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美国FDA 批准上市了一种抗抑郁新药,当时它的商品名为Brintellix,用于重型,难治型抑郁症的治疗,同年12月这个药在欧洲国家上市,适应症为抑郁发作。2017年11月,它正式获得了我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上市批准,用于治疗成人抑郁症,商品名为心达悦(氢溴酸伏硫西汀片 Vortioxetine)。目前已经有不少人在使用这个药了。 伏硫西汀这个药一上市,就是明星药,引起了几大轰动 轰动一: 多模式的作用机制,伏硫西汀和传统的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完全一样,传统的抗抑郁药基本上是一种模式达到抗抑郁的效果,而伏硫西汀则是多模式抗抑郁药物;其不同的作用模式包括:抑制5-羟色胺{5-HT}转运体的再摄取和调节5-HT受体,作用于6个药理学靶点:抑制5-HT3、拮抗5-HT7、拮抗5-HT1D、部分激动5-HT1B、激动5-HT1A、抑制5-HT转运体。简单的说,伏硫西汀不仅仅能够增加5-HT,还能够增加受体对5-HT的敏感度,让5-HT尽情的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以及谷氨酸的神经传递。(的确有点复杂,非专业人员请忽略) 轰动二: 抗抑郁疗效好 ,伏硫西汀号称是难治性抑郁症的“克星”,在相关临床研究实验中发现其疗效较其他抗抑郁药物比较起来只好不差,且复发率低于其他抗抑郁药物。它的另一个亮点是很好的改善抑郁症的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执行能力,精神运动的速度。很多抑郁症患者通过传统的抗抑郁治疗,其抑郁情绪能够逐渐改善,也没有了消极自杀的想法和行为,生活的乐趣也慢慢的恢复了,但就是记忆力恢复的慢,甚至是恢复不了。表现为反应迟钝,思维迟缓等症状。伏硫西汀在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健忘,缺乏专注力和注意力,犹豫不决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通俗的说就是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记忆力等认知功能要比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好很多。 轰动三: 安全性可靠,伏硫西汀应用时间虽然不长(在国内才3年不到),但临床显示其安全性较其他的抗抑郁药物更加可靠,仅仅有轻度的恶心感。它对睡眠影响小,也不会发生性功能障碍,对体重的影响和安慰剂相当,就是说不会造成“性趣”的减低和“体重”增加,而其他的一些抗抑郁药物大部分都会造成性欲望减退,体重增加等让人烦恼的副反应。伏硫西汀的这一特点对于一些男性患者和一些追求苗条身材的女性来说是很大的福音。 轰动四: 这个药的价格特别贵,贵到只有“土豪”才能够用的起。这个药虽然在中国已经上市,但并没有进入医保报销范围,所以只能自费使用。它的价格大约是每一片(10mg/片)40元,每天一片,一个月的费用大概在1200元人民币左右。不吃不喝就得先拿出1200元人民币先吃药,而且至少要吃半年以上,不是土豪,的确需要考虑哟。希望未来会慢慢的价格降下来,惠及广大患者。 (完)
如果你不幸患了抑郁症,不要害怕也不要放弃,因为这个疾病是可以治疗的,大部分人再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都可以完全康复。抑郁症患者有两个可以依赖的对象,一个是医,另外一个是药。 先谈谈药这个依赖对象: 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有力武器,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情绪,改善睡眠,减轻躯体症状,得了中度以上的抑郁症,一定要坚持吃药。 服用抗抑郁症药总的原则是足量,足疗程,具体的方案则因人而异。 足疗程对于初次患上中度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来说,要求服用一年左右的药物。 这个时间,如何来分配呢?一般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 急性期是服药前面两个月,是试药、找药阶段。 市面上的抗抑郁症药物多达20多种,医生开给你的抗抑郁症药物,不一定就适合你,所以这个阶段都是试药、找药阶段。 如果你运气好,第一次开给你的药就很对症,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治疗你抑郁症的对症药物了。抗抑郁症药物,一般保守估计在四到六周起效的,最久两个月,即:八周。如果服用了八周了,药量也加大了,你仍旧感觉不到药物对你有任何的帮助,建议你和医生沟通,考虑换换药。 如果有疗效,就继续服用,继续服用则采取“足量”服用了,足量是慢慢的加到治疗量,也就是进入第二个阶段了。 如果没有效果,你的这个服药周期就必须稍稍延长一些了,换言之就是你找到合适的药物后,开始进行算起之进行巩固期阶段的巩固期时间。 巩固期就是足量期治疗期,也就是我们的药物起效了,仍然需要足量服用一段时间来巩固疗效。 在医生的帮助下,用足够的剂量来控制你的症状,到了这个时候,有些患者有可能完全感觉不到身上的症状了,而恰恰这时是药物控制了你,而不是你真正恢复了。基于这一点,大家不可以掉以轻心! 因为有很多患者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即:在服药后的两个月后,觉得自己没有症状了,就把药物一扔,完事了,殊不知这样过不了多久症状又会卷土而来了,实在是有点不应该和可惜。 所以到了这个阶段,越是没有症状,越是表明你恢复得好,药物又对症的时候了,那么此时就是巩固加量服用的时候,一般来说这个足量的巩固期是6到9个月时间。这就是所谓的一个足疗程之巩固期阶段。 巩固期完毕后,需要维持一段时间治疗。维持期一般用3-4个月的时间来逐步减量直至停药。减药的原则是越慢越好,一一般先减总量的1/4,维持一个月。如果期间一切正常,可以继续减总量的1/4,仍然维持一个月。如果减药期间有症状的波动,建议把药量再加上去维持一段时间。总之就是吃药时间越长越好。如果减药期间没有特殊情况,三到四个月就可以把药减完了,切忌突然停药。 如果是第二次发病,服药的时间就要相应的再延长。一般要按照巩固期的剂量。维持两年左右,如果这两年期间,症状都很稳定,比如睡眠好,情绪好,工作生活,社会交往都非常正常,就可以考虑按照之前的减药方法,慢慢的把药减掉,直至停止至停药。 如果是第三次发病或者是多次发病多次发病就不建议减药或者停药了,而是建议长时间的巩固或者是维持治疗。因为如果减药,就会反复发病,疗效就会越来越差。所以多次发病的患者建议终生长期服药。 中药调理和中成药治疗一般都是辅助作用,对轻中度抑郁症有一定的疗效,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再说说第二个依赖对象:医。包括医生的准确诊断,合理治疗方案,及时的病情观察和药物疗效以及相关副反应的评估。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不能找到靠谱的专科医生,是能否治疗抑郁症的关键因素。 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的康复也至关重要。 在服药期间最好能够做一段时间心理咨询或者是心理治疗。具体内容包括和心理医生建立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和心理医生交流,对自己的发病原因,发病的表现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学会很好的放松训练方法。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很好的接纳自己的生活,身体,性格。一直到最终康复。社会环境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包括家庭和工作环境的支持。要形成良性的社会心态,家庭成员多理解,多包容,多支持都有利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
新冠疫情爆发,很多人没有得新冠肺炎,却得了和新冠肺炎相关的焦虑和抑郁。抑郁和焦虑都是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经常就像孪生姐妹一样相伴存在。 焦虑症和抑郁症有那些区别呢? 1、疾病性质不同 抑郁症目前主流学说认为是由于脑部神经递质(5_羟色胺、多巴胺,肾上腺素等)不足导致精神全面低下的抑制性精神心理疾病,临床表现特征为失落感,具体表现形式是心情低落,兴趣/愉快感缺失,无望感,无助感,积极主动性丧失,自尊和自信缺乏,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等等;焦虑症是脑功能警觉性增高引起的心理疾病,临床特点是惊恐、紧张、害怕;肌肉紧张度增高,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导致患者焦虑不安。用简短通俗的比方来说,抑郁症症状是迟缓、向下抑制的,而焦虑和紧张是激越、向上亢进的。用心理根源来解释来说,焦虑症是指向未来,指向可能的危险或不幸,安全感极度缺乏。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和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是人的三大基本需要,大量事实表明,临床上见到的焦虑症病人,其个人史中都有这些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的证据。父母对子女过分保护,过分控制和苛求,是造成子女长大后容易焦虑的重要原因。抑郁症则意味着对已经行成的损失,和无可挽回的事实的一种精神反应,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在意识或潜意识里领域的一种体验。 2、年龄分布不同 抑郁症在所有年龄群都有发生,高峰为 25~35 岁青年人群,老年人居次。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患病率之比大概为 1:2。焦虑症的首发年龄比较高,35岁以上比较多见,以中老年患者居多。 3、临床表现不同 典型抑郁症患者具有“慵懒、呆板、多变、多忧、多虑”特征,伴随顽固性失眠,早醒及相应的躯体不适;典型焦虑症则具有“不 宁、不适、不 安”特征性症状,即莫名其妙紧张不宁、全身不适和精神不安,可与抑郁症鉴别。焦虑症与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感受和思维与行为方面的临床表现侧重不同。 ①躯体症状:焦虑症的躯体反应主要与植物神经相关,比如呼吸、心跳、出汗等;而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带有一定的稳固性,比如两胁疼痛、周身沉重、性欲消失等。焦虑症的躯体症状主要为入睡困难、发抖或心慌、多汗、阵发性冷热交替、虚弱无力,头晕、肌肉紧张、恶 心、憋气等;抑郁症患者早醒或睡眠过多、晨重夜轻、慢性疼痛或反复诉痛、激惹或动作迟缓、性欲缺乏等更常见。 ②感受方面:无助感、崩溃感、激越感、忧虑感,濒死感等常见于焦虑;悲伤、失望、内疚感、无望感、缺乏动力、缺乏愉快感、无聊、对既往常做的事丧失兴趣、冷漠等常见于抑郁症。 ③思维与行为方面:思维总往坏处想、思维僵化,行为恐惧性回避所害怕的场景,易受惊吓、仪式性动作、过度换气等常见于焦虑症;言语、思维联想和反应迟缓、消极自杀观念、行为灵活性下降、表情沮丧、因缺乏兴趣或没有精力而行为减少、社会接触减少等常见于抑郁症。 4、 抑 郁 症 的心理测试等临床评定量表都提示忧郁分值明显高于焦虑分值,而焦虑症则焦虑分值大于忧郁分值。 5、二者经常相生相伴 抑郁症常伴有焦虑症状,但抑郁症以抑郁症状为主,焦虑症状往往只是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反应,同时还可伴其他情绪反应,如强迫、疑病、恐惧等。焦虑症患者较少出现自杀念头或行为,尽管害怕,但还不会以死来逃避;而抑郁症患者往往有自杀念头,甚至自杀行为。 焦虑症主要情绪表现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并因此痛苦不堪;抑郁症的主导情绪成分比较复杂,除了带有焦虑特征的情绪反应外,还包括自责、自罪、自卑、自闭、敏感等。 焦虑症因为焦虑也出现对某些事情的回避心理,但不是广泛性的兴趣减退和意向减退;而抑郁症则是广泛的退缩和意向减退。抑郁症患者对家属、朋友表现冷淡,对以往爱好兴趣丧失;而焦虑症者一般保持正常。抑郁症患者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人接触,但不害怕突然发生的人际接触;而焦虑症者更希望亲人、朋友陪伴在身边,但害怕突然发生的社交接触。 6、治疗原则 抑郁症以抗抑郁剂为主要药物,抗焦虑剂和助眠剂起辅助作用;焦虑症以抗焦虑剂作为主要药物。 7、预后 抑郁症除非难治性病例,一般预后良好,首次发作可以自行缓解,抗抑郁药物治疗疗效达70%,有一定复发倾向,一般无精神残疾。焦虑症治疗后短期恢复,症状消除速度很快,但是部分患者病情迁延不能完全恢复,需要长期小剂量维持用药,尤其是中老年焦虑症患者。 8、心理治疗的效果 焦虑症患者的发病常常和其不合理的认知,狭隘的思维方式,刻板的躯体反应模式有关系。认知行为治疗,系统脱敏资料等心理治疗方法,效果较好。抑郁症患者发病常常和遗传,童年经历,后天环境,个人性格特征有密切的关系。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比如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效果较好。
有国外朋友问我江苏省中医院自己开发研制的新冠中成药。 芪参固表颗粒用于预防新冠肺炎,每包吃3天 ,两周一个疗程。 羌藿祛湿清瘟合剂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每瓶100ml,吃1-2天。 不要来医院,APP云诊室就可以挂号,购买快递到家。本人周一,周四上午在脑病中心云门诊在线,可以帮助大家开药。 老少皆宜,无副反应。
有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越多,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就越小。例如,在高遗传风险(就是有家族史,比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抑郁症患者)人群中,每周锻炼不到一小时的人有12.7%患上了抑郁症,而在同一组中,每周锻炼至少3.2小时或平均每天锻炼约45分钟的人中,这一比例为8.1%。具有较高遗传易感性的人如果积极运动,就更有可能避免抑郁症发作。 运动,可以发现生活的乐趣,发现了自己的特点,优点。运动,不但锻炼自己的体能,提高免疫力,还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高战胜困难,战胜疾病的勇气。有运动习惯的人,可以更好的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给予的各种福利,更美好的食欲享受,更强烈的性欲体验。 精神心理疾病,在肉体上的表现可以理解为肌肉不够强大,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才会出现心慌,胸闷,手抖,麻木,敏感等等症状。强大的肌肉是力量的源泉,生活中一个力量强大的人,总是毫无自卑感,自信就满满的状态,因为他感觉自己拥有了战胜一切的物质基础。这也正是运动员人群抑郁症发病率极低的奥秘之一。 在接待病人时,优秀的精神心理医生会专门花时间与其讨论运动和体育锻炼,并鼓励他坚持这样做。精神科医生应该提倡体育锻炼,并且身体力行指导患者锻炼,这是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的一部分。不过锻炼的困难或者疲劳可能会让患者望而却步,因此,强调运动可以慢慢开始是很重要的。 许多不同类型的体育锻炼都可以降低抑郁症发病风险和减轻抑郁症症状。适合抑郁症患者的运动分为低强度运动和高强度运动。低强度的运动如瑜伽,伸展运动,八段锦,广播体操等耗氧量低,安全度高。高强度的运动比如有氧运动跑步,游泳,舞蹈,拳击?以及使用运动器械增肌,力量训练,耗氧量大,锻炼效果好。这些运动都可以让抑郁症患者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帮助。 在抑郁发作的急性期,建议以低强度运动为主,推荐散步,慢跑,快走,广播体操,八段锦等。循序渐进,坚持每天1-2个小时,保持运动习惯和节奏。 在抑郁症稳定和康复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高强度运动,推荐跑步,游泳,打球,跳舞以及器械力量训练。运动强度应该以自己的体力体能为依据,不能急于求成。假如没有心脏病,高血压等身体基础疾病,建议每次运动达到以下强度标准: 第一,让心率达到安静时平均心率的一倍左右(比如安静时的心率为每分钟80次,运动时最快心率达到每分钟160次左右),体验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的正常感觉。如果期间感到不适,慢慢减慢运动强度,就可以了,最终都能适应。 第二,运动要适量出汗,体验大汗淋漓的感觉(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第三,每次运动时间在30分钟到50分钟,坚持每周3-4次。可以循序渐进,逐渐达到这个时间标准。 除了自己主动的运动肌肉,缓解压力和抑郁。抑郁症患者还可以做一些被动运动。常见的被动运动包括肌肉按摩和中医穴位按摩。肌肉按摩放松适合各个时期的抑郁症患者。常常需要按摩放松的肌肉有头皮,颈肩部,胸部和腰背部,强度应该以轻微疼痛为好。比如按摩胸部肌肉,刺激胸大肌和肋间肌肉,可以达到缓解胸闷的效果。穴位按摩以百会,风池,太阳,内关,神门,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为主。肌肉按摩和穴位按摩需要专业人士指导,不断学习,练习,方能够达到效果。 坚持运动半年,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己。及时和你的医生分享你运动的快乐,收获,你会被鼓励,支持,帮助你形成热爱运动的良性循环。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人的精神状态也跟着复苏了。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春季尤其要当心,因为春季是高发病期,高复发期。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抑郁、狂躁两种情绪状态交替且反复发作的一种精神疾病,临床主要特征为患者情绪的异常低落或高涨,该病发作存在周期性,患者会间接性处于完全正常状态。 躁狂发作临床主要表现为兴奋、话多、活动多,易激惹等症状,有的常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质量。以往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多选用单一药物治疗,但近年来因人们工作、生活多方面压力的影响,单一用药已很难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多需借助联合用药控制病情发作。 临床多采用情感稳定剂联合非典型抗精神药治疗方案,常用药物包括喹硫平、碳酸锂、丙戊酸钠等,但单独用药效果不甚理想。 碳酸锂为心境稳定剂,能够用于治疗躁狂症及预防双相情感障碍,且有效率高达70%-80%。通过对脑神经相关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抑制,有效促进机体 5-羟色胺的释放,可有效控制患者攻击行为,改善患者狂躁发作症状。但碳酸锂治疗窗比较窄,起效比较慢,长期、持续性用药会造成神经系统、胃肠道等不良事件,并可能发生锂中毒,一般服用20天就要监测其血锂浓度,调整患者用药,保证其用药安全性。一般对血药浓度控制在0.60-1.20 mmol/L,为确保临床药效,用药后要将血药浓度控制在此范围内,避免血药浓度过低不能达到治疗效果,也要避免血药浓度过高引起中毒。所以,碳酸锂给药后进行血药浓度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作用。血锂浓度>1.40 mmol/L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血锂浓度1.50 mmol/L -2.00mmol/L以上危及生命,需要予以重视。 喹硫平是近年临床新兴的一种抗精神病药物,该药物在神经系统中可同多种递质受体产生相互作用,有研究显示其药物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止5 -羟色胺与多巴胺受体,控制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与精神病,短期内具有良好成效。此外,喹硫平用于人体中对5 -羟色胺受体亲和力明显较多巴胺受体高,因此在抗精神病的同时对人体其他部位不良反应较少。该药物联合心境稳定剂应用则可缓解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可减少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再强调一下双相障碍的治疗三大原则:综合原则,长期原则,以及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 1、综合原则 是指采取多重手段综合治疗,包括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综合运用以提高疗效和改善依从性。 药物治疗(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仍是目前治疗双相障碍的主要方法,而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碳酸锂等)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治疗药物,是从急性期到巩固和维持期的主要选择,并以长效、低副作用的特性成为长程治疗双相障碍的一线药物。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正念支持,放松治疗等等。 物理治疗包括电休克治疗,经颅磁刺激,针灸理疗等等。 危机干预是指患者遇到病情不稳定,自杀念头强烈或者自杀企图时候,提供各种紧急技术帮助,让患者度过危机,避免悲剧事件发生。 2、长期原则是指患者需要遵从医嘱长期治疗,实现与病共存,提高生活质量。 3、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即鼓励家人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帮助患者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持续终生的疾病,但也是可治疗可预防的疾病,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接受疾病,和疾病共存,保持稳定的状态,能够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
一个几乎每个星期都要2-3次拨打“120”到急诊室抢救的焦虑症患者,在没有接受任何药物治疗的前提下,通过心理医生的耐心指导,症状竟然逐渐减轻,消失了,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总结了一下我发现他是通过以下方法做到的。 第一、知道并且坚信这一切的不舒服症状都会结束的。 惊恐发作平均持续时间约10分钟。短时间就会到达峰值,然后逐渐消退。对于身处惊恐发作的人来说他们很难相信这么快就会结束,但事实的确如此。我的这位患者发病后期经常是“120”刚到医院,症状就好转了,然后是自己打车回家。建议你找一些资料放在身边,这些资料可以是最近的检查报告,医生的某些诊断说明。或者制定一个暗语,比如 医生说我是健康的,不会突然发病死掉的。如果当你感到自己要惊恐发作时,恰巧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让他们用这些话来安慰你。当这些话来自他人时,它会更有效。 第二、学会了深呼吸方法和技巧,勤练习 惊恐发作时呼吸急促,这会导致窒息、濒死体验、头晕等。而通过控制呼吸,你就可以控制你的症状。下面是3种常用的深呼吸技巧,不管是哪一种,都是有效的,需要坚持练习。 1、4-7-8呼吸法 要先把气体完全呼出,然后,用鼻子吸气4秒钟,屏住呼吸7秒钟,呼气8秒钟。根据需要重复这个过程即可。这项技术是基于古代印度的一种叫做调息的练习,如果你练过瑜伽,你可能听说过这个词。 2、 鼻孔交替呼吸法。首先,伸出右手,将右手食指和中指放在两眉中间。然后,用拇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鼻子两侧。先用大拇指将右鼻道摁住,用左鼻道吸气;再用手将左鼻道也堵住,屏住一会儿呼吸;然后放开右鼻道,用右鼻道尽量呼气;换右鼻道深深吸气;堵住双鼻,屏住一会儿呼吸;放开左鼻道尽力呼出。至此,一个过程完成。之后,重复这个过程。 3、呼吸联合胸廓放松法 抬头挺胸,深深吸气入胸,让胸廓上抬,憋气2-3秒后嘴巴鼓起,缓慢吹出气体。体验胸廓起伏和身体下降感。 第三、顺势而为 惊恐发作的时候,假如你总想让它快点停下来,快点结束,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只会让状况变得更糟。建议顺势而为,不要试图抵制它,让它自行发展和消退。直面迎接焦虑和恐慌感的到来,而不是一味地害怕它。听起来可能有些吓人,这的确需要大量的练习,但很多人都成功地做到了。 第四、身体动起来 惊恐发作时,很不愿意动。然而,动起来可以释放多余的能量、分散注意力,并且可以向你的身体发出信号,告诉它你并没有处于危险之中。 惊恐发作的时,你真地可以做任何动作:散步、跳舞、晃动胳膊,拍打四肢。这也包括你的声带,制造响声,无论是对着枕头尖叫还是唱歌,这些都可以帮助你释放多余的能量。也可以做被动的运动,比如肌肉按摩等。 第五、按时看医生、遵医嘱服药。并不是每个人都觉得有必要去看心理医生,但很多人发现,不管你的问题看起来多大多小,看心理医生都是有帮助的。心理医生可以给你提供医学方面的知识,支持。可以帮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从而调整或者改变自己。也可以辅助你放松训练,认识身体反应模式。总之,只要和医生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咨询治疗关系,症状可以说就好了一大半。药物治疗由你的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来帮你决定。 按照这些方法,一定可以摆脱焦虑发作,恢复正常的生活。
一个20岁的小姑娘,最近一个月左右,突然买了一百多支各种颜色的口红,有些口红就是打开看看,根本没有用过。学也上不下去了,说要创业,要开网店赚钱。天天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兴奋话多,爱交异性朋友。结果又遇到了感情危机,导致了情绪低落,以泪洗面,想自杀结束生命。因为自杀未遂,被送到了医院。医生认为她得了双向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兼有躁狂/轻躁狂和抑郁发作的情感障碍。所谓双相,就是指躁狂相和抑郁相两种状态。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兴趣与动力增加,言语行为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疲乏,思维行为迟滞等核心症状。抑郁症指的是单向抑郁,就是病人一生当中只有抑郁的发作,不会出现躁狂或者轻躁狂。 双相障碍多发于青少年,其致死率、致残率甚至不亚于抑郁症。综观国内外调查数据,大多数患者初发年龄在20-30岁之间,25岁以前发病更多见,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15-19岁。 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绪起伏波动不同,而双相障碍的情绪起伏波动会更大。 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交替往复或不规则等多样形式出现,也可以出现抑郁与躁狂同时存在的混合发作。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轻躁狂发作持续4天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早期识别双相障碍尤为重要。由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不能单独借助于实验室检测,主要依赖于对病人的观察,如果发现周围人有情绪反复无常的表现,可从以下4个方面初步判断他是否有双相障碍的可能: 1、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 抑郁发作时,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提不起兴趣,全身乏力,消极自卑,脑子反应迟钝等; 躁狂发作时,反应敏捷,言语增多,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爱管闲事,行为鲁莽冲动等。 2、抑郁表现持续时间两周以上,躁狂表现持续一周以上,并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 3、职业、社会功能明显受影响,病人感到痛苦或给别人造成麻烦。比如,难以维持学业,无法继续工作等。 4、需要排除某些躯体疾病及用药、毒品等引发的情绪反常。 双相障碍患者轻度躁狂发作时,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外向开朗幽默风趣的性格。 外向开朗性格的人情绪是稳定的,波动不大,其语言,行为和情感表达和周围环境是协调的。也不会惹是生非,制造麻烦,工作生活或者感情不会受到影响。而轻度躁狂基本处在亢奋状态,可存在持续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有时表现为容易被人激怒,摔东西,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 工作生活和感情都会被波及,麻烦不断。患者表现出的是轻度躁狂的时候,自己或家人并没有过度关注,以为患者是性格使然,不会去就医。当双相障碍患者表现为抑郁状态,不能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去就诊时,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所以一个抑郁状态的患者,他究竟是抑郁症还是双相情感障碍?这两个疾病非常容易混淆,一定要仔细鉴别,因为两者治疗是截然不同的。双相障碍治疗需要注重“三大原则”:综合原则,长期原则,以及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 1、综合原则 是指采取多重手段,包括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综合运用以提高疗效和改善依从性。 药物治疗(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仍是目前治疗双相障碍的主要方法,而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碳酸锂等)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治疗药物,是从急性期到巩固和维持期的主要选择,并以长效、低副作用的特性成为长程治疗双相障碍的一线药物。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正念支持,放松治疗等等。 物理治疗包括电休克治疗,经颅磁刺激,针灸理疗等等。 危机干预是指患者遇到病情不稳定,自杀念头强烈或者自杀企图时候,提供各种紧急技术帮助,让患者度过危机,避免悲剧事件发生。 2、长期原则是指患者需要遵从医嘱长期治疗,实现与病共存,提高生活质量。 3、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即鼓励家人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帮助患者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持续终生的疾病,但也是可治疗可预防的疾病,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接受疾病,和疾病共存,保持稳定的状态,能够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
早醒是指晚上11点左右上床睡觉,在后半夜的2点钟到4点钟定时醒来,再也睡不着。如果说半夜两点起床上厕所,然后再回来睡,能够很快睡着的话就不能叫早醒。有些人早醒了以后会显得异常清醒,想再入睡却没有睡意。随后便是浮想联翩,有的是回忆,有的是推测,有的是围绕某个内容反复思考。总之是脑子里胡思乱想,乱哄哄一片,越想人越发热,越想心越烦躁,然后苦苦地等天亮,几乎天天如此,搞得精疲力竭。 早醒常见于以下几种人: 1、精力旺盛的正常人 一般来说成年人需要7-8个小时的睡眠才能够保证第二天的精力和活动。但是对于一些精力旺盛的人,或者成就动机非常强烈的人,可能不需要7-8个小时。我曾经见过一个行政管理人员,精力旺盛,每天只睡4个小时,早上3-4点钟就起床开始工作了,中午顶多小睡个20分钟,晚上要到11-12点才睡觉。他并不觉得自己有睡眠问题,每天工作安排的很紧凑,并乐此不疲。再比如著名的篮球运动员科比布莱恩特,他每天3点起床开始训练,并不感到一丝的疲劳。这种早醒是正常的现象,门诊中经常有这种类型的患者,天生就对睡眠需求比较少,精力旺盛,但患者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个特点,却反而要求医生给治疗一下,希望睡眠时间长一些。如果没有不舒服的体验,不影响自己第二天的工作学习,不需要紧张焦虑这种早醒,可以不治疗。 2、65岁以上的老年人 早醒是老人睡眠的特点之一。一般来说,老年人能睡足6-7个小时,就算睡眠充足了,但大多数老年人的睡眠不到6-7个小时,而且老年人上床一般都比较早,比如9点左右上床睡觉,2-3点钟就会醒来,醒后久久不能入睡,就表现为早醒。老人们之所以普遍存在早醒的情况,这是和老人们往往气血两亏、肾虚、身体衰老相关联的。出现早醒的现象,是在提醒老人们,身体内的气血不足了,身体开始衰老了,应该采取措施及时给身体补足能源,及时保肾、暖肾、护肾了。这种情况下建议老年人首先要有好的心态,不能因睡眠少,早醒出现焦虑。生活中可以适当推迟上床时间,把入睡和觉醒周期后移。睡前温水泡泡脚,泡到全身发热时去睡觉,睡眠会变得踏实一些,还有就是睡前少喝水,避免频繁上厕所影响睡眠。第二天有疲劳症状的话,可以适当用一些养心安神和滋阴补肾的中药来调理身体。 3、神经衰弱的患者可以出现早醒 神经衰弱的特点是精神易兴奋,易疲劳,睡眠差,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等情况。神经衰弱的出现,可能和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学习工作的压力,家庭感情以及人际关系等有关。一旦出现反复的早醒,建议及时和专科医生交流,做一下心理疏导,自己也可以进行体育锻炼,肌肉放松训练来改善睡眠情况。也可以尝试针灸推拿或者中医中药,都可以改善早醒的情况。有一位大三的学生因为面临考研的压力,出现了神经衰弱。每天3点准时醒来,在床上翻来覆去,浮想联翩,再也不能入睡了。熬到了7点钟却又困意重重,但是必须起床去上课了,以至于白天上课也不能静下心来,效率很低。这个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后,主动和医生联系,做了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配合安神的药物,并坚持放松调整,规律生活,慢慢地自我感觉能够平静下来了,睡眠也逐渐改善。后来他成功的考上了研究生,虽然研究生学习压力也大,但经过之前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他的适应和调整能力已经足够应付,再也没有出现早醒现象了。 4、早醒常常见于抑郁症患者 如果经常反复出现早醒,同时又有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兴趣下降、空虚无聊、悲观消沉、注意力涣散、犹豫不决、激情消失、容易激怒等症状,就应考虑可能已进入了抑郁状态或是患了抑郁症,这种情况需要到医院去请医生进一步诊治。当抑郁症改善了以后,早醒自然就好了。一位中学老师,因为感情的压力,几乎每天都出现早醒,起初以为是神经衰弱,但经过医生仔细询问发现她完全符合抑郁症的诊断,并且时间已经有1年多时间了。她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不断的心理调整。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不仅仅早醒状态消失了,整个人的状态都比过去好多了。医生建议她坚持治疗,心理调整。 所以一旦有了早醒现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面对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