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螺旋形、微需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恶性淋巴瘤等胃内疾病。但幽门螺杆菌导致的胃外疾病,你知道吗?第一,幽门螺杆菌与缺铁性贫血。HP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机制为HP感染直接导致胃黏膜损伤和失血,进而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壁细胞泌酸功能减弱,可降低胃液酸度和维生素C浓度,胃酸和维生素C浓度降低,可影响高铁还原成亚铁,肠道对亚铁的吸收从而减少,另外高铁可通过Fenton反应(芬顿反应)产生自由基,损伤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减少肠道铁的吸收,最终导致缺铁性贫血。第二,幽门螺杆菌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P感染可引起慢性免疫刺激,与血小板某些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从而诱导机体产生血小板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国外有报道1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中,11例胃HP感染,HP根治后,8例病人血小板计数均有显著升高,其中6例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消失。第三,幽门螺杆菌与巨幼细胞性贫血。HP感染可诱导机体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从而损伤胃黏膜细胞,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导致壁细胞受损,胃酸、胃蛋白酶和内因子分泌降低,因此食物中VitB12释放障碍及其与内因子结合减少,影响VitB12吸收。第四,幽门螺杆菌与过敏性紫癜。HP感染可诱发速发型超敏反应,释放抗原,刺激浆细胞产生特异性HP-IgE,进而导致肥大细胞被激活,释放出组胺,激肽原酶,硫酸软骨素等,从而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血浆渗出和水肿。第五,幽门螺杆菌与肝癌。①研究发现,HBV-DNA阳性,HBeAg阳性者HP感染率高达75.6%,提示HP感染可能对乙肝病毒的复制有促进作用。而通过对原发性肝癌的测序,发现肝癌组织螺杆菌属16SrRNA序列与HP的16SrRNA序列有97.8%的同源性,通过14碳呼气试验对肝癌病人进行检测,发现HP感染高达85.5%,提示HP与肝癌有相关性。②过去长期认为HP仅寄生于胃黏膜,但近来,研究人员在胆汁及肝脏中同样检测到HP的存在。HP可能通过oddi括约肌逆流至胆道进入肝脏,也可能通过门静脉循环或淋巴循环到达肝脏。③HP感染过程中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自由基以及一氧化氮等,这些与肝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在肝癌发展过程中,HP可能起到桥梁或协同作用,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第六,幽门螺杆菌与冠心病。HP可以通过以下机制引起冠心病:①炎症反应,HP感染可引起炎症细胞增多,聚集和激活,这些炎症细胞可分泌TNF-α,IL-1,IL-6等细胞因子,增加冠状动脉平滑肌损伤过程的应答。②影响脂质代谢,TNF-α可抑制脂蛋白酶的活性,引起脂代谢紊乱,血浆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氧自由基浓度升高,促进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③维生素B12和叶酸吸收不良,导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高半胱氨酸可以抑制内皮细胞分泌NO,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进而导致血栓的形成。第七,幽门螺杆菌与皮肤病。据相关文献,1998年加斯巴里尼医生就发现,55%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患者的胃内可查出幽门螺杆菌,经抗菌治疗消除幽门螺杆菌后,有81%患者荨麻疹不再发生。而且,这类病人体内往往存在特异性IgE型抗幽门螺杆菌抗体,可持续释放抗原,导致人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引起组胺释放。体内外研究也发现,HP可引起人体局部的微血管损伤和功能失调, 这可诱发或加重皮肤水肿或风团的形成。此外,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通过改变胃黏膜的通透性,促进组胺的释放,引起人体内的免疫功能紊乱,诱发机体体液免疫失去平衡,产生特异性抗幽门螺杆菌IgE。也有人报道,区域性斑秃病人与健康成人相比,HP感染率明显升高,还有报道说银屑病,酒糟鼻也可能与HP感染有一定相关性,久治不愈的皮肤病,予以HP根治后,症状有可能得到改善。第八,幽门螺杆菌与2型糖尿病。①HP感染导致的慢性炎症反应可促进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在胰岛素抵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②HP感染可导致组织及全身的氧化应激,增加循环中过氧化脂浓度,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糖耐量降低、糖尿病的形成;③HP感染可导致胃肠内激素水平紊乱。使生长抑素水平下降,胃泌素的释放增加。生长抑素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对胰岛素的释放有抑制作用,胃泌素能减少小肠对糖的吸收,并刺激糖依赖性胰岛素的分泌,两种激素平衡被打乱后通过负反馈导致胰岛素释放的增加,产生胰岛素抵抗,进而促进糖尿病的发生。第九,幽门螺杆菌与口腔疾病。有研究者通过3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不同部位幽门螺杆菌检测发现,口腔牙菌斑、唾液、舌背黏膜、颊黏膜和黏膜等部位存在着幽门螺杆菌,且以牙菌斑中居多。研究发现,HP感染可能与牙周炎、口腔黏膜扁平苔藓、复发性口腔溃疡、龋病、口腔癌和口臭相关,根治HP后,病程缩短、复发周期延长、自觉症状减轻。第十,幽门螺杆菌与妊娠剧吐H.pylori感染与HG的关系备受国外学者的关注。一般认为HG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增高有关。近年来有研究提示,HG可能与H.pylori感染有关。Frigo等研究认为,在早孕期间,由于类固醇激素水平上升,导致水钠潴留,细胞内、外液体比例失调,从而引起孕妇体内酸碱度变化。在胃肠道,这种变化可能导致孕妇潜在的H.pylori感染的发作,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临床上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第十一,幽门螺杆菌与胆囊结石近年来关于H.pylori在胆囊结石形成的作用研究结论尚不统一。Neri等研究发现,在胆管内出现H.pylori DNA和抗原蛋白的同时也可能有相同原型的H.pylori存在于胆管和肠道内,认为肠道可能是胆管感染的细菌来源地。Maurer等研究认为,H.pylori感染对鼠科动物的胆固醇结石形成不起作用。张万星等研究表明H.pylori感染胆管可使胆囊结石患者胆囊壁中胆囊收缩素A(CCK-A)受体基因表达下降,从而导致胆囊排空障碍,认为胆囊H.pylori感染可能参与了胆囊结石的形成。方驰华等认为,在胆管中发现H.pylori DNA可能有下面4种情况:(1)H.pylori是人类胆管正常微生物而没有致病作用;(2)H.pylori是肠道正常微生物,在移行过程中破坏组织;(3)H.pylori是肠道中暂时性微生物,在移行过程中严重损伤组织;通过研究表明,H.pylori可能与胆囊结石的形成有关,是胆结石形成的间接因素之一,其作用机制及与其他胆囊疾病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第十二,幽门螺杆菌与肝纤维化有多项动物实验提示,H.pylori感染似乎能够促进肝纤维化进展。虽然H.pylori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尚需更多研究证实,但是已经有学者建议对肝硬化患者根除H.pylori,因为H.pylori感染不仅能够引起肝硬化患者反复发生消化性溃疡,增加出血风险,而且还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存在一定联系。第十三,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癌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中,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没有感染的人群。有研究人员通过免疫组化,在切除的息肉组织内检测到了幽门螺杆菌,有人提出,幽门螺杆菌定植在肠黏膜,对黏膜造成损害,刺激腺瘤的形成。而结肠腺瘤是癌前病变的一种,经过10-15年的时间,腺瘤性息肉便会发展成结肠腺癌。也有人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刺激结肠腺瘤及结肠癌的形成。虽然发病机制还没有确定,但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的发病是得到大多数专家认可的。(来源:胃肠病,@VX:zhongyiduanfei)参考文献:[1]张钰, 朱振龙, 霍晓辉,等. 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外疾病[J]. 临床荟萃, 2006, 21(19):1437-1438.[2]余再新. 幽门螺杆菌与胃外疾病的关系[J]. 临床与病理杂志, 1996(4):237-239.[3]樊慧丽, 陈玉梅.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6):577-580.[4]王伟,周秀彦.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常见消化道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临床医药实践, 2016, 25(5):376-379[5] 付成锋,杨宏昌,彭铁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外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刊,2018,45(14):125-128.[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刘文忠,谢勇,陆红,成虹,曾志荣,周丽雅,陈烨,王江滨,杜奕奇,吕农华.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中华消化杂志,2017,37(6):364-378.
2018年以前公开发表的文献,极少谈及肠化能够逆转,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经过规范治疗,尤其是根除幽门螺杆菌,至少1/3的肠化是可以逆转的。究其原因,由于逆转肠化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可能由于此前与对患者观察随访的时间不足够长有关,如果延长对患者的观察和随访时间,就有可能可以观察到患者肠化生的逆转。最近关于肠化的最新研究进展:1、相比既往研究(随访时间<5年),一项随访时间超过10年的研究发现,在完成5~10年随访后,根除Hp组在胃窦及胃体分别有33.9%和44.4%发生肠化生的逆转。这说明根除Hp后,虽然肠化生恢复速度远远低于萎缩,但长期随访仍能发现肠化生的逆转。2、研究已经证实,根除Hp后给予维生素A或维生素C治疗,能显著提高IM逆转率。一些西药以及中药也对肠化逆转有积极作用。3、2018年3月,一项发表在Aliment Pharmacol Ther.的研究显示,在患者接受了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情况均获得了显著的改善;幽门螺杆菌根除者的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分别在随访的5年后(胃窦)和3年后(胃体)消失。4、有研究发现,肠化生能够发生自发逆转,随着年龄增长,肠化进展率增加,逆转率降低,所以自发逆转被进展掩盖。如何复查胃镜?病理报告“肠化”仅单纯性、局限于胃局部、完全型的肠化,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体检血胃蛋白酶原I和II正常、无明显胃部不适临床表现,定期2-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但“肠化”伴有下列情况时,建议每1年复查一次胃镜。(1)病理报告示有不完全型肠化;(2)胃窦、胃体、贲门多部位“肠化”,即中度以上萎缩性胃炎;(3)“肠化”同时伴轻中度异型增生病变(如果内镜下有明确的病灶,警惕早期胃癌的可能,可选择ESD手术进行干预);(4)“肠化”伴有幽门螺杆菌阳性;(5)定期测定血胃蛋白酶原I和II有下降趋势;(6)反复中上腹不适对症治疗不好转;(7)直系亲属中有胃肿瘤病史。小结胃粘膜肠化其实用不着忧心忡忡,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萎缩和肠化其实是一个“半生理状况”,简言之,就是老了大多都会发生;其次,它还算不上真正的癌前病变(异型增生才是),经过规范治疗,一部分是可以逆转的。但是,由于它毕竟还是一个不好的病理状态,为了稳妥起见,必须定期做胃镜+病理活检随访。专家们给出的治疗建议如下:1、根除幽门螺杆菌:这个最为重要,必须根除!2、改善生活习惯3、控制胆汁反流4、药物干预目前有证据表明,补充维生素A、C、B12、叶酸等,有助于改善胃粘膜状况;中成药摩罗丹、胃复春结合羔羊胃提取物B12也有报道。5、中医药治疗很多的报道证实,通过中医药辨证施治,可以逆转肠化。本人在临床工作中,也有不少的成功案例。
几天前一位50岁的男士在我们内镜中心做了胃镜检查,报告出来了:胃窦局灶性萎缩,个别腺体肠化。心中十分害怕:“难道我要得癌症了,我要死了...”临床上有很多被诊断为肠化的病人为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甚至有的人为此而得了抑郁症。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真的一定会得胃癌吗?能不能治好呢?肠化(IM),是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简称,萎缩性胃炎发生后,胃粘液分泌就会减少,为弥补粘液分泌不足,胃黏膜层会进行自我修复,用杯状细胞来分泌粘液,因这些细胞与小肠和大肠的杯状细胞相似,故称肠上皮化生。简单说,就是胃粘膜上长出了本该在肠道的细胞,也就是长错了地方,它第一没有发生异形改变,第二,它还是基本正常的细胞形态,虽然人们说它是“癌前病变”,但其实基本上它还算个好孩子,仅仅是进错了门。实际上肠化非常常见,研究显示,肠化的胃镜检出率均达25%~37%。2014年,我国慢性胃炎协作组在全国16个城市33个内镜中心联合开展调查,共检查胃病患者8 892例,其中23.6%的患者存在肠化。肠化之所以被称为“癌前病变”,是因为:1、胃黏膜腺体内的增殖中心受到致癌因子刺激后,其未分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肠型基因开放,向着肠型细胞分化。若细胞继续向不良方向发展,分化愈来愈差,最终发展为胃癌。2、随着胃黏膜腺体的萎缩或壁细胞数量的减少,黏膜壁细胞破坏、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胃内pH值升高,诱导腺体颈部干细胞向肠黏膜方向分化,最终发生异型增生、胃癌。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发展为异型增生大约需要10-15年时间,有的甚至终生都不会发生进展。来源:胃肠病。Vx@zhongyiduanfei
一、幽门螺旋杆菌怎么来的?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Hp),是1983年由澳大利亚的两位医学家Marshall与Warren两人发现,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这种细菌,证明这种细菌的存在确实与胃炎相关,并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幽门螺旋杆菌有很多触角,可以牢固地生长在胃黏膜上,会损伤胃黏膜,在胃黏膜的损伤修复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突变,引发癌症。幽门螺旋杆菌怎么能够生存呢?我们知道,胃酸是非常酸的,具有杀菌作用,但是为什么能在胃里面存活?这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分解食物中尿酸类的东西,把变成氨,而氨水是碱性的,可以在细菌周围形成保护层,所以它可以在里面自由自在地生活。氨气的味道是很难闻的,是造成口臭的原因之一,但是口气重不一定是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有时和胃里黏膜坏死或者溃疡的恶臭也是有关系的。二、幽门螺旋杆菌可怕吗?幽门螺旋杆菌是传染性疾病吗?不是,它主要通过长期的密切接触,口-口传播的,对,是传播,不是传染。传播工具主要筷子、餐具等。一般来说长期密切接触才可能传染,朋友同事之间吃几顿饭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一定会发展为胃癌吗?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胃癌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就一定会得胃癌。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人群是非常巨大的,在我国人群HP感染率为30-60%[1],HP的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2]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方法有几种?一是抽血检查,二是C13吹气试验,相比来说吹气试验的准确率要高。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不必紧张,绝大多数不会是胃癌,因为如果没有任何胃部疾病和明显症状的,是不需要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但是如果存在基础疾病,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等,再合并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是胃癌的致病因素,而生活方式因素以及宿主的遗传因素在Hp致胃癌的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协同作用,建议把它清除掉,否则发生胃癌的概率会大。三、幽门螺旋杆菌的中医预防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中医认识。Hp作为一种致病微生物,属中医学“邪气”范畴中医学认为,如外感幽门螺旋杆菌之邪或兼有先天禀附不足、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情志失调等诸多致病因素作用于脾胃,则会发病,出现一些临床症状,属中医学湿热、邪气范畴。因胃是幽门螺旋杆菌唯一定植脏腑,所以幽门螺旋杆菌易伤及中焦脾胃,导致脾胃疾病的发生,故认为其病机关键是胃气不和、气机逆乱所致, 痰、湿、瘀是其病理产物,邪气所凑是其诱因次之正气亏损病情缠绵难愈。治疗原则以健脾利湿、疏肝和胃为主,不宜过于清利,重在恢复中焦脾胃的运化、受纳和升降功能。幽门螺旋杆菌的中医治疗。西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采用四联疗法,即四种药物,分别是两种抗生素加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和一种铋制剂,有一定耐药和不良反应,而且复发率较高,且极易引起肠道紊乱导致患者腹泻[3]。中医治疗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独特的优势。有研究报道显示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在治疗Hp感染中疗效更为显著[4]。大量的文献研究发现,采用中药方剂治疗Hp主要有三大特点:一能直接抑制Hp,二能削弱Hp的毒性,三是能提高远期的疗效,减少复发率[5]。参考文章:[1]廖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中国内科杂志,2007,2:430-431[2]汪荷,黄津芳,赵鸿雁,梁雪莹.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05):734+736.[3]李贞玉, 杨惠民, 郭杨志等.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型及血清sICAM-1、sVCAM-1 水平与幽[4]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环球中医药, 2015, 8(2): 137-140.[5]潘虹.中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D].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
幽门螺旋杆菌的新认知那些寻求幽门螺杆菌和疾病间简单关系的人无疑会失望;这其间的错综关系可能始于人类诞生之前。——马汀布莱泽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了幽门螺杆菌对人体可能存在的保护作用,并且一些研究也反映了根除后会出现的问题。l 在发展中国家,携带幽门螺杆菌的孩子更不容易患上过敏。l 在儿童时期,携带上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哮喘的发病风险。l 携帯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湿疹的发生率。l 携带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食道反流症的发病风险。l 幽门螺杆菌可能能预防炎症性肠病的发生。l 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除会造成肠道菌群的扰动。l 在随机临床试验中,进行了幽门螺杆菌根除的人更容易增重。l 在发达国家中,幽门螺杆菌的携带比例越低,肥胖率就越高。l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会出现长期荷尔蒙的改变。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幽门螺杆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十恶不赦。但如果我们在换个角度,将幽门螺杆菌视为『可能会做坏事』的共生菌,我们或许会有更好的见解。它们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早在58000年前,幽门螺杆菌就已经存在于我们非洲祖先的消化道中了。经过漫长的迁徙和演变,这种细菌跟随着人类遍布在了世界各地。绝大部分人在出生6个月后便携帯上了幽门螺杆菌,除非用抗生素根除,这种细菌会伴随人们一生。而在20年前,当人们发现了这种细菌和胃溃疡以及胃癌的关联后,对它的歼灭行动就开始兴起,而这种细菌也渐渐从许多人的消化道中消失。而这20多年,却正好是许多自身免疫疾病飙升的时期。幽门螺杆菌只让少数人患病世界上50%的人群携带有幽门螺杆菌,有些地区甚至有80%的人携带这种细菌。然而在这些携帯者中,只有10%患上了消化性溃疡,只有1%左右的人会患上胃癌。[10]在印度、泰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这些国家,幽门螺杆菌的携帯率非常高,但这些国家人的胃癌发病率却很低。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杆菌都那么『毒』幽门螺杆菌会造成疾病,但是并不是所有幽门螺杆菌都具有相同的致病性。比如,幽门螺杆菌的基因中存在一种叫做dupA的基因簇,这个基因簇和幽门螺杆菌的致炎症强弱相关。拥有完整的dupA基因簇的幽门螺杆菌致病性会更强,而不具有完整dupA基因簇或没有该基因簇的幽门螺杆菌则要温和许多。事实上,有许多基因因素在影响着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比如cag致病岛、空泡毒素基因、Bab2粘附素基因。不同的菌株致病性可能相差甚远,因此,将所有幽门螺杆菌一并列入黑名单并不合适。不要把胃痛都怪在幽门螺杆菌上有许多问题都可能引起胃痛、烧心的症状,比如食物不耐受、胃肠病毒感染和胃食管反流病。仅仅因为幽门螺杆菌的出现并不能说明『这就是它干的』。即便你在病变的组织里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也无法证明这就是幽门螺杆菌导致的。它本身就存在于胃中,可能只是恰好进入了病变的组织。至于胃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溃疡确实能得到好转,复发的几率也会大幅度地下降。然而,幽门螺杆菌造成胃溃疡并不满足科赫法则(用于鉴定传染病病原的标准)。当初,巴里马歇尔在喝下含幽门螺杆菌的培养基后只是出现了胃炎,而并没有出现胃溃疡。并且,在14天后,马歇尔的胃炎症状也基本消失了。值得指出的是,马歇尔未经抗生素治疗就得到了痊愈。事实上,在1995年的时候,马歇尔本人也发表论文承认了这点: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不满足科赫法则。为什么幽门螺杆菌会让一些人患病?携带幽门螺杆菌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20%的携帯者会患病,那剩下80%的人昵?如果我们将幽门螺杆菌视为正常菌群的一部分,我们或许不会再纠结是否需要对无症状的患者进行根除——毕竟,我们可以看到用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直接面临的一些问题。50%以上的患者在根除中会出现不良反应。20%左右的几率会根除失败。根除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带来长期的健康影响。使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性细菌产生的风险。拥有了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会去考虑——为什么大多数感染者不生病?显然,这背后存在着众多变量一年龄、生活环境、饮食、运动强度都可能在起着作用。探寻因果关系,定然是复杂的,但有了这种思考方式,我们也许可以找出更好的方法去治疗需要治疗的患者,我们甚至还能利用幽门螺杆菌来治疗其他疾病。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幽门螺杆菌感染背后的真正原因。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分泌一些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类细菌素,从而控制幽门螺杆菌的滋生。比如,从健康人胃中提取出的约氏乳杆菌No. 1088就表现出了对幽门螺杆菌的很强的抑制作用。在当人体出现菌群失调后,这种细菌相互牵制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幽门螺杆菌开始大量繁殖,从而表现出炎症效应。有些幽门螺杆菌的菌种毒性特别强,而宿主的身体条件又恰好容易被感染。幽门螺杆菌只是胃中菌群的正常部分,而由于种种原因,宿主的胃黏膜出现了损伤,而幽门螺杆菌又恰好在损伤的部位定植,从而造成了二次感染。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或许能将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从“消灭”转为“预防”上即维护正常的消化道菌群、找出低致病性甚至无致病性的幽门螺杆菌菌株作为疫苗、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防止胃黏膜受损。上医治未病,这也许才是更理想的治疗方式。小结有时候,角度决定了我们的视野。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将幽门螺杆菌视为一种共生菌,去寻找它与健康人群间的共生关系,也许我们能获得不一样的认识。在我们完全了解这之间的机制之前,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它根除,带来的可能是一场新的灾难。来源:公众号 致医
中药煎煮的质量,直接影响中药临床疗效。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又曰:“今之小小汤剂,如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清代医药学家徐灵胎曰:“药物虽精,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由此可见,煎药对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要保证煎煮质量,必须掌握以下几点:一、加水量:一般用饮用水加至超过药面2公分左右,如泡松的草药较多,则适量多加水,以确保全部饮片充分浸润。二、浸泡时间:一般以1小时左右为宜。三、煎煮火候:以武火(大火)煮至沸腾后改用文火(小火)。四、煎煮次数:古人云:“一煎取其性,二煎取其味”,一般情况下,中药都应煎煮两次,习称“头煎、二煎”。二次煎出的药液分别称为“头汁和二汁”。五、煎煮时间:解表药(感冒药),头煎沸腾后煎15-20分钟,二煎沸腾后10-15分钟;调理药(除解表药),头煎和二煎均为沸腾后煎25-30分钟。二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分二次服用。含特殊处理的药物的处理方法:需特殊处理的中药在配方清单及药品标签上均有注明:先煎:将需先煎的中药置一小锅内加适量水,加热至沸腾后煎30分钟左右备用,其他药头煎沸腾后将已先煎的中药连渣带汁倒入共煎。后下:在头汁煎煮完成前5分钟投入应后下的中药。包煎:将需包煎的中药装入包煎的布袋扎好,与其他药同浸同煎。烊化:将需烊化的中药(动物胶类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等)全部置一大小适宜并可加热的器皿中,加适量净水浸泡,待胶软化后隔水蒸至胶完全熔化,每次服中药时用汤匙取适量与中药兑服。吞服:如:三七粉、川贝粉、羚羊角粉等,应于每次服中药时用药汁过下。冲服:如玄明粉,用煎好之药汁(或开水),将冲服药搅匀后服用。另煎:如:参类、虫草、枫斗等。应另煎取汁与药汁混合服用。中药煎煮前的洗与不洗按:中药煎煮前原则上一般要求不洗,因为很多中药饮片是经过加工炮制的,如用水清洗容易使有效成分流失,影响药力。中药煎煮时间并非越长越好:有些人把中药煎煮1-2小时甚至更长,以为这样能把药味全煎出来。其实这样并不科学。在刚开始煎煮时,药汁浓度随时间越长而增加,但到一定时间,药材内部的浓度与外部的浓度一致时(即达到饱和浓度时),再煎煮药物有效成分浓度也不会增加,只会随水分蒸发而变“浓”,有些化学成分由于长时间加热而发生变化影响疗效,故汤剂不宜煎煮太长时间。冷服与热服的选择:一般汤剂宜温服。发汗解表药宜趁热服;治疗热证的中药宜冷服;治疗寒证的中药宜热服。中药的服用时间:中药的服法主要根据药物的功效与病情的需要作出选择,而服用时间也颇有讲究:宜在饭前服用的中药:1、补益药 2、治疗胃病的药 3、化痰止咳平喘药 4、驱虫药宜在饭后服用的中药:1、解表药(感冒药) 2、健胃药 3、辛辣刺激的药物宜在睡前服的中药:1、安神药 2、润肠药必要时服的中药:1、治疟药 2、治疗急性病及危重症的药物 3、妇女调经药 4、治疗咽喉炎的药物宜定时服的中药:1、治疗慢性病的中药,使体内保持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 2、药酒,进餐时服。
好多大夫对有慢性胃炎伴反酸烧心的患者喜欢用奥美拉唑类的药物,也就是质子泵抑制剂,是强有力的抑酸药,可抑制胃酸分泌来减少反酸反流,有显著而持久的抑酸效果。但是停药之后反酸烧心症状更加严重了,这是因为质子泵抑制剂类的药物,一是不易长期服用,二是长期服用之后停药,会造成胃酸反跳性增加,所以会出现反酸烧心的症状加重。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临床上反酸、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胃部贲门口松弛、吃的多动得少以及胃功能不好造成的。首先停药的时候,可以缓停,就是由原来的一天一次(二次)改为隔天服用,二是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三要注意饮食,不易过饱,应少吃的食物包括茶(尤其是浓茶)、巧克力、咖啡、酸辣刺激食物、酸性果蔬(如番茄、柑橘类、葡萄)、高脂食品(薯条、饼干)等。三是身边常备碱性饼干或苏打水,碱性饼干和苏打水都可以有效中和胃酸,使胃内酸度减轻,对胃粘膜上皮细胞损害减轻,对胃酸反流、烧心的情况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中药抑酸作用比较持久,疗效稳定,不会出现反复,比如常用的左金丸等,对抑制胃酸效果不错,临床上需要对症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为Hp,是革兰氏阴性的细菌,生存在胃及十二指肠部,胃壁有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能抵御经口而入微生物的侵袭,而Hp能突破这一天然屏障而引起胃粘膜轻微的慢性炎症,甚则会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的发生,因此要对幽门螺旋杆菌早发现、早治疗。检测幽门螺杆菌的筛查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尿素呼气试验、胃镜检查、血清学方法或粪便抗原检测。其中尿素呼气试验(C13或C14)是临床最常应用的非侵入性试验,具有检测准确性较高、操作方便和不受胃内灶性分布影响等优点。尿素呼气试验的原理是什么? 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是人胃内唯一能够产生大量尿毒酶的细菌,故可通过检测尿毒酶来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尿毒酶分解胃内尿毒生成二氧化碳(CO2)和水。基于此原理一定剂量的同位素尿素(C13尿素或C14尿素),若受检者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将被分解成二氧化碳的C14或C13,经血运转换而呼出体外,检查呼出气体,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感染程度。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原理:幽门螺旋杆菌(HP)内有尿素酶,可将尿素分解为CO2。当胃内HP遇到吞下的13C-尿素,就会把它分解成13-CO2,13-CO2经胃肠道吸收经血液循环到达肺后随呼气排出。因此只要收集呼出的气体,即可准确地判断有无HP感染。正常人没有HP,13C-尿素不分解,13C-尿素经泌尿系统排出,呼出的气体中就没13CO2。 ○ HP感染者呼出的气体中就有13-CO2。C13通过标记不同化合物后,还可进行胃排空、肝功能及胰腺外分泌功能等多种检测C13或C14的具体区别是什么?(1)采样方法不同C13呼气试验:直接用气袋采集呼出气体。C14呼气试验:采样方法视检测方法而定,液闪类方法以向含有集气剂和闪烁配制液的采样瓶中吹气来收集样本,卡式方法以向一个集气卡吹气采集样本。(2)采样时间不同C13呼气试验:在服用胶囊之前以及服用胶囊之后静坐30分钟后进行一次吹气采样。C14呼气试验:采样时间视检测法而定,液闪类方法服用胶囊后静坐25分钟后向集气瓶内吹气采样,卡式方法服用胶囊后静坐15分钟后向集气卡吹气采样。(3)检测仪器原理不同13C呼气试验:是利用13CO2和12CO2红外光谱吸收峰位置的微小差异,通过检测样本中13CO2同位素丰度相对于13CO2天然丰度的变化量来确定是否为阳性。14C呼气试验:通过检测样本中是否含有14CO2释放的β射线来确定是否为阳性。(4)放射性C13呼气试验:为稳定同位素,无辐射性。C14呼气试验:为长半衰期的同位素,具有一定辐射作用,做一次呼气试验相当于一次胸部X线拍片的1/60。(5)价格C13呼气试验:需要用光谱仪或质谱仪进行检测,所需成本高,价格也贵些。C14呼气试验:由于具有辐射作用,可使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HP,价格便宜。检测HP,选择C13还是C14呢?两者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90%,检测的准确性差异不大。但由于C14具有一定辐射性,妊娠期妇女和儿童避免应用,建议选择C13。其他成人,也可选择价格较便宜的C14尿素呼气试验。总之,C13和C14检查都是如今检测幽门螺杆菌所常用且较为敏感的测试,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主要的区别点是C13是C14的改良版,没有放射性,由于是稳定性核素,对人体无损害,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更适合孕妇以及儿童。
从食物的分类和所含营养素来看,有些食物含某些营养素较多,而含其他的营养素较少,没有一种食物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素的。比如: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等多种营养素,但它几乎不含维生素C;新鲜的西红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但蛋白质含量很少。所以各类食物合理地搭配着吃才能满足人体需要。中国营养学会根据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并结合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了“平衡膳食宝塔”,来表明平衡膳食,并指导人们怎样将各种食物合理搭配。宝塔由5层组成:第1层谷类食物,如米饭、馒头、薯类等,这是塔底,表明应该是每天吃的最多的食物。每天应吃300-500克。第2层蔬菜和水果,每天也要多吃,在膳食中仅次于主食。每天应吃蔬菜400-500克和水果100-200克。第3层由肉、蛋、家禽、鱼和豆腐构成,每天应吃得适量,但比蔬菜、水果要少。每天应吃鱼虾类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类25-50克。第4层主要为奶类制品。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100克,豆类及豆制品50克。第5层纯能量食物,即油脂类,是塔尖。每天吃的量应该最少。每天不超过25克。虽然,平衡膳食宝塔是基于健康者的饮食原则,但对于广大胃肠病患者依据此原则进行食物搭配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胃肠疾病患者由于消化及吸收功能减弱,在具体进行食物搭配时,应根据情况做些调整,适合什么用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既要符合合理的膳食结构,又能补充缺乏的营养素,还能适合胃肠病患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