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是一根小阑尾。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认为“阑尾”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下的一段没用的肠子!生下来就应该割掉,否则只会惹事生非,发炎化脓?!听说这里是一个“吐露心声”的好平台,所以我决定来为我们阑尾一族鸣鸣冤。 我和盲肠哥哥不是一个人! 很多人老是将“阑尾”、“盲肠”傻傻分不清楚,认为是一回事。苍天我的七舅姥爷,我和盲肠哥哥是邻居而已!请看下图。 盲肠哥哥很有本事,它长得粗大健壮,不但是大肠最粗的地方,还是大肠的始发站,大肠和小肠的连接枢纽。小肠中消化吸收过的食物残渣送往大肠,首先要到盲肠哥哥这里。而盲肠哥哥会控制住这些残渣,不让它们反流回小肠。另外,盲肠哥哥体内的细菌还会制造主人需要的维生素B复合物、维生素K等等。真的很棒棒,想要给它举高高! 而我长得细细长长更像一条蚯蚓,住在盲肠哥哥和回肠姐姐中间,我和回肠姐姐都与盲肠哥哥家相通。We are伐木累! 我可以帮助你提高免疫力和消化功能! 好了,言归正传我要为自己洗白白了!我并不是一无是处! 从主人出生开始,我体内就慢慢聚集淋巴组织,大概在主人20岁时达到高峰,然后慢慢减少,到 60岁的时候就消失殆尽。这些淋巴组织能干什么呢? 它们可以帮助b淋巴细胞妹纸快点成熟起来。这个妹纸可不简单,它是一种白细胞,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免疫球蛋白就是由它产生的哦。所以说我可以为你的身体抵抗力添砖加瓦至少60年! 另外我还能分泌多种消化酶、促使肠管蠕动的激素和与生长有关的激素等等。看到了吧,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存在即合理”。 所以类似于“剖腹产的时候顺便把阑尾割了吧!”这样的想法,请从脑中删除,没事不要切掉我。 当然因为急性阑尾炎等疾病已经将我割掉的人也别忧心,没有我对你的健康没什么大的影响,不影响寿命。 吃完饭就乱蹦跶可能会叫我发炎 大家对我深恶痛绝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一发炎(阑尾炎),真能叫人痛得满地打滚。 因为我与盲肠哥哥相通的门非常小,如果你刚吃完饭就乱蹦跶,很可能会把半消化没消化的食物怼进我体内,引发阻塞和炎症,不及时治疗还会化脓,穿孔!有的人可能是吃饭时间不规律,引起我的肌肉痉挛出现阻塞。还有就是你肚子里养的蛔虫钻进了我体内……(想想就一身鸡皮疙瘩) 没错,当我发炎化脓的时候,该舍弃我还是要舍弃。下面讲讲我主人犯阑尾炎的故事。 该割的时候别犹豫/(ㄒoㄒ)/ 主人在大三那年,一顿胡吃海塞后上窜下跳,“成功”地将我堵住了。先开始主人是感觉整个肚子都在闷痛,还有点恶心,他没当回事以为是“肠胃炎”,去药店胡乱买了点药回宿舍躺着。 这怎么可能管用,喂,我被堵住啦!此时他已经痛的满床打滚,上吐下泻,一直出虚汗,宿舍的基友们这才急忙送他去了医院。一群半吊子还和医生建议“给他打一针止痛针吧”,主治医生给了他们一个天王盖地虎的大白眼“止痛针会掩盖症状干扰诊断!”。 医生给主人做了一个简单的腹部检查,就是在主人肚子右下方慢慢按下,忽然一松手,主人直接疼得弹跳了起来!医生说“这是典型的急性阑尾炎的‘反跳痛’症状,可能需要手术!”。经过超声检查,怀疑我已经化脓,于是我被送上了“断头台”。 医生点评:查体右下腹有固定压痛,验血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彩超或CT可提示阑尾内径增宽,周围渗液(就是看看是否有阻塞和化脓),这些检查后基本可以确诊。 阑尾炎可分为四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常伴阑尾穿孔,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只有第一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属于阑尾腔内淋巴组织受炎症刺激增生引起的阑尾管腔狭窄,可以考虑保守治疗(静点抗生素,同时注意饮食,疗程约5~7天),其余三型需要急诊手术治疗。而且一经诊断,越早手术越好。 现在割掉我用腹腔镜就行了 害怕手术害怕留疤?那你就太OUT了,现在都是腹腔镜手术啦! 腹腔镜手术只需开三个长约0.5厘米的小孔,通过这三个小孔,医生可以将内窥镜和操作器械伸入腹腔,通过内窥镜拍摄出的实时画面来操作器械,完成手术。还有更厉害的单孔腹腔镜手术,就只有脐部一个小孔。术后恢复好了基本就看不到伤痕了。而且术中还能同时看看你肚子里其他脏器的情况,真是一举两得。 当然,如果是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都可以选择腹腔镜手术。但如果你的阑尾已经穿孔,坏疽阑尾炎,还继发了腹膜炎,腹腔污染严重…那么可能还是需要传统开腹手术解决问题了。
褐色脂肪组织是近年才被人们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肩胛骨间、颈背部、腋窝、纵隔及肾脏周围。体内褐色脂肪量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婴幼儿期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褐色脂肪量逐渐减少。成年人体内褐色脂肪的重量一般都低于体重的2%。褐色脂肪组织的外观呈褐色,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脂肪小滴及高浓度的线粒体,细胞间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大量的交感神经纤维末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热系统。人们一直视脂肪为造成肥胖的罪魁祸首。不过科学研究发现,虽然白色脂肪会储藏卡路里,造成肥肉囤积,但另一种褐色脂肪组织却能燃烧卡路里,可能有助减肥。科学家数十年来对褐色脂肪认识有限,认为它只能产生热量,维持正常体温,并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在生理上的重要性也日趋减弱。 但最近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3篇相关研究报告颠覆这一传统观点。研究结果指出,褐色脂肪可能为人们减肥或远离肥胖另辟蹊径。 其中一篇研究报告撰稿人,约斯林糖尿病中心的阿龙·塞佩斯博士说,只需增加一点褐色脂肪存量就能起到减肥效果。"如果人体内有约85克褐色脂肪,一旦这些脂肪被充分激活,就能每天燃烧400至500卡路里"。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的弗朗切斯科·塞利博士说,人们减肥之道至今只局限于通过节食减少能量摄入,对褐色脂肪重新认识能给减肥带来"新方法"和"新发展"。认识褐色脂肪文中的研究增加了人们对褐色脂肪的认识。 来自美国波士顿的塞佩斯和同事们利用高科技扫描技术观察1800名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几乎所有成人在锁骨和颈部都积有少量褐色脂肪。女性体内有约14克褐色脂肪,男性褐色脂肪量仅为女性一半。 另一项研究由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研究小组与来自北欧芬兰和瑞典的研究中心共同完成。 研究对象在室温约16摄氏度的低温房间内待上两小时,研究人员通过正电子断层扫描与核磁共振观察褐色脂肪在他们体内的位置和新陈代谢情况。 扫描显示,24名研究对象中,23人褐色脂肪活动频率加快。另外,北欧研究人员发现低温使体内褐色脂肪新陈代谢速率增快15倍。 最后两组研究人员综合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年龄越大、体形越胖,体内褐色脂肪越少;稍稍降低温度,褐色脂肪就更活跃。 不过研究人员尚无法确定,是肥胖让褐色脂肪减少还是缺少褐色脂肪才使人发胖。
俗话说,人老先老腿。许多人一上年纪就出现腿疼、膝关节疼等症状,在气候转冷、阴天下雨时会疼痛加重,这可能就是患了老寒腿。有人说,得了老寒腿,就要“省”着点用腿,但这样会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且对病情没帮助。今天,济南中德骨科医院的专家就来讲讲有关老寒腿康复保健的问题。 老寒腿是种退行性疾病 老寒腿其实就是全身关节,特别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疾病。它并不单指一种病,还包括了骨性关节炎、骨质增生、骨刺等多种骨病。老寒腿的发病率很高,60岁以上人群发病者将近50%,70岁以上将近80%。老寒腿的致残率也很高,达到53%。 专家表示,骨的退行性疾病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变化,这是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退行性病变可以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但出现在膝关节的概率比其他关节更高。这是因为,膝关节是人体一个比较大的承重关节。人从生下来开始,大概1岁左右就开始走路,腿用得最多,所以它受损伤、发生病变的机会就多。 老寒腿早期症状很多,包括两侧或一侧膝关节经常隐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阴天下雨、气候变凉时症状加重;有时急性疼痛发作,关节僵硬,活动时有弹响声;久坐后关节僵硬加重,活动后稍有好转;到后期,膝关节会肿大变形,活动范围受限,出现持续性疼痛。 膝关节由髌骨、大腿骨、小腿骨构成,其退行性病变主要发生在软骨。软骨是一个富含水分和蛋白质,并且有弹性的一个特殊组织。人在走、跑、跳的时候,它就会变形,两个骨头之间的接触面积就大了。但人上了年纪,软骨老化变薄,关节液减少,关节僵硬,活动就不方便了,膝关节损伤后不容易恢复,软骨就会一点一点地掉下来,进而刺激周围的一些滑膜,滑膜就会充血、水肿、渗出、积水,这就是腿痛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类人要提高警惕 “老寒腿”从字面意思理解,好像是一种老年病。但近年来,“老寒腿”的发病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许多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也逐渐成为这一病症的发病主体,尤其下面4类人要警惕老寒腿。 1.更年期妇女。这部分人群老寒腿的发病率比男性高6倍。因为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关节营养下降,容易造成损伤,出现病变。 2.肥胖人群。骨性关节炎在超重人群中的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很多,而且发病年龄容易提前。研究还发现,肥胖病人如果将体重减少5公斤,发病率就会减少50%。 3.与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果年轻时是运动员、模特、重体力劳动者,这些人由于职业原因导致膝关节磨损多、损伤大,很容易得病。 4.年轻时受过伤。特别是膝关节受过伤,会直接影响到软骨。软骨不平了,就会提早产生磨损,没等到老就产生退化了。 专家提醒,上述四类人要留意老寒腿的五大征兆:第一,腿沉,特别是阴天,这就是骨性关节炎早期的症状。第二,晨僵,早晨起来的时候关节不灵活。第三,坐时间长了起不来。第四,膝关节一个月之内老疼,反反复复,甚至是红、肿,摸着有点热。第五,活动的时候有一些骨头的摩擦音。文章来源:济南中德骨科医院
眩晕(vertigo)是自觉头晕眼花或视物旋转动摇的一种症状,临床上有经常性与发作性眩晕,轻者发作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车,旋转起伏不定,以致难于站立,或伴恶心呕吐等。西医学认为,眩晕是一种主观运动幻觉或错觉,是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和平衡障碍,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两大类。系统性眩晕是由前庭系统病变引起,称为真性眩晕,根据其病变部位又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前庭周围性眩晕可因梅尼埃病、急性中耳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和迷路动脉供血不足等引起;前庭中枢性眩晕常见于听神经瘤、小脑或脑干病变、后循环缺血、颞叶的肿瘤及癫痫、颈椎病等。非系统性眩晕是由前庭系统以外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眼部疾病、心血管病(高血压病、低血压、心力衰竭)、内分泌代谢病(低血糖、糖尿病)、贫血及血液病、感染、中毒和神经症等,又称为假性眩晕。系统性眩晕是眩晕的主要病因。中医学认为,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及外伤跌仆、头脑外伤等有关。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或急躁恼怒,肝阳暴亢,而致清窍被扰;恣食肥甘厚味,滞脾而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即“无痰不作眩”;素体虚弱,或病后体虚,气血不足,清窍失养,或过度劳伤,肾精亏耗,脑髓不充等,即“无虚不作眩”;以及损伤跌仆、头脑外伤,瘀血阻窍,均可导致眩晕。总之,眩晕的病位在脑及清窍,与肝、脾、肾相关,其基本病机虚证为气血不足、清窍失养;实证为风、痰、瘀干扰清窍所致。 1.西医辨病 (1)前庭中枢性眩晕 后循环缺血:过去称椎-基底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是引起前庭中枢性眩晕最常见的疾病,由椎-基底动脉功能不全所致,临床表现为急起的眩晕,常为首发症状,伴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椎动脉狭窄或痉挛。(2)前庭周围性眩晕 ①前庭神经元炎:呈急性起病,常有前驱上呼吸道感染,持续时间较长,数周至数月内自行缓解,很少复发,一侧或双侧前庭功能减退,常存快相偏离患侧的眼震。②梅尼埃病:系内耳的膜迷路发生积水所致,呈突然发作性眩晕,常伴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耳鸣和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持续数小时~2天,自行缓解,易反复发作,检查可见一侧前庭功能减低和听力下降。③良性位置性眩晕:内耳机械性疾患,耳源性眩晕症之一,常在头位变化后1~4秒钟才出现眩晕,当改变体位后很快缓解,一般不超过1分钟,症状持续数周自行缓解,但易复发,通过位置训练可防止。2.中医辨证 以头晕眼花、头重脚轻,或视物旋转(眩晕)伴恶心欲吐,甚则昏眩欲仆为主症。(1)实证 眩晕兼见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发,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为肝阳上亢;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不寐,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浊中阻;有脑外伤史,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面唇紫暗,舌暗有紫斑,脉涩或细涩,为瘀血阻络。(2)虚证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为气血亏虚;迁延日久,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舌红,苔薄,脉弦细,为肾精不足。【针灸治疗】治法 清脑熄风定眩。主穴 四神聪 风池 头维 率谷配穴 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痰浊中阻加丰隆、中脘;瘀血阻窍加阿是穴、膈俞;气血亏虚加足三里、气海;肾精不足加肾俞、悬钟。后循环缺血加天柱、颈夹脊;前庭神经元炎加听宫、液门、大椎(刺络拔罐);梅尼埃病加听宫、中渚;良性位置性眩晕加听宫、完骨、后溪。针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虚实夹杂者补泻兼施,一般先补后泻法。头针法 颞后线、枕下旁线。中等刺激。【按语】1. 针灸对系统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非系统性眩晕应以原发病治疗为主。尽管引起眩晕的病因病机不同,但在眩晕发作的急性期,均应以抗眩晕、缓解恶心呕吐为主以治标,缓解期再辨证治疗以治本。2. 对于多次治疗无效或逐渐加重的眩晕,应进一步查明病因,排刺占位性病变。
头痛(headache)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有近90%的男性和95%的女性都曾经历过头痛。头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丛集性头痛,它们不是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又称功能性头痛,约占头痛患者的90%以上;继发性头痛是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如感染、高血压病或颅内肿瘤导致的颅内压升高,头部外伤等所致的头痛,又称症状性头痛,约占头痛患者的10%。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发布了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将头痛分为以下三大类:I.原发性头痛 :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和其他三叉自主神经头痛;其他原发性头痛II. 继发性头痛:头颈外伤引起的头痛;头颈部血管性病变引起的头痛;非血管性颅内疾病引起的头痛;某一物质或某一物质戒断引起的头痛;感染引起的头痛;内环境紊乱引起的头痛;头颅、颈、眼、耳、鼻、鼻窦、牙齿、口腔或其他颜面部结构病变引起的头面痛;精神疾病引起的头痛 III. 脑神经痛、中枢和原发性面痛和其他头痛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肝经均上头面,督脉直接与脑府相联系,因此,各种外邪或内伤因素使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等,均可导致头痛。【西医辨病】1.偏头痛 头痛部位多为一侧,常局限于额部、颞部及枕部,但也有部分呈双侧,反复发作;开始常呈激烈的搏动性疼痛,后转为持续性钝痛,中或重度头痛常持续4-72小时;常伴有恶心(严重者可呕吐)及对声、光、气味过敏;有先兆症状的偏头痛可出现闪烁暗点、视野缺损、单盲或同侧偏盲。2.紧张性头痛 主要为两颞部,部分为枕部、头顶部及全头部的束带样、紧箍感轻中度的持续性钝痛,还有胀痛、压迫痛及麻木感,患者常有疼痛围绕头颈部感觉;工作紧张、眼过度疲劳及姿势不正确常可引起,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心理因素可加重头痛症状。3.丛集性头痛 是较少见的,一侧眼眶周围发作性剧烈疼痛,持续15分钟到3小时,疼痛突然发作,无先兆,性质为剧烈的爆炸性、不变的疼痛;伴随症状包括流泪、结膜充血、鼻塞、流涕或流涎。【中医辨证】内伤头痛主症头痛反复发作,多伴头晕,痛势绵绵,时止时休,遇劳累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兼见头胀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阳头痛;头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无力,为肾虚头痛;头部空痛兼头晕,神疲无力,面色不华,劳则加重,舌淡,脉细弱,为血虚头痛;头痛昏蒙,脘腹痞满,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头痛;头痛迁延日久,或头部有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痛如椎刺,舌暗,脉细涩,为瘀血头痛。【辨经络】对于部位明确的头痛,中医临床常按照部位辨证归经。在临床上可根据头痛具体情况灵活应用辨证、辨经,或两种方法结合应用。阳明头痛 疼痛位于前额、眉棱、鼻根部,又称前额痛、正头痛。少阳头痛 疼痛位于头侧部,常为单侧,又称侧头痛。太阳头痛 疼痛位于后枕部,常连及于项,也称后枕痛、后头痛。厥阴头痛 疼痛位于巅顶痛部,常连及目系,也称巅顶痛、头顶痛。【针灸治疗】 治法 调和气血,通络止痛。主穴 阳明头痛 印堂 阳白 阿是穴 合谷 少阳头痛 率谷 风池 阿是穴 外关 太阳头痛 天柱 后顶 阿是穴 后溪 厥阴头痛 四神聪 阿是穴 太冲 全头痛 太阳 百会 风池 合谷 配穴肝阳头痛加行间、太溪;痰浊头痛加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加血海、三阴交;血虚头痛加气海、足三里;肾虚头痛加太溪、肾俞。紧张性头痛可加神门、心俞等。【按语】1.头痛针灸治疗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病因和类型,总体上原发性头痛疗效较好,尤其以紧张性头痛效果最好。继发性头痛应以原发病治疗为主,针刺能暂时缓解头痛。2.对于多次治疗无效或逐渐加重的头痛,要查明原因,尤其排除颅内肿瘤等占位性病变。
尿失禁是在清醒状态下尿液不能控制而自行流出的一种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女性和老年人为多。西医学根据发病原因分为真性尿失禁、假性尿失禁、应力性尿失禁及先天性尿失禁4类;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无阻力性尿失禁及充溢性尿失禁5类。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病后气虚、劳伤、老年肾亏等,使下元不固、膀胱失约而致。其他如创伤瘀滞下焦、湿热下注积于膀胱等亦可致尿失禁。【西医辨病】1.真性尿失禁膀胱或尿道感染、结石、肿瘤和结核等疾患使膀胱逼尿肌过度收缩,尿道括约肌弛缓或麻痹造成膀胱失去贮尿功能,有尿即排,类似尿频。2.假性尿失禁下尿路梗阻(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或肿瘤等)或膀胱逼尿肌无力、麻痹(先天性畸形、损伤性病变、肿瘤与炎症病变等导致调节膀胱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造成膀胱过度膨胀、内压升高致尿流被迫溢出,又称“溢出性尿失禁”。3.应力性尿失禁由于尿道括约肌松弛而致的尿失禁,也可见于妊娠子宫压迫、产伤、盆腔肿瘤压迫等。4.先天性尿失禁可见于各种先天性的尿路畸形等。5.压力性尿失禁多见于功能性尿道括约肌松弛,当腹压骤然增加时,如在用力咳嗽、打喷嚏、大笑、行走或跑步时,少量尿液不自主溢出。临床根据症状程度分为三度:I度:咳嗽、大笑、打喷嚏、剧烈活动时发生尿失禁。II度:站立、行走、屏气等轻微用力时或由坐位站起时即可发生尿失禁。III度:尿失禁与活动无关,卧位时亦可发生尿液不自主溢出。 6.无阻力性尿失禁尿道括约肌麻痹,尿道阻力完全丧失,膀胱内不能储存尿液,患者在站立时尿液全部由尿道流出。7.反射性尿失禁完全的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排尿依靠脊髓反射,患者不自主地间歇排尿(间歇性尿失禁),排尿没有感觉。8.急迫性尿失禁主要特征是强烈的、不能控制的尿频、尿急等症状。患者经常有“必须马上去厕所,但还没到门口就尿出来了”的感觉。其病因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两类:①神经源性尿失禁主要是由于脊上神经系统病变(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外伤以及帕金森病等)引起的逼尿肌反射亢进,一旦括约肌神经损伤或疲乏,不能抵抗逼尿肌反射产生的压力,即可导致急迫性尿失禁;如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功能完全受损,这类抑制性反应也将消失,从而更加重尿失禁的症状。②非神经源性尿失禁主要是由于膀胱内病变继发引起的,包括膀胱感染、结石、肿瘤、结核、异物、前列腺增生、间质性膀胱炎等刺激,增加膀胱的敏感性,引起逼尿肌的不稳定性收缩,从而产生尿失禁。9.充溢性尿失禁下尿路有较严重的机械性(如前列腺增生)或功能性梗阻引起尿潴留,患者的膀胱呈膨胀状态,当膀胱内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并超过尿道阻力时,尿液不断地自尿道中滴出。【中医辨证】 在清醒状态下尿液不能控制而自行流出,或因咳嗽、喷嚏、大笑、高声呼叫、行走、跑步、受到惊吓或听到滴水声时,小便自行流出。1.肾气不固 小便失禁,尿液清长,因冷加重,腰膝酸软,两足无力,舌质淡、苔薄,脉沉弱。2.脾肺气虚 小便失禁,尿意频急,气短懒言,身重乏力,舌胖大,脉沉缓。 3.下焦瘀滞 小便失禁,小腹胀满隐痛,有阴部外伤史或阴部手术史,舌质暗或有紫斑、苔薄,脉沉涩。 针灸治疗 治法 益气补肾,通络化瘀,针法灸法并用。 主穴 肾俞 膀胱俞 三阴交 中极透曲骨配穴 肾气不固加气海、命门;脾肺气虚加肺俞、脾俞、足三里;下焦瘀滞加委中、太冲【按语】久病多虚,针灸主穴膀胱俞配肾俞补肾气,强膀胱;膀胱俞配中极为俞募配穴法,可调理肾与膀胱气机,增强膀胱对尿液的约束能力。久病多瘀,中极透曲骨为局部取穴,调和气血,配三阴交通络化瘀。配穴加气海、命门益气固本;加肺俞、脾俞、足三里补益肺脾,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脾能运化水湿,此为培土生金法;加委中、太冲行气化瘀。1.压力性尿失禁,药物治疗通常疗效不显著。中医认为是因为肾气虚,中气下陷导致,治疗时多采用补益肾气,提升中气为主。针灸并用往往疗效更好。2.多饮水能够促进排尿反射,并可预防泌尿道感染。如无禁忌,可嘱患者每日摄入液体量2000ml左右。但应在入睡前限制饮水,以减少夜间尿量。 3.指导患者进行骨盆底部肌肉的锻炼,以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训练间断排尿,即在每次排尿时停顿或减缓尿流,以及在任何“尿失禁诱发动作”,如咳嗽、弯腰等之前收缩盆底肌肉,从而达到抑制不稳定的膀胱收缩,减轻排尿紧迫感和溢尿。4.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肥胖等,都可引起腹压增高而导致尿失禁,应积极治疗该类慢性疾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