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满6月龄后,就要面临饮食上的第一次大转变了——添加辅食。多种味觉的冲击、咀嚼难度的升级、消化要求的提高,对小宝宝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普通情况下,妈妈只需要遵循由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稀到稠的顺序依次给宝宝添加辅食即可。但牛奶蛋白过敏宝宝在添加辅食时,除了同样要遵循这些原则外,还有一些特殊“规则”,新手妈妈千万不要踩入误区哦。特别是以下3点,一定要避开!误区1敏宝容易营养不够,要更早添加辅食母乳喂养敏宝,哺乳妈妈也要严格回避奶制品,有的妈妈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奶水“营养不够”;而奶粉喂养敏宝,有的妈妈可能以为深度水解配方奶粉,营养流失了,不如普通奶粉,宝宝喝了营养不够。这时候,妈妈就会希望早点给宝宝吃辅食,补充“不足”的营养。但事实上,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不需要提前添加辅食。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在宝宝满6月龄时开始引入辅食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回避含乳膳食用于诊断期间是不可以添加辅食的,以避免诊断不清。若确诊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需回避含有牛奶蛋白的辅食。首先,不论是母乳喂养或是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只要喝奶量足够,6月龄内的宝宝都能获得成长所需的营养。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只是将高致敏性的牛奶蛋白分子,“切”成了低致敏性的短肽或氨基酸,在营养方面,和普通配方奶粉基本无异。其次,大多数宝宝在4个月大之后,挺舌反射才逐渐消失,舌头和吞咽动作会慢慢协调;但未满6个月的宝宝还没有帮助消化固体食物的肠道细菌,而且过早食用固体食物(4个月前)会增加以后患上肥胖症、糖尿病和成人麸质过敏症的风险。误区2直接给敏宝添加易致敏的食物牛奶蛋白过敏宝宝可能不只要回避“牛奶蛋白”而已,因为不同食物之间的蛋白质是很相似的,容易出现交叉过敏。多达10-35%的牛奶蛋白过敏婴儿对大豆也会过敏。建议父母在给宝宝吃牛奶,大豆,鸡蛋,小麦,花生、坚果和鱼等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之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必要时可以做个过敏原检测,有效避免易引起宝宝过敏的食物。误区3辅食添加的种类过多普通的宝宝初添加辅食,都要一样一样来,不可多种辅食同时添加,更别说是牛奶过敏宝宝了。逐样添加辅食,有利于宝宝适应新食物,同时也容易发现潜在的食物过敏原。两种辅食添加的时间差需超过一周以上,确认宝宝没有敏感反应后,再添加新辅食。敏宝在添加某种新辅食后,若出现病情反复或新症状体征(即反应),则应立即停止添加该食物,如果确诊某食物过敏,则遵医嘱回避。建议添加辅食前,带敏宝到医院做一个食物过敏测试,尽早开始避免过敏原。妈妈们除了要避开以上3个误区,还要谨记一点:宝宝此时的营养主要来源依然是乳类,辅食只是“辅助”而已。7-12月龄的敏宝要保证每天摄入大约600ml母乳或深度水解配方奶,支持宝宝大脑和体格发展。
“摊上”一枚牛奶蛋白过敏体质的娃,妈妈就是宝宝抗敏道路上的大总管。为了让宝宝远离过敏源,把医生的意见当作“命令”一样来执行——宝宝的每日饮食清单中,都要严格回避所有奶制品;每接触一样新食物,都要用5.0的视力快速“扫描”成分表,精准地把过敏源“揪出来”,然后拉入黑名单。每日循环反复多次,让“敬业值守”的大总管都忍不住长叹一口气:这比007工作制都辛苦的特殊工种,啥时候才能升个轻松点的职位?如今抗敏已经一年多,宝宝的过敏症状已经减轻了不少,是不是可以申请调岗了?带着这个疑问咨询医生,医生可能会说,宝宝的过敏症状的确在减轻,但还不到最后宣布胜利的时刻。在饮食上,宝宝仍然需要继续喝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同时继续禁止牛奶有关的饮食。先别急着失落,医生接下来的解释,以及专业书籍的建议,相信会让宝妈对牛奶蛋白过敏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并重拾信心。别把“过敏症状缓解”当“痊愈”通常来说,从“发现过敏,到症状缓解,再到耐受牛奶蛋白”,这一过程可能会持续一年、几年或更长时间。在此过程中,宝宝的过敏症状会随着成长不断减轻,但“症状缓解”≠“痊愈”。假如妈妈看到宝宝的症状有所减轻后,就急于让宝宝尝试正常饮食。这相当于,才刚把“敌方”逼退百里,就急着宣布胜利了。妈妈们的心急和大意,会给“敌方”卷土重来的机会,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对抗牛奶蛋白过敏,就像一场持久战研究表明,大约85%-90%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在3岁左右出现耐受牛奶蛋白(具体时间因人而异)。这意味着,对抗牛奶蛋白过敏很有可能是一场历时3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的持久战,想要把它打成“闪电战”,这是不可能的。不到3岁就“开戒”,我家宝宝可以吗?有些妈妈看到不少敏宝才1岁多、或2岁就“开戒”了,于是猜想自家宝宝也能这样“赌一把”。这里严肃而恳切地说一句:不建议!不同的宝宝,过敏程度不一样。假如宝宝对牛奶蛋白仅仅是轻度过敏,可能在“回避过敏源+调整饮食”1年左右,就能耐受牛奶蛋白,回归正常饮食了。但如果宝宝对牛奶蛋白是中度过敏,或重度过敏,那么“回避过敏源+调整饮食”的时间可能要持续3年,甚至更长。对此,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是:对于牛奶蛋白过敏最主要的“治疗方案”,就是在宝宝的饮食中去掉牛奶和乳制品。1岁以上的宝宝,应该远离乳酪、酸奶、冰激凌以及任何含有牛奶的食物。妈妈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我们被“别人家的孩子”和侥幸心理支配,就可能会功亏一篑,使抗敏的道路越走越曲折哦。坚持科学的喂养方法,帮助“敏宝宝”打胜仗。一般建议:轻中度过敏的宝宝:选择深度水解配方粉喂养至少6个月;重度过敏的宝宝:选择氨基酸奶粉。有些妈妈可能会问,能不能选择羊奶配方粉,或大豆配方粉?实际上至少50%牛奶蛋白过敏者也对山羊奶过敏;多达半数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对大豆蛋白也敏感。至于何时能给宝宝尝试普通配方粉,这需要遵医嘱进行相关的检查,并进行和牛奶蛋白饮食相关的喂养试验,才能下定论。总之,对抗牛奶蛋白过敏,妈妈务必要除掉心急、侥幸这两个“心魔”。只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坚持科学的喂养方法,才能帮助“敏宝宝”打胜仗。
对于不确定的事,我们往往习惯说句“过段时间”就好了,所以高考的时候,大家说“熬过就好”;怀孕的时候,大家说“生了就好”;生娃的时候,大家说“过了就好”……仿佛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交给时间,但“时间”这剂良药对于过敏宝宝来说可并不友好……比方说,当发现宝宝过敏,有人会认为“这不就是一段时间不能吃什么什么嘛,过了就好啦”,可事实上,过敏并不只是“不能吃这个”的小问题,它会有很多症状。通常1岁以内的宝宝过敏,会表现出来的就往往都是一些小问题,例如一些局部湿疹、吐奶等,一般爸妈都不太重视,认为擦药以及拍嗝就会好了。但随着宝宝的成长,过敏就可能会引发更多的身体不适。如不及时干预,约1/3牛奶蛋白过敏宝宝在4岁后会对其他食物过敏,其中95%会发展为鼻炎或者哮喘。长期以往就可能会导致生长迟缓,影响宝宝智力发育,这些疾病一旦发生,治愈起来比较困难,会对宝宝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家有过敏宝宝,宝妈就需要耐心观察家里的小宝贝了,要是在对应年龄段出现了相关症状,就要提高警惕及时送医进行确诊了。那么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宝妈需要做些什么来减缓宝宝过敏的发展呢?首先,宝宝的免疫系统是处于发育之中的,早些发现过敏原,及早给予回避,随着宝宝免疫系统的逐渐成熟,过敏会减轻乃至完全根治。通常母乳喂养的宝妈需要坚持喂养至宝宝6个月,因为母乳能够促进婴儿免疫系统发育,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保护消化道黏膜屏障,减少过敏的发生,如果发现宝宝对牛奶蛋白过敏时也不需要盲目停止哺乳,只要宝妈忌口牛奶及牛奶制品以及常见过敏源即可。而对于无法进行纯母乳喂养的过敏宝宝来说,还可以根据医生的推荐,使用低敏配方如深度水解配方粉或氨基酸配方粉替代普通奶粉喂养;与此同时,益生菌也可以帮助宝宝的肠道逐渐恢复健康,研究表明深度水解配方加鼠李糖乳杆菌GG株(LGG)后不仅能够快速缓解宝宝的过敏症状,还能加快诱导牛奶蛋白过敏宝宝建立口服耐受。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适当地带宝宝一起运动,亲近大自然,这样既有助于培养亲子感情,也有助于宝宝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对减缓过敏也有很大帮助。总之我们千万不要抱着“过了就好”的心情,等时间帮忙就算了,一定要及时帮助宝宝处理过敏,不然过敏范围扩大就会让宝宝更加痛苦哦!
4岁宝宝“口齿不清”,医生竟然说问题出在耳朵上?4岁原本是天真烂漫、“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纪,可4岁的朵朵(化名)却格外“安静”,不仅如此,平时少之又少的说上几句,还有点“口齿不清”。一开始朵朵妈以为她只是性格比较内敛,平时话少才导致语言能力发展缓慢,也没太当回事儿。前阵子,朵朵得了中耳炎,因为耳朵痛总是大哭不止,朵朵妈带她去看医生,各项检查后,惊讶地得知:朵朵有一个耳朵几乎听不到!医生还告诉她:孩子发音不标准,说话慢,语言发展比其他同龄小朋友慢很多,都是因为听力障碍问题!朵朵妈这才想起来,朵朵刚出生时是做过一次“新生儿听力筛查”,当时初筛的结果显示“不通过”,但听身边的宝妈说去复查一般都能过,加上自己当时又忙,所以就觉得复不复查没关系。首先,为啥新生儿听力筛查一定要做?当然是看娃的听力正不正常啦!有什么问题的话,早发现才能早治疗!我国听力残疾占残疾人的33.51%。不重视听力筛查,可能会错过治疗的黄金时间,遗漏孩子的听力问题:■1.单侧听力障碍这样的小孩平时听声音的反应和交流能力和其他小孩可能不会有太大差别,因为有一只耳朵能正常听见声音。有很多孩子甚至到青少年期才会发觉患耳的问题,比如打电话突然发觉有一只耳朵听不见或者有人在耳边说悄悄话发觉一只耳朵听不见等等。■2.小孩轻度听力障碍如果是轻度,小孩平时的交流可能不会有大问题,但小一点的声音就会听不见,这样声音对小孩的刺激减少了,一定程度也会影响小孩的发育。有的小孩还会出现说话吐字不清的情况,或者等到小孩学龄期,因为有些细微的发音听不清楚影响学习。打个比方,汉语有声母、韵母之分,有一些带辅音的声母,如果有轻度听力障碍,很可能会因为听不见声母而发的不准。比如“起”,可能就会因为听成“以”而发音成“以”。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小孩有言语障碍,而是因为听不清引起的。听力筛查具体怎么做?啥时候做?✎具体怎么做?在安静的房间进行测试,将仪器耳塞或者耳罩的探测器放于宝宝外耳道中,探测器会发出一些“吱吱吱”的声音,如果孩子配合好,整个过程大约5至10分钟。✎听力筛查的最佳时间是?初筛: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初筛。复查:初筛未通过者及漏筛者于42天内均应进行复查。如果这一次通过,则可以舒一口气了。听力诊断:如果仍然没通过,需要3个月内做听力学诊断检查,确保在孩子6个月左右能确诊是否患有先天听力损失,以便在有好的时机对孩子听力实施干预。听力干预:对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应当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和听力学干预。长期随访: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该在出生后一个月内进行听力筛查,并且每半年随访一次,避免迟发性听力损害的漏诊。随访最好持续3年。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家长们!听力筛查中的初筛,一般产后还没出院,医院都会给孩子做。但初筛没通过的宝宝,一定要按时复查哦,千万不要怕麻烦和心存侥幸。当然宝宝如果初次听力筛查不通过,也先别着急,大部分孩子经过后期的复查都被证实听力是正常的,这是因为初生婴儿耳道里的羊水、胎脂等可能会影响首次听力筛查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放弃复查的理由。听力筛查和听力诊断有什么区别呢?听力筛查是用一种恒定大小的声音刺激听觉,再通过记录脑电波过滤叠加进行波形判断来确定是否有反应,最后的结果一般是通过或者不通过。全面的听力诊断包含高频、低频的听阈检测,中耳功能检测,以及耳声发射检测。听力诊断完成以后,我们就知道小孩的听力阈值在什么水平,而不仅仅是通不通过啦。也就是说,听力筛查是初级版,听力诊断是高阶版。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小朋友,还可以通过“玩游戏”来进行听力诊断哦。娃在做听力筛查时,家长怎么配合?▌筛查前给宝宝换好干净尿布,使其舒适不哭闹;马上进检查室时不要交换抱婴者,以免吵醒孩子;为保证筛查结果的准确性,最佳结果是在宝宝自然睡眠状态时获得。▌筛查中保持安静,避免交谈;关闭一切通讯设备,避免出现噪音;保持宝宝在筛查的正确姿势,露出测试耳,避免遮盖;测试时家长可将手轻轻扶按在宝宝肩部,使其有安全感。▌筛查后认真听取医生解释,未通过筛查者,按医生指示去做;有听力损失高危儿,每6个月接受一次听力监测,直至3周岁;通过筛查者,仍应定期做好听力保健;平时注意防止噪声、药物等对宝宝听力的损害;注意观察宝宝的听觉和言语发育,可疑有发育迟缓者,及时就诊排除。
食物过敏的管理从AAF开始,已逐渐成为国际趋势。家简摘要来自ESPGHAN胃肠病学委员会前主席YvanVandenplas教授曾参与多篇欧洲权威指南的撰写,就牛奶蛋白过敏(CMPA)的管理,从全球视角切入,他指出:食物过敏的管理从无敏配方的氨基酸配方(AAF)开始,已逐渐成为国际趋势。AAF完全无致敏性,临床安全有效,适合所有食物过敏患儿,而仍有一定程度的患儿对深度水解配方(eHF)存在反应。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AAF具有比eHF有更好的临床有效性以及更大的经济成本收益:AAF用于食物过敏的诊断,能够快速缓解症状,帮助精准诊断,让患者少走弯路,是符合药物经济学的方案;在治疗阶段首选AAF并坚持6个月,比使用eHF带来更好的临床效果,并节省总体医疗保健费用;食物过敏诊断和管理使用AAF是最好的选择。目前存在各种类型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用于CMPA的管理,包括低敏配方和无敏配方。AAF是以游离氨基酸组成,不含任何来自牛奶蛋白的成分,因此其致敏性最低,可以做到100%无致敏性,对所有CMPA患儿都是安全的。而低敏配方是牛奶蛋白经过水解以后的配方。这种配方可以是部分水解配方(pHF)或深度水解配方(eHF),具体取决于水解程度和残留的致敏性。其中,pHF不能用于CMPA的管理。有研究表明,CMPA患儿对eHF的不耐受率有29%到40%(包含轻中度的过敏患儿)。这也就意味着,将深度水解配方(eHF)作为牛奶蛋白过敏的管理配方,在诊断过程中可能引起患儿的症状复发,延长诊断时间,或者无法准确诊断,造成误诊漏诊;在治疗过程中eHF存在一定致敏风险,即使是轻中度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也会出现症状反复,导致病程延长。敏管理从AAF国目前国际上,多个权威组织鼓励根据每个国家或区域的自身情况,制定符合当地疾病患儿需求的区域性管理方案。Vandenplas教授在2007年的欧洲CMPA专家共识中提及到: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医保政策不同,AAF与eHF的成本收益很难阐述,需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一些欧洲国家仅在对eHF过敏的患儿中使用AAF才有医保政策,因此限制了当地AAF的使用,也因此欧洲指南推荐eHF是牛奶蛋白过敏治疗的首选。而在中国,eHF/AAF均不属于医保用药,而且价格相当。因此,为了能够快速缓解患儿症状,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2017年《食物过敏相关消化道疾病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和2019年《儿童特应性皮炎相关食物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提到:将AAF作为食物过敏诊断性饮食回避的首选替代配方。《InternationalMilkAllergyinPrimaryCareguideline》(《iMAP指南》)中同样也提及某些国家(比如中国)基于当地的医保及报销政策,采用AAF作为诊断首选配方。在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治疗阶段,多个指南/共识建议回避致敏食物至少6个月。2009年澳大利亚一项研究显示,尽管AAF的价格是eHF的三倍甚至更昂贵,但由于首选eHF造成的治疗效果不佳,会增加额外的医疗费用,同样是使用6个月时间,AAF起始管理的总医疗费用和eHF起始管理相比,总医疗费用相似,临床获益更好,建议应该将AAF作为首选治疗方案。2016年巴西一项药物经济学研究指出:诊断性食物回避中使用AAF,是一种符合药物经济学的诊断方法,其成本较低,可延长患儿保持无症状的天数。2019年土耳其指南指出,根据土耳其目前的医保政策,由于AAF单价仅是eHF的1.25倍,并考虑到AAF的无致敏性所带来的临床效益,故将AAF作为首推配方,特别是在目前饮食回避诊断阶段。eHF无显在AAF的使用过程中,AAF的口味和营养是很多患儿家长所关心的问题。口味方面,有研究显示,在13000名CMPA儿童接受AAF治疗的情况下,有12.3%(1598人)患儿因口味或其他适口性特征而中断治疗;在另一个有13000名CMPA儿童接受eHF治疗的案例中,12.1%(1575人)患儿因口味或其他适口性特征而中断治疗。这意味着,AAF和eHF的口味没有明显差异。营养方面,一项纳入218名非IgE介导CMPA患儿的研究,给予无过敏原的AAF进行饮食管理到9月龄,结果发现,无论是体重还是身高指标显示AAF完全可以支持其正常的生长。食物过敏诊断和管理使用AAF是较好的选择。对临床医务工作者来说,AAF可以帮助快速准确诊断,长期管理避免症状反复,病程延长;对CMPA患儿来说,AAF致敏性最低,快速缓解症状,让患儿少受罪,少走弯路,同时满足营养需求,减少家长的焦虑;从医疗健康体系来说,减轻医疗负担,减少医疗资源重复浪费。
提到养育宝宝,很多人想到的是母慈子孝的温馨场景,其实,这不过是N个鸡飞狗跳养娃片段里插播的若干广告而已。天知道当妈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尤其是当你的孩子是个过敏宝宝的时候……敏宝妈妈日常:紧绷并焦虑着敏宝宝从来不能随意吃外面的零食,只能吃妈妈提前准备的“无奶零食”;炎炎夏日,周围的小朋友都在畅快淋漓地喝酸奶、吃雪糕,敏宝妈妈只能耐心和宝宝沟通,让ta喝点果汁解解馋;为了应付不知何时会“现身”的过敏,敏宝妈妈还得自学儿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的相关知识;由于长期回避奶制品,敏宝妈妈必须在宝宝的一日三餐上花更多功夫,才能保证宝宝的营养不掉队,不至于影响生长发育……这一切,都是敏宝妈妈需要比普通妈妈多做的工作。每天照顾这样一位“这不能吃、那不能吃”的“VIP客户”,敏宝妈妈的精神容易紧绷,情绪容易焦虑……为了远离过敏源,敏宝妈妈只能时刻变着法子,好对付这个处于“食物探索期”的小人儿。周围人的不理解,让孤独感倍增更令人崩溃的是,周围有太多人不知“过敏”为何物了!他们的冷眼和不理解,给敏宝妈妈增加了更多阻碍和压力——过敏作为全球第六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困扰着20%的人群,绝对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且婴幼儿过敏已成为21世纪最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约40.9%的0~24月龄婴幼儿家长曾自报孩子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一点都不“小众”,对于家有萌宝的我们来说,千万别对“过敏”掉以轻心哦!宝宝年纪小,胃肠道黏膜屏障系统及免疫系统结构功能还不够完善成熟,确实更容易发生过敏,但并不是“娇生惯养”的锅。有研究表明,食物过敏高峰期会发生在宝宝1岁前,而后过敏率会逐渐下降,因为宝宝的胃肠道保护机制随着年龄增长,会不断成熟。首先,尽量避免宝宝过敏,就是我们大人需要特别关注的。但如果我们大人本来就有过敏的经历,有过敏家族史,那我们的宝宝就会有更高的过敏风险,哪怕被“粗糙”放养,过敏风险也依旧存在的,甚至有可能因为“不拘小节”而接触到过敏原,或许更容易发生过敏呢……即便是家有敏宝,纵然在漫长的抗敏道路上,敏宝妈妈要经历的风雨有很多,所幸的是,大量研究显示,大约90%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在3-5岁左右出现耐受牛奶蛋白。抗敏的道路尽管艰巨崎岖,但只要妈妈坚持不放弃,总会看到胜利的曙光!根据专家医生的建议,在宝宝建立耐受的过程中,敏宝妈妈做到以下几点,能帮助宝宝更快摆脱过敏——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在整个哺乳期,都要严格回避奶制品等高敏食物,人工喂养的宝宝,根据过敏程度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水解蛋白配方粉——👉轻中度过敏的宝宝:选择深度水解配方粉喂养至少6个月;👉重度过敏的宝宝:选择氨基酸奶粉。敏宝宝的日常饮食,严格回避牛奶或奶制品等过敏食物,并保证辅食的营养密度高、种类多样化。亲爱的宝妈,我们知道,养育敏宝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或许ta只是想得到你更多的爱。只要坚持科学的应对方法,坦然面对困难,相信宝贝一定会迎来回归正常的那一天。
84%的家长几乎从来不监测孩子身高,导致根本无法提早发现孩子矮小;69%的家长纵容孩子晚睡,导致孩子因缺乏睡眠不长个儿;91%的家长,当孩子出现个矮、身材发育迟缓时,选择盲目等待;33%的家长认为自己矮孩子也一定矮,“放任”孩子矮小;98%的家长认为长得慢就得补营养,结果补成“小胖墩儿”导致性早熟,导致孩子终身矮小,造成终生遗憾。身高的决定因素遗传:大多个子比较高父母的小孩通常比较高;个子矮的则比较矮,但只是其一因素,如小孩在其他方面条件良好,成长后也会有一定的身高。营养:钙质、维生素D及蛋白质是最影响人类身高的营养,这对身高影响非常大,很多先天因素良好的人因营养不良而长得不太高。运动:运动能刺激脑下垂体产生更多的生长激素,使常做运动的人通常比少做运动的高。睡眠:因脑下垂体只会在人类睡觉时产生生长激素,因此影响身高。发育:发育的先后非常影响人类的身高,女生一般较男生矮小是因为女性一般较早发育,这也是为什么小学时期女生比男生高的原因了,但男生的发育时间较后,所以一个条件一般的男生最晚会在高中时比一个条件优秀的女生高。而早熟跟晚熟也会有身高的分别,一个晚熟的男生可能十四岁至十六岁时才开始发育,因为他的长高时间较长(一般男生长高的时间大概是20年左右),所以在后期会比早熟的还要高。正确评估孩子目前的身高水平首先,家长应通过网络学习或请教专业人士,学会在家正确测量孩子的身高、体重。(1)和自己去年身高比一般来说,不论男女,如果青春期之前每年身高涨幅小于5厘米,在青春期(男孩平均年龄13~15岁,女孩约11~12岁)每年低于7厘米,则说明成长环境对身高的增长没有帮助,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2)和全国同龄孩子比对照最新的国家标准《7~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评价》,和全国同龄孩子比,看是否低于中位数身高。(3)和自己遗传身高比拍摄骨龄片,请专家预测成年身高后,家长看下当前身高水平是否达到遗传身高,如果没有达到甚至低于遗传身高,建议家长查找原因并及早进行干预。科学管理及早干预科学管理身高包含合理膳食、改善睡眠、减轻压力、科学运动训练(1)合理膳食:根据少儿身体形态,结合家庭饮食习惯给被干预者制定合理的营养食谱,要保证饮食种类的多样化,特别要重视早餐,要吃饱吃好;同时根据不同季节,提供动态的营养食谱。(2)改善睡眠:保证睡眠时间以及睡眠质量,父母须改善少儿睡眠环境,督促孩子按时快速入睡,享受高质量的睡眠。(3)减轻压力:父母须经常陪孩子运动,和孩子多交流、多鼓励,在家庭生活、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4)科学运动:孩子的活动应当选择轻松活泼、自由伸展和开放性的项目,如跳绳、打篮球、跑步、游泳、舞蹈、羽毛球、乒乓球、单杠等。父母可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制定适当的运动项目,频率建议每周3~4次。
美好的皮肤都是一样的,不好的皮肤各有各的不好。 要么黑,要么黄,要么长斑,要么长痘,要么毛孔粗大,要么细纹丛生,更要命的是,一到换季它还长湿疹! 长了湿疹,那叫一个痒啊,白天坐不住、晚上睡不好,巴不得把长湿疹的皮肤割了算了! 吃药、涂药、除湿、信偏方、不吃发物,啥子都搞焦了,但它还是要反反复复地长! 哎,每天咆哮100,不,10000次——“这个湿疹到底多久才能好?” 医生想告诉大家,湿疹好不了,其实跟你自己有很大关系。 以为湿疹是湿气引起的,湿疹发作时是不是连澡都不敢洗? 一看医生开的药物里有激素,吓得丢到旁边不敢用了? 涂个保湿霜,就只在长湿疹的地方薄薄擦了一层? …… 看,这些误区你是不是都有?湿疹能好才怪!下面挨个给大家解释一下,为啥子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 关于湿疹 湿疹有时候也被称为“特应性皮炎”,是由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外界的有害物质如细菌、真菌等入侵皮肤,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湿疹从刚刚出生的奶娃儿到八九十岁的老年人都可能会长。 根据皮损的表现,湿疹分为三种: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 急性湿疹: 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主要表现是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出、结痂等可能循序出现,也可能其中2~3种皮疹同时出现。但多数人在这个时候觉得湿疹痒得不行就要去抠,结果就加重了病情,进展成下面两种类型的湿疹。 亚急性湿疹: 长湿疹的皮肤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这时候觉得痒去抠的话也容易出现糜烂。 慢性湿疹: 也就是你们最烦的反反复复发作,总也好不了的状态。这时期长湿疹的地方皮肤浸润增厚,会变成暗红色及色素沉着。 在了解了湿疹的这些基础情况后,下面我们进入主题,讲一讲你们对湿疹的这7大误区! 误区1 长湿疹是因为空气、身体太“湿”,要干才好! 很多人都以为长湿疹是身体内部、皮肤表面、周围空气太湿引起的,而只有让皮肤干,湿疹才能好。于是为了让皮肤保持干燥,一系列起反作用的骚操作就来了——长湿疹的地方不沾水,也不敢洗澡,护肤品也不用了,整点这样汤、那样水来祛体内的湿气……结果湿疹的情况越来越恼火。 大家先要明白一个重要的概念:湿疹根本就不是“湿”引起的!不能因为人家名字叫“湿疹”就是“湿”引起的噻,那你点个鱼香肉丝还莫得鱼,买个老婆饼也没得老婆呢! 皮肤是人体的屏障,由于空气、环境等多种原因导致皮肤屏障破坏后,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会变得干燥、脆弱,从而产生一系列如湿疹、炎症等问题。你想,在这个关键时刻,你不仅不补水还要让它干,那不是让皮肤越来越干,继续加重湿疹的情况喃? 真相:长湿疹不是因为“湿”,而是因为干! 误区2 湿疹就是过敏引起的! “医生,我肯定是过敏了才遭的湿疹!” 我们医生在门诊上常常遇到湿疹患者一来就先把自己诊断了,认为自己的湿疹是由过敏引起的,但仔细一问发现人家牛奶也喝得,面食也吃得,虾、螃蟹都能吃,水果也没有吃了不舒服……做了一系列的过敏检查,也没有啥问题! 在这里医生要给大家讲清楚,过敏和湿疹有关系,但不等于长湿疹就一定是过敏引起的。 对于人为啥子会长湿疹这件事,其实医学界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目前已知的有两大类因素: 外在因素: 生活环境、气候条件都可能会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日光、紫外线、寒冷、炎热、干燥、多汗、搔抓、摩擦以及各种动物毛皮、植物、化学物质等,有些日常生活用品如香脂等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湿疹。还有对某些人来说一些特定食物也可使病情加重。 内在因素: 遗传、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障碍、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精神改变,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和内分泌失调等,都可能会产生或加重湿疹的病情。 真相:引起湿疹的原因又多又复杂,绝对不能用过敏就把湿疹病因概括了,需要到医院找医生帮忙找病因(当然,也可能找不到),才能对症下药! 误区3 长湿疹不能吃发物和辛辣食物 即便对虾、蟹、鸡蛋、鱼肉、羊肉等不过敏,很多湿疹患者依然会戒口,因为坚信这些“发物”会让湿疹更严重。 所谓的发物我们也说了N次了,就不想再重复了!你对海鲜、鸡蛋、芒果等食物都不过敏的话,那这些东西对你来说就只有两大作用——填饱肚子、补充营养!哦,吃多了要胖算是第三大作用吧! 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因身体及免疫系统还没发育完全,的确容易出现过敏的情况,比较常见的是:牛奶、鸡蛋、小麦、花生、大豆、坚果、贝壳类和鱼。但这种情况随着年龄增加就会好很多,除非明确食物和发疹之间的因果关系,否则用不着戒口哈! 从均衡营养的角度来看,不吃这些肉类而天天吃素菜的话,可能会因为整个人营养不良而导致抵抗力下降,让湿疹越来越严重! 问:“好嘛,发物就不多说了,但医生,火锅、串串、冒菜这怕是要戒口哇?” 答:只要你吃了这些辛辣的食物而湿疹并没有加重,那就不消管,想吃就吃! 真相:除非明确某个食物会导致湿疹,否则长了湿疹一样可以吃海鲜、鸡蛋、火锅、串串、烧烤! 误区4 得了湿疹要少洗澡 我们自己也晓得,即使讲清楚了湿疹跟“湿”没关系,但很多湿疹患者对于洗澡这件事还是认为该少洗甚至不洗! 湿疹患者:“是哦!医生,毕竟长湿疹的地方一挨到热水就更痒了,那不也是加重了病情啊?” 但事实是,长湿疹的人不仅可以洗澡,还应该保持洗澡的频率。因为人的皮肤长期不清洁也会加重炎症,而洗澡不仅能达到清洁皮肤的作用,还是一种补水的方式,只是对湿疹患者来说需要注意洗澡的频率、时长和水温3个关键点。 首先,我们是建议湿疹患者应该保持每天或者隔天洗澡,保持皮肤的清洁。 其次,洗澡的时长要控制在5~10分钟内完成,泡澡就算了哈,不然结痂的湿疹容易破损,最好淋浴哈! 还有,洗澡的水要选择温水,温度在32 ℃~37 ℃之间最合适。 哦,对了,洗澡时使用的清洁产品要选择低敏无刺激的哈!而且也并不是每次都需要用沐浴露之类,清水一样洗得干净。 真相:湿疹患者可以洗澡,而且应该每天/隔天洗,注意水温和时长就行了! 误区5 保湿霜擦薄薄一层就够了 在湿疹的治疗中,医生们应该都会再三叮嘱大家“要做好保湿哦!” 但为啥子好多人药也擦了,保湿霜也用了,湿疹还是没有缓解呢?这多半是因为你们的保湿工作没好,再说直白点,就是你的保湿霜没擦够! 湿疹的保湿治疗不等于平时的护肤,不是挖个硬币大小的量涂均匀就够了,而是需要大量的擦温和无刺激的保湿霜才行——孩子每周至少用100g,而大人至少每周用250g。 大家可以拿出自己的面霜看看,一般一瓶就是50g左右,意思就是娃儿每周至少用2瓶,成年人至少5瓶,每次都需要把保湿霜厚厚地涂在湿疹皮肤处才能达到保湿的效果! 至于为啥需要这么大量,原因很简单→皮肤干燥表明皮肤屏障功能破坏了,就像出现了裂缝,过敏原、细菌等可能会乘虚而入,而通过厚涂保湿霜的方法,就能把裂缝堵上,恢复屏障功能,甚至有一些湿疹患者仅仅通过厚涂保湿霜就能缓解。 真相:治疗湿疹,擦保湿霜要舍得,才能达到保湿的效果。 误区6 有激素的药用不得 对于中重度湿疹的患者,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医生除了让他们做好保湿工作之外,还可能会开具外用的激素药物。但很多人一看到激素两个字就不淡定了,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毒药,成年人怕用了停不了,而儿童患者的父母就更不愿意用了,生怕影响娃儿的生长发育。 每回说到激素这个话题,真的是嘴巴都要说干! 首先,激素有很多种类,强度也各有不同,对于湿疹患者,医生一般开具的是外用激素,而且会根据严重程度开具不同强度的外用激素。 其次,不管有没有用过激素药物,湿疹这个病就是容易复发,既然医生都喊你用激素就说明湿疹情况不轻了。如果不用那可能没法及时控制住病情,只有眼看着湿疹越来越凶。 再次,一般长期系统地使用激素才会抑制幼儿生长,医生也不会建议娃娃长期使用强效或超强效外用激素,而弱效外用激素不影响生长发育,它的不良反应仅局限于皮肤,包括皮肤变薄、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等。 真相:看到激素不要慌,在医生指导下该用就用,不要乱用,更不要自己随便停药! 误区7 婴儿长小籽籽多半就是遭了湿疹 婴幼儿长湿疹的情况也很常见,但对新手妈妈爸爸来说,更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根本分不清楚娃儿脸上、身上的籽籽到底是不是湿疹! 经常就有家长抱起娃儿来找医生看湿疹,还激动地说肯定是奶粉过敏引起的湿疹,已经给娃儿停了三天奶了……结果医生一看,湿疹个鬼啊,明明长的是痱子! 如何区分湿疹和痱子? 痱子通常是孤立的小粒状红色皮疹,严重的皮疹上有白色脓点。而湿疹的疹子没有明显分界,往往比较多样,严重的还有水疱、渗出。 湿疹和痱子的治疗也是不一样的,湿疹除了降温还需保持皮肤湿润,而痱子的护理除了降温之外,还需要保持皮肤干燥。 真相:先把娃儿是痱子还是湿疹搞清楚了再说! 关于湿疹,还有这些你们关心的问题 1、现在有很多偏方,网上还有很多湿疹膏,都说包治好,到底靠不靠谱? 不要信!因为湿疹病因复杂,全世界都没有根治的方法,即使最牛的医生也不敢给你打包票说用了他开的药100%不让你的湿疹复发,就更不用说那些悬扯的偏方和一看就是歪得很的微商产品了。 建议湿疹患者出现症状后,尽早去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最靠谱! 2、长湿疹痒得太痛苦了,有没有办法解决嘛? ① 忍到不要抠,湿疹越抠越凶! ② 用干净的冷毛巾在患处进行冷敷。 ③ 患处没伤口,可用保湿霜暂时缓解瘙痒。 ④ 患处破损,可用碘伏、聚维酮碘等消毒。 ⑤ 坚持使用医生开具的药物。 3、日常生活中,湿疹患者要注意些啥? ①听医生的话,乖乖吃药+擦药。 ②做好保湿。 ③保持良好的心态,湿疹很重要的一个诱因就是焦虑紧张,有需要时可以去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④已明确要过敏的人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宝宝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唯一让妈妈头疼的就是这个“臭脾气”: 原本玩得好好的,说翻脸就翻脸,脾气暴躁不说,夜醒的频率似乎也变高了……宝宝啊,你说你小小年纪,烦躁个啥?这性格,到底随了谁? 其实,宝宝也许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在发出某种信号给爸爸妈妈哦!如果你没有及时抓住这些信号背后的含义,那宝宝会很受罪呢!赶紧来看看宝宝“烦躁”背后的秘密吧~ 最容易让宝宝烦躁的源头 ——肠道问题! 你知道吗,肠道是人类的第二大脑,简称“肠脑”,因为肠道也是身体里最敏感的器官,肠道里的神经数量仅次于大脑。 肠内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神经递质和肠道沿线的蛋白质组成的,而人脑和脊髓则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两者之间时刻保持着联系和沟通。 肠道里的神经激素、痛觉纤维和敏感神经非常丰富,对情绪非常敏感。因此当宝宝肠道不舒服时,就会表现得相当烦躁不安。而情绪问题,也会反过来影响到肠道。 最容易让家长忽略的烦躁原因 ——过敏! 前面我们提到了肠道问题会导致宝宝烦躁,而肠道健康和过敏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过敏的小信号,你注意到了吗? 3个最明显、最常见的过敏信号: 肠胃信号:腹泻或便秘,便血,腹痛 皮肤信号:湿疹,红斑,荨麻疹 呼吸道信号:打喷嚏、流鼻涕或咳嗽(经常感冒) 其实过敏一般最早是从食物过敏开始的,逐渐发展到接触物、再到吸入物过敏。所以过敏的信号一般也是由消化道发出的信号和皮肤发出的信号开始,然后过渡到呼吸道。 当过敏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或大脑时,会表现出一些不太明显的过敏信号,这些信号一般会在宝宝的行为和性格上体现。 8个不明显的过敏信号: 暴躁 焦虑 易怒 兴奋过度 哭 经常夜醒 头痛 肌肉和关节疼痛 要是这些症状和你家宝宝的的情况相似度很高,而且还出现了客观的过敏信号,即湿疹、腹泻、便秘或呼吸道症状,那就要考虑宝宝是否过敏了。 病从口入,烦躁也可能 ——从口入! 如果发现宝宝有过敏迹象,爸爸妈妈们可以先从宝宝的饮食开始切入,查找原因: 1 是否没有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的宝宝肠道更健康,而配方奶喂养的宝宝更容易出现过敏、食物不耐受等肠道问题。因为母乳喂养有利于婴儿的消化吸收,母乳中营养素的吸收利用率总体高于配方奶粉。 再者,母乳喂养有益肠道菌群的建立。 宝宝在吮吸母乳的同时会把妈妈乳头和乳头周围皮肤上的益生菌吃进肚子里,有利于早早营造健康的肠道环境,因为这些益生菌会在肠道内不断繁殖,形成肠道保护膜,不让致敏的大分子蛋白从肠道缝隙进入血液引发过敏。 2 在宝宝出现烦躁前,是否有接触以下食物: 牛奶及乳制品,鸡蛋,鱼,大豆,小麦制品,花生,坚果,贝类,柑橘类水果。 这其中,头号过敏原当数牛奶及乳制品。尤其是1岁以内的宝宝,所有食物过敏中牛奶蛋白过敏导致的过敏约占40%。所以建议从出生开始就进行母乳喂养,而且要让宝宝接触到的第一口奶就是母乳。 3 牛奶蛋白过敏,如何吃? 如果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牛奶过敏,建议哺乳妈妈在饮食上可以选择“无奶餐”,即在饮食上回避所有牛奶和乳制品,因为牛奶中潜在的过敏原β-乳球蛋白会通过母乳进入宝宝体内。妈妈同时还应该注意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和钙剂。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母乳喂养,又需要采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对牛奶过敏,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更换深度水解配方或者氨基酸配方,一般重度牛奶蛋白过敏需要氨基酸配方喂养,轻中度则需要使用深度水解配方喂养,具体使用哪种配方需要咨询专业医生进行判断。 如果是一岁以上的宝宝出现牛奶过敏,还应该在医生的建议下暂停食用冰激凌、酸奶、乳酪以及其他任何含有牛奶的食物。 最后,需要提醒一下宝妈们,如果宝宝脾气突然变差,也不要对宝宝失去耐心。因为即便是有自制力的大人,也很容易出现烦躁情绪,并把气撒在身边的亲人身上,更何况不懂控制情绪的小宝宝呢? 因此宝妈们就需要在对待烦躁期的宝宝时,多一分耐心,更要多一分细心,及时发现宝宝到底是只是健康状态下的闹情绪引起烦躁,还是病理(比如过敏、生病)状态下的烦躁,对症下“药”,才能让小宝贝开开心心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