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和胃肠神经官能症是在我们心内科和消化内科中出现的两种病症,不是同一种疾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在心内科中,病人往往有明显的心脏疾病方面的症状,多表现心慌、胸闷,有的会胸痛、憋喘,严重时有濒死感和窒息感,非常恐慌,有强烈求救的愿望或有过急诊的经历,个别急性发作和慢性发作都存在,多到心内科或急诊科检查,不能查出明显心脏疾病的依据,仍反复检查,担心自己有心脏病,怕自己不行了,内科治疗效果不好,到医院后明显减轻,发作后可以自行恢复,内科大夫多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在我们精神心理科专业多诊断惊恐发作,一种急性发作的焦虑症。胃肠神经官能症,顾名思义,患者多出现胃肠部不适症状,多表现胃疼胃胀、恶心、打嗝、嗳气、食欲差、腹胀、腹泻、便秘等,担心自己有胃肠部恶性肿瘤,检查胃肠镜结果阴性不能打消疑虑,症状不能缓解,反复就诊,要求大夫开药反复检查,换医院,效果不明显,多有心情不好,烦躁,发脾气,体重减轻,睡眠差等伴随症状,在我们精神心理科多诊断躯体形式障碍、抑郁症等。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睡眠这一看似简单的生理问题,如今已引起全民关注。“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人的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而睡眠的质量密切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及健康状态。2021年3月21日是第21个“世界睡眠日”,今年让我们共同关注“规律睡眠 健康未来”。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心理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重,越来越多人因工作因素而出现“熬夜”的情况,也有诸多人因自身压力而造成失眠的症状。失眠对身心有什么危害?良好的睡眠能让身体组织和器官得到较好的自我修复,从而恢复体力和精力,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稳定情绪。长期睡眠不足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导致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思维速度缓慢、情绪不稳定、神经衰弱等,大脑持续疲劳,反过来又使睡眠结构进一步失调。失眠不仅仅会影响情绪,还会使身体机能得不到有效修复,从而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更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睡眠不足者常常表现为烦躁、激动或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等。睡眠障碍则不仅表现为失眠,睡行症、夜惊症、梦魇、睡眠呼吸暂停症等睡眠质量较差的情况也都属于睡眠障碍的范畴。通常上述症状每周至少出现三次,并且持续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才可以称为睡眠障碍。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精神类疾病、躯体疾病、心理因素、睡眠环境、长期饮酒等。如果存在睡眠障碍问题,要积极就医,不能硬扛。如何获得高质量的睡眠?对于睡眠障碍的患者,应该接受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层面,相信自己能睡着,改变原有的对睡眠焦虑和恐惧心理,不要过度担心失眠的危害和后果;行为层面,遵循自然规律和生物节律,听从脑内生物钟指令,改变原来不良的睡眠习惯,有了困意再上床,不要因睡不着就早早上床,上床后不做与睡眠无关的事,不透支精力和时间。此外,睡眠不好的人要远离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不饮酒不抽烟。因为日常工作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抑郁单纯依靠药物改善睡眠很难,要想改善睡眠,心境平和是关键。镇静催眠类药品只是一种辅助治疗,且长期服用容易出现成瘾依赖,因此培养合理的睡眠习惯很重要。胃不和,则卧不安。一日三餐中,晚餐应当吃易消化的食物,并且不能过饱,同时可以适量食用有助于安眠安神的食材,如百合、小米、牛奶等。此外,睡觉前适量运动锻炼和泡澡、泡脚都能有效辅助睡眠,坚持好的生活习惯,长期以往,慢慢调解,好的睡眠将慢慢回归。
不宁腿综合征(RLS = Restless legs syndrome)患者需要不停的动弹自己的腿。睡觉的时候,您是否觉得两条腿特别不舒服,不是觉得痒就是觉得麻木、火烧火燎,有时还感觉像有小蚂蚁在腿上爬来爬去,以至于需要不得不停的移动双腿来停止这种不愉快的感觉?就像下面这位患者描述的情况:都过半夜了。我想睡觉,但是我没法入睡。当我快要睡着的时候,我的腿就会有刺痛感。我需要移动它们,所以我抬起一条腿,在空中摇晃。然后是另一条腿。几分钟后刺痛又开始了。我站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走动,我按摩我的腿,甚至用手打腿。刺痛感减轻了。我设法缓解自己不安腿综合症的症状,这样我就可以重新入睡。什么是不宁腿综合征?美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和中风研究所认为,不宁腿综合征是一种感觉运动障碍,诊断标准有有五个主要因素:1、一种强烈的、经常压倒性的移动腿的需要或冲动,通常伴随着不正常的、不愉快的或不舒服的感觉。2、在休息或不活动的时候,移动双腿的冲动就会出现、或变得更糟。3、移动双腿的冲动至少暂时的、部分的或完全的被运动所缓解。4、移动双腿的冲动在晚上开始或加剧。5、以上四个特征不是由任何其他医学或行为状况引起的。不宁腿综合征与运动皮层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些主要原因是缺铁和三环类抗抑郁药、以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锂和咖啡因的摄入。然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Rachel Salas的研究发现,不宁腿综合征与运动皮质功能异常有关。她说:“RLS患者大脑中控制腿部区域的运动皮层兴奋性显著增强。”
1.女性容易得抑郁症,女性是男性的两倍。2.患严重的躯体疾病,偏瘫、脑梗等,发病后呈慢性状态,不能接受疾病带来的影响。3.抑郁症家族史,尤其是父母和主要抚养着有抑郁症的。4.工作学习压力大,个人目标和现实差距太大的,经济贫困。5.遭受重大挫折的,不幸遭遇难以承受,没能渡过创伤期。6.童年遭受性虐待,隔代抚养,单亲家庭,家庭暴力,父母关注不够或溺爱过度的。7.二胎出生后,长期享受独生子女待遇,未能提前做好心理过度的,父母未能处理妥当的。
当我们在谈论如何应对抑郁的时候,是想让这个问题能够得到更妥善的处理,帮助深陷其中的孩子和家人减少几分痛苦和无助。显然,偏见、歧视、指责或者冷漠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成为问题解决路上的绊脚石。那我们能做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个选择题:你要不要试试看先放下自己对抑郁的固有观念?如果你愿意尝试,那你便可以重新理解“抑郁不是一种弱点,它不是懦弱,不是心理素质差,更不代表失败”。1.首先正确认识疾病,减少误区。一些家属总认为自己家人病情很轻,大夫判断重了,是因为学习压力造成的,出去玩玩,或者是冷处理,或者狠狠的批评一顿,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应该认识疾病的严重性,相信医生的建议,与医生保持一定时期的联系。2.药物的监管,生活上照顾。对于青少年病情波动一般比较快,服药的依从性比较差,不规律服药,有的会采取吞服药物自杀,为安全起见,不要把所有药物交给孩子,服药时适当监督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主管医师沟通。抑郁症不是身体缺营养的疾病,是一种大脑缺乏快乐的神经物质导致的心理疾病,高营养饮食作用不大,一是会产生肥胖;再者青少年患者病重时食欲往往下降吃不进去,会增加反感情绪;可以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些水果、蔬菜、牛奶、面包、稀饭等,保证基本营养就可以了,等病情恢复后还要控制过多高营养食物的摄入,减少肥胖的发生。3.学会与患者沟通,多倾听,少讲大道理,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的体会感受,多给与支持肯定,病情严重时不能过度鼓励,那时会增加自卑自责,加重抑郁情绪,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具体可与专业人员保持联系,有的家长可能质疑了,我自己的孩子到不知怎么沟通了,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当你孩子出现抑郁时,你们的沟通已经出现问题了,可能你还不知道,生孩子是本能,养孩子是需要学习的,做一个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父母。4.疾病早期的识别。家人与孩子一起生活,平时要注意孩子的情绪有无低落,食欲如何,睡眠、脾气、打扮、生活习惯的变化等,如发现异常,家长沟通后效果不好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寻求帮助5.父母自身心态的调整。首先告诉大家,除了细菌病毒会传染,情绪也会传染。如果家长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家庭气氛和谐,对孩子有一个理解、真诚、包容、支持的态度,平时多互动,根据家庭条件的情况来安排家庭的业余活动,给孩子安全感、归属感,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态。
1.认为抑郁症不是病,是心理问题,小孩子想不开,没事找事,不需要看医生吃药,出去散散心,开导一下,有的认为欠揍,还打了一顿。2.认为抑郁症好了就不要服药了,副作用大,成瘾,吃坏了脑子,对孩子发育不好,医生的话是吓人的,想挣钱。3.把抑郁症认为是疯子,会打人骂人,到医院会被关起来,脑子坏了,好不了了。4.认为抑郁症自杀、伤害自己是吓唬大人,不会有胆子去做。5.认为药物一下子就可以加上足量,稍不见效或有反应就要求减药换药,看百度看说明书,不相信医生。6.迷信广告上各种神奇疗法、烧香拜佛、中医药等。7.认为抑郁症丢人,不能去医院看,不能告诉别人,以后没法抬起头做人。8.认为家人没有得抑郁症的就不会得病,好了就不会犯。等等。
了解病因,从优生优育抓起,适当关注,父母要加强学习,首先父母要心理身体健康。1.青少年个人方面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合理作息,这是预防抑郁的重要因素。精神分析对抑郁症的一个理解是“如果攻击向外表达,就会变成怨恨、愤怒、讽刺等;如果不向外表达,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如羞耻、内疚、自嘲等。如果总是向内攻击自己,就容易发展成抑郁症”。因此,青少年也应该主动学着去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习有效的问题解决方式和积极的归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培养自信,树立高自尊,建立和维持友谊。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养育者,可以在婴儿早期学习如何与宝宝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在儿童早期开始注重对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时,父母也是孩子非常好的榜样。父母自身能够觉察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一种健康的态度去应对婚姻冲突,对婚姻有较高的满意度,以权威和民主的教养方式进行养育,允许孩子表达失败和负面情绪,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等都是青少年抑郁的保护因素。如果父母觉得上面某些靠一己之力难以改善,我们建议有针对性地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服务(亲子、夫妻、家庭、个人成长)。
青少年抑郁症没有单一的已知原因。根据研究,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抑郁症,包括: 影响青少年抑郁的因素涉及诸多变量,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神经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因素两方面,总体而言有:基因与环境交互影响着抑郁的发生;有抑郁母亲的青少年为抑郁高危人群;不安全依恋尤其是矛盾型依恋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和自杀行为;专制与忽视型父母的孩子常表现学业和社交困难,易感抑郁;相比于躯体和性方面的创伤性经历,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更显著;家庭紧密性和支持性差,参与少、批评拒绝水平高与孩子抑郁的发生相关;父母敌意和苛刻的纪律以及冲突性家庭行为(包括婚姻冲突、离异)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抑郁;同伴拒绝会增加青少年的被排斥感和不良的自我认识,是青少年抑郁的风险因素;学习压力、人际压力、重大丧失、恋爱不顺或失恋、与人吵架、遭父母打骂等越多,青少年抑郁程度越重,青少年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社会问题,也是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位列该年龄段第二、三位死亡原因。抑郁也引起严重的社会和教育问题,研究显示,青少年抑郁的严重程度越高,危害越大:1.成年之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越高(1)重度抑郁障碍;(2)焦虑障碍;(3)自杀意向和自杀尝试;(4)非法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2.学业成就&经济状况越低(1)较低的学位获得率;(2)较高的社会福利援助依赖 ;(3)较低的个人收入。3.不利人际关系的风险越高(1)意外怀孕;(2)单亲;(3)低质量的人际关系 ;(4)高水平的冲突和暴力.青少年情绪波动较大,容易采取极端手段来解决问题,当抑郁最严重时,可导致自杀。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自杀是15至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发生在青少年这一阶段的心理病症,13-19岁,青少年抑郁的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易怒、自伤、社交能力下降、学习兴趣下降等,有的会出现不少行为问题如网瘾、逆反明显、不合群、暴饮暴食、过度节食、早恋、离家出走等。研究指出多达15%的儿童和青少年有一些抑郁症状。父母往往很难发现抑郁症的症状。有时,抑郁会与青春期和青少年适应的典型感觉混淆。然而,抑郁不仅仅是无聊或对学校不感兴趣。研究统计青春期抑郁症的一些迹象包括:看起来悲伤、易怒或者流泪食欲或体重的变化对孩子曾经觉得愉快的活动兴趣下降能量的减少难以集中注意力负罪感、无价值感或无助感睡眠习惯的重大变化经常抱怨无聊谈论自杀远离朋友或课外活动恶化的学校表现这些症状中的一些可能并不总是抑郁的迹象。如果你曾经养过一个青少年,你知道食欲的变化通常是正常的,也就是说,在成长的高峰期,特别是如果你的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尽管如此,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留意你孩子身上变化的迹象和行为可以帮助他们全世界范围内,目前在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的来访者中,超过60%是青少年儿童,这项数据从2014年以来每年都在上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五分之一的青少年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一般情况下不单单是个人问题,而是家庭问题。按照世界通用的年龄标准范围认定,青少年特指13-19岁的儿童。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容易产生极端行为,仇视感强,也容易被第一时间干预,在遇到抑郁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四类举动:1态度敷衍,但不发生冲突;2态度消极,积极心态较弱;3和家长发生冲突,包括语言和肢体冲突;4拒绝和家长沟通等。
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最常见的心理疾病,终生患病率达到10-15%,报道中国目前大约有9000万抑郁症患者,然而真正得到正规治疗的不足10%,主要因为存在着较多的认识误区,这些误区很普遍,包括患者本人、家人、周围人,甚至非精神科医生。个人归纳了以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个醒:1、认为抑郁不是病,是心理问题,不需要去看医生,不需要吃药,就是想不开,开导开导,出去旅游散心就能好。2、抑郁症见好转就可以停药,没有必要服用太长时间,长时间用药对身体有伤害,会成瘾,医生危言耸听,吓唬人。3、认为抑郁症是精神病,会疯,会变成大街上的疯子,到医院会被关起来治疗。4、认为抑郁症念叨自杀是吓唬人,不会真的去死。5、药物可以一下子加上量,也可以突然停下来,稍不见效就要求换药,一好转就减药。6、抑郁症进行电疗的话,会电坏脑子,吃药也会吃坏脑子,吃坏肝。7、相信广告上各种神奇疗法,迷信信神、烧香、中医药等。8、认为得了抑郁症丢人、可耻,抬不起头见人;认为抑郁症病人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才会抑郁。9、抑郁症好了,不会再复发;家里没有人患抑郁症,自己就不会患抑郁症。10、认为儿童不会抑郁,不应该患抑郁症。总之,抑郁症是一种病,需要正确对待,给予支持关怀帮助,可防可治不可怕,并不可耻。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治疗,减少不必要的伤害。本文系秦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