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好!通知大家两件事,一是我院从17年1月3号起挂号改为全预约制,请患友用儿童医院APP预约挂号。实在挂不到可来我诊室加号,加号数量有限,尽量满足大家;二是中医科病房于17年1月9号正式成立。我因须担负病房查房任务等工作安排,出门诊时间将会调整,有些由全天改为下午,挂号软件上有显示具体门诊时间,请患友就诊一定提前安排好时间。特此通知!
科普:支原体感染与感冒、咳嗽的关系 家长因小孩感冒咳嗽就诊时会听到医生提起是否有支原体感染这个问题,有些家长从家人、朋友口中听到或者自己了解到一些支原体相关的问题,在就诊时也会主动问医生小孩是否有支原体感染。那么,什么是支原体呢?简言之,支原体是大小介乎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微生物,它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传染病,但人群对它普遍易感。小孩中以学龄儿童感染率偏高,婴幼儿亦有发病。病情轻者为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中度为支气管炎,重度或以上为肺炎,及合并其它脏器损害表现。 医生通过综合小孩的症状、体征、化验指标来作出相应的诊断。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化验指标具有参考价值,但不是唯一的确诊指标。因为支原体的化验指标有反映短期感染及现行感染的,有反映既往感染的,有些要多次化验看化验值的变化趋势来判断,另外,监测物有血液样本和咽拭子等差别。所以,还是要请医生来结合病情做出最终判断。 家长需要注意几点:1. 发病至少1周以上验血查支原体才可能有意义,太早期有可能查不出来。查咽拭子除外。2. 如果验血,尽量查支原体抗体IgM,这个是反映小孩目前有没有支原体感染的,还有一种IgG,这个是反映既往感染的,但病程长一点的也可以作为诊断指标,但需要同时表明滴度,即如果报告上仅仅标IgG阳性,意义不大,必须同时有1:80、1:160、1:320等,才有诊断意义。这点请家长验血前问一下你就诊医院报告有无滴度显示,如果没有,这个检验的参考意义就小了。现在还有比较新的化验血或者咽拭子DNA,准确率更高,但灵敏度也高,须达到一定滴度以上才有意义。3. 什么情况下需要化验支原体抗体:一般小孩持续咳嗽2周以上,经过一般对症性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加重的;小孩的同学或日常接触人中有类似发病者的;咳嗽的症状以干咳为主,多呈阵发性的;长期慢性咳嗽的,也需要常规做此化验除外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呼吸道感染是小孩子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几乎每个小孩都有过“感冒”“咳嗽”“发烧”的经历。而反复呼吸道感染则是其中一部分孩子的“常态”,是家长们的“噩梦”。关于如何知道您的小孩是否属于反复呼吸道感染,这个病常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就诊跟医生沟通,治疗期间应了解些什么,以及日常注意事项,等等,这些家长朋友们迫切想知道的问题,我在这里做一个简要的解答。首先:什么是反复呼吸道感染? 通常有两种诊断标准,一种按不同年龄儿童单纯以次数划分,即:0-2岁:上呼吸道感染>7次/年,下呼吸道感染>3次/年;3-5岁:上呼吸道感染>6次/年,下呼吸道感染>2次/年;6-12岁:上呼吸道感染>5次/年,下呼吸道感染>2次/年。另外一种标准:反复呼感≥10次/年(含感冒、扁桃体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单纯肺炎>3次/年,一次呼感迁延不愈>1个月,符合以上任一条均可诊断反复呼感。个人认为第2种方案临床更实用些。第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孩反复呼吸道感染呢? 原因很多。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家长护理不当;初上幼儿园;变更居住地;环境污染;个人卫生习惯;微量元素缺乏或偏食造成营养成分搭配不合理;鼻咽部的慢性炎症如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等;肺部的器质性疾病。等等第三:反复呼感中涉及到哪些相关检查? 如感染症状明显、伴有间断发热,需要做病原微生物检测:细菌、病毒、支原体、结核等;另外根据情况可做免疫功能、肺功能、过敏原、胸片、肺CT和气道血管重建(气道发育畸形、肺发育畸形、血管瘤、血管压迫等)第四:中医眼中的反复呼感和西医有什么不同? 在诊断次数判断上,没有太大区别;在涵盖范围上,比西医更加宽泛,西医通常以感染为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炎症”,中医还包括我们常见的受凉受风,饮食不节(零食、辛辣、过甜、过饱),脾胃不和(脾虚、胃热),体虚(多汗、怕凉)等多种原因。治疗上,中医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方法,急性期先解决感冒咳嗽等问题,等症状改善好转,再调理身体,固本培元。第五:与医生沟通你要解决的问题 就诊时跟医生说明要解决的问题。重点说本次感冒咳嗽的症状,既往病情则简明扼要说当时诊断、病程等(带此前病历最好)。大部分病人都是解决本次疾病的问题,如家长需要针对小孩反复呼感进行中医调理,则需跟医生讲明,医生会根据小孩情况制定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家长通常要求一次看病就一次性解决问题,但反复呼感的调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需要家长多次就诊,一般每周1次,医生通常不会第一次就诊就给小孩开半个月一个月的药,第一医院不允许,第二调理的过程需要医生根据小孩吃药后的反映及病情变化及时作出动态的调整,一个方子吃1个月是不科学的,第三,小孩跟大人不同,常易有急性感冒、胃肠炎等突发状况,这时调理的药是否继续能吃也须咨询医生。第六:平时怎么注意? 根据小孩的体质制定平时生活、饮食上的宜忌。比如体质虚寒的小孩,就不要经常 吃冰糖雪梨,有的家长比较喜欢用偏方自己调理,一咳嗽就给小孩炖冰糖雪梨,那么如果你的小孩是虚寒体质,就有可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还有经常咳嗽伴喘的小孩,注意秋冬不要受风,很容易诱发呼感。降温风大的日子,注意晚上睡觉时要在室内放一盆水,起到保湿的作用(咽喉气管粘膜干燥时抵抗力会下降)。第七:吃中药期间,需要忌口,忌海鲜(海鱼、虾蟹)、羊肉、冷及辛辣刺激食品。
“疳积”浅谈 家里小孩子不爱吃饭了,长得瘦,或者爱发脾气,头发稀疏竖着长,看到这些情况,家里有些老人就会说了:这个小孩有“疳积”。我们在医院就诊时,也会听到医生这样给病人做诊断。但有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疳积呢?它是种什么病呢?下面我们简要的谈一谈这种疾病。 首先,疳积是中医的一个病名,它大概相当于西医的营养不良。疳积,古已有之,在古时,“痧、痘、惊、疳”并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足见其常见的程度。在现代,这个病也不少见,只是病因有所变化,古时小孩多为吃不到营养的食物,是食物的绝对不足造成的。现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再有吃不饱饭的情况了,但饮食营养结构及外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小孩子偏食、挑食明显增多,零食、冷饮增多,喂养方式变化等等,形成了疳积新的一部分病因病机。 那么,疳积的小孩有什么表现呢?本病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男孩稍多;年龄从6个月至16岁均有发病。发病时间越久,程度越重。临床表现有:厌食;喂养困难(偏食挑食、进食慢、含饭、边吃边玩或边吃边看电视等);干呕;进食时腹痛;大便干燥或溏泄;腹胀;消瘦、体重不增或下降、肚子大;头发枯黄分叉、打绺、竖着长;面色黄白、脸上有斑、指甲白点;磨牙、咬手指、咬衣服角等;睡眠障碍、夜间哭闹、盗汗、趴睡、翻身多;脾气大、易烦躁、喜动。 小孩子得了疳积后,自身营养状态变差,日积月累后,对于年龄小的小儿,容易造成体质弱,营养不良,患感冒咳嗽等感染的几率增加。对于学龄期儿童,因小儿8、9岁后即进入青春期,身高、体重在此期会出现很大变化,尤其身高在此期会出现加速生长,通俗称“蹿个儿”或“抽条儿”,这是决定孩子成人后最终身高的关键时期,错过则不会再有。所以学龄期儿童疳积除了自身脾胃营养方面的影响以外,因其长期存在身高增长缓慢,甚至青春期延迟、加速生长不出现,故还要重视本病对于最终身高的影响。 治疗方法上,可以采用中药调理、适当补充生长所需营养元素、中医外治的方法。口服中药健脾养胃方面不多赘述,家长多比较清楚。外治法上需要说明一下,中医外治是口服药物治疗的一个有益补充,因为本病为慢性病,口服药物时间太久,小孩子的顺应性差些,多不能太久坚持,这时配以外治,有提早显效时间,缩短疗程的作用。外治法包括:腹部理疗(低频脉冲点治疗)、挑治(挑疳积、挑“四缝穴”)、推拿/捏脊。治疗疗程多1至3个月。以上外治疗法根据小孩体质及病情具体分析如何使用。 注:挑治疗法请参见我此前一篇关于挑治的科普。
各位患者朋友大家好! 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专业内科综合病房于2014.3.10正式开业了!中医内科综合病房为中西医结合病区,主要针对小儿内科系统疾病中适合中医治疗,并能够突出中医诊治特色的疾病。收治范围如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咳喘、哮喘、腹泻病(轮状病毒肠炎除外)、腹痛、胃及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婴儿肝炎综合征、过敏性紫癜、紫癜肾炎等,并有康复病床针对小儿面神经炎(面瘫)、臂丛神经损伤、胫腓神经损伤、脑炎后遗症等各种神经系统损伤后期中医康复治疗。病区设主任医师2名,责任主治1名,住院医师6名。本人负责责任主治工作,因我曾在北京儿童医院工作十余年,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在消化系统、结缔系统疾病的中医特色治疗上尤其擅长,比如婴儿肝炎综合征、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紫癜、紫癜肾炎等,故我在此类疾病上引进参照了北京儿童医院的治疗方案,特别是中医特色这一方面。希望能够惠及深圳及周边的广大患者朋友。
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风团等,以皮肤不时出现隆起性红色风团块且瘙痒较剧为其临床特征。因其发病快,皮疹时隐时现,反复发生,故传统中医称之为瘾疹。西医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与过敏体质有关。近代气候环境变化、空气污染等日益加重、饮食物中广泛使用农药、抗生素、各种成分的食品添加剂、及滥用药物的致敏作用,使得本病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儿童中尤其常见。西医治疗以抗过敏及缓解症状为主,常用炉甘石洗剂、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过敏药物。中医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以风邪为主,并常夹热、夹寒或夹湿。治疗原则以祛邪为主,但对部分病史较长,反复发病,并伴有易出汗、易感冒、食欲不佳、体重不增或下降等症的孩子,应同时兼顾治本,如气虚的孩子加用黄芪或玉屏风散,血虚的加用当归养血润燥。 发病及治疗用药期间应注意饮食清淡、忌食草菇、虾蟹等发物,生活作息规律。患处尽量避免搔抓。
每周六、日、一、三全天,二、五上午半天。深圳市儿童医院4楼中医科4诊室。(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7019号,深圳音乐厅对面)每周五下午4点至晚8点受邀在和顺堂国医药馆布心彩世界店。(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路8号布心彩世界家园入口处,0755-88319990)
小儿也有妇科疾患吗?我们人生有四分之一是处于小儿和青春期阶段,这也是女性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发育的重要阶段。此期间由于遗传、环境、感染、营养、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可发生一系列疾病。所以女童和成人一样会有妇科疾患。此期间发生的疾病不仅在发病时带来患者及家长的痛苦,有的甚至影响患者终生。小儿常见的妇科疾病有哪些?生殖器官的炎症,如各种细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淋菌性阴道炎等;阴唇粘连,阴道异物,外阴营养不良,情感交叉擦退综合症。生殖器官缺陷及畸形,如无孔处女膜,先天性无阴道,阴道横隔,子宫发育异常;女童性早熟;青春期月经异常,如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等;阴道或卵巢肿瘤。什么情况需要到小儿妇科就诊?广义讲,自出生起至18周岁的女性,生殖系统出现异常均可到小儿妇科门诊就诊。具体讲,如果小孩出现以下一些症状,应及时就诊:例如婴儿期发现外生殖器发育异常;小孩尿流变细或尿线分叉,排尿时哭闹,或用手搔抓外阴;外阴红肿、瘙痒,有脓性分泌物伴有异味或豆腐渣样分泌物;不明原因的阴道出血;青春前期女童乳房硬结触痛;月经异常等;中医小儿妇科对小儿阴道炎的治疗有什么特点?针对小儿妇科常见病的特点,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例如根据幼女外阴阴道炎发病率高,易复发的特点,选用对皮肤刺激较小,又具有较好抗菌作用的中药,采用坐浴外洗的方法,使药物直达病所,效果显著。中药外洗及坐浴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无创无痛、简便价廉的优点,患者易于接受。女孩性早熟看中医行吗?性早熟是一种生长发育异常,表现为青春期特征提早出现,女孩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前发生月经初潮。如果不加干预,骨骺过早闭合,致使患儿最终身高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约1/3患儿成年后身高达不到150 cm。我科运用中医理论传统中药治疗能使性早熟的症状得到控制,乳核缩小或消失,雌激素水平和骨龄得到有效抑制,延缓性腺发育,降低雌激素水平,为身高增长赢得时间。与同类西药相比,具有无创无痛、简便价廉的优点,顺应临床需要。就诊指南: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静4诊室就诊
过敏性紫癜患儿家长应该了解的知识 小孩得了过敏性紫癜,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过敏性紫癜,这是一种免疫性血管炎,感染或者各种过敏性因素均可诱发,主要影响人体的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比较广泛的是皮肤型,即皮肤上面可见出血点、出血斑、或者微突起的红色皮疹,可伴有局部组织的肿胀。这是因皮肤上血管受累造成。皮肤型是本病最常见的一个类型。本病尚可见关节型、肾型(紫癜肾炎或肾病)、腹型、脑型等,道理相同,都是因为各处的血管受累而造成。 这里需要注意第一个问题:皮肤型很常见,但是对人体伤害是最小的。所以家长不必为小孩皮肤上多一个血点或者少一个血点而过度担心。有的家长格外“重视”小孩身上的皮疹,每天数,多一个小点都担心不已,问医生是不是病情又严重了?怎么又出新的了?在这里解释一下:过敏性紫癜的病程偏长,至少也要一个月,平均3个月以后才渐趋稳定。在此期间,出现皮疹的反复都很正常,即便是在用药的情况下。用药方案一般不需特殊调整,除非出现腹痛、关节肿痛、血尿等其它合并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自己“稳住”,不要把急躁的心情传染给小孩,或频繁跑医院造成二次感染。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患病起就要一直监测尿常规直至病愈后半年。生病时就伴有肾脏损害表现的家长在这里不需要过多嘱咐,这里主要是针对刚起病时肾脏“没事”的。有的小孩得病1、2个月查尿都没有问题,可能过半年因为其它原因查尿就发现尿潜血或者尿蛋白阳性了。或者有的家长说刚开始尿还没事,怎么到后来反倒出现问题了呢?根据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表明,过敏性紫癜的肾脏损害早在病初就出现了,但多数早期的是隐性的,查一般的尿常规及肾功能均不能发现,要看病理或者查肾小管系列(尿NAG、尿微量白蛋白、尿视黄醇蛋白、尿IgG等)才可发现。这种相对“隐性”的状态多数在发病2周左右转为“显性”,即尿蛋白阳性或潜血红细胞阳性。也有部分患者在所有症状都消失后,病程的1至3个月才会表现出来。所以我们会在早期用药是加用保护肾脏的药物,而家长也要认识到,自从诊断了过敏性紫癜这个疾病开始,肾损害就已经客观存在了,它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长短需要进行动态监测及治疗。 第三个问题:本病属于慢性病,尤其是诊断了紫癜性肾炎的,病程3个月到半年,中医治疗本病有特效,但需要坚持服药及注意禁忌。
治疗机理:针挑的部位为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二指节中点,共8个,此处为针灸穴位之四缝穴。四缝为经外奇穴,在经络上与三焦、命门、肝、小肠相关联。根据报道临床观察有平肝泻心、理脾和胃作用,针之可调整三焦,燥湿驱虫,理脾生津。临床可专用本法治疗小儿疳证;也可配合汤药,作为辅助疗法。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四缝穴可使唾液分泌增加,提高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强度)增加。对于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者,针刺四缝穴后,发现血清钙、磷均有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结果钙、磷乘积增加,有助于患儿的骨骼发育与成长。具体操作:有针挑四缝穴及挑脂法2种,后者创口深、出血多,目前少用。临床主要以前者为主。挑液法(针挑四缝穴):(1)选用三棱针(或圆利针、缝衣针、1ml注射器针头)备用。(2)洗净患儿手掌,以络合碘局部擦拭消毒。(3)用消毒三棱针挑刺上述横纹中心,对准挑点,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摇,术者以左手在第一指节腹面向针尖方向按准,随即出针,针口可见少许粘黄液体(也有清稀液体渗出量多),用指挤压,使液尽出,见血为度,再用消毒干棉球拭去。患儿两手8指均一一挑刺,血出则用干棉球压之,嘱患儿(或家长帮助)捏紧双拳,以压迫止血。(4)疳积重者,刺出全是稠质粘液,轻者粘液夹血,未成疳者无粘液而见血。隔日或隔2、3日针挑1次,一般针挑3-6次,粘液渐少,直至无粘液,仅见血为止。本疗法目前深圳儿童医院中医科已开展,就诊时间见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