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胆结石是一种危害大众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人群胆石发生率约为6.62%,40岁以上发生率约为10.16%。贵州人口3千多万,胆结石患者估计在240万之多,发病数是相当惊人的。 胆囊位于肝脏下面的胆囊床中,形状象梨,容积约50毫升左右,有胆囊管与但总管相连,胆囊管直径一般为0.2-0.3厘米,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 胆汁由肝脏分泌,胆囊主要起贮存、浓缩胆汁的作用。进食以后胆囊收缩将其贮存的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以帮助消化。胆汁的成份主要是胆因醇、胆盐和磷脂,平时它们按一定比例形成微胶粒溶解状态。一旦这些成份发生改变,加上胆汁淤滞等原因,胆固醇可沉淀析出形成结石。胆结石的成因很复杂,目前尚未弄清楚,但是饮食的确与胆石症有关。 胆囊内发生结石后可无任何症状。当胆囊结石并发慢性胆囊炎后可产生类似“胃病”的症状,患者常有上腹饱胀消化不良等表现。据统计约60-70%的胆囊结石患者初期当“胃病”治疗。B超是诊断胆囊结石最可靠的方法,疑有“胃病”的患者均应行B超检查以排除胆囊结石,避免发生误诊误治。 当胆囊结石阻塞胆囊颈及胆囊管时可出现剧痛,并可放射至右肩及背部。并发急性化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严重时可发生胆囊穿孔并发腹膜炎而威胁患者生命。胆囊结石可排入胆管成为继发胆管结石,胆管炎,出现黄疸甚至并发急性胰腺炎使病情复杂化。 长期以来人们就在积极探索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1982年英国医生实施首例剖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获得成功,奠定了胆囊疾病手术治疗的基础。但由于手术相对痛苦大,恢复慢,病人和医生总希望能用非手术的方法来治疗胆结石,因而有排石、溶石及碎石等方法的出现。 排石疗法可用于无胆管狭窄并发症的原发性胆管结石(指胆总管、肝管内结石),而胆囊结石数量少者一般较大,多数超过1-2厘米直径,不可能经0.2-0.3厘米的胆囊管排出。胆囊结石数量多者一般为苞米及花椒大小,既不易排出,亦难于排尽,况且排石时均产生疼痛,排入胆总管的结石如不能排入肠道反使病情复杂化。因此,胆囊结石一般不适于排石疗法。 溶石和碎石疗法只适用于胆石量少,而且胆囊病变不重,胆囊功能正常的病人。胆囊内充满结石,胆囊已萎缩者不适宜溶石、碎石等疗法。 因此,在现阶段手术切除胆囊仍是胆囊结石疗效确切、满意和安全的冶疗方法。 1987年由法国医生首先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后迅速在国内外推广,是外科技术的重大进展。目前全世界已有几百万病人接受此种手术。国内已有数十万例成功的病例报导。这种手术只在腹部作4个0.5-1厘米的小口,用器械在腹内完成手术,损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手术当晚即可下床,术后1天可进食,4天出院,10天可恢复正常工作。这种手术深得广大患者及外科医生的欢迎。作者在贵州省首家开展这种手术,目前已作该类手术上万例,效果良好。至今临床上已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胆囊炎胆石症的首选手术,作为胆囊切除的金标准。
三镜联合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20例报告李国祥 李彥良 苟 新 冯新福(贵州省人民医医院肝胆外科,贵阳 550002)、 临床资料:统计我院2004年~2007年4月采用三镜联合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34岁,平均44.30岁。术前合并原发性高血压、Ⅱ型糖尿病3例,经围手术期处理正常后方予手术。术前经B超、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及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直径大于1cm,ERCP取出困难者。2。手术方法:术前一天用十二指肠镜行ERCP并保留鼻胆管引流。术日,平卧位,全麻,常规消毒敷盖,按四孔法放入腹腔镜器悈,通过剑下10cm转换器放入结石收集袋于肝下,先分离出胆囊管打一结,但不剪断。提起哈氏袋借以辨认胆总管、肝总管,明确三管关系后在三管交界处无血管区穿刺胆总管,然后用左弯剪纵形剪开胆总管约1-1.5cm,此时可见到留置在胆总管内的鼻胆管前端。从剑突穿刺鞘或乳中线穿刺鞘放入5mm纤维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发现结石后用长弯分离钳或取石网取石,取出之结石即刻放入结石收集袋内。取完结石后再用纤维胆道镜探查胆总管、肝总管、左右肝管,证实胆管通畅确认无异常后,用0/4带针微乔线行胆总管前壁连续缝合并浆肌层加强,打结应打4重结,以免滑脱。证实缝合可靠、无渗漏,离断胆囊管远端、威克带锁止血夹夹闭胆囊动脉,离断动脉远端。分离切割胆囊系膜切除胆囊。吸尽腹腔渗液,温氏孔处置管引流,从腋前线戮孔引出。证实胆囊床无活动性出血、无误伤后,将胆囊放入结石收集袋内,将袋与结石一起从脐下戮孔引出,常规结束手术。术中取石最多5枚,最少1枚,最大2.5cm。术后禁食、抗感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鼻胆管引流出胆汁每天约200~400ml 。手术时间最长3小时40分,最短2小时20分,平均2小时40分。出血量20~50ml。 术后第1天可下床活动,第三天拔出腹腔引流管,第4天拔出鼻胆管并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拆出缝线,术后7天出院。本组恢复顺利,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3.讨论:3.1三镜联合(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能完成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引流、一期缝合,具有损伤小、出血少、疼痛轻、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特点,特别适合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大结石(﹥1cm)或经EST取石困难者,但术中应注意如下问题:⑴分离胆囊管后不即刻切除胆囊,用以牵引暴露胆总管。⑵胆总管前壁切开处应选在三管交界处无血管区,不宜靠近十二指肠,因该区血管丰富,易引起出血,影响手术操作。⑶胆管壁上的小出血点可电凝止血,但注意不要过多灼伤组织。⑷缝线不宜过长,以20cm左右为妥,以便利用腔内缝合打结器缝合打结。3.2腹腔镜胆道探查术的评价:腹腔镜胆道探查术(LCDE)在国内外开展仅十年左右时间,据不完全统计也只不过作了数千例,在已开展LC手术的多数医院还没有作这方面的工作,就其原因:⑴认为LCDE不如开腹胆道手术方便、自如和得心应手。⑵认为腹腔镜胆道手术太难,又缺乏有经验的医师指导。⑶处理继发性胆管结石没有EST(经内窥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方便。然而EST虽然是一种简捷有效的处理胆道结石的方法,但它的并发症相对较高,胆总管结石EST后胆道疾病复发率为12%左右。EST相关近期并发症为7%左右,包括出血(1%~5%)、急性胆管炎(1%~3%) ,胰腺炎(1%~5.4%)、肠穿孔(0.3%~2.0%)等。远期并发症12%左右,包括:胆总管结石复发(9.7%~11.9%)、胆管炎(9.7%~11.9%)、乳头狭窄(0.5%~6.8%)、胆囊炎(5.8%~6%)以及可能的恶变 【1】。EST关键是破坏了括约肌功能,因此,应避免不必要的EST。EST死亡率据文献报道为0.5-1.0%,后期并发症如胆管狭窄及反流性胆管炎等。因此外科医师和内镜医师对这种治疗方法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LCDE与传统手术比较具有损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腔内缝合打结技术的改进,具有一定经验的腔镜医师通过训练,大多都能顺利完成这种手术。3.3 胆管引流问题:3.3.1腹腔镜胆道切开取石后放置T管引流,沿袭了传统的胆道手术方式,由于腔镜手术腹内脏器组织很少发生粘连,T管周围难以形成窦道,拔T管时间较传统方法大大延长。有报道在术后38—60天时拔管发生胆汁性腹膜炎者【2】。我们认为有勃于微创外科特点,应尽量少采用。3. 3.2腹腔镜胆道切开一期缝合不放置引流。有作者认为,腹腔镜下放大10-15倍,缝合仅在切口边缘1-1.5mm进行,加之胆道已扩张术后不会形成狭窄,纤维胆道镜的应用又减少了术后残石的发生率,术后胆漏的发生应该较少。但笔者认为由于Oddis扩约肌术后会发生充血水肿,术后胆压可增高,胆漏的危险仍较大。笔者医院曾作过4例开腹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术中胆道下端均可顺利通过6号探条,证实胆总管下端通畅良好,但仍有2例发生胆漏,发生率50%。4. 3.3胆囊管置管引流胆道一期缝合术。有作者用细输尿管通过胆囊管置入胆总管作引流,胆囊管用丝线结扎,术后1周~15天拨管。该方法可靠,较鼻胆管引流经济,但对较细的胆囊管不适用。4.结论:三镜联合即术前利用胰十二指肠镜安放鼻胆管引流、在腹腔镜下切开胆总管、利用胆道镜进行胆道探查、取石,然后一期缝合胆总管,避免了胆道功能的紊乱及电解质失调,加快了机体的恢复,减少了住院天数,是目前治疗该疾病创伤最小的方法,在掌握了腔镜下缝合结扎技术后临床上可作为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参考文献1,和华,李国祥 微创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进展.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 2006,6(1)702, 陈训如,罗丁,主编.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与对策.第1版.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16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它损伤小、疼痛轻、出血少、恢复快等微创特点,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胆囊切除术的标准术式。对于LC的并发症及相关的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普遍、透彻。但对LC术后产生恶心呕吐的文章则较少。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接受LC的患者手术后不适的各种症状中,手术后恶心呕吐(post 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 的比例高达50-80%,程度轻重不等。而OC很少产生恶心呕吐。LC与OC最主要的不同就在于CO2气腹的使用,因此我们想通过本研究了解LC术过程中动脉血气PaCO2变化及LC术后呕吐与动脉血气PaCO2变化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有,是否可以通过降低动脉血气PaCO2改善LC术后恶心呕吐问题。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1 病例来源:2004-2005年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0人。其中LC组20人,男9人,女11人,平均年龄40.1±7.2岁;OC组20人,男7人,女13人,平均年龄43.1±6.5岁; LCO2组20人,男10人,女10人,平均年龄43.9±7.5岁。三组病例资料在年龄、性别参数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1.2 病例入选标准:年龄15-75岁之间;手术前确诊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或胆囊息肉,拟行择期胆囊切除术;术前检查胸片、心电图、胃镜、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大便常规、小便常规、肝炎系列检查均无明显异常的患者。1.3 病例排除标准:原发性或继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合并恶性肿瘤;合并其它严重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活动性肝炎等;手术后并发肠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者;手术后发生明显内环境、酸碱平衡紊乱者;2,研究方法:2.1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麻醉用药相同,按公斤体重给药。;腹腔镜器械为德国WOLF型号;血气分析采用美国I-STAT公司生产的血气分析仪;LCO2组置换用的O2来自中心供氧,供氧速度为3L/分,置换时间2分钟,维持腹腔内的压力为10mmHg,然后尽量排空腹腔内气体;再用相同充气方法重复3次;LC术时CO2充气的速度为3L/分,维持腹腔内的压力为10mmHg。2.2 OC组在手术前30分钟、麻醉后30分钟、关腹后30分钟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LC组及LCO2组在手术前30分钟、气腹建立后30分钟、关腹后30分钟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3. 统计学处理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②LC组手术中、手术后PaCO2值高于手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LCO2组手术中PaCO2值高于手术后PaCO2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2. 组间比较:①手术前三组的PaCO2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手术中三组的PaCO2值比较:LC组及LCO2组高于O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手术后三组的PaCO2值比较:LC组高于LCO2组及O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表1:三组患者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PaCO2值比较 术前(mmHg) 术中(mmHg) 术后(mmHg) OC组 33.01±4.20 36.63±7.77 34.27±5.28 LC组 29.94±5.95 43.34±6.21$▲ 40.60±5.93*# LCO2组 32.28±3.73 43.97±7.26$▲ 35.02±5.12 注:组内比较:①LC组手术中PaCO2值高于手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