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脚踝扭伤十分常见,以下10个常见脚踝扭伤的处理方法,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足踝扭伤为什么出现肿痛瘀斑? 不恰当的活动,导致足踝受力不均衡,可导致足踝软组织损伤,称之为足踝扭伤,由于受伤时踝关节通常处于内翻体位,以及足踝外侧前方的韧带薄弱,所以大多数是踝关节外侧的前距腓韧带损伤。 受损伤后,连带周围毛细血管损伤破裂,导致出血肿胀,出血多时,则血渗入周围组织间隙以及皮下,表现为大片瘀斑;损伤以及肿胀压力大,以及出血后的沉积物产生炎性因子,刺激周围感觉神经,则表现为疼痛,有时出现剧痛或活动时疼痛加重。 足踝扭伤应该冰敷还是热敷? 通常足踝扭伤后急性期(48小时内)出血肿胀,为了减少出血,建议冰敷,冰敷后毛细血管收缩,出血减少,不至于太肿胀; 如果踝关节保护好,不进一步继发损伤,则48小时后,出血已经静止,那么此时建议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血肿吸收,同时需要配合患肢抬高; 足踝扭伤即时如何自我处理?能否或何时行走? 大多足踝扭伤病人都在运动中或郊外,受伤后,通常全身应激,受伤早期不觉得痛,而继续进行运动或行走,结果更加加重了损伤。 足踝扭伤后需要立即停止足踝活动,或者把问题想得重一些,可以当成“骨折”处理,用硬板托住固定;标准的做法是PRICE原则,Protection,Rest,Ice,Compression,Elevation五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分别是保护、休息、冰敷、加压、抬高,并酌情抓紧就医。 足踝扭伤后需要充分休息,建议不能用患肢负重走路,需要使用双侧腋窝拐杖,患肢悬起行走,但也不建议行走太多,尽量抬起患肢有助于消肿。那么何时可以行走呢? 这需要根据患者扭伤程度而定,一般建议患肢不负重2周,如果肿痛好转,可以穿行走支具下地行走;但是如果损伤较重,则需要患肢不负重4周。总之扭伤早期,负重越早,越影响韧带愈合,与愈合成反比。 足踝扭伤如何固定? 足踝扭伤后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初期制动是必须的,可以减少损伤进一步加重,以及提供稳定的环境,为损伤组织修复。根据损伤的程度以及病人的症状,可以选择不同的固定方案,有弹力绷带固定、踝关节护踝固定、功能支具(可以做踝关节屈曲与背伸活动的支具)、限制性支具、石膏固定,医生根据患者损伤的程度酌情安排。 有一点特别提醒病友,虽然足踝部做了相应的固定,但是患肢也是需要保持一定的活动,如髋关节、膝关节、足趾各关节以及大腿小腿的肌肉收缩活动,以免血栓的发生。 (弹力绷带) (护踝) 3(U型托)_副本.jpg (U型托) 3(限位支具)_副本.jpg (限位支具) 足踝扭伤如何和骨折鉴别? 足踝扭伤与骨折在治疗上有本质的差别,必须确定扭伤患者有无合并骨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判别: 1、受伤的暴力程度; 2、疼痛以及肿胀程度范围; 3、症状持续的时间,单纯扭伤一般一周后逐渐好转,如果骨折持续时间长,或不能好转; 4、最终需要X光片来确定有无骨折。 足踝扭伤 骨折 足踝扭伤一个月了,为什么还肿痛?如何处理? 通常足踝扭伤(单纯软组织损伤),3-4周将消肿疼痛缓解,瘀斑消除;但也有一些患者肿痛虽减轻但仍存在,表现为活动疼痛,按压患处疼痛以及行走疼痛。 足踝扭伤一个月后仍肿痛的原因有两个: 1、患者损伤程度。 损伤程度越重,韧带发生2度或3度损伤,以及滑膜嵌插,骨挫伤,软骨撞击伤,则愈合时间较长,或者不能愈合。 2、伤后处理不恰当。足踝扭伤后,有些患者不予重视,或者工作的需要,没有做适当的休息与制动,伤后照常下地负重行走,产生继发的损伤,或者受伤的韧带保护不够,新生组织刚愈合连接又被活动拉扯开,导致经久不愈合。 患者足踝扭伤一个月了仍然肿痛,处理起来也较为棘手,不建议继续固定与不负重,但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建议行足踝的功能性锻炼,见功能锻炼章节; 不活动时,多抬起患肢,有助于血液回流消肿;动态观察,肿痛情况,加重则减少活动; 如果长期肿痛,需要行MRI检查,进一步了解损伤情况;动态判断足踝恢复情况,必要时需要手术治疗。 足踝扭伤后期如何功能锻炼? 制动与功能活动是一个矛盾,分别应用于足踝损伤的早期与后期治疗;足踝扭伤初期主要是制动为主(大约3-4周),之后逐渐给予踝关节的功能活动锻炼,并随时间功能锻炼可以逐渐增多。 主要的功能锻炼是走路、练习足外翻的力量、踝关节活动度与灵活度、平衡力 其作用是增强损伤周围的肌肉力量,增强踝关节稳定性,增强本体感觉,可以行走时可以自控。 足踝扭伤西医疗法与中医跌打疗法有什么不同? 足踝扭伤的现代西医疗法主要是前期制动保护,后期功能锻炼;传统中医跌打疗法是活血化瘀,手法扶正治疗。 其实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先静后动,但是评估与治疗方法不同。不管西医还是中医治疗,都是有效的,但需要排除骨折的存在。 不管病友是自行处理还是到西医医院或中医跌打治疗,需要提醒一点是,扭伤早期应该选择冰敷,不要有力搽活络油,以免再加重损伤或加重出血肿胀。 彩超与MRI在足踝扭伤中的意义?足踝扭伤何时行MRI检查? 一般X光片以及CT检查,均不能较好的了解踝关节软组织损伤情况。只有MRI检查可以全面了解踝关节软组织;当然彩超也可以了解韧带情况,但是彩超检查与超声医生的水平相关,不是每个医院可以常规开展,也不是每个超声医生都会肌骨的超声。 MRI是个进阶版检查,如果病人曾经足踝扭伤,一直疼痛难忍,采取治疗后无效,则可以考虑行足踝MRI检查。 而MRI因为敏感度较高,踝关节扭伤后周围出血肿胀等会影响MRI的判断,一般急性期反而不适合行MRI检查,最佳是伤后3个月行MRI检查。 足踝扭伤最坏的后果是什么? 足踝扭伤后,如果比较严重,或处理不合适,则可能出现以下的后遗症: 1、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反复肿痛,走路不稳,走不平路或运动时容易多次扭伤; 2、踝关节不稳定可以导致踝关节内滑膜炎、距骨骨软骨损伤,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踝关节疼痛肿胀,行走时加重; 3、踝关节不稳定长期存在,可以导致踝关节骨关节炎,出现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以及僵硬。
一、伴有中到中度的持续性关节疼痛,需要长期服用止痛药才能缓解的患者。二、髋关节功能受到明显影响。如无法坐矮凳,上厕所,上下楼梯困难,不能穿袜子,剪指甲等。三、经X线检查有关节破坏的征象。四、非手术治疗即理疗、针灸或口服中西药等多中方法均不见缓解的患者。有此类情况的患者,建议早日进行诊断治疗,可以早日恢复正常生活,也可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加剧,造成日后手术的难度。手术的目的是为您解决病痛,还您正常的生活。对手术的陌生经常成为惧怕手术的原因和选择手术。
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应用于临床已将近20年,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相对于固定平台假体设计而言,具有诸多优点,有利于降低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的远期翻修率。北京友谊医院骨科杨金江一、旋转活动平台假体的优点:(一)降低聚乙烯衬垫的磨损:可能的机理:1、增加胫股关节接触面积:上方的球面设计增加了与股骨髁之间的形合度和接触面积,增加了关节稳定性,降低假体-骨界面的应力,提高假体的长期生存率。2、变胫股关节多向运动为单向运动:旋转平台型假体的聚乙烯衬垫下方与胫骨平台假体之间能自由旋转, 通过增加旋转平面,将膝关节的复杂的多向运动分解为屈伸运动与轴向旋转运动两个单向运动, [1-2],进而能降低剪切应力和磨损。3、自动调整旋转截骨力线:活动平台所产生的旋转活动不但有利于自动调整胫骨侧聚乙烯衬垫与股骨假体的对合力线,以及髌骨Q角和髌骨力线,避免由力线不正导致的区域性磨损加速,而且有利于调整髌股轨迹,使其处于最佳位,避免髌骨半脱位。旋转平台假体的设计特点(以LINK MK II为例):(1) 髌骨滑槽更长、更宽、更平滑,更接近正常髌骨滑槽的解剖,为髌骨提供了优化的运动轨迹,使髌骨顺利地通过较深的髁问窝,从而增加膝关节的活动度,使髌骨向远端移行过程中不会出现弹响;(2)有左右之分,假体的外髁高于内髁以减少髌骨外侧脱位的发生;(3)胫骨平台底盘为非对称设计,上方为燕尾槽设计,有利于活动平台的灵活旋转并防止内衬脱出;(4)股骨假体远端和旋转平台冠状面曲率半径分别为22.6mm和23.7mm,两者曲率比值为1.05。股骨远端和聚乙烯活动平台的矢状面曲率半径分别为36.1mm和137.1mm,两者的曲率比值为1.03。这些曲率比值表明,Gemini MKII股骨侧假体与聚乙烯旋转活动平台的形合度显著高于固定平台假体,为假体之问提供了全方位的稳定。即使在无法保留后交叉韧带的情况下也可维持关节的稳定性。(5)该假体无需行股骨髁间截骨,因此既可避免由股骨髁间截骨引发的股骨髁骨折风险,又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和输血量。四、活动平台TKA并发症及预防:旋转活动平台TKA虽存在上述优点,却也存在易发生胫股关节脱位,内衬与金属底盘分离以及活动内衬旋出并发症,大多数学者统计其术后脱位率约为1%[3]。以下方法被认为可以避免这些并发症:(一)可通过确定理想的解剖力线和选择恰当的内衬厚度获得预防。(二)改进间隙平衡技术:采用活动平台假体行TKA的相关手术技术同固定平台,到要获得相同的屈伸间隙。例如:当伸直位间隙小于屈曲位间隙2mm,可增加股骨远端2mm的截骨。相反,当屈曲位问隙小于伸直位间隙,可选用小l号的股骨侧假体以适应屈曲位间隙,保证屈伸平衡。必须强调,间隙平衡是预防旋转活动平台内衬脱出的关键,如刻意让膝关节保持屈曲位松弛以增加屈曲活动度,将产生屈曲位不稳或内衬脱出,因此这一方法应该避免,相反旋转活动半月板的植入过程应保持屈曲位韧带的 相对紧张。(三)伸、屈位的韧带张力平衡:TKA手术的成功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理想的纵轴力线,伸、屈位的韧带张力平衡,以及伸、屈位的间隙平衡等。假如TKA手术能够符合这3个条件,手术疗效必将获得显著改善。这3个条件中,首先是纵轴力线满意,然后是胫股关节截骨后的伸直和屈曲位的间隙平衡,最后是膝关节在伸直和屈曲位的韧带张力平衡。当出现内、外侧的截骨间隙不对称时,首应松解间隙狭窄侧的软组织,韧带松解不应采用一次性,而应采用渐进式,以逐步获得韧带张力的平衡。(四)晚期脱位的发生还可能与假体磨损导致屈膝间隙松弛有关;术中有可能造成PCL断裂,这往往与手术操作不熟练及术前屈曲畸形过大,PCL挛缩较重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对畸形特别是固定畸形>30度的患者,应行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五)除韧带松弛是假体脱位的原因外,Hasegawa等[4]还认为股四头肌过度无力也是旋转平台脱位的常见原因。因此围手术期应对股四头肌进行重点评估及锻炼。3.2旋转平台假体置换的注意事项:①保持矩形屈伸膝间隙平衡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屈曲间隙略紧屈曲与伸直间隙相差应小于2 mm,以防止衬垫旋出[5]。②垫片要在一定外力的情况下才能安装到位而不是很轻易地就能滑入间隙,安装后要认真检查膝关节整个活动过程,如果垫片在完全屈膝外旋时不出现脱位,术后就不会出现脱位。③在术中要确保去除适当数量的脂肪垫,以避免软组织撞击。股骨假体定位方法较多,Whiteside线和股骨上髁轴线可较好确定股骨假体外旋角度,临床多采用后髁轴线及与该线呈外旋3°的固定外旋器定位,但上述定位方法可由于骨性关节炎导致的局部解剖改变而定位困难。股骨后髁角更真实地反映股骨髁的旋转状态,若后髁关节面已破坏或发育不良,必须使用内、外上髁轴线定位时,建议采用内上髁尖(临床轴)的定位方法,但假体外旋角度定位宜相应增大2°~3°。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和儿童骨与关节的常见畸形,是造成儿童及成人时期骨与关节功能残疾的常见原因之一。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马蹄内翻足能治疗吗?用什么方法治疗效果好?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 这即便是在医学同行中也是引起争议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什么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马蹄内翻足是足踝部的畸形, 其外观可见的畸形表现包括足踝关节呈跖屈畸形, 后足内翻, 中足和前足呈内收、内翻和跖屈位。我们所说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指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仅有马蹄内翻足畸形而不伴有其它畸形,不包括那些已知病因及作为综合征一部分的马蹄内翻足畸形病例,也被称为特发性马蹄内翻足。马蹄内翻足不是胚胎畸形,正常足发育成马蹄内翻足发生在孕期的第4~6个月期间,超声检查很少见到16周以前的胎儿有马蹄内翻足畸形,因此马蹄内翻足是发育性畸形。马蹄内翻足的病理改变与骨结构和软组织结构的异常都有关系,由于其外观畸形,马蹄内翻足一出生就可以被发现,诊断上一般没有困难, 但需要与脊柱裂、多关节挛缩症和姿势性马蹄内翻足等相鉴别。既然马蹄内翻足能够及早发现,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马蹄内翻足能治疗吗?用什么方法治疗效果好?2,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能治疗吗?我们在门诊上,曾经遇到这样的病例,一对夫妇刚刚得到自己的宝宝,非常高兴,但令他们沮丧的是,孩子的双足是“歪歪脚”(即马蹄内翻足),邻居和亲戚都认为这是“不治之症”,他们甚至决定抛弃这个孩子。我们也曾经遇到很多这样的病例,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患有马蹄内翻足,就到当地医生那里求治,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建议他们到大医院治疗,而到大医院就诊时,医生告诉他们,等孩子2-3岁以后手术治疗。医学界对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曾经广泛推崇手术治疗方法。由于治疗时间太晚,手术创伤较大,足部组织损伤较大,往往造成关节僵硬、行走性疼痛、足外翻、骨性关节炎和距骨坏死等,综合疗效评估不尽如人意,远期的功能结果多存在很多问题,影响足踝部的活动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大量的研究,近年来大多数学者已在下列问题上达成共识: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如能早期适当处理,大多可获得较好的畸形矫治;如不治疗,则将终生残疾,影响生活和工作。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最初治疗应该是非手术治疗,新生儿时期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最佳时机。由美国Iowa大学的Ponseti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共同研发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Ponseti治疗法,经过数十年的随访研究,以远期功能效果好,得到世界多个国家医学同行的广泛认同,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简单、经济和有效的方法。Ponseti方法通过轻柔的手法操作,马蹄足的所有畸形可同时得到矫正,其主要包括早期连续石膏矫形加经皮跟腱切断术(创伤非常小)以及辅以足外展矫形支具佩带。患儿在出生后数天即可开始治疗,采用Ponseti法,马蹄内翻足治疗成功率超过90%,甚至能实现完全正常的足的功能目标。因此,我们现今对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提倡“早发现﹑ 早治疗, 多动手﹑少动刀”。
1. 发病率分析我国每年新发股骨头坏死(ONFH)在15~30万之间,累积需治疗病例可达500~700万,此数字仍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由于ONFH,特别是非创伤性ONFH多累及中青年,中青年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中长期(≥20年)疗效仍难预料。因此,寻求保存患者自身关节的治疗的有效方法势在必行。目前临床应用保存关节的治疗方法很包括非手术治疗;微创治疗;病灶清除加各类植骨术;截骨术。各种疗法,如适应证选择恰当,均有一定疗效。但各类植骨术失败的共同原因系股骨头坏死的软骨下骨板不能得完全及有效的修复,最终导致关节软骨面塌陷而使关节功能受损,细胞治疗包括骨髓移植可能系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2.相关研究2.1红骨髓与骨坏死的关系无论是激素还是酒精引起的非创伤性骨坏死,其发生部位均在含黄骨髓的骨骼处,而富含红骨髓的骨骼,如髂骨、胸骨及椎体骨,罕见发生骨坏死。同时也发现,激素等引起的骨坏死,罕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从而推测红骨髓具有对抗骨坏死的作用,也为红骨髓治疗骨坏死提供了线索。(2.2临床应用法国的Hernigou被认为是最早应用浓集自体BM-MNCs治疗非创伤性ONFH的第一人。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应用全封闭COBE2991血液分离仪对采集与髂骨的骨髓血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经对116例189髋非创伤性ONFH患者治疗,证实对ARCO分期中的Ⅰ、Ⅱ期ONFH有效。此文在2002年CORR杂志发表后,比利时、日本、韩国也陆续开展,并有所发展,疗效也进一步提高。中日友好医院骨坏死中心自2005年初引人此技术,同期上海九院的戴克戎将此技术用于临床治疗骨不连及代替骨移植行腰椎后路融合术,获得成功,并在国内外杂志报导。2.3技术现状2007年经市科技局审核确定《组织工程骨和皮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课题为哈尔滨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哈尔滨市第五医院从2007年起,与上海组织工程中心和黑龙江省血液中心实验室合作开展临床应用性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相应基础研究工作同步开展。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李宗瑜院长领导的课题小组与上海市组织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学术交流,掌握了实验室的基本流程,并开展国家863项目子课题组织工程骨和皮肤的临床观察项目是是科技局重点攻关项目。计划与上海组织工程中心暨国家组织工程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国家组织工程分中心。2.4技术路线简易流程患者获取红骨髓体外富集细胞-材料复合物修复负重区骨缺损修复组织检测与评价支架材料 3.具体工作计划(1)预计从现在开始到2014年6月底之前再完成组织工程骨治疗10例,组织工程皮肤10例。。(2)与哈尔滨市中心血站的实验室协作开始开展实验室工作。
本月22日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骨八科病房出现温馨的一幕:患者朱某办好出院手续,紧紧握住王少卿主任的手,动情地说:这双老腿可苦了我了,多年来困扰着我,两年前无法下地行走。现在好了,换了关节,动了手术,我已经可以下地了。谢谢主任,谢谢医护人员,是你们给了我重新行走的机会。据了解,这种日本进口高屈曲陶瓷膝关节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国内仅有北京,上海两地掌握,东北三省尚属首次应用。此项技术的应用标志着五院骨科在膝关节病的治疗方面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吉林患者朱某,女,56岁,右膝关节反复肿痛10年,加重伴活动受限2年,诊断为:1.类风湿性关节炎 2.右膝重症骨关节炎3.糖尿病2型。患者对术后膝关节功能及使用年限要求很高,在吉林当地多家医院就诊后都没有得到满意的治疗方案,慕名来到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抱着试试看的心里找到了王少卿主任。王主任现任中医师协会关节外科委员会委员,华裔骨科协会关节外科委员理事;全面掌握并具有实施复杂的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及翻修手术、关节周围截骨、矫形等高难度手术。面对此病例,王主任带领全科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共同学习,从术前准备、手术方案、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术后护理和康复等方面,进行了反复、详实、周密的讨论和计划。在充分完善相关准备后,于2012年01月8日入手术室,历时一小时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在医护人员悉心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功能锻炼,目前患者恢复良好,,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患者及其家属十分满意。此手术的顺利完成,填补了我省骨科陶瓷膝关节置换术病例的空白,标志着五院在关节矫形技术上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稳步进入全市及省内骨科先列。 据了解,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利用手术方法将人工关节置换被疾病或损伤所破坏的关节面,切除病灶、缓解疼痛,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有的功能。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国际上治疗膝关节畸形的先进方法,是将毁损的关节采用手术方法整形后,用人工关节替换。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可以恢复膝关节功能,90%的人二十年后仍感满意。该手术的成功实施使医院积累了更丰富的膝关节置换术经验,同时也为双膝类风湿性关节炎重症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带来了福音。
甄鑫钢1998年毕业分配到五院骨科工作,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学位。中国骨质疏松委员会全国委员,中青年委员,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会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理事,哈尔滨市医师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任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骨八科付主任,五院大骨科秘书,骨科研究所秘书,青年才俊俱乐部副主席,市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成员。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参加黑龙江省首支赴川医疗队,在灾区工作期间完成骨科患者救治和手术治疗等工作,被省总工会,省卫生厅,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表彰。先后于日本久留米大学病院矫形外科研修髋关节外科,上海组织工程骨国家中心学习实验室理论及操作流程;于北京朝阳医院膝关节外科,北医三院关节外科学习。参加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医疗保障队 ,被省卫生厅评为先进个人。参加中华医学会“方圆工程有我参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全国巡回演讲赛获得优胜奖。2010年于湘雅医院骨科进修关节外科,获第五届COA全国骨科大会奖学金。被评选为五院十佳青年医生。获省卫生厅,市卫生局新技术应用一等奖一项。2011年参加伊春烟花爆炸骨科患者的救治工作,获省卫生厅,市卫生局新技术应用一等奖一项。市卫生局健康讲师团成员。参加市残联全国残疾人普查工作,省卫生厅3-4级手术评审工作。任五院骨科研究所秘书,青年才俊俱乐部副主席,市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成员。2012年获市卫生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参加蛇牌学院北医三院膝关节学习班,参与开展陶瓷膝关节的临床工作。参加百名专家下基层活动,对口支援县医院关节外科。获省卫生厅新技术应用一等奖一项。每周一下午骨科一诊室出诊。
骨科八是院重点科室,病房现有医生12名,主任医师3名,付主任医师6名,硕士学历8名,病房床位数60张。其中创伤骨科30张,老年骨科15张,关节外科15张。医生,护理团队分组形成专业化,规范化得治疗团队。 一.髋关节外科学组:床位15张,设立髋关节外科门诊定期出诊,定期开展科普讲堂,健康普查,积累准住院患者人群和科研材料。年均完成髋关节置换200例,髋关节翻修术10例,周围骨折10例,股骨头坏死30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10例。科室医生均有关节外科的工作经验,多人次于日本久留米大学矫形外科,解总军总院关节外科、朝阳医院关节外科,湘雅医院关节外科进修学习。科主任王少卿为华裔国科学会关节外理理事,省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市骨科专业委员会付主任委员省政府特殊贡献专家,曾于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髋关节外科中心交流学习,在髋关节外科领域有其独到的见术。获省、市科技进步奖三项,立项待解题科研三项,获省卫生厅、市卫生局新技术应用奖10余项,在国家级苦干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参加全国髋关节外科学习班及高峰论谈,与国内髋关节外科专家探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及康复。自2003年累计完成髋关节置换2000余例,髋关节翻修术100余例,周围骨折40余例,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总体评分提高30分,术后最长随访二十年,同时有大量门诊就治及解方军总院关节外科的康复计划在术后患者中推广实施,《高龄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股骨周围稳定形骨折的治疗》,《股骨假体周围不稳定性骨折合并骨缺损的治疗》分获省卫生厅、市卫生局新技术应用一等奖,《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人工关节置换术》获卫生局新技术应用二等奖,《生物膜于股骨周围骨缺损的应用》于市科技局立项研究中,《富集自体骨髓基质于细胞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股骨周围骨的性病率分析与治疗》于今年市科技局科研奖立项。二.老年骨外科学组:床位15张,设立老年骨科,骨质疏松科,疼痛科门诊诊室定期出诊;定期开展科普讲堂,健康普查,积累准住院患者人群和科研材料。年均完成老年骨折手术200余例。科室参考了大量的先进资料并结合科室的具体情况,出台了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髋关节骨折、四肢骨折的基本治疗方案。经过多年的尝试,理想效果方案概括为:在保证生命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微创或准微创技术治疗治疗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长管状骨骨折。这一基本治疗方案的实施,使之高风险医疗行为方法更加完善。每年收入老年病人300--400例,并成功完成90岁以上老年患者手术37例,最高龄103岁。三.创伤科学组:床位40张,创伤学组以四肢骨与关节损伤为主要研究方向,年均完成手术500余例。王少卿主任在老年骨伤骨病、骨延长、骨不连及骨缺等疾病方面的治疗有重要突破。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贡献突出,有丰富的诊治疑难重症经验,被业内人士和社会认可,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他利用珊瑚骨替代自体骨及人工骨成功的治疗骨缺损和骨不连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组建了省内唯一的老年骨伤骨病病房,成功地为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手术1000余例,最大年龄103 岁;骨延长达15厘米,是目前省内纪录;每年手术完成1000余例。骨八科已从他接任主任以来的几个病人发展到现在每天拥有70--80个病人的大的创伤骨科病房,在省内已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多次获得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获市"职业道德十佳标兵"、市总工会振兴老工业基地"献良策、攻难关、创伟业"力军风采活动优秀组织者、农工党党派建设先进个人、动力区优秀政协委员,2005年获黑龙江省政府颁发的医疗卫生事业有突出贡献的特殊津贴专家、黑龙江省"改善发展环境百面旗"竞赛活动先进个人、哈尔滨市卫生局优质服务标兵、动力区优秀政协委员等荣誉称号,2006年获第六届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2007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领导直接联系的高层次人才。四.骨病,骨肿瘤学组:开展髋,膝关节骨关节病的外科治疗,代谢性骨病的外科治疗;四肢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手术治疗。
王 少 卿,一九八二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主任医师,骨科八病房主任。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六届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哈尔滨市级领导直接联系的高层次人才,哈尔滨市后备临床学科(骨科)带头人。现担任华裔骨科学会关节外科分会理事、中国老年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中国截瘫研究会黑龙江分会理事、黑龙江省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编委、《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委等,在国内外各种医学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自1983年开始,王少卿在骨科医疗一线工作了26年,医术高超,在老年骨伤骨病、骨延长、骨不连及骨缺等疾病方面的治疗有重要突破。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贡献突出,有丰富的诊治疑难重症经验,被业内人士和社会认可,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他利用珊瑚骨替代自体骨及人工骨成功的治疗骨缺损和骨不连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组建了省内唯一的老年骨伤骨病病房,成功地为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手术1000余例,最大年龄103 岁;骨延长达15厘米,是目前省内纪录;每年手术完成1000余例。骨八科已从他接任主任以来的几个病人发展到现在每天拥有70--80个病人的大的创伤骨科病房,在省内已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他所在的科室的年经济收入占全院业务收入连年达到1500多万元,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成功地 研制了《海洋珊瑚骨治疗骨缺损和骨不连》等多项技术,多次获得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撰写了《鹿角珊瑚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体的临床应用》等多篇论文在中国急救医学、中国矫形外科等杂志上发表。2004年获市"职业道德十佳标兵"、市总工会振兴老工业基地"献良策、攻难关、创伟业"力军风采活动优秀组织者、农工党党派建设先进个人、动力区优秀政协委员,2005年获黑龙江省政府颁发的医疗卫生事业有突出贡献的特殊津贴专家、黑龙江省"改善发展环境百面旗"竞赛活动先进个人、哈尔滨市卫生局优质服务标兵、动力区优秀政协委员等荣誉称号,2006年获第六届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2007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领导直接联系的高层次人才。
主要学术兼职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六届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哈尔滨市级领导直接联系的高层次人才,哈尔滨市后备临床学科(骨科)带头人。现担任华裔骨科学会关节外科分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中国截瘫研究会黑龙江分会理事、黑龙江省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编委、《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委等,技术专长及省内外同行业所处地位在老年骨伤骨病、骨延长、骨不连及骨缺等疾病方面的治疗有重要突破。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贡献突出,有丰富的诊治疑难重症经验,被业内人士和社会认可,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他利用珊瑚骨替代自体骨及人工骨成功的治疗骨缺损和骨不连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组建了省内唯一的老年骨伤骨病病房,成功地为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手术1000余例,最大年龄103 岁;骨延长达15厘米,是目前省内纪录;每年手术完成1000余例。自2003年累计完成髋关节置换2000余例,髋关节翻修术50例,周围骨折20例,股骨头坏死300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10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完成关节置换总数同比占医院总量48%,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总体评分提高30分,术后最长随访二十年,同时有大量门诊就治及解方军总院关节外科的康复计划在术后患者中推广实施,并有两人次分别完成《股骨周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全髋置换术后药物抑制周围骨吸收的发生》硕士论文答辩,并发表论文,《股骨周围稳定形骨折的治疗》《股骨假体周围不稳定性骨折合并骨缺损的治疗》分获省卫生厅、市卫生局新技术应用一等奖,《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人工关节置换术》获卫生局新技术应用二等奖,《生物膜于股骨周围骨缺损的应用》于市科技局立项研究中,《富集自体骨髓基质于细胞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股骨周围骨的性病率分析与治疗》于今年参加市科技局科研奖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