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阳了的呼吸科医生,目前正在渡劫中,网上说的发热、肌肉酸痛、咽痛、咳嗽等等正在一一的体验中。其实我本人工作中防护的还是很到位,奈何“祸起萧墙”啊(无奈)今天分享一下这些天的心得体会。首先,不恐阳,也不小瞧阳。要有我一定能打败“你”的信心!要学会给自己加油打气:今天体温没那么高了,今天发热频率减少了,今天可以吃些东西了,等等。鼓励自己向好而生。多喝水,多休息。不一定必须喝热水。不要去捂汗。如果汗多,适当喝些淡盐水可以补充丢失的电解质。临床上高热两天的患者都会出现低钾低钠低氯。可以吃些香蕉、梨、苹果等水果。中药中成药并不会缩短病程。该吃退烧药还得吃。布洛芬、尼美舒利、锌布颗粒等等。不必一定要等到超过38.5—39.0摄氏度再吃。我基本就是在感觉自己又要烧起来的时候吃退烧药,效果不错,口服尼美舒利可以维持10多个小时体温正常,让我可以向正常人一样工作。家里有一个肩颈按摩仪帮上了大忙,在我第一天出现肌肉酸痛时用上了它,哪里疼痛按哪里,症状明显减轻。没有出现网上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高热3天不退,一定不在家死扛。基本上三天不退热的肺部或多或少都有点变化了。及时到医院拍片,发现肺部阴影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住院,是否需要动态观察。不乱用抗生素。咳嗽剧烈,可以用布地奈德做雾化改善咽部充血水肿。当然,这是在不威胁到其他人安全的前提下。毕竟雾化产生的气溶胶还是具有传染性的。可以自己在家雾一雾,时间三天左右,不易过长。病程期间,避免受凉导致反复。
很多人认为高原反应是对那些长期生活在低海拔或是平原地区的人群而言的,因此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同胞往往就忽略了防范意识。 事实上,很多世居高原的人群也会发生高原反应。笔者门诊期间发现很多外地求学的莘莘学子回到西宁后竟然出现“水土不服”,一些世居在高海拔地区的青壮年旅游归来竟然发生“高原肺水肿”! 饱餐、饮酒、受凉、劳累、剧烈运动等均是诱发高原反应的罪魁祸首,它对人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你是高原人而放过你,所以外出归来的“游子们”,兴奋的同时千万不能大意。 当然,它也是不公平的,因为研究发现,高原反应确实存在着民族差异性和个体的遗传易感性。 所以,如果“命不好”,咱就多注意吧。
昨天收住的一患者,病情危重而且非常有意思,将资料做了简单整理: 患者王某某,男性,47岁,青海籍,主因突发吸气性呼吸困难12天来我院就诊,患者12天前夜间突发呼吸困难,吸气明显,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症状进行性加重,急来我院。既往有鼻炎病史,入院查体:神智清,呼吸困难,吸气时有喘鸣音,端坐呼吸,口唇及四肢发绀明显,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通过临床表现及胸部CT检查诊断考虑上气道梗阻:气管异物?气管肿瘤?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立即联系手术室,麻醉科行喉罩全麻下经支气管镜探查,整个过程准备好以后,我们就开始下支气管镜,下去后发现声门下气管阻塞,是什么东西,大家都很奇怪,大家看看: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阻塞物特别粘稠,反复牵拉取出不易,不过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全部取出,原来取出的东西是粘稠的鼻涕,唉,确定、确定是鼻涕。取出后管腔狭窄,给予扩展后气管狭窄明显改善。 咽喉是人体“气道”和“食道”并行的地方。所谓“气道”,就是吸入与呼出气体的通道,也就是气管,只供气体通过。一般老年人、儿童容易异物吸入,多见小玩具、笔帽以及食物如辣椒、瓜子等,但吸入鼻屎实属罕见,吸入后咳不出来并阻塞气管更罕见,看来以后再给患者做健康教育时,需要增加睡觉前清理鼻腔,不然有可能会被自己的鼻屎堵住气管。若是被自己的鼻屎杀死了,那就丑大了!
在高海拔户外活动中,急性高原病(AMS,俗称高反)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防治,避免恶化为高原肺水肿(HAPE)和高原脑水肿(HACE)。 何为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AMS)是医学专业名词,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高原反应”,有人“谈病色变”,一点点不适就疑神疑鬼,演变为心病。也有人忽视身体信号,导致高原肺水肿(HAPE)和高原脑水肿(HACE)。未知就会恐惧,本文将介绍急性高原病的相关知识,帮您化解这种恐惧。 急性高原病的症状 早期症状——“急性”二字听起来很可怕,但实际上人进入高海拔马上病情严重的并不多见。进入海拔2400米以上2-3天后,出现急性高原病轻微症状的可能性最大,强度则因人而异。 早期的症状包括倦怠、全身无力,尤其是在费力登山时,急性高原病早期症状通常都是在抵达高海拔后6至12小时发生,轻微者可在24至48小时内缓解。 进一步症状——头痛是急性高原病最主要的症状,并有可能伴有以下的症状: 恶心(不舒服)、呕吐、 头昏或头重脚轻的感觉、 疲劳、 睡眠障碍 最严重的症状则包括意识混淆、出现幻觉,甚至诱发更严重的肺水肿(HAPE)或者脑水肿(HACE)。 急性高原病诊断 初步诊断——急性高原病可自我评估表来诊断,如果登上了海拔2400米,加上头痛以及在其他的项目上得分多过3分,就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有急性高山病。 急性高原病是否严重的判断标准: 最直接简单的诊断测试是类似于酒驾测试的方法,让患者进行串联行走测试(Tandem Walking Test),运动能力下降或者失调都无法完成直线,当这种情况出现时,立即向更低海拔转移。 急性高原病的成因 高原病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类,慢性高原病在户外攀登中很少见,急性高原病(AMS)最为常见,原因是由于海拔提升过快,人身体没有足够的时间适应气压和氧含量的变化导致低压缺氧,使得氧气不能有效输送到身体各部,如果身体适应则症状会消失,如果不适应则会加重。 具体原因如下: 含氧量降低 海平面大气中氧气的比例约为21%,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氧气比例不变,但每次呼吸的氧气分子数量减少,故空气中含氧量低。 大气压降低 大气压力取决于空气的重量,海拔越高大气顶端至该高度的厚度就越薄,所以该高度以上空气柱的重量就越小,大气压也就越低。 迅速的海拔提升 急性高原病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海拔提升过快,身体来不及适应含氧量的降低和大气压的下降。 个体素质 由于高原是持续低氧环境,任何人进入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原都会有患上急性高原病的风险,症状通常都会在几个小时之后才被发觉,是很难预测同行中哪位同伴会受影响。当然,高原适应力与种族和先天素质的关系也很大。 急性高原病的应对 人体在低氧低压环境中可以进行调节,但是适应高海拔需要大概3到5天,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也能保持较好状态。 个人预防措施 缓慢上升是预防急性高原病最有效的方法。 充分休息,睡眠不足会使你变得疲惫和脱水,增加急性高原病风险。 大量饮水,脱水会降低你的身体适应高度的能力。在海拔适应期,每天喝2 - 3升以上的水,上升期提高1升饮用量。 正确饮食: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搭配可以缓解急性高原病症状,改善情绪,保持身体性能。此外,应避免过多的盐。太多的盐会导致身体脱水,天然少加工的食物最佳。 平常心:在高原上人的精神状态很重要,有的人对高原环境不了解,人云亦云,稍有不适,就紧张恐惧,也有人求胜心切,往往适得其反。 药物预防措施 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有下列药物: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记录与实践都表明乙酰唑胺可以帮助预防急性高原病。 (注意:乙酰唑胺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布洛芬(Ibuprofen)可用于减轻高海拔所引起的头痛,但是止痛药并不能治疗急性高原病,复方党参片也能缓解不适感,吸氧也是一种缓解而不是治疗方式。 高原适应 适应性训练是最有效的急性高原病预防方式,因为急性高原病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快的海拔提升,身体没有有效适应。(普遍的理论参考阀值,个体可能有差异) 1.进入:进入高海拔处(海拔1,500米以上)之前一晚应在中海拔处停留以加强适应。避免在一天之内从低海拔进入2500米以上露营,每上升1000米应该适应休息一日。 2.爬升:当海拔超过3000米的时候,控制自己一天大概只上升600-800米;或者是当要攀登5000米级别山峰的时候,在海拔3000米的大本营住1-2天都是不错的选择。 3.扎营:每次的营地可以逐渐往高海拔推进,但重要原则是下个扎营处不要在一天内上升超过300米。 4.登顶:登山时应扎营在较低海拔处,每次攻顶后要回到较低海拔的营地休息,可以避免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 急性高原病是自然对人类身体的测试,也是预警,症状出现之后建议立刻停止上升,如果恶化或者没有缓解迹象,请降低海拔高度,这无关勇敢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