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宝宝的大便 1.奶瓣便 宝宝吃得略多,没消化完就排出来了。 便便上白色类似固体奶的物体是未消化的蛋白质或脂肪。 奶瓣便便较为常见,一般随着宝宝的成长会逐渐消失。 2.绿便 可能是因为宝宝没吃饱,肠道蠕动快,胆绿素染过之后,胆红素还没来得及给便便上色,就已经排出来了。 也有可能是因为宝宝受凉,腹部、脚部着凉让肠蠕动加快,很可能是腹泻的前兆,建议宝妈注意防范哦。 3.黑便 如果宝宝在服用含铁药物,吃了猪血、猪肝等含铁高的辅食,或者妈妈乳头破损,宝宝吸进妈妈乳头里的血,就可能出现黑便。 如果没有吃这些食物却排出了黑便,首先考虑高位消化道出血。越靠近肠道的出血,颜色越趋于红色。 4.油状便便 和腹泻有一点区别:腹泻是便便中水分大,油状便便只是看起来更润滑,在尿不湿上看着有边缘感。 油状便便多是因为妈妈吃得太油腻了,只要妈妈调整饮食,一般都会有所改善。 5.气泡便便 便便上有沫沫,多是因为宝宝的糖代谢不完全,如乳糖不耐受;母乳宝宝喝的前奶多,营养少;淀粉类食物吃太多等。 建议宝妈可以抓起宝宝双腿向上轻轻抬起,靠近小肚肚,帮助宝宝把多余的气排出来。 6.食物残渣便便 多半是便便中有叶子菜、玉米或者胡萝卜,消化不良导致,把辅食再切碎些即可。 7.蛋花便便 便便味道通常会发酸,有淡黄色细条,像鸡蛋汤一样。 这是病毒性肠炎的表现,如轮状病毒,若宝妈没有提前意识到,很快就会出现水样便便。 8.豆腐渣便便 大便完全不成形,黄绿色带粘液,渣水分离。 这是霉菌性肠炎的表现,需要及时去医院化验。 9.灰白色便便 胆道堵塞,胆汁出不来,就会让本该染黄的大便失去颜色感,即陶土色便便。 进食牛奶过多或糖过少,产生的脂肪酸与食物中的矿物质钙和镁相结合,形成脂肪皂,粪便也可呈现灰白色,质硬,并伴有臭味。 如果大便出现灰白色,一定要尽快去医院,不要继续观察啦! 10.红色便便 若不是吃多了西红柿或红心火龙果,就要当心了! 与黑色便便相同,红色便便的颜色越鲜艳,越可能是肠道出血。 婴儿便便带血丝,有可能是过敏,也有可能是感染;果酱样便便伴哭吵、呕吐,可能是肠套叠哦,一定要及时就医。 11.粘液便便 便便上像是带着一层蚕丝衣,偶尔一次出现且宝宝没有其他不适(发热、腹痛、精神差等),不用担心,多是因粘液没有被消化导致。但如果连续超过两天出现,便中疑似有血(红、暗红、黑色便)或者有腥味,或出现呕吐、腹痛、发热等。 总的来说 奶瓣便便、油状便便、绿色便便、泡沫便便、食物残渣便便,都是安全的; 白色便便、豆腐渣便便、蛋花便便、黑便/血便/果酱样便便,一定要及时就医。 本文摘自: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得湿疹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每位家长都可能会经历湿疹带来的烦恼。 一提到湿疹,家长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过敏,一提过敏,家长就开始疯狂地寻找过敏原,想找到病根,斩草除根彻底治好湿疹。于是乎奶粉、牛羊肉海鲜等高危食物都上了黑名单!但看起来很简单的办法,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什么都不敢吃了宝宝湿疹还是反反复复,我们来看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个问题? 宝宝为什么会得湿疹,湿疹的病根到底是什么? 湿疹的发病机制并不是十分明确,目前认为多是由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小儿皮肤科医生认为:婴幼儿期湿疹的发生主要是皮肤的屏障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免疫异常所致的。 简单打个比方,人体表面的结构为砖墙,最外层的角质层细胞就像砖块儿,细胞之间充满的脂质就像灰浆,他们共同形成了稳定的皮肤屏障,这样的结构被称为砖墙结构。 和成人相比,婴幼儿的皮肤结构发育不完善,皮肤很薄,细胞也小,皮肤的脂质含量也低于成人,也就是说砖块儿小,砖的层数也少,灰浆又不牢固。 所以婴幼儿皮肤的水分很容易丢失,外界的刺激很容易进入皮肤,产生各种皮肤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湿疹。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皮肤发育完善,抵挡能力增强,湿疹就会减轻或好转。我们在婴幼儿期要做的,就是大量地抹润肤油,帮助宝宝的皮肤锁住水分,同时抵挡外界的刺激。 宝宝得了湿疹以后的喂养问题 现如今,由于过敏知识的深入人心,家长产生了很大的误区。一些调查结果就显示,家长自认为的宝宝“过敏”和宝宝真正的过敏有很大的差距,很多时候是家长过分夸大“过敏”。湿疹是皮肤的炎症,是皮肤敏感了,跟食物的关系微乎其微。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母乳是防止孩子过敏的最好食品。 哺乳绝不是水渠灌溉,母亲吃口鸡蛋留给孩子嘴里的就是这口鸡蛋,而是营养物质经过母亲的消化系统吸收又经过母体分泌成乳汁喂给孩子。 经过母亲的这种吸收和分泌的过程,已经把宝宝最需要的营养留到了乳汁里,而对宝宝有害的物质已经被母体完全滤过。所以,母乳是宝宝防止过敏最好的食物,医生永远是把母乳喂养放在第一位的。 但有极少数的宝宝母乳喂养确实会大便次数增多伴有明显的血便,这个时候,建议妈妈要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有可能是是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有可能是母乳不耐受。但即使是母乳不耐受,也是胃肠道的症状,很少引起皮肤的湿疹。 对于辅食或牛羊肉鱼海鲜等食物,道理是一样的。前面已经说到了宝宝湿疹的发生是因为皮肤的屏障发育不完善,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如果家长实在担心,我们可以用食物的回避试验和激发试验来判断。回避可疑食物两周,看宝宝的湿疹情况有无改善。如果没有,那我们恢复正常的饮食,如果确实明显改善,可以再食用可疑食物两周,观察湿疹是否明显加重,如果反复验证该食物与宝宝的湿疹明显相关,那么宝宝可能是特殊的体质,就别吃这种食物了,这种方法是比抽血查过敏源更准确。 湿疹确实很困扰家长,但是切忌病急乱投医,科学地认识疾病,积极有效地治疗才能让宝宝安然度过敏感阶段,健康成长。 (文章来自著名皮肤科刘晓雁教授)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作者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呼吸科张芬护士长。) 小儿肺炎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我国以冬春季多见,是婴幼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一起来了解肺炎健康知识,学习如何护理肺炎患儿,让您的孩子远离肺炎。 什么是肺炎? 肺炎是指各种不同病原菌(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及其他因素(如吸入植物、矿物油等,以及过敏)等引起的肺部炎症。 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一般上感数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热型不一)、咳嗽、气促、肺部可闻及固定的干湿啰音。严重者呈点头样呼吸、三凹征阳性、唇周发绀。重症肺炎由于严重缺氧及毒血症,常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其他系统受累表现。 婴幼儿为什么容易患肺炎? 解剖结构的特点:婴幼儿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所以排出入侵微生物和痰的能力差,经呼吸道较易向下蔓延至肺炎。 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婴儿从母体中可获得的免疫物质,即免疫抗体然而,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但自身合成能力尚不足,所以一旦受到致病物质的攻击,非常容易患病。 生长发育特点:婴幼儿生长发育快,对各种营养的需求较高,如果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特别是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的缺乏,易发生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等疾病,这些内在因素,不但使婴幼儿易患肺炎,而且病情严重,能够威胁婴幼儿生命。 家长应如何预防小儿肺炎的发生? 根据小儿的年龄、身体的发育情况,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防止小儿发生营养不良和饮食失调,增强小儿的抵抗力。 尽量少与外界接触,避免交叉感染。家人若患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应注意与小儿隔离。 积极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因为佝偻病与肺炎的发生和预后都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年长儿童要多做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进行体格锻炼,增强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做好预防接种,增强小儿对呼吸道病原体的免疫能力。 一旦患了肺炎家长如何护理他们呢? 给予舒适安静的环境,温湿度适合,减少他人的探访 合理喂养,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肺炎的患儿食欲下降,可少量多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同时保证一定的优质蛋白的摄入。如果因鼻塞而妨碍婴儿吮吸时,可在餐前30分钟给予0.5%麻黄素溶液滴鼻,从而保证正常吮乳。在喂养中如果发生咳嗽,应停止喂养或进食,以免食物呛入气管,对于呼吸困难的婴幼儿应该将其抱起,取半卧位喂哺,从而防止呛奶。 防止交叉感染:接触患儿前后家长都应洗手,对于感冒的家长,请暂时不要照顾患儿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对于能自行咳痰的年长儿,家属应鼓励患儿自行咳痰。 对于无法自行咳痰的婴幼儿,家属应该经常改变患儿的体位,并正确拍背(餐后1小时以后或餐前,每小时拍一次,每次5~15分钟),从而促进痰液的排出。 对于痰液粘稠的患儿,应该给予雾化吸入:雾化吸入时,家长应注意一下几点: 时间:餐后1小时以后,或餐前; 体位:半卧位; 口腔清洁:雾化结束后,为了防止小儿发生鹅口疮,对于年长儿应该鼓励漱口,婴幼儿应该用毛巾蘸水清洁口腔。 高热的处理:可先松开衣被、给予物理降温,如兵兵贴敷额,冰袋放置在额头、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如无法缓解,可口服泰诺林、美林等,但间隔不小于4小时。 皮肤的护理:在患儿体温下降的过程中,会大量出汗,这时候家长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上的汗液,同时更换干燥温暖的衣服 遵医嘱用药:家长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按计量给予小儿喂药,切勿擅自减药或加药 加强观察:家长要观察小儿的咳嗽咳痰的情况,体温的情况,一旦发现患儿出现点头样呼吸、口周发紫、呼吸急促、拒食,高烧不退、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家长在饮食上面应注意些什么? 患肺炎的小儿消化功能会暂时降低,如果饮食不当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给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吃奶的患儿应以乳类为主,可适当喝点水。牛奶可适当加点水兑稀一点,每次喂少些,增加喂的次数。若发生呛奶要及时清除鼻孔内的乳汁。年龄大一点能吃饭的患儿,可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 小儿肺炎的忌食: 忌食多糖之物:糖分是一种热量补充物质,功能单纯,基本上不含其他营养素。若小儿肺炎患者多吃糖后,体内白细胞的杀菌作用会受到抑制,食入越多,抑制就会越明显,而加重病情。 忌高蛋白饮食:瘦肉、鱼和鸡蛋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1克蛋白质在体内吸收18毫升水分,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素。小孩进食蛋白质多,排出尿素相对也会增高,而每排出300毫克尿素,最少要带走20毫升水分。因此对高热失水的患儿应忌食高蛋白饮食,当疾病后期可适当补充,以提高体质。 忌辛辣食物:辛辣的食品刺激大,而且容易化热伤津,故肺炎患儿在膳食中不宜加入辣油、胡椒及辛辣调味品。 忌滥用退热药:刚发热就用过多的退热药,不仅对机体不利,而且还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因此,对发热患儿应慎用退热药,且忌用药过多,以防体温骤降,大汗淋漓,发生虚脱。 忌油腻厚味:肺炎患儿消化功能多低下,若食油腻厚味,更影响消化功能,必要的营养得不到及时补充,以致抗病力降低。因此,不宜吃鱼肝油、松花蛋黄、蟹黄、凰尾鱼、鲫鱼子,以及动物内脏等厚味食品。若喝牛奶应将上层油膜除去,乳母也应少吃油腻,以免加重病情。 忌喝茶:肺炎患儿多有发热,应忌喝茶水。因茶叶中茶碱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可使大脑保持兴奋状态,还可使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发热时,机体处于正邪相争的兴奋阶段,脉搏较快,饮茶后会刺激心肌,加重消耗,如此非但不能退热,相反还会使体温升高,诱发其他疾病。另外,茶中的鞣酸具有收敛作用,中医认为不利于肌表的邪气外散,对发热的小儿也是不相宜的。 忌生冷食物:若过食西瓜、冰淇淋、冰冻果汁、冰糕、冰棒、冷饮、香蕉、生梨等生冷食物,容易操作体内阳气,而阳气受损则无力抗邪,病情也难痊愈,故应忌食,特别对有消化道症状的患儿更应禁忌。 忌乱服用清热药:金银茶、青果、板蓝根冲剂等清热药,对肺炎患儿有益。但不能较长时间服用,特别对体质较弱者,勿轻易服用清热药。否则,会伤及人体正气,使原来的症状加剧。 忌用酸性药物和食品:五味子、乌梅、维生素C、酸果、橘子、食醋等味酸,能敛、能涩、有碍汗出解表。
宝宝吐奶多发生在新生儿 不仅仅是因为吃奶后改变抱姿引起的,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婴儿生理上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宝宝的胃部和喉部还没有发育成熟。 吐奶分生理性溢奶和病理性吐奶 生理性溢奶 生理性溢奶多数发生在新生儿身上,而男宝宝发生的概率会比女宝宝要高。 新生的宝宝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宝宝的胃呈水平位,还没有形成生理弯曲,吃到胃里的食物比较容易回流,引起呕吐。另外,宝宝吃奶时有一些空气被吸到胃里,这些空气在宝宝吃完后会从胃里溢出,同时会带出一些奶水来,就形成了溢奶。 溢奶时奶水是自然从宝宝口中流出来的,宝宝没有痛苦表情,一般在哺乳过后吐出一两口就没事了,且呕吐物仍是无异味的乳汁,就说明宝宝只是溢奶,妈妈无需过于担心。 病理性吐奶 如果宝宝频繁、大量吐奶的同时,有精神萎靡、食欲缺乏、发热、咳嗽等症状,且体重、身高都增长缓慢,通常预示着宝宝的健康出了问题。 妈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宝宝吐奶后仍然表现得很不舒服,并且呕吐物中含有绿色胆汁或黄色胎便样物质等,或是呈喷射性呕吐,那么就应该及时就医。 如何应对宝宝吐奶? 以下指的是生理性溢奶。妈妈们赶紧搬凳子划重点啦。 1.拍嗝 宝宝喝完奶后,由于胃里下部是奶,上部是空气,会造成胃部压力,出现溢奶、吐奶现象。因此,应及时帮宝宝拍打嗝,让气体排出来。只要减小了胃里的压力,自然就能减轻吐奶、溢奶情况。 2.体位 如果拍嗝有困难,那么就将宝宝直立抱起,让他趴在你的肩上至少30分钟,然后将枕头垫高,让宝宝右侧躺下,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胃部排空速度。如果宝宝躺着时发生吐奶,我们可以把孩子脸侧向一边。 3.饮食 增加喂奶次数,减少每次的喂奶量,做到少量多餐。喂奶后适当多抱一会儿宝宝,不要急于将他平放在婴儿床上,这样有助于减轻返流。不过,调得太稠的奶容易造成肠胃阻塞或腹泻哦。在宝宝持续呕吐期间,只能给宝宝喂奶,而不能喂其他食物,包括辅食。 4.药物 如果吐奶、溢奶严重,请医生开一些刺激肠胃蠕动的药物来改善。不过,药物治疗是放在最后考虑的。 当然,千防万防归根结底还是预防最重要。 如何预防宝宝吐奶? 1.选择适合大小的奶嘴 奶嘴孔如果过小,宝宝用力吸吮,从而导致空气与奶汁被一起吸了进去,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孔过大,奶流速过快,宝宝吸吮时就容易被呛着而引起剧烈的咳嗽。 2.注意不要让宝宝吃的太急,如果奶胀、喷射出来,宝宝会感到不舒服。 3.喂奶中以及吃饱后注意拍嗝 孩子在3-4个月大之后,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握吸吮技巧,而且贲门的收缩功能也已发育成熟,所以吐奶的次数也就会明显减少了。而在此之前,每次喂奶后我们最好还是要帮助孩子拍嗝。 4.喂奶后最好让宝宝竖立20到30分钟,也别急着忽悠宝宝玩儿。 最后,小南再手把手教下新手妈妈们拍嗝的方法吧: 1、竖着抱起宝宝,轻轻拍打后背 竖着抱起宝宝后轻轻拍打后背5分钟以上,是帮助宝宝拍嗝的基本方法。如果宝宝还是不能打嗝的话,也可以试试用手掌按摩宝宝的后背。 2、支起宝宝的下巴,让宝宝坐起来 让宝宝坐在自己的腿上,然后再轻拍后背的方法也可以。因为宝宝坐着的时候,胃部入口是朝上的,因此打嗝也就比较容易了。 3、打不出嗝的时候 吸入胃中的空气,有时会夹在前后吸入的奶汁中,此时如果将宝宝上身直立起来,将有利于胃中空气的排出。因此,妈妈可以将宝宝竖着抱起来,或者可以给宝宝垫高后背使上身保持倾斜30分钟左右。
据统计10%-30%的孩子存在睡眠问题,特别是婴幼儿的睡眠问题,更是困扰着父母,影响大人情绪和生活,也由此引发某些家庭问题。 宝宝的睡眠模式 这个图片显示从出生到成人的睡眠模式,可以看到刚出生的孩子还没有什么昼夜之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白天清醒玩耍的时间会逐渐延长,而夜间睡眠的时间也会逐渐延长,夜晚醒来的次数和时间则逐渐减少。 美国睡眠基金会2015年的统计和推荐,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每天需要睡觉时间是不一样的,0-3个月,14-17小时,4-11月,12-15小时,1-2岁,11-14小时,3-5岁,10-13小时。 这是每个孩子睡眠的总时长,当然每个孩子也是不一样的,也有个体差异性。 从这两张图,我们了解到1岁内宝宝的睡眠规律,那么就可以回答很多妈妈关心的问题,如初生宝宝为什么睡眠日夜颠倒,日夜不一,宝宝为什么睡觉时间短,宝宝睡觉总醒怎么回事,宝宝为何不能一觉睡到天亮等。 其实以上问题都是由于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特殊的睡眠模式决定,也就是说这大部分现象都是生理现象,排除病理因素,家长要做的事就是接纳小宝宝,耐心等待,适时诱导,逐渐养成习惯,培养良好睡眠习惯,如何做后面会做详细解释。 婴幼儿常见的睡眠困扰及对策 1、新生儿昼夜不分,睡眠日夜颠倒,睡觉时容易一惊一乍,我们称为惊跳 这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并没有昼夜概念,睡眠模式就是短暂苏醒、间断睡眠模式,出生后大人就需要帮助宝宝建立昼夜概念,这个首先得大人营造好氛围,白天睡觉就不用刻意关灯、拉窗帘、保持安静,并逐渐延长白天时间。通常1-2月能建立好,如果超过4个月,就需要到医院检查一下神经系统了。 由于小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全,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较高、受刺激容易引起兴奋。因为神经纤维周围的绝缘组织即神经髓鞘还没形成。因此,宝宝在受到声音刺激后,不能像大人那样在大脑皮层集中定位,往往使刺激传递到四肢肌肉的神经纤维上,从而引起胳膊和腿的动作及抖动。宝宝刚出生的宝宝大脑兴奋灶比较活跃,所以会发生惊跳,随着宝宝的神经系统不断健全,这种情况就会好转。若是很频繁或者伴有哭闹需安抚,可适当包裹模拟子宫环境增加安全感。正常情况下,宝宝到了大概3、4个月时这种情况就会渐渐好转直至消失。如果宝宝到了5个月以后还是会经常性的出现四肢惊跳或抖动,就需要到医院检查一下神经系统了。 2、宝宝睡眠时间短,易惊醒、易哭闹,难以入睡,需奶睡、抱睡等。 婴儿的秘密一书中把宝宝分为模范宝宝、天使宝宝、活跃宝宝、暴躁宝宝四个类型,每个宝宝有自己的个性,睡眠不同也是个性的体现。模范宝宝确实比较省心,稍微引导很快就能建立规律的作息,对于活跃宝宝和暴躁宝宝,家长们需要多点沟通、多点耐心及技巧。 出现易惊醒及哭闹等情况,首先需排除下列因素: (1)睡眠环境嘈杂、光线强烈、空气不流通; (2)睡衣不舒服,尿不湿穿戴过紧,包被过多,过热或者过冷; (3)睡前喂哺过度,消化不良,肠痉挛; (4)睡前嬉笑过度、激烈活动,过于兴奋; (5)白天或者睡前受到惊吓; (6)睡眠哺乳联想,常见母乳喂养小孩,只是有些宝宝翻个身就能睡着,而有些宝宝因为睡眠--哺乳联想而需要不断得吸吮妈妈乳头才能再次入睡; (7)枕头、睡姿是否合适; (8)疾病原因,如缺维生素D、蛲虫、湿疹、脑发育异常、感冒或者肠炎等生病了,这个就得到医院检查了。 每个宝宝入睡的方式都不同,松田道雄的《定本育儿百科》中有这样一段话:让孩子快些入睡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母亲要想尽一切办法。有人说绝对不能让孩子一边吃奶一边睡,说这话的人,肯定是没有养育过入睡困难的孩子。入睡困难是孩子天性决定的。如果孩子吸吮乳头可以很快入睡,就可以让他吸乳头。只要不要养成孩子夜里起来玩的习惯,孩子再长大一些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总而言之,一岁内的宝宝能安抚,能入睡,体重身高增加满意,发育正常,醒时心情愉快,没有经常生病、母亲就不必慌慌张张,那或许只是需要用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 3、不能睡整觉,难断夜奶 关于何时能睡整觉,你可能听说过,四个月,六个月,十个月,一岁等等。你也可能听说过,孩子不能睡整夜是因为你夜间还给他喂奶,或者是因为你没有给他断奶,或者是因为孩子睡前没有吃饱。你也可能被建议过,睡前给孩子吃奶粉而不是母乳,睡前给孩子吃米粉而不是奶,给孩子断奶,或者让孩子哭去吧,断了他想要大人来拍哄、喂奶的念头,他就会睡整夜了。 有统计过,11个月时,只有不到7%的孩子能每晚都睡整夜。? 实际上婴儿期大脑开始进入飞速发育时期,这让孩子的大脑在夜里也经常兴奋起来,于是醒来的次数变多了。七八个月之后,由于同样的原因,已经会坐会爬的孩子夜里甚至开始满床翻滚着睡。 每个小孩的食量也是个性的体现,有些孩子就是食量大点,所以即使白天规律喂养,晚上也需要1-2次夜奶,这在母乳喂养或6个月内的孩子也是正常,但是如果体重增长过快,或者是白天吃奶少,晚上夜奶很多,或者是频繁要求吸吮,但是吃奶并不多,那么我们进行干预一下,以安抚或者安慰奶嘴逐渐过渡,对于孩子,一切不要操之过急,夜奶也是这样,不要没有商量,突然就从原来5-6次夜奶,狠心地一次都不给,让他哭上几夜,也是能断的,但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一点。 4、何种睡姿适合宝宝 建议1岁以内的宝宝应仰卧、俯卧、侧卧三种姿势交替睡,每天不要固定一个姿势。但是使用睡姿的时间比例将因孩子成长时间有所区别,一至三个月的初生儿最好多用仰卧,为孩子翻身采用仰卧之外的不同姿势时,最好守护其旁,以免发生危险。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不同的情况,交替选择 适合宝宝的睡眠姿势,这样不仅可以使宝宝有优质的睡眠,而且宝宝的容貌也会长得更漂亮、更端正。 5、如何选择合适的宝宝枕头 婴儿会独立坐(生后6~9个月)之前,颈椎还没有形成颈部前屈,是平直的,枕枕头反而会造成气道弯曲,引起呼吸相对不畅。颈部前屈的生理形成时间应该发生于婴儿会坐以后。因此,婴儿在会坐前是没有必要枕枕头的。当婴儿开始独立坐(6~9个月)后,颈椎开始前曲,以保持人体的平衡。随着长大,颈曲相对固定。枕枕头是为了仰卧睡眠时对抗颈曲引起的气道相对不平直的状况。如果会坐后,孩子睡觉不枕枕头,且睡眠时没有呼吸不畅的现象,可遵从孩子的习惯,不用强迫孩子枕枕头;如果呼吸出现“呼噜”声,就应该诱导孩子枕枕头。何时开始枕枕头不是以年龄为标准,应以发育为依据。注意枕头不要太厚。俯卧睡眠则不用考虑此问题。 6、如何睡出漂亮头型 (1)母乳喂养时轮流两边哺乳; (2)经常换睡姿,侧卧、俯卧、仰卧交替。 如何培养良好睡眠习惯 1、从妈妈做起:预防宝宝睡眠障碍,可以从孕妈妈做起。只有孕妈妈健康了,生出来的宝宝才能更健康。专家表示,要预防婴幼儿睡眠障碍,孕妇在怀孕期间,就应补充好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正确的睡眠习惯。 2、培养昼夜分明的作息习惯 3、尽早发现疲倦的信号:例如有点安静,有点迷离,或者是揉眼睛、蹭鼻子、打哈欠,哼哼唧唧,不再配合活动,烦躁、精神萎靡、疲倦,面无表情地盯着某个地方;或者目光游离,发脾气,发牢骚、对玩具失去兴趣等;如果这些疲惫迹象被家长及时的发现和回应,那么小孩的安全感会提升,而且在出现疲倦之后及时的睡觉,睡眠质量也会更好。 4、创造良好入睡环境:温度适宜、光线微弱、舒适宁静都很重要,不要频繁地变换宝宝的睡眠环境。 5、建立固定的睡前仪式:即使是出生两个月以内的新生儿,也需要开发睡前常规行为,比如洗澡、按摩、看书、听音乐等。 6、独立入睡:美国育儿专家认为,独立入睡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训练获得的。建议家长从孩子3-6个月左右就可以开始训练孩子独立入睡以及睡整觉了,孩子在进入18月之后由于活动能力加强,从婴儿床向儿童床过渡的时期还要再进行训练。 7、日间适当小睡:4月龄到1岁的婴儿经过了新生儿阶段,一般上午和下午各睡一觉,有的宝宝需要在黄昏时分再补一觉。一般白天小睡的总时长为三个小时或以上。1岁以上的幼儿会不再需要早上的小睡,直接在下午睡2到3个小时。为了让宝宝感觉更有精神,可以适当把下午的小睡提前半小时,大多数儿童的午睡习惯会保持到3-5岁。注意,每个孩子的睡眠规律因人而异,并且可以相应改变。 睡眠的重要性 1、我们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所以一个良好的睡眠非常重要。睡眠过程中人体的基础代谢及耗能是降低的,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对于婴幼儿更是如此,充足的睡眠才有好心情,充沛的体力和精神接受新鲜事物,睡眠过程大脑并不是完全停止工作,而是以另外一种状态重新调整它的功能,有利于提高他的记忆力、智力。 2、孩子的体格发育、认知发育也有重要的作用,成长所需的生长激素80%左右是在睡眠的过程当中分泌的,而且必须是在深睡眠的时才能达到分泌高峰,一般是在夜间十点到凌晨一两点之间,第二个高峰是早晨5点到7点,如下图所示,反过来过晚入睡或者睡眠质量差,达不到分泌高峰,所以一个良好的睡眠,特别是睡眠质量好是孩子身高体重发育的一个重要基础。 3、良好的睡眠也可以增强孩子的机体的免疫功能,稳定情绪。长时间缺乏睡眠或者睡眠质量差的孩子,会易怒暴躁,甚至出现一些异常行为。 4、宝宝良好的睡眠也能稳定妈妈的情绪,我想很多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睡得多,吃得多,醒来愉快的笑愉快的玩,自己可以有时间安排自己的事。但是只要你开始带孩子,你就会发现,那种能一觉睡到天亮的宝宝只在书里有,要不就是在别人家里,总之你自己的宝宝不会是这样的。
忽冷忽热忽晴忽雨的天气,小家伙们是很容易发生各种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爸妈战战兢兢盼望着冬天早点过去。 来说说爸妈操心的呼吸道感染吧。 上呼吸道感染: 以普通感冒为代表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季节交换的常客,不请自来,宝宝会有不同程度的打喷嚏、鼻塞和流鼻涕、咽喉痛、咳嗽、发热、头痛以及其他不舒服。 好在感冒有自限性,一般给它些时间,它就好了。 除非,在感冒咳嗽的同时,还有这些情况,那就需要去医院了(如上图)。 如果没到这个程度,可以吃药吗? 一般来说,6岁以下的宝宝,不要自行用复方药物来治疗感冒。 那没啥抗病毒的治疗办法,怎么破? 做好家庭护理,然后交给时间,一般 7天左右会好转。 嗯,爸妈要看的重点来了,家庭护理做得好,虽然也不能明显缩短感冒病程,但能极大缓解宝宝的不舒服呢。 宝宝舒服了,少闹腾了,爸妈的日子也相对好过了不是? 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宝宝多喝温热的液体,比如白开水、去油的鸡汤等,对呼吸道黏膜有舒缓作用,能促进鼻腔黏液流出,还多少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当然啦,喝什么、喝多少,要根据宝宝的年龄来。 如果宝宝鼻子很不通气,或鼻屎鼻涕多,还可以用用生理海盐水鼻喷雾剂,大宝宝洗鼻器也可以用用看。 就算只是暂时除掉一些鼻涕鼻屎,也能改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还会让血管收缩让鼻子少充血,宝宝也能舒服一些。 等一下,要用专门的洗鼻盐水冲洗液哦,不要偷懒就自来水龙头拧开了冲,自来水可能会引起阿米巴性脑炎呢。 很多爸妈问,宝宝咳嗽可以喝蜂蜜吗? 1岁以下的宝宝不能喝蜂蜜,以免肉毒杆菌中毒。 1岁以上的宝宝,稍微喝点蜂蜜对夜间咳嗽会有一丁点的帮助,但只能喝2.5-5ml的样子,还要温水稀释过。 下呼吸道感染: 这是爸妈最头疼的,比如支气管炎、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2016 年肺炎造成 92 万 5 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 98%来自发展中国家,这也是当前我国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怎么样算是肺炎呢? 在去医院之前,爸妈可以在家自行判断一下: 发热、咳嗽、喘息就是最常见的症状,像病毒性肺炎就很容易有喘息,大宝宝会有胸痛(当然啦,咯血还是比较少见的); 2个月不到的小宝宝可能不会发热,但会吐泡泡、屏气(呼吸暂停)或呛咳。 不管哪种,持续发热伴咳嗽超过 3-5 天,爸妈就要怀疑一下是不是肺炎了。 然后,再看看宝宝有没有呼吸加快,和湿性啰音(这个非专业人士有点困难),特别是呼吸加快这一点,很重要。 那呼吸加快到什么程度算肺炎呢? 在宝宝平静时,爸妈仔细观察 1 分钟(如上图)。 如果不去医院,宝宝的病情加重,还会出现呼吸浅快、胸壁吸气性凹陷、鼻扇、呻吟和发绀、烦躁、萎靡、嗜睡、拒食等情况。 或者,如果你家宝宝这样了,麻利点去医院。 如果去医院确诊了是肺炎,怎么治疗听医生的吧,轻症肺炎不用住院,病毒性肺炎一般不用抗菌药物,但是细菌性肺炎就要用抗生素治疗了,爸妈不要下意识抗拒哦。 关于在医院的部分,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的。 关键还是预防,这也是需要爸妈来做的部分,比如万能的勤洗手又来了,对,勤洗手能预防N种疾病。 让宝宝远离生病的小朋友和大人。 再冷的天,也要多开窗通风,至少早晚各半小时吧。 少带宝宝去人多且通风条件差的公共场合。 饮食均衡合理,确保有充足的睡眠,天气好的时候多户外运动。 该接种的疫苗还是要接种的。
现在每一个宝爸宝妈几乎都知道益生菌,各大育婴店也在推崇益生菌,那什么是益生菌? 益生菌是指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 在那些情况下,可以选择使用益生菌。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对近10年来国内儿童使用的益生菌临床应用文献进行了系统地检索评价,以此制定了针对国内使用的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 儿童腹泻 急性腹泻病的主要治疗原则是预防和治疗脱水、继续进食以及合理使用药物等, 使用益生菌可以缩短腹泻病程, 减少住院时间。推荐使用布拉酵母菌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病因复杂, 需要积极寻找病因并予去除病因治疗。在综合治疗的同时使用益生菌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推荐使用布拉酵母菌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活菌颗粒。 乳糖不耐受 益生菌辅助治疗婴幼儿乳糖不耐受, 可明显缩短疗程和住院时间。推荐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功能性便秘 对于儿童功能性便秘, 益生菌可缩短粪便肠道运输时间, 增强肠道的运动频率, 使排便次数和粪便黏稠度明显改善, 并且可以缓解排便疼痛和困难症状, 降低功能性便秘的复发率。推荐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 引起血中胆红素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引起新生儿黄疸原因很多, 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辅助益生菌治疗可降低胆红素浓度, 缩短黄疸持续时间。推荐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益生菌可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促进患儿体重增长, 能减少早产儿喂养过程中呕吐、胃潴留、腹胀的发生, 缩短其达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 节省住院时间, 减少静脉营养的不良反应。添加益生菌的早产儿大便性状更接近母乳喂养儿。 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对于婴幼儿湿疹, 除了局部治疗以外, 益生菌作为全身辅助治疗, 能够明显改善湿疹评分, 提高疗效, 降低复发率。推荐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散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布拉酵母菌散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疗程一般为1个月。 对于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辅助治疗,国际上指南推荐使用益生菌预防婴儿过敏, 特别是对于发生过敏性疾病高风险的婴儿, 推荐母亲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及出生以后婴儿使用益生菌。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益生菌可以明显减少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发热时间、咳嗽及喘息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推荐使用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剂,疗程2~3个月。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AD) 的预防 AAD的发生与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及疗程, 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使用益生菌能够明显减少AAD的发生率, 并且减轻AAD的程度。推荐使用布拉酵母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散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和地衣芽孢杆菌。 目前国内使用的益生菌有20余种, 主要有双歧杆菌、乳杆菌、酪酸梭菌、布拉酵母菌、肠球菌、地衣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等。 本文大部分内容摘自(中华儿科学杂志)
普通感冒:病毒感染是感冒的主要病因。除咳嗽外,还伴有其他上呼吸道相关症状,如流涕、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可伴发热,全身症状少见。普通感冒的咳嗽常与鼻后滴流有关。流行性感冒除了咳嗽症状外,发热、肌痛等全身症状亦是常见表现。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起病初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咳嗽可渐加剧,伴或不伴咳痰,伴细菌感染者常咳黄脓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常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呼吸道)感染后咳嗽PIC):是引起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 PIC的临床特征:(1)近期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病史;(2)咳嗽持续>4周,呈刺激 性干咳或伴有少许白色黏痰;(3)胸部x线片检查无异常或仅显示双肺纹理增多;(4)肺通气功能正常,或呈现一过性气道高反应;(5)咳嗽通常有自限性,如果咳嗽时间超过8周,应考虑其他诊断;(6)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UACS是引起儿童尤其是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慢性咳嗽第2位主要病因。除咳嗽、咳痰外,可表现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加、频繁清嗓、咽后黏液附着及鼻后滴流感。变应性鼻炎还表现为鼻痒、喷嚏、水样涕及眼痒等。鼻-鼻窦炎常有鼻塞和脓涕等症状,也可伴有面部疼痛/肿胀感和嗅觉异常等。(2)体征:变应性鼻炎的鼻黏膜主要表现为苍白或水肿,鼻道及鼻腔底可见清涕或黏涕。非变应性鼻炎的鼻黏膜多表现为肥厚或充血样改变,部分患者口咽部黏膜可呈鹅卵石样改变或咽后壁附有黏脓性分泌物。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CVA是引起我国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慢性咳嗽的最常见原因。CVA的临床特征:(1)持续咳嗽>4周,通常为干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遇冷空气后咳嗽加重,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过较长时间抗菌药物治疗无效;(2)支气管舒张剂诊断性治疗咳嗽症状明显缓解;(3)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提示气道高反应性;(4)有过敏性疾病病史,以及过敏性疾病阳性家族史。过敏原检测阳性可辅助诊断;(5)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慢性咳嗽。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PBB是引起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儿童特异性慢性咳嗽的病因之一,曾有称其为化脓性支气管炎、迁延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前期等,是指由细菌引起的支气管内膜持续的感染。PBB的发生与细菌在气道中形成生物被膜以及气道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全身免疫功能缺陷和气道畸形(例如气道软化)等密切相关。PBB临床特征和诊断线索:(1)湿性(有痰)咳嗽持续>4周;(2)胸部高分辨CT片可见支气管壁增厚和疑似支气管扩张,但很少有肺过度充气,这有别于哮喘和细支气管炎;(3)抗菌药物治疗2周以上咳嗽可明显好转;(4)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或)细菌培养阳性;(5)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支气管炎(BE):主要为慢性刺激性咳嗽,常是唯一的临床症状,干咳或咳少许白色黏液痰,多为白天咳嗽,少数伴有夜间咳嗽。患者对油烟、灰尘、异味或冷空气比较敏感,常为咳嗽的诱发因素。患者无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肺通气功能和呼气峰流速变异率正常,无气道高反应。 过敏性(变应性)咳嗽(AC):临床上某些慢性咳嗽患儿,具有特应性体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其又非支气管哮喘、CVA或NAEB等。AC临床特征与诊断线索:①咳嗽持续>4周,呈刺激性干咳;②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③咳嗽感受器敏感性增高;④有其他过敏性疾病病史,变应原皮试阳性,血清总IgE和(或)特异性IgE升高;⑤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胃食管反流:儿童GERC的临床特征与诊断线索:(1)阵发性咳嗽最好发的时相在夜间;(2)咳嗽也可在进食后加剧;(3)24小时食管下端pH监测呈阳性;(4)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特殊类型咳嗽 先天性呼吸道疾病:主要见于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包括有先天性食管气管瘘、先天性血管畸形压迫气道、喉一气管一支气管软化和(或)狭窄、支气管一肺囊肿、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胚胎源性纵隔肿瘤等。一旦明确这些疾患引起的慢性咳嗽,就归属特异性咳嗽。 异物吸入:咳嗽是气道异物吸人最常见的症状,明确诊断则应归属特异性咳嗽。 异物吸入是儿童尤其是l~3岁儿童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有70%的气道异物吸人患者表现为咳嗽,其他症状尚有呼吸音降低、喘鸣等,可有窒息史。咳嗽通常表现为阵发性剧烈呛咳,也可仅表现为慢性咳嗽伴阻塞性肺气肿或肺不张,异物一旦进入小支气管以下,可以无咳嗽,也即所谓进入“沉默区”。 本文内容部分摘自中华儿科学杂志,中华呼吸与结核杂志。
宝宝好好的,怎么突然咳嗽了那,宝妈宝爸们不由得就紧张了。 咳嗽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性神经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 是家长就医最多的问题,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咳嗽按病程时间分: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慢性咳嗽 急性咳嗽(儿童)(病程8周。 咳嗽按性质又可分为:干咳、湿咳。每天痰量>10ml作为湿咳的标准。 引起咳嗽的原因 急性咳嗽:主要有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等原有疾病的加重也可导致咳嗽加重或急性咳嗽。此外,环境因素或职业因素暴露越来越多地成为急性咳嗽的原因。 亚急性咳嗽: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后咳嗽,其次为上气道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慢性咳嗽: 婴幼儿期、学龄前期(0—6周岁)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等。 学龄期(>6周岁至青春期)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心因性咳嗽等 成人:首先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支气管炎和胃食管反流等常见病因。
儿童发热的处理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急诊室最常见的就诊原因。 儿童发热的常见原因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见 感染性疾病: 50% 自身免疫性疾病: 20-30% 恶性肿瘤: 10-20% 不明原因发热: 5-10% 感染性疾病 是发热的首位原因,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以及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其中,以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 呼吸系统: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消化系统:轮状病毒肠炎、疱疹性咽峡炎或口腔炎等; 泌尿系统:肾炎、泌尿系感染等; 传染病: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等; 其它:中耳炎、结膜炎、脓毒血症等;神经系统:颅内感染等。 非感染性疾病 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川崎病、过敏性紫癜等; 血液系统: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骨骼肌肉系统:骨髓炎、皮肌炎等; 其它:重度脱水等。 某些致热因素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 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发热。其中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儿童发热评估预警分级(NICE2013) 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1月龄-3岁急性发热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 ; 当
加入的其他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