺点是用药后因油膜而出现雾视,因而常作为睡前用药。点眼药水前,应洗净双手,检查眼药的有效期,检查眼液内有无絮状物或异物以及颜色改变,消毒棉签清除分泌物和残存的眼膏。点眼药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头稍后仰,眼向上注视,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撑开上、下眼皮,右手持眼药瓶或滴管,距眼1-2cm(不要接触眼表和睫毛),将药液点入下方结膜囊内(下眼皮内面靠近眼球处),轻提上睑使药液充满整个结膜囊内,然后用棉球揩去溢出的眼药水,轻轻闭眼3-5分钟,以利于眼药吸收。同时按压内眼角以减少药液进入鼻泪管而引起的副作用。涂眼药膏(眼凝胶)的方法与滴眼药水大致相同。涂眼药膏前,先将管端药膏挤出少许弃去。将下眼皮向下拉开,直接将眼膏涂入下方结膜囊1cm长,然后松手让下眼皮复位,轻轻闭眼,让眼膏(凝胶)融化均匀分布于结膜囊内。有些病人求“好”心切,每次点3、4滴甚至更多,自以为“多多益善”。其实,这是不必要的。人的结膜囊容量一般在10-25微升之间,而现在常用滴瓶的每滴容量大约50微升。因此,每次滴一滴药液已绰绰有余了,多滴又有何用?同理,两种眼液同时滴入,由于结膜囊容量极小,必然溢出造成人为的浪费,且冲淡了原药物的浓度导致药效降低,所以需要待一种眼药水吸收后再点另一种,通常间隔5-10分钟,这样才能保证药物“各显身手”。至于两种眼液滴用的先后顺序,倒无关紧要。如果眼液与眼膏同时并用,应先滴眼液再涂眼膏。因为油水不相容,先上油膏,定会妨碍眼药水的吸收。眼凝胶的使用方法大致与眼药膏相同。近年来,有人将眼药与有机聚合物配制制成药膜,置入结膜囊内,以一定速度缓慢地释放,延长其作用时间,不但减少了点眼次数、节省药物,而且在眼部保持稳定的有效药物浓度,提高了疗效,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也有人为了克服眼液的缺点,把亲水性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泡在眼药水里,然后戴上,药物在较长时间内慢慢地释放入眼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最后,敬请大家切忌随意购药或随意长期应用某类药物,以免“误用”、“滥用”、“错用”,进而发生一系列“不可挽回”的后果。
正常晶状体是透明的,这除了它有规则的透明的纤维排列结构和无血管的因素外,还依赖其特殊的、复杂的新陈代谢--通过囊膜的弥散、渗透作用以吸取房水的营养物质和排出晶状体的代谢产物来维持透明性。临床上有很多原因如外伤、遗传、严重营养不良等,可使以上诸因素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而发生白内障,但是最常见的原因则是发生于老年人的老年性白内障。事实上,如果不特别讲明的话,一般讲白内障即意味着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是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50-60岁者此病的发生率为60%~70%,70岁以上者可达80%,常常双眼先后发病。但是晶状体混浊的程度,个体间甚至双眼间差异很大。老年人为什么会患白内障?发展为何有快慢之分?虽有多种学说试图解释,但仍然是医学上的一个谜。较通俗的说法是这种导致视物模糊的白内障与白发苍苍、齿牙松摇都属于人体的一种“老化”现象。晶状体是由蛋白质巧妙构成的,是身体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组织。在日常生活中,您知道透明的蛋白质一经加热,立即就会变成乳白色了。经过化学处理的蛋白也会变混,皮蛋、醋蛋就是例证。这些事实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透明的蛋白质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后,就会“变质”而混浊。晶状体既然是蛋白质,当然也不会例外。老年人的眼内化学成分一旦发生变化,晶状体势必逐渐发生混浊。老年性白内障的真正病因还没弄清,但显然和体内的某些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最小单位)代谢紊乱有关;和晶状体的光氧化作用有关;和晶状体接受较多的紫外线辐射有关。白内障虽多见于老年人,但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初梦人生的新生儿、蹒跚学步的婴儿,还是生机勃勃、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都可以得白内障。怀孕的妈妈如果在孕期前3个月发烧,有病毒性感染或营养不良,生下的娃娃就可能有白内障。例如母体在怀孕2个月感染风疹者,子女中白内障的发病率可高达100%,3个月感染者可达50%。眼部晶状体周围组织炎症或其他病理反应,影响了晶状体的正常营养与代谢,可以并发白内障。引起白内障的常见眼病有:严重角膜炎、葡萄膜炎、高度近视与眼底的疾病。尖锐的物体刺破晶状体;外力通过房水的传导,作用于晶状体,引起晶状体破裂、变性;雷击和触电;红外线、微波、电离辐射等,都是造成白内障的罪魁。糖尿病、肾病、低血钙等疾患可以发生具有某些特征的白内障。长期应用类固醇药物即“激素”也是白内障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白内障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它不仅和年龄因素有关,还与遗传因素(如先天性白内障)、环境因素(如紫外线、有害化学物质、放射线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低血钙等)、眼部疾病(如高度近视、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外伤因素、药物因素(如激素等)以及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均衡等)有关。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人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在民间流传着“得了青光瞎,眼睛注定都要瞎”这么一句话。其实,民间所说的“青光瞎”与“青光眼”的关系,有点类似于中医所说的“肾”和西医所指的“肾脏”的关系。前者包含了后者,在范围上较后者宽得多。“青光瞎”除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外,还有眼底病的概念。它指的是不红不痛,瞳孔完好,角膜、虹膜、晶状体都没有什么改变的一切“盲眼”。也就是说,除了青光眼外,还包括了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和玻璃体等多种眼病。“得了青光眼,眼睛必定会瞎”的观念,未免太悲观了。说到底,这句话意味着让病人放弃治疗,“反正必定要瞎,治不治不是一样吗?”有的病人就曾经流露过这样的绝望情绪。实际上,青光眼早期只要把眼压控制到视神经不再受损,就能控制青光眼所导致的视力损害。,临床上由于诊治及时,医治和控制住了不少患者,这才是青光眼病人应该知道的“真相”。但是,民间流传的这句话却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难治的眼病。其根本原因在于一部分类型的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难于早期发现,这类青光眼有别于那类有严重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急剧下降的急性青光眼或闭角型青光眼,它进展非常缓慢,许多病人感觉良好,觉察不出自己的变化,直至视野极度缩小时,还可能保持着相当不错的中心视力,一旦发现,病情已进入晚期了。这也是这种类型青光眼被人称之为“视功能高级盗贼”的原因。它就是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悄悄地一点一点的把视野和视力“偷光”,我们必须对它提高警惕。出现以下情况者应尽早作排除青光眼的各项检查:1.有一过性视蒙或虹视并伴有头痛而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释者。2.不明原因视力下降,伴有可疑青光眼视野及视乳头改变者。3.晨起阅读困难或不能解释的视疲劳。4.老年人频繁更换老花镜,总是感觉不合适。5.具有青光眼发病危险因素者(如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等)。由此可见,患有青光眼的病人是不是一定会瞎?主要取决于诊疗是否及时,患者的态度和决心至关重要。不麻痹,不恐慌,不急躁,正视事实,积极与医生配合,经常的、细心的、终身的护理和治疗,大多数青光眼是可以控制的。
晶状体的功能类似照相机的镜头,把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使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眼部及全身情况的异常都有可能导致晶状体混浊,形成白内障。白内障会导致视力下降、对比敏感度下降、炫光、单眼复视或多视等症状,常见于中老年人及外伤患者,美国眼科协会估计,75 岁以上老年人中70% 有白内障。汉普顿教授在 Medscape 分享了 18 种晶状体的异常供大家学习。 晶状体由表皮外胚层细胞分化成晶状体泡,再逐步分化成晶状体纤维,并向中心聚集形成晶状体核,各层晶状体纤维末端变平,彼此联合成晶状体缝,如“Y”形,前极为正“Y”字缝和后极为倒“Y”字缝(如上图)。 “Y”字缝外周为晶状体皮质,其及其以内为晶状体核。胎儿期的感染如风疹病毒等可造成晶状体缝的异,常常与小儿白内障发生有关。 上图所示先天性正的前“Y”字缝白内障和倒的后“Y”字缝白内障。“Y”字缝白内障为 X 连锁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一般不会出现视觉问题,只有当白内障核或者核周边皮质混浊时才会影响视力。病毒感染、外伤或者代谢因素可能是此种白内障发生的原因。 上图所示胚胎核性白内障,又称中央粉尘状白内障,通常为局限在晶状体中央的圆形乳白色混浊。此种白内障是晶状体在胚胎发育时期分化受到影响所致,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通常双侧发生,并伴有小眼球、小角膜。 上图所示胚胎核白内障成细颗粒状,进展缓慢,往往对视力影响较小,如果无进展并且患者视力较好可不手术。 上图所示前极白内障,此种白内障因胚胎期晶状体泡未从外胚叶完全脱落所致。混浊位于前囊下,为小圆白点状,可为偶发亦可合并其他眼部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为双侧,对视力影响不明显,常不需手术治疗。但当前极白内障若进展,引起的斜视、弱视及屈光参差等可导致视力下降。 上图所示圆锥形晶状体,它是晶状体前囊或后囊分别向外膨出的一种晶状体畸形。向前膨出者称为前圆锥形晶状体较为常见,常合并 Alport 综合征、脊柱裂或者 Waardenburg 综合征;向后膨出者称为后圆锥形晶状体。圆锥形晶状体早期可导致散光,稍后可引起白内障的形成甚至晶状体自发破裂。 上图所示蓝点状白内障,常为双侧发生,是一种发生于晶状体皮质的细小蓝点状的混浊,常见于唐氏综合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对视力影响不大,患者主观症状可不甚明显,目前认为其为晶状体皮质纤维退化所致。 上图所示后囊下白内障,混浊位于晶体后极部囊下,呈黄色或白色颗粒状,整个混浊区呈盘状,常与皮质及核的混浊同时存在,因混浊位于视轴区,早期即可影响视力。此种白内障通常为特发性,但也可见于糖尿病、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者、唐氏综合症及外伤者。 上图所示一个血糖控制不佳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皮质性白内障,是由于晶状体代谢障碍所致。晶状体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大量葡萄糖被转化为山梨醇,山梨醇在晶状体内堆积,渗透压增加,晶状体吸收水分,形成纤维肿胀和变性,从而出现皮质白内障,当其逐渐进展时则可影响视力,出现眩光等不适。 上图所示成熟期白内障,可见晶状体为完全的乳白色混浊,相应视力严重下降,它是白内障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表现。其不具特异性,常可发生于视网膜脱离、外伤、葡萄膜炎、糖尿病等疾病。手术摘除是治疗成熟期白内障的最好方法,此外手术还可降低眼压。 上图所示长期过敏性皮炎患者的盾形白内障,可见前囊膜下厚实的白色混浊。这种类型白内障的典型表现为盾牌状或者星状,伴有前囊膜褶皱,常见于免疫性疾病患者,亦可见于外伤患者,前囊下及皮质的混浊可能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退化所致。 上图所示已经溶解、部分吸收的白内障,业已形成致密的白膜,前囊膜和后囊膜粘附在一起,常为眼外伤所致,也可见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Hallermann-Streiff 综合征和 Lowe 综合征。 上图所示为眼球传统伤引起的外伤性白内障,根据外伤部位及程度的不同可在早期形成局限性的皮质混浊抑或迅速进展为完全性的混浊。图示白内障伴有晶状体收缩及半脱位下沉。 上图所示一位马凡综合征患者的右眼晶状体向鼻上方脱位,左眼情景也较为类似。图中可观察到部分晶状体颞下方赤道部、晶状体位于虹膜后。晶状体脱位常见于马凡综合征、高胱氨酸尿症及眼外伤患者。 上图所示晶状体和角膜粘连,先天性异常为角膜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层的缺损所致。后天性晶状体角膜粘连常继发于角膜溃疡穿孔、眼外伤等。可根据情况采用角膜移植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以恢复患者视功能。 上图所示一位肌强直性营养不良患者的白内障,晶状体混浊呈圣诞树样,裂隙灯下可发现晶状体的混浊为多色,此类白内障多双眼发病,常见于肌强直性营养不良患者。 上图所示向日葵样白内障,常见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也可见于眼内铜质异物或使用硫酸铜眼水者,鉴于铜离子的沉积,晶状体囊膜可为棕黄色或者绿色花瓣样改变,角膜亦可见 K-F 环。此种白内障也见于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上图所示老年性白内障,皮质放射状混浊。老年性白内障是目前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环境、营养、代谢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根据其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皮质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及囊膜下白内障。 手术摘除是目前治疗各种晶状体异常的主要方法。
白内障不属于急诊手术,因而可以“择期”而行。何时手术最好?一般只要白内障导致视力变坏,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即可考虑做白内障摘除手术。但是,每个人对视力的需求不一样。因此,即使同等程度的白内障,其手术时间也有个体差异。如果一定要用视力来表示的话,一般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5,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即可手术。对有视力特殊需求的白内障患者如驾驶员,视力低于0.8亦需手术。少数因白内障而诱发继发性青光眼或晶体源性葡萄膜炎者,或者因白内障影响眼底病变诊断和治疗(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即使有较好的视力,有时仍要行白内障手术。视力是判断白内障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然而,视力表只有纯黑和纯白的强烈对比,不少有着良好视力表“视力”的白内障患者(0.6~0.8)仞然抱怨眼前如履薄雾,对台阶和高低明显之路面的分辨力降低,不时有“踏空”感觉,甚至扭伤或摔倒,这些是白内障导致对比敏感度下降的表现。由此可见,评估白内障何时手术时,除了视力表“视力”外,还要综合考虑对比敏感度、色觉、像差等因素。尤其对那些对精细视力要求高的人群如画家、设计师、建筑师、航海飞行者,可酌拟早日手术。至于其他类型的白内障手术时机有早有晚,酌情而定。先天性白内障(尤其单眼)为了防止形觉剥夺性弱视的发生,手术宜尽早进行。葡萄膜炎引起的并发性白内障,为避免手术骚扰而加重炎症,原则上先保守治疗,待炎症消退后3~6个月才适宜手术。糖尿病性白内障需要把血糖控制一定水平才能手术。有些患者因某种原因(如严重心脏病)暂不能手术,宜酌情推迟白内障手术,积极治疗相关全身疾病。这类医师认为“还要等等”的患者切勿急躁,应认真配合治疗。在眼科医师的监护下,一般白内障是不会拖成大病或变成不治之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