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将至各种年会、聚餐、家宴接踵而至。享受美食、交流感情固然重要,但是吃出问题不仅自己遭罪,家人也得跟着揪心。下面谈谈怎么避免胃病这个“节日病”在春节期间复发,让您和您的胃一起过个好年!1.吃饭规律才能吃出健康:定时定量进食,少食多餐,均衡饮食,不要看到美食就停不下筷子,暴饮暴食会导致胃肠功能失调,腹痛、腹泻、腹胀等就找上了门。2.小喝也能宜情:感情深不一定要一口闷,酒精不仅对胃黏膜有直接损害作用,过量饮酒导致的剧烈呕吐还可能造成贲门撕裂、出血性胃炎等,更有甚者还可能加重肝硬化,导致不可逆转的肝损害。少量饮酒的同时也要避免空腹喝酒,喝酒前进食牛奶等食物不仅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还可以减缓酒精的吸收。3.重油重辣高脂再香也要适可而止:摄入过多油腻、高脂的食物会使血脂升高,加重胃的消化负担,影响其他有益元素的吸收,更有甚者会引起急性胰腺炎。所以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3分素菜,7分荤菜比较好。4.不洁饮食也是大忌:过年一桌子的菜吃不掉怎么办?放冰箱隔天热一热还可以吃。殊不知一不留神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已经悄悄变质了。细菌和毒素也是伤害胃黏膜的另一罪魁祸首,所以容易变质的食物要及时处理,已经变质的食物禁止食用。5.胃也需要休息:放假期间不宜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打牌等,作息变成了晚上不睡、早上不醒,可是胃在夜间休息不好的话,白天就不能好好工作,因此即使在休假也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6.保持心情愉悦:胃病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因素也息息相关,紧张、忧虑、气愤等情绪也会加重胃病的程度,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情也是改善胃病的一剂良方。 即使真的出现胃部不适也不要惊慌,家中常备胃药,病情一旦加重一定不能耽误病情,春节期间也要记得及时就诊。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的慢性炎症,和胃癌有密切的关系,表现为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腺体数量减少,胃黏膜变薄,腺体就是胃粘膜内分泌消化液的一种单管状或分枝管状的结构,主要由三种细胞组成,分泌胃蛋白酶原、盐酸、粘液。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被公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产生氨和空泡毒素损伤胃粘膜细胞,导致炎症反应;其菌体的细胞壁抗原还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其次,胆汁和十二指肠液反流,可以破坏酸性的胃粘膜屏障,导致胃粘膜的慢性炎症;辛辣刺激饮食及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也可造成胃粘膜慢性损伤;自身免疫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且这类胃炎与遗传有关;年龄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之一,随着年龄增加,胃粘膜分泌功能下降,对外源性刺激的抵抗能力下降,出现胃粘膜萎缩;长期接触铅也会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增加。 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消瘦、贫血等,也可完全没有症状,对有上述不适症状,建议做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也可抽血检查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了解胃萎缩的情况。胃萎缩越严重,萎缩面积越大,发生胃癌的可能性就越大。 当然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要及时合理干预或定期复查、随访,这样就可以延缓甚至阻断向胃癌发展的进程。 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积极根除幽门螺杆菌,尽管有研究提出对于已经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不能降低胃癌发生,但是可以延缓其发展的过程。其次,存在胆汁/十二指肠液反流者,抑制其反流。同时,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及促胃肠动力药,改善胃粘膜的炎症反应。此外,要纠正不规律饮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及烟酒等不良嗜好,减少外源性因素对胃粘膜的刺激和损害。最重要的是,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要根据胃镜报告定期复查,仅慢性萎缩性胃炎一年复查一次;伴有轻中度肠上皮化生,半年或者一年复查一次;伴有重度化生或者异型增生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幽门螺杆菌是定植在人胃内的一种细菌,它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淋巴瘤等疾病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口-口,粪-口等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50%以上且通常是在儿童期(10岁以前)感染。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反酸、烧心、恶心、呕吐、口臭等症状,也可能完全没有症状。因此,根据症状并不能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了解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以下几种方法。 目前临床上最简便、最可靠的方法是碳13尿素呼气试验,即我们通常说的呼气试验。碳13稳定性好,不具有放射性,对人体无害。受查者在检查前服用碳13标记的尿素(一颗胶囊),约30分钟后对着专业仪器呼气,原理是幽门螺杆菌分泌的尿素酶会将我们口服的那颗含有尿素的胶囊分解成氨和碳13标记的二氧化碳,如果仪器检测到受查者呼出的CO2是碳13标记的,说明受查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检查结果有数值的高低,是一种定量的方法。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了解你服用杀幽门螺杆菌药物的效果。其次,临床上常用的第二种方法是快速尿素酶法,在胃镜检查时取很小的一块胃粘膜放在一个白色含有尿素和酚酞的小塑料盒子里,1分钟后观察颜色是否变化。酸性物质不能使酚酞变色,而碱性物质可以使酚酞变成红色。正常胃粘膜组织是酸性的,不会使酚酞变色。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分泌的尿素酶会将尿素分解为氨和CO2,氨是碱性的,从而使酚酞变成红色,红色即代表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第一种方法相比,可靠性相当较差。因为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呈集落式分布,胃窦小弯、胃底、胃体小弯是幽门螺杆菌常见的定植部位,要想取得可靠的结果,就要求在胃内多部位取胃粘膜,显然这种方法是很不现实的,这种方法只是观察颜色的变化,因此是一种定性的方法。另外,也可以将取下的胃粘膜用一种叫苏木素-伊红的染料进行染色,如果我们取下的胃黏膜染色后有蓝灰色或者淡紫色的螺旋形或S形细菌者, 即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方法耗时,不适合在医院广泛使用。除上述方法以外还可以直接取胃粘膜作幽门螺杆菌培养,如果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则说明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但是幽门螺杆菌的体外培养条件苛刻,成功率较低。检测血清、唾液、尿液、粪便等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但准确性没有上述几种方法高,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少。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原因。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状或弧形弯曲状的细菌,表面有菌毛,一端有2~6根鞭毛,幽门螺杆菌进入消化道后,鞭毛可穿透胃粘膜表面的黏液层,靠菌毛或黏附素定植于胃粘膜上皮,并进一步生长繁殖。幽门螺杆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中国人的感染率为60%-70%,各个地区的感染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幽门螺杆菌传染主要经口-口、粪-口途径,以前者为主。中国饮食文化久负盛名,源远流长,但共用餐具,餐具和食品卫生不达标,通过就餐或聚餐相互传染细菌;公共场所卫生不佳等等也可以把幽门螺杆菌带入胃内;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如接吻等也可以传播细菌。在我国,幽门螺杆菌在家族内的传播非常普遍。很多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没有任何症状或偶有轻微不适,并且能自行缓解,所以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寄居在胃黏膜上的幽门螺杆菌产生的酶和毒素可以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淋巴瘤、胃癌。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治愈或预防这些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列为胃癌癌前状态或癌前疾病,在此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被称为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日本专家们的意见是: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要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改善胃黏膜炎症,从而改善胃黏膜萎缩,抑制肠化生的进展,并最终预防胃癌发生。在中国专家们达成了共识: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几乎均有慢性活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属于感染性疾病,也推荐积极根除幽门螺杆菌。 因此,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严格来讲是有传染性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尽量实行分餐制,避免酒桌上的过度热情,提倡公筷,公勺,餐具时常消毒或煮沸,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和伴有肠化、不典型增生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患者要积极根除幽门螺杆菌。
胃镜检查是经口腔插入胃镜,可以检查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肠镜检查是经肛门插入大肠镜,依次检查下消化道各段,如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最远可达小肠末段,两种检查方法都可以发现以上各部位是否有炎症、溃疡、息肉、肿瘤以及一些少见的疾病,从而得到一个及时而有效的治疗。许多人会说没有不适或症状,为什么要检查胃肠镜呢?一个人没有任何症状不代表没有病,胃病和肠病也是这样,很多消化道疾病即使到了中晚期也不一定有症状。当你感觉有胃痛、上腹不适、反酸、烧心、嗳气、食欲减退的时候,此时一些肠道的疾病正在悄悄的出现或已经出现,只是没有任何肠道症状,这时候去医院看消化科,医生会建议你做胃镜检查,如果此时没有肠道疾病,一个胃镜检查就足够了,如果此时有无症状的肠道疾病,特别是那些肠癌的癌前疾病如肠息肉或肠癌,仅仅一个胃镜检查显然是不够的,可怕的是漏掉了肠道恶性疾病。在我国肠道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明显上升,并且有年轻化趋势,既有胃病也有肠病的人普遍存在。反过来,很多腹痛,腹泻,便血的人,也同样同时可能有胃病,只是没有胃病的症状,如果仅仅做一个肠镜显然也是不够的。消化道肿瘤在我国发病率非常高,在男性发病率位居第二、三、四、五位。肿瘤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早期发现。国外的做法是年龄大于40的男女不管有无消化道症状,要求和建议做胃肠镜检查,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消化道肿瘤的检出率,一些消化道早癌也就及时被发现,有证据显示某些消化道早癌经合适治疗5年生存率达到99%。因此,建议胃肠镜同时检查,特别是年龄大于40岁,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出生和居住在肿瘤高发地区,长期抽烟、饮酒、喜刺激和高盐饮食的人,不管有无消化道症状。胃肠镜同时检查,减少了就诊的次数,给你繁忙的工作和劳动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最重要的是在快速的时间内你可以迅速了解自己是否有一个健康的胃肠道。
越来越多的患者拿着体检报告单、胃镜报告单、碳13呼吸试验报告单咨询什么是幽门螺杆菌?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要不要紧,需不需要治疗,如何治疗?如何预防?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解答。首先,我们先了解什么是幽门螺杆菌(简称Hp),幽门螺杆菌是主要存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一种螺旋状细菌,少数存在于口腔。人类对其普遍易感,幽门螺旋杆菌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均有感染。我国是Hp感染高发区,感染率为40-90%。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否需要治疗,目前研究认为Hp不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等消化道疾病相关,它还与血液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病变等疾病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定为I类致癌原。对Hp感染者进行根除性治疗是利大于弊,除非有抗衡因素(高龄、基础疾病、再感染率等),否则Hp感染者都应进行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治并不复杂,患者可就诊消化科门诊,消化科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同时,值得强调的是,患者在抗菌治疗结束后需遵医嘱再次复查,确定已经根除,否则以后再杀将会更加困难。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因为这种细菌主要通过口-口、粪-口传播,感染者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卫生与饮食习惯(如勤洗手、餐后漱口、避免吃不卫生或没有彻底煮熟的食物、分餐制、筷子定期高温消毒、定期更换牙刷、筷子等)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加强体育锻炼、不吸烟、不饮酒)预防再感染。
食管、胃肠道是人容易患病的器官。这些疾病有良恶性之分,即使一些良性的疾病治疗起来也很棘手,难以得到彻底治愈,患病的人生活质量很差,且常饱受疾病之苦。最重要的是还有向恶性发展的可能。恶性的疾病,更不用说,谈癌色变。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位居前列,死亡率高。早期的肿瘤没有任何症状和不适,部分人是在体检时被发现的,如果发现早,可以达到彻底治愈。早期的消化道癌消化科医生可以在内镜下切除,这是近十几年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一个巨大突破,中晚期的肿瘤预后就完全不一样了。无论食管、胃肠道良恶性疾病,诊断的最好方法就是胃肠镜检查,一代一代新型胃肠镜设备借助先进的技术(人工智能也参与),象电子眼一样,很小的病变都可以被发现。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消化道早癌的诊断率,大量的病人就可以在早期阶段被治愈。食管、胃肠道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原因是多样的(将在以后的文章详谈),网络、媒体、专业人员、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使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人们当然也对消化道疾病的认识更加清楚和深入。鉴于消化道肿瘤对我国人口健康的严重威胁,国家层面已非常重视,近几年肿瘤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多部门工作的重点。越来越多的呼声:把胃肠镜检查纳入体检!
学会看胃镜报告可以让患有胃病的人更了解自己的病情,但是报告上生涩枯燥的术语很难理解,那么胃镜报告上常见的糜烂、肠化、增生、萎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本文我们将对其进行简要介绍。首先,医生会根据胃镜下见到的胃内部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如果报告上写着“未见明显异常”,那么就说明胃目前比较健康。如果观察到有异常,如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有糜烂、充血、水肿、甚至是出血等变化,医生常会给出“糜烂性胃炎”的初步诊断。我们一般将急性胃炎称为糜烂性胃炎,它是仅限于胃黏膜的炎症。急性胃炎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比如饮酒;手术、精神紧张、遭受到严重的创伤等应激状态;阿司匹林、某些化疗药物;胃部手术后造成的反流等。一旦出现胃部不适,一定要尽早行胃镜检查,纠正喝酒、吃刺激性食物等不良习惯,正在服用药物的患者需立即询问医生并调整用药,其他的危险因素也要尽量规避,同时服用抑酸药及胃黏膜保护药。当发现有胃黏膜糜烂,医生会在病变部位取活检,即夹取组织,送至病理室,在显微镜下对组织做进一步评估,糜烂性胃炎的部位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如果是慢性胃炎,则可能会给出增生、肠化、萎缩的病理诊断结果。1.萎缩,就是说我们的胃不仅浅表部分发炎了,显微镜下能看见黏膜有炎症细胞浸润,就连深层负责分泌胃液的细胞,即腺体,在被破坏,减少,甚至是慢慢消失,胃黏膜在变薄,也就是从“浅表性胃炎”发展成了“萎缩性胃炎”。这两种胃炎可能从症状来说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严重程度却有了质的飞跃,就像是穿过的新球鞋,一开始脏了可以擦干净,慢慢地有些痕迹却永远的留了下来。这就提醒我们,胃病从这时候变得不可小觑了,必须得去看医生,及时治疗,定期随访。2.肠化,也叫做“肠上皮化生”。为什么做的是胃镜,报告上写的是“肠”呢,医生是不是搞错部位了?事实上不是医生搞错了,而是胃“搞错了”,胃受到了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出现了类似小肠或者大肠的细胞,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敲响警钟,因为这很可能与胃癌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肠化分布的范围越广,发生胃癌的风险越高。此时应“吾日三省吾身”,饮食规律乎?过度酗酒乎?进食刺激性食物乎?3.增生,也称为“上皮内瘤变”,从它的别名也可以看出,它是截止目前最严重的一种。当胃中出现异型细胞,腺体结构发生紊乱,原本光滑的胃出现了一个甚至多个小疙瘩,它可以是圆的、扁的、不规则的,但是不管什么形状,危险都是同样存在的。“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有多少癌,可以不来”,为了让它不来,我们要远离危险因素,从“小”做起。本文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胃镜报告中的一些常用术语,希望能对大家理解胃镜报告有所帮助,日后面对手上的胃镜报告时不再一头雾水。
许多人取到胃镜报告单,面对几张红色图片和一些黑色文字,不知道自己的胃镜报告单到底说的是什么,到底诊断是什么病。大多数医院的胃镜报告单,一般都是两张,前面一张是胃镜图片和诊断,后面一张是病理报告,但是如果没有做病理,就只有一张报告单。报告单的最上面一般是病人的简单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检查号、住院号、床位号、胃镜型号、检查日期等等,接着下面是8(有些医院是4或6张)张胃镜图片,显示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情况,再向下就是用文字分别描述食管、贲门、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球部降部胃镜检查所见,一般常见的描述粘膜是否光滑,血管网是否可见,胃粘液湖是否清亮、还是浑浊、黄染,粘膜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是否有凹陷、隆起等等接下来就是诊断,这个是病人最要注意或关注的,大多数的诊断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往就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少数诊断是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息肉、胃肿瘤等等,特别要强调的是要注意看胃镜单上有没有HP(幽门螺旋杆菌),以及是否为阳性,因为这个细菌是胃病的罪魁祸首。最后面一般是胃镜活检部位,病理诊断,这两项专业性比较强,不需要完全弄懂,需要消化科医生的解释。病理诊断里面要特别注意有没有重度萎缩性胃炎,重度肠化、低级别或高级别内瘤变等等,见到这些描述建议到消化科就诊。
我们通常说一个人有没有胃病,一般指的就是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这三种疾病胃炎最多见。严格地说胃炎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三种胃炎中慢性胃炎最常见,到底得病多长时间算慢性胃炎,目前全世界也没有一个最好的标准。时间最短的几个星期、几个月,时间长的可达几十年。慢性胃炎的症状从轻到重差别非常大。轻者症状轻微,甚至没有症状,轻微症状可有嗳气,上腹不适,饱胀,因为症状轻,多数人经过休息、饮食、心理调理等症状慢慢消失了,但慢性胃炎其实已经存在了。从医学的角度讲,凡是胃粘膜上有炎症,病理切片上发现有炎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粘膜内的腺体正常,减少等就可以诊断慢性胃炎了,但此时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严重的慢性胃炎有较重的上腹疼痛、上腹灼热、反酸、厌食、恶性呕吐、消瘦、贫血、消化道出血等。这些症状可以反反复复出现,有时药物治疗效果不好,造成病人到处求医问药,精神和经济负担逐渐加重。因此对于慢性胃炎,病人和大夫都应该足够重视。更重要的一点儿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就要更加重视了,因为它是胃癌的前期病变,当伴有重度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内瘤变)时,这时候要高度警惕了,及时到消化科就诊。本文系刘政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