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部主取寸口脉,分三部寸关尺,左右有脏腑分部这是从古至今中医家的共识,切之有轻中重三切九取,号之十八下,至少可明八纲,古医家取象而成。春弦夏洪秋毛冬沉之变化,什么时候变有五运六气之时辰,左右强弱之运转,明脏腑阴阳气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之转化,用药之散敛补泄发藏之性味功效选方组方遣药之精微。脉之理中医之精髓认真研习,勿切之人但勿诋毁(不知无罪)治病救人。据脉调方用药才能让肿瘤复发转移低一些,肿瘤细胞进展破坏慢一些,生命长一些。
关于肿瘤患者饮食目前物质的摄入一般没有问题也就是吃饭问题能完全解决,任何针对肿瘤患者正确给予饮食仍然是患者及家属反复咨询的一个问题。明确补的意义,不是靠海参、鲍鱼、鱼翅等等稀奇的东西,只要有食欲就行,自然界的三大物质脂肪、淀粉、糖调好味就是最好的补品,首先明确物质可以互生,只要不偏食,自身代谢正常,一般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有一类肿瘤早中期手术及其它治疗后需要控制体重少服高能量的食品,如:乳腺癌、卵巢癌、大肠癌等对肿瘤的控制有好处。如果是消化道的如肝癌、胰腺癌、胆囊癌、胃癌服用食品以少食多餐为主,以容易消化的食品为主。放化疗期间消化功能受到影响以容易消化的食品为主,适合患者的口味最重要。腹腔手术后的病人粗纤维要少吃,容易产生腹痛甚至梗阻。年龄大的病人一定要让患者服用容易消化的食品,本身饮食的量需要不多,因为自身消耗减少代谢较慢,只要能维持平时的食量或适当少一些不要紧,不要生病后以饮食的多少才认为关心了病人,临床常见吃的病人发吐、吃的病人腹泻、吃的病人打溲嗝等等现象一定要避免。适当忌一下口,注意饮食相互搭配对肿瘤患者有好处。其它见我的文章饮食宜忌篇。
肿瘤多学科治疗不能简单理解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不可缺少的理念,MDT下以患者为中心,中西医并重而非科室为中心。就是内科、外科、放疗、生物治疗、中医(古代中医就有十三科,综合中医院现有医技科室设置非常全)等多个学科对同一患者共同制定诊断治疗方案。肿瘤首先是明确诊断离不开CT、MRl、超声、核医学、内镜室、检验病理等辅助科室共同参与才能给出确切的诊断才能大体分期论治,个别病例都很难确诊。附一个临床偏见偶尔遇见患者及家属(家属还要多些)中医为什么摸不出来直问专家,告知你们这点我们发现问题摸脉能明证候之阴阳虚实气血之强弱浮沉为遣方用药而为之,绝对有用,理之深非常人能切(及),但永远摸不了癌细胞类型。治疗上择期选择手术、放化疗、生物治疗、中医治疗(参阴阳五行,运五运六气,古中医就分十三科不仅中药绝不能不知道中医一定有外科)等手段而且还必有先后主次交叉进行同步使用的规划,临床专家必须具备系统全面的肿瘤诊断、治疗的学科前缘知识与世界方法同步加上中医就是世界较好的,还要根据患者身心状况参照并发症及多系统器官侵犯或损害情况离不开营养科、心内科、肾病科、肝病科、介入科、临床药理甚至重症医学科等相应的学科参与相互努力尽可能让患者包括治疗上及身心上获效获益,面对患者及家属还要花费10至15分钟“教会及懂得起”怎么去参与治疗,医生把控好了有一类患者单纯中医治疗可能是最佳选择。
现在肿瘤患者一旦阅读病理报告看见浸润性生长或微浸润心里就忧伤焦虑。浸润是肿瘤细胞生长表现,是肿瘤细胞向周围蔓延性放射性生长,包括细胞粘连和突破基底膜,组织浸透,血管渗透,淋巴渗透,浆膜及黏膜蔓延,这是恶性肿瘤的生长特点主要是看范围就是浸润范围如小于5㎜一般就无所谓的。这如同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初始就是膨胀过程就是肿瘤过度增生一样,手术了就好了如癌前病变和原位癌。种子外壳脱落开始发芽苞就如微浸润突破基底膜这时及时手术甚至微创(局部消融、放疗)也可以完全治愈,芽苞外露就好像空腔脏器的肌层浆膜层受浸,生须根如同周围组织浸透脂肪、血管、淋巴管受浸这时及时治疗就预后很好。前面这些情况患者都要有积极治疗的信心及生活的自然乐趣。即使周围器官受浸远处转移也要像刨树根一样丢一根算一根,切断一截算一截,中西医结合治疗。最重要的是正确咨询和理解医学述语及治疗选择与规划。
阴阳应象大论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 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下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水为 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 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 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 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 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 ,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内外之应,皆有表里。其信 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 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 ,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 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 为嚘,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 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 ,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 甘伤肉,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 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 ,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 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 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 ,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异名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 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 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 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 ,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 ,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 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 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 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 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 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 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 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 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 掣引之。大意本文集中论述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广泛联系自然界和人体生埋、病理变化的诸多 征象,加以论证,故名阴阳应象大论。本文是“内经”一书中论述“阴阳”基本概念和在医学上予以应用的重 要篇章。文中运用阴阳阐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和事物的矛盾统一规律,并将阴阳五行学说与天、地、人之间的联 系进行分类和归纳,从而以阴阳学说指导医疗的应用和实践。译文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水分为阴阳,则水属阴,火属阳。人体的功能属阳,饮食物属阴。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如果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经气耗伤,精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食不节而受损伤。味属于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于阳,所以趋向上窍。味厚的属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泄下的作用,味薄的有疏通的作用;气薄的能向外发泄,气厚的能助阳生热。阳气太过,能使元气衰弱,阳气正常,能使元气旺盛,因为过度亢奋的阳气,会损害元气,而元气却依赖正常的阳气,所以过度抗盛的阳气,能耗散元气,正常的阳气,能增强元气。凡气味辛甘而有发散功用的,属于阳,气味酸苦而有通泄功用的,属于阴。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发生偏生,则阳气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了偏生,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了偏生,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阳偏生则表现为热性病症,阴偏生则表现为寒性病症。寒到极点,会表现热象。寒能伤形体,热能伤气分;气分受伤,可以产生疼痛形体受伤,形体可以发生肿胀。所以先痛而后肿的,是气分先伤而后及于形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先病后及于气分。风邪太过,则能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则能发生红肿;燥气太过,则能发生干枯;寒气太过,则能发生浮肿;湿气太过,则能发生濡泻。大自然的变化,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它影响了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可以伤形。突然大怒,会损伤阴气,突然大喜,会损伤阳气。气逆上行,充满经脉,则神气浮越,离去形体了。所以喜怒不加以节制,寒暑不善于调适,生命就不能牢固。阴极可以转化为阳,阳极可以转化为阴。所以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了风气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季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黄帝问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圣人,讲求人体的形态,分辨内在的脏腑,了解经脉的分布,交会、贯通有六合,各依其经之许循行路线;气穴之处,各有名称;肌肉空隙以及关节,各有其起点;分属部位的或逆或顺,各有条理;与天之四时阴阳,都有经纬纪纲;外面的环境与人体内部相关联,都有表有里。这些说法都正确吗? 歧伯回答说:东方应春,阳生而日暖风和,草木生发,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气,肝气又能滋养于筋,筋膜柔和则又能生养于心,肝气关联于目。它在自然界是深远微妙而无穷的,在人能够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在地为生化万物。大地有生化,所以能产生一切生物;人能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就能产生一切智慧;宇宙间的深远微妙,是变化莫测的。变化在天空中为风气,在地面上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苍,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的变动为怒。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风气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南方应夏,阳气盛而生热,热甚则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长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充足,则又能生脾,心气关联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徽,在五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忧,在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为喜。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热能伤气,以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 中央应长夏,长夏生湿,湿与土气相应,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能滋养肌肉,肌肉丰满,则又能养肺,脾气关联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哕,在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的变动为思。思虑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以风气抑制湿气,甘味能伤肌肉,酸味能抑制甘味。西方应秋,秋天天气急而生燥,燥与金气相应,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气,肺气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则又能养肾,肺气关联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病变的表现为咳,在窍为鼻,在无味为辛,在情致的变动为忧。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热能伤皮毛,寒能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苦味能抑制辛味。北方应冬,冬天生寒,寒气与水气相应,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长骨髓,骨髓充实,则又能养肝,肾气关联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气,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在病变的表现为战栗,在窍为耳,在五味为咸,在情致的变动为恐。恐能伤肾,思能够抑制恐;寒能伤血,燥(湿)能够抑制寒;咸能伤血,甘味能抑制咸味。所以说:天地是在万物的上下;阴阳如血气与男女之相对待;左右为阴阳运行不息的道路;水性寒,火性热,是阴阳的象征;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原始能力。所以说:阴阳是互相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黄帝道:阴阳的法则怎样运用于医学上呢?歧伯回答说:如阳气太过,则身体发热,腠理紧闭,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体亦为之俯仰摆动,无汗发热,牙齿干燥,烦闷,如见腹部帐满,是死症,这是属于阳性之病,所以冬天尚能支持,夏天就不能耐受了。阴气盛则身发寒而汗多,或身体常觉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厥逆,如见手足厥逆而腹部胀满的,是死症,这是属于阴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这就是阴阳互相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黄帝问道:调摄阴阳的办法怎样?歧伯说: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则人身的阴阳就可以调摄,如其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发生早衰现象。一般的人,年到四十,阴气已经自然的衰减一半了,其起居动作,亦渐渐衰退;到了五十岁,身体觉得沉重,耳目也不够聪明了;到了六十岁,阴气萎弱,肾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会常常流着眼泪鼻涕。所以说:知道调摄的人身体就强健,不知到调摄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本来是同样的身体,结果却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两种情况。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注意共有的健康本能;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只知道强弱异形。不善于调摄的人,常感不足,而重视调摄的人,就常能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即使已经年老,亦可以身体强壮,当然本来强壮的就更好了。所以圣人不作勉强的事情,不胡思乱想,有乐观愉快的旨趣,常使心旷神怡,保持着宁静的生活,所以能够寿命无穷,尽享天年。这是圣人保养身体的方法。天气是不足与西北方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的右耳也不及左边的聪明;地气是不足于东南方的,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的左手足也不及右边的强。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歧伯说:东方属阳,阳性向上,所以人体的精神集合于下部,集合于下部则夏部强盛而上部虚弱,所以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利。如虽左右同样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则身体的右侧较重,在下部则身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阴阳之所不能全,而人身亦有阴阳左右之不同,所以邪气就能乘虚而居留了。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天有八节之纲纪,地有五方的道理,因此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无形的清阳上生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而能始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循环不休。懂得这些道理的人,他把人体上部的头来比天,下部的足来比地,中部的五脏来比人事以调养身体。天的轻清通于肺,地的水谷之气通于嗌,风木之气通于肝,雷火之气通于心,溪谷之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肾。六经犹如河流,肠胃犹如大海,上下九窍以水津之气贯注。如以天地来比类人体的阴阳,则阳气发泄的汗,象天的下雨;人身的阳气,象天地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气,象阳热的火。所以调养身体而不取法于自然的道理,那么疾病就要发生了。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急如疾风暴雨。善于治病的医生,于邪在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至邪在肌肤才治疗;又更差的,至邪在五脏才治疗。假如病邪传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之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之湿气,感受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所以善于运针法的,病在阳,从阴以诱导之,病在阴,从阳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里面的病变;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进行治疗,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所以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先辨别病症的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是否,来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之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刺法而愈;及其病势正盛,必须待其稍微衰退,然后刺之而愈。所以病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消减之法治之;其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之。形体虚弱的,当以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当补之以厚味。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导之法;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渍以使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泄;病势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状,以制伏之;实症,则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在阴在阳,以辨别其刚柔,阳病应当治阴,阴病应当治阳;确定病邪在气在血,更防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所以血适宜用泻血法,气虚宜用导引法。
目前因为肿瘤患者早期诊断,综合治疗生存5年,甚至5年不复发不转移的较多,是一个预后较好的一个群体,应该注意什么?介绍五年生存率给患者五年生存率是医生用来评价手术和治疗效果的,如果癌症患者经手术治疗能生存5年以上,即可认为肿瘤被治愈的可能性为90%。这是因为癌症和其他疾病不同,难以治愈。不少患者经过手术切除、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之后,从表面上看,精神、饮食、休息都不错,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生化指标、X线、超声甚至CT检查也发现不了任何异常,但在3年或5年后可能又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专家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资料统计,发现肿瘤患者的复发和转移,大多数(占80%)是在手术根治术后3年左右,10%是发生在治疗后5年左右,这就形成了用"五年生存率"的概念去评价某一癌症的治疗效果。大量临床调查还发现,肿瘤患者如果能生存5年以上,发生复发和转移的仅占10%。所以"五年生存率"不意味着只能活5年,而是意味着已接近治愈。 癌症患者在治疗后五年期内及其后,需要定期复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才可使自己健康长寿。
体质不能以寒热湿阴阳而定,正确使用天干地支,通过分生辰八字,来查询八字中的五行分布情况,以及八字中五行缺什么、八字中五行喜用神是什么。五行:金、木、水、火、土。阳五行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看病人时可以参考下面转载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体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总结出木、火、土、金、水形之人。不同体质的人在养生上有不同的关注点哦,咱们一起来看看自己的体质吧!一、木形体质的人皮肤苍白,头小,面长,两肩广阔,背部挺直,身体小弱,手足灵活。并有才能,好劳心,体力不强,多忧虑,做事勤劳。这种人对于时令的适应,大多能耐于春夏,不能耐于秋冬,感受秋冬寒冷之气的侵袭,就容易生病。木形人多愁善感,其体质特征为:身材比较瘦,个子比较高,皮肤白,喜欢安静,不喜欢户外活动。如果以古人来形容,他们属于典型的文弱书生,男性如玉树临风,女性则是婀娜多姿,不爱多说,属于沉默寡言型。典型人物:林黛玉就是典型的木形人体质。特别注意:木形人大多出生于春季,五行中木性多。这类人要注意的器官是肝与胆,其次是筋骨和四肢。二、火形体质的人皮肤赤色,脊背肌肉宽厚,脸形瘦尖,头小,肩背腹匀称,手足小,步履稳重,对事物的理解敏捷,走路时肩背摇动,背部肌肉丰满。其性格多气、轻财,缺乏信心,多虑,认识事物清楚,爱好漂亮,性情急,往往不能享有高寿而突然死亡。这种人对于时令的适应,大多能耐于春夏,不能耐于秋冬,感受秋冬寒冷之气的侵袭,就易于生病。火形人充满活力,其体质特征为:体形比较瘦小,肌肤薄弱,面色红润,精气神十足。走路抬头挺胸,行动敏捷。他们的脾气急躁,容易发怒,但他们敢做敢当,不怕困难,胆量过人,喜爱冒险。典型人物:孙悟空就是典型的火形人。特别注意:火形人大多出生在夏季,五行中火性多。这类人要注意的器官是心脏与小肠,其次是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三、土形体质的人皮肤黄色,面圆,头大,肩背丰厚,腹大,大腿到足胫部都生得壮实,手足不大,肌肉丰满,全身上下都很匀称,步履稳重,举足轻。他们内心安定,助人为乐,不喜依附权势,而爱结交人。这种人对于时令的适应,大多能耐于秋冬,而不能耐于春夏,感受春夏温热之气的侵袭,就容易生病。土形人大智若愚,体格比较健壮,身材匀称丰满,适合从事体育运动。他们有时给人以木讷的感觉,但属于大智若愚的类型。他们办事谨慎,遇大事很镇静,不惊慌失措,忠厚笃诚,适应性强。典型人物:张飞就是典型的土形人。特别注意:他们多出生于每季度的最后18天,五行中土性多。这类人要注意的器官是脾与胃,其次是肠及整个消化系统。四、金形体质的人面方正,皮肤白色,头小,肩背小,手足小,足跟坚厚而大,好像有小骨生在足跟外面一样,骨轻。为人清白,性情急躁刚强,办事严肃果断利索。这种人对于时令的适应,大多能耐于秋冬,不能耐于春夏,感受春夏温热之气的侵袭,就易于生病。金形人坚持原则,其体质特征为:体形虽然比较瘦小,但脊背较宽,属上宽下窄型,四方脸,鼻直口阔,四肢清瘦,动作敏捷,皮肤较白,呼吸平缓,但容易出汗,说话虽少,但语出惊人,为人敦厚,做事认真,坚持原则。典型人物:诸葛亮是典型的金形人。特别注意:他们多出生于秋季,五行中金性多。这类人需要注意的器官是肺与大肠,其次是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五、水形体质的人皮肤黑色,面部不光整,头大,颊腮清瘦,两肩狭小,腹大,手足好动,行路时身摇,尻骨和脊背很长。他们的禀性无所畏惧,善于欺骗人,以致常因杀戮致死。这种人对于时令的适应,大多能耐于秋冬,不能耐于春夏,感受春夏温热之气的侵袭,就易于生病。水形人高深莫测,比较胖,皮肤较黑,行动比较迟缓,沉默寡言,神情不定。水形人表面上显得是个大好人,但实际上性格多疑嫉妒,从不相信别人,即使对人好也只是利用别人,心胸比较狭窄,容不得别人的一点成功。典型人物:曹操就是典型的水形人。特别注意:他们多出生于冬季,五行中水性多。水形人要注意的器官是肾与膀胱。以上只是对人体体质的大致分类。对同一个人,不管利用哪种方法,都可进行分析。但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种方法所列出的不同类型的体质,实际上很少单独出现,一般都是混合而出现的,例如木形体质的人可兼见火形体质的表现。咱们对照自己的体质倾向性,稍加注意‘
提及效案分享原因,主要针对肿瘤治疗疗效评估与其它疾病有别。简单可以归纳成缓解的标准: 目标病灶的评价 CR :所有目标病灶消失。 PR :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 ≥ 30%。 PD :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 ≥ 20%或出现新病灶。 SD :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有缩小但未达PR或有增加但未达PD。 非目标病灶的评价 CR :所有非目标病灶消失和肿瘤标志物水平正常。 SD :一个或多个非目标病灶和/或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持续存在。 PD :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或/和存在非目标病灶进展。 (其它内容省略),所以没有使用验案分享。一例是舌癌颈部侵单纯中药治疗一例是腹股沟湿疹样癌单纯中药治疗,体征表现差不多,上以清热解毒下以清热解毒利湿为法治效如图。介绍目的是中药治疗肿瘤一定有用。舌癌颈部侵犯图湿疹样癌图 两图是治疗前及治疗后图片对比。祖国医学博大精深。
1、如果机体有肿块一定要明确细胞学等诊断,价值在于治疗方案的选择。2、治疗方案的制定以专家意见为准。3、能手术一定评估手术机会,放化疗有副作用基本上能耐受或恢复,而且有时间段及最佳时期,听从专家的医嘱及注意事项(一定是肿瘤治疗相关学科如手术、化疗、放疗、中医中药等等)。4、疾病的治疗1-3月是关键不要错过机会。5、中西医结合治疗上选择先后、缓急、主次、效价。6、对疾病正确对待,对患者建立治疗信心生存希望。7、生活继续,饮食保持患者习惯,根据不同疾病要求就行,以合口能消化为常识。8、药品及食品严格区分。药以辨病与辩证使用,饮食以色香味俱全为佳。仅仅是参考,闲暇随笔。
化学药物治疗癌症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被公认为癌症主要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恶心呕吐是化疗常见的副反应之一,发生率为65%——85%左右,顺铂几乎达100%,现代医学从呕吐机制的因素进行认识,虽然化疗诱发恶心呕吐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就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化疗呕吐大致可分为中枢性机制或胃肠道机制两个方面,研制了DA受体拮抗剂、5—HT受体拮抗剂及NKI受体拮抗剂,前两者对迟延性呕吐疗效差,后者急性和延迟性呕吐均有效。对胃肠粘膜的保护,减少对嗜铬细胞大量的刺激对防呕吐也有一定作用。中医中药在防治化疗呕吐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存在诸多不足,一般方剂起效较慢特异性不强,机理探讨较少,只限于某方某效的水平上,研究停留在呕吐的表现上,很少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其中枢或外周的内在药效机理。所以为开拓新的治疗思路,寻找对化疗呕吐规范的治疗方法,并揭示其机理,提出认识,简述如下。1 化疗呕吐病因认识及症状表现化疗药物在中医医药长河中是近来所面临的新兴课题,是治病和致病的双因素,在治病的同时又能致病。中医认为呕吐的病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化疗药物作为病因似在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卷,疠气疫毒,外伤及虫兽伤之外,又似有某些方面的联系。化疗导致的呕吐症状表现多种多样,病势有缓有急,与呕吐同现可能有肝肾甚至心肺等脏腑病变,五脏六腑一因(化疗药物)多伤,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倦怠乏力,脘闷不食,头晕心悸,四肢酸软,面色胱白。伴有腹泻或腹胀,面色唇甲发暗,发脱,舌质淡,苔滑腻,脉濡弱。2 证候及治法分析肿瘤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转移根本上是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失调,病邪由浅入深,终致“邪气淫溢”而变证多端。化疗药物,(毒物)攻伐人体,五脏受病,变症多端,从呕吐而论,化疗呕吐尤伤脾胃肾三脏。人体的正气强弱,可以决定化疗呕吐的轻重,正气强则反应轻,正气弱则反应重。肾与脾胃形成“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的依赖关系。在脏腑,呕吐病位在脾胃,但五脏六腑中互根互用,尤赖于肾,“肾为胃之关”。胃主受纳水谷,肾主气化水液,胃之水液皆由肾之气化而转输膀胱而排出体外,反之,若肾失气化,不能生气化水,水液亦会上逆于胃,因肾为牡藏,位于北方而主水液,,又肾居于下焦,内藴真阴真阳,为命门所居之处。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消磨水谷,其气以降为顺。若肾阳虚弱,命门火衰,肾气无以化生,肾气不足则不能化气行水,而致水聚内腑,胃在中焦,其气主降,水聚于下焦,水道不利,胃气阻滞不得其降,必挟肾之聚水而上逆于胃,发为呕水。由此可见,肾气虚衰,失于化气行水,关隘失守,水聚而上攻于胃,致胃气失和,冲逆于上,可发呕吐,脾气耗损则发为倦怠乏力,脘闷不适,头昏心悸,四肢酸软面色光白光,肾气受损,则脱发,腰酸腿软。因此认为化疗药物进入人体,是毒物攻伐使正气耗伤,健运失司,气机阻滞,胃气上逆,“入脉入髓”,多脏受损,同时不能调护也有关系。化疗药物作为邪,是毒物攻伐的过程,认为这些具有细胞毒性的药损伤的是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健脾使脾达健运,和胃胃气和降,固肾使肾能运气行水,则升降有序,气机调畅,健脾固肾使正气存内(有学者现代药理学研究健脾益气药物能提高动物对化疗药物的耐受力,对多种化疗药物均有明显的整体解毒作用。因此认为健脾和胃固肾是治化疗呕吐的基本法则。3 方药选择及应用方药由香砂六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化裁,由木香、法夏、砂仁、人参、熟地黄、山药、陈皮、玉竹等组成。香砂六君子汤原主治脾胃气虚,寒湿滞中焦,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六味地黄丸功用滋补肝肾。方中人参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智之功,善治气虚欲脱,脾气不足,肺气亏虚以及血虚阳萎等证。《本草经蔬》:“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益真气,则五脏皆补矣”。茯苓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用于脾虚证,心悸,失眠及水肿。《世补斋医书》:“茯苓可以行水”,“茯苓又可以行湿”。山茱萸味酸微温,归肝肾经。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肾。《别录》:“强阴益精,安五脏”。《雷公炮灸论》:“壮元气,秘精”。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功效养血滋阴,补精益髓。《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法夏性温,归脾胃、肺经。《药性论》:“……开胃健脾,止呕吐”。……方中多味药有健脾补肾填精之效,使正气固护同时木香、陈皮、法夏等有和胃降逆之功,全方使正气固护,“ 邪”不能侵,气机通畅,胃气以降,呕吐自止。用药时间要求一般在化疗用药前2—3天开始服用中药,甘润之味偏重,酸涩之味宜轻(病员感受,酸味重难以下咽)化疗中配合DA受体拮抗剂,5—HT受体拮抗剂等,化疗前后以脾胃药物为重,化疗间隙以固肾之药为主,化疗结束后,可连续服用,随症加减,至化疗疗程结束,能明显减轻,甚至控制恶心呕吐,减少迟发性呕吐的发生,同时可以保护人体的正气。该法则及用药是临床实践的总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要积极进行化疗呕吐,尤其是迟发性呕吐的机理及临床探讨,发挥中医中药的特长,尽快走在时代的前列。 处方治则也可以防治骨髓抑制,升高白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