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中心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10月16日,自建科以来全体医生秉承“医乃仁术,自我为之”的精神,志在弘扬中医国粹,更好地让中医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经过几代人辛勤的努力,从数千年中医药理论中汲取智慧,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优势,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依托中心医院强大的现代医学优势,全面吸收消化现代医学的检查、诊断、治疗的方式方法,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面借鉴应用西医最具先进性的手段及用药方法,向各专业科室看齐。在此基础上,发挥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优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应用中药汤剂、中成药与西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逐步走出了一条“衷中参西、中西并重、综合诊治”的诊疗模式,受到了患者的肯定与好评。目前,中医科形成老中青三代相结合、多种临床专业医师相配合的完善的医疗团队,主要涉及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肾脏疾病、消化系统及肛肠疾病,其中中医肛肠科是我市该专业唯一的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科开设中医门诊、痔瘘门诊和中医病房。中医门诊可为广大群众提供内科、妇科、肿瘤科以及部分儿科、外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简、便、廉、验”的治疗优势。痔瘘门诊主要诊疗疾病为肛门及直肠的疾病,主要病种为痔疮、肛瘘、肛周脓肿、直肠炎等常见疾病。中医病房现有开放床位22张,可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服务。我科对于目前一些常见疾病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泌尿系感染、肾功能不全以及肿瘤等疾病,可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以及西医治疗的优势,提高疗效;肛肠疾病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以及中医药熏洗治疗为主,配合应用生物反馈仪、结肠水疗等技术提高治愈率。古人云:上工治未病。预防与防范疾病的发生是中医药传统理论、方法的精华,这与当今人人注重保健意识不断增强的现实也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发掘传统医学的理论,用“治未病”的防病治病理念,积极开展“三伏贴”、“三九贴”、“膏方”等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三伏贴”、“三九贴”、“膏方”主要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即人正常的生命活动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非常明显,四季变化带来的自然界阴气、阳气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的阴气、阳气的平衡,继而影响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津液的功能,这些变化会引起、诱发和加重一些疾病,通过中药外敷穴位、长期口服中药膏方,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功能,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我们经常看到冬季人容易得病,这是有着深刻的原因,中医理论认为立冬是冬季的开始,而冬至是一年之中日照最短的一天,以阴阳理论而言,从立冬开始阳气就开始衰弱而逐渐闭藏,天气变冷,人与天地相应,人阳气也会逐渐衰弱,阳气的卫外功能就会减弱,抵抗力下降,因此容易得病。冬至是阴气盛极而阳气初生的时刻,从冬至过后,日照时间会逐渐延长,因此冬至这天开始人阳气也开始生发,在这个时候通过一些温肾助阳以及温通经脉的药物,作用于相应的穴位,就可以促进人阳气的生发,起到调整相应脏腑功能的作用,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就是“三九贴”的疗效原理。“膏方”的原理也是这样,只不过是以口服中药膏方的形式,调整人体的脏腑阴阳,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三九贴”配合“膏方”必将在冬病冬防方面惠及广大民众。
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方一般由20余味中药组成,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根据中医理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而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最佳。膏方调补,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汉唐,到宋代逐渐发展,至明清更趋完善和成熟。近现代膏方在江浙及广东盛行,尤以上海为甚。上海人重视膏方与其经济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当时服用膏方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官家或商人家的太太、小姐们,她们主要看重的就是其口感好、易于存储、服用方便的优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日渐加强,膏方文化渐渐蔓延开来,无论从价格和服用方面,都渐渐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而相比普通中药汤剂,膏方有其自身的优点:1.膏方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一定的冰糖、蜂蜜、饴糖,糖尿病患者可用木糖醇替代,服用起来口感好,易于被大众接受。2.膏方制作完毕后,冬季可以放在室外或冰箱保存,保存持久,不易变质。而且根据服用者的需要膏方也可以被分装成小袋包装,更便于携带和保存。3.膏方秉承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实行一人一方,兼具补虚和治病两方面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冬天气温低,热量耗散多,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其他季节强,生理机能的旺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可以更多地转化为自身物质。人体在冬季新陈代谢速度减慢,此时适当补养,可调解和改善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既然膏方有如此多的优点,究竟哪类人群适合服用膏方呢?⒈慢性病人的进补:原来患有慢性疾病,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月经病、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等类疾病,到了冬令季节,可以结合原有的病症,一边施补,一边治病,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作用更大。正所谓“三九补一冬,来年少病痛”。2.肿瘤患者的进补:近年来肿瘤疾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肿瘤患者在正常的手术、放疗、化疗之后,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白细胞降低,机体免疫力明显下降,此时服用膏方,可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减缓其他治疗副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肿瘤复发、进展。3.亚健康者的进补:现代社会中青年工作生活压力和劳动强度很大(主要为精神紧张,脑力透支),同时众多的应酬,无度的烟酒嗜好,长期不足的睡眠及休息,均可造成人体的各项正常生理机能大幅度变化,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就非常需要适时进行全面整体的调理,膏方就是最佳的选择。4.老年人的进补:老年人,由于它的生理特性,人体的各种机能,都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向衰退,而冬令进补,则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5.女性的进补:对于女性来说,脾胃主全身元气,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就容易造成女性的衰老;若脾胃能吸收饮食中的营养,充分滋养全身脏器及皮肤腠理,当脾胃正常运转时,全身的营养不断得到补充,人的抗衰老能力、生命力随之增强,脸部就会红润,皮肤就会充满光泽和弹性。6.儿童的进补:小儿根据生长需要可以适当进补,尤其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久咳不愈,厌食、贫血等体虚的患儿宜于调补。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于医生来说,文和质是相辅相成的,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仁慈的心地。医者,仁术也。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论语》中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医生这个职业是让人一生为之奋斗的职业,没有恒心和坚定的意志,难以成为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持之以恒的信念和意志则需要人文素养的建设。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在物欲横流的时期,作为医生,一定要守住道德底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同道中切宜谦和,不可傲慢于人。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举手投足,一言一行,维系着我们和患者、和同事之间情感的纽带。具备了这种“文质彬彬”的素养,才能让同事们感受到亲和力,才能建设一支团结稳定乐观和谐的工作团队;才能让患者感受到温度和关怀的软环境,感受到人文的感化、服务的温暖,才能有好的就医体验。医学不是技术上的“裸奔”,应该是人文滋养的科学。医学的发展,必须要有人文和哲学的翅膀;医生的医疗行为,必须要有精湛的技术和仁爱之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医学技术的发展永无穷尽。人的一生,不可能把医学技术应用到极致,再高端的技术在未来都可能是粗浅和可笑的。除了技术,医生一定要成为一个有人文素养,对生命有把握、对社会有洞察、对人性有感悟的人。每个医生都要做一个高贵的知识分子,在诊室一坐,到病房一站,就让病人如沐春风,让病人产生发自内心的信任。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才能为“打造有温度的医院”贡献一份力量。
在市场上见到有卖伊拉克枣的,8元钱1斤,遂买了20元钱的。回来吃了几个,感觉还不错,洒家已经很长时间没吃这种美味了。在我很小的时候,是吃过这美味的。那是60年代,可能是政府和中东谈成了什么生意,进口了大量的这种高级果品,连辛店这样的小镇商店里都有卖。此前人们没见过这么甜的枣,也不知道伊拉克这么个地方,因为含糖多都有点粘糊糊的,很甜,就称为蜜枣,至于是直接长成这个样子的还是经过炮制的,也不知道。60年代中国人普遍营养不良,这种高糖食物倒是恰好补充了营养的需求。可能是进口的太多了吧,平民百姓也偶尔能吃上几个。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姐姐去辛店玩,逛了一阵街,姐姐要去南杨村大姨家,因为路远我不愿意跟了一起去,就要求回家,姐姐为了安慰我,给我买了一包蜜枣,这是最高档的食物了,我很高兴,就一个人往回走。虽然辛店到家要10里路,但不会迷路的,顺公路走就到村南面的淄河边,那一带经常去玩,很熟悉。刚出辛店,就碰上我们村的好几个孩子也是往家走,具体是谁记不清了,有几个比我稍大点,其中一个还推着辆车子,可能也是来辛店赶集卖什么的,遂一起走。那包蜜枣我已经吃了好几个,见到这么多伙计,好东西么要与人分享,遂一人一个尝尝——很好吃,那就再一人一个——没了,呵呵。走了一阵,忽有人提议,反正有车子么,咱推着走吧,六七个孩子,分成两拨,一拨推车一拨坐车,一个马路橛子一换,后来才知道,那马路橛子叫里程碑,小橛子一百米,大橛子一公里。我还很小推不了车子,只管坐车就行了,况且刚才我已经把那么好吃的蜜枣贡献出来让大家吃了。于是,一帮孩子,大的推车,小的在一旁保驾,而坐在车上的人又得意洋洋大呼小叫颇有皇帝坐轿的感觉,一边打闹一边赶路,感觉不到累,用不了一个钟头就到家了。后来这种蜜枣就见不到了,可能是政府和伊拉克不做这种贸易了吧,直到改开初期也没再见过这种高大上的美味。十多年前吧,才在商店里见到这久违了的伊拉克枣,与腰果、开心果等洋玩意儿摆在一起,因为它太甜了,反而不怎么受欢迎了。这种蜜枣一般称椰枣,是因为它的树象椰树而果实象枣,主产于波斯湾周围和北非地区,故也叫伊拉克枣或波斯枣,还有许多好听的名字如:番枣、仙枣、海枣等,富含果糖及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多种矿物质,因为它果糖含量很高,故既可作粮食及果品,又可制糖和酿酒。即便是在中东原产地也是很神圣的,被视为很好的滋补营养品。伊拉克枣远在唐以前就进入中国了,只不过它是洋货,很珍贵,一般老百姓见不到而已。唐玄宗开元年间的陈藏器《本草拾遗》就记载:波斯枣“补中益气、除痰嗽、补虚脱、好颜色、令人肥健。”唐昭宗时的刘恂《岭表录异》中,对波斯枣成品果的描述非常形象:“色类砂糖,皮肉软烂,味极甘,似北地天蒸枣,而其核全别,两头不尖,双卷而圆,如小块紫矿。”李时珍的科学巨著《本草纲目》当然不可能落下这神奇的波斯枣,他老人家解释说“千年、万岁,言其树性耐久也;曰海、曰波斯、曰番,言其种自外国来也;金果,贵之也;曰棕、曰蕉,象其干叶之形也。番人名其木曰窟莽,名其实曰苦鲁麻枣,苦麻、窟莽,皆番音相近也。”当年中国人都营养不良,太需要这种高糖食物了。而如今的中国人都tm一肚子地沟油,一个个高血糖高血脂,故而这种高糖食物不那么受待见了,价格也不贵。不过,它真的很好吃,营养也很丰富。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父亲的病》一文中,不但嘲笑了败鼓皮丸,还顺便把叶天士也调侃了一下:“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在鲁迅先生的眼里,叶天士好像是个不学无术胡吹海擂的江湖骗子。其实不是的,叶天士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叶天士(1666(康熙五年)~1745(乾隆十年)),名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苏州人,著名温病学家。叶氏聪颖谦逊、虚心好学,并多方拜师、博采众长,青年时期就颇有医名。康熙年间,瘟疫多次流行,死亡者众。人们普遍感到“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用传统的方法治疗温病疗效很差,这迫使医生们去反思去探索。叶天士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思考,提出了著名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开创了温病治疗新纪元。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叶香岩外感温热篇》里。叶天士构建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框架,提出了治疗方法及许多药物的使用,但是没有药方。按我们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习惯,没有方,那就还不够完善。比叶天士稍后的吴瑭(1758~1836,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在全面继承叶氏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名方银翘散,把叶氏理论推上了顶峰,银翘散二百多年来打遍天下无敌手,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方,至今仍广泛应用。现在临床常用的中成药如复方大青叶、双黄连、银黄、蒲地蓝、连花清瘟等等,都脱胎于银翘散,换句话说,这些中成药都是银翘散的孙子。叶天士一生忙于临床,几乎没什么著述,与今天的专家教授们都著作等身大不相同。著名的《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是学生的课堂笔记,勉强算篇论文,《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存真》、《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三家医案合刻》中的叶天士部分,都是门人后来汇集整理的。叶天士幸亏生在那个年代,要是放在现在,按现在的考核标准,叶天士别说还正教授副教授,恐怕连讲师也评不上,呵呵。现在的专家教授们,谁还不出版几部专著发表几十篇论文,,三十年来,中国出版的专著和论文能拉一火车,但若论对医学的贡献、推动医学的进步,这所有的专著论文加起来,再乘以二,也抵不上一个《外感温热篇》。叶天士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开创了外感病治疗的新纪元。如果没有叶天士,我们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而有了叶天士,我们治疗外感病特别是温热病,就有了方向、有了方针、有了方法。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史上厥功至伟,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凡读过鲁迅先生小说《药》的人,对那血淋淋的人血馒头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况且吃了人血馒头的华小栓病并没治好,最终还是死了。大家无不痛恨刽子手的贪婪与凶残,而对华老栓这样的普通民众的麻木与愚昧,又产生深深地同情和怜悯。如果我们不从文学的角度去审视这篇小说的深层含义,只从表面看,那么,可以提出三个问题:一,小栓的病能治好么?二,人血馒头真的一无是处么?三,鲁迅这篇小说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么?一,小栓的病小栓的病是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很古老的病,早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这方面的论述,并且已经认识到治疗很困难。晋代《肘后备急方》进一步认识到该病有传染性,“复传至旁人,乃至灭门。”宋代《普济本事方》已猜到这个病是由“痨虫”引起的,可是找不到这个痨虫,元代就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肺痨专书《十药神书》。《严氏济生方》曾说:“夫痨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疰易,甚至灭门,可胜叹哉!”由于这个病又难治又传染,古人给出了许多病名,到了清代,基本统一为肺痨这一病名,俗称痨病,列为中医四大绝症(风、痨、鼓、隔)之一,并且确立了杀虫与补虚两大治疗原则。仅仅是确立了杀虫与补虚这样的治疗原则是远远不够的,既不知道这痨虫长什么模样,又没有合适有效的杀虫药物,所以肺痨是不治之症。直到1882年,德国医学家罗伯特·科赫发现了结核杆菌,这才算是真正找到了引起肺结核(痨病)的病原——那个痨虫,但仍然没有针对结核杆菌的有效药物。在发现结核杆菌后的很长时间里,肺结核的治疗仍然是增强营养晒太阳,中医不能治,西医也不能治。鲁迅先生的一个朋友韦素园,就是得了肺结核,先是在北京西山疗养院疗养,后于1932年死在北京同仁医院,更遑论1907年的比韦素园条件差许多的华小栓乎。而同仁医院可是地地道道的西医医院。1943年,美国人赛尔曼·瓦格斯曼分离出了链霉素,使肺结核的治疗得到飞跃性发展,它的抗结核杆菌的特效作用,开创了肺结核治疗的新纪元。之后,又陆续研究出了许多抗结核药,如异烟肼(雷米封)、乙胺丁醇、利福平、吡嗪酰胺等等,肺结核这祸害人类几千年的恶病,才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科赫、瓦格斯曼因为在肺结核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先后获得诺贝尔奖。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咯血、发热、盗汗、身体虚弱,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小栓的症状描述得很准确很到位,毕竟鲁迅先生在医学院学习过。“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贴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禁不住心跳起来,按住胸膛,又是一阵咳嗽。”“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二,人血馒头肺痨在古代是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又是绝症,古人投入了很大精力来研究,限于条件和思路,我们的祖先不可能找到那个痨虫,当然也就找不到能干掉痨虫的药物,肺痨也就根治不了。虽然不能根治,但改善症状、缓解病情的办法还是有的,比如止咳、止血、强壮身体等。在这里,补虚是治标,杀虫才是治本,止咳止血既然都是治标之法,疗效当然很有限。在诸多止血药方中,《十药神书》中的十灰散最为有名,是将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草根、栀子、大黄、牡丹皮、棕榈皮等药物都烧灰存性,也就是炭化,研细末,加入藕汁和墨汁(就是写字用的那个墨,也是炭做的)调服,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咯血、呕血等各种出血。古人观察到炭的吸附作用和止血作用,叫“红见黑则止”,故止血药多炒炭用,有时干脆用锅底灰(百草霜)和灶心土,都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和贺老六成亲时,“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就是用了两把香灰敷上包扎止血的。《药》描述的那人血馒头的吃法还是很讲究的,是用鲜荷叶包了那带血的馒头放在灶膛里烧烤,烤熟后掰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仅仅是烤焦了而已,是部分炭化,当然“店屋里散满了一种奇怪的香味”了。小栓吃起来也很容易,因为他并不是直接吃那血淋淋的馒头。这里分两个部分:馒头和人血。馒头是粮食做的,烤焦了后很香很好吃,毫无毒副作用,前面说过,炭化后有一定的止血作用。而人血,主要包含血浆、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这些东西经过高温炭化后可能有一定的止血作用,至少是没有毒副作用。对于肺痨病人多少有点止血作用而没有毒副作用的人血馒头为什么不可以吃呢?这无可厚非,并且肯定有效,康大叔说的“包好,包好”,那是吹牛。其实,从止血这个角度看,猪血、羊血、鸡血都可以用,人血不易得,显得神秘显得恐怖,所以才能卖个大价钱。李时珍是反对人血做药用的,“始作方者,不仁甚矣,其无后乎?”不人性、不人道,猪血、羊血、鸡血或许可用。其实,带血的馒头,不过是个简约版的十灰散而已。三,秋瑾比较通行的看法是,鲁迅这篇小说是对封建社会统治给人们造成的麻木和愚昧的揭露、是对革命党人英勇不屈的精神的颂扬,这当然是不错的,不过拔的太高了。其实这篇小说是对秋瑾烈士的怀念和悼念。如果仅仅是揭露和颂扬,清末革命党人多了去了,英勇就义的也不少,那干吗要把秋瑾搬出来呢?小说中的夏瑜,指的是秋瑾,这谁都明白。鲁迅和秋瑾是绍兴同乡,并且在日本留学时就认识,鲁迅在后来的文章中提到秋瑾时称“秋瑾姑娘”而不是王夫人或王太太,对秋瑾是很敬重的。秋瑾是革命党人,但鲁迅不是。秋瑾从日本回国闹革命,1907年被捕就义时,鲁迅还在日本留学,他是从报纸上看到秋瑾就义的消息的。从清廷的立场看,秋瑾是乱党、是谋反,杀头是顺理成章的,所以,秋瑾被杀后竟无人敢去收尸,怕受牵连,鲁迅对秋瑾的死也是深表惋惜。在小说《药》中,夏瑜只若隐若现的出场三次,第一次是绑缚刑场英勇就义,第二次是借康大叔之口说在狱中仍坚持斗争,第三次是上坟。小说借夏四奶奶之口说“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徐锡麟事泄,秋瑾是被人供出被捕的,秋瑾获得消息后没有逃跑没有躲避,而是慷慨就义的,表明了革命党人为真理而斗争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秋瑾死后仅4年时间,满清政府就倒闭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秋瑾作为烈士,在西湖边上被隆重安葬,孙中山大总统题词曰“巾帼英雄”,可谓哀荣备至。秋瑾死后不久,就陆续涌现了大量以秋瑾事迹为背景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作品,或影射或直写,歌颂了秋瑾烈士提倡女权主义、提倡民主平等的革命精神,如包天笑的《碧血幕》、哀民的《轩亭恨》、湘灵子的《鉴湖女侠传奇》等等。鲁迅发表《药》时已经是1919年,秋瑾已经死了12年了,此前的鲁迅只是在教育部当他的科长,几乎没发表过文学作品。如今,人们对人血馒头赋予新的含义:一是指围观杀人的卑劣行径,二是指围观者试图从杀人中获取微不足道的好处。但是,《现代汉语词典》并没有将“人血馒头”作为一个词汇收录。
虎岁回眸1962年冬天的一天凌晨,一个男孩的降生给一对期盼多年的中年夫妇带来了无比的喜悦,这一年是虎年,这个被全家人视为掌上明珠的孩子就是我。可笑的是我虽然属虎,但长得却既不虎头虎脑也不虎背熊腰,更看不出虎虎生机,而是比较瘦弱。这不奇怪,62年么,人们刚刚捱过了艰难的饥饿岁月,能活下来已属命大,能吃饱肚子就觉得很幸福了,不敢侈谈什么营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小孩感冒发烧是很普遍的现象,一般的比较轻的感冒是不用吃药的,就在家里喝点葱姜水什么的发发汗就好了。有一年冬天,我又发烧了,并且咳嗽、喘憋,可能就是肺炎吧,这在家里硬撑显然是不行的,会憋死人的,父亲和母亲商量了一下,就背着我去了坐落在临淄城南的县医院。县医院的大夫倒也颇具华佗遗风,住了几天我就病愈出院了。临走时还不忘带上护士阿姨送给我的礼物——用线拴了一串青霉素瓶子,挂在脖子上,就跟鲁智深和沙和尚脖子上挂的那似的,这在那时已经是很不错的玩具了。我们村距县医院有七八里路,幸好从医院出来一直是往南走,所以虽然凛冽的北风呼呼的刮,因为是顺风么,倒并不觉得十分冷。父亲背着我走到半路一个叫双冢子的地方,可能他感觉比较累了吧,就对我说:“咱们歇一会儿吧”。也是的,当初往医院奔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到累,现在背着我走这么远的路就感觉累了。我们就在那座高大的冢子南面坐在枯草上休息,这里背风向阳,耳边北风呼啸但却刮不着我们,寒冬腊月的阳光照在人身上竟有些许暖意。父亲问我饿不饿,从怀里掏出半包饼干给我吃,那时的饼干,是比现在的麦当劳还要昂贵的奢侈品,不饿也想吃。我们晒着太阳休息了一会儿,父亲继续背着我往家赶。冬天是农闲季节,况且日短夜长,晚上没事,父亲就教我认字。那已经是大革文化命年代,一般人家里的书都被破了“四旧”,弄出去烧了,家里的墙上也不贴年画,招财进宝、岁岁有鱼之类是绝对见不到的,墙上除了毛主席像就是毛主席语录,还有那著名的“再版前言”。父亲就教我认墙上那些字,一只手端着煤油灯,一只手拿根树枝,指着墙上的字教我念。据说当年孔夫子是站在院子里训导他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而我小时候接受的这庭训竟然是念毛主席语录,父亲可谓与时俱进矣。可能是念的遍数太多、印象太深刻了吧,40多年过去了,有些句子现在我仍能张口就来:“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毛泽东同志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当我过第2个本命年的时候,我已经走出校门来张店做了城里人,那时还年轻,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很有些踌躇满志,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与憧憬,父亲也颇有些成就感,毕竟我是我们村77年恢复高考后第1个考上大学的。遗憾的是天不假年,还没到我第3个本命年,父亲就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再也听不到父亲的教诲了。如今,第4个本命年到了,并且自己也做了20年的父亲,眼看就要知天命了,当年的希望与憧憬大多已变成梦幻与泡影,满头白发之人是不会再过多的规划未来的宏伟蓝图的,倒是那童年的幸福,梦里依稀,时时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恕我孤陋寡闻,以前在乡下没听说过本命年还要穿红裤衩,虽然穿的裤衩也有红颜色的,但那与什么年无关。而今打开百度搜索“本命年”,竟有一多半条文是讲本命年穿红裤衩避邪的,这可能就是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吧。我们这代人从小就接受马列主义无神论教育,对鬼邪之类多持否定态度。更何况老祖宗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我辈一向是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杀人越货不干贪污腐败无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正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我们又有何邪可避呢?当然了,红裤衩也不是不可以穿,反正是要穿裤衩的么,红的黑的都是穿。可穿给谁看呢?如果我们是超人,那就把红裤衩穿在外面给大家看,告诉人们洒家是本命年,穿了红裤衩。可我们是普通人,裤衩得穿在里面,这只有自己能看到,外人是不知道的,怎么避邪?那可真是“我穿故我在”、“我的裤衩我做主”了。借用祖海小姐那首歌来歌颂一下本命年吧:穿个红裤衩再系条红腰带,本命年的人们天天好运来,你勤劳生活美你健康春常在,你一生的忙碌为了笑逐颜开。好运来祝你好运来。 2010年2月3日
从养生思想看《素问》对《老子》的继承 孙立亭 王少玲关键词:素问 老子 养生思想 比较研究根据大多数人的观点,《素问》的成书要晚于《老子》,我们在读《素问》时就可以发现,《素问》里面有明显的《老子》的痕迹。当然,《素问》的原貌不得而知,我们今天看到的《素问》是经过王冰编次整理了的,这“王冰版”的《素问》自然就带有王冰的特点,他自称是“弱龄慕道夙好养生”,所以重视养生就成了这王冰版《素问》的一个特点,他将主要讲述养生的篇章放在最前面,就是明证。而《老子》中富含的养生思想已是众所周知,仔细对比则不难发现后者对前者的继承与发扬。其实老子对《素问》的影响还远不止此,就连“素问”这一名字也与《老子》有关[1]。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作一粗略梳理,就正于方家。1 道法自然“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既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宇宙运动的基本动力,是万物变化之源。故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下母,我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二十五章》。文中凡引《老子》只注章,引《素问》只注篇)。而道生万物的规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既然道与宇宙万事万物是这么个关系,作为宇宙之中一分子的人自然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这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并遵循道而运动变化的,人亦是如此 ,这句话换一个读法就是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即以天地自然为准则。 所 以 作 为 人 道 的 一 个 重 要 方 面 的 养 生 之 道 显 然 就 应 该 以 自然 为 本 。这些思想几乎是完整的贯彻到了《素问》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应象大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宝命全形论》)。自然界有四时生长化收藏,人的生命有生长壮老已,人的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息息相通的,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等都可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人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四气调神大论》)。这种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不仅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指导原则。“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上古天真论》)。这就告诉我们,人只有首先知“道”,也就是掌握宇宙运动的规律、掌握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方能养生防病。“法于阴阳”是养生之道的基本法则,也是“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具体体现。人与自然密切相关,“阴阳四时者,……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所以顺应自然规律,适应环境变化,才能做到延年益寿。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之下,《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理论,并进一步规范了一年四季养生内容及注意事项。这种顺应自然变化规律的养生观,是正确的健康的养生观。因此,《素问》养生的第一个指导思想就是道法自然,就是要以自然规律作为养生的法则。《素问》这一思想是对《老子》的直接继承。2 形神统一老子认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十章》)即形(身)与灵合一而不分离[2]。而“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更是表明在精神与形体方面“秉要执本,清虚自守”[3]。按照中国传统哲学,人的存在是形神合一、身心合一的整体存在。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形与神相互依存,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与神的协调统一,是维持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也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形神统一观到了《素问》里表述的就更明白了,叫“形与神俱”,《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的养生观是科学的养生观,强调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四气调神大论》中详细论述了四季养形与养神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当然,《素问》在认识到形神统一、形神共养的基础上,又十分强调神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移精变气论》)。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功能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精神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素问》提倡:“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调畅情志,保持精神愉悦对于维持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复杂的身心疾病,健康的含义已不再仅仅是身体上无痛苦,更重要的是保持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素问》的“精神内守”在新时代也具有了新的内涵,当今之人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注意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实现心理与身体的健康。3 治未乱 老子认为,人类有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并促使其向着有利于人的方面发展的能力,但是人类这种能动性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必须在事物发展之初行动,才容易达到目的,因而主张事先洞察事物发展趋向,及时采取措施,达到良好的目的。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六十四章》)。这是处理一般事物的原则。在医疗保健领域,可以说是老子最早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七十一章》)。老子认为,只有在疾病未发之前作好预防(病病),才能保持身体健康(不病)。“治未乱”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是老子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种思想为《素问》全面接受,并且被表述的更加生动形象:“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四气调神大论》)。这段经典“语录”为国人所熟知,由此提炼出的成语“临渴掘井”也一直为人们习用。直到今天,“预防为主”仍然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这又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就是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关于既病防变,《阴阳应象大论》也有明确的表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4 恬惔无为恬惔无为是老子的重要思想,“恬惔为上”(《三十一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老子强调了心神安定、乐观愉悦对人生对养生的重要性。天道无为的思想曾经被人误解,以为老子是主张不敢作为,是消极的宿命论[4]。其实,“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老子主张的自然无为是积极不妄为,而不是消极不作为。试想,如果老子本人就毫不作为的话,那就不会给我们留下洋洋五千言蔚为壮观的《道德经》了。《道德经》本身就已经告诉我们,老子是勤于思考、勇于作为的。在 老 子 看 来 ,无 为 ,人和事物则能 按 照 自 身 规 律 顺 利 发 展 ,人 才 能 健 康 地 生 活 ,社 会 才 能 正常 地 发 展 。 因 此 ,明 智 的 人 应 该 采 取 无 为 之 道 来 养 生 、 治 世 , 也 只 有 如 此 , 才 能 达 到 预 期 的 目的 , 正所谓“无 为 而 无 不 为 ”也。这种思想甚至语言也全部为《素问》所继承,“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阴阳应象大论》)。然而怎样才能做到自然无为呢?老子也给予了很好的回答,老子主张不争、知足,其实还是不妄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四十六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七章》)。“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人由于私欲太重,常常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但实际上自然规律却是欲速则不达、“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人们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不宠辱若惊,才能“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上古天真论》)。有利于身心健康。工作与生活中,不论是顺利还是困难都应泰然处之。要知足常乐,以免劳伤心神,引发疾病。情志养生实际上也是思想道德上的修养,做人应勿欺心、勿妄想、勿贪欲,待人以诚。树立健康人生观,高尚的道德观,是保持健康心理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社会环境也鼓励人们不断地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是就个人而言,如果欲望难平,人心不足,就会导致纷争不断,从而产生无限的烦恼和灾祸,“祸莫大于不知足”,就无法达到一种自然无为的精神状态,也无法达到养生的目的,所以保持自然无为的心态是养生的根本。恬惔虚无、精神内守主要还是从精神情志层面说的。《素问》早就认识到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故保持思想清静,使心气调和,方可精气内守。而情志失度,可直接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引发疾病。《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都指出了七情失度的危害。总之,通过自己对外界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映的自我调节,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以恬愉为务”,对健康长寿是十分重要的。5 安居乐业如果说恬惔虚无主要是侧重在精神生活层面,那么,安居乐业就主要是侧重在物质生活层面。老子固然主张 “见素抱朴、少私(思)寡欲”(《十九章》),“知足”,但绝不是不要求物质生活。应该说,老子还是追求物质享受、追求舒适、追求幸福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八十章》)。这段话竟被《素问》的作者照抄了过来:“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上古天真论》)。可见,美食、安居、舒适是人们的普遍追求,追求归追求,但绝不是无限制的滥求,而是知足常乐、适可而止的追求。因为老子已经认识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所以特别强调“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有人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绝圣弃智”思想是保守、复古、倒退的历史观,说老子主张复古到结绳而治的原始社会去,这恐怕失之片面[5]。老子固然说过“常使民无知无欲”(《三章》),但绝不是无欲无求。试想,如果人真的都无欲无求了,甚至连食欲、性欲这些最基本的欲求都没有了,那人作为一个物种早就灭绝了,也就轮不到我们现在还来侈谈什么养生保健了。老子主张的是“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三章》)。这不争、不盗、不乱,不是不追求物质生活,也不是要复古到原始社会,而是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在物质生活方面、在衣食住行方面,既追求又不过分追求这一思想也被《素问》所继承。《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在调和五味饮食养生方面,《素问》已经很重视饮食调节。《生气通天论》说:“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调摄饮食在养生中至关重要。老子和《素问》都已经注意到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和饮食不节的危害,所以老子强调“去甚、去奢”,《痹论》则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所以“谨和五味”可作为平衡膳食结构的指导思想。《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在整体观的指导下,粮食、肉类、水果、蔬菜具有不同的五味并且和五脏有对应关系,其对五脏的营养各有其相应的作用。《藏气法时论》详细总结了适合于五脏的食物,《生气通天论》则总结了五味过度给人带来的危害,《宣明五气篇》则开列了五味禁忌,这些都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内容。《素问》强调“食饮有节”,不可过饥过饱,过冷过热,尤其要避免过食肥甘、暴饮暴食,否则会严重危害健康。“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奇病论》)。“高粱之变,足生大丁”(《生气通天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痹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生气通天论》)。这因为饮食不当而造成的疾病,可谓比比皆是。在起居养生方面,“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可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生活作息要符合四时生长收藏规律,劳作要有限度,要做到劳逸结合。否则,如果“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必然会引发疾病、早衰早亡。《宣明五气篇》还进一步明确了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是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避免的。总之,《素问》对《老子》的继承和发扬是多方面的,而养生思想尤为突出,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光大,更好的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参考文献1 秦立新.《素问》书名来自《道德经》.医古文知识,2004,21(1):92 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393 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644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5 吾敬东,崔宜明,陈晓龙,等.中国哲学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36(已发表在《光明中医》杂志2011年6期)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中医运用“内病外治”手段防治疾病的独特方法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此贴敷法是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常用疗法,也是中医特色疗法,具有悠久应用历史和简、便、验、廉的特点。该方法主要是将辛散、温通的药物制成贴敷剂型置于患者的穴位皮肤上,以气相应,以味相感,通过药物对穴位温热刺激,温煦肺经阳气,以达到宣通肺气,化痰平喘等作用,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过敏反应,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该疗法适用于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上述疾病常在冬、春季或受寒后反复发作。根据中医理论,冬季三九日和夏季三伏日为一年四季中可使人体体质发生明显改变的两个时间点,所以我们选择在三伏日和三九日开展此项治疗。中医科于2009年7月始开展了“三伏”期间的“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并于2009年12月起开展了“三九”期间的“冬病冬防”穴位贴敷治疗。今年是我们进行穴位敷贴治疗的第二年。我科在去年穴位贴的基础上新开发研制了“磁疗穴位贴”,利用磁场能改变局部血液循环而促进组织代谢的特性,达到增强药物的渗透力、促进人体对药物吸收的作用,使贴敷的疗效更好。并在电视及报纸媒体上宣传推介穴位敷贴相关知识,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了“三九贴”、“三伏贴”。今年“三九”期间的穴位贴敷治疗现已结束,本年度共计200余人接受了治疗,一部分病情较轻的患者已获疗效。今后每年我们还将继续开展此项中医特色业务,进一步做大做好,用心为广大患者服务。
RPH套扎术是治疗痔疮的一种方法,是由祖国中医传统结扎疗法发展而来,即套扎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套扎由初起的手工套扎演变为借助相应器械辅助自动胶圈套扎,也就是所谓的RPH(Ruiyun Procedure for Hemorrhoids,RPH)。RPH是通过特制自动痔疮套扎器在齿线上方1.5~3cm的适当位置将特制的胶圈套于痔的基底部,通过胶圈的紧缩、绞勒,粘膜皱缩,使肛垫上提,痔块回缩,阻断痔疮的血供或减少静脉倒流,减少痔的充血肥大或血流瘀滞,使之产生缺血、萎缩、坏死,痔逐渐脱落,创面组织修复;同时局部炎症反应致使粘膜、粘膜下层与浅肌层粘连,肛垫固定于较高位置,防止肛垫下垂和痔疮复发。套扎治疗的全过程实现了自动化,省时、省力、实用、简便;单独一人即可完成操作,耗时仅10-20分钟;无需麻醉,无需住院,对病人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痛苦轻微,并发症罕见;术后不遗留瘢痕,不破坏直肠与肛管的正常结构和外观,为后续治疗带来极大的便利。适用于各期内痔;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对PPH或其他疗法治疗后痔块或肛垫回缩不全者,可采用RPH作补充治疗。欧美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在除痔块切除以外的所有疗法中,胶圈套扎的疗效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