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搭乘飞机、火车或长途汽车旅行时经常会遭遇一种现代病的侵袭,出现腿肿、疼痛、胸闷、气喘甚至呼吸困难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这种病就是所谓的“经济舱综合征”,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或“旅行血栓症”。什么是“旅行血栓症”“旅行血栓症”是指乘客由于长时间坐在相对狭小的座位上不动,导致双下肢静脉血液淤滞发生凝固形成血栓,活动后血栓脱落,并随血流经右心室到达肺动脉,阻塞肺动脉,即医学上所说的“肺栓塞”,其后果是轻者引起呼吸困难、胸痛等,重者可引起猝死。血栓形成的原因引起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血液黏稠问题。血液流得慢并不一定会形成血栓,但如果同时伴有血液黏稠,发生血栓的几率会大大提高。一般来讲,体重过重和高血脂、高尿酸、糖尿病患者及正在服用避孕药的妇女,患“旅行血栓症”的概率会高一些,应特别注意血栓的预防。值得注意的是,医学上还有一部分称为“易栓症”的人群,往往存在一些预先未知的先天性因素或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血液异常高凝而特别容易形成血栓,常常在青壮年时期发病,因血栓发生猝死的病例中有不少属于这类病人。旅行中易诱发血栓的原因久坐令“肌肉泵”罢工:旅途中长时间坐在飞机或汽车上不动,可引起下肢静脉血流淤滞。因为腿部静脉血液需要克服额外的重力作用才能回流到心脏,因此,下肢静脉血流速自然也慢些,特别是位置较低的小腿肚静脉血液,最容易淤滞。正常情况下,被称为人体“第二心脏”的小腿“肌肉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下肢静脉血回流。而如果坐着不动,则“肌肉泵”自然也不工作,就会引起血流缓慢。另外,长时间一个姿势坐着,容易引起静脉压迫,比如坐着时膝关节后方和大腿下段的主干静脉容易受到坐椅垫的压迫变窄甚至暂时阻断,使静脉血流更加缓慢,更易凝结成血栓。暴走令“老毛病”加剧:与“长时间坐着不动”相反的情形是,旅行途中“长时间行走”有时也可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不少人在长时间走路后会感觉小腿肚特别发胀,其实发胀的主要原因就是静脉淤血。前面提到活动可以促进静脉回流,那么,为何走路又会导致静脉淤血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小腿“肌肉泵”必须要有完好的静脉内瓣膜配合,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正常情况下,这些瓣膜起到单向阀门的作用,当小腿“肌肉泵”挤压静脉血向上流时,瓣膜打开血流可通过,当“肌肉泵”松弛时,瓣膜关闭可以防止血液倒流,通过这种机制,保证下肢静脉内血液只朝上流动。但是当瓣膜功能不全时,静脉血就可重新倒流回小腿肚。因此,如果本来存在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长时间行走就可使这种倒流效应不断累积,使小腿静脉血淤滞,进而诱发血栓,这类病例在临床非常多见。如何预防肺栓塞肺栓塞的表现可从无症状到突然死亡,因此,做好预防措施很重要。长时间搭乘交通工具、久坐不动,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进而诱发肺栓塞。其实,一些简单的措施就可以很好地预防,医生建议大家在长途旅行中别忘记多喝水、常活动。多喝水:一些人在长途坐车时,由于感觉上厕所不方便而不敢喝水,但体内缺水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又由于不喝水,很少上厕所,在座位上坐着的时间更长了,更易导致肺栓塞。因此,不要把多喝水当成一种负担,换个角度想,多喝水既是一种很好的保健方法,也能因为起身上厕所而增加活动四肢的机会,从而更好地预防肺栓塞。多活动:旅行途中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每隔一小时起身在车厢里走走路,活动数分钟。如果交通工具非常拥挤,哪怕在座位上有意识地把腿抬高一会儿,促进静脉血回流,也比坐着不动好。少睡觉: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坐飞机或长途车最忌讳的是一上去就睡觉,坐着睡的状态不仅缺乏有意识的肌肉活动,连无意识的肌肉收缩也会大大减少,再加上有些体位可导致下肢主干静脉的压迫,因此更易形成血栓。抬高腿:旅途中一旦怀疑下肢静脉血栓,应避免按摩理疗,以免引起血栓脱落或诱发肌肉内出血,为进一步治疗增加障碍。正确的做法是卧床休息,并抬高下肢,再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抗栓治疗。最后,来一组“足部操”让血栓远离您。文字摘自《中老年时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接诊了位26岁男性患者张先生,诉入冬后开始出现脚趾麻木、怕冷,没走200米左右觉得小腿酸胀疼痛,只能停下来休息,休息后可再次行走;但再次行走200米左右后小腿又开始疼痛。张先生辗转多家医院就诊,跑遍骨科、风湿科、神经科都查不出病因,最后经朋友介绍来我科就诊检查发现病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张先生的情况是众多脉管炎患者的缩影,“脉管炎”与寒冷、感染、吸烟、激素等有关,由于近期天气转寒,足部受到寒冷刺激后促使血管痉挛,致使血管中滋养血管炎症变性,血管内膜增厚,血栓形成。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控制,那么后期将出现夜间“静息痛”、脚趾溃疡坏死等。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四九”恰在小寒节气内,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朋友在最开始出现脚趾麻木、怕冷时候都以为是腰椎或者是风湿问题,而经过各种治疗无效甚至出现肢体溃疡坏死后才想到血管问题。因此,患有脉管炎的朋友,在寒冬季节注意肢体的保暖。如出现上述张先生的症状:“脚趾麻痹怕冷、间歇性跛行”建议尽快到专科门诊就诊,以免病情进展,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脉管炎的具体知识可参考我的文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lijianhau_1039646532.htm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后期溃疡疼痛剧烈,正确处理好溃疡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我科采用蚕食法治疗脉管炎溃疡,现介绍如下:1973年,我科创始人凌兆煕根据多年的实践摸索并总结出蚕食法。所谓蚕食法即对创面的坏死组织进行分期分批逐日清除,其优点在于不会引起局部创伤,由于此手术操作根据蚕食形式进行,故称蚕食法。现此法已经写入《中医外科学》教材,并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蚕食法适用于趾或指坏疽,跖趾关节以上的足背或足底、足跟大块坏疽,局部炎症尚未完全消退以及侧枝循环尚未建立之前的局部处理。能使坏死组织逐渐消退,溃疡日渐缩小,疼痛减轻,并能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将保肢率提高到96%。我科将此法应用于临床40余年,对下肢坏疽的治疗疗效明确。蚕食法步骤:1.对局部坏死组织以蚕食方式清创处理,同时配合抗感染及中医中药治疗;2.清除腐骨,进行皮肤缝合,无条件皮肤缝合者行点状植皮。蚕食法操作特点如下:1.原则:坏死组织应分期分批清除,健康组织尽可能保留,避免不必要的创伤;2.指征:控制局部炎症及水肿,软化创面痂皮;3.先后顺序:远端的、疏松的、无血无痛的、露出的骨残端宜先清除,近端的、牢固的、有血有痛的、埋藏的骨断端宜后清除。附经典案例1例患者入院后采用蚕食法换药:清除坏死组织后肉芽生长,创面逐步缩小:后期溃疡愈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TAO,顾名思义是与血管闭塞有关,中医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论述,“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中医称之为“脱疽”。 脉管炎与动脉硬化、糖尿病和雷诺氏病等引起的血管病有所不同,多发于20-45青壮年吸烟男性,女性只占5%,是以肢体动脉为主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较少累及心、脑、肾等脏器。 发病原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确实病因尚未证实,一般认为与寒冷、感染、吸烟、激素等有关。寒冷可以促使血管痉挛,致使血管中滋养血管炎症变性,血管内膜增厚,血栓形成。 吸烟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密切关系,已有实验证实,烟草中含有的烟碱能促使血管收缩,在脉管炎患者中,吸烟者占绝大部分本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 主要表现 游走性静脉炎:约40%病人有游走性静脉炎史。通常在足或小腿的浅表静脉出现花生大小的红热痛结节,一段时间后能自行消退,过后又在别的地方出现。 疼痛:疼痛是血管疾病常见而共有的症状。90%的病人早期就出现疼痛,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肢体供血不足引起肢体缺血或坏死所造成。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和持续性疼痛。 间歇性跛行:是缺血的早期症状,但容易被病人所忽略,表现为;病人以一定的速度行走一段距离后,即在小腿后方肌肉出现痉挛疼痛、酸胀、抽搐、无力等症状,不能继续行走,原地稍事休息后,疼痛可以缓解,又可继续行走,但行走后上述症状又出现。 持续性疼痛:也就是静息痛,疼痛往往比较严重,意味着缺血程度严重,手指或足趾已经或即将出现坏死。患者感觉手、足趾持续性钝痛并伴有间歇性剧烈刺痛同时伴有指(趾)端发冷,怕凉和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针刺感等。疼痛常于夜间加重,如已出现肢体坏死则疼痛更为剧烈,直接影响到休息和睡眠。 皮色皮温的改变:由于供血不足,导致手指或足趾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供血不足以至皮色苍白,甚至变为青紫色。受损的手足或指(趾)有位置性色泽改变,肢体皮温降低,感觉冰凉。 周围动脉搏动的改变:脉管炎患者周围动脉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搏动会出现减弱或消失,严重时腘动脉、股动脉搏动也难以触及. 溃疡及坏死:较轻的,可仅涉及一个手指或足趾,严重者往往出现多个足趾(手指)溃疡或大面积坏死。
1,皮肤变应性血管炎 血管炎的症状本病仅累及皮肤,多发生在青壮年。一般有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少数病例可有不规则的发热,但也可无上述症状。皮肤损害可为多形性,有红斑、结节、紫癜、风团、血疱、丘疹、坏死及溃疡等。两膝下为最常见,以两小腿下部及足背部皮损最多。较多的皮损开始的特征为紫癜样斑丘疹,压之不退色,是由于血管壁的炎症细胞浸润和渗出,故这种淤斑都是高起的可以触及的,乃是本病的特征。有的开始为皮下结节,如黄豆至蚕豆及小枣大小,淡红色有压痛。有的开始完全似紫癜样的皮损,有的皮损开始似丹毒样改变,有的似硬斑病样改变,有的似多形红斑样。在皮损发展过程中可伴有风团、丘疹等。由于炎症反应严重,在紫癜及紫癜性斑丘疹上发生血疱、坏死及溃疡,一部分结节损害也可发生溃疡伴疼痛。水肿以踝部及足背为重。午后较明显,并伴有两下肢酸胀无力。 本病皮损有多种,但几乎都有紫癜或结节。中性多核白细胞外渗至周围组织时也可出现脓疱。皮损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如背部、上肢、臀部等处,呈对称分布。皮损有自觉疼痛、痒或烧灼感,有的无自觉症状,有压痛。皮损愈后留有色素沉着,如有溃疡愈后可有萎缩性疤痕。病变急性发作时,损害成批出现,分布广泛,伴小腿水肿,病情较重。损害慢性经过者,反复发作持续数月或数年。病变轻者2-4周可愈。有的皮损相互融合,并向四周扩展成为大片损害,在膝、肘及手部多见,似持久隆起性红斑表现。 2,系统性血管炎 血管炎的症状本病多脏器受累,病情较重。由于脏器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静脉受累,因此弥漫性渗出和出血灶多在脏器之内。脏器受累表现多为急性发病,通常有头痛、不规则发热、不适、乏力、关节及肌肉疼痛等症状。病程不一,轻重不同,若是一次接触抗原,约3-4周愈,若反复多次接触抗原,病情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数月或数年。本病预后取决于受累脏器和病变程度。67%的患者发生多形性皮肤损害,但往往以可触及淤斑为多见。75%的患者有非特异性发热,约2/3的患者有关节痛及关节肿胀。病变可侵犯粘膜,发生鼻衄、咯血、便血。有1/3的患者肾脏受累,有蛋白尿血尿,严重肾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侵犯肠道可有腹痛、脂肪痢、便血、急性胆囊炎等胃肠道症状。可有胰腺炎、糖尿病。 胸部X线检查有肺炎表现及结节状阴影,胸膜炎或胸腔积液。可侵犯神经系统,如有头痛、复视、妄想、精神错乱,甚至有脑血栓形成和瘫痪,咽下困难,感觉和/或运动机能障碍等。心脏损害是心肌梗死、心律紊乱和心包炎。肾皮质局部缺血可能产生严重高血压。系统性血管炎最常见的眼部表现为巩膜外层炎及视网膜出血。副睾及睾丸的痛性肿胀可能是血管炎的一种表现。有人认为,诊断系统性血管炎进行肾活检,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常能帮助明确诊断。 3, 结节性血管炎 是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皮肤小血管炎。临床特点为好发于成年人,在小腿或足部反复发生皮肤小结节,结节表面肤色正常或微红,一般沿浅静脉走行排列,自感轻微疼痛或有触痛,一般无全身症状。病程可数周至数月不等。 多发生于30岁后的女性,偶尔发生在青年女性和男性。皮损为皮下结节至较大的浸润块。好发于下肢。特别是小腿后侧,亦可发生于大腿及上臂。可仅一侧小腿发生,或一侧小腿发生的结节多于另一侧,常不对称。结节有自发痛或压痛,发展慢,但有时呈急性经过,表面皮肤红热。有的结节排列呈线状,沿皮肤浅静脉走行方向发生。多不发生溃疡,约2—4周消失或遗留纤维性结节,消失很慢。结节常经一定时间反复发作。 除了临床表现外,辅助检查无特异性。除急性期外,血沉很少增快,少数病例抗“O”高或Y—球蛋白增高。结核菌素试验、胸片检查可判断患者是否有肺结核或其他内脏结核。 急性期患者血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和血中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升高。 4,结缔组织病性血管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硬皮病、皮肌炎、白塞病、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变累及小血管,由于肢端小动脉闭塞而出现肢端的缺血症状,严重者肢端坏死,溃疡。 5,其他 血管炎种类繁多,按病变部位大中小血管分型,除以上常见的以外,常见的还有大动脉炎、颞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等。
活血化瘀法是我国传统医学治疗血瘀症的一种独特的有效疗法,是治疗周围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法则。常用的活血化瘀法主要有: 一、益气活血法 二、温经活血法 三、清热活血法 四、滋阴活血法 五、补肾活血法 六、破血活血法 一、益气活血法 《景岳全书》认为“气虚而血滞,“气弱而血不行”,周围血管病人表现为气虚无力,体弱等症时重用补气药如黄芪、人参、党参等,使元气健旺气运而血行,改善微循环,扩张周围血管。 二、温经活血法 血宜温,温则通,寒则凝,《内经》曰: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认为“血脉凝泣”,寒凝血瘀,宜用温法。汉代张仲景总结瘀血症的辨证论治规律,提出温寒化瘀的治疗法则,应用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周围血管病表现为患肢发凉怕冷,遇寒则症状加重,或引起发作,肢体疼痛加重,宜用温经活血法治疗。可选药物有:当归、川芎、鸡血藤、红花、三七、元胡、姜黄、寄奴等。 三、清热活血法 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寒凝血瘀,瘀滞久而化热,发生肢体坏疽继发感染,局部红肿热痛,以及肢体出现痛性红斑结节,表现为热证,宜用清热活血法治疗,可选药物有:丹参、赤芍、丹皮、地龙、银花、公英、地丁、连翘、板蓝根等。 四、滋阴活血法 周围血管病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因郁久化热,热盛伤阴或后期久病而阴液耗伤会出现虚汗、消瘦、舌红少苔,手足心热等症。常用滋阴活血法治疗。可选药物有:生地、麦冬、知母、芍药、元参、石斛、鳖甲、龟板等。 五、补肾活血法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大动脉炎等病人,可出现肾阳虚证候,表现为全身和肢体怕冷,腰膝酸软无力,肢体疲乏困倦,溃疡面苍白难以愈合等,常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可选药物有:仙灵脾、肉菘蓉、菟丝子、川断、狗脊等。 六、破血活血法 《内经》指出,“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血实宜决之”,《景岳全书》指出“血有蓄而结者,宜破之逐之”,“血有涩者,宜利之”,常用的破血药物有:三棱、莪术、穿山甲、水蛭、虻虫、全蝎、乳香、没药、苏木等。
糖尿病足也属于脉管炎科常见疾病之一,糖尿病足早期如果误诊误治,容易造成截肢严重后果,我们今天科普课来了解一下糖尿病足吧。 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由于神经病变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动脉灌注不足,致微循环障碍而发生溃疡和坏疽的疾病状态。在进行糖尿病足的治疗前,患者应该了解糖尿病足都有哪些症状?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第一、本病初期,病人多有皮肤瘙痒、肢端发凉、感觉迟钝、水肿,继之出现双足袜套式的持续麻木,多数可出现痛觉减退或消失,少数出现患处针刺样、刀割样、烧灼样疼痛,夜间或遇热时加重,鸭步行走或倚杖而行。有些老年病人伴有严重肢体缺血史,如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第二、病人下肢及足部皮肤干燥、光滑、水肿,毳毛脱落,下肢及足部变小。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散在性水疱、瘀点、瘀斑、色素沉着,肢端发凉。抬高下肢时,双足发白;下垂时,则呈紫红色。趾甲变形、增厚、易脆、脱落等。肌肉萎缩、肌张力差。常见足畸形、跖骨头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呈弓形足槌状趾,足趾过伸如爪状。足背动脉闭塞时双足皮色青紫,搏动极微弱或消失,有时于血管狭窄处可听到血管杂音。肢端感觉迟钝消失,音叉震动感消失,跟腱反射极弱或消失。第三、足部慢性溃疡时,足跖部,跖骨头外形成圆形的穿透性溃疡。有时出现韧带撕裂,小骨折,骨质破坏,并有夏科(Charcot)关节。干性坏疽时,全足、足趾干枯、变小,皮肤光亮、变薄,呈淡红色,趾尖边区可见有为数不等的黑点、黑斑。湿性坏疽时,足部发红、肿胀、皮肤破溃,形成大小、形态深度不等的溃疡或脓肿,皮肤、血管、神经、骨组织坏死。 糖尿病足的治疗第一、以预防为主。尽力避免足部损伤,如穿松软合脚的鞋袜以免磨损皮肤;如视力不佳,不要自剪趾甲;用温水洗脚以免烫伤等等。第二、一般治疗。除严格控制血糖,提高全身健康水平外,要消除一些已知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如治疗高血压,降低血脂,忌烟等。第三、去除水肿。只要有水肿,所有的溃疡均不易愈合,这与溃疡的原因无关。可采用利尿剂或ACE-I治疗。第四、神经性足溃疡的治疗。90%的神经性溃疡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而愈合。关键是减轻足的压力负荷。减轻负荷的定义是避免所有附加于患肢的机械压力。是使患足愈合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过特殊的改变压力的矫形鞋或足的矫形器改变患者足压力。以上是关于“糖尿病足早期症状”介绍,糖尿病足患者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才能及早康复。
有的朋友觉得腿部不舒服了,或者腿走路麻了,或者觉得腿不如平时灵活了,就会东想西想,觉得自己可能是下肢静脉曲张了,那么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表现都有哪些呢,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还是非常明显的,下面就让我们来介绍一下下肢静脉曲张的具体临床表现吧。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表现 1、表层血管像蚯蚓一样曲张,明显凸出皮肤曲张呈团状或结节状。这是最常见的静脉曲张的症状。 2、静脉曲张的症状还有腹水、肝脾肿大;静脉曲张患者会有呕血、黑便;双下肢广泛水肿患肢疼痛,运动时加剧,有时静止时疼痛,夜间加重。 3、肢体有异样的感觉,肢体发冷,肢体潮热,静脉曲张患者患肢变细,变粗皮肤有针刺感、奇痒感、麻木感、灼热感等一系列静脉曲张的症状。 4、腿部有酸胀感,静脉曲张患者晚上重,早上轻皮肤有色素沉着,颜色发暗皮肤有脱屑、瘙痒、足踝有水肿。这些静脉曲张的症状同样较为常见。 5、傍晚脚踝或膝盖处可有轻微肿胀; 6、痉挛、腿抽筋,如睡觉时小腿抽筋等。 7、静脉曲张的表现症状在早期无明显变化,有些静脉曲张患者常感患肢沉重、胀痛、易疲劳,休息后可缓解。 8、静脉曲张患者的小腿浅静脉渐现隆起、扩张,静脉曲张的表现症状有时静脉曲张的症状可卷曲成团或囊状,尤以站立后明显,抬高腿后消失,这些表现出来的静脉曲张的症状,我们自己是可以感觉出来的。 9、静脉曲张的病程长者,静脉曲张的表现症状小腿下端、踝部皮肤有色素沉着、瘙痒、湿疹。部分静脉曲张患者可并发血栓静脉炎,局部静脉曲张的症状呈红肿硬块、压痛。 下肢静脉曲张的原因 1、肝肾亏虚,素体肝肾不足或房事不节,耗损肾精,精不生血,肝肾亏虚则筋脉失养,加以劳作过度,努伤筋脉,发为本病。 2、寒湿凝滞,外感寒湿或嗜食生冷或房事后忍受寒湿,凝滞肝脉,脉络失和,筋脉失养而致本病。 3、湿热淤阻,素体湿热或嗜食肥甘,酿生湿热,湿热淤阻于肝脉,脉络失和发为本病。 4、血瘀阻络,情志失和,肝气郁滞,气滞而淤血,淤血阻滞经脉或强力举重,长途跋涉或外伤致使经脉受损,肝络淤滞发为本病。 5、气虚下陷,素体虚弱,气虚不足或饮食不当,损伤脾胃,脾胃气虚,无以运血失于提摄而发本病。 这些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表现的症状,都是比较明显而且肉眼就可以分辨出来的,在平时生活中还是比较容易区分出来的,一定要仔细观察仔细比对,再对号入座,确定是不是真的得了价值静脉曲张,或者是其他退部疾病。
胃底静脉曲张是一种难治的消化道疾病,有呕血、便血等临床症状表现,一旦发生大出血就会危及生命,十分危险。因此对其治疗方式有很高的要求。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微创手术逐渐走入到临床中,临床疗效更为显著。TIPS技术作为一种胃底静脉曲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选择的血管微创手术,具有疗效缺血、安全性高、分流断流并举等优点。近日,我院脉管炎科和消化科强强联合,成功治愈一例多年胃底静脉曲张突发呕血的患者,内科外科联动,为挽救患者生命做出应有的努力和奉献!患者是一名广州本地人,刘某,男性,今年59岁。今年6月下旬,刘先生出现解黑色大便,当时他并没有重视起来。2天后开始他出现呕血,量约有300毫升,当时他还出现了头晕乏力、烦躁不安症状。于是家人见状赶紧拨打120送至白云区当地医院,诊断“酒精性肝硬化伴试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情稳定后,患者因该医院无法进行内镜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手术,遂出院。后求诊于我院消化科。在追问患者病史时,得知刘先生有饮酒史30年,每次2两,一周七天都要喝酒,无酒不欢。而且有酒精性肝硬化病史3年了,但一直没有规范治疗。曾经在4年前就出现过呕血现象,一直保守治疗。这次犯病,差点要了他的命。入院后,消化科给刘先生做了相关检查,胃镜结果提示1.食管静脉曲张(中-重度) 2.胃底静脉曲张(重度) 3.门脉高压性胃十二指肠病。上腹血管造影提示门静脉及肠系膜上、下静脉血栓形成。曲张静脉压力值达到30mmHg。于是脾胃科立即请我院脉管炎科杜猛副主任会诊,建议转科行Tips+栓塞胃底曲张静脉及破裂血管手术。患者转入我科后,专家团队立即对患者进行了评估及制定最优的手术方案,考虑到患者胃底静脉曲张病史多年,有反复呕血4年病史,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我科专家团队决定实施“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曲张静脉栓塞术”,为患者彻底解决问题。术中造影:胃底静脉曲张严重术中造影:提示胃底静脉曲张严重 术中图:导丝导管配合下,植入弹簧圈术中图:弹簧圈植入后胃底静脉曲张显影消失 术后图:弹簧圈栓塞术+支架植入分流术后,手术效果明显最后,在脉管炎科医师的努力下,成功为患者解除病痛,转危为安!从手术效果来看,胃底曲张静脉已不见显影,曲张静脉压力值也从30mmHg降至20mmHg,成功为患者脱险,并于近日康复出院!脉管炎科专家科普时间什么是tips手术?主刀杜猛医师谈到:所谓Tips手术,指的是采用特殊的介入治疗器械,在X线透视导引下,经颈静脉入路,建立肝内的位于肝静脉及门静脉主要分支之间的人工分流通道,并以金属内支架维持其永久性通畅,达到降低门脉高压后控制和预防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该手术具有技术可行、疗效确切、创伤小、分流和断流并举的优点。这名患者反复出现呕血症状,病情严重危及生命,如继续采取保守治疗方案,日后再发呕血概率很高,而且患者中远期的健康得益不佳,于是经过我科会诊后决定实施tips手术,为患者彻底解决问题。这次我们和脾胃科合作,体现了我们院内内外科强强联动的友好合作精神,也体现了我们院在治疗急危重症患者方面,既有成熟的内科基础,更有可靠的外科技术! 此类患者术后需要注意什么?一、定期到医院检查分流通道通畅情况,如出现呕血、黑便、腹胀等情况立即到医院就诊;二、强调勿暴饮暴食,摄入低蛋白饮食,避免进坚硬、辛辣食物,戒烟酒;三、避免精神紧张,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四、坚持按时服用药物,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氨、肝脏彩超、胃镜等,一般在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各检查1次。脉管炎科简介我院脉管炎科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中西医结合脉管炎专科,科室不仅在中医内外治方面优势突出,具有“脉复生”“祛腐生肌膏”“冰柏膏”等众多优秀中医药制剂,而且微创手术技术高超,除了常见的动脉造影术、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置管溶栓术等微创术式外,还掌握各种因外周血管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及栓塞、内脏血管栓塞等疾病的微创术式,常见如胃底静脉曲张、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肾动脉狭窄等危重症。
最近有位前来住院的老奶奶,已经一个星期没换过药了,但脚上的溃疡伤口竟然好了!究竟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85岁的张奶奶去年底发现脚趾疼痛,脚趾还特别冷,走不了路,开始以为是骨头问题,但出现脚趾坏死,到外面医院一查,坏了,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后经人打听介绍,我科为脉管炎专科,因此转到我们科室住院治疗。来就诊的时候,张奶奶的右脚已经出现大面积坏死,脚趾也出现坏疽,病情严重。由于老人家足部溃疡是下肢动脉硬化引起的血管堵塞所造成,如不及时开通血管很可能面临截肢风险。因此我们充分考虑患者年龄及病情特点,采取了微创介入手术治疗方案,最终为张奶奶开通了下肢动脉血管,解决了血管堵塞造成的下肢缺血性病变问题。第二天查房时,张奶奶也露出难得的笑容,并高兴地告诉我们:我昨晚终于能睡觉啦!烂脚没那么痛啦!听到这个好消息,我们也为患者感到由衷的高兴。黎建华主任谈到:“这位老奶奶所患的是老年人动脉退行性病变——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往往因为下肢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导致动脉狭窄闭塞,从而引起了肢体末端的缺血性坏死。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对病人"很残忍",患者因为肢体末端缺血,起初会有腿脚发冷、麻木、苍白的表现,很多患者以为就是腰椎病或单纯的气血不足,往往不够重视。当缺血持续发作,就会出现足趾、手指发黑坏死及溃烂,疼痛难忍,甚至彻夜不眠,几天几夜不能合眼,寝食难安,异常痛苦。年轻一点的病人还能熬一熬,七老八十的老人家很容易诱发心脏病、严重营养不良等。”对于张奶奶这种情况并不是个案,有很多中老年人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而出现烂脚,其实就是脉管炎疾病。我们科拥有成熟的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技术,同时也有创新的负压封闭辅助愈合治疗技术,以及独有的祛腐生肌药膏等。针对复杂难愈合的缺血性伤口,多技术联合运用极大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甚至对于一些特殊的伤口创面做到一周不换药,也能有效康复治愈。减少了患者换药次数,减轻了患者病痛,最终大面积溃疡痊愈,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