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常可放射至下肢,轻者腰腿疼,重者影响生活和工作,生活不能自理,对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常见的原因有肾虚、腰部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狭窄、腰部骨折、腰椎肿瘤、腰部急慢性外伤或劳损、腰肌劳损、风湿免疫性疾病等。通过病人的症状及相应的一些检查手段,如X线,CT,MRI,血液等相关检查,即可明确。生活中怎样才能防止腰痛的发生呢?预防腰痛应避免坐卧湿地,若涉水、淋雨或身劳汗出后即应换衣擦身,暑天湿热郁蒸时应避免夜宿室外或贪冷喜水。勿事勉力举重,不作没有准备动作的暴力运动,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加强腰背肌肉的锻炼,如做一些的屈后伸左右腰部侧弯回旋以及仰卧起坐的动作,使腰部肌肉发达有力,韧带坚强,关节灵活,肥胖者应减肥,以减轻腰部的负担其次要注意自我调节,劳逸结合,避免长期固定在一个动作上和强制的弯腰动作,如站久了可以蹲一蹲,蹲下不仅使腰腿肌肉得到放松休息,而且也减少了体能的消耗。腰痛了怎么办?对于因扭伤、久坐、寒冷等原因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淤血、水肿等引起的腰痛,可以改善微循环和组织代谢,促进血脉通畅从而达到止痛。对于因腰部炎症、腰椎退行性改变引起的腰痛,可以通过手术或针刺、康复理疗等手段,达到推动经气运行,疏通经络,达到通经止痛的效果。例如拔罐。针刺艾灸、推拿等,临床收到不错的疗效。
在我国古代,酒曾被视作一种药物,除了作为饮用品外,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以来治疗疾病。酒是用谷类和酒曲酿制而成,其气剽悍而质清,味甘辛而性热,无毒,具有温通血脉,益脾暖胃,开结化瘀,利筋骨,舒关节,润皮肤,去寒湿等功效。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就称酒为“百药之长”。上古时候,医生看病,常用酒来治疗疾病。古时“醫”字从酉(酒),即说明酒与医药的密切关系。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对医药知识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认识到酒本身不仅可以治病,也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与中药相互配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于是产生了药酒。这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创举,它进一步丰富了祖国医学诊治疾病的手段,拓展了酒和中药使用的方法。较早的药酒配方中,所用的药物的味数是比较少的,多是一酒一药。随着医药的发展和人们对药酒认识的不断积累,药酒中配入药料的味数逐渐增加,并形成一定的配方或“秘方”,同时也出现了对药酒的文字记载。 药酒属于配制酒,是加入中药的酒,它是酒与中草药结合在一起,经过一定的加工,制成的澄明液体。商代甲骨文中有“鬯其酒”,“鬯”,据班固注解:“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这可能是目前最早的的用中药制酒的记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了30多首内服或外用治疗疾病的酒药方,用以治疗痈疽、蛇伤、疥疮瘙痒等病。 我国著名的中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专述药酒疗法的“汤液醪醴论”篇,论述了酒剂与防病治病的关系,如“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疾在胃肠,酒醪之所及”等。《内经》中提到的酒剂有“醪药”、“醪酒”、“鸡矢醴”、“左角发酒”等,这里所说的醪、醴和酒,指的都是不同的药酒制剂。其中醪醴是谷物与中药经过酿制而成的酒渣混合饮料,相当于现在的酒糟。《内经》将酒醴与汤药放在一起论述,可见酒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药酒的制作和应用受到历代医家重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汉代名医淳于意诊治疾病的25个医案,其中有2例是使用药酒治愈病人的。著名的医圣张仲景在应用汤药治病时,也常根据疾病的需要,在方剂中加入适量的酒,如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和治疗妇女崩漏下血、妊娠出血的胶艾汤都是加酒同蒸饮服;治疗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的当归四逆汤和治疗血瘀心腹的失笑散等是用酒煎服。《伤寒杂病论》中还记有红兰花酒、麻黄醇酒汤、栝楼薤白白酒汤等方剂,有的是以药制酒,有的是以酒煎煮药物,或用酒和水混煎药物,借酒力以加强药效,达到治病目的。 晋唐之后,药酒发展更为成熟,几乎所有的方剂书、本草书籍以及医类丛书,都有药酒专篇,收载各种用以疗疾防病的药酒,以及制作药曲、药酒的方法。如著名的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有“酒醴”专节论述药酒,全书收载药酒方80余首,涉及内科、外科、妇科、补益等各方面。孙思邈还提出:“凡服药酒,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令醉及吐,则大损人也。”这些论述与今天的许多科学认识都是十分吻合的。宋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书籍《太平圣惠方》中对药酒的专篇论述就有6个篇章。元代太医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一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食疗专著,该书从食疗的角度记录了10余首具有较好滋补保健作用的药酒方。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各药条目的附方中,共收载了200余首治疗各种疾病的药酒方。如屠苏酒由大黄、桂枝、拔契、桔梗、防风、蜀椒、乌头、赤小豆等药物所制成,据传此酒为汉代华佗所创制,至今在我国和日本的民间都有正月初一饮此酒用来防瘟疫,祛病邪的民俗。又如薏苡仁酒,用上好薏苡仁粉同面、米酿酒,具有祛风湿,强筋骨,健脾胃的作用。其它还有菊花酒、地黄酒、枸杞子酒、黄精酒等等,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这些药酒对于治疗疾病,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其中有许多种药酒至今仍在被人们广泛应用。 药酒除了被广泛用于治疗疾病外,其滋补强身的作用也不断被认识。补益药酒在明清时期大量涌现,尤其在宫廷中更加盛行,如人参酒、八珍酒、十全大补酒、长春酒、健步酒、红颜酒、扶衰仙凤酒、延寿瓮头春,以及《永乐大典》中记载的雪花酒、真一酒、枸杞子酒和《清太医院配方》中记载的参茸药酒、松龄太平春酒、神仙药酒丸等等。如明代宫廷著名的“满殿香”酒由白术、白檀香、砂仁、藿香、木香、丁香、甘草等药物与白面、糯米粉共同酿制而成;清代乾隆皇帝常饮的“松龄太平春”酒由熟地、当归、红花、枸杞、茯苓、桂圆肉、松子仁、陈皮、红曲、荔枝蜜等药制成。这些补益药酒对老年人、身体虚弱者有很好的保健延年作用。 中医药学的特点之一是中药品种极为丰富,不仅许多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等可以入药,还有一部分动物和矿物也作为中药材入药,而且绝大多数药物可以作为药酒的配料。近年来,研制开发药酒新产品成为热点,新型药酒产品不断涌现,如琼浆补液(人参、鹿茸、灵芝、冬虫夏草、淮牛膝、雀脑等)、参杞酒(人参、党参、枸杞、熟地、当归、山药、山茱萸等)、杞圆酒(枸杞、桂圆肉等)、木瓜酒(木瓜、牛膝、当归、狗脊、桑枝等)、蛤蚧大补酒(蛤蚧、鹿茸、黄芪、党参、锁阳等)、鹿寿酒(鹿寿草、黄精、五加皮等),以及龟鳖酒、苁蓉酒、清宫大补酒、当归童鸡酒、鹿龟酒等等。 药酒,这一古老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从远古采集经济时期产生,延绵数千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如今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药酒也不断得到发展。
在我国古代,酒曾被视作一种药物,除了作为饮用品外,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以来治疗疾病。酒是用谷类和酒曲酿制而成,其气剽悍而质清,味甘辛而性热,无毒,具有温通血脉,益脾暖胃,开结化瘀,利筋骨,舒关节,润皮肤,去寒湿等功效。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就称酒为“百药之长”。上古时候,医生看病,常用酒来治疗疾病。古时“醫”字从酉(酒),即说明酒与医药的密切关系。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对医药知识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认识到酒本身不仅可以治病,也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与中药相互配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于是产生了药酒。这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创举,它进一步丰富了祖国医学诊治疾病的手段,拓展了酒和中药使用的方法。较早的药酒配方中,所用的药物的味数是比较少的,多是一酒一药。随着医药的发展和人们对药酒认识的不断积累,药酒中配入药料的味数逐渐增加,并形成一定的配方或“秘方”,同时也出现了对药酒的文字记载。 药酒属于配制酒,是加入中药的酒,它是酒与中草药结合在一起,经过一定的加工,制成的澄明液体。商代甲骨文中有“鬯其酒”,“鬯”,据班固注解:“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这可能是目前最早的的用中药制酒的记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了30多首内服或外用治疗疾病的酒药方,用以治疗痈疽、蛇伤、疥疮瘙痒等病。 我国著名的中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专述药酒疗法的“汤液醪醴论”篇,论述了酒剂与防病治病的关系,如“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疾在胃肠,酒醪之所及”等。《内经》中提到的酒剂有“醪药”、“醪酒”、“鸡矢醴”、“左角发酒”等,这里所说的醪、醴和酒,指的都是不同的药酒制剂。其中醪醴是谷物与中药经过酿制而成的酒渣混合饮料,相当于现在的酒糟。《内经》将酒醴与汤药放在一起论述,可见酒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药酒的制作和应用受到历代医家重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汉代名医淳于意诊治疾病的25个医案,其中有2例是使用药酒治愈病人的。著名的医圣张仲景在应用汤药治病时,也常根据疾病的需要,在方剂中加入适量的酒,如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和治疗妇女崩漏下血、妊娠出血的胶艾汤都是加酒同蒸饮服;治疗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的当归四逆汤和治疗血瘀心腹的失笑散等是用酒煎服。《伤寒杂病论》中还记有红兰花酒、麻黄醇酒汤、栝楼薤白白酒汤等方剂,有的是以药制酒,有的是以酒煎煮药物,或用酒和水混煎药物,借酒力以加强药效,达到治病目的。 晋唐之后,药酒发展更为成熟,几乎所有的方剂书、本草书籍以及医类丛书,都有药酒专篇,收载各种用以疗疾防病的药酒,以及制作药曲、药酒的方法。如著名的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有“酒醴”专节论述药酒,全书收载药酒方80余首,涉及内科、外科、妇科、补益等各方面。孙思邈还提出:“凡服药酒,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令醉及吐,则大损人也。”这些论述与今天的许多科学认识都是十分吻合的。宋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书籍《太平圣惠方》中对药酒的专篇论述就有6个篇章。元代太医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一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食疗专著,该书从食疗的角度记录了10余首具有较好滋补保健作用的药酒方。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各药条目的附方中,共收载了200余首治疗各种疾病的药酒方。如屠苏酒由大黄、桂枝、拔契、桔梗、防风、蜀椒、乌头、赤小豆等药物所制成,据传此酒为汉代华佗所创制,至今在我国和日本的民间都有正月初一饮此酒用来防瘟疫,祛病邪的民俗。又如薏苡仁酒,用上好薏苡仁粉同面、米酿酒,具有祛风湿,强筋骨,健脾胃的作用。其它还有菊花酒、地黄酒、枸杞子酒、黄精酒等等,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这些药酒对于治疗疾病,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其中有许多种药酒至今仍在被人们广泛应用。 药酒除了被广泛用于治疗疾病外,其滋补强身的作用也不断被认识。补益药酒在明清时期大量涌现,尤其在宫廷中更加盛行,如人参酒、八珍酒、十全大补酒、长春酒、健步酒、红颜酒、扶衰仙凤酒、延寿瓮头春,以及《永乐大典》中记载的雪花酒、真一酒、枸杞子酒和《清太医院配方》中记载的参茸药酒、松龄太平春酒、神仙药酒丸等等。如明代宫廷著名的“满殿香”酒由白术、白檀香、砂仁、藿香、木香、丁香、甘草等药物与白面、糯米粉共同酿制而成;清代乾隆皇帝常饮的“松龄太平春”酒由熟地、当归、红花、枸杞、茯苓、桂圆肉、松子仁、陈皮、红曲、荔枝蜜等药制成。这些补益药酒对老年人、身体虚弱者有很好的保健延年作用。 中医药学的特点之一是中药品种极为丰富,不仅许多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等可以入药,还有一部分动物和矿物也作为中药材入药,而且绝大多数药物可以作为药酒的配料。近年来,研制开发药酒新产品成为热点,新型药酒产品不断涌现,如琼浆补液(人参、鹿茸、灵芝、冬虫夏草、淮牛膝、雀脑等)、参杞酒(人参、党参、枸杞、熟地、当归、山药、山茱萸等)、杞圆酒(枸杞、桂圆肉等)、木瓜酒(木瓜、牛膝、当归、狗脊、桑枝等)、蛤蚧大补酒(蛤蚧、鹿茸、黄芪、党参、锁阳等)、鹿寿酒(鹿寿草、黄精、五加皮等),以及龟鳖酒、苁蓉酒、清宫大补酒、当归童鸡酒、鹿龟酒等等。 药酒,这一古老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从远古采集经济时期产生,延绵数千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如今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药酒也不断得到发展。
1典型病例 新春伊始,在徐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吴琦主任的诊室,患者杜女士用清晰地语言说:衷心感谢吴琦教授,让我重新说话,同时把一面绣着“青天神医宏国粹,病哑百日开口云,为民排忧传万载,医坛楷模天下扬”的锦旗赠给吴主任,诊室的其他病人也高兴的鼓起掌来。 看到如此热烈的场景,有谁能想到3个月前,这位患者因脑梗赛抢救后,留下了失语的情况。由于不能讲话,难以和家人及朋友沟通,给正常的生活和交流带来很大的困难,也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家人多方打听,得知像杜女士这样严重的脑梗后失语是很难治愈的。听说市中医院针灸科治疗失语效果好,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吴琦主任的诊室,经过针灸治疗,没有想到奇迹发生了,杜女士可以开口讲话了,经过系统治疗,她又可以跟家人及朋友交流了,言语功能恢复正常。为了表达对吴琦主任的感谢,所以才有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吴琦主任介绍,曾经有一位脑出血的患者贾某,也有失语的症状,本人及家属非常痛苦,慕名来找吴主任针灸治疗,仅仅针灸1次,第二天家属就说“昨天接手机时,老贾居然在一旁问是谁,我高兴了一夜,针灸真神奇啊”。吴主任说,脑中风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90%的患者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轻者出现肢体行动障碍,重者可能会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瘫痪,脑卒中后,梗死灶、栓塞灶、出血灶损害了大脑优势半球的言语中枢。引发相应的言语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的丧失或受损。脑中风出现时,会导致患者的神经元死亡,但是人的大脑大约有140个亿神经元,人的一生大概只能用到其中的10%-20%,其余的尚未被开发利用。针灸可以通过刺激尚未开发的神经元替代已经死掉的神经元工作。 走进针灸科门诊和病区,可以看到很多脑梗赛和脑出血恢复期的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不同程度回复了健康。针灸疗法既是祖国的国粹也是自然疗法的代表。吴琦主任每天都要为60多位患者看诊和施针。他说,针灸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卒中后遗症,达到医药所不能达到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不仅限于失语症,中分后的所有后遗症都可以通过针灸得到缓解,中医上来说中风主要是因为气血通道不畅,阴阳失去平衡所致。当人体抵抗力低下时,无法进行身体的自我调节达到平衡(健康)的状态,就需要通过穴位的刺激调整经络,使得气血、阴阳失去平衡的机体恢复正常的状态。我市中医院针灸科早在十几年前就成为苏北地区最早的省重点专科,现在是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每年治疗脑血管患者近十万人次,成为淮海经济区著名的针灸治疗中心。
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此种养生方法可以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养生延寿,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常用养生穴位及其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体质。1百会简便取穴: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3.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4.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5.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6.天枢 取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胃肠疾病如腹泻、便秘、腹胀等。7.曲池 取穴:在肘窝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屈肘取之。 作用:祛风解表、调和营血、主泄逆气强壮明目。古代将本穴称为“目灸”穴,可防止老年视力减退、巩固牙齿,调整血压,并有预防感冒等传染病作用。8.内关 取穴:伸臂仰掌,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间取之。 作用:宁心通络、调血和营。本穴具有明显的改善冠脉循环,调整心脏功能,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是预防冠心病的要穴。还可以治疗晕车、晕船,对呕吐也有治疗作用。9.合谷 取穴:手背,拇食指间,当第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侧。 作用:振奋卫阳,获卫肌表。对预防多种急性传染病有效。10.足三里 取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的1横指。 作用:健运脾胃,补中益气,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本穴自古就是预防保健的要穴,《医说卷二》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现代临床上观察到,可预防中风、冠心病及流感等传染病。实验研究证实,对循环、消化、神经、血液及内分泌、呼吸等系统均有调整作用,能提高机体整体代谢水平。11.三阴交 取穴:内踝尖直上3寸,当胫骨后缘。 功效:健脾、益肾、疏肝、调经血、主生殖。本穴对增进腹腔脏器,尤其是生殖系统健康,有较重要作用。可防治男性之性功能障碍、妇女之经带疾病。12.涌泉 取穴:足底中线之前、中1/3处。足趾蹠屈(向足心方向屈曲)时,于足心出现凹陷处取穴。 作用:补肾壮阳,有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的作用以上穴位,可在发病时按摩数分钟,直至出现酸胀的感觉,也可每天按摩5-10分钟,对身体保健也是有好处的。另外介绍一下人中穴,位于鼻下.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人中。掐人中能醒神开窍,主要用于急救,对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掐之有效。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食补和药补的习惯,那么怎么样根据个人的体质来选择合适的食物呢?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首先要遵循一个总的原则。即因时、因地、因人、辩证进补。一般来说体质强壮的人和健康的年轻人不宜进补,以免导致阴盛或阳亢,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那老年人及平素易生病及身体素质差的人群则需要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进行食补。1、气虚体质:是指气力不足,体力和精力都感到缺乏,稍微劳作便有疲劳之感。说明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都比较低下。常表现为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常自汗出,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虚弱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补气的食物可选用小米、粳米、糯米、莜麦、扁豆、菜花、胡萝卜、香茹、豆腐、马铃薯、红薯、牛肉、兔肉、猪肚、鸡肉、鸡蛋、鲢鱼、鲨鱼、黄鱼、比目鱼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玉屏风散等方剂可以补气。2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出现一些变化。若血虚不能充养机体,则出现面色无华,视物不明,四肢麻木,皮肤干燥等病理变化。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华、口唇淡白、头晕眼花、舌质淡白、脉细无力、妇女月经量少、延期,甚至闭经等症状。 常用于补血的食物有黑米、芝麻、莲子、龙眼肉、荔枝、桑椹、蜂蜜、菠菜、金针菜、黑木耳、芦笋、番茄、牛奶、乌骨鸡、羊肉、猪蹄、猪血、驴肉、鹌鹑蛋、甲鱼、海参等。药物方面可以选择四物汤,八珍九,十全大补膏,河车大造丸等。3阴虚是指机体阴液不足。其饮食调理的原则是滋阴替阳。可以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憔淬,目眩耳鸣,口燥咽干,舌质嫩红、手脚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等。常选择的食物如糯米、绿豆、豆腐、甘蔗、桃子、银耳、蔬菜、水果、乌贼、龟、鳖、海参、鲍鱼、螃蟹、牛奶、牡蛎、蛤蜊、海蜇、鸭肉、猪皮等。药物方面可以选择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二至丸等4阳虚,是指机体阳气不足,即俗称“火力不足”,机能减退或衰退,反应低下,代谢热量不足的一种体能状态。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阳气虚为主,其临床表现常出现平素怕寒喜暖,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喜热饮食,饮食生冷则易腹痛腹泻,或胃脘冷痛,腰膝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体胖嫩,舌苔白滑,脉象沉溺等。阳气虚弱宜适当多吃一些温肾壮阳的食物。常用补阳的食物可选用羊肉、猪肚、鸡肉、带鱼、狗肉、麻雀肉、鹿肉、黄鳝、虾(龙虾、对虾、青虾、河虾等)、刀豆、核桃、栗子、韭菜、茴香等。金匮肾气丸、全鹿丸、右归丸、龟龄集等重要可以改善症状。
作为一名针灸科医生,在针刺治疗病人中,很多情况下都会遇到出血,针刺出血具有不可避免性和一定程度的临床治疗作用,但同时也是一种异常情况。下面将对针刺出血进行简单的一个介绍,以缓解广大患者的困惑。一、针刺出血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1、穴位原因:穴区深部或附近有血管通过的穴位,当针身刺入体内后,有可能发生误伤血管而导致出血。2、操作原因:为主要原因,多与下列有关。选择针具过粗或过于毛糙,易刺破或刮破血管壁,针刺过深,提插幅度过大,或因取穴不准,也容易导致误伤血管。3、血管本身有病变,如老年人动脉硬化后,血管壁的弹力层与肌层破坏,使管壁变薄,易被损伤破裂。4、另外一些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等或较长时间内口服活血化瘀的药物,在针刺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出血的情况。二、临床表现及治疗一般多在拔针后,针孔有出血现象,当发现针孔有出血表现时,应立即用干棉球按压,一般按压1-3分钟后针孔无出血即可,如若出血点位于面部或病人属于特殊的易出血体制,则应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出血位于皮下,则可表现为皮下血肿,出针后可见、也可以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可见;血肿范围视乎出血量的多少,可小如蚕豆,也可大到连成片;血肿部位肿胀、青紫、触之疼痛。出现皮下血肿后,出血期嘱病人可用毛巾冷敷,以减少血液的渗出、减轻疼痛。止血后应用毛巾热敷以促进瘀血的吸收。每日可敷一次至数次不等,并嘱病人放松心情,合理饮食,一般一周内即可消退。因此为了避免出血的发生,我们在操作前应告知病人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操作中一定要坚持定位准确、避开血管、手法轻柔。如果遇到出血不要惊慌失措,而要沉着冷静,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出血,减轻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晕针是最常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很多病人对此并不了解,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关于晕针的一些医学常识,希望对广大患者会有所帮助。一晕针的原理原来晕针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或称血管减压性晕厥),属于反射性晕厥的范畴。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二晕针发生的原因:1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临床多见的是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易发生晕针。另外,酒后针刺也容易导致晕针;其次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针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2心理原因 亦为主要原因。多见于初次针灸者,由于缺乏体验,而产生恐惧、畏痛、心情紧张等情绪。其中以忧郁质人格患者发生晕针者最多。可能是由于忧郁质人格性格内向,情感压抑,遇刺激既易兴奋,又易抑制,易发生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三晕针的临床表现1先兆期 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视力模糊,耳鸣,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这一时期十分短暂,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2发作期 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血压迅速下降,脉搏变缓,每分钟减缓至40~50次。少数可伴惊厥发作。3后期 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唾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上述为典型发作过程,但轻症者可仅出现先兆期即直接进入后期,而无发作期。晕针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病人在取针后数分钟用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针,应该值得注意。四晕针的预防1、心理预防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刺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可以对其进行语言诱导即进针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刺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刺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进针;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2、生理预防对饥饿病人,针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史者和初次针灸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五晕针的处理1轻度晕针 应迅速拔去所有的针或罐,或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躺下。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2重度晕针 立即去针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点按印堂、人中、和谷、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
最佳养生法——生物钟养生 养生的最早记载可见于《黄帝内经》,经后人不断实践发挥,才有顺应四时之养生、五脏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动静结合养生等。古书上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归结起来就是自然养生、规律生活。 古今中外,健康长寿者养生之道千差万别,但有规律的生活,却是共同的。规律生活还被列为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基石之首,这是人体内的“预定时刻表”,即“生物钟”在支配着生命正常运转的节律。如果人的生物钟运转与大自然节律合拍,就能实现“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目的,叫生物钟养生。国际上称生物钟养生为最佳养生法,是自然养生的最高境界。 生物钟养生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居于领导地位,所以要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现把逐日养生的“定时”项目列出。 定时觉醒与起床早晨5点30分至6点30分(按季节调整)生物钟处于上升时期,肾上腺分泌功能激素形成旺盛,此时觉醒说明睡眠已充足。睡眠比吃饭更重要,而定时觉醒比睡眠还重要。所以有“养生睡觉先”“睡眠胜似医疗”等说法。睡眠充足是益智、强体、抵御疾病的最基本手段。为完成生物钟由睡到醒的转换,醒后还要“懒床五分钟”舒畅心情,迎接新的一天。还可进行揉腹、叩齿、咽津、提肛等活动。让人体节律平稳完成由卧到立起的过渡。起床后主动饮水内洗涤,促进大肠蠕动。定时排便,可有效排毒,防止便秘。定时晨练,可在室内活动,如梳头、搓脸、转睛、挺腹、按摩等,早晨运动不宜剧烈。 定时用脑与午睡生命质量的高低,在于头脑健康程度。脑子越用越灵,每个人用脑最佳时间不同。一般人有四个学习记忆高潮,即早晨起床后,上午8~10点,下午6~8点,睡前1小时,可达到用脑、护脑、健脑“三重效应”。 定时饮水与三餐水是生命之源,可活命、强体,用量最好每天不少于1600~2000毫升以上。一天中最佳喝水时间有四个:早晨起床后喝300毫升,上午10时左右与下午3~4时左右各喝500~700毫升,睡觉前1~2小时左右喝300毫升,可降低血黏度,但喝水要因人因时而异。早餐7点为宜,午餐以12点为宜,此时消化腺分泌加强,可以吃饱。晚餐以18点为宜,要少吃。要讲究食品卫生,养成慢食、节食、杂食、淡食、鲜食、软食、稀食等饮食习惯。每天吃20多种以上食物,不要偏食,以素为主,适当荤食,七八成饱为度,食后20分钟再散步活动,促进消化,加速血液循环。 经常运动与定时静养要遵循“运动三原则”:即养成习惯、适量适度、脑体并动。每天至少进行3~4次,每次至少20~30分钟,步行被称为“百炼之祖”、“运动之王”。静养除了练形,更要注意练心,包括静坐、静立、各种静功。做到心神专一,心静则产生安静性健康波,对人体有利。 要按时休息,春、秋、冬以晚上9点为宜,夏天可延至10点。睡前洗脚,胜吃补药。 生活不规律,经常使生物钟“错点”,是病弱、早衰的根源。生活方式病的实质便是生活习惯病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第一个名字是歧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名字叫青囊。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个名称唤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第四个名字称悬壶。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