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接诊过程中,经常被患者问到,医生我是做头CT还是头MR好?为什么我做了头CT,还得做头CTA?医生是怎么选择和考虑的呢,请慢慢往下看。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CT机:CT机可查头CT平扫(用于一般脑部病变排查),头CT增强(用于脑肿瘤,炎症鉴别),头CTA(检测脑血管有无畸形,有无动脉瘤),头CTP(脑的血流灌注够不够),检查速度快,对骨格,出血,脑血管显像优于MR,但有辐射。二那MR(也就是磁共振)机:MR机可查头颅MRI(显示脑组织结构有无异常),头颅MRI增强(鉴别肿瘤与炎症),头颅MRA(显示脑血管,动脉),头颅MRV(显示脑血管,静脉,静脉窦),头颅MRS(肿瘤递质检测),每次检查数十分钟,没有辐射,对肌肉,脑组织结构,神经显示优于CT。三那医生是怎么思考选择的呢?1.医生觉得你的病情可能不大,你想快点完善,就会简单头CT平扫排查一下。有些病人病情重,医生也会选择头CT平扫,可以快速完成,可以迅速判断病情。MR检查的过程需要能配合,不能动,有些患者不能配合,也做不了,只能CT。2.如果你不着急,愿意预约等,想看清楚点,是可以考虑选择头颅MRI。3.如果你是头痛或者其他患者,医生觉得你除了看脑的结构等,还得看看脑血管,就会建议你做头颅MRA或者头颅CTA,头颅CTA是需要打造影剂,头颅MRA不用,单纯看血管,头CTA略优于MRA,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和你商量选择。4.头颅CT增强看肿瘤和炎症没有头MRI增强好,医生考虑这方面问题会直接选择头MR增强,除非遇到MR机器坏了或者没这个设备。5.经常门诊有患者做完头颅CT平扫后又建议进一步检查去头MRI增强不理解,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头颅CT平扫发现了问题,如脑出血,需要评估血管,进一步头颅CTA,如发现肿瘤可能,进一步头颅MRI增强。6.头MRV及MRS是当医生怀疑静脉窦问题和肿瘤时才会选择的。所以医生选择哪种检查是基于多方面综合考虑的哦!希望能帮你解开疑惑!
肉毒毒素是一种非常高效而持久的肌肉松弛剂,可以缓解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或腺体过度亢进的症状。神经内科常用来治疗肌张力障碍(眼睑痉挛,面肌痉挛,斜颈,meige综合征,书写痉挛等),运动障碍(震颤,磨牙症,痉挛状态,痛性强直等),疼痛(偏头痛,神经痛,颞下颌缓解综合征),分泌性过多性疾病(狐臭,流涎,多汗症等),临床应用广泛,安全有效。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越来越多,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长期需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也越来越多。经常碰到患者问,我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吃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脑中风吗?为什么要吃?要吃多久?吃了胃不舒服怎么办?针对平时患者的提问,现做一总结,需要对大家有帮助。1、血管内血栓是怎么形成?影响血管内血栓形成因素三要素:血流速度、血管因素以及血液成分的理化性质。血小板是血液成分中参与血栓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动脉血管内血栓形成。当血管老化出现血管内膜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等参与下出现血栓形成,引起脑中风。 2、血小板是如何减少血栓形成的呢?阿司匹林属于环氧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TXA2的合成,减少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聚集与胶原蛋白交联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途径2)。氯吡格雷通过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抑制激活ADP与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途径1)。华法林通过抑制凝血因子,达到抗血栓形成的作用(途径3)。不同的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减少血管内血栓形成。3、医生是怎么判定你需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呢?主要分为两类患者:没有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一级预防)和已经发生过心脑血管时间的患者(二级预防)。一级预防: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为6-10%,可以考虑使用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为超过10%,建议使用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因素:性别、年龄、体重、总胆固醇、吸烟、血压、糖尿病对于10年心脑血管事件低危人群不建议常规使用哦二级预防:二级预防2014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推荐当医生判定你为非心源性缺血性脑中风或TIA(中风先兆)时:阿司匹林(50-325mg/d)或氯吡格雷(75mg/d)建议长期使用,除非出现明显药物副作用或者禁忌症,建议长期服用。注意是非心源性缺血性脑中风哦,这需要靠医师来分辨4、阿司匹林什么时候吃更合理?研究发现清晨6-12点血小板更活跃,心脑血管事件高发,很多医生认为夜间服药阿司匹林更有利于减少清晨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事实上,阿司匹林口服后经胃肠道完全吸收,达峰时间15-20分钟,迅速降解为水杨酸,水杨酸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0.3-2小时。夜间服用不能提高清晨阿司匹林在血液中的浓度,且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活性是不可逆的,血小板功能的恢复需要依靠血小板的再生。血小板的生命周期7-10天,每天人体约有10-15%的新血小板生成。因此,早上服药还是晚上服用没有太大差别,关键是每天坚持服用,持续抑制新生血小板活性。阿司匹林的作用完全消失需要停药7-10天,很多外科大手术,术前建议停阿司匹林至少1周。5、听说饭后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对胃损伤?经常听到患者问:阿司匹林很伤胃,是不是饭后服用对胃刺激小点?阿司匹林有不同的剂型,现在市场上销售的以肠溶片为主,偶尔有患者服用普通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具有抗酸性,所以在酸性胃液不溶解而在碱性肠液溶解,饭后服用的话,进食后食物稀释胃酸,导致PH升高,加速阿司匹林在胃部分解,同时,食物也影响阿司匹林肠溶片快速进入肠道,停留在胃,双重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故肠溶片建议空腹服用。阿司匹林普通片不具抗酸性,建议饭后服用,让阿司匹林和食物混在一起,减少对胃黏膜的直接损害。所以,要针对不同剂型区别对待。6、吃了阿司匹林后胃部不适怎么办?阿司匹林服后部分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不是很严重,可加用PPI或H2受体拮抗剂等胃药,也可换用其他类型抗血小板药,如氯吡格雷;症状严重的话,建议完善胃镜,合并消化道溃疡出血,权衡利弊,酌情减量或停药,静脉用药护胃,合并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感染。在消化道溃疡治愈后,心脑血管病高危患者,应尽早重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7、哪些手术需要停用阿司匹林?2013《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是否停用,由手术医生根据手术出血风险级别,酌情减量或停用。手术出血风险分类如下: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7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按照国际统计数据,中国目前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已有200余万人,约占全球的50%,也就是说,全球有一半帕金森病患者生活在中国。帕金森病有什么主要症状?帕金森病主要症状包括两方面,运动症状:运动迟缓、肌强直和静止性震颤;非运动症状:嗅觉减退、睡眠障碍、便秘、精神障碍和躯体疼痛等。这么多药物都可能诱发出现帕金森病类似症状,药自己千万不能乱吃哦药物诱发的帕金森综合征有什么特点?1有相关药物使用史2一般在服药后数天到1-2年出现3病情发展比较快4症状左右对称发展(经典帕金森病是从一侧向另一侧成N字形发展)5症状一般可逆很庆幸,症状一般可逆治疗关键早期发现,早期停药治疗那为什么这些药物会导致类似帕金森病症状呢?上面是帕金森病发病的根本机制,所以不管什么药物,只要能影响多巴胺神经递质的代谢,致使中枢多巴胺神经递质下降,出现乙酰胆碱相对亢进,就有可能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症状
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做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越来越多,脑血管造影检查前这些知识你知道吗?为什么要做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是目前检测脑血管有无狭窄、代偿如何的金标准。金标准意味着目前检测的最好手段。血管超声、脑血管CTA或MRA在检测血管时尚存在误差,当发现血管明显狭窄时,为了进一步明确血管狭窄位置、程度以及了解颅内外血管代偿情况,医生建议行脑血管造影。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直接行脑血管造影呢,一是因为这是有创性检查,二是费用比较超声/CTA/MRA贵,且需住院检查。以上为患者颈部超声示左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而颈部CTA及DSA为中度狭窄。脑血管造影有什么风险?碘剂过敏麻醉意外穿刺部位血肿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穿刺部位动静脉瘘血管痉挛动脉夹层血管穿孔血栓形成或栓塞血栓性静脉炎血管内感染其它不可臆测的意外脑血管造影前要做什么准备?1术前常规检查2知情谈话与文件签署3备皮与床上训练大小便4术前禁食禁水5了解手术费用造影完后有什么注意事项?1卧床24小时,保持穿刺下肢伸直2观察穿刺伤口有无渗血,监测足背动脉搏动3多喝水,观察排尿情况4观察有无过敏反应5观察血压、肢体活动情况更多科普信息欢迎扫码关注
您达到“好睡眠”的标准了吗?1、10-20分钟入睡2、睡眠中不醒或偶尔醒来,5分钟内再次入睡3、晨醒后精力充沛、无疲劳感4、睡眠中没有或很少噩梦、异常行为什么是失眠?失眠是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表现为人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 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每个人对睡眠时间的要求不尽相同,主要以有无影响第二天日间社会功能为准,次日醒后精神饱满就OK了。常见导致失眠的因素有哪些?1精神因素:如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2环境因素:如环境噪音、新的居住环境。3生活方式:如夜班工作、睡前进食、白天过度睡眠。4身体因素:如身体疼痛。长期失眠有什么危害?1、躯体免疫力下降2、加速人体的衰老3、影响身体生长发育4、降低大脑思维能力5、导致各种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等哪些食物有助于睡眠(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助睡眠,酪氨酸的食物影响睡眠)?1、香蕉:富含色氨酸,包着果皮的“安眠药”2、温牛奶:富含色氨酸和钙3、蜂蜜:含有食欲素,使大脑“吃饱了犯困”4、土豆、杏仁、小米、燕麦片:富含色氨酸如何合理使用安眠药?1、去除病因:失眠往往是某些疾病的症状,不能盲目使用安眠药,对失眠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找出藏在失眠后面的心理及精神疾患。如,因环境改变导致失眠,消除诱因即可自愈。2、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安眠药:比如入睡困难选三唑仑、咪达唑仑、唑吡坦;早醒者选硝西泮、氯硝西泮;梦多者选艾司唑仑。3、小剂量开始:尤其是老人。4、短期、间歇用药:超过4周要重新评估治疗方案,建议3-5次/周的间歇给药方案。5、逐渐停药:突然停药,可能会出现失眠加重。使用安眠药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1长效睡眠药可引起白天困倦,服药时不开车和操作机器2睡眠药有肌肉松弛作用,睡前服用后建议立即上床,尤其老年人3可通过胎盘,有致畸作用,妊娠、哺乳妇女慎用4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呼吸衰竭5同时饮酒,可能引起中毒本文系陈世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依达拉奉和尼莫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钟建新 陈克强 赖穗翩 黄俊杰 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江门 529071 【摘要】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尼莫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 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尼莫通治疗组(对照组) 和依达拉奉联合尼莫通治疗组(治疗组)。分别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7天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后第17天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7天后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84.4%)较对照组(62.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尼莫通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依达拉奉;尼莫通;脑梗死;急性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edaravone combined with Nimotop on patients with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ZHONG Jianxin*,Chen Keqiang,Lai Suipian,Huang Junji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Jiangmen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Jiangmen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7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daravone combined with NimotopNimotop o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64 patients with acute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randomly(32 patients,respectively). Theroutine medicines were given in the two groups. Nimotop was intravenously injected (once daily) for 10 days in the control group.furthermore,the therapy group was similar to those of control group except injecting intravenously with edaravone for 10 days(twice daily).The score of neurological performance of the patients were determin -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17 days posttreatment ,the nervous functionsin the two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pretreatment (P<0.01), significantly in the therapy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was improved statistically in the therapy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7 days post-treatment (P<0.05). However,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nervous functions in pre-treatment(P>0.05).Conclusion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edaravone and Nimotop would be effective for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Key words Edaravone; Nimotop; Cerebral infarction;Acute脑卒中是致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也是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卒中的80%以上,超旱期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塞中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院前及院内的延误,许多患者都未能在有效时间窗内得到紧急救治[1]。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脑缺血损害的机制出发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尼莫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随机对照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4例脑梗塞患者均为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住院病例,均符合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2〕,且经头颅CT或MRI证实。所有病例均为初发的脑梗塞患者,发病在72小时内,排除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及严重的糖尿病,未予溶栓及其他类似的药物治疗。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42-72岁,平均57.2岁。随机分为尼莫通治疗组(对照组)、依达拉奉和尼莫通联合治疗组(治疗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影像学检查无统计学差异。1.2 治疗方法 尼莫通治疗组:生理盐水500ml+尼莫通10mg静脉滴注,6h滴注完毕,每日1次,连续用药10天以后改为尼莫地平20mg,每日3次口服。依达拉奉和尼莫通联合治疗组:在应用尼莫通治疗的基础上,联合5%葡萄糖液100ml+依达拉奉30mg,每日2次静脉滴注,连续用药10天。1.3 疗效评定 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判断治疗效果[3]。静脉用药停止1周后,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情况,将疗效分为:痊愈,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或增加7%以内;恶化,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增加18%。总有效率=痊愈十显著进步+进步。1.4 统计学方法 临床疗效的比较采用x2检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2 结果2.1 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静脉用药停止1周后,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的变化组别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25.2±7.3△10.3±4.8■▲对照组26.1±8.516.2±6.1■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2.2临床疗效 依达拉奉和尼莫通联合治疗组有20例患者取得显著疗效,总有效率达84.4%;而尼莫通治疗对照组仅11例取得显著疗效,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依达拉奉和尼莫通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尼莫通治疗对照组。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例数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总有效率(%)治疗组325157584.4▲对照组323891262.5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3 讨论 目前认为脑缺血后氧自由基增多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损伤加重的主要原因。自由基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害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超载等有关。梗塞灶周围的半暗带内有丧失功能但结构完整的神经元,若持续缺血、缺氧致钙超载,可触发和加剧继发性脑缺血损害,终致神经元死亡[4-5]。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也能防止由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引起的氧化性细胞损伤,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从而减轻脑损伤的程度〔6〕。尼莫通具有抑制Ca 2+ 内流,保护半暗带神经元,改善神经细胞功能,同时增加缺血部位的血液供应,提高脑的缺血耐受力,改善延迟再灌注损伤〔7〕。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发现,依达拉奉和尼莫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明显优于尼莫通治疗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促使其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说明依达拉奉通过清除脑缺血后过多产生的自由基而减少了内源性氧自由基清除剂SOD的消耗量,抑制了脂质过氧化反应,同时尼莫通通过抑制Ca 2+ 内流,增加缺血部位的血液供应,提高脑的缺血耐受力,从而减轻了脑缺血后再灌注的损伤,达到了缓解和治疗脑梗塞的目的。参考文献1 李海峰,魏岗之. 缺血性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3):2672 隋帮森. 脑血管疾病与临床.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161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34 Yuki S, Kogure K. The changes of LGGU and rCBF in the MCA occlusionrecirculation modelin rats and the ameliorating effect of MCI-186,a novel free radical scavenger.Mol Chem Neuropathol,1997,32(1-3):1235 付学锋,杨金升. 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剂治疗时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9,7(2):1016 狄晴,葛剑青,陈道文,等.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2):1847 谷文萍. Ca 2+ 与脑缺血损害.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5,22(6):301
患者男性,40岁。2009年7月16日晚8时许出现左眼视物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吐字不清,症状持续约2小时后完全缓解。于2009年7月17日门诊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收入我院神经内科一区。入院后查体:血压120/70mmHg,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定位体征,左侧颈动脉听诊区可闻及吹风样杂音。住院后查颈部动脉彩超示:左颈内动脉血栓形成伴局部重度狭窄(狭窄程度85%以上);头颈CTA示:左侧颈内动脉颈段局部狭窄,狭窄长约1.8cm,距颈动脉分叉部约1cm(图1);7月29日行全脑血管造影见:左侧颈内动脉距起始部约1cm处局限性管状狭窄,长约2.5cm,狭窄率大于80%(图2)。住院诊断:1、TIA(左颈内动脉系统)2、左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年轻,除吸烟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略高外,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狭窄部位不在颈动脉分叉部(动脉硬化多发部位),为管状狭窄;颈内动脉彩超未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考虑为颈内动脉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纤维肌发育不良可能性大。患者有左侧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狭窄率超过80%,有介入治疗指征,无禁忌症。于8月5日10:45时在导管室行左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在狭窄段植入一锥形支架(直径7-10mm,长度4cm),颈内动脉狭窄完全解除(图3)。术后患者恢复良好,24小时后下床活动,无头晕及TIA发作。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微创、局麻、术后患者恢复快、无颅神经损伤等优点,可有效减少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应加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开展。图1.颈动脉CTA示左颈内动脉 图2.DSA示左颈内动脉 图3.术后DSA示左颈内动脉注:文中内容及图片拷贝或下载请联系作者授权,谢谢! (刁士元 林坚 钟建新)
脑动脉狭窄、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均可明显增加患者中风的发生,支架成形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中风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认为:①动脉血管狭窄≥70%,不论有无症状,都需要行血管内支架治疗以消除狭窄,预防中风的发作;②血管狭窄<70%,只要有该血管病变引起的症状,就应该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如果无症状,可以严密观察;③血管狭窄<30%,有溃疡性斑块,不论有无症状,均应及时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消除血管狭窄,增加脑血流量;②支架置入术后,通过支架的压迫作用,可以将不稳定的斑块压住,从而阻止了脱落;③对于溃疡性斑块,由于血流在溃疡内形成涡流,极易形成血栓,通过支架的压迫作用,使溃疡性斑块消失。自2009年8月以来,我区介入诊疗小组严格把握介入检查及介入治疗适应症、切实狠抓医疗质量,至今已成功开展全脑血管造影病例120余例、脑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病例20余例,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支架植入介入治疗病例开展已涵盖颅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及颅外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锁骨下动脉等血管狭窄区域。颈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后 椎动脉颅内段狭窄 支架成形术后 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 咨询电话: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区 0750-3165754 注:转载或下载需征得作者同意,谢谢!2010-12-30
脑血管造影是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发现微细的200微米以上的血管形态,是国内外公认的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脑血管造影基本原理是,先选择一个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股动脉),通过该动脉放置一个动脉鞘,通过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进入所要显示的动脉,后注入含碘造影剂,再沿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 DSA不但能清楚地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及大脑半球的血管图像,还可测定动脉的血流量,所以,DSA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脑血管造影中发生危险和并发症的几率仅有1‰~3‰概率。自2009年8月以来,我区介入诊疗小组严格把握介入检查及介入治疗适应症、切实狠抓医疗质量,至今已成功开展全脑血管造影病例120余例、脑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病例20余例,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支架植入介入治疗病例开展已涵盖颅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及颅外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锁骨下动脉等血管狭窄区域。咨询电话: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区 0750-3165754 (医办)注:转载或下载需征得作者同意,谢谢!201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