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原因有很多,感染、炎症、肿瘤,以及代谢免疫等原因均可引起发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烧的原因和处理措施也不一样。对家长来说,判断孩子发烧原因很难,又该如何应对? 如果你的孩子不到三个月,只要体温高于38℃,就应该去医院。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尤其是新生儿期间(0-28天),10%以上的发烧是严重感染所致,比如菌血症、脑膜炎、肺炎等,而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又很不完善,容易导致严重后果,美国的指南建议医生将发烧的新生儿收住院治疗。 1到3月的孩子的发烧,很大部分是自限性的病毒感染引起,但也有较大比例是细菌感染所致,同样因为孩子小不安全,鉴别起来很难,医生需要做些检查才能将风险较低的那部分孩子筛查出来,家长自己在家是无法判断风险大小的,要做的就是及时把孩子送到医院去。 三个月以上的孩子,如果在家观察,判断孩子精神状态很重要,如果精神不好也要去医院。判断孩子精神好相对简单一些,如果孩子还有劲玩,会跟大人互动,那说明精神还不错。但要判断孩子精神不好就没那么容易了,发烧会让很多孩子昏昏欲睡,很难判断是真的精神不好了,还是发烧让孩子犯困,医生有时都判断不准,更何况家长,如果自己心里没底还是早点上医院,不要有侥幸心理。 如果你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在家里观察,又该如何对待发烧呢?发烧会让孩子不舒服,家长看到孩子昏昏欲睡,满脸通红,一摸孩子浑身发烫,很多都是心急如焚,搞不清楚孩子是不是什么得了重病,即便知道是自愈性的病毒感染,也会担心烧得厉害会不会出问题。孩子发烧家长焦虑是正常的,儿科医生面对自己孩子发烧也一样会焦虑(参见当医生遇到自己孩子发烧),焦虑和担心也会让很多家长做不理性的选择,比如自己给孩子吃上抗生素,或者跑到医院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针。 但其实,发烧虽然会让孩子不舒服,但目前并没什么证据能证明发烧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也不会烧坏脑子,除非是少见的热性惊厥持续状态和中暑。相反,体温升高可以减少孩子体内微生物的复制和繁殖,也可以提高人体的炎症反应,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清除,发烧对孩子的病情恢复是有利的。 大家也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发烧比成人频繁很多,原因是孩子的免疫系统不完善,没接触过的细菌病毒都容易造成感染,所以容易发烧。发烧是免疫系统起作用的表现,孩子的免疫系统也在和病菌接触过程中不断完善,等孩子大了,发烧的频次也会越来越少,所以发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既然发烧是有利的,所以不要一发烧就立马想着给孩子退烧,而且有些病毒感染之后就是要烧好几天,退烧药只能短期内将温度降低一些,不能预防热性惊厥,也不能缩短生病的过程,你急或者不急,总还是要烧那几天。 那退烧药有什么作用呢?就是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我们大人也都发过烧,我开始准备写这篇文章时自己就发烧了,虽然是一个普通的上感,才38℃就觉得世界变成了另外一个世界,头痛,浑身无力,话都不想说一句,不过孩子对发烧的耐受能力似乎强于大人,我女儿39℃的时候她一样可以玩。 那什么时候给孩子用退烧药呢?当孩子觉得很不舒服的时候。但每个孩子对发烧的耐受能力不一样,所以用药的时机也可以不一样,中国指南推荐是38.5℃就可以用,尼尔森儿科学的建议是体温超过39.0℃用药是合理的,但这样的推荐并没有什么数据支持,只是专家们觉得到了这个温度大部分孩子会不舒服,就可以用药,所以最主要还是看孩子的精神状态。我自己孩子如果她能吃能玩能睡,39.5℃我也不会给药,但如果她发烧的时候哭闹烦躁不安,38.5℃我也给,不是专业人士按照指南推荐的温度(个人推荐39.0℃)用药就可以了。 因为退烧药也可能产生副作用,所以不推荐在38.5℃以下给没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孩子用药,但对有心肺功能不全、贫血、糖尿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孩子,因为发烧会加快代谢,也会增加氧气的消耗量,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心输出量,为避免心衰,代谢不稳定等情况,可以在38.5℃之前用药。发烧也容易诱发癫痫发作,所以有癫痫的孩子也应该更早给药。 无论是WHO,还是美国儿科学会,还是中国的发热指南,都认为布洛芬和对乙酰胺基酚是对儿童相对更安全的退烧药,布洛芬只能用于6个月以上的孩子,而且不要给频繁呕吐、脱水的孩子用,以免产生肾损害,对乙酰胺基酚可用于3个月以上的孩子,对呕吐的孩子也可以用栓剂。 中国的指南认为对超高热的孩子,可以交替使用这两种药,最新版的《尼尔森儿科学》明确建议只选用其中一种,加拿大儿科协会的建议也是不要交替使用,因为这样有导致孩子肝功能衰竭的风险。美国儿科学会的指南说联合使用退烧效果可能更好,但使用退烧药的目的是改善孩子的舒适度,而不是单为了降温,虽然没有明确说能或不能联合或交替使用,但反复强调要警惕由此带来的用错药用过量的风险。综合这些意见,我个人还是建议只选用一种,用药量和方法参考说明书使用即可,不要自行减量或加量。 发热伴随代谢的增加,水分需求增大,无论是否使用药物,都应该让孩子多喝水,不愿意喝水的孩子也可以试试淡一点的果汁,出汗多也可以喝口服补液盐。穿衣服要穿轻薄能吸汗的,厚度以孩子舒适为度,可以开空调,不能给发烧的孩子捂汗。退热贴并不能退热,温水擦浴这样的物理降温退烧效果有限,还可能增加孩子的不适,如果不是因为穿太多衣服、中暑等体温过高的情况,不建议使用。因为孩子皮肤娇嫩,酒精可能经皮吸收引起中毒,不能用酒精擦浴,也不要自己在家给孩子吃抗生素。 自己在家处理最重要的还是要观察孩子的精神反应,觉得精神反应不好了就应该去医院,如果孩子发烧的同时有头痛、脖子硬、抽搐、喉咙痛、耳朵疼、身上出皮疹或淤斑,反复呕吐、腹泻等伴随症状,也应该去医院,2岁以下的孩子持续发烧超过24小时,2岁及2岁以上的孩子持续发烧超过3天也应该去医院,任何年龄体温反复超过40℃,或者其他自己心里没底的情况也要去医院。 总结下来就是,发烧对孩子病情有利但会引起不适,应对发烧要注意孩子精神反应,警惕一些严重疾病的表现,让孩子多喝水,超过了39.0℃且孩子不舒服时可以用退烧药,发现不对劲、心里没底就上医院,其它事情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 提示: 本文核心观点来自《尼尔森儿科学》第19版、美国儿科学会旗下healthychildren.org以及《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可以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一、多种多样的预约方式(一)掌上省立——微信公众号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关注“福建省立医院”微信公众号,绑定就诊卡之后就能预约挂号。微信公众号预约:进入界面,根据自己需要选择相应科室及医生当最后界面显示为下方所示,即预约成功!预约成功后, 已办理省立医院就诊卡或已在省立医院就诊过的持社保卡者,至自助机取号候诊。 无省立医院就诊卡或未在省立医院就诊过的持社保卡者,至收费处/自助机办理省立医院就诊卡或开通社保卡→预约服务中心/自助机绑定预约信息→自助机取号候诊
克氏针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不需要切开、显露骨折端,皮肤无切口,骨折部位无剥离,无需切开关节囊,不加重骨折部损伤,术后骨折愈合快,前臂旋转功能恢复良好,且皮肤无疤痕。典型病例:6岁男孩,右侧桡骨颈骨折 术前X片 撬拨复位(术中透视) 术后3周(拔克氏针前) 术后3周外观照 术后5周 骨折愈合良好
弹性髓内针技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儿童长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法。传统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手术切口长,骨膜剥离范围广,骨折愈合较慢,皮肤瘢痕明显;而且骨折愈合后取出钢板螺钉的手术仍需要再次广泛剥离,创伤较大。弹性髓内针技术一般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辅助复位骨折,髓内针从髓腔内通过断端固定骨折,不剥离骨膜,切口小,取内固定手术简单,是儿童长骨干骨折首选的微创治疗方法。典型病例:股骨干骨折 术前X片 术中闭合复位 术 后 X 片术后7个月骨折完全愈合,取内固定
进入六月,气温一天比一天高,炎炎夏日近在眼前,又一个儿童创伤的高发季节即将到来。受伤是父母亲都不希望孩子发生的,但有时又得无奈地面对。孩子骨折以后“要不要手术?”这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儿童骨折要不要手术?这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儿童骨折治疗近年来的一个总的趋势和原则却是明确的,就是“微创”。“微创”是不是就意味着不用手术呢?我想不是的,像以前大孩子股骨干骨折的牵引治疗,我认为就不能算是“微创”,长时间的卧床牵引,孩子要受很多罪,家长也得熬着,最后并发症还不少,虽然不用“开刀”,这也不能算是微创了。还是以儿童股骨干骨折为例,现在通行的处理方法一般是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固定(3-10岁),只需要切两个很小的切口放入髓内针固定,既不像成人骨折钢板固定要做个大切口,肌肉、骨膜切开,创伤比较大,也不像以前的牵引治疗需要长期卧床还无法达到解剖复位。现在不少儿童骨折都可以进行闭合复位、经皮或小切口内固定,这样既避免了保守治疗、石膏、夹板固定并发症多的问题,也避免了广泛切开复位的二次创伤,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长骨干等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法。当然,有些特殊部位的骨折因为对复位要求高,对以后功能及骨骼生长影响大,不适合行闭合复位,需要切开复位,如骨骺骨折、关节内骨折以及手法整复不成功的骨干骨折,则首选手术切开复位。此外,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其骨骼具有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所以儿童骨折不同于成人骨折,不能把治疗成人骨折的常规方法生搬硬套用于儿童骨折的治疗。建议儿童骨折尽量选择到专业的小儿骨科进行诊治。
福建省立医院小儿外科初建于1960年,由福建省著名的小儿外科专家张文瑛教授创立。目前拥有床位58张,专业门类齐全,手术及诊治疾病覆盖小儿普外、新生儿外科、小儿泌尿外科、小儿骨科、小儿肿瘤外科等专业,每年收住入院2000余例患儿,完成手术1800余台。我科拥有先进的诊疗设备,在省内首家拥有成套小儿膀胱镜,小儿腹腔镜等腔镜设备,在省内率先发展,完善小儿腔镜外科等新技术。 我科为福建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主委单位、国家级小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专家队伍完整,技术力量雄厚,多位专家担任国家级及省级医学会、医师协会委员、常委等学术职务。科主任徐迪主任医师为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全国委员、小儿外科学分会泌尿学组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常委、秘书,并担任《中华小儿外科杂志》通讯编委等。贺晓伟主任医师担任福建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肝胆学组委员等职务。 全科医护人员秉承“用心呵护 精心治疗”的理念,竭诚为八闽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科室位置:福建省立医院心血管病综合大楼(六号楼)10层42区 阅读 641 投诉
为满足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筛查需要,力争早诊早治,我院特开设儿童髋关节筛查门诊,门诊时间:每周五下午;地点:先施门诊四楼外科门诊6号诊室。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高危因素包括:女孩,第一胎,臀位产或剖宫产(胎位不正),有家族史,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或肌性斜颈等其他畸形,臀部、大腿皮纹不对称,关节松弛,髋关节外展受限,髋关节活动时有弹响等。有上述高危因素的孩子应该重视髋关节检查。欢迎家长带孩子前来筛查。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足部畸形,其治疗方法有保守和手术治疗两类。Ponseti方法是目前公认的保守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最佳方法,并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以往治疗多采用广泛的软组织松解术,手术需要松解足后内侧肌腱、关节囊和韧带,这些组织术后将被大量的瘢痕纤维替代,对足将来的发育、功能和稳定性产生影响,远期将产生行走疼痛、骨关节炎、距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所以目前小儿骨科医生已经达成共识,不仅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应该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年长儿童马蹄足也可以采用Ponseti方法,或者手术与Ponseti方法相结合,尽量缩小手术范围,争取最大限度恢复并长期保留足的功能,让孩子们能正常生活、学习。 以下是我们治疗的一个典型病人的照片:治疗前:石膏固定中:治疗后:
进入六月,气温一天比一天高,炎炎夏日近在眼前,又一个儿童创伤的高发季节即将到来。受伤是父母亲都不希望孩子发生的,但有时又得无奈地面对。孩子骨折以后“要不要手术?”这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儿童骨折要不要手术?这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儿童骨折治疗近年来的一个总的趋势和原则却是明确的,就是“微创”。“微创”是不是就意味着不用手术呢?我想不是的,像以前大孩子股骨干骨折的牵引治疗,我认为就不能算是“微创”,长时间的卧床牵引,孩子要受很多罪,家长也得熬着,最后并发症还不少,虽然不用“开刀”,这也不能算是微创了。还是以儿童股骨干骨折为例,现在通行的处理方法一般是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固定(3-10岁),只需要切两个很小的切口放入髓内针固定,既不像成人骨折钢板固定要做个大切口,肌肉、骨膜切开,创伤比较大,也不像以前的牵引治疗需要长期卧床还无法达到解剖复位。 现在不少儿童骨折都可以进行闭合复位、经皮或小切口内固定,这样既避免了保守治疗、石膏、夹板固定并发症多的问题,也避免了广泛切开复位的二次创伤,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长骨干等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法。 当然,有些特殊部位的骨折因为对复位要求高,对以后功能及骨骼生长影响大,不适合行闭合复位,需要切开复位,如骨骺骨折、关节内骨折以及手法整复不成功的骨干骨折,则首选手术切开复位。 此外,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其骨骼具有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所以儿童骨折不同于成人骨折,不能把治疗成人骨折的常规方法生搬硬套用于儿童骨折的治疗。建议儿童骨折尽量选择到专业的小儿骨科进行诊治。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10月8日第一次患病,黄石医院未能诊断出,只是口服2天抗生素。19日又一次复发,武汉儿童医院检查出为左髋关节滑膜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建议住院治疗。回黄石后黄石的医院只让我们打了三天青霉素,口服三天头孢,11月3日去武汉儿童医院复查,结果说炎症还有,要卧床休息,半年内不能跑跳。然后腿一短一长仍然存在,问过后说没事,3公分内都正常,但是我心里还是不放心。拍过X光片,三次B超都显示髋关节正常,但小孩就是有时走路一拐一拐的。想问一下,小孩也没外伤,也没有先天疾病,为什么会腿一长一短啊,会不会又后也是这样,需要治疗吗?那个滑膜炎我们在家怎么能判断他好了或是复发呢。 福建省立医院小儿外科康映泉:小儿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为自限性疾病,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治疗的关键是关节制动,程度不重的话卧床休息就可以了,程度重则需要牵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由于髋关节炎症导致骨盆倾斜造成肢体假性延长,等炎症消退后就会消失的。一般滑膜炎休息2周就可以了,但是要看好小孩,不要让他太早活动。你的病史很长了,如果卧床休息后没有好转则要行磁共振检查进一步明确髋关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