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家里人带69岁的伍大爷(化名)来看门诊。老人得病有四五年了,一开始表现出记忆力不好,早饭吃了什么到吃中饭的时间就记不起来了,发展比较慢,也就没去看医生,紧接着,大概2年后,又出现手脚抖动、走路不稳、行动不便等之类的症状。伍大爷家住桃浦,大约前年的时候,村里来了个“江湖郎中”,他一看伍大爷的症状,一口咬定,这是帕金森病,还给他开了药,说是独家秘方,一般地方买不到。药蛮贵的,而且一次要吃五六片。说起这事,吴大爷的儿子有点得意,他说,那药很灵的,吃下去第二天,他爸的手脚就不抖了。可惜,虽然药效不错,但副作用也挺大,家里的子女们有点慌,大家七嘴八舌,最终决定把药给停了。吴大爷的毛病也就这样一直拖着,一直拖到拖不下去了才来看医生。听完伍大爷的病史,医生注意到一个细节,伍大爷是先出现记性不好,然后才出现手抖,医生怀疑,他得的根本不是帕金森病,而是老年性痴呆。果然,磁共振检查显示,他的大脑严重萎缩,同时也存在着脑梗的情况,请了神经内科的专家一道会诊,专家也是一样的观点,认为吴大爷同时存在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情况。明确诊断,对症下药,一段时间治疗下来,患者记忆不好、手脚抖动之类的症状明显好转。一说到手抖,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帕金森病,那个“江湖郎中”也一口咬定伍大爷是帕金森病,而为什么他是老年性痴呆呢?原因就在于他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如果是帕金森病,通常首先出现手抖脚抖之类的运动障碍,然后才出现记忆下降之类的认知障碍。而吴大爷是先出现记性不好,之后才出现手脚抖动、行动不便,这恰恰是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特点。帕金森病和老年性痴呆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各种症状混杂在一块,两者或许看起来差不多,但治疗方式却截然不同。如果没有找到患者的原发疾病给予治疗,其他治疗方式都只是隔靴搔痒。手抖在医学上称为“震颤”,这个症状也并非帕金森病特有,很多老年性疾病都有可能出现这个症状。建议老年人出现类似症状最好选择专业的老年精神科就诊,千万不能病急乱投医,否则可能延误病情。
患者,女性,66岁。患者醒后,家属发现患者言语不能,只可发简单音节,右侧肢体未见活动,由救护车送至我院急诊神经内科就诊,查体见患者混合性失语,双眼向左凝视,右侧肢体无法活动,卒中评分NIHSS16分。急诊完善头颅CT检查未见出血,考虑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无法明确,无静脉溶栓治疗适应症,进一步完善头颅CTP检查,收入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 检查: CTP检查发现患者左侧大脑半球存在缺血区(图1),CTA见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图2)。 诊断: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型脑卒中 治疗:结合患者发病时间及组织学特征,存在血管内治疗指征,予以急诊血管内治疗。 介入手术过程:DSA造影后见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将支架送入至闭塞病变处,顺利打开支架,负压辅助抽吸下取栓数次,复查造影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通畅,未见血管缺失,未见造影剂外溢。 患者预后 术后患者意识好转,右侧肢体肌力好转,从重症监护室转往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时间就是大脑 全脑一旦血供中断5分钟以上脑细胞将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出现中风的症状,一定要立刻就医,及时治疗。无禁忌征的情况下,脑梗死患者4.5小时内可以进行静脉溶栓治疗,24小时内经过影像筛选存在大血管狭窄情况下,部分患者可以进行取栓治疗。 团队介绍 上海市东方医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由东方医院李刚院长带领,是上海地区最早开展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的团队之一,所有技术均与国际接轨,尤其脑卒中介入诊治位于上海市领先水平,连续数年急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数量排名全上海第一。
抗血小板药物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4种抗血小板方案可用于预防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事件再发(即阿司匹林、双嘧达莫/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这些药物通常可使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相对风险降低约22%,但这些药物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对治疗的选择具有直接影响。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 随着CHANCE研究的发表,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需要考虑时间问题。缺血性小卒中或TIA后24 h内启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有效预防卒中在第一个90 d内再发。正在进行的对新发TIA和缺血性小卒中应用导向血小板抑制(POINT)试验的结果将为该治疗领域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上述证据表明,急性期后或持续超过90 d启动治疗时,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联合、噻氯匹定对卒中二级预防均有效。目前还没有氯吡格雷与安慰剂组比较的研究,还未有研究明确表明氯吡格雷优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对CAPRIE研究和PRoFESS研究生存曲线的观察表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联合可能等效,根据推理与阿司匹林也是等效的。 长期二级预防药物的选择,应以相对有效性、安全性、成本、患者特征和患者偏好为基础。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联合治疗可能较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更能有效预防卒中再发和预防卒中、心肌梗死、死亡或大量出血复合终点的发生。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联合用药治疗1年能预防100例患者发生1次事件。二级预防中,噻氯匹定可能较阿司匹林更有效,但是安全性问题和不良反应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价值。因噻氯匹定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关,因此应只在患者不能耐受其他药物时谨慎使用。 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联合治疗发生胃肠道出血或其他大出血风险可能较氯吡格雷高。虽然差异很小,但是每年每500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大出血。剂量50~75 mg的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联合治疗的风险似乎相似。然而,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联合治疗较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药治疗耐受性差,主要原因是头痛。阿司匹林是目前最便宜的药物,成本比其他药物至少低20倍。 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能耐受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患者,选择氯吡格雷比较合适。对于不能耐受双嘧达莫所致头痛的患者,选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比较合适。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或近期行血管支架的患者,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较合适。 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建议 (1)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药而不是口服抗凝药来降低卒中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I类推荐,A级证据)。 (2)推荐阿司匹林(每天50~325 mg/d)单药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阿司匹林25 mg和缓释双嘧达莫200 mg每日2次联合治疗(I类推荐;B级证据)为预防TIA或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再发的首选治疗(修订后的建议)。 (3)氯吡格雷(75mg)单药治疗对卒中二级预防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选择,可替代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或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联合治疗(Ⅱa类推荐,B级证据)。这项建议也适用于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 (4)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经济情况、耐受性、药物相对已知的有效性及其他临床特征进行选择(I类推荐,C级证据)。 (5)缺血性小卒中或TIA后24 h内,可考虑开始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持续应用90 d(Ⅱb类推荐,B级证据)(新建议)。 (6)小卒中或TIA后数日或数年开始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或持续应用2~3年,出血风险高于其中任何单药治疗,不推荐在缺血性卒中或TIA后二级预防中常规长期使用(Ⅲ类推荐,A级证据)。 (7)对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的患者,没有证据表明增加阿司匹林剂量能够额外获益。尽管通常会考虑更换抗血小板药,目前尚无针对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发生缺血事件患者的单药或联合用药研究(Ⅱb类推荐,C级证据)。 (8)对缺血性卒中或TIA、心房颤动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不确定抗血小板和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联合治疗是否能降低缺血性心血管和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Ⅱb类推荐,C级证据)。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是获批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治疗的特殊情况。
青年卒中是指发生在18-45岁之间的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更为常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青年卒中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201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青年卒中率在近几十年增加了约40%[1]。而青年卒中的“头号杀手”则是由颈、椎动脉夹层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到青年卒中10%-25%。 那么什么是脑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是指动脉壁层内的撕裂而导致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使血管壁分层,形成了一个假的血管腔,进一步会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形成假性动脉瘤,就像图1里面所展示的。在之前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动脉夹层80%发生于30-50岁人群,以青年和中年为高发期,而且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脑动脉夹层? 除去一些有遗传疾病患者如马凡综合征,肌纤维发育不良等动脉夹层发病率较一般人高外,年轻患者发生动脉夹层最常见的病因就是非创伤性的头、颈部外伤史, 粗暴的颈部手法按摩,急刹车时头部向前甩,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剧烈的头颈部运动,及反复的咳嗽、打喷嚏等。这些发生诱因导致的动脉夹层中又以颈、椎动脉夹层最为常见,并且会伴随着急性的缺血性卒中的症状。 那么脑动脉夹层怎么诊断和治疗? 对于青年人突发缺血性脑卒中,颅内的动脉夹层是会被列为重要的疑似诊断,这时候配合高分辩的血管 MRI 或 DSA 等影像学检查就可以明确诊断了。再明确诊断后,目前神经介入治疗的成熟,使得微创介入治疗动脉夹层成为相对安全可靠的方法。现在针对动脉夹层形态比较好的,大小合适的采用支架将假腔压扁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年轻人突发卒中,一定要考虑到动脉夹层的可能,同时平时要注意不要做颈部的手法按摩和颈部的剧烈运动。 参考文献: 1.Ekker MS,Boot EM,Singhal AB,Tan KS,Debette S,Tuladhar AM,de Leeuw FE.Epidemiology,aetiology,and management of ischaemic stroke in young adults.The Lancet Neurology 2018,17(9):790-801.
医生介绍,眩晕的主观症状是一种运动纪觉或运动错觉,是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患者感到外界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那么,头眩晕是怎么回事?下面,医生来介绍头眩晕是怎么回事。 头眩晕是怎么回事? 眩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可分为两类: 一为旋转性眩晕,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 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二为一般性眩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因此,我们可将引起眩晕的疾病进行分类叙述,使大家对“眩晕”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1、旋转性眩晕:按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 (1)周围性眩晕:是指内耳迷路或前庭神经的病变导致的眩晕症。常见于梅尼埃病<曾译美尼尔病)、迷路炎、药物性眩晕(应用耳毒性药物引起的)及前庭神经炎等。 (2)中枢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大脑及脊髓病变引起的眩晕。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眩晕性癫痫及外伤性眩晕等。 2、一般性眩晕: (1)心源性眩晕: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 (2)肺源性眩晕: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3)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4)血压性眩晕: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 (5)其它: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头眩晕是怎么回事,那么,得了头眩晕一定要及时治疗。 温馨提示:以上是对“头眩晕是怎么回事?”的介绍。如有头眩晕的相关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青年卒中是指发生在18-45岁之间的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更为常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青年卒中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201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青年卒中率在近几十年增加了约40%[1]。而青年卒中的“头号杀手”则是由颈、椎动脉夹层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到青年卒中10%-25%。 那么什么是脑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是指动脉壁层内的撕裂而导致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使血管壁分层,形成了一个假的血管腔,进一步会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形成假性动脉瘤,就像图1里面所展示的。在之前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动脉夹层80%发生于30-50岁人群,以青年和中年为高发期,而且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脑动脉夹层? 除去一些有遗传疾病患者如马凡综合征,肌纤维发育不良等动脉夹层发病率较一般人高外,年轻患者发生动脉夹层最常见的病因就是非创伤性的头、颈部外伤史, 粗暴的颈部手法按摩,急刹车时头部向前甩,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剧烈的头颈部运动,及反复的咳嗽、打喷嚏等。这些发生诱因导致的动脉夹层中又以颈、椎动脉夹层最为常见,并且会伴随着急性的缺血性卒中的症状。 那么脑动脉夹层怎么诊断和治疗? 对于青年人突发缺血性脑卒中,颅内的动脉夹层是会被列为重要的疑似诊断,这时候配合高分辩的血管 MRI 或 DSA 等影像学检查就可以明确诊断了。再明确诊断后,目前神经介入治疗的成熟,使得微创介入治疗动脉夹层成为相对安全可靠的方法。现在针对动脉夹层形态比较好的,大小合适的采用支架将假腔压扁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年轻人突发卒中,一定要考虑到动脉夹层的可能,同时平时要注意不要做颈部的手法按摩和颈部的剧烈运动。 参考文献: 1.Ekker MS,Boot EM,Singhal AB,Tan KS,Debette S,Tuladhar AM,de Leeuw FE.Epidemiology,aetiology,and management of ischaemic stroke in young adults.The Lancet Neurology 2018,17(9):790-801.
您好,得了脑梗塞,给患者和家人的生活埋下了一层阴霾,那么治疗脑梗塞的方法是什么呢?下面就由专家来给大家解答吧,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1、遵医嘱治疗并坚持服药,不可擅自停药。药物外建议服用疏通微循环的多肽地龙,天然的膳食营养调理品,避免过多用西药给身体造成的副作用。 2、脑梗塞的治疗,基本上同脑血栓形成,应积极治疗高血压,尤为病史中已有过腔隙性梗塞者需要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压不能过快过低。 3、脑梗塞急性发作期的给药途径多采取输液治疗,因为静脉输液能够使药物迅速作用于病灶,起到挽救患者生命的作用,所以在脑梗塞患者病情紧急,需要尽快将药物送入体内,或病人昏迷及其他情况导致不能口服药物时应输液治疗,一般输液一个疗程后,过了急性期则应以口服用药为主。建议遵医嘱。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微络康配合疏通血管,针灸理疗,对症处理。功能锻炼等等。 4、脑梗塞一般都是通过药物治疗和治疗锻炼逐渐改善症状;根据不同发病时间,脑梗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脑梗塞分急性发作期、康复期、后遗症期;出院后的3~12周内是脑梗塞的好的康复期,这段时间是疾病症状恢复理想的阶段,需要选择有效的脑梗的治疗方法:坚持长期的药物治疗配合康复锻炼逐渐改善症状,可以按摩理疗等辅助治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得了脑梗塞,首先应去正规大医院检查治疗,尊照医生的话针对个人情况对症治疗,以上回答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谢祝您早日康复。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指在锁骨下动脉或头臂干的椎动脉起始处的近心段有部分的或完全的闭塞性损害,由于虹吸作用,引起患侧椎动脉中的血流逆行,进入患侧锁骨下动脉的远心端,导致椎-基动脉缺血性发作和患侧上肢缺血性的症候。可以有脑缺血或上肢缺血症状。例如上肢活动时诱发头晕症状,双臂血压有明显差别。 这个疾病在具有血管硬化因素的中老年患者中也经常看到,出现药物难以纠正的头晕,尤其是持物、劳作时。通过常规颈动脉B超可以见到盗血频谱,通过颈动脉CTA检查可以见到狭窄的锁骨下动脉,最后通过脑血管造影微创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确诊后,通过介入治疗可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