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死亡还绝望的癌痛】癌痛,就像癌症的影子,如影随形,尤其是在癌症的中后期。 调查显示,初诊的癌症患者中,疼痛发生率为25%,晚期的癌症患者中疼痛发生率则升至60%-80%,其中1/3为重度疼痛患者。在中国,估计有一半的癌症患者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有30%的患者临终前的严重疼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癌痛会随着肿瘤的进展疼痛加重、多变,并出现多部位的疼痛。癌痛发生的原因60%由肿瘤因素引起的相关骨软组织、神经、内脏等部位的疼痛,由化放疗等治疗因素所引起的疼痛占20%左右。如果说生孩子是10级疼痛,癌症患者的疼痛可达12级,难以言表。 【癌痛,有什么影响?】假设患者得了恶性程度很高的癌症,比如食道癌、胰腺癌、胰头癌等,至少有半年或者一年以上的时间要与疾病做斗争。但此时如果有一个恶性的、极度严重、让患者彻夜难眠的疼痛,对饮食,睡眠,精神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无法积极配合其他的治疗,可能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可以把人从精神到躯体完全摧垮,甚至死亡。 【癌痛,需要治疗吗?】答案是肯定的。癌痛能治,且必须要治! 中国人鼓励“忍”的文化,包括忍痛,认为对身体影响不大,往往直到忍无可忍的程度,才勉强吃点药物治疗 事实上,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 越拖延的病情,越容易导致情况的反复甚至恶化,原本通过低成本的简单方式控制住的疼痛,到后期治疗费用反而会更高。 因此,癌痛需要及早干预,及早治疗! 【如何科学治疗癌痛?】评估癌痛是治疗癌痛的关键,根据“三阶梯止痛阶梯”原则,80%左右的患者可以有效的控制疼痛。 目前,全球公认的癌痛治疗三阶梯: 1、 轻度疼痛:可选用非阿片药物(NSAID) 2、 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或低剂量的强阿片类药物,并可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 3、 重度疼痛:首选强阿片类药,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推荐使用鞘内药物灌注疗法。 【医生,我还有其他问题:】止痛药物,会“成瘾”吗? 我的疼痛情况,适合哪一阶梯的止痛药物呢? 吃了药,好像还是痛,还有其他办法吗? 一吃药,大便就拉不出来,有没有好点的办法? 晚上睡觉会被突然痛醒,药刚吃好,痛就好多了,有没有办法可以一下子控制疼痛的? ………… 【新华医院肿瘤中心癌痛门诊,开诊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是上海市疼痛专科医联体成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理痛中心,于2010年开始疼痛诊疗工作,年门诊量近2.1万次 疼痛科,是临床一级诊疗学科,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神经阻滞、微创介入、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是现代医学进步的智慧结晶。通过镇痛、治痛、防痛三位一体的整体方案解决了临床的疑难病痛。 疼痛科主要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神经阻滞、脊柱内镜技术及其他微创手术方法治疗头、颈、肩、腰、腿痛等疾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手术后疼痛综合征、幻肢痛、丛集性头痛、颈源性头痛、枕神经痛,癌痛。尤其是近年来,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脊柱内镜手术治疗重度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盘脱垂,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 【门诊时间】癌痛门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22号楼癌痛中心一楼3号诊室) 疼痛门诊时间: 普通门诊: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专家门诊:周二全天、周三、周四上午 特需门诊:周三下午 联系方式:021-25078707、021-25078714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665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综合门诊楼6楼
认识癌痛近些年来,随着肿瘤发病率在全球不断上升,肿瘤所导致的疼痛,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一大难题。疼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却又最难控制的症状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新发癌症患者,60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50%的患者有癌性疼痛症状,70%的晚期癌症患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在疼痛患者中,因各种原因使50%~80%的疼痛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当前,中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数约180万,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达到140万。研究表明,中国癌性疼痛病人发病率高达50%左右,疼痛的原因以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占第1位约占80%,同时治疗肿瘤也可引起疼痛,发生率占10%左右。 疼痛医学,给疼痛划分了不同的等级:0到10分。0分是无痛,3分以内是轻度疼痛,4-6分是中度疼痛,7分以上就是重度疼痛了。分娩痛可达到8分,而晚期癌痛,却可以达到10分,并且病人一直处于持续不断的10分疼痛中。 癌痛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产生存在“失眠→疲乏→疼痛→失眠”这样的恶性循环,还会伴随着精神折磨,产生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更有甚者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面对癌痛,我们应该做什么?癌性疼痛药物治疗的“三阶梯疗法”: ①第一阶梯——非阿片类镇痛药:用于轻度癌性疼痛患者,主要药物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可酌情应用辅助药物。 ②第二阶梯——弱阿片类镇痛药:用于当非阿片类镇痛药不能满意止痛时或中度癌性疼痛患者,主要药物有可待因,一般建议与第一阶梯药物合用,因为两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第一阶梯药物主要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第二阶梯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二者合用可增强镇痛效果。根据需要也可以使用辅助药。 ③第三阶梯——强阿片类镇痛药:用于治疗中度或重度癌性疼痛,当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药物疗效差时使用,主要药物为吗啡,也可酌情应用辅助药物。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IDDS)近期,有一种新的镇痛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那就是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是国外镇痛领域的领先技术,通过微创手术,把智能药物输注泵植入在患者腹部皮下,通过导管直接输注吗啡到蛛网膜下腔,利用体外程序控制系统随时调节输注速度,最终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的目的。 使用这种新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吗啡的用量,使用口服量的1/300即可达到相同的镇痛效果,同时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将大大减少。术后病人愈合快,不影响正常生活,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疼痛不仅使患者遭受痛苦,更重要的是可对机体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带来各种并发症,有些严重的并发症是致命的,如心肌梗死、高血压、脑出血等。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疼痛刺激可引起患者体内激素和活性物质的释放增加,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对于冠心病患者,可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对心脏功能低下的患者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胸腹部疼痛引起的肌张力增加,可造成患者呼吸系统的通气功能下降,使患者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长时间的呼吸做功增加可导致呼吸功能衰竭。3.对机体免疫机制的影响:由于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可导致淋巴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和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抑制状态等免疫系统的改变,使患者对病菌的抵抗力减弱,受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肿瘤患者因体内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下降和数量减少等免疫改变,可导致肿瘤转移或复发。4.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对肌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包括使血小板的黏附功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能力降低,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心血管、脑血管异常的患者,有导致脑血栓或心血管意外的可能。5.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疼痛可引起体内多种激素的释放,导致高血糖、蛋白质和脂质分解代谢增强,使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内源性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加可使外周伤害感受神经末梢更加敏感,使患者处于儿茶酚胺释放痛的不良循环状态中。疼痛刺激还可以使患者出现恐惧感、失眠、焦虑等心理上的改变,严重影响其和他人的正常交往。所以,有效地治疗疼痛,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颈肩综合征、颈肩手综合征。主要是由于椎间盘退变导致上、下椎体边缘关节突骨赘形成,刺激颈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咽后壁、及食管周围软组织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症状,所以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脊柱病的简称。若颈椎仅有骨质增生和椎间隙变窄,而无神经、椎动脉等软组织受压的症状则不叫颈椎病,仅叫颈椎退行性关节炎或骨性关节炎。颈椎病是年龄较大者的常见病,40岁以上者占80%。男女之比为3:1。 由于颈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病理改变也有特点:单纯椎间盘突出者较少见,仅占5%左右;最常见的改变是骨质增生,尤其是钩椎关节骨刺形成。后者往往是造成颈神经根与椎动脉受压的主要原因。有时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并突入椎管可压迫脊髓。此外,某种程度的发育性的椎管狭窄(前后径<12~14mm),对颈椎病的发生也有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发现,此种异常并不少见。在此基础上,一旦发生颈椎退行性变,即使程度较轻,也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 span="">一、临床表现 根据受压部位、组织及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将颈椎病分为以下六种类型:(1)颈型颈椎病(肌肉韧带关节囊型) 本型最常见。 1)症状:颈项部疼痛常常是颈椎病的首发症状,病程较长者可有颈硬及异常响声。由于颈椎退变,使椎间盘纤维环、韧带、关节囊及骨膜等神经末梢受刺激而产生颈部疼痛及反射性颈部肌肉痉挛。疼痛多由于睡眠时头颈部的位置不当、受寒或体力活动时颈部突然扭转而诱发。故疼痛常在清晨睡眠后出现,一般呈持续性酸痛或钻痛,头颈部活动时加重。 2)体征:体检可见头向患侧倾斜,颈生理前凸变直,颈肌紧张及活动受限。患部常有明显的压痛点,如肌腱附着点、筋膜、韧带及颈椎棘突等。一般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3)X线检查显示轻度或中度颈椎退变。(2) 神经根型颈椎病 1)症状:多在中年以后发病,呈间歇性病程。突出的症状为颈部神经根性钻痛或刀割样疼痛,可由颈神经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及前臂乃至手部放射,其部位多局限于一侧的单根或少数几根的神经根分布区内。 2)体征:发作期常见病人颈部强直、活动受限、颈椎生理前凸变小,重者头部处于强迫位,最有诊断意义的是相应颈横突尖部有放射性压痛。 3)辅助检查:X线检查显示颈椎生理前凸变浅、消失甚至反曲,病变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骨刺形成,椎间孔变小,偶有椎体滑脱等改变。(3)颈椎病 1)症状:本型较少见,发病常呈慢性经过,但有时也可急性发作。主要症状为缓慢进行性的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走路不稳、踩棉感、发抖及肌无力等。病变的好发部位为下颈段脊髓,相当于颈5-6和颈6-7椎间隙水平,约占90%,且主要损害脊髓腹侧的正中偏某一侧。 2)体征:颈椎活动受限,颈部棘间隙、棘旁及横突尖部常有压痛点。 3)影像学检查:颈椎平片大多有颈椎病的特征性改变,CT或MRI:可清楚显示颈髓受压的情况和部位。(4)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是椎动脉及椎动脉交感神经丛(椎神经)受损而产生的同一综合征。引起本综合征的最主要原因是颈椎退行性变。 1)症状 ①头痛:呈发作性出现,持续数分钟、数小时乃至更长,偶尔也可为持续性痛而阵发性加剧。疼痛主要位于一侧的颈枕顶部,多呈跳痛(波动性痛)、灼痛性质,或常伴有患区酸胀等异样感觉。发作时常由颈后部开始,迅速扩至耳后及枕顶区,有时向眼眶区和鼻根部放射。有时发作时可出现眼前一阵发黑或闪光等先兆,并在疼痛剧烈时有恶心、呕吐、出汗、流涎以及心慌、胸闷、血压改变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个别病例头痛发作时可伴有面部、硬腭、舌或咽喉部的疼痛、麻木、刺痒或异物感等,因此种头痛与偏头痛的表现颇为相似,故有颈性偏头痛之称。 ②眩晕:为本综合症的最常见症状。其性质可呈旋转性,也可呈一般性眩晕。 ③耳鸣和听力减退 ④视觉症状:主要由于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其表现常为发作性视力减弱,眼睛暗点、闪光,视野缺损,偶有复视、幻视等。 ⑤其他症状:少数病人可有发作性意识障碍。另有个别病例可突发四肢麻木、无力而跌倒,但神智很清楚,并能很快爬起来继续活动。 2)体征: ①椎动脉走行投影处压痛; ②类似颈型颈椎病的体征。 3)辅助检查: X线检查常见颈椎明显增生、尤其是横突孔处;MRA可见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狭窄或变形;CT常无阳性发现。(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本型颈椎病,是颈椎发生退变而使颈部交感神经受到直接或反射性刺激所致。其症状表现极为复杂,且累及的范围也特别广泛,可包括患侧的上半部躯干、头部及上肢,即交感神经分布的所谓"上象限"区。 1)症状:常见的症状有疼痛和感觉异常、腺体分泌改变和营养障碍,以及内脏功能紊乱等,并且这些症状往往彼此搀杂发作。 2)体征:同颈型颈椎病,但常有心率增加,早搏等循环系统的体征。 3)辅助检查:ECG检查一般正常。脊柱X线检查常示颈椎或上胸椎退行性改变。(6)混合型颈椎病 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体征并存者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二、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一般不难诊断,但需要与枕神经痛、美尼尔病、锁骨下动脉逆流综合症及肩周炎鉴别。三、治疗颈椎病的治疗目前以保守疗法为主。主要措施包括:(1)镇痛液注射:根据颈椎病的不同类型,将镇痛液分别注入病变部位的硬膜外腔、钩椎关节、横突、关节囊、黄韧带、棘间韧带、项韧带以及病变肌肉;对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可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椎间盘突出明显者可行胶原酶溶盘术。(2)手法矫治:在上述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对引颈试验阳性者实施轻柔、安全的手法矫治。针对病症,或按摩推拿,或旋转复位,或兼而施之。(3)理疗或器具治疗:根据需要,进行适宜的局部理疗及颈椎牵引和固定,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宜。(4)药物治疗:在整个治疗期间,配合应用舒筋活血、改善微循环及消炎止痛的中、西药物,如丹参注射液、654-2注射液静脉给药,颈复康或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口服,也可应用局部消炎涂擦剂。(5)小针刀疗法:在注射后局部无痛条件下,用针刀切碎痛性硬结,切割肥厚的黄韧带扩大椎管,切开关节囊行关节腔减压,扩大椎间孔,松解粘连的神经根。应当强调实施操作的医生必须熟悉解剖,对针刀的前端及其周围是何组织和结构必须了如指掌,确保定位准确否则将引起严重后果。
王妈妈最近没睡几个好觉,因为前几天到医院体检,照了X线发现自己的腰部长了骨刺,正好前段时间一直有腰痛,这下王妈妈可发愁了,肉里长了骨刺,以后岂不是要瘫了?真是愁人!这可怎么办?该到哪里看?其实,骨刺在人群中是非常常见的。随着年龄的增生,关节的软骨逐渐退化,细胞的弹性减小,骨关节在不知不觉中被磨损,尤其是活动量大的颈、腰、膝关节、足跟,损伤的关节软骨在没有血管供给营养时,就很难修复。这时在关节软骨的周围血液循环比较旺盛,就会出现代偿性软骨增长。因有时其增生形成状象口唇或象鸟嘴等,故叫做唇状突起或骨赘。骨赘的组织学检查,完全为正常组织无任何病理改变,所以称之为老年性退行性关节病,又称骨关节病。此即为骨质增生的前身,时间久了,增生的软骨又被钙化,这就是骨质增生,也叫骨刺事实上,生了骨刺并不可怕,因为骨刺不见得一定会产生症状,要看是否有压迫到神经根或是脊椎,如果没有的话就不会有什么让人不适的症状产生。相反的,如果骨刺刚好压迫到附近的神经根或是压迫到脊椎,就可能会有身体僵硬不能灵活弯身、疼痛、红肿、麻痹、关节变形、肌肉无力等症状。 人体脊椎在长时间反复使用下很容易发生退化情形,由于年纪的关系,中老年人较一般年轻人容易长骨刺。不过,随着生活工作型态改变,像一些必须久坐、久站, 长时间维持同一个姿势或是姿势不正确及反复使用某个关节的工作族群,如家庭主妇、老师、金融工作者、计算机族、工厂作业员等等,都可能因为过度使用及使用不 当,造成关节部位的骨骼与软组织过度磨损。因此,骨刺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可能发生。 人体的关节活动久了也容易发生病变。骨疣一般好发于活动较频仍的关节,由于这些关节长时间反复使用,因此很容易发生磨损与退化的现象。而身体容易诱发骨刺生长的地方包括颈椎、腰椎、膝关节、脚跟,另外,手指跟手肘也是骨刺容易发生的部位。 骨疣会引起跟骨痛、颈胸腰椎狭窄症、退化性膝关节炎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导致患者生活上的不适,甚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轻微的并发症状,可以休息、药物或是遵循复健师的建议,做一些物理治疗来缓解症状。现在医学早就认识到,骨刺本身并不可怕,导致的局部炎症才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只要消除了局部的炎症,就算骨刺很大,也不至于引起严重疼痛、和功能受限。所以,很多膝关节、肩关节等骨刺,在新华医院疼痛科可以进行骨刺周围的神经阻滞治疗,消除局部炎症,修复神经,减少骨刺的进一步增生,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治疗手段之一。同时辅以营养关节、润滑关节的药物,多数能够减缓骨刺的生长,消除疼痛和改善功能。骨刺的认识误区 错误认识1: 关节肿痛是骨刺“刺扎”引起的 一些人望文生义,以为骨刺是骨端如铁钉、竹刺样物深深地扎入组织,这是错误的。只有当骨质增生长期刺激,在骨刺周围产生了无菌性炎症,才会引起疼痛等症状。 错误认识2: 骨刺越大关节肿痛越厉害 临床上常可看到有些患者双膝都长了骨刺,一侧骨刺很大,疼痛却很轻,甚至毫无疼痛;另一侧骨刺虽小,却疼得厉害。这是因为大骨刺并没有在骨刺周围引发无菌性炎症,而小骨刺却引发了。所以骨刺的大小与疼痛的程度并无直接关系。 错误认识3: 多锻炼就不长骨刺 这种认识只讲对了一半。有实验表明,长期超负荷运动或劳作,不仅可加重关节面的磨损,而且还对关节产生高应力,刺激骨的再塑形,促使骨刺形成和软骨下骨硬化加快,加重软骨的退变。而另一方面,适当、正确的运动和劳动方式却可以预防或治疗骨性关节炎。因此,运动和劳动是一把双刃剑。 错误认识4: 特效药能消除骨刺 骨刺成分和正常骨组织一样,有些吹嘘能溶解或除掉骨刺的所谓特效药,纯属子虚乌有。骨刺虽无法消除,但炎症却是可以消退的。只要消除了炎症,也就解除了疼痛。因此,治疗骨质增生的关键不是消除骨刺,是在于是否“永久”消除由于骨刺引起的炎症。 错误认识5: 手术治疗胜过保守治疗 手术虽可切除骨刺,但应仅限于极少数压迫神经、血管、脊髓,造成严重功能障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骨刺。因为手术本身也是一种外伤,对一些病人会造成无菌性炎症,甚至刺激骨质增生得更快。高达40%的病人,在15年之后会复发骨刺。所以,手术切除并不一定能断根.在目前的医疗水平条件下,除了手术,其他任何药物和方法都不能除掉已经生成的骨刺,因此,病人切莫过分相信广告宣传。还要说明一点,并不是所有骨刺都需要手术切除,只有当骨刺压迫神经、血管而引起功能障碍时,才考虑手术切除。
来源:成都日报备受关注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以下简称防治法)日前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开始实施。“2011版防治法的突破比较多,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对职业病定义的修改,并将随之带来职业病目录的‘扩容’。诸如过劳死,长期视频作业导致的眼部损伤、职业性腰背痛、颈椎病、鼠标手等白领易患疾病都有望纳入职业病目录。”职业病防治法主要起草人之一、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院长黄汉林表示。群体放大定义修改几个字 病种增加黄汉林表示,2011版防治法在职业病界定方面只是对原有字句进行了几个字的修改,比如在用人单位之前加了个“等”字,这就意味着职业病患病群体从原来限定于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这三类用人实体的劳动从业人员放大到了所有的用人单位。“新版防治法还增加了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列入职业病定义。也就是把原来必须解除粉尘、放射性、有毒药害物质引发的职业病,扩大到了非物质接触类因素导致的职业疾病纳入职业病范畴。”黄汉林表示,举个浅显的例子,以往因为劳动组织、管理因素和超负荷、超时间劳动因素引发的职工生病、死亡都不是职业病,而现在按照职业病的新定义,这些都是职业病了。黄汉林坦言,与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职业病病种比较起来,我国的职业病病种显得相对单一,职业病目录也相对狭小。新版本防治法的出台,对于中国职业病目录与国际接轨是非常有利的。“以广东为例,全年广东发生职业病300-400例,但按照新版防治法规定和即将扩大的职业病目录,广东今年申请职业病鉴定的人数将在这个基础上翻N番。”关注变化白领高发的疾病 或进目录黄汉林透露,随着职业病定义的变化带来了患病主体人群变大,一直以来备受广大白领阶层关注的办公室疾病也有望列入新的职业病目录。“比如前面说过因为劳动管理组织因素使员工过度劳累产生的过劳死,再比如长期视频作业导致的眼部疲劳、损害。长期伏案工作导致的职业性腰背疼、颈椎病,长期敲击键盘产生的腱鞘炎等等系列白领高发疾病,都将有望纳入职业病目录。”据悉,随着一些非物质的有毒、有害因素成为导致职业病的主要因素,一些诸如办公室环境、空气质量类因素引发的职业疾病,也可列入职业病范畴。比如办公室甲醛超标、刺激性光线、正电离子、臭氧等对员工身体造成的影响,都可列入职业病范畴。再比如在医务领域中因接触传染病人而导致的职业暴露而存在的感染风险。老版防治法只限定了医务人员接触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炭疽三类疾病算职业病,即便2003年非典时期的医务人员感染都不算。但在新版防治法实施后,医生因接触艾滋、乙肝等传染性疾病感染,也将随着新目录的出台而得以确定。
来源:大家之家人生在世,谁没有个头痛脑热的,但如果身体某个部位突然出现长时间的疼痛,或许就是身体给你的信号。这个时候,你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不要以为没有事儿,自己扛着。网络最近热传了一篇文章,讲述六种疼痛不可小窥,或许是恶疾前兆。1、从未有过的剧烈头痛头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譬如,感冒时由鼻窦炎引发的头痛。然而,假使是从未碰过的激烈头痛,也有可能是脑出血或脑部有肿瘤的讯号。头痛发作时,除非自己能确定引发的原因,最好至医院做检查。美国老年病学会(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发言人布朗曼(Sharon Brangman)说:〝当有人说头痛得不得了时,那是脑动脉瘤的典型征兆。应立即送急诊室就医。〞2、胸部、喉咙、下巴、肩膀、臂部的不适位于纽约市的疼痛治疗中心(Pain Management Center)医疗主任克斯群(Neil Kirschen)分析说:〝假使当事人是历经体力活动后,因肌肉紧张所产生的胸痛,且直接就可触摸到的疼痛,那么就可归因于源起肌肉与骨骼系统的痛楚。这是较不严重的胸部疼痛实例。〞然而,胸痛可能是由肺炎或心脏病发作所引起。但这还须进一步厘清,因为心脏疾病通常是出现不适症状,而非疼痛。心脏病专家科恩(Jerome Cohen)强调说:〝不要等到真的痛了,那就太晚了。需要紧急处理的症状:好像一头大象站在胸部上的那种沉重感觉,难以呼吸,眼前一片漆黑,以及这种不适或疼痛蔓延至咽喉、下颌、左肩膀或手臂。〞科恩补充说,这种间歇性的不适,应认真对待。〝这可能渐渐形成一种疼痛的模式,如胸部疼痛与情绪兴奋、心理不安,甚或身体劳累有关。例如,是在参与园艺活动时发生胸部不适,一旦坐下便消失无踪,这就是心绞痛征兆,这种病通常在寒冷或炎热的天气会变得更糟。〞3、剧烈腹痛一般人都曾经历过消化系统的不适症状,如恶心、腹泻、呕吐和胃灼热。尽管这些症状通常无须就医,但是有些严重的腹部疼痛,须立即采取送医行动。这种疼痛往往代表腹部出了大问题,例如,阑尾炎(盲肠炎)、胆囊疾病、胃溃疡、肠阻塞及胰腺炎。4、急性腰部疼痛一般而言,较难判断背部或腰部疼痛的送医时机,因为这是最常见的其中一种疼痛,而且年长者几乎都有这方面的问题。克里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疼痛医学奖学金计画负责人程建国(Jianguo Cheng,音译)医师建议,假若下背部疼痛属中度至重度程度,或者持续两周以上,就要至医院接受检查。其次,病人背部疼痛伴随腿部麻木或无力的感觉,亦应寻求医疗照护。此外,除了疼痛的感觉外,还与大肠和膀胱的功能障碍有关,患者应及时送医;这些器官的功能失常可能是神经受到压迫,而且造成这项结果往往与神经直接受到压迫的时间有关。布朗曼补充说:〝下背痛的其中一项危险是主动脉剥离(aortic dissection),有人是长期疼痛,有时会突然发生。罹患了改变血管壁完整性的疾病,都有造成这种下背痛的风险,这些疾病包括高血压、曾有血液循环疾病病史、吸烟和糖尿病。〞5、腿痛纵使从事令人愉快的散步或骑自行车的体力活动,也偶尔会有用力过猛的情况,造成腿部痠痛。假若疼痛是突然来袭,而且达到严重程度,那可能面临了更紧急的状况。布朗曼表示,最令人担忧的是深层静脉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DVT),这是腿部深层静脉中的血液凝块,可能危及生命。有时只是腿部肿胀,没有痛感。因此,假若发现自己的小腿肌肉肿胀或疼痛,应迅速求医。癌症、肥胖、妊娠、高龄、长期卧床,长途旅行及工作中久坐数小时,都是形成此疾病的危险因子。当血液聚集在身体的下半身,并慢慢形成血块,等到大到足以阻挡静脉或动脉中的血液流通,血管的周围组织就受到伤害并渐渐膨胀。专家警告说,一旦血块形成,阻碍血液流通,使其无法活络周遭组织,血液便会朝其他的地方绕行。如果是血块破裂的情况,就经由静脉流至肺部,切断氧气供给,造成致命的后果。发觉腿疼立即就医,医生会采用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或超声波检测,找出深层静脉栓塞的位置。虽然血块凝结肯定是最严重的健康问题,它这不是腿部疼痛就医的唯一类型。譬如,坐骨神经痛便与腰部疼痛相关,以及其他愈来愈痛的腿部不适,或影响身体的活动,如无法将脚提高,都应该找医生详细检查。6、排尿时尿道痛这里定义的小便时的尿道疼痛,没有含糊的余地:小便时感到疼痛,应该立即打电话预约看诊时间。如果患者疼痛的症状包括尿中带血、发烧、或背部疼痛,亦应立刻获得关注。程医师说:〝排尿有疼痛感往往与尿道感染有关,女性机会高于男性,而其常见的原因是肾结石或膀胱结石。〞
腰背痛,是人类脊柱最常见的病患。也许你现在还没开始疼痛,但很可能今后“在劫难逃”,因为一项权威的统计数据显示:八成成年人都会在生活中出现腰背痛的现象。随着生活节奏的日渐加快,腰背痛更不是中老年人群的“专利”,很多年轻的上班族,已出现腰背酸痛、直不起腰等典型疼痛症状。那么,腰背痛的“幕后”病因到底有哪些?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本期周刊,我们邀请了疼痛领域的权威专家,为您讲解腰背痛的防治知识。——编者认识腰背痛的防与治腰背痛致病因素有哪些通俗地说来,腰背痛就是背部、腰部、腰骶和骶髂部的疼痛,这种疼痛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放射痛。腰背痛,大多表现为隐痛、钝痛、刺痛,局部压痛或伴放射痛;患者常常活动不利、俯仰不便、不能持重、步行困难、肢倦乏力等,有的甚至出现腰部前屈,后伸,侧弯等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脊柱畸形。腰背痛的致病因素有哪些?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慢性腰背痛的发生与工作性质、职业习惯、天气等因素息息相关。具体原因有:抬举或用力搬移重物;弯腰和姿势不当的扭转;气候阴冷潮湿;久坐不动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弯腰提取重物这一动作,对脊柱后部结构椎间关节、关节囊、棘间、棘上韧带以及椎旁肌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继而导致腰背痛,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类似的危险性动作;此外,部分人群对阴冷潮湿的环境尤为敏感,一遇变天就会发作疼痛,为此还应充分做到保暖防寒、预防疼痛。腰背痛症状提示哪些疾病很多疾病在早中晚期,都会表现为腰背痛的症状。这些疾病大致有:椎体滑脱,强直性脊椎炎,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腰肌劳损,腰背肌肌筋膜炎,各种原因的脊髓压迫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与此同时,一些看似与腰背毫无关联的疾病,其症状也可能包含腰背痛:比如肾炎、泌尿系结石、胆囊炎、胆囊结石、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子宫内膜炎等。有意思的是,临床上还有一些腰背痛患者,其最主要的症状并非是腰背部疼痛。最常见的是大腿内外侧疼痛患者,很多此类患者以腿痛为问诊症状,但东摸西摸就是找不到大腿哪个地方疼痛,反而在腰背有明显的压痛感。其实,这是大脑感知功能在“作祟”。由于大腿外侧皮区,小腿前内侧皮区,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皮区都是由不同的腰椎神经支配,当腰部出现问题时,支配大腿的神经出现兴奋,传达给大脑便成为腿痛。患者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应多寻求有经验的医生,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对症处理。腰背痛治疗讲求个体化针对慢性腰背痛患者的康复,还需讲求个体化治疗方案。具体康复方式可分为三种途径:一、保暖、休息和功能锻炼。一旦腰背部疼痛发作,可在24小时后进行热敷,促进炎症消退,缓解肌肉痉挛,改善疼痛状态。急性椎间盘脱出、挤压性骨折需要绝对休息,骨质疏松症和骨软化症患者需要部分时间休息,至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则尽可能少休息多运动。不论何种病因,患者在恢复期过后都要通过锻炼来恢复功能,此时可选择打羽毛球、网球、游泳、太极拳、瑜伽等运动,让整个躯干部的肌肉强劲起来,以此来保护腰背部不受伤害。二、物理疗法和药物疗法。牵引治疗、氙光、低频、超声疗法或中医穴位疗法等物理疗法,可在腰背部疼痛中起到重要作用;药物疗法在急性发作期具有明显改善症状的作用。三、神经阻滞或微创介入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变或椎管狭窄患者,进行椎旁或硬膜外神经阻滞,可有效缓解疼痛。其他如射频技术,用于治疗慢性腰背痛已有40余年历史,随着医学的改进,射频技术造成的组织损伤也越来越小,安全性越来越高。女性更易腰背痛现有的调查显示,腰背痛已成为仅次于感冒的日常生活常见病。约有80%的人一生中患过腰背痛,其中10%则演变成为慢性腰背痛。相对男性而言,女性腰背痛的发病率更高一些,分析原因,这与女性特殊的生理有关。例如,青年女性月经期出现的下腰痛与女性月经周期生理变化有关;怀孕期间的腰背痛与女性妊娠期生理变化有关;哺乳期的腰背痛与哺乳特殊的体位和动作有关;中老年女性的腰背痛,与绝经期女性的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骨质疏松症有关;至于一些妇科疾病,也会引起腰背牵涉疼痛……此外,职业女性由于工作需要长时间弯腰、久坐不动,也易诱发女性腰背肌慢性劳损、脊柱退变等,而这两种疾病正是腰背痛的主要病因。为预防腰背痛,女性朋友可遵循以下生活护理原则:起床后首先活动一下腰部;抽空做做广播操;学会放松,减少紧张;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睡硬板床;改进饮食,避免肥胖等
腰背痛是人类脊柱最常见的疾患,也许你现在还没有背痛,但以后可能也会“在劫难逃”———据一项权威的统计数据显示, 80%的成年人都会在生活中出现背痛的现象。通俗的说,腰背痛就是背腰、腰骶和骶髂部的疼痛,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钝痛,刺痛,局部压痛或伴放射痛,活动不利,俯仰不便,不能持重,步行困难,肢倦乏力等症状,甚至出现腰部前屈,后伸,侧弯等功能障碍,重者出现脊柱畸形。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慢性腰背痛的发生与工作性质、职业习惯、天气等因素有关。具体原因主要包括:抬举或用力搬移重物;弯腰和姿势不当的扭转;气候因素(冷、潮湿)等。其中,很多人对于寒冷、潮湿尤其敏感,有些患者笑称自己就是天气预报,甚至比气象台更早知道天气变寒、下雨。而一旦不小心受了风寒,则会毫无悬念的发作腰背部的疼痛。另外,在弯腰提取重物时,对脊柱的后部结构椎间关节和关节囊、棘间、棘上韧带及椎旁肌,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腰背痛。。同样长时间坐位工作被认为也是导致腰背痛的高危因素。很多疾病在早中晚期都会表现为腰背痛:椎体滑脱,强直性脊椎炎,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腰肌劳损,腰背肌肌筋膜炎,各种原因的脊髓压迫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很多内脏毛病也会变现为腰背部疼痛,比如肾炎、泌尿系结石、胆囊炎、胆囊结石、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子宫内膜炎等。有意思的事情在于,临床上还可以见到很多没有腰背部疼痛的腰背痛。最常见的多是大腿内外侧的疼痛,当医生告知可能是腰部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很迷惑:我明明是腿痛,和腰有什么关系?其实,这是大脑感知功能的原因,由于腰部问题导致了支配大腿的神经兴奋,我们的大脑就以为是大腿出了问题,感觉是腿部的疼痛。很多人会说虽然大腿感觉痛,但是东摸西摸,就是找不到大腿哪个地方痛,反而在腰部有很明显的压痛。一般说来,大腿外侧皮区,小腿前内侧皮区,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皮区都是由不同的腰椎神经支配的,寻求有经验的医生,多会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对症处理。慢性腰背痛的治疗必须是个体化的方案,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保暖、休息和功能锻炼:一旦发作腰背部疼痛,可以在24小时后进行热敷,促进炎症消退,缓解肌肉痉挛,改善疼痛状态。患者是否需要休息要视其病因而定,需要绝对休息者是急性椎间盘脱出、挤压性骨折,需要部分时间休息者是骨质疏松症和骨软化症,尽可能少休息者是强直性脊柱炎。在剧烈的腰痛急性期过后,不论何种病因,患者都需要休息,在一个恢复期后都需要靠锻炼来恢复功能,此时要尽可能多从事运动。尤其要加强腹部和腰背肌的功能训练,比如打羽毛球、网球或者游泳等,整个躯干部的肌肉如果强劲了,就能很好地保护腰背部不受伤害,也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达到良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腰部损伤的患者也可练习瑜伽、打太极拳等活动来增强身体柔韧性,缓解腰部肌肉紧张。保持良好的姿势对防止腰背疼痛也非常重要。在采取坐姿时应该用小枕头垫在腰部,每隔半小时可以去掉小枕头5分钟,这样能让腰部经常变换位置。不要久坐,不要久站,让腰部肌肉得到有效地休息。第二是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如牵引治疗、氙光、低频、超声疗法或中医穴位疗法等都在治疗腰背部疼痛中起到重要作用。很多患者不敢或者不愿意服用一些药物,非甾体药物或者伤药,认为很伤人,其实如果在急性期能够合理服用对症治疗的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更可以缩短病程,应该积极治疗。第三是神经阻滞或者微创介入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变或者椎管狭窄的慢性腰背痛患者,行椎旁或硬膜外神经阻滞,都能有效缓解疼痛,复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则能更快消退炎症,效果更佳。神经阻滞是指在中枢、外周神经周围注入消炎止痛、修复神经的药物从而达到疼痛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适用于药物无效,且又不适合手术的患者。疼痛治疗的神经阻滞可有效消除炎症、修复神经、减少肌肉痉挛、缓解疼痛,可以说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其他如射频技术,是最常用的疼痛介入治疗技术,用于慢性腰背部疼痛治疗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技术的改进,造成的组织损伤越来越小,安全性越来越高。臭氧则有促进炎症消散,使髓核脱水萎缩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等作用,也是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